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周跃龙1 汪怀建 罗运阔 曾小钦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 要: 对目前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叙述和分析,提出了要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

识,完善和健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发展循环经济等若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利用 保护

and Protection of eco-environment

Zhou Yaolong Wang Huaijian Luo Yunkuo Zeng Xiaoqin To Research The Problem and Measures on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the college of National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iangXi Agricultural unvirsity, Nanchang china 330045)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ure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putting forward that it’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whole nations sense of environment, to 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 circulating economy

Keywords: na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tilize protect

近十年来,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使我国社会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然而,在经济增长持续十多年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自然资源损耗高于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均衡,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本文就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1.现状分析

从2001年我国环境状况公报得知:去年我国耕地净减少60多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七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半以上的监测断面属于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城市及其附近河段污染严重,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个别沿海地区海平面高于地下水位,形成海水倒灌和土壤盐化;天然草地90%在退化,其中退化、沙化、碱化草原面积已达成13500万公顷,并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上述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环境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由其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前景令人担忧。 收稿日期:2002—11—06

作者简介:周跃龙(1962-),女,工程师,从事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工作

1.1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在认识上缺乏科学性

传统上的认识是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投入劳动的物或者不能交易的物,本身没有价值,因而天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没有价值,伴随着这一不科学认识的是在我国形成一种被扭曲的怪现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无价,原料低价”,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使用中触目惊心的浪费,资源损毁(甚至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

我国现行的衡量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它包括工农业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计算了固定资产的折旧,但却没有包括自然资源损耗价值和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经济指标坚挺的背后,却是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经济繁荣”的同时作为支持经济持续发展重要条件的资源基础却在不断削弱。根据江西农业大学森林多种效益计量评价课题组对井冈山森林研究表明:在森林资源总效益中森林直接生产生物产品效益仅占9.8%,而间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占90.2%却往往被忽视,人们为了取得9.8%的资源直接生物产品效益,以牺牲90.2%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并且这90.2%的效益不用计入产品成本,这就促使生产经营者以低价占有资源,不顾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以掠夺性的方式浪费资源,这种现象在我国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2 国家对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职权不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虽然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对抑制生态退化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带有行业的倾向。在内容上存在空白、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的地方,如《森林法》在规定采伐时,规定了森林采伐量的控制措施,却没有规定大面积森林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防治措施;再如,渔业主管部门,既要负责水产资源的保护,又要负责管理渔业生产,考核渔获量,这种行政权和经营权笼统重叠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自然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服从计划性指令,而不根据资源的分布实际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运作,致使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破坏剧烈,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另外,《水法》第二条与《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二条交叉重叠,《水法》与《渔业法》对违反“禁止围湖造田”的处罚不一致,在执行中易引起矛盾误解。

生态环境是各种自然资源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综合体,人类活动对其中一种资源的改变,都会影响其它几种资源,如破坏了森林、草地就会影响径流,冲刷土地,影响对气候的调节,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一方面,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另一方面,目前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二是重开发,轻治理(或不治理)。三是再生资源流失率高。人口和资源是一对矛盾,只有合理有序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缓和矛盾,达到生态平衡。

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

2.1加强环境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人口和经济上快速发展的压力。

在21世纪,中国是靠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是以自毁家园的短期行为而消亡、迁徙,无疑我们只能选择前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是否建立起环境意识。公众的环境意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极大影响,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社会基础还相当薄弱,尽快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其意义十分重要。必须大力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各种宣传舆论媒介应十分注意引导民众自觉地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逐步使保护资源与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每个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让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良好社会习俗深入人心。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中环境教育的内容要加大份量,使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独成一个良性的、连续性的支体系,把“环境教育要从小抓起”落到实处。

2.2 把保护自然资源提到国策的高度来认识

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好环境就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这是我们各级领导者和广大群众应有的最基本认识。人是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保护环境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劳动者自身的健康,使其能正常地生产、生活和工作,在生产力中,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然资源,它是发展经济基础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其实质就是对生产力的破坏,所以说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经济是不稳定的,也是不持久的。

