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解读中国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

1.1节

1、"福利刚性"专指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具有允许其上下波动的心理预期(cuo)只能允许其上升,不允许其下降。 2、不同群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同一事情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对)

3、影响人们快乐与否的因素:时间、价格变动指数、

4、70年代中国省里的粮票可视为全国通用型粮票()

5、传统机制下价格的提高会增加供给(错)体制的低效率

6、中国的改革前后,人们对财富的理解是不同的(对)

7、经济学,可以作为一种:

8、经济学关注的任何变量,都是相对量

1.2节

1、“权然后知轻重,学然后知不足”,出自(马寅初) 2、经济增长的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的一个(自然)基础

制度是社会基础。

3、汉代时期中国实行单嗣继承制(错)是唐代

4、经济学没办法在同一模型中同时讨论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对)

5、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方式不包括:

灾害移民有 军事移民无 商业移民 行政性移民

6、黄河入海口改道发生在咸丰元年(对)

7、商业性移民是为追逐商业利益,获得比较收益的好处而进行的大规模移民。

1.3节

1、中国历史上比较多的移民方式是:战争移民 商业移民 灾害移民 这个 行政性移民 2、劳动力和人的再生产不包括 :心力再生产 脑力再生产 体力再生产 智力再生产无

3、基本公共品可以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错)

4、下列不属于基本公共品的是()。

基本医疗 公共卫生 大学生就业 无 基本社会保险

5、公共品的配置可以通过定价机制的办法来解决。(错)

1.4节

1、机制的优化设计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

2、总量在经济学中是由(宏观)经济学 来完成

3、用经济学解读中国的维度:总量 结构 微观行为 没有制度

4、参与制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机制(错)是经济学的

5、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认识,错误的是

国家没有宏观调控 错

假定利率是可以调整的

假定税率是可以调整的

假定汇率是可以变动的

2.1节 资本与技术

1、下列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19世纪中期中国已经对外开放

19世纪中期中国的民生指标直线上升 错,直线下降,国家财政税收指标也是

国内制度的整体性变革影响着国家的对外开放所造成的利弊 中国1978年的改革是与开放同时进行的

2、一个国家的体制转型强调更多的是制度变迁(对)

3、没有资本和技术介入的话,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和土地

4、中国的第一次社会转型是救亡多于启蒙,建构多余解构的转型(错)1919-1949年 解构多于建构

5、威廉 佩蒂,描述错误的

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之一

劳动价值论的创始人之一

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是法国的经济学家 错,英国

2.2节 第一次转型的社会背景

1、中国的第一次转型被称为“过渡期”的是(C)

A 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

B 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 八年时间

D 辛亥革命期间

2、历史证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民主是在()文明基础上形成的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批仁人志士主张“实业救国”,这个实业是以(制造) 业为起点 借助于工业化(军械工业),这是洋务运动

4、在1966年中国对外宣称:只有内债,没有外债(错)中国一没有内债 二没有外债

5、传统集权计划体制下的国家之所以没有对外开放是因为它没有改革(对)之所以没有改革,是因为它没有实质意义的开放。

6、改革与开放同等重要

7、白话运动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2.3节 当代中国的四次转型(三)

1、对“科学和民主”的解读,不正确的

民主是制度层面上的

制度上层建筑范畴之内的

科学是指文化层面上的 错

科学是经济基础范围之内的 生产利益上的

2、1912年颁布《治国方略》中提出了要借助于节制资本来发展工业化(对)

3、孙中山时期民国政府承载的三大使命:工业化 文化重建 共和制民主 (文化建构 国家治理)

4、五四运动时期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而且予以很好的实践(错)

5、以社会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是指1949年-1978年

6、孙中山和民国政府的三大遗憾: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政治建设

2.4 1949-1978 以社会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

1、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转型,其整个的核心价值体系是集体主义(对)

2、关于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中的工业化描述正确的是

没收官僚垄断资本

鼓励民族资产阶级的资产重新整合

按社会主义的方式进行改造

以上都对 这个

3、国家该如何治理,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议论和建构的重大问题(对)

4、中国进行二次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农村存在着生产方面的公社制导致了逆选择 对

资源配置领域中有严格的绩效考核 没有

农村民不聊生,基本生存线有危机

资源配置领域当中的国家托拉斯体制 对

5、逆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现象

6、1949年-1978年,是以社会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

7、供给必须具有非唯一性。

2.5 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曲线分析

1、中国在(1985年)以后开始使用三次产业的指标

2、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促使了制造业呈迅猛的态势发展(错) 3、1981年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是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 4、1992年以后经济增长率总体稳步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出现

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

双轨并制

深化改革

5、1978-1981年中国整体上经济增长总量特征是()

缓慢上升 持续下降 波动不均 介个 基本不变

6、1981-1984年,中国进入高增长,高增长必须有与之对应的经济结构去支撑。

7、经济过热的表现:通货膨胀 双轨并存

2.6 中国城市化率曲线分析

1、当下在考虑保护资源环境的时候,必须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对)

2、中国农民外出打工主要是从(1984)年开始。

3、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情况,分析不属实的是

总体经济增长率的绝对值是上升的

农村劳动力递减

城市化率逐步上升

城市劳动力数量变化不大 递增

4、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途径是()

工业蚕食农业 有

政治移民

商业移民 有

5、所有市场失灵的地方,都是在公共品存在的地方。

2.7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1、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对)

城市化率是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

2、在统计城市化率时,其中不包括所谓广义城市人口中的 传统城市的有常住户口的居民

常住但非户籍人口

流动而不常住的人口 这个

广义的城市人口包括:有常住人口;未落常住人口;流动非常住人口

3、一定时期社会的发展不是由资源最富美的地区和人群决定,而是最不足的一部分人决定,这种现象为()短边约束,也叫木桶效应 过渡配置制 木桶效应 结构配置 资源约束

4、捆绑销售

2.8 第四次转型的背景

1、“未富先老”是(后工业文明)文明派生出来的现象。

2、经济学中关注的是:相对量

3、中国的第四次转型是公民社会的全面建构(对)

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设施都属于民生的范畴(对)

5、后工业文明的消费方式、审美态度是通过(商品货币交往和国际化)进入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6、经济市场化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功利主义的兴起与社会价值哲学的迷失。

2.9 第四次转型的特征与走向

1、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引发因素很多,其中更多的来源于 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中制度的改变 可能来源于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

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中观念的差异 更多的

现代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

社会转型难免会有诸多的矛盾,这个矛盾可能来自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来源于经济社会结构当中,经济社会结构变动当中,观念上的差异,比如我们通常讲的价值观的冲突。

2、市场经济下派生出来的个人可能是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错)

市场经济下派生出来的,企业可能是追求最大化利润的,个人可能是追求最大化效用的。

3、“功利主义”在经济学的世界中是个中性的词(对)

4、每个人都会具备两种信息,其中sufficinecy information代表

(充分信息)

Perfert information代表完备信息

5、市场经济下 资本的逻辑和价值规律派生出来的一个自然现象是(功利主义)

6、经济市场化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

功利主义的兴起与社会价值哲学的迷失。功利主义是市场经济下面资本的逻辑和价值规律,派生出来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现象。

2.10 市场经济下的权利均衡原则

1、关于选择的理解,错误的是

每个人的选择总是在某一个时点上终止 对

选择是需要交易费用的 对

选择,对一个有效的选择来说,其必须具有非唯一性 对 选择须具有非唯一性

2、每个人都会做到最大限度的完备信息(错)

3、经济学中cost lock-in effect是指成本锁定效应(对)

4、市场经济下,每一个微观的个体自立的同时不损害别人被称为(权利均衡)原则

5、关于机会成本,说法不正确的是

可称为替代性成本

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面而放弃另一方案付出的代价 可称为双选性成本 这个

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面而放弃另一方案而丧失的潜在

利益

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silent cost沉默成本

7、每一个人,在专业化分工条件下,都自私自利,从而把事情做到最优。

2.11 经济原则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冲突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出自《论语》孔子

2、中国传统社会普遍尊崇的价值哲学是(儒学伦理)强调的非利性。

3、儒家认为“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世俗生活中所应恪守的基本准则(对)

4、礼 是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绳(对)

5、“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最先是由(孔子)提出。

6、古希腊意义上的习俗就是伦理。

2.12 商业伦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1、关于权利的划分为何重要这一问题,西方提出一个(交易费用)理论;

2、商业伦理的三个原则:自利不损人;企业必须盈利;企业必须长期盈利

3、人有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种生产力(对)

4、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精髓(对)

