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松鼠会 ? 当流言不怀好意的时候

当流言不怀好意的时候Comments>>

0.618 发表于 2012-06-07 13:31 | Tags 标签:原创, 损失厌恶, 证实偏见

【图片来源:blog.vecci.org.au】

每天对我们狂轰滥炸的信息,有多少是真实的?

严格地说,所有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被扭曲,哪怕是我们自己亲眼目睹的事件,也会被我们自己充满主观经验的大脑再次加工。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本就难以区分,分辨哪些是无意误读,哪些是恶意中伤,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为什么相信谣言?

问题来了。举个例子,条件一,已知某饮料中含有咖啡因和苯甲酸钠;条件二,国家A类精神药品中有一个叫苯甲钠咖啡因,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说该饮料可以治疗精神病。你会相信吗?

没有专业背景,我们只有依靠其他线索辅助判断。如果结论出自一边喝饮料,一边看药盒的孩子之口,你肯定不会当真,但如果出自专家,你很可能不会怀疑。果粒橙中检查出多灵菌,本来让人恐慌,但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说“没事”,由于FDA的一贯严谨可靠,大家就算吃下一颗定心丸。相信权威是迅速判断真假的捷径,但有时也会被无良者利用。药品广告上让演员穿着白大褂正是利用了“权威效应”。

那么,如果消息出自记者的报道,人们也会轻易相信吗?

是的。事实上一则信息不论是真是假,信以为真都是人们看到它时的第一反应,怀疑永远都是一件更费脑筋的后续动作。轻信的力量强大得让人难以置信——宝洁公司曾因为有人怀疑他们和撒旦教会有联系,而不得不改掉了已经使用一百多年的“月亮人”商标。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宝洁那个商标上的13颗星代表的不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13个州,而是代表魔鬼;“月亮人”的胡须则形成了“野兽数字”666。

【宝洁公司曾因为有人怀疑他们和撒旦教会有联系,而不得不改掉了已经使用一百多年的“月亮人”商标。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宝洁那个商标上的13颗星代表的不是美国过去的13个州,而是代表魔鬼;“月亮人”的胡须则形成了“野兽数字”666。图片来源:cnn.com】

是美国人太轻信吗?看看当下星座是多么流行就知道我们自己是有多轻信了。星座上说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执着地追求着每一个细节,你就立刻想起那些自己认真工作,连PPT上的一个标点错误也不放过的感人场景,完全想不起来脚上的袜子还破着一个洞。这就是“证实偏见”,每看到一个信息我们都会好心地帮它找证据,而不是反驳它。

也许你不相信星座,但你很可能相信手机辐射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从来不把手机放在裤兜里,因为有一次你把手机放在枕边睡觉,第二天就头疼了。尽管你知道现在下雨不是由于你昨晚打了个喷嚏,前后发生的两件事情不一定存在因果联系,可是手机辐射还是小心为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你又相信了一个谣言。

我们对损失简直厌恶透了。(“损失厌恶”详见《 沉没成本谬误(一):你是如何被“套牢”的?》)想象一下给你一个苹果,你会很高兴,但如果给了两个又拿回来一个呢?对损失一个苹果的厌恶就完全掩盖了你对得到一个苹果的喜悦。

对损失的焦虑推动着我们把信息传播出去,以帮助更多人避免蒙受损失,心理学家约拿?伯杰(Jonah Berger)在统计了《纽约时报》的分享数据后发现,那些能够激起人们包括焦虑在内的情绪的文章更容易被分享给他人。(详见《 如何制造一条“被疯狂转发的微博”? 》)

怎样粉碎谣言?

一个信息在人群中激起的焦虑会像水波般一层一层地传播,也许你第一次听说时并不相信,但是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也不由得你不当真。于是这样一个谣言流传20年——即便是21世纪的人们,也相信了一个跨国日用品公司和魔鬼存在某种勾当。

如果每一个谣言只要换个商标就可以解决就好了,然而更多的时候,一盆脏水泼到我们身上,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向众人解释“他泼错了”,可破除谣言没那么容易,有时越描越黑,事与愿违。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的观念已经形成,你对他们的任何一个反驳都可能成为反过来伤到自己的子弹。

这种现象被称为逆火效应。 布伦丹?奈恩(Brendan Nyhan)等人曾经写过两个消息,第一条是假消息,说美军在伊拉克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二条是真消息,说美军其实没有找到。他发现对于一开始就支持战争的人们来说,他们对第二条消息不以为然,反而更加相信第一条消息了。(详见《 谣言面前,真相也投降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谣言的受害者来说,每一次反驳都会强化人们对谣言的记忆,对谣言信以为真。

对于消息真假的判断除了消息来源以外,我们还愿意相信熟悉程度。一个“曾经在哪听说过”的消息更容易被我们相信。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伊恩?斯库尔尼克(Ian Skurnik)和密歇根大学的诺波尔特?施瓦兹(Norbert Schwarz )等人发现,人们在听到一个消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忘记它的来源,再次听到时觉得很熟悉,就会相信。年龄越大越是如此。他给人们阅读一些信息并告诉他们真假,重复三遍的信息,17%被误记成真的,而3天以后,老年人平均会把假信息中的40%误记为真的。

