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的方法

识字的学习方法

1.加一加

这种方法就是在熟字基础上加一或几笔变成新字。

例如‚申‛这个字,我们就可以用‚日‛字加一笔的方法来记住。

2.减一减

这种方法就是在熟字减一笔或几笔变成新字。

例如‚吉‛这个字,我们就可以用‚结‛字去掉偏旁的方法来记住。

3.换一换

这种方法就是熟字换偏旁变成新字。

例如‚烧‛这个字,我们就可以用‚浇‛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

4.编故事猜谜语

这种方法就是把你需要认识的字用编个故事或者儿歌、谜语的方式记下来。 例如‚告‛字,我们就可以用‚一口咬掉牛尾巴‛记住它。 火灾的‚灾‛字,我们就可以用‚房子(宝字盖)里着火了‛记住它。安全的‚安‛,有妈妈在家,就很安全。

5.形象记忆

这种方法就是把你需要认识的字用形象的方法记住。

例如‚休‛ 可以理解为一人靠树旁。‚心‛锅里炒了三科豆,一颗在锅沿,一颗在锅外。

6.形声字识字法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规律识字。

例如‚饺‛这个字就是一个形声字,食字旁是形旁,表示和食品有关;右边的交就是声旁,表示字音。

7.查字典

查字典的方法有两种,对于你知道读音不会写的字可以用音序查字法学习,对于你不知道读音知道字形的字就可以用偏旁查字法学习。

理解词语学习方法

就先把构成词语字或词拆开,分别解释,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例如: “生趣”——生就是生活,趣就是的情趣、乐趣。连起来就是生活的情趣、乐趣;“愧疚”——愧,惭愧;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合起来就是“因为惭愧感到痛苦”。兴国安邦——先解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家。整个词是,国家兴盛安定。酷爱——酷,极,程度深;爱,爱好。合起来是非常爱好。

2.例句理解法。

在一个单独的句子中我们理解一个词语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但如果我们举出身边熟悉的语句,创设出我们熟悉的语言环境再去进行理解就容易多了。例如,鸟语花香这个词,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这个词语出现的句子或者自己说一句话。通过第一种方法,同学们会理解到‚鸟的叫声和花的香味‛,然后再以句子进行理解,‚春天到了,一片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这是同学们就可以知道鸟语花香是形容春天的美景的词语。

这种方法就是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例如同学在读课文中遇到这样一句话‚大厦顷刻间倒塌了‛,这句话中他不理解的词语是‚顷刻间‛,但是用换词的方法知道是‚大厦一下子就倒了‛的意思,所以,顷刻间就是一瞬间,表示速度很快。

即用反义词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例如‚冷落‛,反义词是热闹,词义是不够热闹。‚镇定‛是不慌乱。‚漫长‛就是不是短暂的,‚清醒‛就是没有昏睡,“干燥”就是不潮湿。

这个方法就是根据课文中或者你脑海中的图画,分析理解词语的方法。例如同学们在学习‚肥皂泡儿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圆透明的球儿面上乱转‛(《肥皂泡儿》)时,你一定能想象出吹泡泡时美丽的泡泡上闪烁的五颜六色的光泽吧,那就是‚浮光‛。

这种方法就是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读一读、想一想再理解含义。例如:如‚恍然大悟‛一词出现在这样的一句话中。‚上课时,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我怎么也想不出来怎么做。下了课,一问老师,才恍然大悟。‛这个词语只看最后一句话是很难理解的,但如果读了前面的一句话,就会知道原来这道题我不会不明白,下课问了老师一下子就明白了。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过来‛的意思。类似于这样的词语就需要联系前文或后文领悟。

这种方法就是如果课文中有不明白的词语,这个词语还比较适合做动作,我们就可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我们就可以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

这种方法适用于成语的理解,三个步骤是一解字意,二解原义,三解比喻或引伸义。例如‚守株待兔‛一解:株,树桩。二解本义: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三解比喻义:得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不放。‚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无论你是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或者是不理解的词语,我们都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来学习。

理解句子的常用的方法 理解句子的步骤:

第一步:读通句子。读通句子是理解的基础,要把句子读准读通,可用学习识字的方法解决句子中不认识的字。

第二步:把组成句子的每个词语的含义弄清。特别是句子中出现的生僻的词

或者是不理解的词语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

第三步: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方法: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焦急‛的意思是非常的着急;而‚耐心‛的意思是心里不急燥,不厌烦。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这时就要想老奶奶为什么而焦急?为什么又耐心的等侯?从而理解这两个词乍看是矛盾的,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句子的深层含义,往往和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个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的内容有关。因此,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体会出句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

例如:课文《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个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单单地看这句话,似乎很简单,就是说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但是,句子加了‚多么‛这一修饰词,我们就要深入理解周总理的工作是怎样的劳苦,生活又是如何简朴。而这些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得到真切的体味,文中重点描写了总理室内摆设十分简单,生活中吃和穿的简朴;还对总理不辞辛劳工作到深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进而使我们懂得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周总理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的高度概括。

有些句子我们要透过表面来探究它的言外之意,往往这种“弦外之音”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一句,并非说明她们真的得到了幸福和快乐,而是说明这种幸福和快乐只有到另一个世界中才能实现,进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作者在写作中,常常会借助一些修辞方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生动、含蓄、深刻起来。因此,仔细体味、揣摩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助于从中领悟作者在句子中所蕴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

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中写道:‚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把老桥比喻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赞扬了老桥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透过句子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本意。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问:‚碰壁的原因是什么?‛(四周黑洞洞的。)接着领悟出‚四周黑洞洞的‛和‚壁‛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认清句子的内涵意思,我们可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像鲁迅先生这样的进步人士自然受到挫折与迫害。从而激发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佩服,对黑暗深化的憎恨。如果光从字面上看,就会同课文中我一样‚恍然大悟‛,这样一理解,注意了时代背景,就会懂得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懂得这些,就能透过字的意思,引申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它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从‚黑洞洞‛和‚碰壁‛两个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理解句子方法儿歌:

理解难句有诀窍,了解背景很重要。

上下内容需兼顾,不可孤立把义找。

关键词语不放过,一点击破全知晓。

弦外之音要考虑,修辞作用莫忘掉。

综合运用此方法,句子含义自揭晓

分段的方法

分段的步骤:

1.先认真地读全文,搞清楚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段与段、段与全文的关系;

2.确定文章的体裁(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再确定应该用哪种方法分段;

3.用符号在文章中划分段落;

4.分段后再看看全文,检查一下每个意义段的内容是否单一、完整。既不要把内容不相同的自然段合并在一起,又不要把内容相同的自然段分开。

分段的方法 :

按时间的变化分段

按时间的变化分段,就是以时间变化的先后顺序给文章分段。首先要认真地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句子。不过要注意不能每见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就把文章分出一段,而是应该以比较大的时间变化为标准。

确,如“早上”、“中午”、“傍晚”等。有的文章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不十分明显,但只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就能看出时间的变化,如“暮色苍茫”就是指傍晚,“月亮渐渐地移到了当空”就是指深夜。

