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专业专业建设方案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 1

(一)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背景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同类专业建设情况分析 . ........................................................................ 1 二、建设基础 . ............................................................................................................ 2

(一)本专业在全国和省内的综合实力排名情况 . ........................................ 2 (二)本专业建设的主要经验和突出特色 . .................................................... 2

1. 合作育人机制 . ......................................................................................... 2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 建设技术技能融合的实训课程体系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 近三年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果 . ............................................................. 7 5.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 ............................................................... 10 6. 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 ........................................................... 11 (三) 目前特色培育和实践情况 . ................................................................ 11

2. 专业特色实践情况 . ............................................................................... 13 (四)支撑本专业现有人才培养的条件 . ...................................................... 14 三、建设目标 . .......................................................................................................... 17

(一)国内外同类标杆专业分析 . .................................................................. 18 (二)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建设重点领域 . .......................................... 18

1. 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 ....................................................................... 18 2. 本专业重点建设领域 . ........................................................................... 19 (三)总体目标 . .............................................................................................. 19

1. 实现专业办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 ...................................................... 19 2.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 ....................................................................... 20 3. 专业办学实力社会普遍认可 . ............................................................... 20 (四) 建设具体目标 . ........................................................................................... 20

1. 教育教学改革 . ....................................................................................... 20 2. 教师发展 . .............................................................................................. 23 3. 专业特色 . ............................................................................................... 25

4. 教学条件建设 . ....................................................................................... 26 5. 社会服务 . ............................................................................................... 27 6. 对外交流与合作 . ................................................................................... 28

四、具体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 . .............................................................................. 29

(一)具体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 . .................................................................. 29

1. 教育教学改革 . ....................................................................................... 29 2. 教师发展 . ............................................................................................... 33 3. 专业特色 . ............................................................................................... 35 4. 教学条件建设 . ....................................................................................... 35 5. 社会服务 . ............................................................................................... 37 6. 对外交流与合作 . ................................................................................... 38 (二)进度安排 . .............................................................................................. 38 (三)经费预算 . .............................................................................................. 41 (四)保障措施 . .............................................................................................. 42

1. 组织保障 . ............................................................................................... 42 2. 经费保障 . ............................................................................................... 42 3. 制度保障 . ............................................................................................... 42 4. 实施动态监控 . ....................................................................................... 43 (五)预期标志性成果 . .................................................................................. 43

一、建设背景

(一)行业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背景下,传统产业的结构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软件作为信息化的灵魂,与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互相渗透力度不断加大,成为产业智能化的关键因素。目前,软件产业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产业,良好的产业扶持政策、软件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不断拓展的巨大市场,都为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2009年至2015年,软件产业保持20%年均复合增长率,目前软件产业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

广东是国内的IT 大省之一,IT 产业占了GDP 较大的比重。广东的软件产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发展软件产业作为重建广东整体竞争优势的一种方式和作为IT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工具。对于软件产业来说,我们既注重数量上的优势也注重质量上的优势。首先,软件产业的发展可以改变广东过于依赖硬件制造的产业结构。其次,通过软件产业的发展来推动传统产业的IT 应用,同时,这也是一种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方式。最后,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广东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不但在广东省成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也是中国在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015年广州市信息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全市软件业务收入2247.82亿元,同比增长15.5%,上半年增速提升1.3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产品收入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分别为821.71亿元和1365.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3%和15.6%。企业研发费用267.39亿元,同比增长15.9%,高于收入增长0.4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同比提升0.03个百分点。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收入64.67亿元,同比增长16.4%,集成电路设计收入42.29亿元,同比增长15.3%。广州移动4G 用户增长超过50%,流量业务收入首次超过语音业务。“互联网+”等新业态迅猛发展,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吸引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1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

(二)同类专业建设情况分析

据调研和资料收集,广东省80所高职院校中,有50%开设了 技术专业,其中公

第 1 页 共 47 页

办22所,民办18所,通过分析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总的来看,各个高职院校的建设情况归纳为:

(1)从人才培养平台来看,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均存在4个课堂,即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为第一课堂、以学生工作室为第二课堂、以虚拟公司为第三课堂、以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第四课堂。“四课堂”共存于大学校园内,具有相同的接受群体,彼此之间存在层次递进关系,对应不同年级和技能水平的学生。但是目前四个课堂的运行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四个课堂各自独立运行,缺少联动;四个课堂相互竞争学生资源、场地、经费等;缺乏统一管理和组织,从而造成“1+1+1+1

(2)教学模式上,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均建立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专业项目型、任务驱动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项目类型包括教学项目、竞赛项目和真实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引进实训项目,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实操锻炼机会,模拟软件项目开发场景,使学生切实感受企业规章制度、分析沟通技巧、项目进度压力、团队研发的重要性。作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企业输送具有项目开发能力的学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 如何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纷纷进行各类尝试,利用“教学项目”,“竞赛项目”,“真实项目”等“三类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训练,这些项目训练对软件专业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但是目前这“三类项目”各自独立运行缺少融合,项目与项目间是分散的,没有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设置,缺少层次递进关系,造成“1+1+1

二、建设基础

(一)本专业在全国和省内的综合实力排名情况 (二)本专业建设的主要经验和突出特色

1.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本专业通过学习借鉴国家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定期进行社

第 2 页 共 47 页

会调研,通过走访同类院校及企业,访谈行业专家,充分了解广东省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进一步明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熟悉计算机软件相关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软件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熟练应用Java 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技术,能按照软件工程规范完成编码、调试等任务,能从事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及计算机软件销售、咨询与技术支持等工作,适应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和软件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的职业分析为抓手(软件开发过程岗位分析如图1),以软件工程项目软件编码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明确提出本专业岗位定位,并根据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系统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如表1。

图1:软件工作开发过程及岗位对应分析

表1:软件技术专业核心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第 3 页 共 47 页

各专业在深入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围绕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和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为目标,通过以开展“扬海科技订单”教学为基础搭建工学结合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准确把握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符合产业需求,实现课程内容与软件各个岗位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4个

第 4 页 共 47 页

2.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聘请高职院校软件专业专家及企业专家指导,成立了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对接,构建了CDIO 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基于Java 语言开发为平台的互联网软件开发和移动互联软件开发作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贯穿人才培养方案,以校企协同育人为基础,推进并创新了“职业情境、项目引领、能力递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

图2:“职业情境、项目引领、能力递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 坚持工作过程导向,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软件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以实现精准就业为导向,构建了“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及“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两块四层一贯穿”的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如图3)。课程以实现企业岗位能力需要,对接企业真实项目及软件项目开发生产过程,贯穿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软件编程能力的主线,合理开发和设置课程,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详见附件1:近三年人才培养方案。

图3:“两块四层一贯穿”的人才培养课程结构

第 5 页 共 47 页

按照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项目进课堂的要求,课程体系中要明确列入软件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证证书及技能竞赛培训项目,开发了“课、证、赛”融合的课程群,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获取率。

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技术技能培养

依托广州市软软件行业优势,以广州软件为资源平台,强化与广州扬海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广州乐商软件有限公司、广州天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软件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职业情境、项目引领、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的课程体系,构造了以CDIO 理念的“项目载体,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软件人才。

校企协同系统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基本技术技能、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毕业实践教学环节要对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重点推行基于工作问题、工作项目、工作案例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加强生产性、综合性实践项目设计和应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5. 校企协同育人,加强专业特色培育

依托学校建筑行业的办学背景,践行“为城市建设培育英才”的理念,将专业建设与“城建”特色紧密结合,2013年5月与广州扬海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建筑材料管理软件企业,公司位于广州市科学城软件园,合作三年来累计接收100余名学生到公司实习,30余名学生就业,部分学生已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2015年10月签订“扬海科技”订单班协议,每年选拔35名学生到实习,实习期间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发放1000-2000元奖学金。公司目前提供的实习岗位有软件开发、软件实施、软件销售等岗位。同时,公司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发开校企合作教材1本、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20余人次,2016年赞助1万人民币举办“扬海杯”数据库知识大赛。

第 6 页 共 47 页

(三)主要建设成果

近年来软件技术专业获批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详见表2),建设有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为校级重点实训基地;2个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共出版或编著教材6本,编写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4本;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共承担11项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其中省级教研教改项目2项,详见表4)、取得授权软件著作权7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详见表5);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48篇(含12篇中文核心、EI 检索论文,详见表6);共荣获各级各类竞赛奖项10项(详见表7)。

表2:软件技术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情况统计表

表3:软件技术专业教材建设情况一览表

第 7 页 共 47 页

表4:软件技术专业团队承担教研教改项目情况一览表

表5:团队发表论文情况一览表

第 8 页 共 47 页

表6:专业团队开发软件著作权情况一览表

表7:教师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第 9 页 共 47 页

(四)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考取助理软件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15届、16届毕业生职业资格持证率为98.97%、98.11%。近三年学生在各项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共荣获“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设计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网页设计技能大赛等大赛项目中共荣获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8项、省级三等奖12项,国家级三等2项、优秀奖1项。其中2016年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广东赛区java 和C 程序设计组各获一等奖1项。详细获奖情况见表2.

