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写作的十大技巧[来源:学优高考网38400]

语文作文写作的十大技巧 (立意)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2.读“关键句”

例:10全国Ⅲ

①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②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③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首先是三个材料,第一则材料可概括为:环境造人;第二则材料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第三则材料讲的是:激励机制。接下来是针对三则材料的一段综述:“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句话是写作的“核心”,它提示考生可就以上三个材料写,亦可超越以上三个材料,另起炉灶;但要探讨人才成长的规律,不能脱离此含义。读懂了此关键句,写作就进退自如了。

例:09江西卷

今年3月2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

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认为…… 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生面对此题,会产生两大迷惑。其一,依据新材料作文的基本写法,题干可提取出三个角度:佳士得、蔡铭超、舆论。三个角度可以随意自选吗,还是只能就其中之一发表看法?其二,是就材料本身展开评价,还是可以由材料“引开去”?就材料引开去,可以谈“规则”,谈“诚信”,谈做事的方法等。这两大迷惑的解决必须靠读“关键句”。文内的关键句是:“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这句关键语,让角度唯一化,只能就蔡铭超的角度谈;这句关键语,告诉考生不能就材料引发开去,应该对蔡铭超行为本身进行评价,不能只是将蔡铭超作为文内一个论据处理。文内可以出现其它材料,但这些材料一定是为了进一步帮助说明蔡铭超行为的合理性或荒谬性的。从题干结构上看,此题第一段介绍矛盾双方情况,二段重在舆论评价,第三段实则已是写作要求。但因第四段标有明确的“要求”二字,所以第三段这一最重要的写作要求反而易被考生忽略。读不出关键句,此题必败。

许多作文题,都有关键句。关键句是文题进行开放与限定最主要的依据。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 “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 “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 “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 “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3.读“主线”

例:09全国卷Ⅱ

①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到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②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小时,试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产品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③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

要求找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整个题干四段话:前三段是材料,文字量超过了300字,类似一篇小型阅读题;最后一段是具体写作要求。命题者要求考生“找准角度”,可表面上看,三则故事里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各不相干,“角度”何在?此类题型寻找“角度”的方法又与一般类型的新材料作文(09年全国Ⅰ卷)有所不同。“角度”找不准,自然无法“明确立意”。表面看似无关的几则材料,实则必有一条主线贯穿其间。这条主线就是这几则材料放置一处的合理内在逻辑。找到“主线”,

“角度”自然就有了。贯穿这三则材料的那条“主线”是:遇到困难,陷入困境——善抓机遇,勤于思考——敢于创造,终获成功。每则故事都是按照这样的“主线”发展的。读出“主线”后,如从“他们都善于从生活的困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角度去立意,可以有:①只要勤于思考,坏事便可转变为好事;②逆境中当求思求变;③思考与坚持是走出困境最有效的方法;④危机有时就是机遇;⑤谈“急”中生“智”……

“角度”不在具体哪一则材料内,读出“主线”,找到“逻辑”,然后立意,此种类型的作文题会在2012年以及今后的高考题目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发挥,备考中,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异法4.读“差异”

例:10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慢慢地抓了一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也不想放弃,手又出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

②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之外,还可以自选一筐水果带走。20岁的托尼看重一筐装的最满的大框,费了好半天也没搬动。他喘了口气,重新寻了一筐小的,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

③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贷款,就把其中的10万奖金给他。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之后就将追回来的20万贷款交给了老板。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分得了1万英镑的奖金。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0年辽宁卷是以“托尼”为叙述核心,讲了他分处于三个不同年龄的三件事。三则材料包蕴着许多“同”,“同”中又有许多“异”。三个材料中都涉及到了“舍”:第一则是完全不知“舍”,第二则是吃一堑长一智式的“舍”,第三则是主动的有意识地智慧式的“舍”。三则材料都涉及到了“得”:第一则托尼糖果未得,却得到了痛苦;第二则托尼得到了一小筐水果,与此同时得到了快乐;第三则托尼轻松地得到了1万英镑的奖金,得到了成功。三则材料都涉及到了“知足”:第一则中托尼“不知足”;第二则托尼在无奈的情况下,知道了“知足”;第三则中托尼不贪大求多,主动选择了“知足”。三则材料都涉及到了年龄、阅历、经验等问题:第一则托尼3岁,既无阅历,也无经验,他彻底“失败”了;第二则托尼20岁,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经验,他在遭受挫折后,调整策略与方法,终有所得;第三则托尼已是58岁的老人,他阅历丰富,经验老道,在其他职工一无所得,徒劳无功的情况下,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成功。三则材料还都涉及到了“选择与变通”的问题:第一则托尼选择全部,不知变通,彻底失败;第二则托尼选择小筐水果,懂得了变通,获得了小利;第三则托尼选择了1万元,放弃了9万元,主动灵活地对老板的要求加以变通,获得了更丰厚的回报。……

