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普通人的故事进入聚光灯

  “在变迁迅速及生活忙碌的时代中,通过剧场推动故事分享的艺术文化,让每个人于其中都能真诚相处,使个人价值得以被珍视。”香港言遇剧团就以这种精神,在香港的不同社区中寻找并演绎着普通人的故事。  舞台上,“奶奶”无力地坐在椅子上,“孙子”正俯伏在奶奶的脚边,安慰着奶奶,其他演员,正在另一边的“缤纷世界”自由飞翔。“孙子”看到出神处,他的“化身”也飞到了另一头的精彩世界。“小时候,奶奶是我依靠的墙,可是现在,奶奶却变成了让我不能飞出去的墙……”  五个演员正在动情地表演,伴随着简单的配乐。在舞台一侧不足2米距离的两张椅子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终于忍不住流出男儿泪,旁边的主持人体贴50多个观众,各有感触,几个年轻人和长者,也悄悄擦起了眼泪……  然而,台上表演的并不是精心排演的剧本,而是舞台边那个年轻男孩的真实故事。这个小伙子一直希望出国参加工作假期,边打工边旅游,见识外面的世界。可是,挚爱的奶奶年纪很大了,他担心一旦远行,奶奶有什么事他会赶不回来;同时,申请工作假期是有年龄限制的,如果此时再不申请,他将永远错过。  听完年轻人的讲述不到一分钟,演员们即兴演出了以上的一出短剧——这就是“—人一故事”剧场,也就是“PlaybackTheatre”,是一种即兴的剧场活动,1975年,首个一人一故事剧团由美国的JonathanFox、Jo Salas创立,在香港,这种表演模式也有十多年的发展。在“一人一故事”里面,所有的一切舞台元素,灯光、服装、道具、背景等等都做到极简,却将人最真实、复杂的情感展现出来。  好像上面提到的这场言遇剧团的“一人一故事”演出,舞台就设在工厂大厦里一个大房间,这里是他们平常的排练房,公演时,就摆上六十个座位,座位前的空间就是表演区了,和观众的距离不到两米。舞台的灯光就只有几盏简单的射灯,也没有特别灯光效果;演员们的统一服装就是T恤配黑裤子,只是以不同颜色的T恤以示区别,大家都光着脚;道具只有几张木椅和一些彩布,还不一定都用得着;表演区一边,摆着两张椅子,“领航员”,也就是主持人就和被邀请上台的观众坐在那里分享故事。  言遇剧团  Mercy和Eddie是香港言遇剧团的创力、人和联合艺术总监。两个人对“一人一故事”剧场有着相同的理念,因而走到了一起。  “我们相信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聆听,彼此的生命会在故事中相遇。每一个故事都是重要的,我们能在相同里找到共鸣,在差异里体现接纳与尊重。”这是言遇剧团的信念,也是让团员们走到一起的信念。有趣的是,并不是每个团员一开始接触“一人一故事”就感兴趣的。有的团员,甚至因为对这种表演形式感到厌恶,包括创办人之一的Eddie。  Eddie在学校时修读“社会工作”,并对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初接触“一人一故事”时,是被它的表现形式所吸引。当时他觉得,“一人一故事”正是一种服务社群的应用戏剧模式,但观看了几次不同剧团的一人一故事演出之后,他却对这个戏剧模式产生了反感。  