2015年,本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50.53%,15年报到率达到88.11%。近三年录取人数、报到率保持稳定,平均录取分数线超过省线84.48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广泛认可。

表2:本专业学生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第 10 页 共 47 页

(五)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我校人才培养机制从建校起就树立“以质量特色立校”为本的办法理念,按照校院二级管理,建立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制度。日常教学与管理、教学监控与评价的具体现状如下:

1. 成了严格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来执行和组织教学

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了教学管理的各类流程并严格执行,从制定专业实施性计划、下达教学任务到编制课表,课表编排且保证学生学习的规律。要求授课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规范及实训实习教学规范,认真编制授课计划、编写实训指导书和单元教学设计(实训项目设计)、电子课件、布置和批改作业等。教学资料和文件严格归档,编制了“常态化”教学资料目录,严格按照目录要求完成人才培养过程的资料存档。

2.形成了归范教学文件要求

根据人才培养状态评估的要求,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分为理论课、理论+实践课、纯实践课程三大类,各类均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规范了教学文件要求。形成了课程的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设计)、单元设计、授课计划、电子课件、实习实训报告、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规范文件。

(3)制定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根据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如毕业设计质量标准、顶岗实习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等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根据各个环节的标准来核

第 11 页 共 47 页

查教学执行、学生学习效果,保证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有量可比,从而提高运行环节的监控执行力。

4.完善了质量保证体系和各种规章制度

学校经常几年的教学管理经验,渐进的修订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形成了符合我校教学质量发展为要求的管理制度体系,保证每个环节的管理有据可依,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主要包括从教师培训、教学工作规范等机制。

5. 形成了一套符合专业发展的质量监控体系

(1)成立了信息员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员会议,收集和反馈日常教学中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2)严格执行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检查并做好了总结和交流。 (3)形成了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巡查惯例。

(4)组织校级专职督导和院级兼职教学督察制度,由学院组织院级督导进行日常教学质量督察。

(5)严格执行听课制度和面试制度。新老师入职必须有5人以上教师听课打分,执行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研室同行、督导听课、学院领导听课制度,定期开展指导性、示范性听课,督导新教师尽快成长和保证质量稳定提高。

(6)执行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将教师的教学、科研、参与专业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竞赛和指导学生竞赛纳入考核范围,促进教师树立质量意识。

(六)目前特色培育和实践情况

(1)特色一:深入开展“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广州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试点为契机,依托广州天马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企业,成立改革小组,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以培养符合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及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在工学交替的基础上,按照“实践能力模块化、分阶段递进培养”方式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依托校内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按照 “机

第 12 页 共 47 页

器人创新实践贯穿,培优与三创训练并举”的思路组织教学实施。

(2)特色二:深入开展“订单班”实践,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

本专业先后与广东省知名注塑设备制造企业凯迪威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凯迪威)订单班,实施“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与SGS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建立定向订单式培养班。由SGS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在二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定向岗位培养,校、企、学生三方拟定培养方案。在2015年度机电一体化专业即获批省自主招生试点专业,在订单培养与两年的自主招生实践的基础上,目前与广州中车轨道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2. 专业特色实践情况

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2014级开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方向调整为自动化生产线及工业机器人两个方向,面向广州与珠三角培养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了专业特色培育和实践:

(1)深入开展“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市场调研,形成了培养符合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及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基础上形成基于创新能力训练课程体系,编制了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

(2)深入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按照技术工作领域和企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设置课程体系;结合自动化生产线与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与工作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共建课程标准,基于岗位经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开发从“基本——专业——综合”的基于技术技能训练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3)深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订单”培养与自主招生教学改革实践

与广州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合作,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我专业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广州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在3年内将继续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或行业,通过开发2~3家新的

第 13 页 共 47 页

合作企业或行业协会,将与广州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成果进一步扩大,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质量。

(七)支撑本专业现有人才培养的条件

1. 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双师型”教学团队基本形成

软件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兼职教师10人,专任教师中硕士12人,副教授/高工8人占专任教师50%、双师型教师 人,占专任老师比例9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15人,占专任教师的60%;3人到英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交流,访问,学习先进职教理念,2人获得“我最尊敬的教师”称号,2人荣获校中青年人才基金。是一支拥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水平较、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掌握前沿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详见表2;兼职兼课教师情况详见表3。

表2:专任教师情况一览表

表3兼职兼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第 14 页 共 47 页

2. 校内外实训基地初具规模,能满足基本实践教学的需求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突显智能制造特色

经学校多年重点投入与建设的软件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地现有实训室7间,包括计算机网络实训室1间、互联网软件设计实训室3间、软件测试实训室1间、互联网产品设计实训室1间以及移动终端应用开发实训室,实训室所占面积达1814.51M 2,实训设备值436.1万元。能够满足本专业所有班级“理实一体”实践教学。

表4:主要校内实训室情况一览表

第 15 页 共 47 页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满足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

与广州天马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广州中车城市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凯迪威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天马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江门市鑫辉密封件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超远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深圳鑫鸿五金厂等企业合作,建有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18个,能满足本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表4: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情况一览表

(3)教学资源等教学条件情况

目前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软件技术专业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以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平台,构建了软件技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库按照内容范畴资源划分为三级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和素材级教学资源三大部分。各级资源主要内容如图4。

第 16 页 共 47 页

图4: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构成图

专业教学资源库现在在线的5门专业基本能力领域课程的网络课程5门,同时还建有1门省级和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网络课程平台。能够满足本专业群教师辅助教学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为利用平台开展人为从化区教育局员工及“”的进修学习、培训提供共享型在线学习平台。软件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网站如图5示

图5:软件技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 17 页 共 47 页

三、建设目标

(一)国内外同类标杆专业分析(重点研究,国外院校哪个?)

本专业经多方考察,确定了以国家重点建设百所骨干院校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2011年,软件专业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

“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院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是广东省示范专业和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广东省2015年第一类品牌建设专业。本专业面向深圳和珠三角地区软件产业链迅猛发展的需求,依托深圳软件产业优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软件开发规范和标准,领会软件开发设计思想,初步具备项目需求分析能力;熟练掌握一到两门程序设计语言,并能够按照软件工程规范要求熟练完成企业级项目和跨平台开发任务;可以从事软件程序设计、编码、测试、维护与项目跟踪管理以及软件销售、咨询与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表1与标杆专业对比分析

本专业作为第一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二类品牌专业立项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借鉴标杆专业的建设经验,严格按照品牌专业的要求,制定任务书与建设方案,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人,争取通过3年的建设,将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打造成为能够适应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形势,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区域影响力,能引领我校专业群建设,在全省同类高职院校专业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

(二)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建设重点领域

1. 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经过对比标杆专业确定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为: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入进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实现特色办学。虽然在专业办学实践过程中大力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进行订单培养,但在引入优质企业与行业资源共建专业,形成独特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方面还未能取得突破,未能形成鲜明的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新

第 18 页 共 47 页

模式。

2. 本专业重点建设领域

根据与标杆专业对比,本专业与三个标杆专业存在的差距,确定了本专业今后3年需要在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和“四方联动、协同育人”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以下3个领域进行重点建设: (1)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现有的与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合作的基础上,拓展合作企业,探索研究院所、企业、学校、行业四方联动,合办专业,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

在研究院所(技术企业)、生产企业、学校、行业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模式培育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由行业专家、企业技能大师、学校教学名师与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

(3)形成与“四方联动、协同育人”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与合作企业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探索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并且共同实施考核评价。

(三)总体目标

1. 实现专业办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联合广州扬海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乐商软件有限公司、广州天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广州淋动科技有限公司等广州软件企业,通过3年的专业建设,在以校企协同建设软件工作室和软件技术协同育人平台的体制下,形成软件技术专业协企协同育人特色。使本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教材建设、专业资源库及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团队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独具个性的专业特色。

第 19 页 共 47 页

2.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高,毕业生对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的总体满足度≧85%(本专业2015年为75.79%),专业对口率≧75%,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职业期待吻合度高,就业现状满意度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3. 专业办学实力社会普遍认可

新生第一志愿投档录取率由立项建设前的90.81%(前三年的平均)提高到95%。普通高考统考招生录取中,第一志愿投档线在目前的超过所在录取招生批次分数线84.48分(近三年文理科的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高到90分以上。新生报到率达到86%(目前三年平均为84.59%),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达到95%以上。

(四) 建设具体目标

1. 教育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机制

● 以校企协同构建软件工作室、软件技术协同育人平台等育人平台,通过开展互联网软件设计、移动互联软件设计等项目合作开发,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的内涵,提供人才充分调动企业、行业

● 探索实施“复合型”学分制。专业大类课程采用学年制管理,专业方向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学分制试点。

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预期标志性成果如下表:

(2)教学改革

● 开展以培养具有软件开发、数据库设计等其三知识和技能,能在软件开发和软

第 20 页 共 47 页

件技术支持等岗位从事设计、编码、测试、软件技术支持等工作,具有一定软件技术研发和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人才为目标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 在学期训练项目教学中实施小班教学(班额在30人以下)。

● 开展互联网软件设计、移动互联软件设计课程的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行业企业高技能兼职教授共同授课的试点。

● 深入开展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 开展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 ●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根据培养目标落实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轮岗工作,防止和杜绝学生顶岗实习专业不对口、充当廉价劳动力等现象的发生。

● 深化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表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参加省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

● 推进本专业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本科与高职协同育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

● 继续进行自主招生培养改革试点。 教学改革预期标志性成果如下表:

