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医古籍整理的师承教育

刍议中医古籍整理的师承教育

吕有强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

摘 要: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以探讨师承教育对中医古籍的影响与作用,探讨新的师承模式下中医古籍整理方式的转变。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分析中医古籍整理中的师承关系。结果:中医学术史上几次大的古籍整理活动都有师承人员参与其中。结论:中医古籍整理为中医学术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古籍整理需要师承教育。

关键词: 古籍整理;师承教育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其学术传千载而不衰,其统绪历百世而未坠,与其独特的学术传承有其必然的联系。在中医学术传承中,师承教育一直是其重要模式,师承教育逐步纳入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改革,近年来,中医“师带徒”传承模式顺利施行,高校中的师承研究生制度开始施行,执业医师法规对师承也有了明确的规定,使其免除了不能行医的顾虑,但是,在现行师承教育模式下,更多的考虑了临床学科的师带徒,而没有重视中医古籍整理中的“师带徒”,笔者在这里不揣冒昧,仅就中医古籍整理中师承教育的重要性和其意义做一阐发,敬请指导。

一、古籍整理为中医学术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医学术的传承中,医学典籍的传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中医典籍的整理研习,也成为传承中医学术的重要方式与手段。

中医学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古籍整理活动,都与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大势相连。首先是在两汉时期,以刘向、刘歆父子作《七略》、李柱国校方技为中心事件,标志者《黄帝内经》的结集成书,其后《难经》的成书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撰著与本次校书不无干系;其次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王叔和、皇甫谧、陶弘景、巢元方、全元起、杨上善、王冰、孙思邈、王焘等人的古籍整理活动,他们的“蒐讨掇拾”工作导致了经典的重整和成型,为以后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校定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次是宋金元时期,以北宋校正医书局的医书校定为中心事件,中医经典至此定型,而后的金元医家各立门户、学术争鸣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明清以后,中医的古籍整理活动更为多元化,其主要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受“尊经复古”思潮的影响,对于经典的注解、考证(包括辑佚) 之作大量

涌现;二是随学术的累积增量,官方、私家都致力于编撰大规模的类书、丛书,还产生了一批以开启童蒙为目的之医学入门书和经典节注本。

由此可见,中医古籍整理与中医学术的传承密切相关,古籍整理的兴盛,势必带来中医学术的昌盛。

二、师承教育为中医古籍整理发挥巨大作用

在历次中医古籍的整理中,家传其学和师承授予的学术传承方式始终占据主流,这是因为在古代,古籍整理归为“小学”之范畴,“小学”者,文字、训诂、音韵之学,这三门学科多需要占据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旁证佐引,其特殊性就使得“小学”多为师承之学,此在中医古籍整理中也是如此。

如两汉之时,刘歆家学其父刘向,历二十余年编录《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至此传世;金元之际,《伤寒杂病论》因是东汉所传,文意深奥,诸多医家已然难得其精髓,幸有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成氏出身于世医家庭,家学渊源,这为他写著《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提供丰富的学术材料,成氏也为后世伤寒学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明朝中期,李时珍家传其父之学,对中医本草文献造诣颇深,写出了煌煌巨著《本草纲目》;有清一朝,正是因为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朴学兴盛,师承众多,才使得中医古籍整理成果辈出,至今后人受用不尽。代表者如孙星衍、孙冯翼叔侄家学传承,辑编《神农本草经》,使这部历劫千载的本草巨著得窥全貌。

据此而论,从古至今,中医学连续传承所依托的载体便是“文献”,所借重的方式便是古籍整理。在对古籍的整理、阐发中,师承教育始终贯穿其中,中医学术也由此得以薪火相传。

三、中医古籍的师承教育之模式举隅

(一)注重中医古籍整理师承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

中医学植根并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并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历代人文、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融入到内在逻辑性很强的医学思想体系中。这就使得中医学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同时也要求习中医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中国传统人文知识素质。《内经》多处提到,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才能成为“上工”,说明通晓人文是通晓中医的必由途径,如果缺乏人文素养,很难领悟到中医学的真谛。

(二)确定古籍整理类别范围,遴选专家,确定传承

《庄子·养生主》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广博精深,穷一生难以窥得全豹,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很难有深入的研究,我国古籍整理研究者虽然在此花费心力诸多,但是由于没有一个范围的圈定,重复研究现象时有发生,我建议,为国内知名的中医古籍整理专家建立专家库,分类,如分为本草,针灸、导引、临证、医案、地域等古籍整理,按此研究方向确定师承人员,如此可以使术业有专攻,利于此类古籍整理研究形成体系化,高效率的进行古籍整理。

(三)强调团体合作,资源共享,师众家之长,承诸子之学

古籍整理,需要训诂学、版本学、目录学、音韵学、中医学、中药学等多学科知识,还需要大量的旁证材料,这些材料很可能不是一位专家或者一个单位所都搜集有的,材料可能散在诸多单位和个人手中,这就需要我们的古籍整理师承人员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对某一课题研究构建文献资料库。同时在搜集多家文献资料的过程,也是学习

