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夫[新体制经济学泛论]新体制经济学十大定律

刘斌夫《新体制经济学泛论》新体制经济学十大定律

1. 价格与价值的现代定律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和度量标尺,具有对价值的量度、调节和信息传导职能,是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指示器,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价格水平与市场需求量变化密切相关。价格作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是价格实现自身功能时,对市场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效果,是价格基本职能的外化。

商品价格是一个变量。商品价值亦非恒定,同样是一个变量。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主体但并非商品价值的全部。经济货币化、经济虚拟化和生产社会化、生产科技化,使商品价值呈现复合型、多层次和丰富性,并在交换中得以延伸。现代市场经济给价值赋予了新的内涵。

①价值复合定理:商品价值并非单一的价值,而是一种综合价值。它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包含劳动(体力和智力)价值及使用价值,无形价值包含交换价值和品牌价值。有形价值即劳动所值及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实体价值。无形价值即交换价值和品牌价值,是附加于商品之上的虚拟价值即价值增殖。商品价格不能表现商品的实际价值,但应该综合表现商品的实际(有形)价值和虚拟(无形)价值的一部份,否则就是不真实或不合理价格。当商品价格的市场自由度无限扩张而远离商品价值即发生价格扭曲时,则须由政府干预宏观调控而使价格复归正常化。

②价值波动定理:劳动力价格即工资在商品价值(外化为商品价格)中的占比,有上下两个临界点和其间一条水平线。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当劳动力价格低于商品平均价值的最低临界点,则会贬低劳动价值,劳动力发生价格扭曲,降低劳动效率,减少商品价值总量的生产,减少劳工收入,激化社会矛盾;在有效劳动时间内,当劳动力价格高于商品平均价值的最高临界点,则会加重商品的劳动成本,挤压和减少剩余价值,贬低商品生产所投入的资本价值,同样降低平均劳动效率,使企业缺乏正常利润和商品再生产资本,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只有劳动力价格居于商品价值的上下临界点之间即水平线上下波动,才是劳动力价格的合理范围,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稳定。

③价值生产原理: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价格应与其价值基本相当。生产资料价格若稍高于其价值,则生产成本增高,商品价值降低。生产资料价格若远高于其价值,则属于生产要素成本价格垄断而使稀缺恶性化,则导致生产成本畸高,商品价值人为贬低。生产资料价格若稍低于其价值,则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值增大;若生产资料价格若远低于其价值,则属于资源透支,生产成本偏低,形成恶性竞争,导致商品平均价值虚高。

④价值交换原理:生活资料必需品价格必须低于其价值;这个价值只包含实际价值,而虚拟价值为零。若生活必需品价格高于实际价值,则必需消费者亦即劳动者将付出更多的收入用于购置这些必需品,实际上从整体上贬低了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造成货币贬值和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譬如城市居民的第一套商品住房,就是生活资料必需品,只能体现其实体价值,不能恣意炒作而扭曲出虚假的虚拟价值。生活资料必需品的价格,不能仅仅放任市场自发调节,而应当实施政府干预市场宏观调控,有机把握生活资料必需品的价格杠杆。生活资料奢侈品价格,应当高于甚至无高于其价值;这个价值包括商品的实际价值、虚拟价值和价值预期,其实体价值部份相对恒定不变,而虚拟价值部份随着价格上扬而增殖。投机者用于多余消费或投资一赌升值预期的第二套、第三套……第n套商品豪宅,就是生活资料奢侈品或资本品。若生活奢侈品价格低于其价值,则使奢侈品综合价值贬低,减少了商品交换与货币流动中的增值弹性,降低了商品资本的市场活力,造成市场疲软,延缓和阻滞了经济增长。

⑤ 价格调节对象分别原理: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必需品价格,属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范围与作为,须以防止价格扭曲和价格垄断,否则,将致社会生产平均成本、平均生产价格畸高和平均利润降低,将使国民消费需求、生活质量下降和幸福指数降低,阻碍社会有效需求和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生活奢侈品价格则属自由市场自发调节或放任自由的范畴,政府不应介入过多干预而应当无为而治,以增强投资需求与市场活力。

⑥ 价值财富信用转换原理:价值上升到财富,是因为货币将剩余产品以信用方式贮存,剩余产品价值的可贮存性来自于通过信用方式消费当前的价值转换。拥有货币的一方就能够占有别人未来的劳动及产品,即拥有了财富。从随意契约物即以物易物原始阶段、商品与货币的初级交换信用统一阶段、金融资本出现的高级信用阶段,到国家权力介入国民财富分配及再分配的最高信用即国家信用阶段,逐步使财富增长成为信用提升的历史。

