虚伪的教育

  不久前,由北京的几家报刊牵头,发起了一场对现行语文教育的声讨。说“声讨”似乎激烈了点,那就改成“讨论”吧。这场讨论,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可以说是义愤填膺的文章纷纷见诸报端,而且,据说这些文章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我是一个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的人。“文化大革命”时,因为家庭出身中农,也由于我敢于跟那些当了红卫兵头子的老师对抗,所以,小学还没毕业就被赶出了校门。后来到了部队,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后,才考进一所部队艺术院校学习。我没有进过一天中学课堂,对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基本上不了解。   但我有一个女儿,她读中学时经常来问我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她可能以为当了作家的父亲解答几个中学语文方面的问题不成问题,但面对着她的问题,我从来没给过她一个肯定的回答。我总是含含糊糊地谈我的看法,然后要她去问老师并且一定要以老师的说法为准。我的不自信是因为我没按部就班地念中学,骨子里深藏着自卑。但读了那些受过完整教育、甚至正在教语文的人写的文章,才知道他们的境遇与我差不多。   认真地读了那些讨论文章,又粗粗地翻看了女儿的语文课本,我感到,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从教材的选定到教学的目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自满自足的体系,要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教材仅仅是教育目的的产物,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材。“文化大革命”前,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文化大革命”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换了一些提法,但骨子里还是老一套。而教育目的,不是几个编审教材的书生能够决定的。   我看到了那个编教材的人吞吞吐吐地发言,知道他们有难言之隐。正因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带有如此强烈的政治色彩,所以也就只能编出这样的教材。就是这样的教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还给彻底地否定了,因为它还不够“红”,还不够“无产阶级”,那就只学《毛主席语录》。我在小学学习五年,有两年就是把一本大开本的《毛主席语录》当了语文教材。“文革”结束后,又把“文革”前的教材当成了好东西,几乎全盘恢复。   “文革”后,共产党在不断地纠正“文革”前的错误,但我们的语文教材却没有跟着变化。在不提阶级斗争多少年后,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还有那么多“革命”文章。这些虚假成性的文章早就没人去读,但我们的教材还把它们当成光辉的范文,硬逼着老师升虚火,强抒“无产阶级”之情,硬逼着新世纪的学生,去摹仿他们那种假大空的文体。   鲁迅先生通过阿Q揭示了部分“国民性”,鲁迅先生还用他那些匕首般的杂文,揭示了中国人的虚伪。这是更为普遍的“国民性”。因为虚伪,我们口是心非;因为虚伪,我们亦人亦鬼;因为虚伪,我们明明爱美人,却把美人说成是洪水猛兽。更为可怕的是,长期的虚伪,形成了习惯,使我们把虚伪当成了诚实。我们明明满口谎言,却并不因为说谎而产生一点羞赧之心。这就来了,明明我的儿女公费留学后全都不回来了,我还是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不回来的留学生;明明我的儿女在国外过着好日子,我却义正辞严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明明我们知道教材里许多文章是假话空话,连文章的作者自己也不相信,但我们还是逼着孩子们当成真理来学习。明明我们每个人都有那种“病态”的“资产阶级”感情,但我们却硬要消灭学生头脑中的这种感情。我们教材中的有些文章作者明明是表达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感情,我们却硬要给人家进行“无产阶级”的解释。   问题还是回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上来吧,我们的语文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能够用独具特色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允许摹仿着教材上的光辉样板抒发“无产阶级”感情);我们要培养的是思想“健康”的接班人,并不需要感情细腻的“小资产阶级”;我们恨不得让后代都像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乖孩子,决不希望培养出在思想上敢于标新立异的“异类”。国家鼓励人们在自然科学领域标新立异、发明创造,但似乎并不鼓励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标新立异,更不希望你发明创造。   尽管国家有宗教政策,允许人们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而相信基督教、伊斯兰教或是佛教,但在我们的学校里则决不允许有任何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存在。由此决定了我们的教材必然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由此决定了我们要通过语文教育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于是,语文就变成了政治的工具;于是,我们的孩子们的作文,也就必然地成为鹦鹉学舌,千篇一律,抒发着同样的“感情”,编造着同样的故事。   我读过我女儿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作文,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倒是她遵照她的中学老师的嘱咐写的那些对她的考试毫无用处的随笔和日记,才多少显示出了一些文学的才华与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真实感情。可见孩子们也知道,写给党和国家看的文章,必须说假话,抒假情,否则你就别想上大学。如果我们的这种教育方法真能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除了相信马克思主义之外什么都不相信的“红色接班人”,那就这样搞下去吧!   但事实恰恰相反,孩子们在上学期间就看出了教育的虚伪,就被训练出了不说“人话”的本领,更不必说离开学校进入复杂的社会之后。   (摘自《莫言文集》)

