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世界历史复习

世 界 历 史 (第 一 册)

世界古代史

一、古代亚非文化(P13—17) <识记>

1、文字:

(1)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p13插图)

(2)楔形文字:古代西亚广泛使用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P14插图)

(3)字母文字:古代腓尼基人使用的文字是字母文字,并形成了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P14插图)

(4)拉丁字母:古代罗马人使用拉丁语,它是用字母拼写的,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今天的拉丁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都是从拉丁字母演化而来的)

(5)甲骨文:中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称甲骨文。

字母文字的演化过程: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

2、天文和历法:

(1)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古代埃及人制定的,这种历法几经修改,成为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历法;

(2)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人编制了太阴历,现在的7天一星期制度起源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

3、古代建筑奇迹:

(1)公元前6世纪,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曾建起过一座奇特的“空中花园”;

(2)古埃及人金字塔(它是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埃及国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卡尔纳克神庙;

(3)佛塔(印度)

4、数学: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是由古代印度人发明的,但这些符号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因此称为“阿拉伯数字”。 古代两河流域人发明了十进位法和六十进位法,把圆周分为360度。

5、史诗:(1)古印度著名的史诗有《摩珂婆罗多》、《罗摩衍那》。

(2)西亚神话故事:诺亚方舟(被收入基督教的《旧约圣经》

6、医学:古埃及人把人和动物的尸体保存下来,制成干尸木乃伊。(反映了古埃及人关于灵魂不死的思想)

二、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上册P19——31)<识记>

1、古代希腊:西方(欧洲)文明的兴起(上册P19——24)

(1)爱琴文明:西方(欧洲)文明源于希腊文明,而希腊文明又源于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

(2)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公元前8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西亚西海岸开始出现希

共同之处:都是奴隶制城邦国家,都广泛使用奴隶劳动。

(3)全盛时期: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胜利(与希波战争有关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项目是马拉松长跑),希腊空前繁荣。这时的雅典是希腊最繁荣的城邦。伯利克里(P22插图)当政时期,雅典处于全盛时期,男性公民普遍参政(妇女与外邦公民无权

参政)古代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称赞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

(4)希腊的衰败:公元前4出兵东征,成为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古代罗马:(上册P26——31)

(1)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的罗马城,发展成为共和国,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掌握统治实权,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公元前73年,罗马爆发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大起义,震撼了共和国的统治者。(“法西斯”源于古罗马)

(2)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同时,称为“大秦”):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P28插图),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统治者,罗马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布匿战争后),成为地中海霸主;公元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的三洲的大帝国,帝国开始的两百年间,局势稳定,经济繁荣,被称为罗马和平时期。(反映罗马和平时期帝国繁荣的谚语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3)帝国的分裂: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4)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的崩溃。

三、西方古典文化(P32—35)<识记>

1、神话:主要由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组成(古希腊人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亚赛会是为了纪念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

2、文学:《荷马史诗》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的,它是欧洲最著名的长篇文学作品之一;

3、戏剧:古代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著名的有:“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4、科学家:(1)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即中国的勾股定理);

(2)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是希腊著名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他的贡献是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

5、建筑和雕塑:(1)罗马:城中的圆形剧场和万神殿高大宏伟、设计巧妙;高架引水桥;罗马建筑对欧洲和世界建筑有很大影响。

(2)希腊:雅典卫城、雅典娜女神神庙。

6、历史学:(1)希腊: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希波战争和一些东方国家的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罗马:李维著有《罗马史》

7、古代罗马有一位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普林尼——著有《自然史》:史学家李维——著有《罗马史》 。

四、世界三大宗教

(一)佛教 (P11) <识记>

1、背景:古代印度社会中等级森严,形成了种姓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佛教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2、产生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点是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经典:“佛经”

3、教义:(1)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

(2)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产生于人的欲望,人若想进入极乐世界,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4、佛教的传播:①原因:佛教教义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②其 忍耐服从的说教,适应了统治者的统治需要,被统治者大力扶植。

5、向外传播: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时向印度以外传播。(佛教在西汉 末年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

(二).基督教(P44)<识记>

1、产生原因:中东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罗马统治下灾难深重,多次反抗失败。

2、产生时间是1世纪时,产生的地点是罗马统治下的中东巴勒斯坦一带。

3、教义:他们宣扬说耶稣就是“救世主” 教人忍受苦难,以便死后升入“天堂”;核心 是对人类的博爱。经典是《圣经》;

4、基督教的演变:早期信仰基督教的主要是穷人;4世纪时,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5、势力膨胀:中世纪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及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6、分裂:①11世纪分别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②16世 纪从德意志开始,西欧出现反对罗马教皇统治的新教,这样基督教就分为天主教、东正教 和新教三个教派。

(三)、伊斯兰教(P53):<识记>

1、原因:6、7世纪阿拉伯半岛氏族制度日趋解体,社会矛盾尖锐,贵族和人民渴望统一。

2、 产生:时间是7世纪初,产生的地点是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他宣传宇宙间惟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3、622年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4、作用: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三大宗教诞生的先后顺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三宗教的共同点:宣扬平等,劝人向善、忍耐顺从

五、新航路的开辟(P58-63) <理解>

1、新航路开辟背景(或原因):

(1)根本原因:西欧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具体原因:①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②《马可波罗行纪》的在欧洲广为流传,激 起西欧对东方的向往。③ 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东西方贸易。④奥斯曼土耳其控制 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发展、寻找、垄断、控制)

(3)条件:①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探寻新航路。②人们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③航海技 术的进步。(指南针、大型海船)

2、急先锋:最早进行开辟新航路的两个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经过:四个航海家的航行情况:1487年,迪亚士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并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和海地等地,发现了美洲大陆,但他自以为到达了印度,因此称当地的居民为印第安人;1497-1498年,达·伽马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航行到印度,第一个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最短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从而在实践上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4、影响:

(1)它是继郑和远洋航行之后人类航行史上的又一壮举。

(2)它密切了世界各大国之间的联系,把世界逐渐结为一体,对欧洲以至世界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最早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加速了欧洲的早期资本

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航运中心、商业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西欧大西洋沿 岸。意大利逐渐衰落,荷、英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5、对比:1405-1433年,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二)、殖民掠夺P63、P77-82 <理解>

1、15—16世纪最先进行殖民掠夺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非洲和亚洲的一些

沿海地区和岛屿,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我国的澳门;西班牙: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2、17世纪开始,英国、荷兰和法国也踏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3

权,然后相继打败荷兰和法国,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4、殖民主义的罪恶主要有:血腥掠夺(指掠夺财富)、种族灭绝(特别是大量屠杀美洲的印第安人)和黑奴贸易(把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马克思称欧洲资产阶级在贩卖黑奴的过程中“丢掉了最后一点羞耻心和良心”)。