在材料的“同”中,我们读出了“差异”,这样,开拓了思路,也便“读”出了材料丰富的辩证的立意点:谈“舍”,谈“得”,谈“舍与得”,谈“知足”,谈“控制人生的欲望”,谈“成长与经验”,谈“选择与变通”等等。

2012年高考作文备考一定不要忽视了对题干的“读”。在写作过程中,建议考生给出专门的时间,用心地“读”一下。“读”通,才可“写”明;“读”通,才可“写”好。“读”,是“写”的关键。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 ,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

1.读“关系”

例:09北京卷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题材不限。 (题干标注为笔者所加,下同。)

阅读此题时,首先应该“读”出引题中的四句歌词与“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之间是何关系,仅仅是引出关系吗?引题中四句歌词实际上是界定出“翅膀”的基本内涵与意义。“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中的“翅膀”可以“带我飞”,可以“给我希望”,可以“飞向远方”。张韶涵的原词很长,命题者在其中精心则选了四句,且将原作中的“飞过远方”改作题干上的“飞向远方”。这样精心的修改,显然更契合高中毕业生的内心状况。阅读题干后,明确引题与具体写作要求之间的“关系”,关键词“翅膀”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便清楚了。题中的“翅膀”,是一种不断引领我、促动我、帮助我走向前方、获取成功的力量。如果命题删掉引题中的5个句子,不但题目显得突兀,而且“翅膀”的基本内涵就混沌模糊了。

例:08山东卷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短短的5个字,“读”起来却不简单。5个字间包孕着复杂的隐喻关系。“春”是“青”的条件、机遇;“青”是“春”导致的结果、状态。在中国文化中,“春”、“青”都是美好蓬勃的形象,因此,如果这两个关键字被赋予了“恶性”意义,便不妥当。“春”与“草”强调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草”是变化的对象,是文题的主体。“草”变“青”,显性的条件是“春”的降临;而隐形的条件则是“草”要有生命和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青”;“自青”是不需人为干涉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协调不同的侧重点,该文的一些基本思路举隅如是:

①“春来草自青”,任何自然规律、历史规律都是奔腾向前,不容抗拒的,或许可得一时之逞,但终究会败亡。(侧重在“不可抗拒”上)

②事物有其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多加以人为干涉,条件一旦成熟,“春天”一旦降临,“草儿”自会“泛青”,情况就会得到好转。(侧重在“不要人为干涉”上)

③面对险恶的环境,我们该向“草儿”一般,深深扎根,抓牢土地;这样一旦“春”临,自然就会冲破严寒,青青葱葱,充满生机。(侧重在“草”的努力上)

④“春来”,“草”自然而然便会“青”;“环境”、“机遇”等条件至关重要,人们应该在“春来”上多着力,而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草”去“青”;条件不成熟,纵使主观努力,终是枉然。(侧重在“春来”这个条件上)

⑤“春来草自青”是一幅蓬勃、富有生机的春景图,也是一张富含人生启迪意义与生命哲思的隽永画幅,可给人类多方启示。(侧重在图画本身及其对人的启发上)

题干中的文字是精粹实用的,字字千钧,“读”不懂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读”不懂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准确把握题目的写作要十、互补完善法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引——讲解考点:涉及的知识,考查的能力;考试的题型,命题的材料

析——演示解题:呈现典型试题,实施解题步骤,得出解题方法,形成优质答案 练——同质训练:学生书面训练,教师巡视点拨;教师收集信息,学生及时反馈

评——精细评改:提出标准,评定分数;分析错误,指出原因;提供答案,修改完善 结——精要总结:教师归纳问题,学生自我反思;教师强调方法,学生提升能力

2.试题讲评程式

呈现问题答案——多个问题、典型错误(评定正误以学生为主)

分析错误成因——答题思路、答案构建(分析问题以教师为主)

呈现优质答案——分析要点、推导依据(指导方法以教师为主)

修改问题答案——要点完备、表述得当(书面修改以学生为主)