2. 竞争与需求定律

竞争与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两大动力。市场经济的动因就是竞争与需求。竞争与需求双双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竞争机制与条件应当公平均等,竞争效率与结果应当差异化。基本需求应当全社会人人平等,超量需求和特殊需求应当引入公平竞争。竞争存在于市场运行的全过程,满足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之目的。没有竞争和需求,就没有市场经济。

①竞争公平原理:资本竞争,要求项目准入的条件必须公平,一视同仁。这个资本可包括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如个竞争准入条件不对等,竞争过程和结果势必不公平,资源配置则不优化,竞争效率不是最高,竞争效益不是最大化,最终造成资源浪费,社会财富总量减少或流失。生产竞争和市场竞争、产品竞争与服务竞争,尽皆如此,都须遵循公平原则。

②竞争激励原理:竞争必须引入激励机制,加大其功能。生产竞争、产品竞争的利益激励,推动技术进步而增大产能;市场竞争、服务竞争的利益激励,推动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③需求平衡原理:需求可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直接需求与间接需求、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显性需求与潜在需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等。需求的满足,与收入增加、心理渴望和未来信心密切相关。需求的增长与生产机制、流通机制和信用机制密切相关。增量收入可以竞争,福利需求可以平分。需求对人的生存,是一个常量;对人的发展,是一个变量。经济发展,就是要扩大需求的变量;社会和谐,首先要保证需求的常量。需求大而供应不足、产能不足,是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滞后的表现;需求不足而产品过剩,是因投资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速过快而全民收入偏低,收入增长赶不上经济增幅;外需过大而内需不足,是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因国民人均收入不高和贫富两极分化,国民经济体内潜伏着较大的风险,容易酿成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危机。因为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构成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本定律侧重针对消费需求研究。消费倾向中,即便国民收入较高,颇具消费能力,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财富累积心理或对未来失去信心两种相反情况下都会将收入的一部份收藏、贮存起来,这样,就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趋势,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而客观上呈现生产过剩。如果国民收入普遍偏低,收入越低而经济增长又越快形成强烈反差,消费需求就会越加不足,消费领域流动性下降,边际消费倾向就成倍递减,使内需更加严重不足,堕入经济社会环境最终恶化的不良循环。如果增加国民收入之后,由于边际递减效应,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的增长依然赶不上经济的高速度大幅度增长,那么,就须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开发文化、休闲、旅游、娱乐、体验经济及精神产品,吸引、引导和刺激文化消费,对存款降息以刺激消费领域的流动性,增大需求变量。如果需求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即可能导致经济危机频发。需求与收入的平衡,需求与竞争的平衡,需求与结构的平衡,需求与增长的平衡,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前景。

3. 生产力多元成长定律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在人类社会初期至近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仅限于简单劳动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力而构成初级生产力,故而以生产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为人类的渴求。因为相对说来,自然很强大,人很渺小。但是,到现当代社会,生产力因科技进步而成就了巨大发展,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珍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与开发发展的资源环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人的利益欲求和生存发展需要,而对自然原生态不同程度的善意破坏或恶意透支和人为改变;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则是为人的未来长远利益诉求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因人为或天灾而被破坏的自然予以友好相处和进行主动修复。对于生产力、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越加容易;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主客观因素的阻挠却更难。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客观上考量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挥创设条件和预留空间。如果强大的生产力对自然的透支开采形成破坏力,生产力就发生了异化。所以保护自然最终结果也是保护生产力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的初级形态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力的中高级形态,是科学技术和战略、规划、决策“思想力”和“智慧力”。

以劳动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微观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力植根于生产资料并依靠劳动力得以运用,是中观生产力;战略规划是宏观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方向与能量,形成多元成长的合力。

4. 城乡结构定律

从人口比率与一二三产业(经济量)占比及城乡人均收入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姑称“城乡结构定律”。

在发达国家城市经济社会与乡村同步发展的“城乡一元结构”中,城市人口比率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经济量占比成正比,农业人口比率与第一产业(农业)经济量占比也成正比,城乡人均收入相当接近;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不同步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城市人口比率与第二产业经济量占比成正比,农村人口比率与第一产业经济量成反比,无论城市人口比率还是乡村人口比率都与第三产业经济量占比不成比例,城乡人均收入相差很大。

即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城市人口越多,工业化程度就越高,农村人口众多但农业产值很低即效率很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与城市化、工业化不相适应。在城乡一元化的发达国家,城乡人均收入较均等,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很高,城市人口量大,城市第三产业异常发达,农业人口极少而农业产值高即农业效率高。

