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与[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文意鉴赏】

愚公之“愚”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在感叹愚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

的精神的同时,近几年来,也对愚公的做法产生了质疑,《愚公移山》愚不愚?

目光短浅

曾几何时,人们狂想着征服自然,可是几千年来,人们非但没有征服自然,

相反屡屡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现代人终于明白:人类应敬畏自然,与大自然

和谐相处。站在现在的角度看,愚公实际上做了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

衡的傻事。愚公那里四面环山,要移山,那么山上的动物、植物怎么办?动物会

无家可归,植物会无立足之地!原有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也许短期内,愚公会享

受到道路畅通的便捷,但是时间长了,大自然的报复就会接踵而至,为了蝇头小

利,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所以愚公的做法

是鼠目寸光,是因小失大。

愚昧无知

从古到今,许多人都为曾为愚公那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震撼不已,可我觉得这恰恰是他愚昧无知的体现:首先,一个家族是不可能生生

不息的:愚公并没有考虑到,如果家里壮汉都去移山了,谁种地?谁生育?怎么

繁衍后代?再比如因子孙过度劳累或基因突变等造成家族衰败的因素等,他考虑

到了吗?没有。然而山呢,真的是会不加增吗?非也。地壳是运动的,山每年少

说也会增高几毫米,连这些基本的常识愚公都不知道,怎能不说他愚昧无知呢?

自私自利

开山凿路,看起来愚公似乎是要为子孙后代造福。然而事实上呢? 愚公为了自

己的方便而不顾及山上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

衡;他为了道路的畅通而让子孙们和他一起挖山,剥夺了子孙后代学习并实现理

想的权力,成了整个家族的毁灭者;而且他挖完山后还要把沙土运到渤海边,形

成一座新山,在那儿继续阻碍别人。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是

方便了自己,阻碍了别人吗?所以现在看来,愚公移山无视了自然,无视了其他

的生命,也无视了别人,是其极端自私自利的表现。

不自量力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大家试想下,把两座山都挖走,所付

出的工作量有多大?愚公以简陋的工具和微薄的力量去移山,欲将大自然去改

动,这不是以卵击石吗?不是任何事情都凭毅力就能完成的,还要讲究方式方法,

不能蛮干。若没有神仙出手相助,愚公一家还不知要挖到猴年马月呢!事实上,

单凭他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把大山移走的,他完全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解决道路

问题,他想凭自己一家的力量移走大山,其实是其不自量力的表现。

【金章玉句】

【原句回放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

【题目设计】如果去掉加点的“笑” 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题指津】如果把加点词去掉,句义仍然完整,但从表达效果看明显不同。

【参考答案】句中加点的词语突出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那种讽刺挖苦、讥笑鄙视

的态度,去掉后,表达不出这个意思。

【原句回放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

何?且焉置土石?”句中的“献疑”一词能否改为“阻止”?为什么?

【答题指津】理解此句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把握其妻献疑的真实目的。

【参考答案】不能 其妻献疑的真是目的是提醒愚公把移山的问题考虑周全,

而不是阻止愚公移山,如果改为“阻止”就不能真正体现其妻献疑的目的。

【出口成章】

1. 成语解释

愚公移山: 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近义词】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褒义)

【反义词】虎头蛇尾 有头无尾(贬义)

【造句】我们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环境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比试殿堂】

1. 给加点字注音

仞( ) 惩山北之塞( )( ) 出入之迂也( ) ...

始龀( ) 无穷匮也( ) 一厝雍南( ) ...

2. 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臾亡以应( )(4)一厝朔东( )

3. 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的原因:

(2)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4)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是:

(5)说明智叟被愚公驳倒的句子是:

4. 文章写“智叟”这个人物有何用意?

5. 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6、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诗经》两首

【文意鉴赏】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泉水,开阔、洁净,《诗经》

的文字简朴优美,下面仅以《关雎》与《蒹葭》为例,简要谈一下:

第一、节奏美

《诗经》两首主要采用四言句式,每句都是二二拍、两音一顿逗,章与章往

往句型类似,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几个字,内容基本相同,章法上

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如《关雎》中的“流之”、“采之”、“毛之”;《蒹葭》

中的“苍苍”、“凄凄”、“采采”等,给人以整齐、匀称、均衡的美感,增强

了诗歌的节奏美。

第二、音韵美

《诗经》两首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词语,如 “关关”、“苍苍”

等是叠字;“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第三、情感美

《关雎》写的是美丽的江南水乡,一对青年男女偶然邂逅,一见钟情。诗歌

写出了男主人公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他不是随随便便地谈谈恋

爱,而是真诚地想娶女孩为妻。爱情是生命中的美好,要慎重神圣地对待这份美

好!《关雎》可以说是给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份纯洁美好的的爱情。同样的道

理《蒹葭》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于一个女子的苦苦追求过程 。尽管结果无望,但

是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的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在物欲横流的