第 21 页 共 47 页

(3)创新创业教育

● 将专业实训课与创新创业课相结合:以实训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 开

● 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 通过上述举措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实现技能对等与学分认定。

● 对有意愿、有潜质自主创业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 鼓励学生申报专利,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创新创业教育预期标志性成果如下表:

(4)学生成长与发展

●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强。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度高;

● 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和“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3个高职技能竞赛项目实现省级竞赛获奖3项以上,并在国家级竞赛

第 22 页 共 47 页

上获奖1项以上;

● 本专业学生毕业获取100%国家中级维修电工,50%以上实现获取高级维修电工或电工上岗证;

● 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

学生成长与发展预期标志性成果如下表:

(5)质量保证机制

● 通过在校学习期间以学习成果评价考核机制;

● 实习和毕业后定期组织跟踪调查,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编制和教师教学过程实施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

预期标志性成果:

● 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2016、2017、2018年); ● 毕业生跟踪调查年度报告(2016、2017、2018年)。 2. 教师发展

(1)激励和约束机制

● 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形成长效机制。

●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水平、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一线教师广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 加强兼职教师培训和管理,支持兼职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

● 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管理改革,广泛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充分发

第 23 页 共 47 页

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发展标志性成果:

(2)专业带头人

支持专业带头人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中国制造2015形势下,软件技术为适应互联网+形势下信息化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在国内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并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扩大本专业及专业负责人在行业内影响力,在全国、全省教学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

专业带头人预期标志性成果:

(3)教学团队

● 优化专职教师团队。拟充分利用学校制定的“人才引进”机制、“稳定与激励”机制、“考核与退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稳定现有的5位骨干教师,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有引进和培养骨干教师3人。专任教师达28人,硕士学位比例达75%、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教师达80%,“双师素质”比例达90%,教学团队师生比3年内实现小于1:20。

● 培养或引进1-2名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教学带头人和教育管理专家。。

● 每年选送优秀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国培、省培项目,鼓励教师提升学历、职称,专业建设期内学历、职称提升教师给予相应经费支持。

第 24 页 共 47 页

● 在国家、省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微课和多媒体课件竞赛取得高等级奖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显著提高。

● 建设期内使本专业“双师素质”型师资达到90%以上。

● 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加快引进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经三年建设,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达到6-8人。

教学团队预期成果:

3. 专业特色

(1)深入进行“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深入进行现代学徒制实践与特色学院建设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入进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研究,实现“两个2,六个1”的特色办学。依托两个中心,搭建一个平台,打造一个模式,建立一个体系,打造一支队伍,形成一套保障及运行机制,构建一个特色学院。”的技术技能与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体系,形成一套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运行体制与管理保障机制,打造一支由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牵头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一个专业特色学院。最终实现校企共同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核心课程、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特色预期成果:

第 25 页 共 47 页

4. 教学条件建设 (1)优质教学资源

● 以城建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平台,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将平台应用形成有效机制,以满足日常教师和学生使用。

● 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基础通过合作企业生产项目引入重构教学内容,编写有企业元素的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实现国家级和省级十三五规划教材2-3本。

● 仿真实训系统和开发仿真教学软件,实习虚拟仿真与实操训练项目,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预期标志性成果: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 以 。。。两条人才培养主线,以完成基本职业技术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训练

第 26 页 共 47 页

构建训练条件。通过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按照

● ,,,确保实训中心的设备和技术水平保持与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相一致,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预期成果: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运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遵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依托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推动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质量。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预期标志性成果:

5. 社会服务

●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激励制度。

●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或瞄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政策制定、社会实践等产生重要影响,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主动面向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

第 27 页 共 47 页

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和学历提升;主动面向社区开展服务、共享教育资源,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社会服务预期标志性成果:

6. 对外交流与合作

● 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广东自贸区建设,全面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关系。要与至少1所境外高水平院校的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建立姊妹专业关系,合作院校和境外专家深度参与品牌专业建设,探索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研发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通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制订,吸引境外学生来校学习,向港澳、东南亚等地区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海外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等。

对外交流合作预期标志性成果:

第 28 页 共 47 页

四、具体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

(一)具体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

1. 教育教学改革

(1)校企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立足高职教育领域,借鉴国内外先进职教经验,依托深圳 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广州城建机电技术协同育人中心”,以实现“校中厂”模式,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实现生产和教学结合;以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训项目为中心,开展智能机器人研发为基础的创新研究,实现研学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和精准就业,实现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达到“校企共育,产学研结合”,构建“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如图1所示。

● 每年3-4月组织教师开展市场调研,编制市场调研报告;完成本专业教学标准编制;完成2016级、2017级、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流程实训、PLC 可编程控制等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校企共建课程教学资源。

● 逐步开放专业方向选课,试行部分课程挂牌授课。

图1特色学院——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

(2)教学改革

● 以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实训》和《PLC 可编制控制》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制定课程标准,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在现有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网络课程建设基础上,在专业建设的3年内,继续完善《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实训》、《PLC 可编制控制》、《电工基础》、《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机电制图与CAD 》6门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新建《金工实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

第 29 页 共 47 页

仿真及调试》、《机械设计基础》、《维修电工(中级) 考证培训》、《传感器技术与应用》6门专业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新增《金工实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械设计基础》、《工业机器人编程、仿真及调试》等4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广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应用为主的翻转课堂及混合教学模式应用,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教学建设与应用。

● 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开设专本同读实验班并编制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2017年与中职学校开展32分段合作,2020年本专业首批32分段学生进校;开展专本系统培养项目探索,编制中高职衔接、专本同读连贯培养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 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材建设工作,编写体现基于企业项目特色内容的教材,把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企业技术相关项目内容融入到相关教材中,使专业主干课教材都融入明显的企业元素和特色。协同合作企业将现代制造新技术和要求融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3年内完成《金工实习》、《单片机技术与应用》、《产品设计与生产流程实训》、《PLC 可编程控制与应用》等8本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并出版。

● 组织基于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项目研究,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两个课程群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构建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14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库,实现实训课程教学过程“技术与技能相融合、机与电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

● 建立本专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培养6—8名高职院校高技能层次兼职教师;实现纯实践类课程《金工实习》、《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仿真及调试》3门课程中试点实行专兼同授方式,学生校内实现以兼职教师为主,专任辅助。

●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考试方法改革。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强调课程的实操及技能考核,构建实践类课程的实操技能题库,实现实践类课程以日常教学训练和实操技能考核为主。

● 继续完善与改革自主招生工作,通过专业建设和招生宣传,力争每年完成1个班的自主招生。开展订单培养,并在订单培养基础上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试点。

● 积极组织探索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础的教学研究,着力推进以《机电一体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相关项目研究,并申报各级各类教研教改项目,力争3年内有完成1项以上省级教研教改研究项目,并逐渐形成机

第 30 页 共 47 页

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力争完成校级和省教学成果奖申报并通过。

(3)创新创业教育

● 通过组织智能机器人、3D 打印创新训练团队,开展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培训,通过组织参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和“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等项目的高职院校技能竞赛项目、挑战杯创新训练竞赛、大学生攀登计划项目竞赛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创新技能训练的目的。

● 组织学生开展SYB 和KAB 课程培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 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变频器技术及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等与创新创业课相结合:以实训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 构建基于第二课堂开展的《智能机器人创新训练》、《3D 打印创新训练》、《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为依托的创新能力训练课程体系,逐步构建创新能力递进、课内课外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现课内、课外两个课堂教学,实现企业、学校双方协同。并将学生参与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YB 、KAB 培训实现与本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学分互认机制。

● 以“广州城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所承担的企业自动化系统集成、自动化生产线技术改造及技术服务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意识。

(4)学生成长与发展

针对该专业学生入校后欠缺的就业能力,全面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工程。

● 开展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精神提升为目标的大学生成长辅导课和主题班会课;面对所有学生开展劳动课、爱课程网学习、自带垃圾下楼和校园控烟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社会认可的职业人。

● 邀请优秀校友或企业专家来校开展专业教育讲座,实行五早“早睡、早起、早餐、早读、早练”和二晚“晚修、晚熄灯”制度,学生参与度不低于95%,提升学生职

第 31 页 共 47 页

业素养。

● 开展带学生外出参观学习、校内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订单班,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科技文体活动、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习或文体类兴趣小组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 通过一体化的创业资助体系鼓励学生创业。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指导、创业政策支持、创业孵化基地等,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每年不少于20%学生参赛,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98%。

● 通过“1“个核心,“2”个队伍,“3”个狠抓,“4”个结合的全方位、全时空、全员化、全过程“四全”就业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确保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度不低于85%。1个核心:以深入进行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2个队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3个狠抓:教学管理工作、学生工作、校企合作工作;4个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和朋辈交流相结合,校内和校外指导相结合,全程指导与专项指导相结合,培养的学生就业质量雇主满意度不低于80%。

● 通过构建创新能力训练项目,将国家级和省级竞赛项目“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以及“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3个竞赛项目竞赛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群,实现课赛融合。以竞赛为目标组织创新训练团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加就业能力,3年内实现省级“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以及“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3个竞赛项目荣获二等奖以上奖项2项以上,力争实现国家级竞赛获奖1项以上。

● 继续加强现有合作企业,持续增加工学学结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提高合作企业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大于70%、就业起薪高于全省非品牌专业20%。