那么谣言是辟还是不辟呢?奥巴马当年竞选总统时也碰到这么一档麻烦事儿,有记者造谣他其实早已秘密是一名穆斯林了,而不是信仰基督教。奥巴马很为难,请来心理学家出谋划策, 施瓦兹等人组成的心理专家顾问团给他出主意:不要直接反驳谣言,而是做对的事,树立正确的形象。竞选的最终胜利也许足以证明这一次奥巴马危机公关的成功,赢得了大多数。

2007年,宝洁公司起诉安利分销商散播谣言时胜诉,获得了1925万美元的经济赔偿,但仍然有人坚持他们和魔鬼存在某些联系;奥巴马虽然赢了选举,但仍然有人相信他不是基督徒。还有人坚信登月是个骗局,还有人等待2012年底的世界末日——谣言就像阴影,我们无法让它彻底消失,但可以做的是让更多的地方享受到阳光。

当流言不怀好意的时候Comments>>

0.618 发表于 2012-06-07 13:31 | Tags 标签:原创, 损失厌恶, 证实偏见

【图片来源:blog.vecci.org.au】

每天对我们狂轰滥炸的信息,有多少是真实的?

严格地说,所有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被扭曲,哪怕是我们自己亲眼目睹的事件,也会被我们自己充满主观经验的大脑再次加工。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本就难以区分,分辨哪些是无意误读,哪些是恶意中伤,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为什么相信谣言?

问题来了。举个例子,条件一,已知某饮料中含有咖啡因和苯甲酸钠;条件二,国家A类精神药品中有一个叫苯甲钠咖啡因,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说该饮料可以治疗精神病。你会相信吗?

没有专业背景,我们只有依靠其他线索辅助判断。如果结论出自一边喝饮料,一边看药盒的孩子之口,你肯定不会当真,但如果出自专家,你很可能不会怀疑。果粒橙中检查出多灵菌,本来让人恐慌,但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说“没事”,由于FDA的一贯严谨可靠,大家就算吃下一颗定心丸。相信权威是迅速判断真假的捷径,但有时也会被无良者利用。药品广告上让演员穿着白大褂正是利用了“权威效应”。

那么,如果消息出自记者的报道,人们也会轻易相信吗?

是的。事实上一则信息不论是真是假,信以为真都是人们看到它时的第一反应,怀疑永远都是一件更费脑筋的后续动作。轻信的力量强大得让人难以置信——宝洁公司曾因为有人怀疑他们和撒旦教会有联系,而不得不改掉了已经使用一百多年的“月亮人”商标。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宝洁那个商标上的13颗星代表的不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13个州,而是代表魔鬼;“月亮人”的胡须则形成了“野兽数字”666。

【宝洁公司曾因为有人怀疑他们和撒旦教会有联系,而不得不改掉了已经使用一百多年的“月亮人”商标。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宝洁那个商标上的13颗星代表的不是美国过去的13个州,而是代表魔鬼;“月亮人”的胡须则形成了“野兽数字”666。图片来源:cnn.com】

是美国人太轻信吗?看看当下星座是多么流行就知道我们自己是有多轻信了。星座上说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执着地追求着每一个细节,你就立刻想起那些自己认真工作,连PPT上的一个标点错误也不放过的感人场景,完全想不起来脚上的袜子还破着一个洞。这就是“证实偏见”,每看到一个信息我们都会好心地帮它找证据,而不是反驳它。

也许你不相信星座,但你很可能相信手机辐射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从来不把手机放在裤兜里,因为有一次你把手机放在枕边睡觉,第二天就头疼了。尽管你知道现在下雨不是由于你昨晚打了个喷嚏,前后发生的两件事情不一定存在因果联系,可是手机辐射还是小心为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你又相信了一个谣言。

我们对损失简直厌恶透了。(“损失厌恶”详见《 沉没成本谬误(一):你是如何被“套牢”的?》)想象一下给你一个苹果,你会很高兴,但如果给了两个又拿回来一个呢?对损失一个苹果的厌恶就完全掩盖了你对得到一个苹果的喜悦。

对损失的焦虑推动着我们把信息传播出去,以帮助更多人避免蒙受损失,心理学家约拿?伯杰(Jonah Berger)在统计了《纽约时报》的分享数据后发现,那些能够激起人们包括焦虑在内的情绪的文章更容易被分享给他人。(详见《 如何制造一条“被疯狂转发的微博”? 》)

怎样粉碎谣言?