实施拓展训练——同质试题、强化巩固(训练评析以学生为主)

3.材料作文写作指导程式

阅读材料明要点:材料的中心、写作的范围、作文的要求

拓展思维找角度: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人生、从现象到本质、从过去到现在、从行为到道德、从付出到回报

拟好标题定主旨:呈现标题,分析优劣、探讨立意,比较深浅

确定文体选材料:根据文体,选择材料、以小见大,真实鲜活

理清思路列提纲:列出提纲,呈现结构、波澜起伏,符合情理

4.作文讲评程式

赏析优秀习作:内容具体、立意深刻、感情真挚、语言形象

分析主要问题:选材、立意、情感、语言

评析待改文章:评定作文分数 分析主要问题 提出修改要求 讨论修改方案

独立修改文章:如:补写细节(具体) 提升立意(深刻) 修改语句(生动)

反馈评议提升:比较鉴赏、评析优劣、提供范例、归纳小结、赏读与仿写结合、评析与修改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形式与内容结合、训练与指导结合

语文作文写作的十大技巧 (立意)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2.读“关键句”

例:10全国Ⅲ

①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②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③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首先是三个材料,第一则材料可概括为:环境造人;第二则材料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第三则材料讲的是:激励机制。接下来是针对三则材料的一段综述:“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句话是写作的“核心”,它提示考生可就以上三个材料写,亦可超越以上三个材料,另起炉灶;但要探讨人才成长的规律,不能脱离此含义。读懂了此关键句,写作就进退自如了。

例:09江西卷

今年3月2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

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认为…… 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生面对此题,会产生两大迷惑。其一,依据新材料作文的基本写法,题干可提取出三个角度:佳士得、蔡铭超、舆论。三个角度可以随意自选吗,还是只能就其中之一发表看法?其二,是就材料本身展开评价,还是可以由材料“引开去”?就材料引开去,可以谈“规则”,谈“诚信”,谈做事的方法等。这两大迷惑的解决必须靠读“关键句”。文内的关键句是:“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这句关键语,让角度唯一化,只能就蔡铭超的角度谈;这句关键语,告诉考生不能就材料引发开去,应该对蔡铭超行为本身进行评价,不能只是将蔡铭超作为文内一个论据处理。文内可以出现其它材料,但这些材料一定是为了进一步帮助说明蔡铭超行为的合理性或荒谬性的。从题干结构上看,此题第一段介绍矛盾双方情况,二段重在舆论评价,第三段实则已是写作要求。但因第四段标有明确的“要求”二字,所以第三段这一最重要的写作要求反而易被考生忽略。读不出关键句,此题必败。

许多作文题,都有关键句。关键句是文题进行开放与限定最主要的依据。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 “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 “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 “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 “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3.读“主线”

例:09全国卷Ⅱ

①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到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②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小时,试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产品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③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

要求找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整个题干四段话:前三段是材料,文字量超过了300字,类似一篇小型阅读题;最后一段是具体写作要求。命题者要求考生“找准角度”,可表面上看,三则故事里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各不相干,“角度”何在?此类题型寻找“角度”的方法又与一般类型的新材料作文(09年全国Ⅰ卷)有所不同。“角度”找不准,自然无法“明确立意”。表面看似无关的几则材料,实则必有一条主线贯穿其间。这条主线就是这几则材料放置一处的合理内在逻辑。找到“主线”,

“角度”自然就有了。贯穿这三则材料的那条“主线”是:遇到困难,陷入困境——善抓机遇,勤于思考——敢于创造,终获成功。每则故事都是按照这样的“主线”发展的。读出“主线”后,如从“他们都善于从生活的困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角度去立意,可以有:①只要勤于思考,坏事便可转变为好事;②逆境中当求思求变;③思考与坚持是走出困境最有效的方法;④危机有时就是机遇;⑤谈“急”中生“智”……

“角度”不在具体哪一则材料内,读出“主线”,找到“逻辑”,然后立意,此种类型的作文题会在2012年以及今后的高考题目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发挥,备考中,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异法4.读“差异”

例:10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慢慢地抓了一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也不想放弃,手又出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

②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之外,还可以自选一筐水果带走。20岁的托尼看重一筐装的最满的大框,费了好半天也没搬动。他喘了口气,重新寻了一筐小的,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

