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次生盐碱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及与土壤盐碱化区别) 土壤与化肥各具酸碱性,在酸性土壤上选用碱性肥料,在碱性土壤上选用酸性肥料,是减少肥料养分的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效的合理施肥重要原则之一。 土壤之所以有酸碱性,是因为在土壤中存在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离子。当氢离子的浓度大于氢氧离子的浓度时,土壤呈酸性;反之呈碱性;两者相等时则为中性。土壤酸碱性的强弱,叫做酸碱度,通常用pH 值来表示。pH 等于7为中性,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土壤的 pH值一般变动在8至10的范围内。一般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酸碱条件,是在pH 值6.0至7.5的弱酸到弱碱范围内,土壤过酸过碱都会对植物产生毒害。土壤的酸碱性是可以判断的,一是看土色。红色或黄色土通常为酸性。如红壤旱土、黄泥田、红壤荒地等。红壤因成土母质不同,酸性强弱不同,一般红壤pH 值为4.5至6.0,黄壤酸性较大,一般pH 值为4.0至5.5。二是看水质。如灌溉水、田水中浑浊,甚至出现锈膜,表明土壤酸性较强。长期引灌石灰岩溶洞水,土壤多为碱性。三是看石头。石黄沙岩、粉沙岩、板页岩等地区的田土及山地的土壤多是酸性;在石灰岩和钙质紫色土地区的田地和山地多是微碱性。四是看植物。观察野生植物中有无喜酸指示植物。凡是田土附近坡地和山林中,长有栲稠、苦槠、毛栗、闹羊花、杨梅、茶树、马尾松、杉树、杜鹃花、石松等耐酸性植物,说明土壤酸性很强;凡是长有南天竺、柏木、棕榈、枸杞、石苇、卷柏等植物表明土壤带碱性。 与土壤一样,化肥有酸碱性之分。化肥的酸碱性可分为化学酸碱性和生理酸碱性两种。化学酸碱性是指肥料溶于水中所呈现的酸碱性。按着这一定义可把肥料分为化学酸性肥料、化学碱性肥料、化学中性肥料。硫酸铵、硝酸铵、过磷酸钙等,溶于水中呈现酸性或弱酸性的肥料称为化学酸性肥料;氨水、碳酸钾等,溶于水中呈现碱性或弱碱性的肥料称为化学碱性肥料;碳铵、硫酸钾、硝酸钙等,溶于水中呈现中性或接近中性的肥料称为化学中性肥料。 生理酸碱性,就是把肥料施入土壤,经过植物吸收作用以后,土壤所呈现的酸碱性。根据肥料施入后在土壤中呈现的酸碱性不同,可将肥料划分为生理酸性肥料、生理碱性肥料和生理中性肥料。硫酸铵是一种常用氮素化肥,施用后可在土壤中分解为铵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虽然这两种离子均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植物吸收的铵离子量远远大于硫酸根,因而大部分硫酸根遗留在土壤中。在植物吸收铵离子的同时,又释放出氢离子,使土壤呈酸性的为生理酸性肥料。硝酸钠、硝酸钙等肥料施入土壤后,经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呈现

碱性,因而称为生理碱性肥料。碳铵、硝酸铵、尿素等,施入土壤经植物吸收作用后,土壤呈现中性或接近中性的肥料,称为生理中性肥料。 花卉等植物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酸碱性,植物对酸碱的敏感性及水浇条件,确定施入化肥的种类,以提高肥效。中性土壤一般不择肥料,只要讲究施肥技术就能较好地发挥肥料的效果。但是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不仅不利于作物生长,而且会迫使土壤溶液中大多数营养元素的效性降低,保肥供肥性变差。为了发挥肥料的经济效益,在碱性土壤上,必须选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硫酸钾、过磷酸钙、氯化钾等;在酸性土壤上应选用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碳铵、尿素、钙镁磷肥、硝酸钙等。其作用是通过肥料的酸碱性去中和、调节土壤的酸碱性,使其逐渐向中性方向转化,以提高肥料养分的可溶性,可给性和有效性,这也是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反之,若长期单独在酸性土壤上施用酸性肥料,就会使土壤酸化,板结化和贫瘠化;而在石灰性或碱性土壤上偏施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就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结构恶化和肥力退化。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有什么区别

简单的说 土壤盐碱化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如石膏) 含量超过0.1%或0.2%的过程。 次生盐碱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垦荒初期不重视或没有足够的排水将土壤中历史时期积累的盐份排出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次生盐碱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漫灌, 使地下水位上升, 地下水顺着毛管可以上升到地表, 随着水分的蒸发, 从而造成土壤中盐分积累的现象。