蓖 麻

‖春天来了。我们和老师一起在校园里种下了蓖麻籽。一天清晨,我去浇水时发现它已经出芽了。我高兴地告诉了老师,老师便兴致勃勃地过拉看。她说:‚看见了吗?中间长的是幼芽,这小叶叫子叶。‛我问老师蓖麻什么时候才结果,老师笑着说:‚要到秋天!‛我想:我一定要好好照料它。 十来天过去了。幼芽变成了嫩叶,形状像一个个巴掌,绿得可爱。叶子越长越多,越来越密。我和同学们浇水,松土,还施了一些肥料。‖

‖夏天来了。叶子大得像一把把小扇子。茎又粗又壮,茎上还有明显的节。慢慢地它开出了小花,还有淡淡的红色的花柱。花落了,结出一颗颗淡绿色的小果实,上面还带着软刺儿呢! ‖

‖到了秋天,各种农作物成熟了。我们的蓖麻也能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绿色的果实变成褐色的,壳很硬。它们频频点头,像在迎接我们呢!我们师生那着剪刀,把一串串的果实剪下来,放在筐里。眼看着劳动的汗水变成饱满的果实,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

2.按地点的变化分段

按地点的变化分段,就是以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分段。先要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和句子;然后把同一地点的内容归并成一段,地点变了就必须另换一段。

买 蛋

‖暑假的一天清晨,我刚起床,妈妈就对我说:‚刘虹,今天你爸爸要从徐州回来,你到菜场去买两斤鸡蛋回来。‛我从妈妈手中接过钱和篮子就出了大门。‖

‖我来到菜场,看见柜台前挤满了人,只好站在后面排队。站了一会儿,只见营业员阿姨对着我招手。我以为她在喊后面的人,便向后面看。一位叔叔对我说:‚人家在喊你呢!‛我说并不认识她。那位叔叔又说:‚明明是叫你嘛!‛这时,我想起来了,她认识我妈妈。我正准备向前走,但伸出的脚又缩了回来。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遵守社会秩序,不要自私自利,我怎能去呢?我很快在原地站好了。那位营业员阿姨只好对我笑了笑。

不一会儿,轮到我买了。我把钱递过去,高兴地买到了蛋。

我刚要转身,那位营业员阿姨叫住我问我:‚我刚才叫你,你怎么不来呢?‛我说:‚老师要我们小学生遵守社会秩序,不能只图自己方便,我不能这样做呀!‛她听见我这么说,脸一下子红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好像在说:‚多好的孩子,做得对!‛ ‖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必须先要了解文章中所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或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等几个基本部分。每个部分可分作一段。在这种方法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倒叙的方法。先写事情的结果,再写发生、发展。这种倒叙的方法也可以成为分段的依据。

懊 悔

‖从前,有一只非常漂亮的小鸟,它长着一身青色的羽毛,一天到晚总是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人们都叫它小青鸟。

有一天,小青鸟的爸爸、妈妈对它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能成天玩,应该去学习本领了。”小青鸟答应了,便离开爸爸妈妈学本领去了。‖

‖小青鸟飞到树林里,它看见啄木鸟给树治病,树非常感激啄木鸟。小青鸟想:做一个医生倒不错呀!便对啄木鸟说:“啄木鸟先生,我跟您学医吧!”“好呀,不过学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学五年,才能学会。”小青鸟没说什么,便跟啄木鸟学医了。

学了三年,小青鸟觉得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太枯燥,没意思。有一天,它听见人家称赞夜莺的歌声好听,心想:“做一个音乐家那才好呢!”便跑去对夜莺说:“夜莺姐姐,我跟您学唱歌吧!”“好的。不过学唱歌要勤学苦练,最少在五年时间才能学好呢!”小青鸟便不再学医,开始跟夜莺学唱歌去了。

学了三年以后,小青鸟觉得唱歌太难学了。有一天,它看见喜鹊在树上搭窝,它心想:“假如我能成为一个建筑师,那多好呀!”它就对喜鹊说:“喜鹊伯伯,我跟您学搭窝好吗?”“好的,不过要学会搭窝,最少也得用五年时间呢!”于是,小青鸟又去跟喜鹊学搭窝了。 ‖

‖九年时间白白地过去了,小青鸟一种本领也没有学好。这时候,它已经不再是一只年轻、漂亮的鸟儿了,身上的羽毛变成黄色,头上的毛变白了。

小青鸟懊悔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地学会一种本领。因此,它天天悲哀地叫着“懊悔——懊悔——懊悔”。 ‖

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

有些写人的文章,通过几件事来刻画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几个方面的品质;有些状物的文章,写了事物的色彩、形态、性能、用途等各个方面;有些写景的文章,从几个侧面描写景物;有些记事的文章,用几件事表现一个中心„„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来给文章分段。

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首先要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物;然后仔细分析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事物的,每个方面就是一段;分段后再看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否并列。

垂 柳

‖在北方广大的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荫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

‖柳树不仅是最早的报春使者,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浪打,所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的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饿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它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树枝虽然纤细,但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的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柳箕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絮、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心,也可作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我国南方,无论塘边河岸,还是丘陵山地,一经扦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十厘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栽培,那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就更多。‖

5.按文章的总分结构分段

总分结构的文章就是指总起分述的文章。实际上也是写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所不同的是它在开头有个总起段,有的结尾还有个总结段。这类文章分段时应把总起段、总结段各分成一段,把中间的部分合成一段。

我 的 哥 哥

‖院里的邻居小林老说我的哥哥傻。‖

‖有一次,哥哥带我去买电影票。排队的人可多呢!站在队伍前的小林,叫哥哥插到前面去。哥哥摇摇手,规规矩矩地排在队伍后面,小林低声说:‚真傻。‛ 院门口有一大堆沙子,我们常去

玩。有一次,不知为什么事,小林和小强吵起来了。他俩越吵越凶。小强抓起一把沙子就扔。哥哥正巧走出大门,沙子扔到了哥哥身上。小强一见闯了祸,撒腿就跑,摔倒杂路边。我哥哥急忙跑过去,把小强扶起来,问他摔坏了没有。小林 生气地说:‚沙子是他扔的,你还要去扶他,真傻。‛

还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不小心摔了一跤,压坏了王爷爷的几棵向日葵苗。我悄悄地跑回了家,哥哥见我身上很脏,拉我到门口去拍土。王爷爷这时发现向日葵倒了几棵,就问:‚哪个小淘气把苗弄坏了。‛我一听,赶紧躲进屋去。哥哥全明白了,他立即对王爷爷说:‚是我妹妹弄坏的,真对不起,一会儿我给您补上几棵。‛吃过晚饭,哥哥用我家的好苗给王爷爷补上了。小林见了,又在一旁笑着说:‚真傻。‛ ‖

‖小林老说我哥哥傻,可是‚六一‛儿童节那天,我哥哥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这是为什么呢?‖

6.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分段

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分段,必须先弄清楚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例,然后找出主要事例在文中的起始和结束,把这部分确定为一段。再看看除去主要事例的前后部分还可以怎么分段。

吃西瓜

‖前几天,爸爸买了两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晚上,天气闷热,爸爸招呼我和弟弟一起吃西瓜。 我和弟弟看着这两个西瓜,就仿佛看到里面鲜红的瓜瓤。爸爸切开了第一个西瓜,啊!是个生的,黄里微微泛有白色,瓜籽也是白嫩的,我和弟弟好失望。可是,爸爸一声不吭,若无其事地切开了第二个,啊!鲜红的瓜瓤,又黑又饱满的挂籽,真诱人啊!