当前我国压倒一切的任务是稳定,要达到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稳定,三者中经济稳定是基础,没有经济基础的稳定,就不可能达到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要使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和自然资源。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用杀鸡取卵、竭泽而鱼的方式来利用资源,以求得暂时的经济效益,不仅达不到发展和稳定经济的目的,还会造成更严重的生态恶果,破坏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大力保护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2.3 加快立法步伐,法律制定法典化,加强执法力度

针对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和立法体系上存在着许多空白,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一些法律也存在着不适应新情况的内容。因此以改革的精神加快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步伐是当务之急。为了避免自然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的交叉、重复和矛盾,要尽快着手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或基本法律,以构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典。这对于协调针对同一调整对象的不同行为,强化市场运行规则,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法律中 应对各部门专业热潮机构在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职权和职责不清而作出明确的规定,尽量避免由于职责不清而导致扯皮现象,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因“多龙治水”而分工不明的现有局面严重影响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有效严格进行,在健全完善法制的同时,应彻底纠正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对环境执法进行有效监督。

2.4加快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研究,并将其计入生产成本

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列入1993年10月《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目前国家正在着手对中国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破坏,除了违背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上来看,还违背经济规律。自然资源和环境应该看作一种“商品”,是有价值的,消费者该付出劳动和代价。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计算和统计上,应该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程度,以环境资本折旧的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要求实现真正的价值和价格,即把在生产、消费和处理过程中,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而消耗的全部费用真实地反映出来。

2.5环境管理中的评价、“三同时”、限期治理等制度在实施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形成了一套制度和做法,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等制度,这些制度互相呼应、互相配合,体现了环境管理的预防性、连续性等特点,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制度在执行中,仍需在广度和深度上予以加强,使其发挥更大威力。

目前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建设项目所造成的“三废”污染评价,而轻视对自然资源消耗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自然资源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是由直接、间接影响交替的长期积累过程,危害在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二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还不健全,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生态影响评价较为复杂,在操作方法上有很多难点。近年来,自然资源损毁和生态环境破坏由量变积累为质变,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致使自然灾害频繁而剧烈地降临到人类身上,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素放在重要地位,那么,生态环境势必继续恶化,自然对我们的报复仍将继续且加重。目前,现有环境评价制度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应加以完善,在环境评价工作中对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应明确界限,成立由掌握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分析方法的专业人员组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队伍,对建设项目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影响作出评价和定价,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超过生态阈限的建设项目应坚决杜绝上马。否则,将引起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变化,功能逐渐丧失,导致人类对生态环境恶化失去控制。

根据“谁开发,谁保护”方针,对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应实行“三同时”制度,在落实“三同时”制度时,为保证落到实处,应配套实行“三同时”保证金制度,以应用经济手段强化对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针对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超前于环境恢复的现状,根据“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对于那些已造成生态破坏而未超过阈限的组织和个人,应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补偿。

2.6 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之,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全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

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那么只能阻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循环经济则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使我国经济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西方国家,循环经济已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有些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上,因此,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必须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新建生态工业园区,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付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梁吉义.略论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系统的构建与优化.资源科学.1998.(2):28—33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3]江俊兰、金鉴明.生态破坏经济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6.

[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定价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

(收稿日期:2002-11-06)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周跃龙1 汪怀建 罗运阔 曾小钦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 要: 对目前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叙述和分析,提出了要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

识,完善和健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发展循环经济等若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利用 保护

and Protection of eco-environment

Zhou Yaolong Wang Huaijian Luo Yunkuo Zeng Xiaoqin To Research The Problem and Measures on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the college of National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iangXi Agricultural unvirsity, Nanchang china 330045)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ure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putting forward that it’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whole nations sense of environment, to 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 circulating economy

Keywords: na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tilize protect

近十年来,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使我国社会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然而,在经济增长持续十多年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自然资源损耗高于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均衡,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本文就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1.现状分析

从2001年我国环境状况公报得知:去年我国耕地净减少60多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七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半以上的监测断面属于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城市及其附近河段污染严重,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个别沿海地区海平面高于地下水位,形成海水倒灌和土壤盐化;天然草地90%在退化,其中退化、沙化、碱化草原面积已达成13500万公顷,并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上述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环境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由其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前景令人担忧。 收稿日期:2002—11—06