土壤次生盐碱化(及与土壤盐碱化区别) 土壤与化肥各具酸碱性,在酸性土壤上选用碱性肥料,在碱性土壤上选用酸性肥料,是减少肥料养分的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效的合理施肥重要原则之一。 土壤之所以有酸碱性,是因为在土壤中存在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离子。当氢离子的浓度大于氢氧离子的浓度时,土壤呈酸性;反之呈碱性;两者相等时则为中性。土壤酸碱性的强弱,叫做酸碱度,通常用pH 值来表示。pH 等于7为中性,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土壤的 pH值一般变动在8至10的范围内。一般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酸碱条件,是在pH 值6.0至7.5的弱酸到弱碱范围内,土壤过酸过碱都会对植物产生毒害。土壤的酸碱性是可以判断的,一是看土色。红色或黄色土通常为酸性。如红壤旱土、黄泥田、红壤荒地等。红壤因成土母质不同,酸性强弱不同,一般红壤pH 值为4.5至6.0,黄壤酸性较大,一般pH 值为4.0至5.5。二是看水质。如灌溉水、田水中浑浊,甚至出现锈膜,表明土壤酸性较强。长期引灌石灰岩溶洞水,土壤多为碱性。三是看石头。石黄沙岩、粉沙岩、板页岩等地区的田土及山地的土壤多是酸性;在石灰岩和钙质紫色土地区的田地和山地多是微碱性。四是看植物。观察野生植物中有无喜酸指示植物。凡是田土附近坡地和山林中,长有栲稠、苦槠、毛栗、闹羊花、杨梅、茶树、马尾松、杉树、杜鹃花、石松等耐酸性植物,说明土壤酸性很强;凡是长有南天竺、柏木、棕榈、枸杞、石苇、卷柏等植物表明土壤带碱性。 与土壤一样,化肥有酸碱性之分。化肥的酸碱性可分为化学酸碱性和生理酸碱性两种。化学酸碱性是指肥料溶于水中所呈现的酸碱性。按着这一定义可把肥料分为化学酸性肥料、化学碱性肥料、化学中性肥料。硫酸铵、硝酸铵、过磷酸钙等,溶于水中呈现酸性或弱酸性的肥料称为化学酸性肥料;氨水、碳酸钾等,溶于水中呈现碱性或弱碱性的肥料称为化学碱性肥料;碳铵、硫酸钾、硝酸钙等,溶于水中呈现中性或接近中性的肥料称为化学中性肥料。 生理酸碱性,就是把肥料施入土壤,经过植物吸收作用以后,土壤所呈现的酸碱性。根据肥料施入后在土壤中呈现的酸碱性不同,可将肥料划分为生理酸性肥料、生理碱性肥料和生理中性肥料。硫酸铵是一种常用氮素化肥,施用后可在土壤中分解为铵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虽然这两种离子均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植物吸收的铵离子量远远大于硫酸根,因而大部分硫酸根遗留在土壤中。在植物吸收铵离子的同时,又释放出氢离子,使土壤呈酸性的为生理酸性肥料。硝酸钠、硝酸钙等肥料施入土壤后,经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呈现

碱性,因而称为生理碱性肥料。碳铵、硝酸铵、尿素等,施入土壤经植物吸收作用后,土壤呈现中性或接近中性的肥料,称为生理中性肥料。 花卉等植物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酸碱性,植物对酸碱的敏感性及水浇条件,确定施入化肥的种类,以提高肥效。中性土壤一般不择肥料,只要讲究施肥技术就能较好地发挥肥料的效果。但是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不仅不利于作物生长,而且会迫使土壤溶液中大多数营养元素的效性降低,保肥供肥性变差。为了发挥肥料的经济效益,在碱性土壤上,必须选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硫酸钾、过磷酸钙、氯化钾等;在酸性土壤上应选用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碳铵、尿素、钙镁磷肥、硝酸钙等。其作用是通过肥料的酸碱性去中和、调节土壤的酸碱性,使其逐渐向中性方向转化,以提高肥料养分的可溶性,可给性和有效性,这也是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反之,若长期单独在酸性土壤上施用酸性肥料,就会使土壤酸化,板结化和贫瘠化;而在石灰性或碱性土壤上偏施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就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结构恶化和肥力退化。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有什么区别

简单的说 土壤盐碱化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如石膏) 含量超过0.1%或0.2%的过程。 次生盐碱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垦荒初期不重视或没有足够的排水将土壤中历史时期积累的盐份排出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次生盐碱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漫灌, 使地下水位上升, 地下水顺着毛管可以上升到地表, 随着水分的蒸发, 从而造成土壤中盐分积累的现象。


相关文章

  • 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 土壤次生盐碱化 是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因灌溉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逐渐积累的过程.其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由于垦荒初期不重视或没有足够的排水将土壤中历史时期积累的盐份排出,使地下水位升高,低 ...查看


  • 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_李彬
  • 第23卷第2期2005年3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Vol.23No.2.2005 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李 彬1,2,王志春1,孙志高1,2,陈 渊1,杨 福1 ①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12; ...查看


  • 适合在盐碱地栽培的植物介绍
  • 适合在盐碱地栽培的植物介绍 适合盐碱地的植物介绍: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我国的盐碱地为9913万公顷.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 ...查看


  • 盐碱土改良的意义
  • 1.盐碱土改良的意义 土壤盐碱化问题是解决全球粮食生产和环境问题主要决定因素之一,也是土地资源利用和开发最主要的障碍,因而盐碱土的改良成为了一项最紧迫的任务.中国盐碱化土壤分布极其广泛,从热带到寒温带.从内陆带到滨海.从湿润地区到干旱.半干 ...查看


  • 农业生产自然条件1.1
  • 新疆概况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极端干燥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为 150㎜,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新疆景观基本框架是"三山夹两盆",其北部阿尔泰山.横贯中部的天山以及南部昆仑山是干旱区的"湿岛&quo ...查看


  • 河套灌区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及其意义探讨
  • 河套灌区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及其意义探讨 统计(1996),全世界60%的灌溉土地已不同程度地盐渍化[1]. 大面积开荒.兴修水利和引用地表水灌溉.以及采用浪费水资源的大面积漫灌方式,改变了干旱.半干旱区的盐分循环规律,加之排灌系统不配套 ...查看


  • 灌溉排水工程期末考试题预测
  • 1. 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蓄水保水措施:调水排水措施 2. 农田水存在基本形式:大气水: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 3. 液态水按其运动特征分为:吸着水:毛管水:重力水 4. 农田水消耗包括:植株蒸腾:株间土壤蒸发:深层渗漏 5. 田间渠 ...查看


  • 上师大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 土壤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修订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 绪论 1. 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 ...查看


  •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所组成的聚合体. 土壤圈物质循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它圈层之间的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