● 将职业技能考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中级职业资格证《维修电工(中级) 证书》持证率100%;2018年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级维修电工或电工上岗证持证达50%以上。

(5)质量保证机制

● 形成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对学生实训成果收集和整理,并以成果展的形式公开展出,利用成果的展示形成对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评价。

第 32 页 共 47 页

● 一方面通过对即将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实习企业的巡查和现场指导,收集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满意评价及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及学生对岗位能力的理解与职业认知与在校学习期间对职业的期望意见,形成纵向的教学信息反馈。另一方面对实习和毕业后学生定期组织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后续的发展状态。

●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编制和教师教学过程实施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

2. 教师发展

(1)激励和约束机制

● 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项目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机制,引导、鼓励教师发挥特长,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研教改项目中充当主力军,根据项目工作强度折算教学工作量给予奖励和考核加分,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培训进修方面优先考虑,形成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长效机制。

● 完善教师下企业制度,支持和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每学年下企业时间不低于22天。探索教师带薪下企业顶岗实习机制,支持普通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以人事处牵头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实施教学改革管理办法,激励兼职教师牵头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加强对兼职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完善听课巡查制度,定期召开兼职教师教学反馈会议,兼职教师教学满意度达到90%以上。

● 完善专业带头人管理、考核办法,鼓励专业带头人参与学术交流、企业技术研发,提升专业水平和扩大在行业影响力。

● 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绩效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

● 完善质量管理,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完善专业教师职教能力测评方案,进一步推进校院两级的“精彩一课”评审。

● 修订《兼职兼课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发挥主导作用的,折算一定工作量。

● 完善教研室机构设置,完善教研室考核和管理制度,根据教研室师资特长,完

第 33 页 共 47 页

善教研室团队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 通过对外派培训等方式,强化专业带头人学习,使其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熟练掌握先进制造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关键技能,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提升专业水平,成为专业建设的指导者和领航人。

● 通过扩大交流、推广品牌专业建设经验等方式,扩大专业及专业带头人在行业影响力,承担国家级、省级各种教学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重要职务。

(3)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

● 优化专职教师团队。拟充分利用学校制定的“人才引进”机制、“稳定与激励”机制、“考核与退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稳定现有的5位骨干教师,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有引进和培养骨干教师3人。专任教师达28人,硕士学位比例达70%、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教师达80%,“双师素质”比例达90%,教学团队师生比3年内实现小于20。

● 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聘请企业业务骨干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计、实训基地、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等。培养本专业省级高职院校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6-8名,并此高层次技能兼职教师参与《金工实习》、《工业机器人编程、仿真及调试》、《机电一体化系统制作》、《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实践性较强课程实践教学指导和实训项目库建设,且实践学时的50%由高层次技能人才承担,校内专任辅助教学,实现兼职和专任同上一门课程。

● 严格落实学校教师提升计划,动员、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教师职教能力和专业业务技术水平提升的相关培训,每年至少选送1-2名骨干老师参加国培和省培项目,鼓励教师在更高一级学历和职称方面实现自我提升。

● 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为基础,建设《产品设计与生产流程实训》、《PLC 可编程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信息化课堂、将课程资源共享课录制15个以上信息化课程教学视频,并推荐优秀视频参加省级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力争在3年内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2项。

● 推进每门精品课程10个左右的微课视频制作、完成所有精品课件的多媒体课件

第 34 页 共 47 页

编制,在专业共享型资源库基础上建设微课、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在3年内形成本专业100个左右的微课视频、12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库建设,并推荐优秀微课视频、多媒体课件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微课、多媒体课件竞赛,力争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2项,国家级1项。

3. 专业特色

(1)“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ABB (东莞)、广州市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台湾计算机辅助成型协会等深度合作企业为契机,成立改革小组,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以培养符合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及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职业技术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在工学交替的基础上,按照“实践能力模块化、分阶段递进培养”方式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依托校内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按照 “机器人创新实践贯穿,培优与三创训练并举”的思路组织教学实施。

(2)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特色学院建设

与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合作,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我专业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进一步制定“现代学徒制”联合办学协议,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试点。

4. 教学条件建设

(1)优质教学资源

● 以得实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3年内实现所有16门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实现以网络课程为基础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 以建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推动,以网络课程建设为基础,完成《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电工基础》5门已经立项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验收,并力争将《金工实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械设计基础》等5门建设

第 35 页 共 47 页

成校精品课程。

● 在专业共享型资源库和省校两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采取自行开发、与专业公司合作、收集 整理已有资源等方式进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及学生选修课、自主学习等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平台,为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或合作企业员工进修学习、培训提供共享型学习平台。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拟通过和广州市光机电研究所、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针对产业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紧紧围绕专业及专业群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通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条件与功能、开展对台科研合作、开展工业机器人创新创意教学实践、对外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将新建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训室、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室、工业PC 控制实训室等。

● 为紧跟制造类技术发展趋,通过不断完善现实训室技能训练设备,实现技能考证,开展专业职业鉴定,为校内、外人员提供考评鉴定服务,完善现有实训室。

通过以上举措,将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成“教学、生产、研发、培训”四位一体的区域性的实践教学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省级实践教学基地新建和完善建设情况一览表

第 36 页 共 47 页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广州天马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光机电研究所、广东省机械研究所、广州超远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深度,通过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开展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和创新项目研发,构建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开展校内生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力争每年新增的深度合作校外实习基地2-3个,逐步形成本专业及专业群90%以上学生能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5. 社会服务

●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激励制度。以广州光机电研究所构建的“城建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以广州市科技计划“互联网+3D打印云协同平台”和“3D 打印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为基础,协同企业开展专利技术研发,并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

●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实训》、《PLC 可编程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精品课程为平台,通过与“开思网”等资源平台,主动面向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和学历提升;

● 通过外派培训等渠道,和企业协作开发新产品等方式,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

第 37 页 共 47 页

学团队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功能,拓宽社会认证、技能鉴定等服务渠道,建成一个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为企业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农村多余劳动力进行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

6. 对外交流与合作

● 以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专业建立姊妹专业关系,双方通过交流学习,实现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到境外交流学生占本专业学生的3-5人。赴境外参加培训或交流的专业专任教师占10-15人次。引进境外优秀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现一定人数学生持境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引进1-2本龙华科技大学机械专业优秀教材,并进行译著应用到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 国内以国家示范院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深入交流,以该校机电学院省级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立姊妹关系,从人才培养、双方教师互聘、企业资源共享,学生交换及学分互认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合作,实现两校教师互聘3-5人,学生互派学

生5-10人。

● 在以境内外两标杆合作的同时,积极以国内同类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对口专业交流同时,通过学习吸收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教改成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经验和借鉴,甚至协助和支持。

(二)进度安排

第 38 页 共 47 页

第 39 页 共 47 页

第 40 页 共 47 页

(三)经费预算

第 41 页 共 47 页

(四)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及专门机构。为推进我校专业建设,提升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及专业服务能力,确保完成专业建设的相关要求,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的组织申报、过程建设、经费管理与质量监控。下设专业建设项目组、审计监督组、资金管理组等。

(1)专业建设项目组: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参与项目的申报和建设。

(2)审计监督组:负责审核项目资金的使用及招标过程,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

(3)资金管理组:负责项目资金的预算、管理。

()4)校企合作组:继续深度与企业合作办学,创新合作模式,见效果、出成绩。 (5)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提供市场、政策及行业信息,提高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6)成立专业教学督导小组,负责专业管理督导、教学方法改革与推广、教学质量评价等。

(7)成立课程团队,全面负责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工作。

2. 经费保障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教改科研、教材建设等。

3. 制度保障

通过一系列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按照学校的财务制度实行财务预算、项目经费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对项目进行中期及终期的检查和评估,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 42 页 共 47 页

4. 实施动态监控

实施信息报告制度。各建设项目负责人定期报告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动态监控包括实时检查和定期的月报告、年度阶段评价和终期验收,要详细汇报项目的进度、初步效益及资金的使用效果、管理情况等,落实责任,纳入考核,确保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完成专业建设任务。

(五)预期标志性成果

项目建设期满后,预期标志性绩效如下表:

第 43 页 共 47 页

附件1. 行业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分析报告 附件2. 标杆专业分析报告 附件3.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附件4. 特色培育和实践报告

第 44 页 共 47 页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 1

(一)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背景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同类专业建设情况分析 . ........................................................................ 1 二、建设基础 . ............................................................................................................ 2

(一)本专业在全国和省内的综合实力排名情况 . ........................................ 2 (二)本专业建设的主要经验和突出特色 . .................................................... 2

1. 合作育人机制 . ......................................................................................... 2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 建设技术技能融合的实训课程体系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 近三年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果 . ............................................................. 7 5.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 ............................................................... 10 6. 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 ........................................................... 11 (三) 目前特色培育和实践情况 . ................................................................ 11

2. 专业特色实践情况 . ............................................................................... 13 (四)支撑本专业现有人才培养的条件 . ...................................................... 14 三、建设目标 . .......................................................................................................... 17

(一)国内外同类标杆专业分析 . .................................................................. 18 (二)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建设重点领域 . .......................................... 18

1. 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 ....................................................................... 18 2. 本专业重点建设领域 . ........................................................................... 19 (三)总体目标 . .............................................................................................. 19

