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

【诗文解释】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 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 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 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赏析】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 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简评】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 “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 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先写渡口的喧闹,再写居所只有自己独来独去的幽静。因为东汉时的著名隐士庞德公也曾在这里住过,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为一体,浑然成篇。王维归嵩山作赏析简介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 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注释] ①薄:草木交错曰薄。去:行走。闲闲:悠闲。 ②递:形容遥远。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回来了, 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但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意。全诗层次清楚,从离去到沿途所见,直到归 来,作者抓住一些典型景色描写,表达自己的心境。全诗意境优美,易引发人的想象。 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 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 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 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 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 “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 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 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 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诗文解释】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 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 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 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赏析】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 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简评】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 “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 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先写渡口的喧闹,再写居所只有自己独来独去的幽静。因为东汉时的著名隐士庞德公也曾在这里住过,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为一体,浑然成篇。王维归嵩山作赏析简介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 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注释] ①薄:草木交错曰薄。去:行走。闲闲:悠闲。 ②递:形容遥远。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回来了, 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但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意。全诗层次清楚,从离去到沿途所见,直到归 来,作者抓住一些典型景色描写,表达自己的心境。全诗意境优美,易引发人的想象。 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 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 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 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 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 “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 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 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 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夜归鹿门歌
  •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 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 ...查看


  •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
  •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 [内容]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赏析]: 孟浩然家 ...查看


  • 夜归鹿门山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 ...查看


  • 孟浩然的诗: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鉴赏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 ...查看


  • 孟浩然的诗:夜归鹿门歌
  • 山寺鸣钟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quo ...查看


  • 专题课4 山水田园诗鉴赏
  • 专题课 诗 歌 鉴 赏4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水田园诗鉴赏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 教学难点:主旨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复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 ...查看


  • 田园诗人孟浩然:精选代表作八首欣赏!
  •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 ...查看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由创作,被选入<>.这首诗描写在山间夜宿,期待友人不至.诗的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 ...查看


  •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