六、文艺复兴:(P65—72)〈理解〉

1、背景:14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出现;资产阶级为了追求财富,享受生活,要求在意识领域打破教会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因而出现了文艺复兴。

2、14世纪,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15世纪后半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4、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5、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详见课本P66—72)

(1

,其代表作是〈神曲〉(马克思称之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被称为人文主义

〈哈姆雷特〉和〈威尼斯商人〉。

(2

,〈创世纪〉是一幅画

三人被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3)

技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在学习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了活字印刷术。

说”

展了哥白尼的学说;

6、影响: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桎梏,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世界近代史

一、英国的《权利法案》P73-76 <理解>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过程中颁布的文件。

2、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目的: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作用:使以后的国王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二、美国:《独立宣言》、华盛顿P83-87 <理解>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中颁布的文件。

2、1776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3、华盛顿:1787年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为美国的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又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先例。(P87插图 )

三、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P88-92)<理解>

1、《人权宣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814年)颁布的文件。

(1) 颁布的结构: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2) 内容:(1)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2)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 意义: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思想写入《人权宣言》,成为最能体现资产阶级政治特点的法律文献。

2、拿破仑(上册P91——92)<理解>

(1)夺权:雅各宾派统治结束后,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2)建立帝国: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皇帝(P91插图),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内外政策:在国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典范);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展法国势力,一度控制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3)帝国的覆亡:1812

1814年,欧洲反法同盟军开进巴黎,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封建王朝复辟。(

1915年拿破仑卷土重来重新登上皇位,最终惨败,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

(4)对拿破仑及其对外战争的评价:他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传奇人物,杰出的资产

阶级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军事独裁者。

略争霸战争的性质。他的对外战争,既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又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积极成分,但是,也具有侵略的一面,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消极成分)。

四、美国内战爆发原因、过程、影响、林肯(P112-115)<理解>

1、 美国内战爆发

(1)原因: 北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发展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南北双方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焦点)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导火线: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P114—115插图 )

(3)过程:战争初期,南方准备充分,北方军队连连战败,人民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转折:①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内容:凡是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得到一块土地,连续耕种5年后,这块土地就成为他的私有财产】、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长奴隶制度,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的军队。】(内战前期林肯害怕国家分裂,只是主张限制奴隶制,不敢提出废除奴隶制)两个文件的作用:分别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成为战争的转折点。1865年内战结束。

(4)影响: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内战结束后1865年底美国正式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指黑人奴隶制),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林肯:1860年11月当选为美国总统,领导美国人民进行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取得胜利,1865年,被刺杀身亡。他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贡献。

五、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P119-120)<理解>

1、原因: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发展,但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它的发展。

2、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尽量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

4、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法令。法令宣布:(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2)农民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P119插图)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列宁

(因为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

5、影响(性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六、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影响(P122-126)<运用>

1、时间: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并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2、内容:

A、在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藩指大名的领地)

B、在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C、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开始建立一支贯彻“武士道”精神的“皇军”)

3、影响: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亚洲唯一通过改革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的国家),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4、对外政策的改变: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强大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B、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七、英国的工业革命、交通运输的变革、工业革命的影响(P100-103)<理解>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从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 19世纪上半期完成(接着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最早确立。(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最重要的条件)。

3、开始的时间、标志:18世纪60年代,最早出现于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4、过程:

(1)纺织业三种机器:珍妮纺纱机(P101插图 )、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

(2)工业革命的标志:1785年,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P101插图 )

(3)采矿和冶金业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4)交通运输的变革:①条件:蒸汽机的发明为交通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条件。②成就: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汽船。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P102插图 )。

5、影响:

A、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B、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C、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造成了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

D、同时也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P104-106)<识记>

1、背景:(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逐渐暴露。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英国宪章运动(1836)(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理论研究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联系在一起,吸收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的古典哲学和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受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意义:《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战斗纲领,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自已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世界历史第二册

一、“五月流血周”和国际歌( 下册P3---4) <理解>

1、“五月流血周”: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成立,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5月底,退守凡尔赛的资产阶级纠集反动军队,疯狂向巴黎公社发动进攻,为保卫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社员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5月21日——5月28日,凡尔赛军队攻入巴黎,巷战坚持了一个星期,但是,终因寡不敌众,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中,三万多名公社战士被屠杀,历史上称为“五月流血周”。

2、《国际歌》:巴黎公社失败后,诞生了《国际歌》,歌词作者是法国无产阶级诗人,巴黎公社活动家——欧仁·鲍狄埃(P4插图);歌曲作者是法国工人音乐家狄盖特。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砸碎旧世界的锁链,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胜利,成为一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

二、科学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英、美、法、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册P6-8)<理解>

(一)科学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极

大提高,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科技发展表现在三个领域:①电力和石油作为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②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③电报、电话、无线电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3、主要发明:

(1)电力:爱迪生(美)发明电灯泡;西门子(德)制造了第一辆有轨电车;

(2)动力:卡尔·本茨(德)设计出内燃机,使石油成为新能源

(3)交通工具的革新:

福特(美)制成第一辆四轮汽车;

莱特兄弟(美)制成飞机(P6—7插图)

(4)新信息传递工具:①19世纪中期美国人 发明有线电报 ② 19世纪晚期贝尔发明有线电话(P8插图);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4、三大能源:石油、电力、煤炭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②造成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③出现了垄断组织,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二)英、法、美、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P8)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平衡。美国、德国的步伐较快,后来居上;英国、法国相对缓慢。

美、德后来居上的原因: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德国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大国。(此外美国具体原因:(1)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2)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3)吸收了大量欧洲剩余资本;德国:(1)普法战争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从法国得到大量赔款和割地。)

英、法相对缓慢的原因:由于过分依赖殖民地和资本大量输出,以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英国、法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下来,工业生产逐渐被美国、德国赶上和超过。

三、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P14)<理解>

1、形成:A、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根源或根本原因);

B、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实质)的斗争愈来愈烈,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组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同盟国核心——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俄国、法国 (协约国核心——英国)(P15页插图)

3、性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都是具有争霸性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4、结果:A、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大搞军事竞赛;B、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危机频发,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四、萨拉热窝事件、重大战役(P22-26)<理解>

1、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巴尔干半岛上)的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

2、重大战役:A、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英法——德军),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B、凡尔登战役 :一战中最为残酷的一次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首次使用了毒气弹和飞机,由于法军的顽强抵挡,迫使法军投降计划破产。C、索姆河战役: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先使用坦克)。

五、“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P27)<理解>

1、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掠夺性战争(虽然塞尔维亚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正

义性)。

2、根源: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3、加快结束的事件(见指南第41页)

4、结果: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5、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