‚吃吧!吃吧!‛爸爸把两片瓜推到我和弟弟面前笑着说。弟弟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刚要吃,突然发现爸爸拿起了一片生西瓜,咬了一口,嚼了几下,眉头一皱,硬咽下去了。这时,他发现我正盯着他。爸爸脸上立即露出了笑容:‚你吃你的吧,这生瓜也很好吃呀!‛这时,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低头咬了一口手中的熟瓜,可怎么也咽不下去。于是,我放下手中的熟瓜,拿起一片生瓜咬了一大口,清淡无味,我还是把它吃下去了。‖

‖这件事过去很多天了,但我的心是甜甜的。我觉得在这件小事中,我得到了一种宝贵的东西。‖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分段方法,同一篇文章的分段,可以允许用不同的方法作不同的划分,但是我们必须选择一种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说,看看哪种方法分出来的段落最能体现作者一步一步地把意思写出来的思路,我们就选择哪种方法。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前提。

归纳段落大意有三项要求:一是要反映段的主要内容;二是用语简单明确,不罗嗦;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这三项要求中,第一项是最基本的。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在语言表达上才能做到简明;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各段段意才能成为文章的提纲,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归纳法。

因为段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分段归纳段意要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每一段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熟悉全篇这一整体,归纳段意时才容易抓住重点。

二、取舍与归并法。

归纳段意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取舍法,即段中的几层意思能分出主次,那就可以“取主舍次”,分清段落中哪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 另一种是归并法。即段中的几层意思分不出主次,那就要把几层意思都概括进去。

三、挖掘内在联系法。

一篇课文,段与段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记事的文章大都分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叙写的。

也可采用以下有效方法:

1.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2.概括法: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

3.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概括出它的主要意思,把各个部分的意思综合组织,就能归纳出主要内容了。

例如: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 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本方法注意事项: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1935年5月(时间),北上抗日的红军(人物)为夺取泸定桥(地点)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事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草船借箭》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诸葛亮在什么情况下借箭的?②他们是怎么借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因此课文主要内容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故意刁难,请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谁知诸葛亮只用了三天时间便从曹操那儿‚借‛来了十万支箭,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服输。

四:课题扩展法

有许多文章的题目就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这就可以根据课题扩展,使它的内容更加具体、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来了。

如《山中访友》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的步骤:

(1)通读全文。(2)以题目为中心,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内容。

(3)将相关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4)将概括后的意思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本方法注意事项:1、文题扩展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文章。例如,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题目本身往往就是主要内容的核心部分,我们抓住题目的补充说明,就是文章的大意了。2、在文章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内容时,要紧扣题目。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寻找“做了什么事”;以物命名的文章,主要看“怎么样”;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主要找“发生了什么事”。

五:摘句归纳法

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得准,需要反复比较分析,分清内容的主次,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归纳了。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全段话都是围绕某一句话的意思写的,那么这句话就是重点(中心)句。如果全文都是围绕文中某段话的意思写的,那么这段话就是重点(中心)段。文章中的重点句、重点段就是全文主要内容的提示,我们一定要留心。

有的文章只有一个重点句或重点段,而有的文章则有好几个。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把几个重点句或重点段的意思加以综合整理,概括出主要内容。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就有两个重点句,一句在文章前面:‚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另一句在文章结尾:‚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在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需要把这两句话综合起来:‚小兴安岭不仅一年四季都美丽诱人,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六、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 第一自然段 ) :写志愿军决定攻下敌人占领的 391 高地。文中用‚一颗毒牙‛来比喻敌人占据的 391 高地对我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这次战斗的目的就是要拔掉这颗‚毒牙‛,把战线向南移动。此举对我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部分 ( 第二、三自然段 ) :写潜伏部队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隐蔽着。课文先介绍了这次任务的难度很大。

第三部分 ( 第四至八自然段 ) :这部分写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这是文章的重点,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写邱少云被烈火烧身。 第二层,写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我‛心情复杂。 第三层,写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

第四部分 ( 第九、十自然段 ) :在邱少云精神的鼓舞下,我军迅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不十白牺牲的精神变成了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给了战士们巨大的精神鼓舞。

可以看出,第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那么,在我们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第一、二、四部分只要简略的提一下就可以了。

这样,我们得出的文章主要内容就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争夺 391 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烈火焚身也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他的高尚精神鼓舞我军战士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

学会提问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明代学者陈献章对质疑的功用阐述更具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会提问,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会体现学习的快乐,更会深入的理解课文。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学会提问:

一、抓课题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可以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

如:《好汉查利》《卡罗纳》《乌塔》,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作如下提问:课文写了有关这个人物的哪些事?这个人物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优秀品质?作者为什么写他?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雅鲁藏布大峡谷》《北京》,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以作如下提问:这个地方位于祖国的什么位臵?这个地方有哪些景色?景色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地方?

3、以事件作题目,紧扣事情脉络提问

如:《找骆驼》《钓鱼的启示》《学会看病》,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作如下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事情的结果如何?通过这件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如:《蜜蜂》《猫》《白鹅》《珍珠鸟》《松鼠》,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作如下提问:这种动植物或昆虫是什么样子的?它生活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生活习性?

如:《矛和盾的集合》、《纸船和风筝》《陶罐和铁罐》,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作如下提问:这两个相关联的事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通过这一联系,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6、用景物景观作题目,紧扣景物特点提问

如:《火烧云》《秦兵马俑》《观潮》,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作如下提问:这一景物景观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景物?

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不能失信》,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作如下提问:这句富含人物感情的话是谁说的?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这样的训练多了,不但有利于掌握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而且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经常做这样的训练,问题意识就会增强,理解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抓重点词句提问。

抓哪些词句进行提问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的理解,就可以进行提问。

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就可以进行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而就可以深入学习课文。

例如《信任》一文中的‚信任‛一词,作为课题就直接点题,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提问:如何理解信任,文中又是怎么体现信任?

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如《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一自然段‚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与最后一自然段‚怎们?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这两句前后照应,可以随着问题继续追问,这两个句子该如何理解?