1. 实现专业办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 ...................................................... 19 2.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 ....................................................................... 20 3. 专业办学实力社会普遍认可 . ............................................................... 20 (四) 建设具体目标 . ........................................................................................... 20

1. 教育教学改革 . ....................................................................................... 20 2. 教师发展 . .............................................................................................. 23 3. 专业特色 . ............................................................................................... 25

4. 教学条件建设 . ....................................................................................... 26 5. 社会服务 . ............................................................................................... 27 6. 对外交流与合作 . ................................................................................... 28

四、具体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 . .............................................................................. 29

(一)具体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 . .................................................................. 29

1. 教育教学改革 . ....................................................................................... 29 2. 教师发展 . ............................................................................................... 33 3. 专业特色 . ............................................................................................... 35 4. 教学条件建设 . ....................................................................................... 35 5. 社会服务 . ............................................................................................... 37 6. 对外交流与合作 . ................................................................................... 38 (二)进度安排 . .............................................................................................. 38 (三)经费预算 . .............................................................................................. 41 (四)保障措施 . .............................................................................................. 42

1. 组织保障 . ............................................................................................... 42 2. 经费保障 . ............................................................................................... 42 3. 制度保障 . ............................................................................................... 42 4. 实施动态监控 . ....................................................................................... 43 (五)预期标志性成果 . .................................................................................. 43

一、建设背景

(一)行业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背景下,传统产业的结构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软件作为信息化的灵魂,与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互相渗透力度不断加大,成为产业智能化的关键因素。目前,软件产业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产业,良好的产业扶持政策、软件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不断拓展的巨大市场,都为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2009年至2015年,软件产业保持20%年均复合增长率,目前软件产业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

广东是国内的IT 大省之一,IT 产业占了GDP 较大的比重。广东的软件产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发展软件产业作为重建广东整体竞争优势的一种方式和作为IT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工具。对于软件产业来说,我们既注重数量上的优势也注重质量上的优势。首先,软件产业的发展可以改变广东过于依赖硬件制造的产业结构。其次,通过软件产业的发展来推动传统产业的IT 应用,同时,这也是一种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方式。最后,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广东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不但在广东省成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也是中国在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015年广州市信息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全市软件业务收入2247.82亿元,同比增长15.5%,上半年增速提升1.3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产品收入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分别为821.71亿元和1365.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3%和15.6%。企业研发费用267.39亿元,同比增长15.9%,高于收入增长0.4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同比提升0.03个百分点。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收入64.67亿元,同比增长16.4%,集成电路设计收入42.29亿元,同比增长15.3%。广州移动4G 用户增长超过50%,流量业务收入首次超过语音业务。“互联网+”等新业态迅猛发展,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吸引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1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

(二)同类专业建设情况分析

据调研和资料收集,广东省80所高职院校中,有50%开设了 技术专业,其中公

第 1 页 共 47 页

办22所,民办18所,通过分析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总的来看,各个高职院校的建设情况归纳为:

(1)从人才培养平台来看,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均存在4个课堂,即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为第一课堂、以学生工作室为第二课堂、以虚拟公司为第三课堂、以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第四课堂。“四课堂”共存于大学校园内,具有相同的接受群体,彼此之间存在层次递进关系,对应不同年级和技能水平的学生。但是目前四个课堂的运行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四个课堂各自独立运行,缺少联动;四个课堂相互竞争学生资源、场地、经费等;缺乏统一管理和组织,从而造成“1+1+1+1

(2)教学模式上,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均建立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专业项目型、任务驱动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项目类型包括教学项目、竞赛项目和真实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引进实训项目,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实操锻炼机会,模拟软件项目开发场景,使学生切实感受企业规章制度、分析沟通技巧、项目进度压力、团队研发的重要性。作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企业输送具有项目开发能力的学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 如何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纷纷进行各类尝试,利用“教学项目”,“竞赛项目”,“真实项目”等“三类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训练,这些项目训练对软件专业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但是目前这“三类项目”各自独立运行缺少融合,项目与项目间是分散的,没有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设置,缺少层次递进关系,造成“1+1+1

二、建设基础

(一)本专业在全国和省内的综合实力排名情况 (二)本专业建设的主要经验和突出特色

1.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本专业通过学习借鉴国家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定期进行社

第 2 页 共 47 页

会调研,通过走访同类院校及企业,访谈行业专家,充分了解广东省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进一步明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熟悉计算机软件相关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软件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熟练应用Java 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技术,能按照软件工程规范完成编码、调试等任务,能从事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及计算机软件销售、咨询与技术支持等工作,适应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和软件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的职业分析为抓手(软件开发过程岗位分析如图1),以软件工程项目软件编码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明确提出本专业岗位定位,并根据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系统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如表1。

图1:软件工作开发过程及岗位对应分析

表1:软件技术专业核心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第 3 页 共 47 页

各专业在深入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围绕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和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为目标,通过以开展“扬海科技订单”教学为基础搭建工学结合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准确把握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符合产业需求,实现课程内容与软件各个岗位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4个

第 4 页 共 47 页

2.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聘请高职院校软件专业专家及企业专家指导,成立了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对接,构建了CDIO 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基于Java 语言开发为平台的互联网软件开发和移动互联软件开发作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贯穿人才培养方案,以校企协同育人为基础,推进并创新了“职业情境、项目引领、能力递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

图2:“职业情境、项目引领、能力递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 坚持工作过程导向,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软件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以实现精准就业为导向,构建了“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及“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两块四层一贯穿”的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如图3)。课程以实现企业岗位能力需要,对接企业真实项目及软件项目开发生产过程,贯穿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软件编程能力的主线,合理开发和设置课程,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详见附件1:近三年人才培养方案。

图3:“两块四层一贯穿”的人才培养课程结构

第 5 页 共 47 页

按照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项目进课堂的要求,课程体系中要明确列入软件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证证书及技能竞赛培训项目,开发了“课、证、赛”融合的课程群,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获取率。

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技术技能培养

依托广州市软软件行业优势,以广州软件为资源平台,强化与广州扬海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广州乐商软件有限公司、广州天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软件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职业情境、项目引领、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的课程体系,构造了以CDIO 理念的“项目载体,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软件人才。

校企协同系统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基本技术技能、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毕业实践教学环节要对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重点推行基于工作问题、工作项目、工作案例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加强生产性、综合性实践项目设计和应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5. 校企协同育人,加强专业特色培育

依托学校建筑行业的办学背景,践行“为城市建设培育英才”的理念,将专业建设与“城建”特色紧密结合,2013年5月与广州扬海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建筑材料管理软件企业,公司位于广州市科学城软件园,合作三年来累计接收100余名学生到公司实习,30余名学生就业,部分学生已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2015年10月签订“扬海科技”订单班协议,每年选拔35名学生到实习,实习期间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发放1000-2000元奖学金。公司目前提供的实习岗位有软件开发、软件实施、软件销售等岗位。同时,公司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发开校企合作教材1本、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20余人次,2016年赞助1万人民币举办“扬海杯”数据库知识大赛。

第 6 页 共 47 页

(三)主要建设成果

近年来软件技术专业获批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详见表2),建设有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为校级重点实训基地;2个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共出版或编著教材6本,编写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4本;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共承担11项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其中省级教研教改项目2项,详见表4)、取得授权软件著作权7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详见表5);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48篇(含12篇中文核心、EI 检索论文,详见表6);共荣获各级各类竞赛奖项10项(详见表7)。

表2:软件技术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情况统计表

表3:软件技术专业教材建设情况一览表

第 7 页 共 47 页

表4:软件技术专业团队承担教研教改项目情况一览表

表5:团队发表论文情况一览表

第 8 页 共 47 页

表6:专业团队开发软件著作权情况一览表

表7:教师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第 9 页 共 47 页

(四)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考取助理软件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15届、16届毕业生职业资格持证率为98.97%、98.11%。近三年学生在各项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共荣获“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设计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网页设计技能大赛等大赛项目中共荣获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8项、省级三等奖12项,国家级三等2项、优秀奖1项。其中2016年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广东赛区java 和C 程序设计组各获一等奖1项。详细获奖情况见表2.