2.13 社会契约与商业规则

1、“欧洲中世纪城堡是被价值规律所摧毁”出自(马克思)

2、借助于货币这个媒介构建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即(B2B)

借助于货币这个媒介构建人与人、企业与企业:B2B

(Business-to-Business)、B2C、C2C

3、中国已经真正建立起市场化运行所需要的商业伦理体系(错)

4、在为政过程中应理解公权力的拥有者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是(委托

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

5、中国在吸收国外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传统的文化结构也自然解

体了(对)

2.14 经济民主与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冲突

1、各个国家基本公共品的配置是都由政府来主导的(对)

2、民生指()

民生包括一般民生和基本民生,广义的说,还包括与民生的实现相

关的制度安排。

基本民生(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础教育、基本医

疗保险、基本社会保障;

(基本公共设施)基本道路、基本住房、基本环境设施及其

它维持生命存续的物质条件。

(基本消费物品)

3、公共资源配置包含的四方面:配置给谁、配置多少、为什么要这

样配置、如何配置。

4、导致企业消失的最本质因素是(违背了商业社会不可或缺的契约精神)

5、商品市场中的买卖关系可以通过价格调节机制来解决(对)

2.15 民生的基本内涵 1、基本健康权是基本人权(对) 2、基本民生有: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设施、基本消费物品。

3、人生起点上的差异是人与人差别的一个基本原因(对)

4、瘦肉精属于基本民生范围事件。

2.16 要素流动的利益取向与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冲突 1、如何约束公共品配置主体的行为是一个制度建设的问题(对) 2、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重点主要集中在(都有) 如何让严重短缺的物品不再短缺 如何让企业的生产更有效率

如何让严重不足的城乡基础设施相对充分

3、资本与企业的区域分布中国人口和劳动力的双向流动(错)单向流动

4、关于佩蒂-克拉克(威廉佩蒂)定理,说法错误的是() 一定量的劳动得自农业的收入要少于得自工业的收入 得自工业的收入少于得自商业服务业的收入

把产业分成三个层次(后来克拉克在佩蒂的基础上)

等量的要素在不同产业当中获得的报酬相差不大 是不等的

5、当今构成中国社会结构性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均衡发展的先富带动后富

全部发展和共同富裕

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这个吧~

6、要素流动的利益取向与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冲突。

7、私人品充分供给与基本公共品严重短缺

8、市场分割中的所有制歧视,损害市场效率和国有企业收益的公允性,甚至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9、要素分配中的“价格歧视”,使普通劳动被边缘化,导致社会基本价值的偏移,恶化了劳资关系。

3.1 社会大背景下的“三农问题”

1、《土地改革法大纲》颁布于(1950)年。

2、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民)的问题,而农民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土地问题。

3、农业在经济学意义上是一个部门经济(错) 统计学,老师否定了

4、自由是一种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契约)关系

5、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的结构变迁(对)

3.2 当代三农的五个问题

1、下列代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是(PPI)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

2、集体谈判是有效的但不是最温和的一种谈判方式(错)是温和的

3、导致通货膨胀指数进一步上升的原因是(PPI,CPI)涨价,()

降价。

4、提高利率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降低利率是放松的货币政策。

5、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是指(民众)基础,微观基础是指个人、家庭、企业以及其他事业机构。

3.3 从土地私有化到公社制

1、中国1952年左右的农业互助组的特征不包括

规模小

生产资料属于私有

监督费用高 错,费用低

有效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或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对)

3、公共品存放的地方,市场最容易失灵(对)

4、毛泽东提出要解决农民问题,需要从(土地)入手

5、土地私有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明代)被成功推广。

3.4 从初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

1、社会主义的发祥地是(法国)

2、关于人民公社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

它其实是原来的高级合作社

具有政治化色彩的组织

出现在1952年互助组时期 这个

3、现在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基层信用社的组织起源最早出现在印度(错) 是法国

4、包括公共消费、公共养老等公共行为的新生活运动兴起于(日本)

5、中国农业银行是从50年代的信用合作社中分出来的(对)

3.5 农业组织创新

1、市场经济是一个社会化的经济(对)

2、无论企业还是事业机构内,人际关系糟糕的一个基础性原因是分工不明确(对)

3、一号文件《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意见》始于(1983)年

4、农村土地承包制在中国于(1980)年开始实行

5、一个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糟糕,其背后的经济学基础是() 缺乏专业化分工

缺乏信号显示机制

缺乏技术创新 没有

缺乏对成功与失败的鉴别机制

3.6 要素与组织

1、亚当 斯密的作品《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2、即使在经济学领域中,也不能避免很多道德情操方面的讨论(错)

3、某种商品或劳务会满足人们的欲望而具有效用,但同时会带给人们一定的心理损耗,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称之为(负效用)

4、情感在经济学模型里面是无法被模型化的(对)

5、组织:一种关于生产与交易的制度安排

3.7 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困境

1、中国即使没有高新技术也能够维系经济的高增长,原因是:劳动成本低

2、农民抵御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首先表现在产前(对)

3、世界上除中国外,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国家还有印度(错)

4、为了避免出现“颗粒无收”的灾难,需要(公共组织或有偿提供信息服务的商业部门)在农民进入生产过程前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3.8 公共部门与商业结构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1、农业自身的特性导致农民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市场无法解决的(对)

2、对农民来说,政府补贴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农民自身的产量增收(错)

3、关于三农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

土地承包下农民建立的是小农生产方式

土地承包下农民建立的是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农民比较擅长市场化的农业 错,农民擅长自给自足的农业 农民的生产是针对市场的

4、个人决策是理性的,但每个人的决策集中到一块出现错误,这种现象称为(合成谬误)

5、“卖粮打白条”的情况最初发生在()年

6、农业比起商业多了一个不确定性是自然。

4.1 社会运行成本:承诺与兑现

1、权利的有效界定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对)

有效的专业化分工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2、“分已定,人虽鄙而不争”出自《吕氏春秋 慎势篇》

3、社会成本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

4、社会成本是等于生产成本加上给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损失(对)

5、交易均衡得以形成的制度条件是(权利界限清晰)

6、承诺是债

4.2 交易费用与丛林法则

1、“霍布斯丛林原则”是属于(古典政治学)的一个概念

2、外生交易费用是由制度设计导致的(错)内生交易费用是由制度设计导致的

3、关于交易费用,说法正确的是()

内生交易费用是非负的 错 外生

社会运行成本中多数属于外生交易费用 错 社会运行成本中多数属于内生交易费用

有效的制度设计可以降低内生交易费用 对

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相似 错 差得远

4、只要存在商品交易,就一定会有外生交易费用(对)

5、广告是交易费用

6、外生交易费用恒大于零

4.3 如何形成市场合理竞争机制

1、皮亚杰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

2、自觉本身是一个道教术语(错)自觉本身是一个佛教术语

3、关于权利有效界定的重要性,不正确的是()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对

有助于改善人和物的关系 对

对组织财产的安全至关重要 对

能够促使产品的改进

4、竞争能够促进效率的改进(对)

4.4 “定分”的含义与作用

1、正向激励、负向激励都是激励机制的组成部分(对)

2、大学用什么样的机制来鉴别真正意义上的贡献,这种情况成为定分(对)

3、关于激励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正向激励以激励、褒扬等方式为主

根据“权责利对等”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正向激励,负向激励应有机配合使用

正向激励的目的在于使员工产生危机感 这个

负向激励主要采用批评、责怪、处罚等方式

4、人通常会被(声誉和职业)机制套牢。

4.5 百人逐兔到公地悲剧的启示

1、关于戈尔巴乔夫,说法错误的是()

是苏联第一位总统

是苏联最后一位总统

末代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

认为苏联非搞社会主义不可 错

2、“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1979)年国有企业改革时提出的。

3、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在公有制基础上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错)

4、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亏损时国家全额补贴(对)

5、中国在(1992)年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6 国有企业的逐步改革

1、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方式(对)

2、在中国宣布改革以后的第一次财经工作是在(1979)年

3、最初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只涉及所有权,不涉及经营权(错)

4、关于全民所有制,说法不正确的()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具体理性模式

是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它的产权具有可分性 错

现阶段其具体实现形式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国民财产产权

5、对混合所有制,描述错误的是()

混合所有制是一种社会经济成分

是股份制的一种形式 股份制也是混合所有制

既包括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

是一种企业资本组织制度 错

6、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只涉及经营权改革,不涉及所有权改革

7、全民所有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的经济范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具体理性模式。是指全体人民作为一个共同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其产权具有不可分性,由全体人民作为一个共同体共同行使产权。现阶段以国家所有制作为全民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全民财产产权。