  不久前,由北京的几家报刊牵头,发起了一场对现行语文教育的声讨。说“声讨”似乎激烈了点,那就改成“讨论”吧。这场讨论,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可以说是义愤填膺的文章纷纷见诸报端,而且,据说这些文章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我是一个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的人。“文化大革命”时,因为家庭出身中农,也由于我敢于跟那些当了红卫兵头子的老师对抗,所以,小学还没毕业就被赶出了校门。后来到了部队,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后,才考进一所部队艺术院校学习。我没有进过一天中学课堂,对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基本上不了解。   但我有一个女儿,她读中学时经常来问我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她可能以为当了作家的父亲解答几个中学语文方面的问题不成问题,但面对着她的问题,我从来没给过她一个肯定的回答。我总是含含糊糊地谈我的看法,然后要她去问老师并且一定要以老师的说法为准。我的不自信是因为我没按部就班地念中学,骨子里深藏着自卑。但读了那些受过完整教育、甚至正在教语文的人写的文章,才知道他们的境遇与我差不多。   认真地读了那些讨论文章,又粗粗地翻看了女儿的语文课本,我感到,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从教材的选定到教学的目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自满自足的体系,要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教材仅仅是教育目的的产物,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材。“文化大革命”前,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文化大革命”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换了一些提法,但骨子里还是老一套。而教育目的,不是几个编审教材的书生能够决定的。   我看到了那个编教材的人吞吞吐吐地发言,知道他们有难言之隐。正因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带有如此强烈的政治色彩,所以也就只能编出这样的教材。就是这样的教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还给彻底地否定了,因为它还不够“红”,还不够“无产阶级”,那就只学《毛主席语录》。我在小学学习五年,有两年就是把一本大开本的《毛主席语录》当了语文教材。“文革”结束后,又把“文革”前的教材当成了好东西,几乎全盘恢复。   “文革”后,共产党在不断地纠正“文革”前的错误,但我们的语文教材却没有跟着变化。在不提阶级斗争多少年后,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还有那么多“革命”文章。这些虚假成性的文章早就没人去读,但我们的教材还把它们当成光辉的范文,硬逼着老师升虚火,强抒“无产阶级”之情,硬逼着新世纪的学生,去摹仿他们那种假大空的文体。   鲁迅先生通过阿Q揭示了部分“国民性”,鲁迅先生还用他那些匕首般的杂文,揭示了中国人的虚伪。这是更为普遍的“国民性”。因为虚伪,我们口是心非;因为虚伪,我们亦人亦鬼;因为虚伪,我们明明爱美人,却把美人说成是洪水猛兽。更为可怕的是,长期的虚伪,形成了习惯,使我们把虚伪当成了诚实。我们明明满口谎言,却并不因为说谎而产生一点羞赧之心。这就来了,明明我的儿女公费留学后全都不回来了,我还是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不回来的留学生;明明我的儿女在国外过着好日子,我却义正辞严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明明我们知道教材里许多文章是假话空话,连文章的作者自己也不相信,但我们还是逼着孩子们当成真理来学习。明明我们每个人都有那种“病态”的“资产阶级”感情,但我们却硬要消灭学生头脑中的这种感情。我们教材中的有些文章作者明明是表达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感情,我们却硬要给人家进行“无产阶级”的解释。   问题还是回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上来吧,我们的语文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能够用独具特色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允许摹仿着教材上的光辉样板抒发“无产阶级”感情);我们要培养的是思想“健康”的接班人,并不需要感情细腻的“小资产阶级”;我们恨不得让后代都像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乖孩子,决不希望培养出在思想上敢于标新立异的“异类”。国家鼓励人们在自然科学领域标新立异、发明创造,但似乎并不鼓励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标新立异,更不希望你发明创造。   尽管国家有宗教政策,允许人们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而相信基督教、伊斯兰教或是佛教,但在我们的学校里则决不允许有任何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存在。由此决定了我们的教材必然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由此决定了我们要通过语文教育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于是,语文就变成了政治的工具;于是,我们的孩子们的作文,也就必然地成为鹦鹉学舌,千篇一律,抒发着同样的“感情”,编造着同样的故事。   我读过我女儿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作文,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倒是她遵照她的中学老师的嘱咐写的那些对她的考试毫无用处的随笔和日记,才多少显示出了一些文学的才华与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真实感情。可见孩子们也知道,写给党和国家看的文章,必须说假话,抒假情,否则你就别想上大学。如果我们的这种教育方法真能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除了相信马克思主义之外什么都不相信的“红色接班人”,那就这样搞下去吧!   但事实恰恰相反,孩子们在上学期间就看出了教育的虚伪,就被训练出了不说“人话”的本领,更不必说离开学校进入复杂的社会之后。   (摘自《莫言文集》)


