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习题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 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

)提出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2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认知性道德情感 15.(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16.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 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 B.顺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 D.认同和内化 19. 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 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 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20.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是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3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

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 。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22. 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 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 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 )水平。 A.组织 B.反应 C.接受 D.性格化 24.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 ( ) 。 A.比较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 。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成分 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D.依存性道德 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 )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4

( ) 。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青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 。 A.权威阶段 B.可逆性阶段 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32. (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 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 A.0~5 岁 B.6~8 岁 C.8~10 岁 D.10~l2 岁 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5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 。 A.得到他人认可 B.试图与榜样一致 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D.与他人相接近 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 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5.研究表明,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

6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______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和倾向。 3.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______。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______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 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______和自律道德阶段。 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 ______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 ______和相对功利取向。 11.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 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 认可取向和______。 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 ______和普遍伦理取向。 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______和言行一致的特点。 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______。 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认知 能力和______。 16.______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 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1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______。 18.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9.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______、道德认知。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______。 22.皮亚杰认为______阶段时,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______相互作用而 形成或改变的。 24.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7

2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_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26.与依从相比, 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 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__、主动性、 稳定性等特点。 2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28.了解中学生______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2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______,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30.______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31.态度是一种______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32.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 决定行为的选择。 3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也就是说,是认识与______的统一。 3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_____。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35.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_____,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 的。 36._____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 部的需要。 37.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_____和道德行为中。 38.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 遵循_____原则。 39.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 服、_____、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40.皮亚杰认为儿童 5 岁以前是“无律期”,他们通常以“_____”方式来考虑问题。 4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_____。 42.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_____ 一致的行为。 三、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内涵。 2.简述态度的结构。 3.简述品德的内涵。 4.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5.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7.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8.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8

9.简述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 10.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说服? 11.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2.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发展的稳定的、和谐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说服? 2.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3.请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 4.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5.阐述代表性的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6.从心理学技术角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7.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 8.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请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 看法。 9.一位教师试图使学生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用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 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9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 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

)提出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2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认知性道德情感 15.(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16.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 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 B.顺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 D.认同和内化 19. 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 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 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20.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是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3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

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 。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22. 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 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 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 )水平。 A.组织 B.反应 C.接受 D.性格化 24.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 ( ) 。 A.比较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 。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成分 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D.依存性道德 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 )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4

( ) 。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青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 。 A.权威阶段 B.可逆性阶段 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32. (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 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 A.0~5 岁 B.6~8 岁 C.8~10 岁 D.10~l2 岁 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5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 。 A.得到他人认可 B.试图与榜样一致 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D.与他人相接近 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 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5.研究表明,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

6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______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和倾向。 3.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______。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______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 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______和自律道德阶段。 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 ______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 ______和相对功利取向。 11.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 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 认可取向和______。 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 ______和普遍伦理取向。 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______和言行一致的特点。 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______。 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认知 能力和______。 16.______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 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1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______。 18.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9.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______、道德认知。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______。 22.皮亚杰认为______阶段时,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______相互作用而 形成或改变的。 24.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7

2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_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26.与依从相比, 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 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__、主动性、 稳定性等特点。 2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28.了解中学生______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2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______,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30.______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31.态度是一种______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32.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 决定行为的选择。 3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也就是说,是认识与______的统一。 3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_____。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35.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_____,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 的。 36._____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 部的需要。 37.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_____和道德行为中。 38.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 遵循_____原则。 39.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 服、_____、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40.皮亚杰认为儿童 5 岁以前是“无律期”,他们通常以“_____”方式来考虑问题。 4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_____。 42.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_____ 一致的行为。 三、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内涵。 2.简述态度的结构。 3.简述品德的内涵。 4.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5.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7.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8.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8

9.简述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 10.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说服? 11.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2.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发展的稳定的、和谐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说服? 2.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3.请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 4.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5.阐述代表性的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6.从心理学技术角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7.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 8.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请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 看法。 9.一位教师试图使学生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用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 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9


相关文章

  •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初期) 3.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 4.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的中 ...查看


  • 江苏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江苏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 第一章 一.填空 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A . 知识传授 ...查看


  • 冀教版数学书修订情况
  •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主要修订情况 一. 关于整套教科书的修订 (一)指导思想 1.全面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的要求,切实推进与落实素质 ...查看


  • 心理学问答题 1
  •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健康人格的建构: ①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②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简述学生认知差异研究对教学的主要启示. ①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组织形式②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 ...查看


  • [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及解答
  • 心理测量有些同学用的是戴海琦版的,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的课后习题的答案,课后习题大家可不要小觑啊,很有可能考研的时候某一道题就是课后习题变形的,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下,答案仅供参考,有关于心理学考研问题可以随时与我联系,勤思丹丹老师:24553 ...查看


  •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 10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论语>中有关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的论述. 2.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每则语录的意思,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 能力 3.继续学 ...查看


  • 2016南京中考政策解读
  • [政策解读] 重磅!2016年南京中考各科考试说明!!!(附名师解析) 语文:扎实推进,稳步向前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伯乐中学王芳 秉承素质教育精神,贯彻课程标准理念.近年来,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南京市语文学科中考试卷高度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 ...查看


  • 教育学问答题 1
  • 75.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P133) 答: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6.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P137) 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 ...查看


  • 考教师资格证复习题
  • 送给想考教师资格证的小伙伴们,超强整理,一定能过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