8、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既是一种社会经济成分,又是一种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它是股份制的一种形式,既包括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

4.7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改革

1、中国要实现市场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公有制(对)

2、对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所有权)改革

3、90年代初的“两权分离”改革中“两权”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对)

4、“摸石头过河”的特征体现了数学求解中的(不连续的焦点均衡)

5、关于国有控股企业,说法不正确的是()

国有控股企业是由国家实际控制的企业

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占较高比例 对

包括绝对控股企业和相对控股企业

不属于国有企业 错

6、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简称。在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者将经营权委托给他人使用。

4.8 财产权利界定的功能

1、与财产权相关的法理有民法、物权法(对)

2、财产权可以影响交易效率,交易效率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是() 交易成本越低,交易效率也会越低

交易成本的高低对交易效率影响不大

交易成本越高,交易效率越低 对

是具体情况而定

3、界定财产权利,可以()

便与交易谈判

财产的所有权容易识别

使交易规则更加明确

以上都对 这个

4、中国公有制的最主要实现形式是()

租赁制 合作制 集体所有制 股份制

5、在财产权利界定的基础上再讨论财产法权是没有意义的(错)

6、财产权利界定的功能:便与交易 提高交易效率 有助于对财产受损者有效的补偿

5.1 中国经济市场化——从国有企业破产谈起

1、中国的文化哲学基础是“重义轻利”(对)

2、中国第一部企业破产法试行于()年

3、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是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

4、(沈阳防爆机械厂)企业的破产被视为“国企破产第一案”

5、“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上提出的(错) 十二届三中全会

6、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是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5.2 “被误读的经典”——关于社会发展论

1、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自然社会——商品社会——未来社会

2、关于自然社会,说法不正确的是()

封建社会、奴隶社会都可以叫自然社会

群体化生存

自然社会中人间接地依附于人

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人依附于人表现为人对土地所有者的依赖

3、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自由人”有(3)种状态

裸态化生存的自由 原始人类的自由 彼岸世界

4、“国企破产第一案”催生了一部影响全国的法律(对)

5、人类社会在同一个时间界域中只可能有一种社会形态(错)

5.3 商品社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肯定

1、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通过(生产多少)可以了解跟自己竞争的对手数量

为谁生产(市场细分,客户定位) 如何生产(生产方式) 生产什么

1、货币作为一种天生的平等派,为(每一个人 )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

2、马克思建立了一个“商品社会不可跨越”的理论(对)

3、“商品社会是一种普遍交往的社会”出自(马克思)

4、马克思认为拥有货币可以把人与人之间传统势气的权利差别给淡化(对)

5.4 恩格斯的贡献与俄国社会形态的演化

1、1857年到1893年欧洲历史上不止发生过一次与宗教有关的战争(错) 只发生过一次局部的与宗教有关的战争——克里木战争

2、俄国在1893年到1971年间,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 )

封建主义 土地公有制还未解体(错,已经解体) 自由社会

3、恩格斯认为如果俄国的土地公有制能跳过商品经济直接走向未来,需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俄国人必须能完整地吸收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积累的全部财富);第二个条件:俄国人必须清楚地知道现有的土地公有制跟未来社会是何种关系;第三个条件:欧洲必须发生一场全面的战争

4、1919年列宁倡导在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对)

5、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正确的是()

马克思在1857经济学手稿中认为俄国不是非要走商品社会 不对,是在对记者的信中

马克思一直都认为商品社会必须充分发展 不是,后面冲突 恩格斯与马克思对土地公有制的态度始终一致 不是

恩格斯对俄国土地公有制直接走向未来社会的可能持否定态度 对

5.5 资源配置机制:自然配置

1、关于市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讨论中,“看不见的手”这一说法最先出自《国富论》

2、最早对资源配置理论作出比较深刻讨论的是(亚当斯密)

3、自然配置和计划者配置都属于资源配置的方式(对)

4、集权计划体制下面资源配置的理念后来被称为(父爱主义 母爱主义)

5、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证明可以从传统土地制直接走型社会主义(错) 历史的错误

6、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国家,都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5.6 资源配置机制:计划者配置

1、计划者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是(无道德风险和信息完备)

1、以母爱主义方式配置资源可能会导致资源错配(对)

2、关于传统集权计划经济体系下的资源配置,分析正确的() 母爱主义资源配置的方式导致短缺成都减弱

母爱主义导致闲置量越大,短缺程度越弱

父爱主义资源配置的方式导致短缺程度减弱

“短缺”根源来自国家与企业存在着“父(母)子”关系 这个

3、《百人逐兔》的故事出自《春秋左传》(错) 《吕氏春秋》

4、短缺经济的一种表现是:不管自己有多少,都感觉不够。这种叫(相对)短缺

5、短缺分真短缺和相对短缺

5.7 资源配置机制:市场配置

1、“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一次是出现在()报告中。

2、母(父)爱主义配置资源的方式导致结构性的问题是() 闲置量越大,短缺程度越弱

短缺与闲置现象交替发生

短缺和闲置并存

以上都对

3、市场配置资源跟大自然配置资源的最大区别是()

自然配置可以提供多次选择

市场配置在任何领域都能进行

自然配置资源必须具备完备信息

市场配置资源可以实现优化配置 这个

4、《短缺经济学》是美国经济学家科尔奈的一部著作(错) 匈牙利经济学家,在美国受的教育

5、软预算约束是指政府预算无法对政府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对)

6、政府操控是看得见的手

5.8 市场配置的作用

1、“马太效应”是指(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2、与资源的自然配置和计划者配置相比,市场配置资源可以()

使资源短缺和闲置并存

可以时时、事事进行配置

重复配置 这个

在初次配置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3、市场配置资源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被动出清市场(错) 主动

4、关于资源的优化设置,说法不正确的是()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指的是能够带来高效率的资源使用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看得见的手”进行优胜劣汰

5、羊群效应即“从众效应”(对)

6.1 为什么高增长还将长期持续?

1、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略的两个因素包括人口和制度因素(对)

2、重型化工产业:重基础 重化工(高桥石化 中石油 中石化)

3、轻化工:精细化工

4、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与静态不发展条件下所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错) 是不同的

5、中国将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增长率(比较高)

6、工业化提高的标志(两个指标的提高)

7、经济发展表现为在什么阶段,呈现什么样的特征;在工业化中期,是高增长阶段

中前——>中后: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显著上升;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指标,重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也是显著上升的

6.2 区域发展差异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下列哪些方面?

结构优化 结构升级 结构解体 优化和升级并重(这个)

2、东部地区趋于饱和的产业在中、西部也处于饱和状态(错) 远远没有饱和

3、中国除了存在东部和中、西部发展差异之外,实际上还存在南北发展差异(对)

4、关于消费需求的说法,正确的?

恩格尔系数上升,居民支出规模上升

恩格尔系数下降,居民支出规模上升(这个)

恩格尔系数不变,居民支出规模上升

恩格尔系数下降,居民支出规模下降

5、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5、人民公社时期做的一系列发展基础建设的活动不包括?

团结治水 团结修路 发展农田基础设施 团结建房(无)

6.3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中国奢侈性消费的幅度属于什么程度?

平稳 上升(嗯) 下降 以上均不是

2、劳动力在农村中的过度密集,会导致劳动的边际回报率递增(错)

3、属于粮食替代物的是水果、蔬菜

粮食转化物主要是指肉类、蛋类

4、消费所附带的审美观念包括系列化审美和结构化审美两个部分(对)

5、据石磊教授的观点,中国处于一种“三元社会”的状态中,其中不包括()

农村-城镇 农业-工商业 服务业-信息业(无) 劳动力-资本

6.4 中国三元社会结构

1、解决“季节性民工”问题,改善劳动的单向流动现象,必须做到()

完善公共政策 弘扬传统文化 扩大内需 以上均是(\(^o^)/YES!)