2015年,本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50.53%,15年报到率达到88.11%。近三年录取人数、报到率保持稳定,平均录取分数线超过省线84.48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广泛认可。

表2:本专业学生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第 10 页 共 47 页

(五)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我校人才培养机制从建校起就树立“以质量特色立校”为本的办法理念,按照校院二级管理,建立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制度。日常教学与管理、教学监控与评价的具体现状如下:

1. 成了严格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来执行和组织教学

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了教学管理的各类流程并严格执行,从制定专业实施性计划、下达教学任务到编制课表,课表编排且保证学生学习的规律。要求授课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规范及实训实习教学规范,认真编制授课计划、编写实训指导书和单元教学设计(实训项目设计)、电子课件、布置和批改作业等。教学资料和文件严格归档,编制了“常态化”教学资料目录,严格按照目录要求完成人才培养过程的资料存档。

2.形成了归范教学文件要求

根据人才培养状态评估的要求,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分为理论课、理论+实践课、纯实践课程三大类,各类均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规范了教学文件要求。形成了课程的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设计)、单元设计、授课计划、电子课件、实习实训报告、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规范文件。

(3)制定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根据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如毕业设计质量标准、顶岗实习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等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根据各个环节的标准来核

第 11 页 共 47 页

查教学执行、学生学习效果,保证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有量可比,从而提高运行环节的监控执行力。

4.完善了质量保证体系和各种规章制度

学校经常几年的教学管理经验,渐进的修订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形成了符合我校教学质量发展为要求的管理制度体系,保证每个环节的管理有据可依,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主要包括从教师培训、教学工作规范等机制。

5. 形成了一套符合专业发展的质量监控体系

(1)成立了信息员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员会议,收集和反馈日常教学中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2)严格执行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检查并做好了总结和交流。 (3)形成了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巡查惯例。

(4)组织校级专职督导和院级兼职教学督察制度,由学院组织院级督导进行日常教学质量督察。

(5)严格执行听课制度和面试制度。新老师入职必须有5人以上教师听课打分,执行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研室同行、督导听课、学院领导听课制度,定期开展指导性、示范性听课,督导新教师尽快成长和保证质量稳定提高。

(6)执行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将教师的教学、科研、参与专业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竞赛和指导学生竞赛纳入考核范围,促进教师树立质量意识。

(六)目前特色培育和实践情况

(1)特色一:深入开展“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广州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试点为契机,依托广州天马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企业,成立改革小组,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以培养符合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及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在工学交替的基础上,按照“实践能力模块化、分阶段递进培养”方式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依托校内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按照 “机

第 12 页 共 47 页

器人创新实践贯穿,培优与三创训练并举”的思路组织教学实施。

(2)特色二:深入开展“订单班”实践,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

本专业先后与广东省知名注塑设备制造企业凯迪威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凯迪威)订单班,实施“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与SGS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建立定向订单式培养班。由SGS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在二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定向岗位培养,校、企、学生三方拟定培养方案。在2015年度机电一体化专业即获批省自主招生试点专业,在订单培养与两年的自主招生实践的基础上,目前与广州中车轨道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2. 专业特色实践情况

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2014级开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方向调整为自动化生产线及工业机器人两个方向,面向广州与珠三角培养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了专业特色培育和实践:

(1)深入开展“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市场调研,形成了培养符合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及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基础上形成基于创新能力训练课程体系,编制了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

(2)深入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按照技术工作领域和企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设置课程体系;结合自动化生产线与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与工作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共建课程标准,基于岗位经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开发从“基本——专业——综合”的基于技术技能训练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3)深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订单”培养与自主招生教学改革实践

与广州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合作,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我专业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广州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在3年内将继续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或行业,通过开发2~3家新的

第 13 页 共 47 页

合作企业或行业协会,将与广州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成果进一步扩大,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质量。

(七)支撑本专业现有人才培养的条件

1. 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双师型”教学团队基本形成

软件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兼职教师10人,专任教师中硕士12人,副教授/高工8人占专任教师50%、双师型教师 人,占专任老师比例9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15人,占专任教师的60%;3人到英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交流,访问,学习先进职教理念,2人获得“我最尊敬的教师”称号,2人荣获校中青年人才基金。是一支拥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水平较、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掌握前沿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详见表2;兼职兼课教师情况详见表3。

表2:专任教师情况一览表

表3兼职兼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第 14 页 共 47 页

2. 校内外实训基地初具规模,能满足基本实践教学的需求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突显智能制造特色

经学校多年重点投入与建设的软件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地现有实训室7间,包括计算机网络实训室1间、互联网软件设计实训室3间、软件测试实训室1间、互联网产品设计实训室1间以及移动终端应用开发实训室,实训室所占面积达1814.51M 2,实训设备值436.1万元。能够满足本专业所有班级“理实一体”实践教学。

表4:主要校内实训室情况一览表

第 15 页 共 47 页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满足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

与广州天马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广州中车城市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凯迪威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天马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江门市鑫辉密封件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超远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深圳鑫鸿五金厂等企业合作,建有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18个,能满足本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表4: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情况一览表

(3)教学资源等教学条件情况

目前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软件技术专业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以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平台,构建了软件技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库按照内容范畴资源划分为三级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和素材级教学资源三大部分。各级资源主要内容如图4。

第 16 页 共 47 页

图4: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构成图

专业教学资源库现在在线的5门专业基本能力领域课程的网络课程5门,同时还建有1门省级和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网络课程平台。能够满足本专业群教师辅助教学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为利用平台开展人为从化区教育局员工及“”的进修学习、培训提供共享型在线学习平台。软件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网站如图5示

图5:软件技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 17 页 共 47 页

三、建设目标

(一)国内外同类标杆专业分析(重点研究,国外院校哪个?)

本专业经多方考察,确定了以国家重点建设百所骨干院校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2011年,软件专业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

“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院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是广东省示范专业和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广东省2015年第一类品牌建设专业。本专业面向深圳和珠三角地区软件产业链迅猛发展的需求,依托深圳软件产业优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软件开发规范和标准,领会软件开发设计思想,初步具备项目需求分析能力;熟练掌握一到两门程序设计语言,并能够按照软件工程规范要求熟练完成企业级项目和跨平台开发任务;可以从事软件程序设计、编码、测试、维护与项目跟踪管理以及软件销售、咨询与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表1与标杆专业对比分析

本专业作为第一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二类品牌专业立项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借鉴标杆专业的建设经验,严格按照品牌专业的要求,制定任务书与建设方案,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人,争取通过3年的建设,将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打造成为能够适应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形势,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区域影响力,能引领我校专业群建设,在全省同类高职院校专业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

(二)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建设重点领域

1. 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经过对比标杆专业确定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为: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入进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实现特色办学。虽然在专业办学实践过程中大力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进行订单培养,但在引入优质企业与行业资源共建专业,形成独特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方面还未能取得突破,未能形成鲜明的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新

第 18 页 共 47 页

模式。

2. 本专业重点建设领域

根据与标杆专业对比,本专业与三个标杆专业存在的差距,确定了本专业今后3年需要在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和“四方联动、协同育人”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以下3个领域进行重点建设: (1)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现有的与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合作的基础上,拓展合作企业,探索研究院所、企业、学校、行业四方联动,合办专业,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

在研究院所(技术企业)、生产企业、学校、行业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模式培育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由行业专家、企业技能大师、学校教学名师与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

(3)形成与“四方联动、协同育人”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与合作企业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探索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并且共同实施考核评价。

(三)总体目标

1. 实现专业办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联合广州扬海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乐商软件有限公司、广州天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广州淋动科技有限公司等广州软件企业,通过3年的专业建设,在以校企协同建设软件工作室和软件技术协同育人平台的体制下,形成软件技术专业协企协同育人特色。使本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教材建设、专业资源库及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团队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独具个性的专业特色。

第 19 页 共 47 页

2.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高,毕业生对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的总体满足度≧85%(本专业2015年为75.79%),专业对口率≧75%,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职业期待吻合度高,就业现状满意度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3. 专业办学实力社会普遍认可

新生第一志愿投档录取率由立项建设前的90.81%(前三年的平均)提高到95%。普通高考统考招生录取中,第一志愿投档线在目前的超过所在录取招生批次分数线84.48分(近三年文理科的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高到90分以上。新生报到率达到86%(目前三年平均为84.59%),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达到95%以上。

(四) 建设具体目标

1. 教育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机制

● 以校企协同构建软件工作室、软件技术协同育人平台等育人平台,通过开展互联网软件设计、移动互联软件设计等项目合作开发,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的内涵,提供人才充分调动企业、行业

● 探索实施“复合型”学分制。专业大类课程采用学年制管理,专业方向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学分制试点。

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预期标志性成果如下表:

(2)教学改革

● 开展以培养具有软件开发、数据库设计等其三知识和技能,能在软件开发和软

第 20 页 共 47 页

件技术支持等岗位从事设计、编码、测试、软件技术支持等工作,具有一定软件技术研发和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人才为目标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 在学期训练项目教学中实施小班教学(班额在30人以下)。

● 开展互联网软件设计、移动互联软件设计课程的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行业企业高技能兼职教授共同授课的试点。

● 深入开展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 开展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 ●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根据培养目标落实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轮岗工作,防止和杜绝学生顶岗实习专业不对口、充当廉价劳动力等现象的发生。

● 深化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表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参加省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

● 推进本专业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本科与高职协同育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

● 继续进行自主招生培养改革试点。 教学改革预期标志性成果如下表:

第 21 页 共 47 页

(3)创新创业教育

● 将专业实训课与创新创业课相结合:以实训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 开

● 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 通过上述举措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实现技能对等与学分认定。

● 对有意愿、有潜质自主创业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 鼓励学生申报专利,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创新创业教育预期标志性成果如下表:

(4)学生成长与发展

●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强。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度高;

● 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和“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3个高职技能竞赛项目实现省级竞赛获奖3项以上,并在国家级竞赛

第 22 页 共 47 页

上获奖1项以上;

● 本专业学生毕业获取100%国家中级维修电工,50%以上实现获取高级维修电工或电工上岗证;

● 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

学生成长与发展预期标志性成果如下表:

(5)质量保证机制

● 通过在校学习期间以学习成果评价考核机制;

● 实习和毕业后定期组织跟踪调查,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编制和教师教学过程实施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

预期标志性成果:

● 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2016、2017、2018年); ● 毕业生跟踪调查年度报告(2016、2017、2018年)。 2. 教师发展

(1)激励和约束机制

● 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形成长效机制。

●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水平、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一线教师广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 加强兼职教师培训和管理,支持兼职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

