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梳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二、在下面有古今异义有词语上做上记号,并写出它的古义和今义:

河内凶:古义: 今义: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 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 今义: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 今义:

谷不可胜食也:古义: 今义:

数罟不入洿池:古义: 今义:

树之以桑:古义: 今义: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 今义:

三、写出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一)食:谷不可胜食也: 狗彘食人食:

(二)时:不违农时: 无失其时:

(三)以: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四)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五)然:河内凶亦然: 填然鼓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赵太后曰:“然”:

四、词类活用

(一)找出本文中名词作动词的五个词语并解释:

(1) 解释:

(2) 解释:

(3) 解释:

(4) 解释:

(5) 解释:

(二)找出本文中动词作名词的两个词语并解释:

(1) 解释:

(2) 解释:

(三)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四)找出本文中有使动用法的一个词语并解释:

(1)解释:

五、(1)找出本文中的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2)翻译本文中的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六、《寡人之于国也》阅读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是谁之过与

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

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

用心的

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

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

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

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劝学》知识梳理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 生

2、试译难句: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朗读背诵课文。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1)

(2)

3》.讨论第三题:

4、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已经 B.木直中绳 中:合乎C.声非加疾也 疾:强 D.圣心备 备:具备

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C.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 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

步。

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

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合从缔交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孝公既没

二、古今异义(古/今)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并起

流血漂橹 九国之师

三、词类活用(找出词语并解释)

(一)名词作动词

序八州而朝同列 履至尊而制六合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将数百之众

(二)名词作状语

席卷、包举、囊括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三)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四)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赂秦

(五)动词的使动用法

约从离衡 序八州而朝同列

外连横而斗诸侯 流血漂橹

却匈奴七百余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六)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因利乘便

(七)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尊贤而重士

(八)形容词的使动

会盟而谋弱秦 以愚黔首 废先王之道

四、文言句式(将下面的句子按句式分类)

(一)省略句: (二)状语后置句:

(三)宾语前置句: (四)判断句:

(五)被动句: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向郡。 2、铸以为金人十二 。

3、威振四海。 4、倔起阡陌之中 。

5、身死人手。 6、委命下吏。

7、崤函之固,自若也。 8、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9、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1、陈利兵而谁何。

1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3、为天下笑者,何也? 1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阅读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

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

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 谪戍之众(因罪被遣) 度常絜大(衡量)

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 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 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

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 揭竿为旗(举起)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

D.过秦论(指出过失) 非抗于九国之师(抵抗) 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百有余年也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赢粮而景从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3. 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②斩木为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非銛于钩戟长铩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文中描写陈涉的势单力薄与微不足道,用意是( )

A.反衬秦国力量的强大。 B.对陈涉这些农民起义军估计不足。

C.与山东豪俊相比较,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

D.强调秦暴而速亡,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6. 下列是贾谊的一些观点,选出错误的一项( )

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武力,但要守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仍以武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迅速灭亡。

C.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得人心,后来又施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D.秦朝统治者用攻取天下的措施,对付敌国的方法来对付人民,因而丧失民心而倾危。

《师说》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找出古今不同意义的词,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

(5)吾从而师之

古:

(6)今之众人

古:

(7)小学而大遗

古: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师道也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词类活用(找出本文中词类活用的情况)

(1) 名词作动词。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 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写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拘于时学于余

耻学于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可怪也欤不必贤于弟子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二、文言虚词(在文中找出含有下列虚词并且用法一致的句子)

1.而 (1) 连词,表并列。

(2) 连词,表转折。

(3) 连词,表承接。

(4) 连词,表修饰。

(5) 表陈述语气。

2.之 (1) 助词,的。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代词。 3. 其 (1)代词,那些。

(2)代词,他、他的。

(3)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4)副词,表反问语气。

4.于 (1) 介词,比。

(2) 介词,向。

(3) 介词,对于。

(4) 介词,从。

(5) 介词,被。

5.乎

(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三、议论文写作方法借鉴:

1、第二节:“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师道”的内涵是什么?

三、《师说》阅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於师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通“授”,传授B 传:流传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圣明;愚:愚蠢

D 固:本来

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相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B.句读之不知 读,dòu,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 谀,yú, 阿谀奉承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小学而大遗 则群聚而笑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7.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其往欲何云?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写出下列加划线词的古今义。

②吾从而师之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0、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常常 B. 不必:没有必要

C. 贻:赠送

D.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师:老师

11.下列句子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 B

C D

12、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 D

1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圣人无常师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A.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B.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C.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D.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1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5、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梳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二、在下面有古今异义有词语上做上记号,并写出它的古义和今义:

河内凶:古义: 今义: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 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 今义: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 今义:

谷不可胜食也:古义: 今义:

数罟不入洿池:古义: 今义:

树之以桑:古义: 今义: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 今义:

三、写出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一)食:谷不可胜食也: 狗彘食人食:

(二)时:不违农时: 无失其时:

(三)以: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四)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五)然:河内凶亦然: 填然鼓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赵太后曰:“然”:

四、词类活用

(一)找出本文中名词作动词的五个词语并解释:

(1) 解释:

(2) 解释:

(3) 解释:

(4) 解释:

(5) 解释:

(二)找出本文中动词作名词的两个词语并解释:

(1) 解释:

(2) 解释:

(三)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四)找出本文中有使动用法的一个词语并解释:

(1)解释:

五、(1)找出本文中的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2)翻译本文中的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六、《寡人之于国也》阅读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是谁之过与

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

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

用心的

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

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

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

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劝学》知识梳理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 生

2、试译难句: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朗读背诵课文。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1)

(2)

3》.讨论第三题:

4、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已经 B.木直中绳 中:合乎C.声非加疾也 疾:强 D.圣心备 备:具备

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C.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 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

步。

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

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合从缔交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孝公既没

二、古今异义(古/今)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并起

流血漂橹 九国之师

三、词类活用(找出词语并解释)

(一)名词作动词

序八州而朝同列 履至尊而制六合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将数百之众

(二)名词作状语

席卷、包举、囊括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三)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四)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赂秦

(五)动词的使动用法

约从离衡 序八州而朝同列

外连横而斗诸侯 流血漂橹

却匈奴七百余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六)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因利乘便

(七)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尊贤而重士

(八)形容词的使动

会盟而谋弱秦 以愚黔首 废先王之道

四、文言句式(将下面的句子按句式分类)

(一)省略句: (二)状语后置句:

(三)宾语前置句: (四)判断句:

(五)被动句: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向郡。 2、铸以为金人十二 。

3、威振四海。 4、倔起阡陌之中 。

5、身死人手。 6、委命下吏。

7、崤函之固,自若也。 8、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9、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1、陈利兵而谁何。

1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3、为天下笑者,何也? 1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阅读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

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

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 谪戍之众(因罪被遣) 度常絜大(衡量)

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 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 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

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 揭竿为旗(举起)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

D.过秦论(指出过失) 非抗于九国之师(抵抗) 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百有余年也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赢粮而景从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3. 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②斩木为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非銛于钩戟长铩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文中描写陈涉的势单力薄与微不足道,用意是( )

A.反衬秦国力量的强大。 B.对陈涉这些农民起义军估计不足。

C.与山东豪俊相比较,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

D.强调秦暴而速亡,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6. 下列是贾谊的一些观点,选出错误的一项( )

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武力,但要守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仍以武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迅速灭亡。

C.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得人心,后来又施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D.秦朝统治者用攻取天下的措施,对付敌国的方法来对付人民,因而丧失民心而倾危。

《师说》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找出古今不同意义的词,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

(5)吾从而师之

古:

(6)今之众人

古:

(7)小学而大遗

古: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师道也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词类活用(找出本文中词类活用的情况)

(1) 名词作动词。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 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写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拘于时学于余

耻学于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可怪也欤不必贤于弟子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二、文言虚词(在文中找出含有下列虚词并且用法一致的句子)

1.而 (1) 连词,表并列。

(2) 连词,表转折。

(3) 连词,表承接。

(4) 连词,表修饰。

(5) 表陈述语气。

2.之 (1) 助词,的。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代词。 3. 其 (1)代词,那些。

(2)代词,他、他的。

(3)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4)副词,表反问语气。

4.于 (1) 介词,比。

(2) 介词,向。

(3) 介词,对于。

(4) 介词,从。

(5) 介词,被。

5.乎

(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三、议论文写作方法借鉴:

1、第二节:“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师道”的内涵是什么?

三、《师说》阅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於师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通“授”,传授B 传:流传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圣明;愚:愚蠢

D 固:本来

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相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B.句读之不知 读,dòu,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 谀,yú, 阿谀奉承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小学而大遗 则群聚而笑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7.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其往欲何云?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写出下列加划线词的古今义。

②吾从而师之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0、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常常 B. 不必:没有必要

C. 贻:赠送

D.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师:老师

11.下列句子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 B

C D

12、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 D

1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圣人无常师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A.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B.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C.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D.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1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5、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相关文章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 蜀道难 一."匪"通"非". 二.1. 高:2. 那,这里指开国之初. 三.1. 距离/离开,离去/除掉,去掉/放弃,舍弃/前去,到--去:2. 只,仅,唯独/只管,尽管/只不过/只要,只须. 四.1 ...查看


  •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查看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单元练习
  • 之 的几种用法 ①臣请入,与之同命.(他,人称代词)(<鸿门宴>) ②之二生又何知?(这,指示代词)(<逍遥游>) ③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的,结构助词)(<过秦论>)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 ...查看


  • 新教材新在哪里_粤教版高中_语文_简介
  • 到2007年以前逐渐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新 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分别 作点介绍. 一.新的课程安排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是编成6册,一个学期--粤教版高中<语文>简介 学习1册.粤教版高中<语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整合
  • 高一语文教材整合方案 高一语文组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为高三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整合背景: 学校逐步深入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 ...查看


  • 必修三文言文翻译练习
  • 班级: 姓名: 翻译下列句子,尤其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
  • 1.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奚生,河南人.年轻时以文才受令狐楚赏识,推荐中进士,但他却娶令狐楚政敌王茂元之女.令狐楚之子后当了宰相,李商隐从此被压抑得抬不起头.因此其诗忧郁感伤,常慨叹个人的沦落和世运的衰微 ...查看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查看


  • 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及其他
  • 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及其他 作者:石小玲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12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实施是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二者在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