2、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势必导致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对外贸易(对) 会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依存度 依赖国际经济形势

3、劳动力具有多样的流动性,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心的流动 身体的流动 地域流动(木有) 职业流动

4、“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对)

5、资本在现代部门当中过于密集,会导致资本的边际回报递减

6、等量的资本,无论是在现代部门还是传统部门,都能够获得相对均等的收入,叫刘易斯均衡;同样,等量的劳动,等量的资本,通过双向流动,各自能够在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得到相对均等的收入。

6.5 发展的烦恼——增长的双刃剑

1、工业发展到中期以后,制造业的比重将()

保持不变 开始下降 持续增高(对) 达到最大值

2、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市场配置导致了农村先进生产力流向城市而变为廉价劳动力(对)

3、发展必然是以增长为物质基础,任何意义上的增长都体现为发展(错)发展必然是以增长为物质基础,但并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增长都体现为发展

4、劳动力的单向流动会导致()

城乡结构不平等 三大产业不平衡 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上均是(这个)

5、【发展】总量:GDP、就业、国民收入分配; 结构:城乡结构、地区关系、资源供求关系、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增长与发展是否协调。国内需求与对外贸易是否相对平衡。

6.6 改革:从总量扩张到结构调整

1、“马太效应”运用于经济学上,实际意味着资源配置的能力下降(对)

2、“十二年一大饥,六年一小饥”这个说法出自《史记》司马迁

3、“滞涨”现象实际上是指事业及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依旧持续发展的现象(错)

4、财富的重新分配需要几个方面的条件?

实用效用为零的人的财富

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

边际效用很大的人的正确运用

以上均是(对)

6.7 收入分配问题

1、“帕累托最优”不包括()

交换最优 生产最优 资本最优 产品混合最优

2、所谓的“自然禀赋条件”不均衡分布跟气候没有关系(错)

3、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上,落脚点应该放在?

民生(对) 货币 政策 市场

4、“帕累托改进”现象适用于?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对) 货币经济学 都适应

5、等量劳动和等量资本的输出不一定换来等量回报(对)

6.8 民生问题的重要地位

1、基本民生问题不包括()

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设施 居民奢侈品消费(没有) 基本消费品 基本消费安全

2、国家长期发展的持续目标之一不包括改善民生(错)

3、有效政府实际上是有限责任的担当者,而非所有责任的担当者(对)

4、在经济结构问题上,最基本问题是基本公共品的处置上(对)

6.9 改革:帕累托最优

1、劳动与(土地)不能更大的结合时,就是一个闲置的资本。 2、1984年出现的粮食丰产但卖粮难现象实际上是经济制度出现的问题(对)

3、承包制的缺点有()

企业行为短期化

包盈不包亏

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利于确定承包基数

以上均是(对)

4、对于“跨地区转移”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中西部资本、企业家严重不足导致的(对)

过剩的劳动力不能实现本地区的跨行业转移(对)

中西部就业率差(错)

这种现象跟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有关

5、劳动力要转变为最大化追求货币收入的生产要素,不需要跟资本相结合(错)

6.10 30年来改革历史回顾

1、所谓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包括()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收入需求(无) 出口贸易

2、1985年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期间存在着多少种资源短缺(4) 能源领域 原材料领域 原料领域 农业领域

3、增长与经济之间的冲突集中体现为环境和增长的冲突(错) 增长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为发展与增长的冲突

4、在中国,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向长期处于以数量扩展为主(对)

5、“人口再生产”不包括()

体力 智力 钱力(无) 心力

6.11 民生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

1、“生产过剩”现象是()

一种制度现象

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出现的矛盾

生产能力与社会制度的不平衡

以上均是(对)

2、健康权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对)

3、对“民生是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解读有误的是()

把穷人量降到最低

中等收入人群比率提高

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

形成“正方形”型社会(错,橄榄型)

4、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发生的第二次大规模危机在哪个领域() 农业(对) 手工业 重工业 服务业

5、用民生现象不可以用来解决发展与增长的问题(错)

6.12 危机与革命

1、1876年的企业制度革命,出现了三大问题,不包括() 科学管理问题

服务优劣问题(无)

法人治理问题

职业经纪人问题

2、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纽带是()

金钱 政策 道路(对) 人力

3、1891年产生的“谢尔曼法”实际上是限制垄断、保护竞争(对)

4、“宏观经济学”这一概念诞生于(1936)年

5、人类社会在中长期会面对三个领域的危机,即:金融危机、农业危机、能源危机(对)

7.1 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吗?

1、对“帕累托改进”解读有误的是()

把最稀缺的资源配置给最能有效的实用资源的人

不伤及其他人的利益

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完全可以实现(错)

2、经济学上定义的一个国家是不是市场经济国际,取决于() 两层次市场

两类产品

配置的差异

以上均是(对)

3、公共部门的保险赔付以公共资源为基础是有度的(对)

4、经济市场化就是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是由计划着来配置(错)

7.2 两层次市场的含义

1、“两层次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部分(对)

2、下列不属于“要素市场”的是()

房地产市场 商品市场(错) 产权市场 劳动力市场

3、关于“威廉佩蒂”的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土地是财富之父(错 土地是劳动之母)

劳动是财富之母(错 劳动是财富之父)

劳动和土地结合才能产生财富(对)

劳动和土地结合不能产生财富

4、国民分配初次收入当中,劳动所得远远超出资本所得(错)

5、关于“产品市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低层次市场

进入市场的关卡很低

无购买力的需求(错)

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或现实表现

6、资本、劳动力、土地、管理、专利、知识产权 都是生产要素

7.3 如何衡量经济市场化

1、关于“非流通股”解释不当的是()

上市公司中不能在交易市场上自由买卖的股票

除了流通权与流通股不一样外,其他权利和义务都是完全一样的(对)

不可以通过拍卖或协议转让的方式来进行流通

包括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内资等

2、制度是政府为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提供的必要公共品(对)

3、劳动蓄水池的存在实际上是对在业工作者工资水平的一种限制(对)

4、从产品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超过了() .93 .94 .95(对) .96

5、下列不属于生产要素的是()

产权 土地 股票 品德(错)

7.4 两类产品的含义

1、在任何情况下,公共品都可以由私人部门来提供(错)

2、公共品由()提供

公共部门 & 准公共部门 私人部门

3、吉芬品是指()

高档物品

不可被替代的物品

与自身价值不符的商品

随着价格和需求同升同降的商品(对)

4、市场能够调节供给的条件之一就是供给对价格有反应弹性(对)

7.5 两层次市场的不对称

1、进入期货市场的条件不包括()

注册手续 注册资本金的规模

过去的借款记录 过去的营业记录(有)

不一样的(错)

3、产品市场的风险包括()

道德风险 品质风险 伦理风险 以上均是(对)

4、要素市场进入壁垒很高,其中不包括()

技术壁垒 知识壁垒 制度壁垒 人脉壁垒(错)

5、均等的分享指的是基本公共品的使用权涉及到基本人权(对)

7.6 公共品与私人品的供给

1、由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还有诸多不对称现象,还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了(对)

2、中国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了一条()的改革与发展道路 均衡 非均衡(这个) 失重 超重

3、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用来做参照系的不能是下列哪一个? 制度方面 文化层面

经济体量(没有) 世俗行为

4、政府公共行政体制的完善不需要借助于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加速改革(错)

7.7 经济改革对社会的全面影响

1、经济基础往往是通过()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变化的。 文化结构 制度结构

社会结构(这个) 经济结构

重要(错)

3、私人品供给主要是通过()来实现

非公有制企业 公有制企业(不是这个)

合资企业 外资企业

4、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分化过程中,有效的整合才能使各方面得以聚焦,充分调动能动性(对)

农业跟工业相比具有不确定性。

中国今后的改革主要就是调整和优化结构。

市场配置资源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被动出清市场。错

沈阳防爆厂的破产催生了中国第一部公司法。 错

用民生现象不可以用来解决发展与增长的问题。错

截至2004年,猪贱伤农共出现5次。错

功利主义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错

人不想吃东西,说明恩格尔系数大幅上升。错

广告属于一种交易费用。对

恩格斯认为“卡夫丁峡谷”是可以跳过去的。错

经济市场化就是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是由计划者来配置。错

合成谬误又叫羊群效应。对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

1.1节

1、"福利刚性"专指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具有允许其上下波动的心理预期(cuo)只能允许其上升,不允许其下降。 2、不同群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同一事情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对)

3、影响人们快乐与否的因素:时间、价格变动指数、

4、70年代中国省里的粮票可视为全国通用型粮票()

5、传统机制下价格的提高会增加供给(错)体制的低效率

6、中国的改革前后,人们对财富的理解是不同的(对)

7、经济学,可以作为一种:

8、经济学关注的任何变量,都是相对量

1.2节

1、“权然后知轻重,学然后知不足”,出自(马寅初) 2、经济增长的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的一个(自然)基础

制度是社会基础。

3、汉代时期中国实行单嗣继承制(错)是唐代

4、经济学没办法在同一模型中同时讨论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对)

5、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方式不包括:

灾害移民有 军事移民无 商业移民 行政性移民

6、黄河入海口改道发生在咸丰元年(对)