相关文章

  • 虚伪的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坏
  • 虚伪的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坏 教育话题 04-19 07:54 "你追求加内特.詹姆斯.科比.麦蒂.邓肯.霍华德„„你不学习,连一张季前赛门票都买不起." "你追求金泰熙.宋慧乔.孙艺珍.全智贤.金秀贤„„你不 ...查看


  • 男人成熟的标志是卑贱地活着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直到美国作家塞林格去逝,才从媒体的报道中,知道这个享年九十一岁的老人创作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表达了成人的虚伪与青少年叛逆情怀的小说,影响了美国几代青年,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 ...查看


  • 谈谈"青春叛逆期"教育
  • 谈谈"青春叛逆期" 张 德 宏 叛逆是学生思维情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区域.学生进入初中,家长和老师发现,很多学生不再像过去那么 "听话"了,他们有了自己对人对事的见解和主张,幼稚不成熟却很偏执,对家长和 ...查看


  • 脱离国风谈家风真的很虚伪
  • 心路独舞 央视大张旗鼓地在问家风了,其实去年底的<人民日报>就曾推出过一篇名为<以家风正国风,家风可正源头清>的文章,加上一些公知(如于丹等)在去年底.今年初的各种显眼场合里的同题演讲,让我等老百姓们不得地去猜测这一 ...查看


  • 虚伪的语文教育
  • 作者:莫言 芳草(经典阅读) 2015年04期 我想,中学的语文课,起码应该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只要不是反动的.黄色的,学生愿意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不一定是真理,但肯定有 ...查看


  • 戏剧鉴赏论文李鹤1
  • 略论普通大学戏剧艺术教育 摘 要:戏剧艺术教育作为一门观赏性和实践性,娱乐性和教育性都十分强的艺术类选修课程,在大学艺术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旨在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戏剧语言.戏剧情节.戏剧冲突.戏剧形象进行鉴赏,从而不断提高戏剧鉴赏 ...查看


  •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17
  • 教学目标 :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思路 2.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真实" ...查看


  •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双重性
  • 迷途中复归的羔羊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双重性 [摘要]: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一书,震烁古今,饮誉中外.从于连曲折坎坷的一生,真实地再现了1830年法国的社会状况.于连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了自己性格的 ...查看


  • 你说守望麦田里的孩子是你的梦想
  •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