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未解决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至今未解决的难题 ——哥德巴赫猜想

时间:2011.06.27 18:59

转贴到:

收藏 发给朋友 举报 浏览 44 次 我来说两句(0)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在中国,华罗庚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数论方面的问题。1952年,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还组织并领导了“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开始了攻克世界难题的攻坚战,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最后一步却是异常的艰难。

数学领域其他的难题可以说层出不穷,其中:

第一个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Goldbach )是德国一位数学家,生于1690年。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

之和。如6=3+3,12=5+7等等。

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

的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 . . .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

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36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即“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论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 ”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为 s 个质数的乘积 与t 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

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 ”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 + c”,其中c 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 "和 "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 + 5”,不久,

潘承洞和王元又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

以及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 + 2”。

最终会由谁攻克“1 + 1”这个难题呢?现在还无法预测,不过,王元最近有一个演

讲,说英国数学家正在绕道探讨,但愿有希望。

至今未解决的难题 ——哥德巴赫猜想

时间:2011.06.27 18:59

转贴到:

收藏 发给朋友 举报 浏览 44 次 我来说两句(0)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在中国,华罗庚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数论方面的问题。1952年,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还组织并领导了“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开始了攻克世界难题的攻坚战,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最后一步却是异常的艰难。

数学领域其他的难题可以说层出不穷,其中:

第一个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Goldbach )是德国一位数学家,生于1690年。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

之和。如6=3+3,12=5+7等等。

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

的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 . . .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

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36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即“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论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 ”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为 s 个质数的乘积 与t 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

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 ”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 + c”,其中c 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 "和 "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 + 5”,不久,

潘承洞和王元又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

以及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 + 2”。

最终会由谁攻克“1 + 1”这个难题呢?现在还无法预测,不过,王元最近有一个演

讲,说英国数学家正在绕道探讨,但愿有希望。


相关文章

  • 希尔伯特23个问题
  • 希尔伯特23个问题及解决情况 1900年希尔伯特应邀参加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数学问题>重要演讲.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讲中,首先他提出许多重要的思想: 正如人类的每一项事业都追求着确定的目标一样,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 ...查看


  • 应用数学前沿前景
  • 应用数学前沿前景 数学源自于古希腊语,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科学.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数学,作为人类思 ...查看


  • 数学猜想-全世界能攻的不超100人
  • 文汇报/2012年/5月/24日/第00A 版 文汇教育 数学猜想, 全世界能攻的不超100人 数学猜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神秘浪漫,高深莫测. 破解数学猜想之人,从来也散发着深不可测的气息. 不久前,中南大学22岁的本科生刘路因为 ...查看


  • 数学未解之谜
  • 数学之美不但体现在漂亮的结论和精妙的证明上,那些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也有让人神魂颠倒的魅力.和 Goldbach 猜想. Riemann 假设不同,有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趣味性很强,"数学性"非常弱,乍看上去并没有触及深刻的数 ...查看


  • 大风起兮云飞扬 1
  • 大风起兮云飞扬 -漫话流动显示及纳斯方程 王 振 东 古代诗词:以流动显示来抒发情思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47-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经他的故乡沛(今江苏徐州市 ...查看


  • 哥德巴赫庞加莱猜想
  •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大致可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 ...查看


  • 陈景润资料和图片
  • 福建福州人,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以来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 ...查看


  • 世界上最难的数学题是什么?
  • 提问于2009-02-12 16:07:33  解决时间:2009-02-20 00:21:35 举报 托儿所(1级) 发小纸条 加为好友 new! 回答于 2009-02-12 18:38:04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 ...查看


  •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
  • 一.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关于圆周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 二.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