(四)注重数字技术在中医古籍整理师承教育中的应用

我国的许多古籍整理者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他们的学术思想急需整理下来,流传于世。但其年龄限制了老人们不能长久的书写工作,而在数字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应用数字技术的便利性和可保存性,来还原大师思想。特别是在师承教育中,我们可以采用高清摄像机、数字录音笔、高清扫描仪等数字设备,采取声光电多种方法学习古籍整理研究者的经验总结,这些资料可能都将是无价的财富。

综上所述,中医学术传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中医古籍整理在其中起着基石作用,制约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传承创新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对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投入不足。在中医药科研和应用全面发展的今天,中医药文献的整理与利用却严重滞后。中医古籍这笔宝贵的遗产和资源,由于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独特价值,更应在中医未来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充分的作用。因此,应当大力发展中医古籍整理事业,在新的师承模式下加入中医古籍整理师承教育,并加以改进和创新。让中医古籍整理学术继承人充分接受中医文化熏陶,学习古籍整理方法,建立“小学”学术训诂思想。,以期更好更快地对存世的中医古籍进行

系统而全面的整理研究,使这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产生出现代价值,推动中医学术传承创新。

作者简介:吕有强(1982.3—),男,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古医籍整理与研究。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瓜洲路424号,730050,电话:[1**********],E-Mail :[email protected]

刍议中医古籍整理的师承教育

吕有强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

摘 要: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以探讨师承教育对中医古籍的影响与作用,探讨新的师承模式下中医古籍整理方式的转变。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分析中医古籍整理中的师承关系。结果:中医学术史上几次大的古籍整理活动都有师承人员参与其中。结论:中医古籍整理为中医学术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古籍整理需要师承教育。

关键词: 古籍整理;师承教育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其学术传千载而不衰,其统绪历百世而未坠,与其独特的学术传承有其必然的联系。在中医学术传承中,师承教育一直是其重要模式,师承教育逐步纳入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改革,近年来,中医“师带徒”传承模式顺利施行,高校中的师承研究生制度开始施行,执业医师法规对师承也有了明确的规定,使其免除了不能行医的顾虑,但是,在现行师承教育模式下,更多的考虑了临床学科的师带徒,而没有重视中医古籍整理中的“师带徒”,笔者在这里不揣冒昧,仅就中医古籍整理中师承教育的重要性和其意义做一阐发,敬请指导。

一、古籍整理为中医学术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医学术的传承中,医学典籍的传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中医典籍的整理研习,也成为传承中医学术的重要方式与手段。

中医学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古籍整理活动,都与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大势相连。首先是在两汉时期,以刘向、刘歆父子作《七略》、李柱国校方技为中心事件,标志者《黄帝内经》的结集成书,其后《难经》的成书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撰著与本次校书不无干系;其次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王叔和、皇甫谧、陶弘景、巢元方、全元起、杨上善、王冰、孙思邈、王焘等人的古籍整理活动,他们的“蒐讨掇拾”工作导致了经典的重整和成型,为以后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校定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次是宋金元时期,以北宋校正医书局的医书校定为中心事件,中医经典至此定型,而后的金元医家各立门户、学术争鸣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明清以后,中医的古籍整理活动更为多元化,其主要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受“尊经复古”思潮的影响,对于经典的注解、考证(包括辑佚) 之作大量

涌现;二是随学术的累积增量,官方、私家都致力于编撰大规模的类书、丛书,还产生了一批以开启童蒙为目的之医学入门书和经典节注本。

由此可见,中医古籍整理与中医学术的传承密切相关,古籍整理的兴盛,势必带来中医学术的昌盛。

二、师承教育为中医古籍整理发挥巨大作用

在历次中医古籍的整理中,家传其学和师承授予的学术传承方式始终占据主流,这是因为在古代,古籍整理归为“小学”之范畴,“小学”者,文字、训诂、音韵之学,这三门学科多需要占据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旁证佐引,其特殊性就使得“小学”多为师承之学,此在中医古籍整理中也是如此。

如两汉之时,刘歆家学其父刘向,历二十余年编录《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至此传世;金元之际,《伤寒杂病论》因是东汉所传,文意深奥,诸多医家已然难得其精髓,幸有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成氏出身于世医家庭,家学渊源,这为他写著《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提供丰富的学术材料,成氏也为后世伤寒学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明朝中期,李时珍家传其父之学,对中医本草文献造诣颇深,写出了煌煌巨著《本草纲目》;有清一朝,正是因为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朴学兴盛,师承众多,才使得中医古籍整理成果辈出,至今后人受用不尽。代表者如孙星衍、孙冯翼叔侄家学传承,辑编《神农本草经》,使这部历劫千载的本草巨著得窥全貌。