③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贷款,就把其中的10万奖金给他。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之后就将追回来的20万贷款交给了老板。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分得了1万英镑的奖金。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0年辽宁卷是以“托尼”为叙述核心,讲了他分处于三个不同年龄的三件事。三则材料包蕴着许多“同”,“同”中又有许多“异”。三个材料中都涉及到了“舍”:第一则是完全不知“舍”,第二则是吃一堑长一智式的“舍”,第三则是主动的有意识地智慧式的“舍”。三则材料都涉及到了“得”:第一则托尼糖果未得,却得到了痛苦;第二则托尼得到了一小筐水果,与此同时得到了快乐;第三则托尼轻松地得到了1万英镑的奖金,得到了成功。三则材料都涉及到了“知足”:第一则中托尼“不知足”;第二则托尼在无奈的情况下,知道了“知足”;第三则中托尼不贪大求多,主动选择了“知足”。三则材料都涉及到了年龄、阅历、经验等问题:第一则托尼3岁,既无阅历,也无经验,他彻底“失败”了;第二则托尼20岁,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经验,他在遭受挫折后,调整策略与方法,终有所得;第三则托尼已是58岁的老人,他阅历丰富,经验老道,在其他职工一无所得,徒劳无功的情况下,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成功。三则材料还都涉及到了“选择与变通”的问题:第一则托尼选择全部,不知变通,彻底失败;第二则托尼选择小筐水果,懂得了变通,获得了小利;第三则托尼选择了1万元,放弃了9万元,主动灵活地对老板的要求加以变通,获得了更丰厚的回报。……

在材料的“同”中,我们读出了“差异”,这样,开拓了思路,也便“读”出了材料丰富的辩证的立意点:谈“舍”,谈“得”,谈“舍与得”,谈“知足”,谈“控制人生的欲望”,谈“成长与经验”,谈“选择与变通”等等。

2012年高考作文备考一定不要忽视了对题干的“读”。在写作过程中,建议考生给出专门的时间,用心地“读”一下。“读”通,才可“写”明;“读”通,才可“写”好。“读”,是“写”的关键。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 ,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

1.读“关系”

例:09北京卷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题材不限。 (题干标注为笔者所加,下同。)

阅读此题时,首先应该“读”出引题中的四句歌词与“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之间是何关系,仅仅是引出关系吗?引题中四句歌词实际上是界定出“翅膀”的基本内涵与意义。“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中的“翅膀”可以“带我飞”,可以“给我希望”,可以“飞向远方”。张韶涵的原词很长,命题者在其中精心则选了四句,且将原作中的“飞过远方”改作题干上的“飞向远方”。这样精心的修改,显然更契合高中毕业生的内心状况。阅读题干后,明确引题与具体写作要求之间的“关系”,关键词“翅膀”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便清楚了。题中的“翅膀”,是一种不断引领我、促动我、帮助我走向前方、获取成功的力量。如果命题删掉引题中的5个句子,不但题目显得突兀,而且“翅膀”的基本内涵就混沌模糊了。

例:08山东卷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短短的5个字,“读”起来却不简单。5个字间包孕着复杂的隐喻关系。“春”是“青”的条件、机遇;“青”是“春”导致的结果、状态。在中国文化中,“春”、“青”都是美好蓬勃的形象,因此,如果这两个关键字被赋予了“恶性”意义,便不妥当。“春”与“草”强调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草”是变化的对象,是文题的主体。“草”变“青”,显性的条件是“春”的降临;而隐形的条件则是“草”要有生命和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青”;“自青”是不需人为干涉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协调不同的侧重点,该文的一些基本思路举隅如是:

①“春来草自青”,任何自然规律、历史规律都是奔腾向前,不容抗拒的,或许可得一时之逞,但终究会败亡。(侧重在“不可抗拒”上)

②事物有其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多加以人为干涉,条件一旦成熟,“春天”一旦降临,“草儿”自会“泛青”,情况就会得到好转。(侧重在“不要人为干涉”上)

③面对险恶的环境,我们该向“草儿”一般,深深扎根,抓牢土地;这样一旦“春”临,自然就会冲破严寒,青青葱葱,充满生机。(侧重在“草”的努力上)

④“春来”,“草”自然而然便会“青”;“环境”、“机遇”等条件至关重要,人们应该在“春来”上多着力,而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草”去“青”;条件不成熟,纵使主观努力,终是枉然。(侧重在“春来”这个条件上)

⑤“春来草自青”是一幅蓬勃、富有生机的春景图,也是一张富含人生启迪意义与生命哲思的隽永画幅,可给人类多方启示。(侧重在图画本身及其对人的启发上)