(1) 战争时间长:1914—1918年

(2)范围广:牵涉到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和15亿人口

(3)规模大:首次世界大战 (4)人员伤亡:死亡1000万人,受伤2000万人

(5)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 (6)造成了环境污染,在战场上,双方不断使用新武器,飞机(P27插图 )、坦克、毒气首次出现在战场上,远程大炮(P27插图 )杀伤力巨大,造成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6、特点:经历时间长,牵涉国家多,涉及范围广,破坏性大,双方都使用了新式武器。

7、对一战的认识和中国的影响: 阅读复习指南P41

世界现代史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成立(P29-31)<识记>

1、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化阶级矛盾。

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标志: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

(3)过程:11月6日晚,列宁来到起义的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武装起义。

(4)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5)巩固:①苏俄同德、奥议和,并退出了一战;②颁布了《土地法令》③1918年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④1920年底,打退国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6)胜利的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3)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明了道路。

2、苏联的成立: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联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32)<理解>

1、领导人:斯大林

2、措施: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起,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这两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都是重工业。

3、结果:它们的完成,使苏联由传统上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苏联的国防力量由此加强。

4、1936年,苏联通过法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起来)

5、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见指南41页)

三、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P34-39)<识记>

1、巴黎和会: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即巴黎和会。会议主要由英、

法、美三国主宰(“三巨头”:法国的克里孟索、美国的威尔逊、英国的劳合·乔治)。

2、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协约国同战败国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

(1)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2)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3)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4)经济:德国应进行赔款;(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以英、法、美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这一条规定最能体现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从而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

3、《九国公约》:1922年,九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该条约的签订,实质:是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目的)。

四、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40-41)<识记>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美国的纽约股票交易市场(金融业)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特点:a. 范围广 b.时间长 c. 破坏性大。

3、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

4、影响:(1)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人民群众,垄断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的价格,却不惜大量销毁商品。(2)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以沉重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3)引起各国的政局动荡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4)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

五、美国罗斯福新政(P42-43)<运用>(P41—43插图)

1、 背景: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当时美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对付危

机,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史称“罗斯福新政”。

(“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目的:(1)直接目的: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2)根本目的: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3、内容:首先从整顿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信用;其次,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

整顿,1933年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目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此外,还新建了许多公共工程,以减少庞大的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

4、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生产领域中的无政府状态。(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5、作用:“新政”的实施,缓和了危机,使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 统治得到稳定,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为引发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废除)

1)在经济建设中政府应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根椐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2)改革也是生产力,面对危机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国情进行改革,为国家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不能走极端。

六、德意日的法西斯化(P45---48)《理解》

1、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强化

(1)建立 背景:一战后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

(2)建立的标志:墨索里尼组织了法西斯党,1922年进军罗马,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3)强化: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意大利,为转移国内人民的注意力,墨索里尼加紧武力扩张。

(4)对外侵略: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支持西班牙叛军,同时直接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2、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希特勒组织了纳粹党。(P46插图)

(2)法西斯专政建立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希特勒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出任国家元首。

(4)内外政策:

①建立法西斯恐怖专政:

A、1933年制造国会纵火案,目的:借此逮捕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包括保加利亚共产党员季米特洛夫);

B、解散一切工会,取缔其他一切政党,镇压反法西斯战士;

C、残酷迫害犹太人(目的:煽动种族狂热,为战争制造借口),焚毁大量进步书籍; ②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人数扩到60万人。

(5)对外侵略:1936年支持西班牙叛军,同时直接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3、日本军部法西斯化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日本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过程: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霸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4、法西斯国家结盟:

(1)1936年三个国家结成军事同盟——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2)性质: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3)影响: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

七、慕尼黑阴谋(P52)<理解>

1、召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P52插图)

2、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以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3、后果:使德国野心进一步膨胀,不但吞并苏台德,不久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又把矛头指向波兰。

4、评价:这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企图(1)牺牲小国利益,换来欧洲的和平,(2)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以达到“祸水东引”目的的一次大阴谋,史称“慕尼黑阴谋。”这是法国、英国纵容德国侵略到高峰的表现(绥靖政策)。它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法的自保政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二战中首先遭到德国的进攻。

. (弱国无外交,联系中国巴黎和会和九国公约,我们应该怎么做?) 八、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P54-55)<识记>

1、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2、扩大:①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扩大。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进一步扩大。(二战扩大到最大规模) 3、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它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中途岛战役(太平战场的转折 美对日)、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 美英对德)

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雅尔塔会议(P56、P60)<识记>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这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2、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达成重大协议:A、三国将派军队分区占领战败的德国;B、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C、成立联合国。(这次会议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最有影响)(1945年成立,总部在美国纽约,中、苏、美、英、法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是联合国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

3、“二战”中的四次重大会议及主要内容:1943年冬天,中、美、英三国在埃及首都

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依据,而且也在国际上肯定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接着,美、

1945年初,美

1945年七、八月,苏、美、英三

4、对《开罗宣言》的认识: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粉碎“两个

中国”、“台湾独立”阴谋的有力的国际法律文件。

十、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战役(P58—61)<识记>

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德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它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P58插图)

2、诺曼底登陆(P60插图):1944年6月,以美、英军队为主的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

。 (特点: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

3、攻克柏林战役:1945年,苏联军队经过浴血奋战,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日,德国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二战在欧洲战争结束。

4、二战的根源: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5、二战的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十一、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P68-71)<识记>

(一) 欧洲经济恢复和发展

1、原因:

(1) 这些国家的经济技术基础雄厚;

(2) 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 (3)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主要原因)。

(4) 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大大加强。

2、概况:20世纪50年代,欧洲各国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其中联邦德国发展最快,成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3、欧洲共同体: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六国组成了“欧洲共同体”组织(欧共体),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意义: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1993年发展为欧洲联盟。现有成员国25个。

(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日本发展快的原因:①美国的援助,日本为美军提供大量军需物资和后勤服务,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利用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③战后日本在美军的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军费负担小;④日本政局稳定;⑤重视培养人才,劳动者素质高;⑥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2、概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到70年代初,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

到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排名:(1)美国 (2)日本 (3)欧盟

(三)“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二战”后到50年代初为经济恢复时期;(2)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3)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发展速度明显缓慢下来。

(四)欧洲、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也存在着矛盾,形成了欧洲共同体、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十二、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P72-76)<理解>

1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要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进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非战争 )的敌对行动。其最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直接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政策的原因 :(1)二战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称霸野心膨胀;(2)苏联力量日益壮大,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激化。

(3)、“冷战”政策的表现:A、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P72插图 )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和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B、经济上,通过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以达到逐步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目的;C、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并对欧洲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包围。

(4)、两大对抗军事集团:①1949年,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成立了针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② 1955年,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与“北约”相抗衡。

(5)