作者简介:周跃龙(1962-),女,工程师,从事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工作

1.1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在认识上缺乏科学性

传统上的认识是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投入劳动的物或者不能交易的物,本身没有价值,因而天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没有价值,伴随着这一不科学认识的是在我国形成一种被扭曲的怪现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无价,原料低价”,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使用中触目惊心的浪费,资源损毁(甚至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

我国现行的衡量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它包括工农业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计算了固定资产的折旧,但却没有包括自然资源损耗价值和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经济指标坚挺的背后,却是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经济繁荣”的同时作为支持经济持续发展重要条件的资源基础却在不断削弱。根据江西农业大学森林多种效益计量评价课题组对井冈山森林研究表明:在森林资源总效益中森林直接生产生物产品效益仅占9.8%,而间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占90.2%却往往被忽视,人们为了取得9.8%的资源直接生物产品效益,以牺牲90.2%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并且这90.2%的效益不用计入产品成本,这就促使生产经营者以低价占有资源,不顾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以掠夺性的方式浪费资源,这种现象在我国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2 国家对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职权不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虽然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对抑制生态退化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带有行业的倾向。在内容上存在空白、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的地方,如《森林法》在规定采伐时,规定了森林采伐量的控制措施,却没有规定大面积森林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防治措施;再如,渔业主管部门,既要负责水产资源的保护,又要负责管理渔业生产,考核渔获量,这种行政权和经营权笼统重叠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自然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服从计划性指令,而不根据资源的分布实际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运作,致使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破坏剧烈,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另外,《水法》第二条与《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二条交叉重叠,《水法》与《渔业法》对违反“禁止围湖造田”的处罚不一致,在执行中易引起矛盾误解。

生态环境是各种自然资源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综合体,人类活动对其中一种资源的改变,都会影响其它几种资源,如破坏了森林、草地就会影响径流,冲刷土地,影响对气候的调节,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一方面,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另一方面,目前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二是重开发,轻治理(或不治理)。三是再生资源流失率高。人口和资源是一对矛盾,只有合理有序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缓和矛盾,达到生态平衡。

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

2.1加强环境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人口和经济上快速发展的压力。

在21世纪,中国是靠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是以自毁家园的短期行为而消亡、迁徙,无疑我们只能选择前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是否建立起环境意识。公众的环境意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极大影响,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社会基础还相当薄弱,尽快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其意义十分重要。必须大力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各种宣传舆论媒介应十分注意引导民众自觉地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逐步使保护资源与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每个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让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良好社会习俗深入人心。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中环境教育的内容要加大份量,使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独成一个良性的、连续性的支体系,把“环境教育要从小抓起”落到实处。

2.2 把保护自然资源提到国策的高度来认识

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好环境就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这是我们各级领导者和广大群众应有的最基本认识。人是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保护环境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劳动者自身的健康,使其能正常地生产、生活和工作,在生产力中,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然资源,它是发展经济基础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其实质就是对生产力的破坏,所以说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经济是不稳定的,也是不持久的。

当前我国压倒一切的任务是稳定,要达到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稳定,三者中经济稳定是基础,没有经济基础的稳定,就不可能达到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要使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和自然资源。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用杀鸡取卵、竭泽而鱼的方式来利用资源,以求得暂时的经济效益,不仅达不到发展和稳定经济的目的,还会造成更严重的生态恶果,破坏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大力保护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2.3 加快立法步伐,法律制定法典化,加强执法力度

针对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和立法体系上存在着许多空白,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一些法律也存在着不适应新情况的内容。因此以改革的精神加快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步伐是当务之急。为了避免自然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的交叉、重复和矛盾,要尽快着手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或基本法律,以构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典。这对于协调针对同一调整对象的不同行为,强化市场运行规则,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法律中 应对各部门专业热潮机构在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职权和职责不清而作出明确的规定,尽量避免由于职责不清而导致扯皮现象,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因“多龙治水”而分工不明的现有局面严重影响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有效严格进行,在健全完善法制的同时,应彻底纠正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对环境执法进行有效监督。