5. 财富再分配定律

财富再分配有多种直间接宏微观途径。

国家全民福利化,国企股份民有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社会分工精细化,消费结构合理化,全民竞争公正化,全民收入公平化,宏观调控法制化,富税贫济差异化,慈善事业社会化,就业保障常态化,内需外需均衡化,分配制度公义化,人才流动自由化,产权结构明晰化,财产收入合法化,官员财产透明化,民生决策民主化,公共服务人性化,公共管理现代化,这“二十化”,是财富再分配的有效办法。

财富再分配是对生产成果或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一般基于一次分配不公或不合理而必须实施的补救或补充举措。其目标是经济再发展,扩大再生产,刺激需求,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削富济贫,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维系社会和谐稳定,构建物质精神文明。

6. 房地产平衡定律

总量与局部平衡  一国或地区的房地产业,首先是要满足所有公民作为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居者有其屋”的总量平衡;其次可以满足拥有“剩余”资本的不同诉求的资本品投资者“地能尽其利”的投资(和投机)需求,这可以是一种局部平衡。总量平衡是前提,局部平衡是后续。

性质、数量及比重平衡  要满足房地产业总量平衡和局部平衡,就得满足消费需求平衡与投资需求平衡,注重和把握对房地产所有制分门别类的平衡,即:公产廉租房(无力购房的社会弱势群体租住房)、成本定价房(居民自购第一套基本住房)和奢侈消费(富人阶层的第二套以上豪宅)与投资增值房(投机炒房者买卖赚钱的商品房)三者的性质、数量和比重平衡。满足这三种不同性质、功能与效用的房地产消费与投资平衡,就须对相应的土地划拨或者有偿、无偿与限价、放价出让,分别严格制定不同的取得方式和使用办法。

用地平衡  满足房地产业总量平衡和局部平衡、消费平衡与投资平衡,还须调整和把控商业办公与店铺房地产和基本住宅、奢侈住宅与流通房屋的地段、数量和比重平衡,以及商住混用与商住分用房地产的用地布局平衡。从全局讲,须有耕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产业平衡  房地产业在地方经济总量的占比平衡也是否能重要,房地产业在GDP中有一个上限即泡沫危机临界线,有一个下限为实际基本需求临界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下限不同,上限则一致。房地产业开发经营量额,只有在这个上下限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良性发展。

7. 阶层收入比率定律

社会各阶层收入比率调整,依据“提低”、“扩中”、“调高”的总体原则,提高低收入阶层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扩大中产阶层的人口规模并普遍提高其平均收入,调整高收入人群所占有的过多财富。

阶层收入的人数与财产“中性比”,有“二分法”和“三分法”两种。

二分法,是“犹太黄金律”即:28:82。犹太人认为,世界上28%的人群长期掌握着82%的财富,而82%的人群只持有28%的财富。这是传统经济社会的人数与财产“中性比”。

三分法,是传统经济社会的新的人口数量与财富占有的另一种“中性比”,即:25/60∶40/30∶35/10。即低收入阶层60%人群共持有社会总财富量的25%,中产阶层30%人群共拥有社会财富总量的40%,高收入阶层10%人群共占有社会财富总量的35%。这个三分法的人口财富比率,仍然不能反映出分配合理与社会公平。其中产阶层人数太少。现代社会比较理想化的阶层收入比率应是:低25/35∶中55/55∶高20/10,即低收入阶层的财富指数为0.7,中产阶层的财富指数为1,富人阶层的财富指数为2,亦即35%低收入人群共占有社会财富的25%,55%的中产阶层占有社会财富的55%,10%的富人阶层占有社会财富的20这才趋势近公平。要实现这个公平,必须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改良与变革。

当前中国的贫富不均体现于富人阶层收入太高,占有财富太多,而社会缺乏公平竞争机制和公平分配制度。中国富人阶层10%人群共占有全社会财富的41.4%的现状,可以说极不正常,贫富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调整阶层人数与财富比率已迫在眉睫。

8. 货币弹性定律

市场经济要求国家较长期地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给货币化的现代经济留有较大的自由流动的弹性空间。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混存的现代市场经济中,金本位地位降减,固定汇率解体,通行不再与黄金挂钩的“纸币本位制”,货币进入“符号化时代”,货币与准货币、货币替代物并存。这种货币符号化时代“有管理的通货制度”,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从紧”与“放宽”的弹性。传统的经济理论,货币也是商品,并认为经济可分为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两部分,一般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货币理论分析价格决定,两者可以相对分离。新经济时代的货币不再具备货币原始定义上的“也是商品”性质,现代货币只是“计算货币”,只有作为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和作为财富积累、充当储存手段两种职能,不具有实质价值,只表述价值及价格波动、传延信用合描写消费预期,只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法把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套新的“生产货币理论”,以分析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