4、抓感受最深的词句提问。

如《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时,就可以抓住感受最深的词语‚愚不可及‛,这个词怎么理解,为什么说是愚不可及?从而深入学习课文。

如《责任》一文中孩子向父亲要钱陪给老人被打碎的玻璃钱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把15美元还给父亲时‚父亲拍着他的肩膀,高兴的说:‘一个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竟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还有最后一句话‚那次闯祸之后,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就可以围绕这些句子进行提问,进而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责任到底是什么,负责任的品质是多么重要。、

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可对‚纹丝不动‛可以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能‘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呢?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纹丝不动’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语句反复的地方往往是作者感情表达的关键之处,可以对反复出现的语句的质疑,唤起对文章思想感情理解,与作者的思维产生共鸣。如《一碗馄饨》两次出现小姑娘哭了。对此,提问,两次哭了分别是为什么?体会小姑娘的心情的变化。又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三次叹气,为什么?通过细读课文,领悟到凡卡的悲惨命运,他在城里过着非人的生活,又正值圣诞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更让凡卡觉得生活没有指望,所以在写信过程中不住的叹气。

三、抓住文中的空白处进行提问

在记叙文中,由于构思炼意、布局的需要,往往会把有的情节一笔带过。而在一、两句简要的叙述中,留有让人思索的空白。读文时,可以抓住叙述中的空白,设置值得探索的问题,进行提问。

如《田忌赛马》一文在第二次齐威王赛马失败后,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对课文此处空白处开掘,提问:齐威王为什么会目瞪口呆,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2、利用细节描写的空白进行提问

细节描写是指对很细微的小事或人物很细微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在读文时,可以抓住细节描写的空白去探究,从而更好地领悟人物的内涵,

如《我是你的儿子》一文,文章前后两次写到了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忽闪忽闪的。抓住这个细节描写提问: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忽闪忽闪的是焦裕禄书记干什么时候的形象?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为什么会忽闪忽闪的?前后两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句话变成一幅画,画面该是怎样的?从这个细节描写所产生的空白中,看到了一个奔波于风雪中的人民公仆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的高大而又感人的形象。

有的课文结束了,却让人有一种怆然若失的感觉;有的课文,又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这样的结尾是发人深思的,是留有空白的。读文时,可以插上想像的翅膀,去合理地发展课文的情节、意蕴,无疑会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强化情感的熏陶。

如《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悄悄地溜走了。南郭先生溜走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可以进行提问,到底会是怎样的结局?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开头、中间过程或结尾处都留有引发想象的空白,可以联系整篇课文进行提问。

如《一夜的工作》写的是我国著名作家何其芳同志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和由此产生的感想,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敬佩之意和由此产生的自豪之情。可以提出疑问:作者只和总理一起审阅了最后一份文件,其他时间都在睡觉,凭什么说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甚至是每夜的工作情况?此时展开想象,在作者睡觉这段时间周总理在做什么?怎么做的?

平时每天的夜里总理又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得出结论后找出周总理一天的日程表可以有助于理解作者自豪的由来。

四、抓住课文标点提问。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标点符号的作用功不可没。换而言之,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黄继光》一文写道:‚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可质疑:这里为什么连用两个感叹号?有什么好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明了什么?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多次出现了感叹号,多达17次。可以找到感叹号的出处,进行提问:‚感叹号在各处的朗读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作用?‛这样可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中,可以提这样的问题:‚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后一个没有加引号呢?‛

再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诱惑人的‘鱼’。‛可以抓住加引号的鱼提问学生:‚这个鱼为什么加了引号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课文中特殊的标点符号:如破折号、省略号等进行提问,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文。

如《跳水》一课,进行学生质疑:‚四十秒钟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再如《小溪生病了》,有这样一段:小兔不往小溪里扔纸屑了,小猴不往小溪里丢果皮了,小猪也不往小溪里倒垃圾了……

对于这段的结尾处的省略号就可以进行提问:省略号表示什么,那还有谁会怎么做?

通过抓住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引发思考、讨论,这样会加强思维训练,也会深入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学会阅读的方法

阅读之前一定要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方法对文章的作者进行了解。

阅读课文的步骤及方法:

一.初读:

初读课文也就是要首先通读课文。要求通读全文,勾画出新字、生词,(运用学习识字的方法自主识字)。对于不理解的词语,(要运用学词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再读课文

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概括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在此环节要进行划分段落,并能概括段落大意。(要运用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学习),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

1、读懂课文

要深入理解课文,按照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子与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做到读懂课文内容,理想思路。(此环节充分利用学习句子和读懂段落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会质疑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在此要运用提问的方法进行学习)。

3、品读重点段落

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此环节要运用学习词句和段落的方法学习。)

4、悟读课文

要求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在品味语言的学习中要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学习

批注的方法: 批注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一是准备一支削得细细的铅笔,作批注的字不能太大; 二是把课文读通读熟甚至读透; 三是看看文章页码空白处的位置大小,供批注时书写方便,以保持书面的整洁。 四是了解批注的有关符号。如:

‚~~~‛浪线(也叫曲线)划在好词佳句的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1)找到关键词语。

如《五彩池》中的‚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我喜欢‚没想到和真的‛这两个词语,它们写出了自己看到五彩池惊喜的心情。)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如《五彩池》中的‚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池比作彩带,颜色特别好看;把水池比作镰刀、盘子、莲花和葫芦,形状千奇百怪。它这样一比喻,我读着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标点符号的运用。

如《五彩池》中的‚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省略号写出五彩池的形状不仅仅是作者描述的这几个,还有很多,让我对五彩池的美丽产生更多的遐想。)

(4)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精彩处进行批注。

如这样一段阅读:小心翼翼地剥开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

壳的小欢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 :‚ 你说这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 ?‛ 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就可以对母亲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批注。(从母亲小心翼翼的剥开荔枝皮的细微动作中感受到母亲对荔枝的由衷的喜爱之情)

(5)疑惑之处做批注。

如: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诱惑人的‘鱼’。‛产生了疑惑,就可以批注‚这个鱼为什么加了引号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可以写上文字,也可以画上‚?‛。

(6)批注的形式

批注的形式,可以有感悟式批注、赏析式批注(品味关键词语、揣摩文章写法)、补白式批注、图画式批注、提问式批注、概括式批注、识记式批注等。

5、熟读课文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职优的课文或段落,要求诵读,以便自己在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对于优美的语段,进行积累。

识字的学习方法

1.加一加

这种方法就是在熟字基础上加一或几笔变成新字。

例如‚申‛这个字,我们就可以用‚日‛字加一笔的方法来记住。

2.减一减

这种方法就是在熟字减一笔或几笔变成新字。

例如‚吉‛这个字,我们就可以用‚结‛字去掉偏旁的方法来记住。

3.换一换

这种方法就是熟字换偏旁变成新字。

例如‚烧‛这个字,我们就可以用‚浇‛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

4.编故事猜谜语

这种方法就是把你需要认识的字用编个故事或者儿歌、谜语的方式记下来。 例如‚告‛字,我们就可以用‚一口咬掉牛尾巴‛记住它。 火灾的‚灾‛字,我们就可以用‚房子(宝字盖)里着火了‛记住它。安全的‚安‛,有妈妈在家,就很安全。