2.4加快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研究,并将其计入生产成本

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列入1993年10月《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目前国家正在着手对中国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破坏,除了违背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上来看,还违背经济规律。自然资源和环境应该看作一种“商品”,是有价值的,消费者该付出劳动和代价。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计算和统计上,应该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程度,以环境资本折旧的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要求实现真正的价值和价格,即把在生产、消费和处理过程中,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而消耗的全部费用真实地反映出来。

2.5环境管理中的评价、“三同时”、限期治理等制度在实施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形成了一套制度和做法,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等制度,这些制度互相呼应、互相配合,体现了环境管理的预防性、连续性等特点,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制度在执行中,仍需在广度和深度上予以加强,使其发挥更大威力。

目前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建设项目所造成的“三废”污染评价,而轻视对自然资源消耗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自然资源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是由直接、间接影响交替的长期积累过程,危害在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二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还不健全,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生态影响评价较为复杂,在操作方法上有很多难点。近年来,自然资源损毁和生态环境破坏由量变积累为质变,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致使自然灾害频繁而剧烈地降临到人类身上,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素放在重要地位,那么,生态环境势必继续恶化,自然对我们的报复仍将继续且加重。目前,现有环境评价制度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应加以完善,在环境评价工作中对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应明确界限,成立由掌握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分析方法的专业人员组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队伍,对建设项目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影响作出评价和定价,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超过生态阈限的建设项目应坚决杜绝上马。否则,将引起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变化,功能逐渐丧失,导致人类对生态环境恶化失去控制。

根据“谁开发,谁保护”方针,对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应实行“三同时”制度,在落实“三同时”制度时,为保证落到实处,应配套实行“三同时”保证金制度,以应用经济手段强化对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针对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超前于环境恢复的现状,根据“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对于那些已造成生态破坏而未超过阈限的组织和个人,应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补偿。

2.6 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之,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全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

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那么只能阻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循环经济则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使我国经济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西方国家,循环经济已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有些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上,因此,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必须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新建生态工业园区,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付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梁吉义.略论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系统的构建与优化.资源科学.1998.(2):28—33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3]江俊兰、金鉴明.生态破坏经济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6.

[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定价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

(收稿日期:2002-11-06)


相关文章

  • 常宁论文网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分析有效对策科学管理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常宁论文网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分析|有效对策|科学管理论文选题题目 常宁论文网 ...查看


  • 资源环境毕业论文题目(802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资源环境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 ...查看


  • 水质监测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水质与毕业论文选题(13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 ...查看


  • 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毕业论文题目
  • 一.毕业论文__(国际)金融方向: 国际金融方向的论文主要应围绕人民币汇率变动(升值)我国外贸生产型企业.外贸公司面临的问题.应对策略,以及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对我国外贸企业的支持等方面来展开,要求紧密联系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和企 ...查看


  •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49个)
  • 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49个)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管理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对策 ★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网络经济问题研究 ★我 ...查看


  • 海岛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 第27卷第9期2012年9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27,No.9Sep .2012 海岛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高艳静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要 ...查看


  •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 万方数据 万 方数据 水土保持通报第2I卷 均面积最大,为742}m2/个,而阶地藏蒿草-木里苔草一无脉苔草沼泽的最小,为4hm2/个.图斑单元平均面积与景观破碎化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阶地藏蒿草一木里苔草一无脉苔草沼泽景观已f一分破碎. 表 ...查看


  •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可能选题选题
  • 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可以从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己拟定题目. 一.饭店管理方面的选题 1.对我国(××省)饭店业竞争现状的深层思考: 2.销价竞争对饭店业的影响及策略: 3.浅谈现代饭店服务业中内部营销管理: 4.关 ...查看


  • 旅游专业论文题目
  • 旅游系 1. 我国中小旅行社信用困境探析 2. 试论关系营销在新兴景区营销中的应用 3. 生态旅游:传统大众旅游模式的变革 4. 旅游活动对于目的地文化影响之反思考 5. 我国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对策研究 6. 对导游人员自由制管理的思考 7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