7、商业性移民是为追逐商业利益,获得比较收益的好处而进行的大规模移民。

1.3节

1、中国历史上比较多的移民方式是:战争移民 商业移民 灾害移民 这个 行政性移民 2、劳动力和人的再生产不包括 :心力再生产 脑力再生产 体力再生产 智力再生产无

3、基本公共品可以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错)

4、下列不属于基本公共品的是()。

基本医疗 公共卫生 大学生就业 无 基本社会保险

5、公共品的配置可以通过定价机制的办法来解决。(错)

1.4节

1、机制的优化设计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

2、总量在经济学中是由(宏观)经济学 来完成

3、用经济学解读中国的维度:总量 结构 微观行为 没有制度

4、参与制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机制(错)是经济学的

5、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认识,错误的是

国家没有宏观调控 错

假定利率是可以调整的

假定税率是可以调整的

假定汇率是可以变动的

2.1节 资本与技术

1、下列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19世纪中期中国已经对外开放

19世纪中期中国的民生指标直线上升 错,直线下降,国家财政税收指标也是

国内制度的整体性变革影响着国家的对外开放所造成的利弊 中国1978年的改革是与开放同时进行的

2、一个国家的体制转型强调更多的是制度变迁(对)

3、没有资本和技术介入的话,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和土地

4、中国的第一次社会转型是救亡多于启蒙,建构多余解构的转型(错)1919-1949年 解构多于建构

5、威廉 佩蒂,描述错误的

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之一

劳动价值论的创始人之一

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是法国的经济学家 错,英国

2.2节 第一次转型的社会背景

1、中国的第一次转型被称为“过渡期”的是(C)

A 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

B 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 八年时间

D 辛亥革命期间

2、历史证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民主是在()文明基础上形成的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批仁人志士主张“实业救国”,这个实业是以(制造) 业为起点 借助于工业化(军械工业),这是洋务运动

4、在1966年中国对外宣称:只有内债,没有外债(错)中国一没有内债 二没有外债

5、传统集权计划体制下的国家之所以没有对外开放是因为它没有改革(对)之所以没有改革,是因为它没有实质意义的开放。

6、改革与开放同等重要

7、白话运动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2.3节 当代中国的四次转型(三)

1、对“科学和民主”的解读,不正确的

民主是制度层面上的

制度上层建筑范畴之内的

科学是指文化层面上的 错

科学是经济基础范围之内的 生产利益上的

2、1912年颁布《治国方略》中提出了要借助于节制资本来发展工业化(对)

3、孙中山时期民国政府承载的三大使命:工业化 文化重建 共和制民主 (文化建构 国家治理)

4、五四运动时期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而且予以很好的实践(错)

5、以社会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是指1949年-1978年

6、孙中山和民国政府的三大遗憾: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政治建设

2.4 1949-1978 以社会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

1、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转型,其整个的核心价值体系是集体主义(对)

2、关于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中的工业化描述正确的是

没收官僚垄断资本

鼓励民族资产阶级的资产重新整合

按社会主义的方式进行改造

以上都对 这个

3、国家该如何治理,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议论和建构的重大问题(对)

4、中国进行二次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农村存在着生产方面的公社制导致了逆选择 对

资源配置领域中有严格的绩效考核 没有

农村民不聊生,基本生存线有危机

资源配置领域当中的国家托拉斯体制 对

5、逆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现象

6、1949年-1978年,是以社会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

7、供给必须具有非唯一性。

2.5 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曲线分析

1、中国在(1985年)以后开始使用三次产业的指标

2、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促使了制造业呈迅猛的态势发展(错) 3、1981年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是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 4、1992年以后经济增长率总体稳步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出现

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

双轨并制

深化改革

5、1978-1981年中国整体上经济增长总量特征是()

缓慢上升 持续下降 波动不均 介个 基本不变

6、1981-1984年,中国进入高增长,高增长必须有与之对应的经济结构去支撑。

7、经济过热的表现:通货膨胀 双轨并存

2.6 中国城市化率曲线分析

1、当下在考虑保护资源环境的时候,必须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对)

2、中国农民外出打工主要是从(1984)年开始。

3、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情况,分析不属实的是

总体经济增长率的绝对值是上升的

农村劳动力递减

城市化率逐步上升

城市劳动力数量变化不大 递增

4、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途径是()

工业蚕食农业 有

政治移民

商业移民 有

5、所有市场失灵的地方,都是在公共品存在的地方。

2.7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1、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对)

城市化率是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

2、在统计城市化率时,其中不包括所谓广义城市人口中的 传统城市的有常住户口的居民

常住但非户籍人口

流动而不常住的人口 这个

广义的城市人口包括:有常住人口;未落常住人口;流动非常住人口

3、一定时期社会的发展不是由资源最富美的地区和人群决定,而是最不足的一部分人决定,这种现象为()短边约束,也叫木桶效应 过渡配置制 木桶效应 结构配置 资源约束

4、捆绑销售

2.8 第四次转型的背景

1、“未富先老”是(后工业文明)文明派生出来的现象。

2、经济学中关注的是:相对量

3、中国的第四次转型是公民社会的全面建构(对)

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设施都属于民生的范畴(对)

5、后工业文明的消费方式、审美态度是通过(商品货币交往和国际化)进入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6、经济市场化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功利主义的兴起与社会价值哲学的迷失。

2.9 第四次转型的特征与走向

1、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引发因素很多,其中更多的来源于 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中制度的改变 可能来源于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

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中观念的差异 更多的

现代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

社会转型难免会有诸多的矛盾,这个矛盾可能来自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来源于经济社会结构当中,经济社会结构变动当中,观念上的差异,比如我们通常讲的价值观的冲突。

2、市场经济下派生出来的个人可能是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错)

市场经济下派生出来的,企业可能是追求最大化利润的,个人可能是追求最大化效用的。

3、“功利主义”在经济学的世界中是个中性的词(对)

4、每个人都会具备两种信息,其中sufficinecy information代表

(充分信息)

Perfert information代表完备信息

5、市场经济下 资本的逻辑和价值规律派生出来的一个自然现象是(功利主义)

6、经济市场化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

功利主义的兴起与社会价值哲学的迷失。功利主义是市场经济下面资本的逻辑和价值规律,派生出来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现象。

2.10 市场经济下的权利均衡原则

1、关于选择的理解,错误的是

每个人的选择总是在某一个时点上终止 对

选择是需要交易费用的 对

选择,对一个有效的选择来说,其必须具有非唯一性 对 选择须具有非唯一性

2、每个人都会做到最大限度的完备信息(错)

3、经济学中cost lock-in effect是指成本锁定效应(对)

4、市场经济下,每一个微观的个体自立的同时不损害别人被称为(权利均衡)原则

5、关于机会成本,说法不正确的是

可称为替代性成本

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面而放弃另一方案付出的代价 可称为双选性成本 这个

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面而放弃另一方案而丧失的潜在

利益

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silent cost沉默成本

7、每一个人,在专业化分工条件下,都自私自利,从而把事情做到最优。

2.11 经济原则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冲突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出自《论语》孔子

2、中国传统社会普遍尊崇的价值哲学是(儒学伦理)强调的非利性。

3、儒家认为“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世俗生活中所应恪守的基本准则(对)

4、礼 是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绳(对)

5、“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最先是由(孔子)提出。

6、古希腊意义上的习俗就是伦理。

2.12 商业伦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1、关于权利的划分为何重要这一问题,西方提出一个(交易费用)理论;

2、商业伦理的三个原则:自利不损人;企业必须盈利;企业必须长期盈利

3、人有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种生产力(对)

4、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精髓(对)

2.13 社会契约与商业规则

1、“欧洲中世纪城堡是被价值规律所摧毁”出自(马克思)

2、借助于货币这个媒介构建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即(B2B)

借助于货币这个媒介构建人与人、企业与企业:B2B

(Business-to-Business)、B2C、C2C

3、中国已经真正建立起市场化运行所需要的商业伦理体系(错)

4、在为政过程中应理解公权力的拥有者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是(委托

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

5、中国在吸收国外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传统的文化结构也自然解

体了(对)

2.14 经济民主与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冲突

1、各个国家基本公共品的配置是都由政府来主导的(对)

2、民生指()

民生包括一般民生和基本民生,广义的说,还包括与民生的实现相

关的制度安排。

基本民生(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础教育、基本医

疗保险、基本社会保障;

(基本公共设施)基本道路、基本住房、基本环境设施及其

它维持生命存续的物质条件。

(基本消费物品)

3、公共资源配置包含的四方面:配置给谁、配置多少、为什么要这

样配置、如何配置。

4、导致企业消失的最本质因素是(违背了商业社会不可或缺的契约精神)