Eddie认为一人一故事应该是服务观众的,但在早期他观看的一些演出里,剧团似乎在为自己的表演欲服务:领航员,也就是主持人,在引导分享者时常常没有照顾到分享者的感受,而是以一种强势的方式去要求、套取观众的故事,甚至在分享者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硬要去深挖,以致触碰到分享者伤处;而演员在表演时,又往往带有过于夸张、煽情的色彩,乃至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演出分享者的故事。虽然从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的确也有很多人在看了表演之后感动流泪,但Eddie看到的更多是一种伤害。因此,Eddie一度觉得,他再也不想接触此种戏剧模式了。  直到后来在英国读书,一位老师再次向Eddie提起一人一故事的概念,邀请他观看了一场一人一故事,才引起了他对这种即兴戏剧模式的重新思考。回港后,Eddie拜访了香港一人一故事剧场圈子里面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创作人Mercy。  Mercy本来就在社会福利界工作,主要服务刊、区剧场。对于Mercy来说,她—直都希望通过戏剧在社会层面对人造成影响。Mercy相信,“一人一故事”的表演形式,应该是以一种真正的聆听心态,而非抱持批判的眼光。她希望,可以将分享者的故事以艺术的形式去呈现,作为一份礼物回赠给分享者的同时,也送给观众。Mercy的这种理念,和Eddie对一人一故事的理解不谋而合,而刚好Mercy原来所在的剧团也刚刚解散,于是,两人联手创办了言遇剧团。  来自广州“一人一故事”的“同声同气”也不时到香港交流取经。他们的剧团总监郑春晖表示,香港有自己的演艺学院,对发展剧场比较有优势。但是,她觉得言遇剧团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他们是真正了解这种剧场形式的故事价值,是在打开一个平等的分享空间,不强求观众,也不取悦观众,而是真正尊重观众。  即兴的能力  对于观众来说,表演者的即兴能力是最神奇的。对于Mercy和Eddie,即兴的能力并不是那么的神秘。所谓即兴,其实只不过是包含以下几个元素:敏锐度,即如何去聆听和感受观众的分享;创意,将故事转化为戏剧;行动,也就是表演的能力;脑和身体的平衡,有时候我们是先思考计划再做动作,有时候本能反应的动作会引领思考,两者就要取得平衡;还有就是搭档之间的互动,相互之间信息的吸取和给予。这里面,既有演员个人的修行,也有相互之间的合作。  “一人一故事”的演出人员,包括了领航员(即主持人)、乐师和演员。演员自然就是演出故事的主要构成,但领航员和乐师也非常重要。  Eddie和Mercy都是经验丰富的领航员。按照Eddie的说法,领航员其实有点像导演,除了把握演出的整体节奏,还要根据分享者的故事和他本人讲述的重点来引导提问,接下来再思考演出的模式,比如说是使用三段故事的模式,还是自由演绎的模式等等。举个例子:当分享者讲了他在两个城市生活的不同感受,领航员就会让分享者除了选一个人演自己,还会请他选两个演员分别扮演两个城市,这相当于接下来的表演,强调的是他和这两个城市的关系。