一个信息在人群中激起的焦虑会像水波般一层一层地传播,也许你第一次听说时并不相信,但是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也不由得你不当真。于是这样一个谣言流传20年——即便是21世纪的人们,也相信了一个跨国日用品公司和魔鬼存在某种勾当。

如果每一个谣言只要换个商标就可以解决就好了,然而更多的时候,一盆脏水泼到我们身上,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向众人解释“他泼错了”,可破除谣言没那么容易,有时越描越黑,事与愿违。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的观念已经形成,你对他们的任何一个反驳都可能成为反过来伤到自己的子弹。

这种现象被称为逆火效应。 布伦丹?奈恩(Brendan Nyhan)等人曾经写过两个消息,第一条是假消息,说美军在伊拉克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二条是真消息,说美军其实没有找到。他发现对于一开始就支持战争的人们来说,他们对第二条消息不以为然,反而更加相信第一条消息了。(详见《 谣言面前,真相也投降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谣言的受害者来说,每一次反驳都会强化人们对谣言的记忆,对谣言信以为真。

对于消息真假的判断除了消息来源以外,我们还愿意相信熟悉程度。一个“曾经在哪听说过”的消息更容易被我们相信。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伊恩?斯库尔尼克(Ian Skurnik)和密歇根大学的诺波尔特?施瓦兹(Norbert Schwarz )等人发现,人们在听到一个消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忘记它的来源,再次听到时觉得很熟悉,就会相信。年龄越大越是如此。他给人们阅读一些信息并告诉他们真假,重复三遍的信息,17%被误记成真的,而3天以后,老年人平均会把假信息中的40%误记为真的。

那么谣言是辟还是不辟呢?奥巴马当年竞选总统时也碰到这么一档麻烦事儿,有记者造谣他其实早已秘密是一名穆斯林了,而不是信仰基督教。奥巴马很为难,请来心理学家出谋划策, 施瓦兹等人组成的心理专家顾问团给他出主意:不要直接反驳谣言,而是做对的事,树立正确的形象。竞选的最终胜利也许足以证明这一次奥巴马危机公关的成功,赢得了大多数。

2007年,宝洁公司起诉安利分销商散播谣言时胜诉,获得了1925万美元的经济赔偿,但仍然有人坚持他们和魔鬼存在某些联系;奥巴马虽然赢了选举,但仍然有人相信他不是基督徒。还有人坚信登月是个骗局,还有人等待2012年底的世界末日——谣言就像阴影,我们无法让它彻底消失,但可以做的是让更多的地方享受到阳光。


相关文章

  • "人言可畏"与"有口皆碑"
  • 前几天看到某艺人发表言论,说起"人言可畏"这个成语.几十年前,自从阮玲玉自杀后,"人言可畏"大致就成为指责好事者.多管闲事者散布流言蜚语.暗中伤人的专用词汇.口称"人言可畏"者,常 ...查看


  • 童话故事大全:糊涂的麻雀妈妈
  • 清清的小河边,有一枚枝繁叶茂的大树.一天,飞来一只麻雀妈妈,她很高兴: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了!在这样漂亮的地方做窝,我的孩子们一定会很喜欢! 麻雀妈妈叼来一撮撮草和泥,在树丫上筑窝了.这时候,底下的蛐蛐儿阻止说:"不行啊,这树不 ...查看


  • 松鼠 公开课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 面向全镇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2008年4月3日 授课内容:七年级下册<松鼠> 授课人:东海房山初级中学 武丽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松鼠,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有关松鼠的一些特征.习性方面的知识, 体会文章语言的生 ...查看


  • 孔子的困惑:长安街上的"孔子"被搬走了
  • 孔子的困惑:长安街上的"孔子"被搬走了 (2011-05-01 10:17:00) 转载 标签: 国家博物馆 孔子像 儒家 分类: 儒 11年1月11日,在临着北京长安街的国家博物馆广场上,悄悄地立起了一尊连基座一起高9 ...查看


  • 空中小信使
  • 小棕熊和胖小猪打了架,两个人好几天没有来往.这一天是小棕熊的生日,胖小猪特别想去参加小棕熊的生日宴会.可是,人家小棕熊没有请他,他怎么好意思去呢? 小松鼠姑娘接到了小棕熊的邀请信,她非常高兴地去参加小棕熊的生日宴会.她提着一个小篮子,篮子里 ...查看


  • 幼儿童话剧[4]
  • 幼儿童话剧剧本<好样的熊孩子> 人物设置: 小黑熊: 小灰熊: 小棕熊: 熊老师: 其他熊 场景介绍: 上学路上 森林里 课堂上 剧本 1 上学路上 清晨 小棕熊在路上走.小黑熊追上来. 小黑熊:"等一等,小棕熊,和你 ...查看


  • 睡前故事:猫头鹰先生的梦想的故事
  • 猫头鹰先生最近迷上了唱歌."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歌唱家!"他信誓旦旦地说.有了这个梦想以后,猫头鹰先生每天都努力地练习. "啊--啊--啊--啊!啊!"猫头鹰先生站在树梢上开嗓. "吵什么吵?都 ...查看


  • 龙猫介绍较为全面
  • 龙猫介绍: 龙猫英文名称Chinchilla, 学名美洲栗鼠,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原地区,属于哺乳纲啮齿目豪猪亚目美洲栗鼠科,因其酷似宫崎俊创作的电影[TOTORO]中的卡通龙猫,后被香港人改名叫[龙猫]. 因其毛皮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使其 ...查看


  • 这篇关于银行的文章有好多术语不太懂,特向各位请教(转载)
  • 中共四大商业银行危机重重 作者:章家敦撰/张佑之译 -------------------------------------------------------------------------------- 中国大陆目前有中国银行.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