5、商品市场中的买卖关系可以通过价格调节机制来解决(对)

2.15 民生的基本内涵 1、基本健康权是基本人权(对) 2、基本民生有: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设施、基本消费物品。

3、人生起点上的差异是人与人差别的一个基本原因(对)

4、瘦肉精属于基本民生范围事件。

2.16 要素流动的利益取向与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冲突 1、如何约束公共品配置主体的行为是一个制度建设的问题(对) 2、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重点主要集中在(都有) 如何让严重短缺的物品不再短缺 如何让企业的生产更有效率

如何让严重不足的城乡基础设施相对充分

3、资本与企业的区域分布中国人口和劳动力的双向流动(错)单向流动

4、关于佩蒂-克拉克(威廉佩蒂)定理,说法错误的是() 一定量的劳动得自农业的收入要少于得自工业的收入 得自工业的收入少于得自商业服务业的收入

把产业分成三个层次(后来克拉克在佩蒂的基础上)

等量的要素在不同产业当中获得的报酬相差不大 是不等的

5、当今构成中国社会结构性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均衡发展的先富带动后富

全部发展和共同富裕

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这个吧~

6、要素流动的利益取向与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冲突。

7、私人品充分供给与基本公共品严重短缺

8、市场分割中的所有制歧视,损害市场效率和国有企业收益的公允性,甚至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9、要素分配中的“价格歧视”,使普通劳动被边缘化,导致社会基本价值的偏移,恶化了劳资关系。

3.1 社会大背景下的“三农问题”

1、《土地改革法大纲》颁布于(1950)年。

2、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民)的问题,而农民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土地问题。

3、农业在经济学意义上是一个部门经济(错) 统计学,老师否定了

4、自由是一种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契约)关系

5、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的结构变迁(对)

3.2 当代三农的五个问题

1、下列代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是(PPI)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

2、集体谈判是有效的但不是最温和的一种谈判方式(错)是温和的

3、导致通货膨胀指数进一步上升的原因是(PPI,CPI)涨价,()

降价。

4、提高利率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降低利率是放松的货币政策。

5、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是指(民众)基础,微观基础是指个人、家庭、企业以及其他事业机构。

3.3 从土地私有化到公社制

1、中国1952年左右的农业互助组的特征不包括

规模小

生产资料属于私有

监督费用高 错,费用低

有效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或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对)

3、公共品存放的地方,市场最容易失灵(对)

4、毛泽东提出要解决农民问题,需要从(土地)入手

5、土地私有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明代)被成功推广。

3.4 从初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

1、社会主义的发祥地是(法国)

2、关于人民公社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

它其实是原来的高级合作社

具有政治化色彩的组织

出现在1952年互助组时期 这个

3、现在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基层信用社的组织起源最早出现在印度(错) 是法国

4、包括公共消费、公共养老等公共行为的新生活运动兴起于(日本)

5、中国农业银行是从50年代的信用合作社中分出来的(对)

3.5 农业组织创新

1、市场经济是一个社会化的经济(对)

2、无论企业还是事业机构内,人际关系糟糕的一个基础性原因是分工不明确(对)

3、一号文件《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意见》始于(1983)年

4、农村土地承包制在中国于(1980)年开始实行

5、一个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糟糕,其背后的经济学基础是() 缺乏专业化分工

缺乏信号显示机制

缺乏技术创新 没有

缺乏对成功与失败的鉴别机制

3.6 要素与组织

1、亚当 斯密的作品《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2、即使在经济学领域中,也不能避免很多道德情操方面的讨论(错)

3、某种商品或劳务会满足人们的欲望而具有效用,但同时会带给人们一定的心理损耗,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称之为(负效用)

4、情感在经济学模型里面是无法被模型化的(对)

5、组织:一种关于生产与交易的制度安排

3.7 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困境

1、中国即使没有高新技术也能够维系经济的高增长,原因是:劳动成本低

2、农民抵御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首先表现在产前(对)

3、世界上除中国外,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国家还有印度(错)

4、为了避免出现“颗粒无收”的灾难,需要(公共组织或有偿提供信息服务的商业部门)在农民进入生产过程前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3.8 公共部门与商业结构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1、农业自身的特性导致农民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市场无法解决的(对)

2、对农民来说,政府补贴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农民自身的产量增收(错)

3、关于三农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

土地承包下农民建立的是小农生产方式

土地承包下农民建立的是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农民比较擅长市场化的农业 错,农民擅长自给自足的农业 农民的生产是针对市场的

4、个人决策是理性的,但每个人的决策集中到一块出现错误,这种现象称为(合成谬误)

5、“卖粮打白条”的情况最初发生在()年

6、农业比起商业多了一个不确定性是自然。

4.1 社会运行成本:承诺与兑现

1、权利的有效界定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对)

有效的专业化分工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2、“分已定,人虽鄙而不争”出自《吕氏春秋 慎势篇》

3、社会成本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

4、社会成本是等于生产成本加上给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损失(对)

5、交易均衡得以形成的制度条件是(权利界限清晰)

6、承诺是债

4.2 交易费用与丛林法则

1、“霍布斯丛林原则”是属于(古典政治学)的一个概念

2、外生交易费用是由制度设计导致的(错)内生交易费用是由制度设计导致的

3、关于交易费用,说法正确的是()

内生交易费用是非负的 错 外生

社会运行成本中多数属于外生交易费用 错 社会运行成本中多数属于内生交易费用

有效的制度设计可以降低内生交易费用 对

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相似 错 差得远

4、只要存在商品交易,就一定会有外生交易费用(对)

5、广告是交易费用

6、外生交易费用恒大于零

4.3 如何形成市场合理竞争机制

1、皮亚杰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

2、自觉本身是一个道教术语(错)自觉本身是一个佛教术语

3、关于权利有效界定的重要性,不正确的是()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对

有助于改善人和物的关系 对

对组织财产的安全至关重要 对

能够促使产品的改进

4、竞争能够促进效率的改进(对)

4.4 “定分”的含义与作用

1、正向激励、负向激励都是激励机制的组成部分(对)

2、大学用什么样的机制来鉴别真正意义上的贡献,这种情况成为定分(对)

3、关于激励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正向激励以激励、褒扬等方式为主

根据“权责利对等”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正向激励,负向激励应有机配合使用

正向激励的目的在于使员工产生危机感 这个

负向激励主要采用批评、责怪、处罚等方式

4、人通常会被(声誉和职业)机制套牢。

4.5 百人逐兔到公地悲剧的启示

1、关于戈尔巴乔夫,说法错误的是()

是苏联第一位总统

是苏联最后一位总统

末代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

认为苏联非搞社会主义不可 错

2、“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1979)年国有企业改革时提出的。

3、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在公有制基础上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错)

4、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亏损时国家全额补贴(对)

5、中国在(1992)年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6 国有企业的逐步改革

1、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方式(对)

2、在中国宣布改革以后的第一次财经工作是在(1979)年

3、最初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只涉及所有权,不涉及经营权(错)

4、关于全民所有制,说法不正确的()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具体理性模式

是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它的产权具有可分性 错

现阶段其具体实现形式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国民财产产权

5、对混合所有制,描述错误的是()

混合所有制是一种社会经济成分

是股份制的一种形式 股份制也是混合所有制

既包括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

是一种企业资本组织制度 错

6、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只涉及经营权改革,不涉及所有权改革

7、全民所有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的经济范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具体理性模式。是指全体人民作为一个共同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其产权具有不可分性,由全体人民作为一个共同体共同行使产权。现阶段以国家所有制作为全民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全民财产产权。

8、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既是一种社会经济成分,又是一种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它是股份制的一种形式,既包括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

4.7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改革

1、中国要实现市场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公有制(对)

2、对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所有权)改革

3、90年代初的“两权分离”改革中“两权”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对)

4、“摸石头过河”的特征体现了数学求解中的(不连续的焦点均衡)

5、关于国有控股企业,说法不正确的是()

国有控股企业是由国家实际控制的企业

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占较高比例 对

包括绝对控股企业和相对控股企业

不属于国有企业 错

6、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简称。在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者将经营权委托给他人使用。

4.8 财产权利界定的功能

1、与财产权相关的法理有民法、物权法(对)

2、财产权可以影响交易效率,交易效率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是() 交易成本越低,交易效率也会越低

交易成本的高低对交易效率影响不大

交易成本越高,交易效率越低 对

是具体情况而定

3、界定财产权利,可以()

便与交易谈判

财产的所有权容易识别

使交易规则更加明确

以上都对 这个

4、中国公有制的最主要实现形式是()