● 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管理改革,广泛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充分发

第 23 页 共 47 页

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发展标志性成果:

(2)专业带头人

支持专业带头人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中国制造2015形势下,软件技术为适应互联网+形势下信息化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在国内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并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扩大本专业及专业负责人在行业内影响力,在全国、全省教学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

专业带头人预期标志性成果:

(3)教学团队

● 优化专职教师团队。拟充分利用学校制定的“人才引进”机制、“稳定与激励”机制、“考核与退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稳定现有的5位骨干教师,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有引进和培养骨干教师3人。专任教师达28人,硕士学位比例达75%、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教师达80%,“双师素质”比例达90%,教学团队师生比3年内实现小于1:20。

● 培养或引进1-2名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教学带头人和教育管理专家。。

● 每年选送优秀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国培、省培项目,鼓励教师提升学历、职称,专业建设期内学历、职称提升教师给予相应经费支持。

第 24 页 共 47 页

● 在国家、省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微课和多媒体课件竞赛取得高等级奖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显著提高。

● 建设期内使本专业“双师素质”型师资达到90%以上。

● 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加快引进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经三年建设,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达到6-8人。

教学团队预期成果:

3. 专业特色

(1)深入进行“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深入进行现代学徒制实践与特色学院建设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入进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研究,实现“两个2,六个1”的特色办学。依托两个中心,搭建一个平台,打造一个模式,建立一个体系,打造一支队伍,形成一套保障及运行机制,构建一个特色学院。”的技术技能与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体系,形成一套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运行体制与管理保障机制,打造一支由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牵头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一个专业特色学院。最终实现校企共同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核心课程、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特色预期成果:

第 25 页 共 47 页

4. 教学条件建设 (1)优质教学资源

● 以城建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平台,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将平台应用形成有效机制,以满足日常教师和学生使用。

● 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基础通过合作企业生产项目引入重构教学内容,编写有企业元素的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实现国家级和省级十三五规划教材2-3本。

● 仿真实训系统和开发仿真教学软件,实习虚拟仿真与实操训练项目,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预期标志性成果: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 以 。。。两条人才培养主线,以完成基本职业技术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训练

第 26 页 共 47 页

构建训练条件。通过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按照

● ,,,确保实训中心的设备和技术水平保持与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相一致,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预期成果: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运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遵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依托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推动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质量。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预期标志性成果:

5. 社会服务

●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激励制度。

●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或瞄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政策制定、社会实践等产生重要影响,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主动面向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

第 27 页 共 47 页

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和学历提升;主动面向社区开展服务、共享教育资源,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社会服务预期标志性成果:

6. 对外交流与合作

● 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广东自贸区建设,全面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关系。要与至少1所境外高水平院校的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建立姊妹专业关系,合作院校和境外专家深度参与品牌专业建设,探索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研发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通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制订,吸引境外学生来校学习,向港澳、东南亚等地区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海外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等。

对外交流合作预期标志性成果:

第 28 页 共 47 页

四、具体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

(一)具体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

1. 教育教学改革

(1)校企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立足高职教育领域,借鉴国内外先进职教经验,依托深圳 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广州城建机电技术协同育人中心”,以实现“校中厂”模式,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实现生产和教学结合;以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训项目为中心,开展智能机器人研发为基础的创新研究,实现研学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和精准就业,实现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达到“校企共育,产学研结合”,构建“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如图1所示。

● 每年3-4月组织教师开展市场调研,编制市场调研报告;完成本专业教学标准编制;完成2016级、2017级、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流程实训、PLC 可编程控制等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校企共建课程教学资源。

● 逐步开放专业方向选课,试行部分课程挂牌授课。

图1特色学院——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

(2)教学改革

● 以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实训》和《PLC 可编制控制》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制定课程标准,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在现有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网络课程建设基础上,在专业建设的3年内,继续完善《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实训》、《PLC 可编制控制》、《电工基础》、《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机电制图与CAD 》6门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新建《金工实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

第 29 页 共 47 页

仿真及调试》、《机械设计基础》、《维修电工(中级) 考证培训》、《传感器技术与应用》6门专业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新增《金工实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械设计基础》、《工业机器人编程、仿真及调试》等4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广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应用为主的翻转课堂及混合教学模式应用,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教学建设与应用。

● 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开设专本同读实验班并编制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2017年与中职学校开展32分段合作,2020年本专业首批32分段学生进校;开展专本系统培养项目探索,编制中高职衔接、专本同读连贯培养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 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材建设工作,编写体现基于企业项目特色内容的教材,把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企业技术相关项目内容融入到相关教材中,使专业主干课教材都融入明显的企业元素和特色。协同合作企业将现代制造新技术和要求融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3年内完成《金工实习》、《单片机技术与应用》、《产品设计与生产流程实训》、《PLC 可编程控制与应用》等8本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并出版。

● 组织基于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项目研究,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两个课程群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构建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14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库,实现实训课程教学过程“技术与技能相融合、机与电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

● 建立本专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培养6—8名高职院校高技能层次兼职教师;实现纯实践类课程《金工实习》、《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仿真及调试》3门课程中试点实行专兼同授方式,学生校内实现以兼职教师为主,专任辅助。

●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考试方法改革。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强调课程的实操及技能考核,构建实践类课程的实操技能题库,实现实践类课程以日常教学训练和实操技能考核为主。

● 继续完善与改革自主招生工作,通过专业建设和招生宣传,力争每年完成1个班的自主招生。开展订单培养,并在订单培养基础上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试点。

● 积极组织探索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础的教学研究,着力推进以《机电一体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相关项目研究,并申报各级各类教研教改项目,力争3年内有完成1项以上省级教研教改研究项目,并逐渐形成机

第 30 页 共 47 页

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力争完成校级和省教学成果奖申报并通过。

(3)创新创业教育

● 通过组织智能机器人、3D 打印创新训练团队,开展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培训,通过组织参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和“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等项目的高职院校技能竞赛项目、挑战杯创新训练竞赛、大学生攀登计划项目竞赛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创新技能训练的目的。

● 组织学生开展SYB 和KAB 课程培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 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变频器技术及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等与创新创业课相结合:以实训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 构建基于第二课堂开展的《智能机器人创新训练》、《3D 打印创新训练》、《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为依托的创新能力训练课程体系,逐步构建创新能力递进、课内课外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现课内、课外两个课堂教学,实现企业、学校双方协同。并将学生参与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YB 、KAB 培训实现与本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学分互认机制。

● 以“广州城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所承担的企业自动化系统集成、自动化生产线技术改造及技术服务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意识。

(4)学生成长与发展

针对该专业学生入校后欠缺的就业能力,全面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工程。

● 开展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精神提升为目标的大学生成长辅导课和主题班会课;面对所有学生开展劳动课、爱课程网学习、自带垃圾下楼和校园控烟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社会认可的职业人。

● 邀请优秀校友或企业专家来校开展专业教育讲座,实行五早“早睡、早起、早餐、早读、早练”和二晚“晚修、晚熄灯”制度,学生参与度不低于95%,提升学生职

第 31 页 共 47 页

业素养。

● 开展带学生外出参观学习、校内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订单班,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科技文体活动、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习或文体类兴趣小组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 通过一体化的创业资助体系鼓励学生创业。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指导、创业政策支持、创业孵化基地等,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每年不少于20%学生参赛,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98%。

● 通过“1“个核心,“2”个队伍,“3”个狠抓,“4”个结合的全方位、全时空、全员化、全过程“四全”就业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确保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度不低于85%。1个核心:以深入进行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2个队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3个狠抓:教学管理工作、学生工作、校企合作工作;4个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和朋辈交流相结合,校内和校外指导相结合,全程指导与专项指导相结合,培养的学生就业质量雇主满意度不低于80%。

● 通过构建创新能力训练项目,将国家级和省级竞赛项目“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以及“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3个竞赛项目竞赛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群,实现课赛融合。以竞赛为目标组织创新训练团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加就业能力,3年内实现省级“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以及“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3个竞赛项目荣获二等奖以上奖项2项以上,力争实现国家级竞赛获奖1项以上。

● 继续加强现有合作企业,持续增加工学学结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提高合作企业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大于70%、就业起薪高于全省非品牌专业20%。

● 将职业技能考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中级职业资格证《维修电工(中级) 证书》持证率100%;2018年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级维修电工或电工上岗证持证达50%以上。

(5)质量保证机制

● 形成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对学生实训成果收集和整理,并以成果展的形式公开展出,利用成果的展示形成对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评价。

第 32 页 共 47 页

● 一方面通过对即将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实习企业的巡查和现场指导,收集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满意评价及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及学生对岗位能力的理解与职业认知与在校学习期间对职业的期望意见,形成纵向的教学信息反馈。另一方面对实习和毕业后学生定期组织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后续的发展状态。

●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编制和教师教学过程实施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

2. 教师发展

(1)激励和约束机制

● 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项目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机制,引导、鼓励教师发挥特长,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研教改项目中充当主力军,根据项目工作强度折算教学工作量给予奖励和考核加分,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培训进修方面优先考虑,形成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长效机制。

● 完善教师下企业制度,支持和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每学年下企业时间不低于22天。探索教师带薪下企业顶岗实习机制,支持普通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以人事处牵头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实施教学改革管理办法,激励兼职教师牵头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加强对兼职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完善听课巡查制度,定期召开兼职教师教学反馈会议,兼职教师教学满意度达到90%以上。