5.形象记忆

这种方法就是把你需要认识的字用形象的方法记住。

例如‚休‛ 可以理解为一人靠树旁。‚心‛锅里炒了三科豆,一颗在锅沿,一颗在锅外。

6.形声字识字法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规律识字。

例如‚饺‛这个字就是一个形声字,食字旁是形旁,表示和食品有关;右边的交就是声旁,表示字音。

7.查字典

查字典的方法有两种,对于你知道读音不会写的字可以用音序查字法学习,对于你不知道读音知道字形的字就可以用偏旁查字法学习。

理解词语学习方法

就先把构成词语字或词拆开,分别解释,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例如: “生趣”——生就是生活,趣就是的情趣、乐趣。连起来就是生活的情趣、乐趣;“愧疚”——愧,惭愧;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合起来就是“因为惭愧感到痛苦”。兴国安邦——先解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家。整个词是,国家兴盛安定。酷爱——酷,极,程度深;爱,爱好。合起来是非常爱好。

2.例句理解法。

在一个单独的句子中我们理解一个词语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但如果我们举出身边熟悉的语句,创设出我们熟悉的语言环境再去进行理解就容易多了。例如,鸟语花香这个词,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这个词语出现的句子或者自己说一句话。通过第一种方法,同学们会理解到‚鸟的叫声和花的香味‛,然后再以句子进行理解,‚春天到了,一片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这是同学们就可以知道鸟语花香是形容春天的美景的词语。

这种方法就是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例如同学在读课文中遇到这样一句话‚大厦顷刻间倒塌了‛,这句话中他不理解的词语是‚顷刻间‛,但是用换词的方法知道是‚大厦一下子就倒了‛的意思,所以,顷刻间就是一瞬间,表示速度很快。

即用反义词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例如‚冷落‛,反义词是热闹,词义是不够热闹。‚镇定‛是不慌乱。‚漫长‛就是不是短暂的,‚清醒‛就是没有昏睡,“干燥”就是不潮湿。

这个方法就是根据课文中或者你脑海中的图画,分析理解词语的方法。例如同学们在学习‚肥皂泡儿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圆透明的球儿面上乱转‛(《肥皂泡儿》)时,你一定能想象出吹泡泡时美丽的泡泡上闪烁的五颜六色的光泽吧,那就是‚浮光‛。

这种方法就是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读一读、想一想再理解含义。例如:如‚恍然大悟‛一词出现在这样的一句话中。‚上课时,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我怎么也想不出来怎么做。下了课,一问老师,才恍然大悟。‛这个词语只看最后一句话是很难理解的,但如果读了前面的一句话,就会知道原来这道题我不会不明白,下课问了老师一下子就明白了。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过来‛的意思。类似于这样的词语就需要联系前文或后文领悟。

这种方法就是如果课文中有不明白的词语,这个词语还比较适合做动作,我们就可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我们就可以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

这种方法适用于成语的理解,三个步骤是一解字意,二解原义,三解比喻或引伸义。例如‚守株待兔‛一解:株,树桩。二解本义: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三解比喻义:得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不放。‚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无论你是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或者是不理解的词语,我们都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来学习。

理解句子的常用的方法 理解句子的步骤:

第一步:读通句子。读通句子是理解的基础,要把句子读准读通,可用学习识字的方法解决句子中不认识的字。

第二步:把组成句子的每个词语的含义弄清。特别是句子中出现的生僻的词

或者是不理解的词语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

第三步: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方法: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焦急‛的意思是非常的着急;而‚耐心‛的意思是心里不急燥,不厌烦。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这时就要想老奶奶为什么而焦急?为什么又耐心的等侯?从而理解这两个词乍看是矛盾的,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句子的深层含义,往往和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个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的内容有关。因此,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体会出句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

例如:课文《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个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单单地看这句话,似乎很简单,就是说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但是,句子加了‚多么‛这一修饰词,我们就要深入理解周总理的工作是怎样的劳苦,生活又是如何简朴。而这些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得到真切的体味,文中重点描写了总理室内摆设十分简单,生活中吃和穿的简朴;还对总理不辞辛劳工作到深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进而使我们懂得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周总理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的高度概括。

有些句子我们要透过表面来探究它的言外之意,往往这种“弦外之音”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一句,并非说明她们真的得到了幸福和快乐,而是说明这种幸福和快乐只有到另一个世界中才能实现,进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作者在写作中,常常会借助一些修辞方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生动、含蓄、深刻起来。因此,仔细体味、揣摩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助于从中领悟作者在句子中所蕴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

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中写道:‚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把老桥比喻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赞扬了老桥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透过句子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本意。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问:‚碰壁的原因是什么?‛(四周黑洞洞的。)接着领悟出‚四周黑洞洞的‛和‚壁‛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认清句子的内涵意思,我们可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像鲁迅先生这样的进步人士自然受到挫折与迫害。从而激发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佩服,对黑暗深化的憎恨。如果光从字面上看,就会同课文中我一样‚恍然大悟‛,这样一理解,注意了时代背景,就会懂得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懂得这些,就能透过字的意思,引申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它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从‚黑洞洞‛和‚碰壁‛两个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理解句子方法儿歌:

理解难句有诀窍,了解背景很重要。

上下内容需兼顾,不可孤立把义找。

关键词语不放过,一点击破全知晓。

弦外之音要考虑,修辞作用莫忘掉。

综合运用此方法,句子含义自揭晓

分段的方法

分段的步骤:

1.先认真地读全文,搞清楚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段与段、段与全文的关系;

2.确定文章的体裁(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再确定应该用哪种方法分段;

3.用符号在文章中划分段落;

4.分段后再看看全文,检查一下每个意义段的内容是否单一、完整。既不要把内容不相同的自然段合并在一起,又不要把内容相同的自然段分开。

分段的方法 :

按时间的变化分段

按时间的变化分段,就是以时间变化的先后顺序给文章分段。首先要认真地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句子。不过要注意不能每见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就把文章分出一段,而是应该以比较大的时间变化为标准。

确,如“早上”、“中午”、“傍晚”等。有的文章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不十分明显,但只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就能看出时间的变化,如“暮色苍茫”就是指傍晚,“月亮渐渐地移到了当空”就是指深夜。

蓖 麻

‖春天来了。我们和老师一起在校园里种下了蓖麻籽。一天清晨,我去浇水时发现它已经出芽了。我高兴地告诉了老师,老师便兴致勃勃地过拉看。她说:‚看见了吗?中间长的是幼芽,这小叶叫子叶。‛我问老师蓖麻什么时候才结果,老师笑着说:‚要到秋天!‛我想:我一定要好好照料它。 十来天过去了。幼芽变成了嫩叶,形状像一个个巴掌,绿得可爱。叶子越长越多,越来越密。我和同学们浇水,松土,还施了一些肥料。‖