所谓从紧,是非常时期的做法,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被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就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所谓适度放松,应是市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较长期的政策,尤其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主导型增长、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而内需较严重不足的情形下,商品出口物价可能还稍低于同样商品的国内物价,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可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幅度同时提高全民工资收入及其他收入和安排福利待遇,在适量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适度放松信贷控制,刺激“微通胀”,以增加需求。

还有一种特殊情形,就是应对巨大经济危机,临时或短期增加货币放量,要求对外币汇率的本币贬值,转移、转嫁危机。

但是,究告别金本位进入纸币本位的现代货币本身的性质特征,货币的生产弹性为零,货币的替换弹性几近于零,具有保藏费用低的周转灵活性,现代货币有着政策弹性,货币供应可以是央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其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制约,可以通过证券市场业务运行来决定如何调整货币供应量,这些特性为政府宏观调控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充足理由。

9. 通货微膨胀定律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如果加之经济对外依存度较大,则可以维持通胀率<3%的“微通胀”,以刺激经济长期增长。“微通胀”可来自于货币的“微升值”。货币微升值之后,境外资金为升值预期而涌入,投入到潜在盈利空间较大的领域,增强了货币流动性和经济活跃度。国内民间消费也可能因升值预期而拉动。但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在经济总量大增长的同时,须以全民收入同步增长和适度增加货币放量的随之配合,才能刺激和满足有效需求。否则,效应适得其反。

有一种理论甚至推导,解决通货紧缩,亦可以使用刺激“微通胀”的办法。

“微通胀”,对于生产商、营销商来说是“永恒的微笑”。微笑致美,大笑则癫。必须有机把握“微通胀”的度。

通货微膨胀定律可简称“微通胀定律”。

10. 新奥肯定律

新奥肯定律,是对奥肯定律的否定之否定,重新界定和确立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率关系。

奥肯定律认为,失业就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了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之经验性规律。但是,奥肯定律只适用于当代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要受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受其他变数影响很少,当经济高度发达和高度城市化,经济增长幅度减缓并相对稳定,国内人口及劳动力数量居中,既不稀缺也不过量,失业率统计包括城乡总失业率在内,而且实际GDP与潜在GDP增长几乎相当等前提下,奥肯定律才会有效显示出可行性与合宜性。

“潜在GDP”概念由奥肯首度提出。GDP是指一国在一年或一季度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劳务)的市场价值之总和。潜在GDP是在保持价格稳定前提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亦称为“充分就业GDP”。所谓充分就业,即指所有愿意在现行工资条件下就业的人都就业。

在当今经济超速发展的中国,奥肯定律所得结论前半部份“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似乎尚可印证一些道理,而奥肯定律所得后半部份结论“为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就显然失灵了。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即实际GDP增长远快于潜在GDP增长,但失业率还在持续上升。中国失业率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率恰恰与奥肯的反向变化规律相反,而失业率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出现全然背反率。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保持年均增长率9.4%以上,但并未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失业率反而随经济增长而上升,就业率随经济增长而下降。这就是中国发展的“奥肯悖论”或“奥肯迷惘”。

其实,失业率与潜在GDP增长成反比,与实际GDP增长不成比例;就业率与潜在GDP增长成正比。这就是“新奥肯定律”。

人民出版社2011.1

刘斌夫《新体制经济学泛论》新体制经济学十大定律

1. 价格与价值的现代定律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和度量标尺,具有对价值的量度、调节和信息传导职能,是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指示器,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价格水平与市场需求量变化密切相关。价格作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是价格实现自身功能时,对市场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效果,是价格基本职能的外化。

商品价格是一个变量。商品价值亦非恒定,同样是一个变量。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主体但并非商品价值的全部。经济货币化、经济虚拟化和生产社会化、生产科技化,使商品价值呈现复合型、多层次和丰富性,并在交换中得以延伸。现代市场经济给价值赋予了新的内涵。

①价值复合定理:商品价值并非单一的价值,而是一种综合价值。它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包含劳动(体力和智力)价值及使用价值,无形价值包含交换价值和品牌价值。有形价值即劳动所值及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实体价值。无形价值即交换价值和品牌价值,是附加于商品之上的虚拟价值即价值增殖。商品价格不能表现商品的实际价值,但应该综合表现商品的实际(有形)价值和虚拟(无形)价值的一部份,否则就是不真实或不合理价格。当商品价格的市场自由度无限扩张而远离商品价值即发生价格扭曲时,则须由政府干预宏观调控而使价格复归正常化。