现代社会,《诗经》两首中描述的这份美好的感情更令世人向往。

第四、人物美

《关雎》的男主人公从萌生爱意到梦里追求再到为了心上人茶饭不思, 到

最后终于鼓起勇气向所爱之人表白了自己的内心,而后迎来了一个幻想中的美妙

结合。我们的的男主人公经历了一场痛苦但却甜蜜的情感煎熬过程。可以说文中

的男子是个钟情于爱情的痴情男子的形象,那么男子所追求的女子是什么样子

呢?“窈窕淑女”也。何以见得呢?女子的三个动作足以彰显:“流之”、“采

之”、“芼之”。她轻柔地捞起水中的荇菜,轻柔地采摘,又是轻柔地选取。一

切动作都是那么的文静、轻柔、美好。故诗曰“窈窕淑女”也。

同样《蒹葭》男主人公也是一位痴情男子的形象。在一个苍凉幽缈的深秋清

晨的特定时空里,我们的主人公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

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读者眼前,无奈道路艰险,

且又漫长,尽管相距不远,但却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我们的主人公

伫立于河边,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伊人”是主人公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她清雅高洁,可亲可爱,然而由于种种阻

力,变得可望而不可即,好像带着面纱的美人,具有朦胧之美。

总之, 《诗经》两首的文字简约,情感真挚,人物形象立体可感。

【比试殿堂】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窈窕( )寤寐( )溯洄(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 .《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

指的是同样的人。

C .《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

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 .《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 1、rèn;sè;yū;chèn;kuì ;yōng。

2、(1)反同返,往返(2)惠同慧,聪明(3)亡同无,没有(4)厝同措放置

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河曲智叟亡以应。

4、用智叟的目光短浅、害怕困难反衬愚公的抱负远大,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5、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这样写,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表达人们美好愿望

6、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诗经》两首

1、jū jiū yǎo tiǎo wù mèi sù huí

2、B

3、《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作者: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明集乡中心学校 薄纯丽

愚公移山

【文意鉴赏】

愚公之“愚”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在感叹愚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

的精神的同时,近几年来,也对愚公的做法产生了质疑,《愚公移山》愚不愚?

目光短浅

曾几何时,人们狂想着征服自然,可是几千年来,人们非但没有征服自然,

相反屡屡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现代人终于明白:人类应敬畏自然,与大自然

和谐相处。站在现在的角度看,愚公实际上做了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

衡的傻事。愚公那里四面环山,要移山,那么山上的动物、植物怎么办?动物会

无家可归,植物会无立足之地!原有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也许短期内,愚公会享

受到道路畅通的便捷,但是时间长了,大自然的报复就会接踵而至,为了蝇头小

利,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所以愚公的做法

是鼠目寸光,是因小失大。

愚昧无知

从古到今,许多人都为曾为愚公那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震撼不已,可我觉得这恰恰是他愚昧无知的体现:首先,一个家族是不可能生生

不息的:愚公并没有考虑到,如果家里壮汉都去移山了,谁种地?谁生育?怎么

繁衍后代?再比如因子孙过度劳累或基因突变等造成家族衰败的因素等,他考虑

到了吗?没有。然而山呢,真的是会不加增吗?非也。地壳是运动的,山每年少

说也会增高几毫米,连这些基本的常识愚公都不知道,怎能不说他愚昧无知呢?

自私自利

开山凿路,看起来愚公似乎是要为子孙后代造福。然而事实上呢? 愚公为了自

己的方便而不顾及山上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

衡;他为了道路的畅通而让子孙们和他一起挖山,剥夺了子孙后代学习并实现理

想的权力,成了整个家族的毁灭者;而且他挖完山后还要把沙土运到渤海边,形

成一座新山,在那儿继续阻碍别人。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是

方便了自己,阻碍了别人吗?所以现在看来,愚公移山无视了自然,无视了其他

的生命,也无视了别人,是其极端自私自利的表现。

不自量力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大家试想下,把两座山都挖走,所付

出的工作量有多大?愚公以简陋的工具和微薄的力量去移山,欲将大自然去改

动,这不是以卵击石吗?不是任何事情都凭毅力就能完成的,还要讲究方式方法,

不能蛮干。若没有神仙出手相助,愚公一家还不知要挖到猴年马月呢!事实上,

单凭他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把大山移走的,他完全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解决道路

问题,他想凭自己一家的力量移走大山,其实是其不自量力的表现。

【金章玉句】

【原句回放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

【题目设计】如果去掉加点的“笑” 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题指津】如果把加点词去掉,句义仍然完整,但从表达效果看明显不同。

【参考答案】句中加点的词语突出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那种讽刺挖苦、讥笑鄙视

的态度,去掉后,表达不出这个意思。

【原句回放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

何?且焉置土石?”句中的“献疑”一词能否改为“阻止”?为什么?

【答题指津】理解此句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把握其妻献疑的真实目的。

【参考答案】不能 其妻献疑的真是目的是提醒愚公把移山的问题考虑周全,

而不是阻止愚公移山,如果改为“阻止”就不能真正体现其妻献疑的目的。

【出口成章】

1. 成语解释

愚公移山: 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近义词】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褒义)

【反义词】虎头蛇尾 有头无尾(贬义)

【造句】我们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环境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比试殿堂】

1. 给加点字注音

仞( ) 惩山北之塞( )( ) 出入之迂也( ) ...