‖夏天来了。叶子大得像一把把小扇子。茎又粗又壮,茎上还有明显的节。慢慢地它开出了小花,还有淡淡的红色的花柱。花落了,结出一颗颗淡绿色的小果实,上面还带着软刺儿呢! ‖

‖到了秋天,各种农作物成熟了。我们的蓖麻也能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绿色的果实变成褐色的,壳很硬。它们频频点头,像在迎接我们呢!我们师生那着剪刀,把一串串的果实剪下来,放在筐里。眼看着劳动的汗水变成饱满的果实,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

2.按地点的变化分段

按地点的变化分段,就是以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分段。先要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和句子;然后把同一地点的内容归并成一段,地点变了就必须另换一段。

买 蛋

‖暑假的一天清晨,我刚起床,妈妈就对我说:‚刘虹,今天你爸爸要从徐州回来,你到菜场去买两斤鸡蛋回来。‛我从妈妈手中接过钱和篮子就出了大门。‖

‖我来到菜场,看见柜台前挤满了人,只好站在后面排队。站了一会儿,只见营业员阿姨对着我招手。我以为她在喊后面的人,便向后面看。一位叔叔对我说:‚人家在喊你呢!‛我说并不认识她。那位叔叔又说:‚明明是叫你嘛!‛这时,我想起来了,她认识我妈妈。我正准备向前走,但伸出的脚又缩了回来。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遵守社会秩序,不要自私自利,我怎能去呢?我很快在原地站好了。那位营业员阿姨只好对我笑了笑。

不一会儿,轮到我买了。我把钱递过去,高兴地买到了蛋。

我刚要转身,那位营业员阿姨叫住我问我:‚我刚才叫你,你怎么不来呢?‛我说:‚老师要我们小学生遵守社会秩序,不能只图自己方便,我不能这样做呀!‛她听见我这么说,脸一下子红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好像在说:‚多好的孩子,做得对!‛ ‖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必须先要了解文章中所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或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等几个基本部分。每个部分可分作一段。在这种方法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倒叙的方法。先写事情的结果,再写发生、发展。这种倒叙的方法也可以成为分段的依据。

懊 悔

‖从前,有一只非常漂亮的小鸟,它长着一身青色的羽毛,一天到晚总是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人们都叫它小青鸟。

有一天,小青鸟的爸爸、妈妈对它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能成天玩,应该去学习本领了。”小青鸟答应了,便离开爸爸妈妈学本领去了。‖

‖小青鸟飞到树林里,它看见啄木鸟给树治病,树非常感激啄木鸟。小青鸟想:做一个医生倒不错呀!便对啄木鸟说:“啄木鸟先生,我跟您学医吧!”“好呀,不过学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学五年,才能学会。”小青鸟没说什么,便跟啄木鸟学医了。

学了三年,小青鸟觉得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太枯燥,没意思。有一天,它听见人家称赞夜莺的歌声好听,心想:“做一个音乐家那才好呢!”便跑去对夜莺说:“夜莺姐姐,我跟您学唱歌吧!”“好的。不过学唱歌要勤学苦练,最少在五年时间才能学好呢!”小青鸟便不再学医,开始跟夜莺学唱歌去了。

学了三年以后,小青鸟觉得唱歌太难学了。有一天,它看见喜鹊在树上搭窝,它心想:“假如我能成为一个建筑师,那多好呀!”它就对喜鹊说:“喜鹊伯伯,我跟您学搭窝好吗?”“好的,不过要学会搭窝,最少也得用五年时间呢!”于是,小青鸟又去跟喜鹊学搭窝了。 ‖

‖九年时间白白地过去了,小青鸟一种本领也没有学好。这时候,它已经不再是一只年轻、漂亮的鸟儿了,身上的羽毛变成黄色,头上的毛变白了。

小青鸟懊悔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地学会一种本领。因此,它天天悲哀地叫着“懊悔——懊悔——懊悔”。 ‖

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

有些写人的文章,通过几件事来刻画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几个方面的品质;有些状物的文章,写了事物的色彩、形态、性能、用途等各个方面;有些写景的文章,从几个侧面描写景物;有些记事的文章,用几件事表现一个中心„„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来给文章分段。

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首先要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物;然后仔细分析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事物的,每个方面就是一段;分段后再看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否并列。

垂 柳

‖在北方广大的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荫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

‖柳树不仅是最早的报春使者,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浪打,所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的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饿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它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树枝虽然纤细,但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的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柳箕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絮、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心,也可作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我国南方,无论塘边河岸,还是丘陵山地,一经扦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十厘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栽培,那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就更多。‖

5.按文章的总分结构分段

总分结构的文章就是指总起分述的文章。实际上也是写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所不同的是它在开头有个总起段,有的结尾还有个总结段。这类文章分段时应把总起段、总结段各分成一段,把中间的部分合成一段。

我 的 哥 哥

‖院里的邻居小林老说我的哥哥傻。‖

‖有一次,哥哥带我去买电影票。排队的人可多呢!站在队伍前的小林,叫哥哥插到前面去。哥哥摇摇手,规规矩矩地排在队伍后面,小林低声说:‚真傻。‛ 院门口有一大堆沙子,我们常去

玩。有一次,不知为什么事,小林和小强吵起来了。他俩越吵越凶。小强抓起一把沙子就扔。哥哥正巧走出大门,沙子扔到了哥哥身上。小强一见闯了祸,撒腿就跑,摔倒杂路边。我哥哥急忙跑过去,把小强扶起来,问他摔坏了没有。小林 生气地说:‚沙子是他扔的,你还要去扶他,真傻。‛

还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不小心摔了一跤,压坏了王爷爷的几棵向日葵苗。我悄悄地跑回了家,哥哥见我身上很脏,拉我到门口去拍土。王爷爷这时发现向日葵倒了几棵,就问:‚哪个小淘气把苗弄坏了。‛我一听,赶紧躲进屋去。哥哥全明白了,他立即对王爷爷说:‚是我妹妹弄坏的,真对不起,一会儿我给您补上几棵。‛吃过晚饭,哥哥用我家的好苗给王爷爷补上了。小林见了,又在一旁笑着说:‚真傻。‛ ‖

‖小林老说我哥哥傻,可是‚六一‛儿童节那天,我哥哥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这是为什么呢?‖

6.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分段

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分段,必须先弄清楚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例,然后找出主要事例在文中的起始和结束,把这部分确定为一段。再看看除去主要事例的前后部分还可以怎么分段。

吃西瓜

‖前几天,爸爸买了两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晚上,天气闷热,爸爸招呼我和弟弟一起吃西瓜。 我和弟弟看着这两个西瓜,就仿佛看到里面鲜红的瓜瓤。爸爸切开了第一个西瓜,啊!是个生的,黄里微微泛有白色,瓜籽也是白嫩的,我和弟弟好失望。可是,爸爸一声不吭,若无其事地切开了第二个,啊!鲜红的瓜瓤,又黑又饱满的挂籽,真诱人啊!