②价值波动定理:劳动力价格即工资在商品价值(外化为商品价格)中的占比,有上下两个临界点和其间一条水平线。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当劳动力价格低于商品平均价值的最低临界点,则会贬低劳动价值,劳动力发生价格扭曲,降低劳动效率,减少商品价值总量的生产,减少劳工收入,激化社会矛盾;在有效劳动时间内,当劳动力价格高于商品平均价值的最高临界点,则会加重商品的劳动成本,挤压和减少剩余价值,贬低商品生产所投入的资本价值,同样降低平均劳动效率,使企业缺乏正常利润和商品再生产资本,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只有劳动力价格居于商品价值的上下临界点之间即水平线上下波动,才是劳动力价格的合理范围,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稳定。

③价值生产原理: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价格应与其价值基本相当。生产资料价格若稍高于其价值,则生产成本增高,商品价值降低。生产资料价格若远高于其价值,则属于生产要素成本价格垄断而使稀缺恶性化,则导致生产成本畸高,商品价值人为贬低。生产资料价格若稍低于其价值,则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值增大;若生产资料价格若远低于其价值,则属于资源透支,生产成本偏低,形成恶性竞争,导致商品平均价值虚高。

④价值交换原理:生活资料必需品价格必须低于其价值;这个价值只包含实际价值,而虚拟价值为零。若生活必需品价格高于实际价值,则必需消费者亦即劳动者将付出更多的收入用于购置这些必需品,实际上从整体上贬低了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造成货币贬值和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譬如城市居民的第一套商品住房,就是生活资料必需品,只能体现其实体价值,不能恣意炒作而扭曲出虚假的虚拟价值。生活资料必需品的价格,不能仅仅放任市场自发调节,而应当实施政府干预市场宏观调控,有机把握生活资料必需品的价格杠杆。生活资料奢侈品价格,应当高于甚至无高于其价值;这个价值包括商品的实际价值、虚拟价值和价值预期,其实体价值部份相对恒定不变,而虚拟价值部份随着价格上扬而增殖。投机者用于多余消费或投资一赌升值预期的第二套、第三套……第n套商品豪宅,就是生活资料奢侈品或资本品。若生活奢侈品价格低于其价值,则使奢侈品综合价值贬低,减少了商品交换与货币流动中的增值弹性,降低了商品资本的市场活力,造成市场疲软,延缓和阻滞了经济增长。

⑤ 价格调节对象分别原理: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必需品价格,属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范围与作为,须以防止价格扭曲和价格垄断,否则,将致社会生产平均成本、平均生产价格畸高和平均利润降低,将使国民消费需求、生活质量下降和幸福指数降低,阻碍社会有效需求和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生活奢侈品价格则属自由市场自发调节或放任自由的范畴,政府不应介入过多干预而应当无为而治,以增强投资需求与市场活力。

⑥ 价值财富信用转换原理:价值上升到财富,是因为货币将剩余产品以信用方式贮存,剩余产品价值的可贮存性来自于通过信用方式消费当前的价值转换。拥有货币的一方就能够占有别人未来的劳动及产品,即拥有了财富。从随意契约物即以物易物原始阶段、商品与货币的初级交换信用统一阶段、金融资本出现的高级信用阶段,到国家权力介入国民财富分配及再分配的最高信用即国家信用阶段,逐步使财富增长成为信用提升的历史。

2. 竞争与需求定律

竞争与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两大动力。市场经济的动因就是竞争与需求。竞争与需求双双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竞争机制与条件应当公平均等,竞争效率与结果应当差异化。基本需求应当全社会人人平等,超量需求和特殊需求应当引入公平竞争。竞争存在于市场运行的全过程,满足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之目的。没有竞争和需求,就没有市场经济。

①竞争公平原理:资本竞争,要求项目准入的条件必须公平,一视同仁。这个资本可包括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如个竞争准入条件不对等,竞争过程和结果势必不公平,资源配置则不优化,竞争效率不是最高,竞争效益不是最大化,最终造成资源浪费,社会财富总量减少或流失。生产竞争和市场竞争、产品竞争与服务竞争,尽皆如此,都须遵循公平原则。