、影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两极(美苏)格局的局面。

21950年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入侵朝鲜(说明美国控制联合国),并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陕;1953年,美国不得不在没有获胜的停战协定上签字。 ②1961年,美国入侵越南,1973年,美国被迫签署了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美国霸权政策严重受挫。

(二) 美苏争霸:(美国占优势,苏联处于守势)

1、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2、目的(实质):谋求世界霸权

3、原因: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日益膨胀。

4、过程:

(1)20世纪50年代,苏联加入争霸斗争;

(2)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后被迫撤走),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P75插图)

(3)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4) 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因军费负担沉重开始改变称霸政策。

5、影响:(1)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2)给两国带来沉重的军费负担。 十三、世界经济的发展(P92---95)《理解》

1、世界经济的变化――-既出现经济全球化

(1)时间:开始于二战后

(2)主要原因:高新科技的推动

(3)含义:二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4)影响(作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起了重要的作

展快,也使得市场的破坏作用迅速膨胀,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经济全球化也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分化。(我国的应对措施,见复习指南P48---49)

(5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6)具体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全球性的经济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其他还有出现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共体)和跨国公司(如美国的微软公司)等。

(7)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①有利于商品和货币的流动;②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③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④还能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如:从原料最便宜的国家购买原料,在劳动力较为低廉的国家加工成产品,然后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但是,全球化“游戏规则”是发达国家制定的,因此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境地。例如:有些发达国的跨国公司把污染转移到国外,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

劳动力达到赚钱的双重目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最大的利润。(典型例子:印度博帕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毒气泄漏事件 见书本93页图。)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与弊,如何应对?(见《复习指南P49》)

2、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见课本93页图)

(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利用空间、海洋等问题,已经被提到日程上来。解决方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为人类指明了一条文明发展的道路。

(2)此外,人类还面临毒品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问题。解决方法:需要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和努力。

3、 经济全球化对生活影响的例子:(1

移到当地。(2

国食品„„等等。

4、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问题;(2)臭氧层破坏;(3)土地退化、荒

漠化、耕地减少问题;(4)水污染问题;(5)森林减少问题;(6)物种濒危问题;

(7)垃圾难题。

4、环境污染的类型:(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土壤污染;(4)食品污染。 十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87-91)

1、东欧剧变:

(1)主要原因: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照搬苏联模式;大举

借债;未改革或改革没有效果)

(2)时间:1989年下半年起;

(3)概况:最早剧变的是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一分为五的国家是南斯拉夫,一分为二的国家是捷克斯洛伐克,同联邦德国合并的是民主德国。

(4)结果:在一年之内,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国家更改了名称,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5)实质:社会制度随之改变,由社会主义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2、苏联解体:

(1)时间:1991年底;当时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2)原因:80年代中后期苏联社会动荡;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时,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政治、民族、经济危机加剧(主要原因)

(3)概况:①最先宣布独立的是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②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文件,标志苏联解体。(苏联存在了69年)

3、世界格局的变化:

(1)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

(2

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后果: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如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冲突)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严重威胁世界和平;③现在的世界正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即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并存),海湾战争是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的结果。 (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旧的终结→新的尚未形成→现在“一超多强”→将来:向多极化发展。)

4、当今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即和平与发展)

5、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6

①一定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力。②经济建设不能照搬一种模式,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③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

十五、第三次科技革命(P96-100)<理解>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2、重要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

4、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

(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例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如何改变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答:20世纪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影,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等;使用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等沟通彼此间的联系。)

5、知识经济:

①含义: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②本质特征:是知识智力革命;反映了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知识智力因素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作用日益增强。

③提出: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首次使用“基于知识的经济”的概念;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最早提出“知识经济”一词

④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是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知

识经济的初现,向我们预示着社会生产领域一场革命的来临。一个国家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将是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⑤代表:美国的硅谷、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P100插图) 6、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②出现了大批新型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③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④产生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

⑤大力发展高科技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竞争和挑战,更加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⑥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21

几 个 热 点 问题

一、领土

(一)台湾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就是台湾)。

2

3、1624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领。1662

1685

年,清政府在

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并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占领台湾。 5、1943年,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明确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日本必须归还。【题目:针对当前竟然有少数人提出什么“台湾独立”的主张,那么该宣言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受到国际法的承认,是粉碎“两个中国”、“台湾独立”阴谋的有力的国际性法律文件(或国际社会的认同,任何企图通过国际社会分裂台湾的图谋是不能得逞的,终究要失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归还台湾。日本占领台湾共50年。

(二)西藏

1、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2、元朝时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

3、清朝雍正皇帝时设驻藏大臣。

(三)新疆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的开始。(张骞曾两次通西域) 2、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二、泉州地方史的结合(在宋元时期最繁荣)

1、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1974年,泉州湾出土一艘海船,据考证大约是南宋时候的中型远洋货船,航行与东南亚一带。现在这艘船还摆放在泉州的开元寺里。说明南宋造船事业的成就以及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 2、两宋时期,我国古代著名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 3、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4、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被外国旅行家称为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的世界第一的大港口。那时泉州就以“刺桐城”闻名世界。 5、两宋时泉州的桥梁建筑也是很有名气的。北宋时建的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

23

石桥;南宋初年,泉州又修建了一座大石桥――安平桥,全长2000多米,是我国古代保存至今最长的桥。桥旁刻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赞词。

6、秦汉时期逐渐开通了一条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灵山圣墓内的郑和行香碑上,记载了郑和第五次航行前来此处行香的史实。

24

世 界 历 史 (第 一 册)

世界古代史

一、古代亚非文化(P13—17) <识记>

1、文字:

(1)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p13插图)

(2)楔形文字:古代西亚广泛使用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P14插图)

(3)字母文字:古代腓尼基人使用的文字是字母文字,并形成了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P14插图)

(4)拉丁字母:古代罗马人使用拉丁语,它是用字母拼写的,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今天的拉丁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都是从拉丁字母演化而来的)

(5)甲骨文:中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称甲骨文。

字母文字的演化过程: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

2、天文和历法:

(1)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古代埃及人制定的,这种历法几经修改,成为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历法;

(2)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人编制了太阴历,现在的7天一星期制度起源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

3、古代建筑奇迹:

(1)公元前6世纪,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曾建起过一座奇特的“空中花园”;

(2)古埃及人金字塔(它是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埃及国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卡尔纳克神庙;

(3)佛塔(印度)

4、数学: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是由古代印度人发明的,但这些符号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因此称为“阿拉伯数字”。 古代两河流域人发明了十进位法和六十进位法,把圆周分为360度。

5、史诗:(1)古印度著名的史诗有《摩珂婆罗多》、《罗摩衍那》。

(2)西亚神话故事:诺亚方舟(被收入基督教的《旧约圣经》

6、医学:古埃及人把人和动物的尸体保存下来,制成干尸木乃伊。(反映了古埃及人关于灵魂不死的思想)

