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重要字词2

重要注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2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省略句“輮以为轮” .

判断句“不复挺者”3

通假字:輮,有,知3

adj作使动用法:利

V的使动用法:輮

古今异义词:君子,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特殊句式:判断句“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主谓之间:之

Adj作n:高、善

Adj作使动用法:利“使脚步快”

N用作动词:水

古今异义:疾、假

而的用法 :修饰

并列,并且

但是,转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dj用作n:善

方位n作状语:上、下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虚词: 焉:

1、 兼词;相当于 “于是”。相当于“于何”。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于是)《桃花源记》

2、代词;相当于“之”。疑问代词,哪里,怎么。指示代词,那里 。

其妻献疑曰:“„„且焉(哪里)置土石”《愚公移山》

3、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作词尾,相当于“然”。 用在句末,表肯定的语气,相当于“了““啊”,也可不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贪者至焉。《为学》

于:

而:连词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又如:退而结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又如:因人之力而敝之。(《勾践灭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 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又如: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 于 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 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练习:

而: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野芳发而(因而)幽香。——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1) 在。仪礼·士昏礼:「婿立于门外。」同「於」。

2) 在。如:「生于某年」、「舟行于海」、「生于斯,长于斯。」

(3)以、用。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以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 (4)对、对于。诗经·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5)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

(6)依照。书经·盤庚下:「历告尔百姓于朕志。」

(7)为了。孟子·万章上:「唯兹臣庶,女其于予治。」

(8)◎给。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向。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丙子,颁即位诏于天下。」

(10)◎对。如:「于心不忍」、「于事无补」。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到、至。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闲。」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12)◎从、由。老子·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

(13)◎被,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史记·卷六十八·商君传:「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

(14)◎为、为了,相当于“为”“替”。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齐使管仲平戎于周。」

(15)◎比,置于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唐·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6)◎和、与、跟。论语·子路:「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宋·蘇轼·日喻:「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于 yú 的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无义。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译: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4)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可译为“吗”等。例: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然则先王圣于?」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同「乎」。

(5)◎位于句首的语气词,无义。易经·系辞下:「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唐·卢肇·汉堤诗:「于惟馀甿,饥伤喘呼。」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①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其伊谁之赐?公(袁可立)宜祠。--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例: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重要注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2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省略句“輮以为轮” .

判断句“不复挺者”3

通假字:輮,有,知3

adj作使动用法:利

V的使动用法:輮

古今异义词:君子,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特殊句式:判断句“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主谓之间:之

Adj作n:高、善

Adj作使动用法:利“使脚步快”

N用作动词:水

古今异义:疾、假

而的用法 :修饰

并列,并且

但是,转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dj用作n:善

方位n作状语:上、下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虚词: 焉:

1、 兼词;相当于 “于是”。相当于“于何”。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于是)《桃花源记》

2、代词;相当于“之”。疑问代词,哪里,怎么。指示代词,那里 。

其妻献疑曰:“„„且焉(哪里)置土石”《愚公移山》

3、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作词尾,相当于“然”。 用在句末,表肯定的语气,相当于“了““啊”,也可不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贪者至焉。《为学》

于:

而:连词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又如:退而结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又如:因人之力而敝之。(《勾践灭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 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又如: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 于 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 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练习:

而: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野芳发而(因而)幽香。——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1) 在。仪礼·士昏礼:「婿立于门外。」同「於」。

2) 在。如:「生于某年」、「舟行于海」、「生于斯,长于斯。」

(3)以、用。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以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 (4)对、对于。诗经·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5)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

(6)依照。书经·盤庚下:「历告尔百姓于朕志。」

(7)为了。孟子·万章上:「唯兹臣庶,女其于予治。」

(8)◎给。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向。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丙子,颁即位诏于天下。」

(10)◎对。如:「于心不忍」、「于事无补」。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到、至。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闲。」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12)◎从、由。老子·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

(13)◎被,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史记·卷六十八·商君传:「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

(14)◎为、为了,相当于“为”“替”。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齐使管仲平戎于周。」

(15)◎比,置于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唐·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6)◎和、与、跟。论语·子路:「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宋·蘇轼·日喻:「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于 yú 的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无义。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译: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4)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可译为“吗”等。例: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然则先王圣于?」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同「乎」。

(5)◎位于句首的语气词,无义。易经·系辞下:「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唐·卢肇·汉堤诗:「于惟馀甿,饥伤喘呼。」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①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其伊谁之赐?公(袁可立)宜祠。--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例: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相关文章

  • 山东大学新闻考研资料
  • 山东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资料大全 新闻理论教程 辅导用书:<新闻理论教程> 成美.童兵著 中国人大出版社 题型及分值 1.名词解释(3个,每个5分,共15分) 答题要点:"历史.概论.理论",这三类基本概 ...查看


  • 第一章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2009) 第一章 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 职业道德 一.道德 P3 (一)道德的概念 1.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P3一段1-2 ...查看


  • 中学生作文法
  • 中學生作文法 一. 緒論: 我們都知道任何事情想要做好,「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大到蓋房子,小到做玩具模型,都有一定的工程步驟或是組合說明.再舉幾個例子:寫書法可以臨摹帖子.烹飪有食譜可供參考.就連外出遊玩都有旅遊導覽來引導,那麼寫作文是不是 ...查看


  • 简报信息格式及范文
  • 信息简报撰写格式 一.会议类: 1.学术交流会议 a.标题 (1)××会议在××隆重举行(或胜利召开) (2)××顺利举办(召开)××会议 b.内容 第一段:写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规模.主办方(承办方).与会人员.主持:会议的主题. 第 ...查看


  • 英语四级漫画类作文建议
  • 漫画类作文 第一.读图审题 四级漫画作文中的漫画通常反映一个社会现象或生活哲理,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漫画的理解来写作.因此,要写好四级漫画作文,审题格外重要.考生在下笔之前要仔细看漫画,弄清漫画的寓意,这是文章切题的保证.此外,在本次四级考试 ...查看


  • 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主要修改的内容
  • 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主要修改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间 党章历经16次修改(学习时间3月27日) 我们党在1921年召开了一大,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一大提出并制定了党纲,没有来得及制定党章. 第一部党章是党的二大制定的.根据形势和任务的 ...查看


  • 本科生开题报告格式
  • 学校校名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学生姓名: 院 (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要 求 1.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构想,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独立完成. 2.开题报告正文用A4纸打印,各级 ...查看


  • 变电站两组蓄电池供电系统其中一段母线电压大于单组蓄电池组电压的现象分析
  • 变电站两组蓄电池供电系统其中一段母线电压大于单组蓄电池组电 压的现象分析 摘要:变电站的直流系统中,两组蓄电池供电系统存在其中一段母线电压大于单组蓄电池组电压的现象,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针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该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查看


  • 大学英语第四学期期末作文
  • 1. Luxurious Buildings On Campus 1. 近年来,一些大学建起豪华楼舍来提升形象: 2. 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3. 谈谈你的观点. [范文]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ir im ...查看


  • 2012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范围
  • 2012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范围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四种题型:单项选择题1*30=30分 多项选择题2*10=20分 判断题 1*20=20分 综合应用题 3*10=30分 其中,综合应用题:统计基础部分一般集中在:第四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