②竞争激励原理:竞争必须引入激励机制,加大其功能。生产竞争、产品竞争的利益激励,推动技术进步而增大产能;市场竞争、服务竞争的利益激励,推动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③需求平衡原理:需求可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直接需求与间接需求、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显性需求与潜在需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等。需求的满足,与收入增加、心理渴望和未来信心密切相关。需求的增长与生产机制、流通机制和信用机制密切相关。增量收入可以竞争,福利需求可以平分。需求对人的生存,是一个常量;对人的发展,是一个变量。经济发展,就是要扩大需求的变量;社会和谐,首先要保证需求的常量。需求大而供应不足、产能不足,是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滞后的表现;需求不足而产品过剩,是因投资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速过快而全民收入偏低,收入增长赶不上经济增幅;外需过大而内需不足,是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因国民人均收入不高和贫富两极分化,国民经济体内潜伏着较大的风险,容易酿成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危机。因为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构成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本定律侧重针对消费需求研究。消费倾向中,即便国民收入较高,颇具消费能力,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财富累积心理或对未来失去信心两种相反情况下都会将收入的一部份收藏、贮存起来,这样,就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趋势,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而客观上呈现生产过剩。如果国民收入普遍偏低,收入越低而经济增长又越快形成强烈反差,消费需求就会越加不足,消费领域流动性下降,边际消费倾向就成倍递减,使内需更加严重不足,堕入经济社会环境最终恶化的不良循环。如果增加国民收入之后,由于边际递减效应,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的增长依然赶不上经济的高速度大幅度增长,那么,就须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开发文化、休闲、旅游、娱乐、体验经济及精神产品,吸引、引导和刺激文化消费,对存款降息以刺激消费领域的流动性,增大需求变量。如果需求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即可能导致经济危机频发。需求与收入的平衡,需求与竞争的平衡,需求与结构的平衡,需求与增长的平衡,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前景。

3. 生产力多元成长定律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在人类社会初期至近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仅限于简单劳动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力而构成初级生产力,故而以生产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为人类的渴求。因为相对说来,自然很强大,人很渺小。但是,到现当代社会,生产力因科技进步而成就了巨大发展,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珍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与开发发展的资源环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人的利益欲求和生存发展需要,而对自然原生态不同程度的善意破坏或恶意透支和人为改变;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则是为人的未来长远利益诉求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因人为或天灾而被破坏的自然予以友好相处和进行主动修复。对于生产力、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越加容易;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主客观因素的阻挠却更难。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客观上考量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挥创设条件和预留空间。如果强大的生产力对自然的透支开采形成破坏力,生产力就发生了异化。所以保护自然最终结果也是保护生产力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的初级形态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力的中高级形态,是科学技术和战略、规划、决策“思想力”和“智慧力”。

以劳动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微观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力植根于生产资料并依靠劳动力得以运用,是中观生产力;战略规划是宏观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方向与能量,形成多元成长的合力。

4. 城乡结构定律

从人口比率与一二三产业(经济量)占比及城乡人均收入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姑称“城乡结构定律”。

在发达国家城市经济社会与乡村同步发展的“城乡一元结构”中,城市人口比率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经济量占比成正比,农业人口比率与第一产业(农业)经济量占比也成正比,城乡人均收入相当接近;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不同步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城市人口比率与第二产业经济量占比成正比,农村人口比率与第一产业经济量成反比,无论城市人口比率还是乡村人口比率都与第三产业经济量占比不成比例,城乡人均收入相差很大。

即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城市人口越多,工业化程度就越高,农村人口众多但农业产值很低即效率很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与城市化、工业化不相适应。在城乡一元化的发达国家,城乡人均收入较均等,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很高,城市人口量大,城市第三产业异常发达,农业人口极少而农业产值高即农业效率高。

5. 财富再分配定律

财富再分配有多种直间接宏微观途径。

国家全民福利化,国企股份民有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社会分工精细化,消费结构合理化,全民竞争公正化,全民收入公平化,宏观调控法制化,富税贫济差异化,慈善事业社会化,就业保障常态化,内需外需均衡化,分配制度公义化,人才流动自由化,产权结构明晰化,财产收入合法化,官员财产透明化,民生决策民主化,公共服务人性化,公共管理现代化,这“二十化”,是财富再分配的有效办法。

财富再分配是对生产成果或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一般基于一次分配不公或不合理而必须实施的补救或补充举措。其目标是经济再发展,扩大再生产,刺激需求,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削富济贫,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维系社会和谐稳定,构建物质精神文明。

6. 房地产平衡定律

总量与局部平衡  一国或地区的房地产业,首先是要满足所有公民作为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居者有其屋”的总量平衡;其次可以满足拥有“剩余”资本的不同诉求的资本品投资者“地能尽其利”的投资(和投机)需求,这可以是一种局部平衡。总量平衡是前提,局部平衡是后续。