  “在变迁迅速及生活忙碌的时代中,通过剧场推动故事分享的艺术文化,让每个人于其中都能真诚相处,使个人价值得以被珍视。”香港言遇剧团就以这种精神,在香港的不同社区中寻找并演绎着普通人的故事。  舞台上,“奶奶”无力地坐在椅子上,“孙子”正俯伏在奶奶的脚边,安慰着奶奶,其他演员,正在另一边的“缤纷世界”自由飞翔。“孙子”看到出神处,他的“化身”也飞到了另一头的精彩世界。“小时候,奶奶是我依靠的墙,可是现在,奶奶却变成了让我不能飞出去的墙……”  五个演员正在动情地表演,伴随着简单的配乐。在舞台一侧不足2米距离的两张椅子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终于忍不住流出男儿泪,旁边的主持人体贴50多个观众,各有感触,几个年轻人和长者,也悄悄擦起了眼泪……  然而,台上表演的并不是精心排演的剧本,而是舞台边那个年轻男孩的真实故事。这个小伙子一直希望出国参加工作假期,边打工边旅游,见识外面的世界。可是,挚爱的奶奶年纪很大了,他担心一旦远行,奶奶有什么事他会赶不回来;同时,申请工作假期是有年龄限制的,如果此时再不申请,他将永远错过。  听完年轻人的讲述不到一分钟,演员们即兴演出了以上的一出短剧——这就是“—人一故事”剧场,也就是“PlaybackTheatre”,是一种即兴的剧场活动,1975年,首个一人一故事剧团由美国的JonathanFox、Jo Salas创立,在香港,这种表演模式也有十多年的发展。在“一人一故事”里面,所有的一切舞台元素,灯光、服装、道具、背景等等都做到极简,却将人最真实、复杂的情感展现出来。  好像上面提到的这场言遇剧团的“一人一故事”演出,舞台就设在工厂大厦里一个大房间,这里是他们平常的排练房,公演时,就摆上六十个座位,座位前的空间就是表演区了,和观众的距离不到两米。舞台的灯光就只有几盏简单的射灯,也没有特别灯光效果;演员们的统一服装就是T恤配黑裤子,只是以不同颜色的T恤以示区别,大家都光着脚;道具只有几张木椅和一些彩布,还不一定都用得着;表演区一边,摆着两张椅子,“领航员”,也就是主持人就和被邀请上台的观众坐在那里分享故事。  言遇剧团  Mercy和Eddie是香港言遇剧团的创力、人和联合艺术总监。两个人对“一人一故事”剧场有着相同的理念,因而走到了一起。  “我们相信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聆听,彼此的生命会在故事中相遇。每一个故事都是重要的,我们能在相同里找到共鸣,在差异里体现接纳与尊重。”这是言遇剧团的信念,也是让团员们走到一起的信念。有趣的是,并不是每个团员一开始接触“一人一故事”就感兴趣的。有的团员,甚至因为对这种表演形式感到厌恶,包括创办人之一的Eddie。  Eddie在学校时修读“社会工作”,并对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初接触“一人一故事”时,是被它的表现形式所吸引。当时他觉得,“一人一故事”正是一种服务社群的应用戏剧模式,但观看了几次不同剧团的一人一故事演出之后,他却对这个戏剧模式产生了反感。  Eddie认为一人一故事应该是服务观众的,但在早期他观看的一些演出里,剧团似乎在为自己的表演欲服务:领航员,也就是主持人,在引导分享者时常常没有照顾到分享者的感受,而是以一种强势的方式去要求、套取观众的故事,甚至在分享者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硬要去深挖,以致触碰到分享者伤处;而演员在表演时,又往往带有过于夸张、煽情的色彩,乃至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演出分享者的故事。虽然从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的确也有很多人在看了表演之后感动流泪,但Eddie看到的更多是一种伤害。因此,Eddie一度觉得,他再也不想接触此种戏剧模式了。  直到后来在英国读书,一位老师再次向Eddie提起一人一故事的概念,邀请他观看了一场一人一故事,才引起了他对这种即兴戏剧模式的重新思考。回港后,Eddie拜访了香港一人一故事剧场圈子里面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创作人Mercy。  Mercy本来就在社会福利界工作,主要服务刊、区剧场。对于Mercy来说,她—直都希望通过戏剧在社会层面对人造成影响。Mercy相信,“一人一故事”的表演形式,应该是以一种真正的聆听心态,而非抱持批判的眼光。她希望,可以将分享者的故事以艺术的形式去呈现,作为一份礼物回赠给分享者的同时,也送给观众。Mercy的这种理念,和Eddie对一人一故事的理解不谋而合,而刚好Mercy原来所在的剧团也刚刚解散,于是,两人联手创办了言遇剧团。  来自广州“一人一故事”的“同声同气”也不时到香港交流取经。他们的剧团总监郑春晖表示,香港有自己的演艺学院,对发展剧场比较有优势。但是,她觉得言遇剧团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他们是真正了解这种剧场形式的故事价值,是在打开一个平等的分享空间,不强求观众,也不取悦观众,而是真正尊重观众。  即兴的能力  对于观众来说,表演者的即兴能力是最神奇的。对于Mercy和Eddie,即兴的能力并不是那么的神秘。所谓即兴,其实只不过是包含以下几个元素:敏锐度,即如何去聆听和感受观众的分享;创意,将故事转化为戏剧;行动,也就是表演的能力;脑和身体的平衡,有时候我们是先思考计划再做动作,有时候本能反应的动作会引领思考,两者就要取得平衡;还有就是搭档之间的互动,相互之间信息的吸取和给予。这里面,既有演员个人的修行,也有相互之间的合作。  “一人一故事”的演出人员,包括了领航员(即主持人)、乐师和演员。演员自然就是演出故事的主要构成,但领航员和乐师也非常重要。  Eddie和Mercy都是经验丰富的领航员。按照Eddie的说法,领航员其实有点像导演,除了把握演出的整体节奏,还要根据分享者的故事和他本人讲述的重点来引导提问,接下来再思考演出的模式,比如说是使用三段故事的模式,还是自由演绎的模式等等。举个例子:当分享者讲了他在两个城市生活的不同感受,领航员就会让分享者除了选一个人演自己,还会请他选两个演员分别扮演两个城市,这相当于接下来的表演,强调的是他和这两个城市的关系。