‚吃吧!吃吧!‛爸爸把两片瓜推到我和弟弟面前笑着说。弟弟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刚要吃,突然发现爸爸拿起了一片生西瓜,咬了一口,嚼了几下,眉头一皱,硬咽下去了。这时,他发现我正盯着他。爸爸脸上立即露出了笑容:‚你吃你的吧,这生瓜也很好吃呀!‛这时,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低头咬了一口手中的熟瓜,可怎么也咽不下去。于是,我放下手中的熟瓜,拿起一片生瓜咬了一大口,清淡无味,我还是把它吃下去了。‖

‖这件事过去很多天了,但我的心是甜甜的。我觉得在这件小事中,我得到了一种宝贵的东西。‖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分段方法,同一篇文章的分段,可以允许用不同的方法作不同的划分,但是我们必须选择一种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说,看看哪种方法分出来的段落最能体现作者一步一步地把意思写出来的思路,我们就选择哪种方法。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前提。

归纳段落大意有三项要求:一是要反映段的主要内容;二是用语简单明确,不罗嗦;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这三项要求中,第一项是最基本的。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在语言表达上才能做到简明;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各段段意才能成为文章的提纲,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归纳法。

因为段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分段归纳段意要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每一段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熟悉全篇这一整体,归纳段意时才容易抓住重点。

二、取舍与归并法。

归纳段意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取舍法,即段中的几层意思能分出主次,那就可以“取主舍次”,分清段落中哪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 另一种是归并法。即段中的几层意思分不出主次,那就要把几层意思都概括进去。

三、挖掘内在联系法。

一篇课文,段与段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记事的文章大都分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叙写的。

也可采用以下有效方法:

1.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2.概括法: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

3.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概括出它的主要意思,把各个部分的意思综合组织,就能归纳出主要内容了。

例如: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 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本方法注意事项: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1935年5月(时间),北上抗日的红军(人物)为夺取泸定桥(地点)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事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草船借箭》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诸葛亮在什么情况下借箭的?②他们是怎么借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因此课文主要内容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故意刁难,请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谁知诸葛亮只用了三天时间便从曹操那儿‚借‛来了十万支箭,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服输。

四:课题扩展法

有许多文章的题目就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这就可以根据课题扩展,使它的内容更加具体、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来了。

如《山中访友》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的步骤:

(1)通读全文。(2)以题目为中心,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内容。

(3)将相关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4)将概括后的意思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本方法注意事项:1、文题扩展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文章。例如,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题目本身往往就是主要内容的核心部分,我们抓住题目的补充说明,就是文章的大意了。2、在文章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内容时,要紧扣题目。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寻找“做了什么事”;以物命名的文章,主要看“怎么样”;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主要找“发生了什么事”。

五:摘句归纳法

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得准,需要反复比较分析,分清内容的主次,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归纳了。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全段话都是围绕某一句话的意思写的,那么这句话就是重点(中心)句。如果全文都是围绕文中某段话的意思写的,那么这段话就是重点(中心)段。文章中的重点句、重点段就是全文主要内容的提示,我们一定要留心。

有的文章只有一个重点句或重点段,而有的文章则有好几个。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把几个重点句或重点段的意思加以综合整理,概括出主要内容。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就有两个重点句,一句在文章前面:‚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另一句在文章结尾:‚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在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需要把这两句话综合起来:‚小兴安岭不仅一年四季都美丽诱人,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六、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 第一自然段 ) :写志愿军决定攻下敌人占领的 391 高地。文中用‚一颗毒牙‛来比喻敌人占据的 391 高地对我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这次战斗的目的就是要拔掉这颗‚毒牙‛,把战线向南移动。此举对我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部分 ( 第二、三自然段 ) :写潜伏部队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隐蔽着。课文先介绍了这次任务的难度很大。

第三部分 ( 第四至八自然段 ) :这部分写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这是文章的重点,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写邱少云被烈火烧身。 第二层,写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我‛心情复杂。 第三层,写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

第四部分 ( 第九、十自然段 ) :在邱少云精神的鼓舞下,我军迅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不十白牺牲的精神变成了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给了战士们巨大的精神鼓舞。

可以看出,第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那么,在我们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第一、二、四部分只要简略的提一下就可以了。

这样,我们得出的文章主要内容就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争夺 391 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烈火焚身也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他的高尚精神鼓舞我军战士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

学会提问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明代学者陈献章对质疑的功用阐述更具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会提问,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会体现学习的快乐,更会深入的理解课文。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学会提问:

一、抓课题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可以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

如:《好汉查利》《卡罗纳》《乌塔》,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作如下提问:课文写了有关这个人物的哪些事?这个人物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优秀品质?作者为什么写他?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雅鲁藏布大峡谷》《北京》,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以作如下提问:这个地方位于祖国的什么位臵?这个地方有哪些景色?景色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地方?

3、以事件作题目,紧扣事情脉络提问

如:《找骆驼》《钓鱼的启示》《学会看病》,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作如下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事情的结果如何?通过这件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如:《蜜蜂》《猫》《白鹅》《珍珠鸟》《松鼠》,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作如下提问:这种动植物或昆虫是什么样子的?它生活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生活习性?

如:《矛和盾的集合》、《纸船和风筝》《陶罐和铁罐》,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作如下提问:这两个相关联的事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通过这一联系,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6、用景物景观作题目,紧扣景物特点提问

如:《火烧云》《秦兵马俑》《观潮》,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作如下提问:这一景物景观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景物?

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不能失信》,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作如下提问:这句富含人物感情的话是谁说的?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这样的训练多了,不但有利于掌握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而且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经常做这样的训练,问题意识就会增强,理解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抓重点词句提问。

抓哪些词句进行提问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的理解,就可以进行提问。

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就可以进行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而就可以深入学习课文。

例如《信任》一文中的‚信任‛一词,作为课题就直接点题,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提问:如何理解信任,文中又是怎么体现信任?

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如《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一自然段‚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与最后一自然段‚怎们?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这两句前后照应,可以随着问题继续追问,这两个句子该如何理解?