性质、数量及比重平衡  要满足房地产业总量平衡和局部平衡,就得满足消费需求平衡与投资需求平衡,注重和把握对房地产所有制分门别类的平衡,即:公产廉租房(无力购房的社会弱势群体租住房)、成本定价房(居民自购第一套基本住房)和奢侈消费(富人阶层的第二套以上豪宅)与投资增值房(投机炒房者买卖赚钱的商品房)三者的性质、数量和比重平衡。满足这三种不同性质、功能与效用的房地产消费与投资平衡,就须对相应的土地划拨或者有偿、无偿与限价、放价出让,分别严格制定不同的取得方式和使用办法。

用地平衡  满足房地产业总量平衡和局部平衡、消费平衡与投资平衡,还须调整和把控商业办公与店铺房地产和基本住宅、奢侈住宅与流通房屋的地段、数量和比重平衡,以及商住混用与商住分用房地产的用地布局平衡。从全局讲,须有耕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产业平衡  房地产业在地方经济总量的占比平衡也是否能重要,房地产业在GDP中有一个上限即泡沫危机临界线,有一个下限为实际基本需求临界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下限不同,上限则一致。房地产业开发经营量额,只有在这个上下限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良性发展。

7. 阶层收入比率定律

社会各阶层收入比率调整,依据“提低”、“扩中”、“调高”的总体原则,提高低收入阶层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扩大中产阶层的人口规模并普遍提高其平均收入,调整高收入人群所占有的过多财富。

阶层收入的人数与财产“中性比”,有“二分法”和“三分法”两种。

二分法,是“犹太黄金律”即:28:82。犹太人认为,世界上28%的人群长期掌握着82%的财富,而82%的人群只持有28%的财富。这是传统经济社会的人数与财产“中性比”。

三分法,是传统经济社会的新的人口数量与财富占有的另一种“中性比”,即:25/60∶40/30∶35/10。即低收入阶层60%人群共持有社会总财富量的25%,中产阶层30%人群共拥有社会财富总量的40%,高收入阶层10%人群共占有社会财富总量的35%。这个三分法的人口财富比率,仍然不能反映出分配合理与社会公平。其中产阶层人数太少。现代社会比较理想化的阶层收入比率应是:低25/35∶中55/55∶高20/10,即低收入阶层的财富指数为0.7,中产阶层的财富指数为1,富人阶层的财富指数为2,亦即35%低收入人群共占有社会财富的25%,55%的中产阶层占有社会财富的55%,10%的富人阶层占有社会财富的20这才趋势近公平。要实现这个公平,必须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改良与变革。

当前中国的贫富不均体现于富人阶层收入太高,占有财富太多,而社会缺乏公平竞争机制和公平分配制度。中国富人阶层10%人群共占有全社会财富的41.4%的现状,可以说极不正常,贫富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调整阶层人数与财富比率已迫在眉睫。

8. 货币弹性定律

市场经济要求国家较长期地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给货币化的现代经济留有较大的自由流动的弹性空间。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混存的现代市场经济中,金本位地位降减,固定汇率解体,通行不再与黄金挂钩的“纸币本位制”,货币进入“符号化时代”,货币与准货币、货币替代物并存。这种货币符号化时代“有管理的通货制度”,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从紧”与“放宽”的弹性。传统的经济理论,货币也是商品,并认为经济可分为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两部分,一般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货币理论分析价格决定,两者可以相对分离。新经济时代的货币不再具备货币原始定义上的“也是商品”性质,现代货币只是“计算货币”,只有作为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和作为财富积累、充当储存手段两种职能,不具有实质价值,只表述价值及价格波动、传延信用合描写消费预期,只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法把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套新的“生产货币理论”,以分析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

所谓从紧,是非常时期的做法,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被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就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所谓适度放松,应是市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较长期的政策,尤其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主导型增长、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而内需较严重不足的情形下,商品出口物价可能还稍低于同样商品的国内物价,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可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幅度同时提高全民工资收入及其他收入和安排福利待遇,在适量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适度放松信贷控制,刺激“微通胀”,以增加需求。

还有一种特殊情形,就是应对巨大经济危机,临时或短期增加货币放量,要求对外币汇率的本币贬值,转移、转嫁危机。

但是,究告别金本位进入纸币本位的现代货币本身的性质特征,货币的生产弹性为零,货币的替换弹性几近于零,具有保藏费用低的周转灵活性,现代货币有着政策弹性,货币供应可以是央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其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制约,可以通过证券市场业务运行来决定如何调整货币供应量,这些特性为政府宏观调控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充足理由。