始龀( ) 无穷匮也( ) 一厝雍南( ) ...

2. 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臾亡以应( )(4)一厝朔东( )

3. 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的原因:

(2)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4)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是:

(5)说明智叟被愚公驳倒的句子是:

4. 文章写“智叟”这个人物有何用意?

5. 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6、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诗经》两首

【文意鉴赏】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泉水,开阔、洁净,《诗经》

的文字简朴优美,下面仅以《关雎》与《蒹葭》为例,简要谈一下:

第一、节奏美

《诗经》两首主要采用四言句式,每句都是二二拍、两音一顿逗,章与章往

往句型类似,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几个字,内容基本相同,章法上

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如《关雎》中的“流之”、“采之”、“毛之”;《蒹葭》

中的“苍苍”、“凄凄”、“采采”等,给人以整齐、匀称、均衡的美感,增强

了诗歌的节奏美。

第二、音韵美

《诗经》两首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词语,如 “关关”、“苍苍”

等是叠字;“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第三、情感美

《关雎》写的是美丽的江南水乡,一对青年男女偶然邂逅,一见钟情。诗歌

写出了男主人公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他不是随随便便地谈谈恋

爱,而是真诚地想娶女孩为妻。爱情是生命中的美好,要慎重神圣地对待这份美

好!《关雎》可以说是给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份纯洁美好的的爱情。同样的道

理《蒹葭》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于一个女子的苦苦追求过程 。尽管结果无望,但

是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的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在物欲横流的

现代社会,《诗经》两首中描述的这份美好的感情更令世人向往。

第四、人物美

《关雎》的男主人公从萌生爱意到梦里追求再到为了心上人茶饭不思, 到

最后终于鼓起勇气向所爱之人表白了自己的内心,而后迎来了一个幻想中的美妙

结合。我们的的男主人公经历了一场痛苦但却甜蜜的情感煎熬过程。可以说文中

的男子是个钟情于爱情的痴情男子的形象,那么男子所追求的女子是什么样子

呢?“窈窕淑女”也。何以见得呢?女子的三个动作足以彰显:“流之”、“采

之”、“芼之”。她轻柔地捞起水中的荇菜,轻柔地采摘,又是轻柔地选取。一

切动作都是那么的文静、轻柔、美好。故诗曰“窈窕淑女”也。

同样《蒹葭》男主人公也是一位痴情男子的形象。在一个苍凉幽缈的深秋清

晨的特定时空里,我们的主人公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

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读者眼前,无奈道路艰险,

且又漫长,尽管相距不远,但却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我们的主人公

伫立于河边,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伊人”是主人公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她清雅高洁,可亲可爱,然而由于种种阻

力,变得可望而不可即,好像带着面纱的美人,具有朦胧之美。

总之, 《诗经》两首的文字简约,情感真挚,人物形象立体可感。

【比试殿堂】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窈窕( )寤寐( )溯洄(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 .《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

指的是同样的人。

C .《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

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 .《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 1、rèn;sè;yū;chèn;kuì ;yōng。

2、(1)反同返,往返(2)惠同慧,聪明(3)亡同无,没有(4)厝同措放置

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河曲智叟亡以应。

4、用智叟的目光短浅、害怕困难反衬愚公的抱负远大,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5、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这样写,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表达人们美好愿望

6、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诗经》两首

1、jū jiū yǎo tiǎo wù mèi sù huí

2、B

3、《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作者: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明集乡中心学校 薄纯丽


相关文章

  • 九下文言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 曹刿论战 1. 生字读音. 曹刿( guì)请见 又何间( jiàn )焉 肉食者鄙(b ǐ) 弗(f ú)敢专也 小惠未徧( biàn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 ú) 战于长勺(Ch ángsh áo ) 登轼(sh ì)而望之 ...查看


  • 九年级语文下册6单元
  • 21 曹刿论战 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 )焉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 辙( )乱旗靡( ) 肉食者鄙( ) ... 2.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 ...查看


  • 图文转换1
  • 例1: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 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 2. 读下面的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⑴ 说明介绍漫画内容.(50字左右) ⑵ 指出 ...查看


  • 高考必备的文学常识
  • 高考必备的文学常识 一.古代部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盘古开天&qu ...查看


  • 九下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 九下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1. 太阳><火把> 2 <白玉苦瓜> 3 4 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 5 6.<黑人谈河流>作者--休斯 美国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 ...查看


  •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重点梳理
  •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重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体历史著作.旧传为春秋时期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 学和文学名著. 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3.<愚公移山>是古代中的名 ...查看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练习(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练习题 6.<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 (2).孰 ...查看


  • 中华传统文化名篇诵读篇目
  • 中华传统文化名篇诵读篇目 一.基本篇目(120篇) 1 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 2 关雎 <诗经> 3 蒹葭 <诗经> 4 大道之行也 <礼记> 5 大学(大学之道)三纲八目 < ...查看


  • 第二段重要字词2
  • 重要注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