二、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上册P19——31)<识记>

1、古代希腊:西方(欧洲)文明的兴起(上册P19——24)

(1)爱琴文明:西方(欧洲)文明源于希腊文明,而希腊文明又源于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

(2)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公元前8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西亚西海岸开始出现希

共同之处:都是奴隶制城邦国家,都广泛使用奴隶劳动。

(3)全盛时期: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胜利(与希波战争有关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项目是马拉松长跑),希腊空前繁荣。这时的雅典是希腊最繁荣的城邦。伯利克里(P22插图)当政时期,雅典处于全盛时期,男性公民普遍参政(妇女与外邦公民无权

参政)古代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称赞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

(4)希腊的衰败:公元前4出兵东征,成为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古代罗马:(上册P26——31)

(1)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的罗马城,发展成为共和国,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掌握统治实权,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公元前73年,罗马爆发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大起义,震撼了共和国的统治者。(“法西斯”源于古罗马)

(2)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同时,称为“大秦”):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P28插图),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统治者,罗马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布匿战争后),成为地中海霸主;公元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的三洲的大帝国,帝国开始的两百年间,局势稳定,经济繁荣,被称为罗马和平时期。(反映罗马和平时期帝国繁荣的谚语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3)帝国的分裂: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4)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的崩溃。

三、西方古典文化(P32—35)<识记>

1、神话:主要由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组成(古希腊人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亚赛会是为了纪念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

2、文学:《荷马史诗》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的,它是欧洲最著名的长篇文学作品之一;

3、戏剧:古代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著名的有:“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4、科学家:(1)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即中国的勾股定理);

(2)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是希腊著名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他的贡献是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

5、建筑和雕塑:(1)罗马:城中的圆形剧场和万神殿高大宏伟、设计巧妙;高架引水桥;罗马建筑对欧洲和世界建筑有很大影响。

(2)希腊:雅典卫城、雅典娜女神神庙。

6、历史学:(1)希腊: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希波战争和一些东方国家的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罗马:李维著有《罗马史》

7、古代罗马有一位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普林尼——著有《自然史》:史学家李维——著有《罗马史》 。

四、世界三大宗教

(一)佛教 (P11) <识记>

1、背景:古代印度社会中等级森严,形成了种姓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佛教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2、产生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点是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经典:“佛经”

3、教义:(1)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

(2)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产生于人的欲望,人若想进入极乐世界,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4、佛教的传播:①原因:佛教教义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②其 忍耐服从的说教,适应了统治者的统治需要,被统治者大力扶植。

5、向外传播: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时向印度以外传播。(佛教在西汉 末年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

(二).基督教(P44)<识记>

1、产生原因:中东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罗马统治下灾难深重,多次反抗失败。

2、产生时间是1世纪时,产生的地点是罗马统治下的中东巴勒斯坦一带。

3、教义:他们宣扬说耶稣就是“救世主” 教人忍受苦难,以便死后升入“天堂”;核心 是对人类的博爱。经典是《圣经》;

4、基督教的演变:早期信仰基督教的主要是穷人;4世纪时,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5、势力膨胀:中世纪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及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6、分裂:①11世纪分别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②16世 纪从德意志开始,西欧出现反对罗马教皇统治的新教,这样基督教就分为天主教、东正教 和新教三个教派。

(三)、伊斯兰教(P53):<识记>

1、原因:6、7世纪阿拉伯半岛氏族制度日趋解体,社会矛盾尖锐,贵族和人民渴望统一。

2、 产生:时间是7世纪初,产生的地点是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他宣传宇宙间惟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3、622年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4、作用: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三大宗教诞生的先后顺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三宗教的共同点:宣扬平等,劝人向善、忍耐顺从

五、新航路的开辟(P58-63) <理解>

1、新航路开辟背景(或原因):

(1)根本原因:西欧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具体原因:①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②《马可波罗行纪》的在欧洲广为流传,激 起西欧对东方的向往。③ 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东西方贸易。④奥斯曼土耳其控制 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发展、寻找、垄断、控制)

(3)条件:①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探寻新航路。②人们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③航海技 术的进步。(指南针、大型海船)

2、急先锋:最早进行开辟新航路的两个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经过:四个航海家的航行情况:1487年,迪亚士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并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和海地等地,发现了美洲大陆,但他自以为到达了印度,因此称当地的居民为印第安人;1497-1498年,达·伽马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航行到印度,第一个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最短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从而在实践上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4、影响:

(1)它是继郑和远洋航行之后人类航行史上的又一壮举。

(2)它密切了世界各大国之间的联系,把世界逐渐结为一体,对欧洲以至世界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最早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加速了欧洲的早期资本

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航运中心、商业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西欧大西洋沿 岸。意大利逐渐衰落,荷、英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5、对比:1405-1433年,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二)、殖民掠夺P63、P77-82 <理解>

1、15—16世纪最先进行殖民掠夺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非洲和亚洲的一些

沿海地区和岛屿,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我国的澳门;西班牙: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2、17世纪开始,英国、荷兰和法国也踏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3

权,然后相继打败荷兰和法国,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4、殖民主义的罪恶主要有:血腥掠夺(指掠夺财富)、种族灭绝(特别是大量屠杀美洲的印第安人)和黑奴贸易(把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马克思称欧洲资产阶级在贩卖黑奴的过程中“丢掉了最后一点羞耻心和良心”)。

六、文艺复兴:(P65—72)〈理解〉

1、背景:14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出现;资产阶级为了追求财富,享受生活,要求在意识领域打破教会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因而出现了文艺复兴。

2、14世纪,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15世纪后半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4、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5、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详见课本P66—72)

(1

,其代表作是〈神曲〉(马克思称之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被称为人文主义

〈哈姆雷特〉和〈威尼斯商人〉。

(2

,〈创世纪〉是一幅画

三人被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3)

技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在学习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了活字印刷术。

说”

展了哥白尼的学说;

6、影响: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桎梏,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世界近代史

一、英国的《权利法案》P73-76 <理解>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过程中颁布的文件。

2、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目的: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作用:使以后的国王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二、美国:《独立宣言》、华盛顿P83-87 <理解>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中颁布的文件。

2、1776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3、华盛顿:1787年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为美国的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又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先例。(P87插图 )

三、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P88-92)<理解>

1、《人权宣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814年)颁布的文件。

(1) 颁布的结构: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2) 内容:(1)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2)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 意义: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思想写入《人权宣言》,成为最能体现资产阶级政治特点的法律文献。

2、拿破仑(上册P91——92)<理解>

(1)夺权:雅各宾派统治结束后,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2)建立帝国: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皇帝(P91插图),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内外政策:在国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典范);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展法国势力,一度控制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3)帝国的覆亡:1812