租赁制 合作制 集体所有制 股份制

5、在财产权利界定的基础上再讨论财产法权是没有意义的(错)

6、财产权利界定的功能:便与交易 提高交易效率 有助于对财产受损者有效的补偿

5.1 中国经济市场化——从国有企业破产谈起

1、中国的文化哲学基础是“重义轻利”(对)

2、中国第一部企业破产法试行于()年

3、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是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

4、(沈阳防爆机械厂)企业的破产被视为“国企破产第一案”

5、“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上提出的(错) 十二届三中全会

6、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是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5.2 “被误读的经典”——关于社会发展论

1、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自然社会——商品社会——未来社会

2、关于自然社会,说法不正确的是()

封建社会、奴隶社会都可以叫自然社会

群体化生存

自然社会中人间接地依附于人

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人依附于人表现为人对土地所有者的依赖

3、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自由人”有(3)种状态

裸态化生存的自由 原始人类的自由 彼岸世界

4、“国企破产第一案”催生了一部影响全国的法律(对)

5、人类社会在同一个时间界域中只可能有一种社会形态(错)

5.3 商品社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肯定

1、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通过(生产多少)可以了解跟自己竞争的对手数量

为谁生产(市场细分,客户定位) 如何生产(生产方式) 生产什么

1、货币作为一种天生的平等派,为(每一个人 )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

2、马克思建立了一个“商品社会不可跨越”的理论(对)

3、“商品社会是一种普遍交往的社会”出自(马克思)

4、马克思认为拥有货币可以把人与人之间传统势气的权利差别给淡化(对)

5.4 恩格斯的贡献与俄国社会形态的演化

1、1857年到1893年欧洲历史上不止发生过一次与宗教有关的战争(错) 只发生过一次局部的与宗教有关的战争——克里木战争

2、俄国在1893年到1971年间,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 )

封建主义 土地公有制还未解体(错,已经解体) 自由社会

3、恩格斯认为如果俄国的土地公有制能跳过商品经济直接走向未来,需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俄国人必须能完整地吸收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积累的全部财富);第二个条件:俄国人必须清楚地知道现有的土地公有制跟未来社会是何种关系;第三个条件:欧洲必须发生一场全面的战争

4、1919年列宁倡导在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对)

5、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正确的是()

马克思在1857经济学手稿中认为俄国不是非要走商品社会 不对,是在对记者的信中

马克思一直都认为商品社会必须充分发展 不是,后面冲突 恩格斯与马克思对土地公有制的态度始终一致 不是

恩格斯对俄国土地公有制直接走向未来社会的可能持否定态度 对

5.5 资源配置机制:自然配置

1、关于市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讨论中,“看不见的手”这一说法最先出自《国富论》

2、最早对资源配置理论作出比较深刻讨论的是(亚当斯密)

3、自然配置和计划者配置都属于资源配置的方式(对)

4、集权计划体制下面资源配置的理念后来被称为(父爱主义 母爱主义)

5、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证明可以从传统土地制直接走型社会主义(错) 历史的错误

6、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国家,都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5.6 资源配置机制:计划者配置

1、计划者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是(无道德风险和信息完备)

1、以母爱主义方式配置资源可能会导致资源错配(对)

2、关于传统集权计划经济体系下的资源配置,分析正确的() 母爱主义资源配置的方式导致短缺成都减弱

母爱主义导致闲置量越大,短缺程度越弱

父爱主义资源配置的方式导致短缺程度减弱

“短缺”根源来自国家与企业存在着“父(母)子”关系 这个

3、《百人逐兔》的故事出自《春秋左传》(错) 《吕氏春秋》

4、短缺经济的一种表现是:不管自己有多少,都感觉不够。这种叫(相对)短缺

5、短缺分真短缺和相对短缺

5.7 资源配置机制:市场配置

1、“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一次是出现在()报告中。

2、母(父)爱主义配置资源的方式导致结构性的问题是() 闲置量越大,短缺程度越弱

短缺与闲置现象交替发生

短缺和闲置并存

以上都对

3、市场配置资源跟大自然配置资源的最大区别是()

自然配置可以提供多次选择

市场配置在任何领域都能进行

自然配置资源必须具备完备信息

市场配置资源可以实现优化配置 这个

4、《短缺经济学》是美国经济学家科尔奈的一部著作(错) 匈牙利经济学家,在美国受的教育

5、软预算约束是指政府预算无法对政府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对)

6、政府操控是看得见的手

5.8 市场配置的作用

1、“马太效应”是指(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2、与资源的自然配置和计划者配置相比,市场配置资源可以()

使资源短缺和闲置并存

可以时时、事事进行配置

重复配置 这个

在初次配置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3、市场配置资源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被动出清市场(错) 主动

4、关于资源的优化设置,说法不正确的是()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指的是能够带来高效率的资源使用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看得见的手”进行优胜劣汰

5、羊群效应即“从众效应”(对)

6.1 为什么高增长还将长期持续?

1、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略的两个因素包括人口和制度因素(对)

2、重型化工产业:重基础 重化工(高桥石化 中石油 中石化)

3、轻化工:精细化工

4、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与静态不发展条件下所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错) 是不同的

5、中国将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增长率(比较高)

6、工业化提高的标志(两个指标的提高)

7、经济发展表现为在什么阶段,呈现什么样的特征;在工业化中期,是高增长阶段

中前——>中后: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显著上升;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指标,重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也是显著上升的

6.2 区域发展差异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下列哪些方面?

结构优化 结构升级 结构解体 优化和升级并重(这个)

2、东部地区趋于饱和的产业在中、西部也处于饱和状态(错) 远远没有饱和

3、中国除了存在东部和中、西部发展差异之外,实际上还存在南北发展差异(对)

4、关于消费需求的说法,正确的?

恩格尔系数上升,居民支出规模上升

恩格尔系数下降,居民支出规模上升(这个)

恩格尔系数不变,居民支出规模上升

恩格尔系数下降,居民支出规模下降

5、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5、人民公社时期做的一系列发展基础建设的活动不包括?

团结治水 团结修路 发展农田基础设施 团结建房(无)

6.3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中国奢侈性消费的幅度属于什么程度?

平稳 上升(嗯) 下降 以上均不是

2、劳动力在农村中的过度密集,会导致劳动的边际回报率递增(错)

3、属于粮食替代物的是水果、蔬菜

粮食转化物主要是指肉类、蛋类

4、消费所附带的审美观念包括系列化审美和结构化审美两个部分(对)

5、据石磊教授的观点,中国处于一种“三元社会”的状态中,其中不包括()

农村-城镇 农业-工商业 服务业-信息业(无) 劳动力-资本

6.4 中国三元社会结构

1、解决“季节性民工”问题,改善劳动的单向流动现象,必须做到()

完善公共政策 弘扬传统文化 扩大内需 以上均是(\(^o^)/YES!)

2、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势必导致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对外贸易(对) 会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依存度 依赖国际经济形势

3、劳动力具有多样的流动性,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心的流动 身体的流动 地域流动(木有) 职业流动

4、“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对)

5、资本在现代部门当中过于密集,会导致资本的边际回报递减

6、等量的资本,无论是在现代部门还是传统部门,都能够获得相对均等的收入,叫刘易斯均衡;同样,等量的劳动,等量的资本,通过双向流动,各自能够在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得到相对均等的收入。

6.5 发展的烦恼——增长的双刃剑

1、工业发展到中期以后,制造业的比重将()

保持不变 开始下降 持续增高(对) 达到最大值

2、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市场配置导致了农村先进生产力流向城市而变为廉价劳动力(对)

3、发展必然是以增长为物质基础,任何意义上的增长都体现为发展(错)发展必然是以增长为物质基础,但并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增长都体现为发展

4、劳动力的单向流动会导致()

城乡结构不平等 三大产业不平衡 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上均是(这个)

5、【发展】总量:GDP、就业、国民收入分配; 结构:城乡结构、地区关系、资源供求关系、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增长与发展是否协调。国内需求与对外贸易是否相对平衡。

6.6 改革:从总量扩张到结构调整

1、“马太效应”运用于经济学上,实际意味着资源配置的能力下降(对)

2、“十二年一大饥,六年一小饥”这个说法出自《史记》司马迁

3、“滞涨”现象实际上是指事业及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依旧持续发展的现象(错)

4、财富的重新分配需要几个方面的条件?

实用效用为零的人的财富

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

边际效用很大的人的正确运用

以上均是(对)

6.7 收入分配问题

1、“帕累托最优”不包括()

交换最优 生产最优 资本最优 产品混合最优

2、所谓的“自然禀赋条件”不均衡分布跟气候没有关系(错)

3、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上,落脚点应该放在?

