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练习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不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它只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增进文言语感的一种训练方式。翻译可以全面集中地训练对实词意义的确认,对虚词功能的把握,对句子语气的理解,对句中词语结合、点段的认识。所以,要积极看待这一训练。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文言造句的方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练习“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生僻的文言字词和“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一定要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2.有些虚词只起到参与“造句”的作用,不要牵强“对译”;有些虚词古今相通,可以保留在翻译后的语句中。
比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个“之”是助词,不译。再如“学以致用”,“以”字也可以不译。
3.有“成分省略”,译文要将省略的成分添补在恰当的位置上。
4.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时可能要对原句某些词语的顺序作必要、合理的调换。
在上一讲读古典诗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这一点了。“两个黄鹂呜翠柳”,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有两只黄鹂在青翠的柳枝上呜叫,词序要调整。因此,古汉语有本身造句的习惯、法则,翻译成现代汉语则应当符合现代汉语的造句习惯、法则。
对比《出师表》的原文和译文: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
译文:先帝不因臣(身份)低微鄙俗,屈尊亲往,三次来到茅庐中看望臣。
这是诸葛亮的话。“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表示原因,应该译成“因为”。先帝指刘备,“臣”译成第一人称“我”也可以。“卑鄙”,现代汉语中的“卑鄙”是一个贬义词,但在上面引文句中指的是出身低微卑俗,不含贬义。当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礼贤下士,并不看重他的出身。“卑鄙”译为卑微、低微,是直译。
“猥自枉屈”就是屈尊亲自来。把意思体会清楚,表达出大致意思,这是活译、意译。
“三顾臣于茅庐之中”,三次来到茅庐中看望我。如果照原句语序译成:三次看望我在茅庐中,就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①一狼洞其中。 《聊斋志异》
②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译文:
①一只狼在里面打洞。
②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③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一狼洞其中”,一只狼在里面打洞。这个“洞”是动词,在其中打洞。
“其一犬坐于前”,这个“犬”要结合原文来理解。原文中没有出现狗,讲两只狼,其中一只坐在前面。“犬”是修饰狼的坐姿,像狗一样直着身子坐在前面,这叫“犬坐”。所以,括号里要补省略成分: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君将哀而生之乎”,“生”是使……生,使……活下去。所以这个“生”字不是单独意义的生存、生活,而是使动用法。
这就是特殊用法,要靠积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不能译成:孔子登上泰山小了天下。应该是:认为天下都变小了。“小”是认为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再看这些例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②吾谁与归?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负者歌于途。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先看这句译文:“我只爱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可以略去“之”字,“不染”是不被污染,是被动句式。
“吾谁与归?”“归”有投奔的意思;“与”,追随。我追随投奔谁呢 ? 词序应该调整。
“马之千里者”,指的就是千里马。千里马有时一次进食就能吃光一石 (dàn) 米,所以“食”读成“ sì ”,用作动词。
“负者歌于途”,“负”:背负、背包、挑担。“者”:……的人。“歌于途”:就是“于途歌”,在路上歌唱。词序需要调整。
所以在翻译中进一步解决字词关、语意关、语序关,把翻译当成一种训练。文言文学习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提高,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对今后文言文的学习非常有用。
三、练习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不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它只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增进文言语感的一种训练方式。翻译可以全面集中地训练对实词意义的确认,对虚词功能的把握,对句子语气的理解,对句中词语结合、点段的认识。所以,要积极看待这一训练。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文言造句的方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练习“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生僻的文言字词和“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一定要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2.有些虚词只起到参与“造句”的作用,不要牵强“对译”;有些虚词古今相通,可以保留在翻译后的语句中。
比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个“之”是助词,不译。再如“学以致用”,“以”字也可以不译。
3.有“成分省略”,译文要将省略的成分添补在恰当的位置上。
4.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时可能要对原句某些词语的顺序作必要、合理的调换。
在上一讲读古典诗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这一点了。“两个黄鹂呜翠柳”,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有两只黄鹂在青翠的柳枝上呜叫,词序要调整。因此,古汉语有本身造句的习惯、法则,翻译成现代汉语则应当符合现代汉语的造句习惯、法则。
对比《出师表》的原文和译文: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
译文:先帝不因臣(身份)低微鄙俗,屈尊亲往,三次来到茅庐中看望臣。
这是诸葛亮的话。“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表示原因,应该译成“因为”。先帝指刘备,“臣”译成第一人称“我”也可以。“卑鄙”,现代汉语中的“卑鄙”是一个贬义词,但在上面引文句中指的是出身低微卑俗,不含贬义。当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礼贤下士,并不看重他的出身。“卑鄙”译为卑微、低微,是直译。
“猥自枉屈”就是屈尊亲自来。把意思体会清楚,表达出大致意思,这是活译、意译。
“三顾臣于茅庐之中”,三次来到茅庐中看望我。如果照原句语序译成:三次看望我在茅庐中,就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①一狼洞其中。 《聊斋志异》
②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译文:
①一只狼在里面打洞。
②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③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一狼洞其中”,一只狼在里面打洞。这个“洞”是动词,在其中打洞。
“其一犬坐于前”,这个“犬”要结合原文来理解。原文中没有出现狗,讲两只狼,其中一只坐在前面。“犬”是修饰狼的坐姿,像狗一样直着身子坐在前面,这叫“犬坐”。所以,括号里要补省略成分: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君将哀而生之乎”,“生”是使……生,使……活下去。所以这个“生”字不是单独意义的生存、生活,而是使动用法。
这就是特殊用法,要靠积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不能译成:孔子登上泰山小了天下。应该是:认为天下都变小了。“小”是认为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再看这些例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②吾谁与归?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负者歌于途。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先看这句译文:“我只爱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可以略去“之”字,“不染”是不被污染,是被动句式。
“吾谁与归?”“归”有投奔的意思;“与”,追随。我追随投奔谁呢 ? 词序应该调整。
“马之千里者”,指的就是千里马。千里马有时一次进食就能吃光一石 (dàn) 米,所以“食”读成“ sì ”,用作动词。
“负者歌于途”,“负”:背负、背包、挑担。“者”:……的人。“歌于途”:就是“于途歌”,在路上歌唱。词序需要调整。
所以在翻译中进一步解决字词关、语意关、语序关,把翻译当成一种训练。文言文学习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提高,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对今后文言文的学习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