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不是屈从而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附美:对共产主义和新中国的敌视;政权的性质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3、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用幻灯打出“毛泽东和斯大林”“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建国第一年里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

随着与我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增多,我们的外交在理论上取了突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为同邻国和新兴国家发展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

用幻灯打出1953年和1954年接见印度、缅甸等国的代表团的情形

思考:中与印、缅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原因:历史上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都是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都面临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威胁,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学生通过教材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教师作补充说明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核心) 平等互惠(利)(基础)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 和平共处(目标)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迅速被付诸实践、发扬光大,并发挥重大作用。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这一目录主要由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阅读教材自填好学案

1、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背景:1953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成果:《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日内瓦会议,即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讨论,教师强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在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和平解决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中国的作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关于万隆会议的介绍,突出周恩来以卓越的智慧才能、高超的外交艺术和以理服人的真诚态度,力挽狂澜,使会议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四、小结:通过构建本节知识体系,总结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反思:

1、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受传统模式的影响,教改力度不够大,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没有真正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考、去讨论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如在对教材难点“一边倒”的处理时,基本上都是我在解释,如果让学生对此进行分组辩论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也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板书太简单,不应该只有大框架,还需要细化,或者把课件充分利用,在作小结的时候把详细的板书在多媒体上打出来。

3、课件上有的字太小,后面的学生看起来有些困难,以后要注意这些细节问题,在课件上尽量不使用大量的文字。

4、课堂巩固联系对文科生来说有点简单,没有真正的起到检测的作用。以后要注意文理班练习的不同层次。

5、时间安排不太合理,课堂前松后紧。特别是最后“万隆会议”以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及意义,处理的很仓促

针对以上不足,我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教改步伐,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注重提高课堂效率。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不是屈从而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附美:对共产主义和新中国的敌视;政权的性质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3、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用幻灯打出“毛泽东和斯大林”“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建国第一年里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

随着与我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增多,我们的外交在理论上取了突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为同邻国和新兴国家发展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

用幻灯打出1953年和1954年接见印度、缅甸等国的代表团的情形

思考:中与印、缅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原因:历史上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都是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都面临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威胁,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学生通过教材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教师作补充说明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核心) 平等互惠(利)(基础)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 和平共处(目标)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迅速被付诸实践、发扬光大,并发挥重大作用。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这一目录主要由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阅读教材自填好学案

1、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背景:1953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成果:《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日内瓦会议,即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讨论,教师强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在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和平解决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中国的作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关于万隆会议的介绍,突出周恩来以卓越的智慧才能、高超的外交艺术和以理服人的真诚态度,力挽狂澜,使会议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四、小结:通过构建本节知识体系,总结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反思:

1、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受传统模式的影响,教改力度不够大,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没有真正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考、去讨论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如在对教材难点“一边倒”的处理时,基本上都是我在解释,如果让学生对此进行分组辩论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也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板书太简单,不应该只有大框架,还需要细化,或者把课件充分利用,在作小结的时候把详细的板书在多媒体上打出来。

3、课件上有的字太小,后面的学生看起来有些困难,以后要注意这些细节问题,在课件上尽量不使用大量的文字。

4、课堂巩固联系对文科生来说有点简单,没有真正的起到检测的作用。以后要注意文理班练习的不同层次。

5、时间安排不太合理,课堂前松后紧。特别是最后“万隆会议”以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及意义,处理的很仓促

针对以上不足,我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教改步伐,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注重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文章

  • 第23课_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教案 1
  •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 李益成 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查看


  •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优质课教案
  •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外交政策的含义.依据,理解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 本立场.基本准则. 能力目标:学生在上网查询或查阅相关书籍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材料进行筛选和 整理:学 ...查看


  •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3
  • 第13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 ...查看


  • 小学国防教育教案国耻2
  • 小学国防教育教案(六年级) 1勿忘百年国耻 海港区小高庄小学 张丽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从1840年至1949年这百年间我中华民族被人践踏.任人宰割的历史,勿忘国耻. 2.让学生明白,有国无防,国必衰败,民必受辱.让学生牢固树立国固民 ...查看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专题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的外交),主要内容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在此指导下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日内瓦会 ...查看


  •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案
  •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专题复习教案 一.基本信息 二.中考考试说明 三.主干知识整合 复习导入: 1.小结: (1)."世界格局"的含义: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国际力量结构或战略态势. (2)."极"的含 ...查看


  • 人教版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word教案
  •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 "闭关锁国"政策 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 ...查看


  • 高中历史教学案1
  •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2009-10-21 编辑: 小柔 [ 我来纠错 ] [ 我来说两句(1) ] [字号:大 中 小]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通史概要: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首先,教师引导 ...查看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流程(人民版)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流程(人民版) 王小宝 [导入] 其一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迄今为止,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多少个吗? 师:根据最新版的<中国外交>白皮书披露,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经同世界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