民生(对) 货币 政策 市场

4、“帕累托改进”现象适用于?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对) 货币经济学 都适应

5、等量劳动和等量资本的输出不一定换来等量回报(对)

6.8 民生问题的重要地位

1、基本民生问题不包括()

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设施 居民奢侈品消费(没有) 基本消费品 基本消费安全

2、国家长期发展的持续目标之一不包括改善民生(错)

3、有效政府实际上是有限责任的担当者,而非所有责任的担当者(对)

4、在经济结构问题上,最基本问题是基本公共品的处置上(对)

6.9 改革:帕累托最优

1、劳动与(土地)不能更大的结合时,就是一个闲置的资本。 2、1984年出现的粮食丰产但卖粮难现象实际上是经济制度出现的问题(对)

3、承包制的缺点有()

企业行为短期化

包盈不包亏

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利于确定承包基数

以上均是(对)

4、对于“跨地区转移”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中西部资本、企业家严重不足导致的(对)

过剩的劳动力不能实现本地区的跨行业转移(对)

中西部就业率差(错)

这种现象跟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有关

5、劳动力要转变为最大化追求货币收入的生产要素,不需要跟资本相结合(错)

6.10 30年来改革历史回顾

1、所谓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包括()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收入需求(无) 出口贸易

2、1985年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期间存在着多少种资源短缺(4) 能源领域 原材料领域 原料领域 农业领域

3、增长与经济之间的冲突集中体现为环境和增长的冲突(错) 增长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为发展与增长的冲突

4、在中国,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向长期处于以数量扩展为主(对)

5、“人口再生产”不包括()

体力 智力 钱力(无) 心力

6.11 民生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

1、“生产过剩”现象是()

一种制度现象

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出现的矛盾

生产能力与社会制度的不平衡

以上均是(对)

2、健康权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对)

3、对“民生是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解读有误的是()

把穷人量降到最低

中等收入人群比率提高

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

形成“正方形”型社会(错,橄榄型)

4、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发生的第二次大规模危机在哪个领域() 农业(对) 手工业 重工业 服务业

5、用民生现象不可以用来解决发展与增长的问题(错)

6.12 危机与革命

1、1876年的企业制度革命,出现了三大问题,不包括() 科学管理问题

服务优劣问题(无)

法人治理问题

职业经纪人问题

2、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纽带是()

金钱 政策 道路(对) 人力

3、1891年产生的“谢尔曼法”实际上是限制垄断、保护竞争(对)

4、“宏观经济学”这一概念诞生于(1936)年

5、人类社会在中长期会面对三个领域的危机,即:金融危机、农业危机、能源危机(对)

7.1 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吗?

1、对“帕累托改进”解读有误的是()

把最稀缺的资源配置给最能有效的实用资源的人

不伤及其他人的利益

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完全可以实现(错)

2、经济学上定义的一个国家是不是市场经济国际,取决于() 两层次市场

两类产品

配置的差异

以上均是(对)

3、公共部门的保险赔付以公共资源为基础是有度的(对)

4、经济市场化就是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是由计划着来配置(错)

7.2 两层次市场的含义

1、“两层次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部分(对)

2、下列不属于“要素市场”的是()

房地产市场 商品市场(错) 产权市场 劳动力市场

3、关于“威廉佩蒂”的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土地是财富之父(错 土地是劳动之母)

劳动是财富之母(错 劳动是财富之父)

劳动和土地结合才能产生财富(对)

劳动和土地结合不能产生财富

4、国民分配初次收入当中,劳动所得远远超出资本所得(错)

5、关于“产品市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低层次市场

进入市场的关卡很低

无购买力的需求(错)

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或现实表现

6、资本、劳动力、土地、管理、专利、知识产权 都是生产要素

7.3 如何衡量经济市场化

1、关于“非流通股”解释不当的是()

上市公司中不能在交易市场上自由买卖的股票

除了流通权与流通股不一样外,其他权利和义务都是完全一样的(对)

不可以通过拍卖或协议转让的方式来进行流通

包括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内资等

2、制度是政府为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提供的必要公共品(对)

3、劳动蓄水池的存在实际上是对在业工作者工资水平的一种限制(对)

4、从产品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超过了() .93 .94 .95(对) .96

5、下列不属于生产要素的是()

产权 土地 股票 品德(错)

7.4 两类产品的含义

1、在任何情况下,公共品都可以由私人部门来提供(错)

2、公共品由()提供

公共部门 & 准公共部门 私人部门

3、吉芬品是指()

高档物品

不可被替代的物品

与自身价值不符的商品

随着价格和需求同升同降的商品(对)

4、市场能够调节供给的条件之一就是供给对价格有反应弹性(对)

7.5 两层次市场的不对称

1、进入期货市场的条件不包括()

注册手续 注册资本金的规模

过去的借款记录 过去的营业记录(有)

不一样的(错)

3、产品市场的风险包括()

道德风险 品质风险 伦理风险 以上均是(对)

4、要素市场进入壁垒很高,其中不包括()

技术壁垒 知识壁垒 制度壁垒 人脉壁垒(错)

5、均等的分享指的是基本公共品的使用权涉及到基本人权(对)

7.6 公共品与私人品的供给

1、由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还有诸多不对称现象,还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了(对)

2、中国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了一条()的改革与发展道路 均衡 非均衡(这个) 失重 超重

3、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用来做参照系的不能是下列哪一个? 制度方面 文化层面

经济体量(没有) 世俗行为

4、政府公共行政体制的完善不需要借助于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加速改革(错)

7.7 经济改革对社会的全面影响

1、经济基础往往是通过()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变化的。 文化结构 制度结构

社会结构(这个) 经济结构

重要(错)

3、私人品供给主要是通过()来实现

非公有制企业 公有制企业(不是这个)

合资企业 外资企业

4、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分化过程中,有效的整合才能使各方面得以聚焦,充分调动能动性(对)

农业跟工业相比具有不确定性。

中国今后的改革主要就是调整和优化结构。

市场配置资源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被动出清市场。错

沈阳防爆厂的破产催生了中国第一部公司法。 错

用民生现象不可以用来解决发展与增长的问题。错

截至2004年,猪贱伤农共出现5次。错

功利主义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错

人不想吃东西,说明恩格尔系数大幅上升。错

广告属于一种交易费用。对

恩格斯认为“卡夫丁峡谷”是可以跳过去的。错

经济市场化就是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是由计划者来配置。错

合成谬误又叫羊群效应。对


相关文章

  • 解读十八大报告
  • 解读十八大报告一系列新观点.新亮点.新定义 在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开幕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作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重要报告.就如何把握十八大重要精神,本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多 ...查看


  • 中国劳动法详细解读
  • 中国劳动法 香港劳工法 台湾劳动法 澳门劳工法 中国劳动法 主要劳动法规 首页 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就业促进法 工会法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年节纪念日放假条例 其他法規 / 地方法规 劳动和社保政策法 ...查看


  • 全国政协委员解读十八大
  • 全国政协委员解读十八大"十大热词" 毫无疑问,党的十八大将以其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而载入中国史册.十八大所倡导和表述的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也将一并载入共和国史册,并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成为指导全党全 ...查看


  • 十七届五中全会解读
  • 十七届五中全会解读 第一个趋势:从"生存型"到"发展型"转变,科学发展是"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专家解读: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 ...查看


  •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听取政府工作的报告后,将会按照这个地区或行业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和审议,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稍后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主席团会对报告进行审议,并形成审议意见反馈给政府. 各位人民代表可以把自己的 ...查看


  •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
  •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 复旦大学 石磊 课程报名 进入课程 (18人评价) 0.2 课程评价 提供学校:复旦大学 院系:经济学系 专业大类:理论经济学 专业:政治经济学 学习模块:通识教育 课程编号:ECON119001.01 学分:2 课时 ...查看


  • 中央经济会议闭幕 确定六大任务 解读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中国2014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6大任务:着力防控债务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4年着力防控债务风险 中央 ...查看


  • 深刻解读日本经济--纠正关于YY们对日本经济的一系列严重错误理解
  • 1.日本经济经过失去的十年一蹶不振了. 解读:日本这段时间从数据看确实不漂亮,楼市与股市确实是下跌的.但是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下跌.恰恰相反,人均收入这十年稳步上涨.日本政府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并没有在这十年受到影响.还有重要的一点大概YY ...查看


  • 十八大报告要点专家解读
  • 理论学习:十八大报告要点解读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以高度凝练的语 ...查看


  • 2016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