相关文章

  • 浅论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与审美特征
  • 微型小说与其他小说一样,具备人物.情节.场景等构成小说的主要因素,但又独具特色.短小的篇幅只是微型小说的表现载体,以小见大,以微显著才是微型小说的本质特征.抓住这个本质特征来审视微型小说,才能真正科学地把握微型小说的审美特征.前苏联作家克拉 ...查看


  • 交互式电子白板最常见的功能
  • 2010年第6期(总第94 期) 交互式电子白板最常见的功能 叶 颖 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四条小学 北京 100032 摘 要:笔者将介绍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常见功能,通过解决若干不同的教学内容或目标的实例来进行说明. 关 ...查看


  • 错别字的故事[散文欣赏]
  • 错别字的故事 夏延民 写错别字后来有了遮丑的借口,就是拼音输入法,只要出现错别字,就把这种错误归结给拼音输入法的模糊功能.这对我来讲,真是满含时代进步的"扬眉吐气".想想当年,那一桩不堪的"出糗",现 ...查看


  • 精神的引领者
  • 我最早认识诗人普希金,是因为他的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个渔夫出于怜悯将一条小金鱼放生了,小金鱼原来是海里的国王,于是要给渔夫报答,实现他的愿望.善良的渔夫有一个贪心的老婆,从想要一只不漏水的木盆,到要一间大房子,一个庄园, ...查看


  • 太阳灶修正
  • 太阳灶技术(修改前) 摘要:人类利用太阳能来烧水.做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二.三十 年来,世界各国都先后研制生产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太阳灶.尤其是发展中的国家,太阳灶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并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而我国是发展中国 家 ...查看


  • 显微镜基础知识 1
  • 显微镜基础知识 第一章: 显微镜简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观察微观世界,显微镜正是这样的设备,它突破了人类的视觉极限,使之延伸到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结构. 显微镜是从十五世纪开始发展起来.从简单的放大镜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单透镜显 ...查看


  • 高速公路行车基本常识
  • 高速公路行车基本常识 高速公路行车基本常识 一.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 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全立交.控制出入口,设有中央分隔带及多种安全.管理.服务设施,专供机动车高速行驶的公路.高速公路包括中央分隔带.行车道.路肩.加速车道.减速车道.上坡车道 ...查看


  • "平凡英雄"构筑精神基座(人民时评)
  • 盛玉雷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21日  05 版) 新时代的英雄,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但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 " ...查看


  • 永远记住摄影界里有一句格言
  • 永远记住摄影界里有一句格言:一流摄影靠想法,二流摄影靠技术,三流摄影靠器材. 所以千万别为自己仅有一台傻瓜级数码相机而沮丧,那并非你拍不出好PP 的借口.你现在仅仅需要做的是:心态归零.从避免犯常识性错误开始,(纠正那些你不知道或一直不在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