● 完善专业带头人管理、考核办法,鼓励专业带头人参与学术交流、企业技术研发,提升专业水平和扩大在行业影响力。

● 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绩效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

● 完善质量管理,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完善专业教师职教能力测评方案,进一步推进校院两级的“精彩一课”评审。

● 修订《兼职兼课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发挥主导作用的,折算一定工作量。

● 完善教研室机构设置,完善教研室考核和管理制度,根据教研室师资特长,完

第 33 页 共 47 页

善教研室团队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 通过对外派培训等方式,强化专业带头人学习,使其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熟练掌握先进制造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关键技能,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提升专业水平,成为专业建设的指导者和领航人。

● 通过扩大交流、推广品牌专业建设经验等方式,扩大专业及专业带头人在行业影响力,承担国家级、省级各种教学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重要职务。

(3)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

● 优化专职教师团队。拟充分利用学校制定的“人才引进”机制、“稳定与激励”机制、“考核与退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稳定现有的5位骨干教师,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有引进和培养骨干教师3人。专任教师达28人,硕士学位比例达70%、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教师达80%,“双师素质”比例达90%,教学团队师生比3年内实现小于20。

● 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聘请企业业务骨干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计、实训基地、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等。培养本专业省级高职院校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6-8名,并此高层次技能兼职教师参与《金工实习》、《工业机器人编程、仿真及调试》、《机电一体化系统制作》、《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实践性较强课程实践教学指导和实训项目库建设,且实践学时的50%由高层次技能人才承担,校内专任辅助教学,实现兼职和专任同上一门课程。

● 严格落实学校教师提升计划,动员、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教师职教能力和专业业务技术水平提升的相关培训,每年至少选送1-2名骨干老师参加国培和省培项目,鼓励教师在更高一级学历和职称方面实现自我提升。

● 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为基础,建设《产品设计与生产流程实训》、《PLC 可编程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信息化课堂、将课程资源共享课录制15个以上信息化课程教学视频,并推荐优秀视频参加省级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力争在3年内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2项。

● 推进每门精品课程10个左右的微课视频制作、完成所有精品课件的多媒体课件

第 34 页 共 47 页

编制,在专业共享型资源库基础上建设微课、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在3年内形成本专业100个左右的微课视频、12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库建设,并推荐优秀微课视频、多媒体课件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微课、多媒体课件竞赛,力争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2项,国家级1项。

3. 专业特色

(1)“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ABB (东莞)、广州市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台湾计算机辅助成型协会等深度合作企业为契机,成立改革小组,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以培养符合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及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技术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职业技术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在工学交替的基础上,按照“实践能力模块化、分阶段递进培养”方式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依托校内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按照 “机器人创新实践贯穿,培优与三创训练并举”的思路组织教学实施。

(2)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特色学院建设

与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合作,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我专业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进一步制定“现代学徒制”联合办学协议,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试点。

4. 教学条件建设

(1)优质教学资源

● 以得实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3年内实现所有16门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实现以网络课程为基础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 以建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推动,以网络课程建设为基础,完成《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电工基础》5门已经立项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验收,并力争将《金工实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械设计基础》等5门建设

第 35 页 共 47 页

成校精品课程。

● 在专业共享型资源库和省校两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采取自行开发、与专业公司合作、收集 整理已有资源等方式进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及学生选修课、自主学习等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平台,为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或合作企业员工进修学习、培训提供共享型学习平台。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拟通过和广州市光机电研究所、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针对产业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紧紧围绕专业及专业群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通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条件与功能、开展对台科研合作、开展工业机器人创新创意教学实践、对外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将新建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训室、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室、工业PC 控制实训室等。

● 为紧跟制造类技术发展趋,通过不断完善现实训室技能训练设备,实现技能考证,开展专业职业鉴定,为校内、外人员提供考评鉴定服务,完善现有实训室。

通过以上举措,将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成“教学、生产、研发、培训”四位一体的区域性的实践教学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省级实践教学基地新建和完善建设情况一览表

第 36 页 共 47 页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广州天马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光机电研究所、广东省机械研究所、广州超远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深度,通过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开展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和创新项目研发,构建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开展校内生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力争每年新增的深度合作校外实习基地2-3个,逐步形成本专业及专业群90%以上学生能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5. 社会服务

●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激励制度。以广州光机电研究所构建的“城建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以广州市科技计划“互联网+3D打印云协同平台”和“3D 打印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为基础,协同企业开展专利技术研发,并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

●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实训》、《PLC 可编程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精品课程为平台,通过与“开思网”等资源平台,主动面向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和学历提升;

● 通过外派培训等渠道,和企业协作开发新产品等方式,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

第 37 页 共 47 页

学团队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功能,拓宽社会认证、技能鉴定等服务渠道,建成一个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为企业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农村多余劳动力进行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

6. 对外交流与合作

● 以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专业建立姊妹专业关系,双方通过交流学习,实现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到境外交流学生占本专业学生的3-5人。赴境外参加培训或交流的专业专任教师占10-15人次。引进境外优秀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现一定人数学生持境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引进1-2本龙华科技大学机械专业优秀教材,并进行译著应用到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 国内以国家示范院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深入交流,以该校机电学院省级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立姊妹关系,从人才培养、双方教师互聘、企业资源共享,学生交换及学分互认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合作,实现两校教师互聘3-5人,学生互派学

生5-10人。

● 在以境内外两标杆合作的同时,积极以国内同类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对口专业交流同时,通过学习吸收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教改成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经验和借鉴,甚至协助和支持。

(二)进度安排

第 38 页 共 47 页

第 39 页 共 47 页

第 40 页 共 47 页

(三)经费预算

第 41 页 共 47 页

(四)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及专门机构。为推进我校专业建设,提升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及专业服务能力,确保完成专业建设的相关要求,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的组织申报、过程建设、经费管理与质量监控。下设专业建设项目组、审计监督组、资金管理组等。

(1)专业建设项目组: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参与项目的申报和建设。

(2)审计监督组:负责审核项目资金的使用及招标过程,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

(3)资金管理组:负责项目资金的预算、管理。

()4)校企合作组:继续深度与企业合作办学,创新合作模式,见效果、出成绩。 (5)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提供市场、政策及行业信息,提高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6)成立专业教学督导小组,负责专业管理督导、教学方法改革与推广、教学质量评价等。

(7)成立课程团队,全面负责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工作。

2. 经费保障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教改科研、教材建设等。

3. 制度保障

通过一系列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按照学校的财务制度实行财务预算、项目经费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对项目进行中期及终期的检查和评估,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 42 页 共 47 页

4. 实施动态监控

实施信息报告制度。各建设项目负责人定期报告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动态监控包括实时检查和定期的月报告、年度阶段评价和终期验收,要详细汇报项目的进度、初步效益及资金的使用效果、管理情况等,落实责任,纳入考核,确保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完成专业建设任务。

(五)预期标志性成果

项目建设期满后,预期标志性绩效如下表:

第 43 页 共 47 页

附件1. 行业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分析报告 附件2. 标杆专业分析报告 附件3.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附件4. 特色培育和实践报告

第 44 页 共 47 页


相关文章

  • 技术方案管理
  • Q/JFD 浙江浙能嘉兴发电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JFD 2040215-2009 代替Q/JFD 2040215-2007 技术方案管理 2009-10-20发布 2009-10-20实施 浙江浙能嘉兴发电有限公司 发 布 Q/JFD 20 ...查看


  • 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
  • (试行) 一.实施范围和对象 根据市人字[2010]15号文件规定,我县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及其它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的岗位设置管理. 二.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 ...查看


  •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性的人才,保证学生就业,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因此,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重任,以此本文重点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 ...查看


  •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办法
  •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1.培训人员学历.资历和专业要求(附录1) 2.水保方案编制资质变更证明材料(附录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保障水土保持方案质量,根据水土保持 ...查看


  • 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原则与方法,通过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调研,研究设计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独具本专业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 ...查看


  • 赣州农业学校大记事
  • 日期时间 2011/10/20 工作主题大事记 2011/10/22 2011/10/24 2011/11/05 2011/11/202011/12/052012/02/132012/03/01 2012/03/07 2012/03/09 ...查看


  • 生化制药技术重点专业自评报告
  • "生化制药技术"重点专业评估自评报告 生物工程系 生化制药技术专业(2014.12) 一.教学基本条件 1-1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组成情况表 1.专业指导思想明确,开拓创新,管理科学,教师工作积极性高涨 生化制药技术主要 ...查看


  • 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
  • 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 有关问题的说明 (2009年3月) 为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便于在实际 工作过程中易于操作,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根据市确定的工作进度要求:所有市直部门单位的 岗位设置方案要在4月底前完成并 ...查看


  • 设计院各岗位职责
  • 摘要: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所谓大院设计质量高,靠的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制度的力量.设计院有一整套完成的规章制度,能够保证设计质量不因岗位人员变化而变化.作为有制度的设计院,一般是要实行二审三校制度的.即设计人自校.自审:校对人校对:审核人 ...查看


  •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
  • 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 单位名称: 主管部门: 日 期: 2009年 月 日 案 岗位设置方案上报材料明细表 XXXX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调动事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