据此而论,从古至今,中医学连续传承所依托的载体便是“文献”,所借重的方式便是古籍整理。在对古籍的整理、阐发中,师承教育始终贯穿其中,中医学术也由此得以薪火相传。

三、中医古籍的师承教育之模式举隅

(一)注重中医古籍整理师承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

中医学植根并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并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历代人文、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融入到内在逻辑性很强的医学思想体系中。这就使得中医学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同时也要求习中医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中国传统人文知识素质。《内经》多处提到,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才能成为“上工”,说明通晓人文是通晓中医的必由途径,如果缺乏人文素养,很难领悟到中医学的真谛。

(二)确定古籍整理类别范围,遴选专家,确定传承

《庄子·养生主》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广博精深,穷一生难以窥得全豹,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很难有深入的研究,我国古籍整理研究者虽然在此花费心力诸多,但是由于没有一个范围的圈定,重复研究现象时有发生,我建议,为国内知名的中医古籍整理专家建立专家库,分类,如分为本草,针灸、导引、临证、医案、地域等古籍整理,按此研究方向确定师承人员,如此可以使术业有专攻,利于此类古籍整理研究形成体系化,高效率的进行古籍整理。

(三)强调团体合作,资源共享,师众家之长,承诸子之学

古籍整理,需要训诂学、版本学、目录学、音韵学、中医学、中药学等多学科知识,还需要大量的旁证材料,这些材料很可能不是一位专家或者一个单位所都搜集有的,材料可能散在诸多单位和个人手中,这就需要我们的古籍整理师承人员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对某一课题研究构建文献资料库。同时在搜集多家文献资料的过程,也是学习

(四)注重数字技术在中医古籍整理师承教育中的应用

我国的许多古籍整理者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他们的学术思想急需整理下来,流传于世。但其年龄限制了老人们不能长久的书写工作,而在数字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应用数字技术的便利性和可保存性,来还原大师思想。特别是在师承教育中,我们可以采用高清摄像机、数字录音笔、高清扫描仪等数字设备,采取声光电多种方法学习古籍整理研究者的经验总结,这些资料可能都将是无价的财富。

综上所述,中医学术传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中医古籍整理在其中起着基石作用,制约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传承创新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对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投入不足。在中医药科研和应用全面发展的今天,中医药文献的整理与利用却严重滞后。中医古籍这笔宝贵的遗产和资源,由于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独特价值,更应在中医未来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充分的作用。因此,应当大力发展中医古籍整理事业,在新的师承模式下加入中医古籍整理师承教育,并加以改进和创新。让中医古籍整理学术继承人充分接受中医文化熏陶,学习古籍整理方法,建立“小学”学术训诂思想。,以期更好更快地对存世的中医古籍进行

系统而全面的整理研究,使这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产生出现代价值,推动中医学术传承创新。

作者简介:吕有强(1982.3—),男,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古医籍整理与研究。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瓜洲路424号,730050,电话:[1**********],E-Mail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中医师准入放宽
  • 国务院允许乡村医生开诊所,无证中医可以转正 一直以来,中医的传承发展主要靠师承.家传.而执业医师考试将千千万万的中医人挡在了门外,将土生土长的中医人列入了非法行医的行列.可以说,举步维艰行了半辈子医,看了半辈子病,最后连个医生的名分都没有. ...查看


  • 国医大师的成才规律及其对中医传承的意义_曾智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6月第14卷第2期 JOURNAL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SOCIALSCIENCE)Vol.14No.2Jun.2013 ·65· 櫸櫸毼 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 ...查看


  • 中医师承对考生的意义
  • "中医师承"对于考生意义 "中医师承"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师承制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方式.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医学院校教育逐渐取代了师承制培养模式,不少非科班 ...查看


  • 王国强:大力发展中医药传承教育,将制定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指导意见
  • 4月13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传承教育高峰论坛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蓝绍敏出席论坛开幕式.部分国医大师.院士代表以及来自全国中医药界的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查看


  • 名医经验传承与院士工作站建设
  • 重要小贴士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016年第三期线下培训班已经开始报名了,将于2016年9月24日-25日举办,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培训报名]或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作者:刘宝琴,徐学功,王丽萍,于婧,石果,高艳红,杨宁,吴鹭青 ...查看


  •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 导 师 承 签 订 公 证 老 师 人 员 李月军 日 期 2015年12月16日 日 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李月军 性别: 性别:男 出生年月: 出生年月1970年12月16 ...查看


  • 如何考中医师资格证?不是从小学医可以考吗?
  • 如何考中医师资格证?不是从小学医可以考吗? 我有个朋友,27岁,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在社会工作3年多,在一次偶然机会接触中医,深觉博大精深,于是渴望转行做一名中医师,并将其作为终身事业.但查过相关资料后发现,考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得先有相关专业 ...查看


  •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6号 现发布<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请遵照执行. 部 长 张文康 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三日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根据& ...查看


  •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 1
  •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