4、抓感受最深的词句提问。

如《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时,就可以抓住感受最深的词语‚愚不可及‛,这个词怎么理解,为什么说是愚不可及?从而深入学习课文。

如《责任》一文中孩子向父亲要钱陪给老人被打碎的玻璃钱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把15美元还给父亲时‚父亲拍着他的肩膀,高兴的说:‘一个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竟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还有最后一句话‚那次闯祸之后,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就可以围绕这些句子进行提问,进而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责任到底是什么,负责任的品质是多么重要。、

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可对‚纹丝不动‛可以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能‘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呢?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纹丝不动’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语句反复的地方往往是作者感情表达的关键之处,可以对反复出现的语句的质疑,唤起对文章思想感情理解,与作者的思维产生共鸣。如《一碗馄饨》两次出现小姑娘哭了。对此,提问,两次哭了分别是为什么?体会小姑娘的心情的变化。又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三次叹气,为什么?通过细读课文,领悟到凡卡的悲惨命运,他在城里过着非人的生活,又正值圣诞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更让凡卡觉得生活没有指望,所以在写信过程中不住的叹气。

三、抓住文中的空白处进行提问

在记叙文中,由于构思炼意、布局的需要,往往会把有的情节一笔带过。而在一、两句简要的叙述中,留有让人思索的空白。读文时,可以抓住叙述中的空白,设置值得探索的问题,进行提问。

如《田忌赛马》一文在第二次齐威王赛马失败后,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对课文此处空白处开掘,提问:齐威王为什么会目瞪口呆,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2、利用细节描写的空白进行提问

细节描写是指对很细微的小事或人物很细微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在读文时,可以抓住细节描写的空白去探究,从而更好地领悟人物的内涵,

如《我是你的儿子》一文,文章前后两次写到了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忽闪忽闪的。抓住这个细节描写提问: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忽闪忽闪的是焦裕禄书记干什么时候的形象?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为什么会忽闪忽闪的?前后两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句话变成一幅画,画面该是怎样的?从这个细节描写所产生的空白中,看到了一个奔波于风雪中的人民公仆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的高大而又感人的形象。

有的课文结束了,却让人有一种怆然若失的感觉;有的课文,又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这样的结尾是发人深思的,是留有空白的。读文时,可以插上想像的翅膀,去合理地发展课文的情节、意蕴,无疑会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强化情感的熏陶。

如《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悄悄地溜走了。南郭先生溜走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可以进行提问,到底会是怎样的结局?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开头、中间过程或结尾处都留有引发想象的空白,可以联系整篇课文进行提问。

如《一夜的工作》写的是我国著名作家何其芳同志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和由此产生的感想,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敬佩之意和由此产生的自豪之情。可以提出疑问:作者只和总理一起审阅了最后一份文件,其他时间都在睡觉,凭什么说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甚至是每夜的工作情况?此时展开想象,在作者睡觉这段时间周总理在做什么?怎么做的?

平时每天的夜里总理又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得出结论后找出周总理一天的日程表可以有助于理解作者自豪的由来。

四、抓住课文标点提问。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标点符号的作用功不可没。换而言之,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黄继光》一文写道:‚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可质疑:这里为什么连用两个感叹号?有什么好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明了什么?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多次出现了感叹号,多达17次。可以找到感叹号的出处,进行提问:‚感叹号在各处的朗读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作用?‛这样可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中,可以提这样的问题:‚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后一个没有加引号呢?‛

再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诱惑人的‘鱼’。‛可以抓住加引号的鱼提问学生:‚这个鱼为什么加了引号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课文中特殊的标点符号:如破折号、省略号等进行提问,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文。

如《跳水》一课,进行学生质疑:‚四十秒钟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再如《小溪生病了》,有这样一段:小兔不往小溪里扔纸屑了,小猴不往小溪里丢果皮了,小猪也不往小溪里倒垃圾了……

对于这段的结尾处的省略号就可以进行提问:省略号表示什么,那还有谁会怎么做?

通过抓住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引发思考、讨论,这样会加强思维训练,也会深入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学会阅读的方法

阅读之前一定要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方法对文章的作者进行了解。

阅读课文的步骤及方法:

一.初读:

初读课文也就是要首先通读课文。要求通读全文,勾画出新字、生词,(运用学习识字的方法自主识字)。对于不理解的词语,(要运用学词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再读课文

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概括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在此环节要进行划分段落,并能概括段落大意。(要运用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学习),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

1、读懂课文

要深入理解课文,按照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子与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做到读懂课文内容,理想思路。(此环节充分利用学习句子和读懂段落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会质疑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在此要运用提问的方法进行学习)。

3、品读重点段落

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此环节要运用学习词句和段落的方法学习。)

4、悟读课文

要求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在品味语言的学习中要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学习

批注的方法: 批注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一是准备一支削得细细的铅笔,作批注的字不能太大; 二是把课文读通读熟甚至读透; 三是看看文章页码空白处的位置大小,供批注时书写方便,以保持书面的整洁。 四是了解批注的有关符号。如:

‚~~~‛浪线(也叫曲线)划在好词佳句的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1)找到关键词语。

如《五彩池》中的‚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我喜欢‚没想到和真的‛这两个词语,它们写出了自己看到五彩池惊喜的心情。)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如《五彩池》中的‚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池比作彩带,颜色特别好看;把水池比作镰刀、盘子、莲花和葫芦,形状千奇百怪。它这样一比喻,我读着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标点符号的运用。

如《五彩池》中的‚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省略号写出五彩池的形状不仅仅是作者描述的这几个,还有很多,让我对五彩池的美丽产生更多的遐想。)

(4)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精彩处进行批注。

如这样一段阅读:小心翼翼地剥开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

壳的小欢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 :‚ 你说这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 ?‛ 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就可以对母亲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批注。(从母亲小心翼翼的剥开荔枝皮的细微动作中感受到母亲对荔枝的由衷的喜爱之情)

(5)疑惑之处做批注。

如: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诱惑人的‘鱼’。‛产生了疑惑,就可以批注‚这个鱼为什么加了引号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可以写上文字,也可以画上‚?‛。

(6)批注的形式

批注的形式,可以有感悟式批注、赏析式批注(品味关键词语、揣摩文章写法)、补白式批注、图画式批注、提问式批注、概括式批注、识记式批注等。

5、熟读课文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职优的课文或段落,要求诵读,以便自己在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对于优美的语段,进行积累。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浅谈
  •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浅谈 小学生语文的学习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方法,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学习也是一样.微观具体的做法叫做学习方法,宏观整体的做法叫学习策略.语文学习有具体的方法,也有整体的策略.我们先来谈学习方法. "最有价值 ...查看


  • 语文教学论考试重点
  •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具体理解: 其实质是解决语文教育的内容的:学校教育中涉及到经验:为特定目标服务的经验: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存在于不同实体中的经验:不同级别的经验. 语文教学:学校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提纲(1)
  • 1.课程定义为: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2.3.我国学校课程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孔子首创私人办学,开设了"礼. ...查看


  • 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 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是听教师分析讲读课文.然而,讲读课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指责,因此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讲读课文的有 ...查看


  • 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
  •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也不断的提高.近几年,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在小学语文教改的工作方面.相关教育学者以及专家提出"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 ...查看


  •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的设想
  • 一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效率不高和一定程度的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语文教材的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规律. 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主要是教材史).我国封 ...查看


  • 语文课程的结构
  •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三个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文字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语言文章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语言文学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工具性 文化性 基础性 语文:语即语言和言语,语言又包括声音和意义, 言语既是所说的话或说话. 小学 ...查看


  • 小学语文学什么
  • 语文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母语课程,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地位不可动摇."语文素养"是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要求.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与"三维目标"是一致的.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的多维度评价方式分析
  • 摘 要 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传统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已经不具备适用性.语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明确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变化等.而学生也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对语文 ...查看


  • 广东2013年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04579)考试大纲
  • 目 录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第二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第二章 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及文本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的依据及构成 第二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