9. 通货微膨胀定律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如果加之经济对外依存度较大,则可以维持通胀率<3%的“微通胀”,以刺激经济长期增长。“微通胀”可来自于货币的“微升值”。货币微升值之后,境外资金为升值预期而涌入,投入到潜在盈利空间较大的领域,增强了货币流动性和经济活跃度。国内民间消费也可能因升值预期而拉动。但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在经济总量大增长的同时,须以全民收入同步增长和适度增加货币放量的随之配合,才能刺激和满足有效需求。否则,效应适得其反。

有一种理论甚至推导,解决通货紧缩,亦可以使用刺激“微通胀”的办法。

“微通胀”,对于生产商、营销商来说是“永恒的微笑”。微笑致美,大笑则癫。必须有机把握“微通胀”的度。

通货微膨胀定律可简称“微通胀定律”。

10. 新奥肯定律

新奥肯定律,是对奥肯定律的否定之否定,重新界定和确立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率关系。

奥肯定律认为,失业就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了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之经验性规律。但是,奥肯定律只适用于当代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要受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受其他变数影响很少,当经济高度发达和高度城市化,经济增长幅度减缓并相对稳定,国内人口及劳动力数量居中,既不稀缺也不过量,失业率统计包括城乡总失业率在内,而且实际GDP与潜在GDP增长几乎相当等前提下,奥肯定律才会有效显示出可行性与合宜性。

“潜在GDP”概念由奥肯首度提出。GDP是指一国在一年或一季度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劳务)的市场价值之总和。潜在GDP是在保持价格稳定前提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亦称为“充分就业GDP”。所谓充分就业,即指所有愿意在现行工资条件下就业的人都就业。

在当今经济超速发展的中国,奥肯定律所得结论前半部份“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似乎尚可印证一些道理,而奥肯定律所得后半部份结论“为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就显然失灵了。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即实际GDP增长远快于潜在GDP增长,但失业率还在持续上升。中国失业率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率恰恰与奥肯的反向变化规律相反,而失业率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出现全然背反率。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保持年均增长率9.4%以上,但并未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失业率反而随经济增长而上升,就业率随经济增长而下降。这就是中国发展的“奥肯悖论”或“奥肯迷惘”。

其实,失业率与潜在GDP增长成反比,与实际GDP增长不成比例;就业率与潜在GDP增长成正比。这就是“新奥肯定律”。

人民出版社2011.1


相关文章

  • 21013中国龙船调民歌节策划方案
  • 2013中国龙船调民歌艺术节策划方案 中国龙船调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暨中央电视台五一七天乐走进龙船调故乡利川 邀请中央电视台五一七天乐走进龙船调故乡利川,开幕式采取龙船调土家族大型实景歌舞演出与五一七天乐节目展播相结合的形式,以恩施大峡谷(或者 ...查看


  • 当今世界的十大定律
  • 当今世界的十大定律 长尾理论和帕累托定律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我在<福布斯>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当今世界的 十大定律.凑巧的是,我在新华网上看到了这篇文章的中译文.译文翻译的不是特别好,但要让我自己来 翻,估计也就这个水平 ...查看


  • 中国历史十大定律之七:五世而斩定律
  • 1856-1860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 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何以这样说? 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射箭,箭虚发 ...查看


  • 科研经费,不能这么瞎花(聚焦科研经费)
  • 投入年均增速超20%,突破性原创性成果却不多 科研经费,不能这么瞎花(聚焦科研经费) 本报记者  喻思娈 2013年10月16日05:03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10月11 ...查看


  • 优秀共青团干部申请书4
  • 优秀共青团干部申请书 尊敬的团委领导: 你好! 我是来自地球科学学院资勘四班的刘斌,对于这次有机会申请优秀团干部,我感到很荣幸.中国共青团员是共产党的后备主力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作为一个共青团员,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改正自己的错误 ...查看


  • 管理学十大原理
  • 1.彼得原理 转自club.china.com 转自club.china.com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 ...查看


  • 手机搜索的行业战略家
  • 2007年11月15日,北京邮电大学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规划"主题讲座上,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和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杨放春共同把"北邮留学人员创业园优秀毕业企业"的奖牌给了一位年轻人,他就是北邮留学 ...查看


  • 管理十大定律(一)
  • <企业管理>教案 第1页 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 酒与污水定律{板书}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他们存在的目的 ...查看


  • 十大定律的安全启示
  • 一.帕累托定律 帕累托定律又称80/20法则,其原理是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往往是关键的少数决定着事件发展态势. 启示:在安全工作中,企业应辨识和评价危险源,按ABC法分类控制,来匹配相应的安全投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