题干中的文字是精粹实用的,字字千钧,“读”不懂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读”不懂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准确把握题目的写作要十、互补完善法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引——讲解考点:涉及的知识,考查的能力;考试的题型,命题的材料

析——演示解题:呈现典型试题,实施解题步骤,得出解题方法,形成优质答案 练——同质训练:学生书面训练,教师巡视点拨;教师收集信息,学生及时反馈

评——精细评改:提出标准,评定分数;分析错误,指出原因;提供答案,修改完善 结——精要总结:教师归纳问题,学生自我反思;教师强调方法,学生提升能力

2.试题讲评程式

呈现问题答案——多个问题、典型错误(评定正误以学生为主)

分析错误成因——答题思路、答案构建(分析问题以教师为主)

呈现优质答案——分析要点、推导依据(指导方法以教师为主)

修改问题答案——要点完备、表述得当(书面修改以学生为主)

实施拓展训练——同质试题、强化巩固(训练评析以学生为主)

3.材料作文写作指导程式

阅读材料明要点:材料的中心、写作的范围、作文的要求

拓展思维找角度: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人生、从现象到本质、从过去到现在、从行为到道德、从付出到回报

拟好标题定主旨:呈现标题,分析优劣、探讨立意,比较深浅

确定文体选材料:根据文体,选择材料、以小见大,真实鲜活

理清思路列提纲:列出提纲,呈现结构、波澜起伏,符合情理

4.作文讲评程式

赏析优秀习作:内容具体、立意深刻、感情真挚、语言形象

分析主要问题:选材、立意、情感、语言

评析待改文章:评定作文分数 分析主要问题 提出修改要求 讨论修改方案

独立修改文章:如:补写细节(具体) 提升立意(深刻) 修改语句(生动)

反馈评议提升:比较鉴赏、评析优劣、提供范例、归纳小结、赏读与仿写结合、评析与修改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形式与内容结合、训练与指导结合


相关文章

  • [精品]议论文写作素材汇总1
  • 议论文写作素材汇总1 议论文写作素材汇总1江山依旧 议论文写作素材汇总1 感动中国颁奖词系列汇编 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总汇 作文素材精品: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 人物篇 经典作文素材--名人名事 2008年度感动中国高三作文训练学案 2 ...查看


  • 2011最新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 高考作文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素材的科学选用不可轻视,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选用的素材往往也是不太理想的,因为就作文而言,没有东西写也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通过盘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选用的素材有以下来源: 来源之一,语文课本. ...查看


  • 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与备考策略
  • 资阳中学高2014级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及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与备考策略.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学生作为复习主体的思想,实施科学备考.夯实" ...查看


  • 2010-2011学年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总结
  • 2010-2011学年度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总结 2011年高考的帷幕已经落下,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回顾了高三一年来自我语文的教学复习工作,现总结.反思如下: 一. 高三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高三年级已经直面高考,所以我觉 ...查看


  • 2017年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圈"十大热点
  • 6月7日,北京7.34万名考生将走入高考考场,撰写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篇作文.今年作文题会是什么题型?热点话题会不会走进作文题?热点材料如何运用? 专家表示,越临近高考越要关注社会事件.因此,本报与专家日前梳理了最美女教师.舌尖上的中国等今年高 ...查看


  • 250篇高考经典模拟作文题导写及佳作展示(上辑)
  • 高考作文案例:请以"承受"为题,写- 名校试题速递:南京市2011届高三三- 2011高考作文猜想及范文(来源:三- 高考作文案例:"生活的境界"导写及- 高考作文案例:2011年高考模拟命题- 高考 ...查看


  • [技巧]到底什么样的作文,老师会给高分?
  • [技巧]到底什么样的作文,老师会给高分? [导言] 如何才能在考试中将分数稳稳的拿到?怎么给自己的试卷加分? 在这里对高考作文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技巧,把阅卷老师的切身体会告诉大家. [正文] 如何才能在考试中将分数稳稳的拿到?怎么给自己的 ...查看


  • 2014湖南高考作文立意
  • 201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4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有一人留下当村支书干了八年,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在接受荣誉时,村支书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 ...查看


  •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
  •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 作者:查德智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02期 不管学生对作文如何讨厌.如何头痛,但进入高三,同学们对作文的要求会突然强烈起来,因为作文的分值太大,他们不得不重视,毕竟高考没有几个6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