1814年,欧洲反法同盟军开进巴黎,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封建王朝复辟。(

1915年拿破仑卷土重来重新登上皇位,最终惨败,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

(4)对拿破仑及其对外战争的评价:他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传奇人物,杰出的资产

阶级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军事独裁者。

略争霸战争的性质。他的对外战争,既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又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积极成分,但是,也具有侵略的一面,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消极成分)。

四、美国内战爆发原因、过程、影响、林肯(P112-115)<理解>

1、 美国内战爆发

(1)原因: 北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发展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南北双方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焦点)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导火线: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P114—115插图 )

(3)过程:战争初期,南方准备充分,北方军队连连战败,人民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转折:①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内容:凡是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得到一块土地,连续耕种5年后,这块土地就成为他的私有财产】、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长奴隶制度,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的军队。】(内战前期林肯害怕国家分裂,只是主张限制奴隶制,不敢提出废除奴隶制)两个文件的作用:分别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成为战争的转折点。1865年内战结束。

(4)影响: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内战结束后1865年底美国正式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指黑人奴隶制),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林肯:1860年11月当选为美国总统,领导美国人民进行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取得胜利,1865年,被刺杀身亡。他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贡献。

五、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P119-120)<理解>

1、原因: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发展,但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它的发展。

2、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尽量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

4、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法令。法令宣布:(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2)农民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P119插图)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列宁

(因为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

5、影响(性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六、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影响(P122-126)<运用>

1、时间: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并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2、内容:

A、在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藩指大名的领地)

B、在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C、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开始建立一支贯彻“武士道”精神的“皇军”)

3、影响: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亚洲唯一通过改革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的国家),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4、对外政策的改变: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强大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B、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七、英国的工业革命、交通运输的变革、工业革命的影响(P100-103)<理解>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从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 19世纪上半期完成(接着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最早确立。(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最重要的条件)。

3、开始的时间、标志:18世纪60年代,最早出现于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4、过程:

(1)纺织业三种机器:珍妮纺纱机(P101插图 )、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

(2)工业革命的标志:1785年,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P101插图 )

(3)采矿和冶金业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4)交通运输的变革:①条件:蒸汽机的发明为交通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条件。②成就: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汽船。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P102插图 )。

5、影响:

A、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B、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C、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造成了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

D、同时也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P104-106)<识记>

1、背景:(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逐渐暴露。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英国宪章运动(1836)(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理论研究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联系在一起,吸收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的古典哲学和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受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意义:《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战斗纲领,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自已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世界历史第二册

一、“五月流血周”和国际歌( 下册P3---4) <理解>

1、“五月流血周”: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成立,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5月底,退守凡尔赛的资产阶级纠集反动军队,疯狂向巴黎公社发动进攻,为保卫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社员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5月21日——5月28日,凡尔赛军队攻入巴黎,巷战坚持了一个星期,但是,终因寡不敌众,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中,三万多名公社战士被屠杀,历史上称为“五月流血周”。

2、《国际歌》:巴黎公社失败后,诞生了《国际歌》,歌词作者是法国无产阶级诗人,巴黎公社活动家——欧仁·鲍狄埃(P4插图);歌曲作者是法国工人音乐家狄盖特。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砸碎旧世界的锁链,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胜利,成为一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

二、科学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英、美、法、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册P6-8)<理解>

(一)科学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极

大提高,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科技发展表现在三个领域:①电力和石油作为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②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③电报、电话、无线电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3、主要发明:

(1)电力:爱迪生(美)发明电灯泡;西门子(德)制造了第一辆有轨电车;

(2)动力:卡尔·本茨(德)设计出内燃机,使石油成为新能源

(3)交通工具的革新:

福特(美)制成第一辆四轮汽车;

莱特兄弟(美)制成飞机(P6—7插图)

(4)新信息传递工具:①19世纪中期美国人 发明有线电报 ② 19世纪晚期贝尔发明有线电话(P8插图);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4、三大能源:石油、电力、煤炭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②造成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③出现了垄断组织,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二)英、法、美、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P8)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平衡。美国、德国的步伐较快,后来居上;英国、法国相对缓慢。

美、德后来居上的原因: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德国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大国。(此外美国具体原因:(1)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2)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3)吸收了大量欧洲剩余资本;德国:(1)普法战争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从法国得到大量赔款和割地。)

英、法相对缓慢的原因:由于过分依赖殖民地和资本大量输出,以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英国、法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下来,工业生产逐渐被美国、德国赶上和超过。

三、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P14)<理解>

1、形成:A、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根源或根本原因);

B、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实质)的斗争愈来愈烈,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组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同盟国核心——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俄国、法国 (协约国核心——英国)(P15页插图)

3、性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都是具有争霸性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4、结果:A、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大搞军事竞赛;B、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危机频发,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四、萨拉热窝事件、重大战役(P22-26)<理解>

1、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巴尔干半岛上)的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

2、重大战役:A、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英法——德军),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B、凡尔登战役 :一战中最为残酷的一次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首次使用了毒气弹和飞机,由于法军的顽强抵挡,迫使法军投降计划破产。C、索姆河战役: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先使用坦克)。

五、“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P27)<理解>

1、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掠夺性战争(虽然塞尔维亚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正

义性)。

2、根源: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3、加快结束的事件(见指南第41页)

4、结果: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5、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

(1) 战争时间长:1914—1918年

(2)范围广:牵涉到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和15亿人口

(3)规模大:首次世界大战 (4)人员伤亡:死亡1000万人,受伤2000万人

(5)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 (6)造成了环境污染,在战场上,双方不断使用新武器,飞机(P27插图 )、坦克、毒气首次出现在战场上,远程大炮(P27插图 )杀伤力巨大,造成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6、特点:经历时间长,牵涉国家多,涉及范围广,破坏性大,双方都使用了新式武器。

7、对一战的认识和中国的影响: 阅读复习指南P41

世界现代史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成立(P29-31)<识记>

1、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化阶级矛盾。

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标志: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

(3)过程:11月6日晚,列宁来到起义的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武装起义。

(4)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5)巩固:①苏俄同德、奥议和,并退出了一战;②颁布了《土地法令》③1918年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④1920年底,打退国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6)胜利的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3)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明了道路。

2、苏联的成立: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联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32)<理解>

1、领导人:斯大林

2、措施: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起,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这两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都是重工业。

3、结果:它们的完成,使苏联由传统上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苏联的国防力量由此加强。

4、1936年,苏联通过法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起来)

5、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见指南41页)

三、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P34-39)<识记>

1、巴黎和会: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即巴黎和会。会议主要由英、

法、美三国主宰(“三巨头”:法国的克里孟索、美国的威尔逊、英国的劳合·乔治)。

2、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协约国同战败国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

(1)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2)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3)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4)经济:德国应进行赔款;(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以英、法、美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这一条规定最能体现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从而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

3、《九国公约》:1922年,九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该条约的签订,实质:是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目的)。

四、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40-41)<识记>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美国的纽约股票交易市场(金融业)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特点:a. 范围广 b.时间长 c. 破坏性大。

3、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

4、影响:(1)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人民群众,垄断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的价格,却不惜大量销毁商品。(2)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以沉重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3)引起各国的政局动荡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4)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

五、美国罗斯福新政(P42-43)<运用>(P41—43插图)

1、 背景: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当时美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对付危

机,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史称“罗斯福新政”。

(“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目的:(1)直接目的: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2)根本目的: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3、内容:首先从整顿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信用;其次,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

整顿,1933年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目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此外,还新建了许多公共工程,以减少庞大的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

4、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生产领域中的无政府状态。(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5、作用:“新政”的实施,缓和了危机,使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 统治得到稳定,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为引发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废除)

1)在经济建设中政府应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根椐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2)改革也是生产力,面对危机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国情进行改革,为国家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不能走极端。

六、德意日的法西斯化(P45---48)《理解》

1、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强化

(1)建立 背景:一战后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

(2)建立的标志:墨索里尼组织了法西斯党,1922年进军罗马,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3)强化: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意大利,为转移国内人民的注意力,墨索里尼加紧武力扩张。

(4)对外侵略: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支持西班牙叛军,同时直接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2、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希特勒组织了纳粹党。(P46插图)

(2)法西斯专政建立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希特勒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出任国家元首。

(4)内外政策:

①建立法西斯恐怖专政:

A、1933年制造国会纵火案,目的:借此逮捕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包括保加利亚共产党员季米特洛夫);

B、解散一切工会,取缔其他一切政党,镇压反法西斯战士;

C、残酷迫害犹太人(目的:煽动种族狂热,为战争制造借口),焚毁大量进步书籍; ②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人数扩到60万人。

(5)对外侵略:1936年支持西班牙叛军,同时直接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3、日本军部法西斯化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日本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过程: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霸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4、法西斯国家结盟:

(1)1936年三个国家结成军事同盟——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2)性质: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3)影响: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

七、慕尼黑阴谋(P52)<理解>

1、召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P52插图)

2、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以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3、后果:使德国野心进一步膨胀,不但吞并苏台德,不久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又把矛头指向波兰。

4、评价:这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企图(1)牺牲小国利益,换来欧洲的和平,(2)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以达到“祸水东引”目的的一次大阴谋,史称“慕尼黑阴谋。”这是法国、英国纵容德国侵略到高峰的表现(绥靖政策)。它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法的自保政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二战中首先遭到德国的进攻。

. (弱国无外交,联系中国巴黎和会和九国公约,我们应该怎么做?) 八、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P54-55)<识记>

1、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2、扩大:①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扩大。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进一步扩大。(二战扩大到最大规模) 3、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它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中途岛战役(太平战场的转折 美对日)、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 美英对德)

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雅尔塔会议(P56、P60)<识记>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这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2、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达成重大协议:A、三国将派军队分区占领战败的德国;B、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C、成立联合国。(这次会议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最有影响)(1945年成立,总部在美国纽约,中、苏、美、英、法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是联合国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

3、“二战”中的四次重大会议及主要内容:1943年冬天,中、美、英三国在埃及首都

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依据,而且也在国际上肯定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接着,美、

1945年初,美

1945年七、八月,苏、美、英三

4、对《开罗宣言》的认识: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粉碎“两个

中国”、“台湾独立”阴谋的有力的国际法律文件。

十、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战役(P58—61)<识记>

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德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它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P58插图)

2、诺曼底登陆(P60插图):1944年6月,以美、英军队为主的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

。 (特点: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

3、攻克柏林战役:1945年,苏联军队经过浴血奋战,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日,德国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二战在欧洲战争结束。

4、二战的根源: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5、二战的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十一、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P68-71)<识记>

(一) 欧洲经济恢复和发展

1、原因:

(1) 这些国家的经济技术基础雄厚;

(2) 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 (3)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主要原因)。

(4) 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大大加强。

2、概况:20世纪50年代,欧洲各国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其中联邦德国发展最快,成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3、欧洲共同体: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六国组成了“欧洲共同体”组织(欧共体),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意义: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1993年发展为欧洲联盟。现有成员国25个。

(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日本发展快的原因:①美国的援助,日本为美军提供大量军需物资和后勤服务,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利用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③战后日本在美军的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军费负担小;④日本政局稳定;⑤重视培养人才,劳动者素质高;⑥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2、概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到70年代初,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

到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排名:(1)美国 (2)日本 (3)欧盟

(三)“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二战”后到50年代初为经济恢复时期;(2)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3)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发展速度明显缓慢下来。

(四)欧洲、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也存在着矛盾,形成了欧洲共同体、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十二、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P72-76)<理解>

1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要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进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非战争 )的敌对行动。其最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直接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政策的原因 :(1)二战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称霸野心膨胀;(2)苏联力量日益壮大,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激化。

(3)、“冷战”政策的表现:A、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P72插图 )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和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B、经济上,通过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以达到逐步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目的;C、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并对欧洲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包围。

(4)、两大对抗军事集团:①1949年,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成立了针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② 1955年,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与“北约”相抗衡。

(5)

、影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两极(美苏)格局的局面。

21950年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入侵朝鲜(说明美国控制联合国),并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陕;1953年,美国不得不在没有获胜的停战协定上签字。 ②1961年,美国入侵越南,1973年,美国被迫签署了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美国霸权政策严重受挫。

(二) 美苏争霸:(美国占优势,苏联处于守势)

1、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2、目的(实质):谋求世界霸权

3、原因: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日益膨胀。

4、过程:

(1)20世纪50年代,苏联加入争霸斗争;

(2)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后被迫撤走),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P75插图)

(3)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4) 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因军费负担沉重开始改变称霸政策。

5、影响:(1)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2)给两国带来沉重的军费负担。 十三、世界经济的发展(P92---95)《理解》

1、世界经济的变化――-既出现经济全球化

(1)时间:开始于二战后

(2)主要原因:高新科技的推动

(3)含义:二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4)影响(作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起了重要的作

展快,也使得市场的破坏作用迅速膨胀,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经济全球化也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分化。(我国的应对措施,见复习指南P48---49)

(5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6)具体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全球性的经济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其他还有出现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共体)和跨国公司(如美国的微软公司)等。

(7)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①有利于商品和货币的流动;②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③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④还能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如:从原料最便宜的国家购买原料,在劳动力较为低廉的国家加工成产品,然后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但是,全球化“游戏规则”是发达国家制定的,因此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境地。例如:有些发达国的跨国公司把污染转移到国外,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

劳动力达到赚钱的双重目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最大的利润。(典型例子:印度博帕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毒气泄漏事件 见书本93页图。)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与弊,如何应对?(见《复习指南P49》)

2、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见课本93页图)

(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利用空间、海洋等问题,已经被提到日程上来。解决方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为人类指明了一条文明发展的道路。

(2)此外,人类还面临毒品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问题。解决方法:需要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和努力。

3、 经济全球化对生活影响的例子:(1

移到当地。(2

国食品„„等等。

4、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问题;(2)臭氧层破坏;(3)土地退化、荒

漠化、耕地减少问题;(4)水污染问题;(5)森林减少问题;(6)物种濒危问题;

(7)垃圾难题。

4、环境污染的类型:(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土壤污染;(4)食品污染。 十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87-91)

1、东欧剧变:

(1)主要原因: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照搬苏联模式;大举

借债;未改革或改革没有效果)

(2)时间:1989年下半年起;

(3)概况:最早剧变的是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一分为五的国家是南斯拉夫,一分为二的国家是捷克斯洛伐克,同联邦德国合并的是民主德国。

(4)结果:在一年之内,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国家更改了名称,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5)实质:社会制度随之改变,由社会主义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2、苏联解体:

(1)时间:1991年底;当时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2)原因:80年代中后期苏联社会动荡;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时,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政治、民族、经济危机加剧(主要原因)

(3)概况:①最先宣布独立的是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②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文件,标志苏联解体。(苏联存在了69年)

3、世界格局的变化:

(1)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

(2

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后果: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如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冲突)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严重威胁世界和平;③现在的世界正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即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并存),海湾战争是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的结果。 (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旧的终结→新的尚未形成→现在“一超多强”→将来:向多极化发展。)

4、当今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即和平与发展)

5、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6

①一定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力。②经济建设不能照搬一种模式,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③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

十五、第三次科技革命(P96-100)<理解>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2、重要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

4、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

(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例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如何改变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答:20世纪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影,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等;使用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等沟通彼此间的联系。)

5、知识经济:

①含义: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②本质特征:是知识智力革命;反映了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知识智力因素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作用日益增强。

③提出: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首次使用“基于知识的经济”的概念;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最早提出“知识经济”一词

④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是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知

识经济的初现,向我们预示着社会生产领域一场革命的来临。一个国家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将是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⑤代表:美国的硅谷、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P100插图) 6、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②出现了大批新型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③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④产生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

⑤大力发展高科技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竞争和挑战,更加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⑥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21

几 个 热 点 问题

一、领土

(一)台湾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就是台湾)。

2

3、1624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领。1662

1685

年,清政府在

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并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占领台湾。 5、1943年,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明确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日本必须归还。【题目:针对当前竟然有少数人提出什么“台湾独立”的主张,那么该宣言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受到国际法的承认,是粉碎“两个中国”、“台湾独立”阴谋的有力的国际性法律文件(或国际社会的认同,任何企图通过国际社会分裂台湾的图谋是不能得逞的,终究要失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归还台湾。日本占领台湾共50年。

(二)西藏

1、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2、元朝时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

3、清朝雍正皇帝时设驻藏大臣。

(三)新疆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的开始。(张骞曾两次通西域) 2、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二、泉州地方史的结合(在宋元时期最繁荣)

1、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1974年,泉州湾出土一艘海船,据考证大约是南宋时候的中型远洋货船,航行与东南亚一带。现在这艘船还摆放在泉州的开元寺里。说明南宋造船事业的成就以及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 2、两宋时期,我国古代著名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 3、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4、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被外国旅行家称为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的世界第一的大港口。那时泉州就以“刺桐城”闻名世界。 5、两宋时泉州的桥梁建筑也是很有名气的。北宋时建的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

23

石桥;南宋初年,泉州又修建了一座大石桥――安平桥,全长2000多米,是我国古代保存至今最长的桥。桥旁刻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赞词。

6、秦汉时期逐渐开通了一条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灵山圣墓内的郑和行香碑上,记载了郑和第五次航行前来此处行香的史实。

24


相关文章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初中‛--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学段和群体,即义务教育阶段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初中学生.‚历史‛--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属性.范围,即历史学科.‚复习‛--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是学生在常规 ...查看


  • 2016年中考研讨会发言稿
  • 近三年宜宾中考试题分析及中考复习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受徐主任的安排,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近三年宜宾中历史考试题分析及中考复习建议".要说建议肯定是谈不上,只是在此我将我在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复习中遇到困惑与各 ...查看


  • 高一新生学法指导
  • 转变观念 主动适应 探寻方法 --新课程高中历史学习入门 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学习对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一新生,该如何尽快转变观念.形成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正确认识?如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掌握历史 ...查看


  • 初中历史作为中考科目
  • 初中历史作为中考科目,虽然所占分值只有50分,但就内容而言多而杂,四本中国历史.两本世界历史,还有时事热点等:就考点而言细而散,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尽管如此,在复习阶段,只要合理安排.科学调度,历史仍然是最容 ...查看


  • 浅谈如何提升初中生的历史科目学习兴趣
  • 摘 要:初中历史是初中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是初中时期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学习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教学科目.初中历史知识涉及面较广,从中国古代史到近现代史,从世界古代史到世界当今格局,要学生掌握的 ...查看


  • 初中历史有效复习的几个关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历史有效复习的几个关注 作者:罗景来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07期 摘 要:近年来,不少历史复习课堂忽视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复习方式陈旧,课堂效率低下 ...查看


  • 初中历史考试复习必备资料:世界近代史
  • 1.文艺复兴"兴"的实质: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先驱人物:但丁,发源地:意大利 2.启蒙运动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开拓者:伏尔泰(反教会.反封建.倡导君主立宪制, 中心地:法国,为 ...查看


  •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 如果你从历史故事入手 分析其中的道理 联想一下他们发生的朝代 那个朝代的时代的特征 可以很快的融入历史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 它必定有起因 过程 结果 而众多历史事件归总到一起 就会发现它们会形成一定的历史规律 这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历 ...查看


  • 浅谈九年级历史教学的方法
  • 浅谈九年级历史教学的方法 孔集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霞 尊敬的各位历史老师们 大家好 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 我是来自孔集乡一中的一名普通历史老师.首先感谢华老师给我这一次来之不易的发言机会.下面我就简单谈两点 一我平时是怎样教学历史课的. 二关于 ...查看


  • 中考复习+初中历史知识时间表
  • 世界:5世纪早期,希波战争.(波斯帝国与希腊)希腊胜.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5世纪中期,延续了1000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灭亡. 14世纪在意大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