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语言出彩的艺术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的艺术

一、“比喻”艺术

(一)直接博喻式:喻势如破竹

用比喻是学生作文的常用之法,但有人却不懂博喻这种排比式的句式的特殊表达效果。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深味主题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有时还要在每个比喻的后面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那就又可使语言更加丰富。

例1、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诚信——永远的绿卡》)

行文过程中构建博喻,可以形成破竹之气势,让读者在博喻的句式中去细细品味。本段作者深悟了这一方法:将‚诚信‛比作‚春天第一缕阳光‛、‚夏天的一块西瓜‛、‚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和‚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以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为喻,视点独特。但作者并没有只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博喻的层面上,而是在每一个比喻后面又添加了一句一般学生看似容易但做起难的而表达效果又特别好的话。如‚敞开胸怀去接受‛,就把作者对如春天阳光的诚信的喜爱之情写了出来。

例2、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热乎乎的鸡蛋,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是一颗圆形的巧克力,是妈妈炸的香喷喷的甜圈,也或许仅仅是一个圆圈„„(《零的断想》)

作者将‚零‛比喻成‚太阳‛、‚鸡蛋‛、‚向日葵‛、‚巧克力‛、‚甜圈‛和‚圆圈‛,形象而生动地把‚零‛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的形象写了出来,显得非常逼真而有亲和力。这也是借助了比喻的效果的,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独特的比喻,其艺术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比喻+感悟式:喻意弥深

我们很多同学是能够运用比喻,但更多的是将比喻写完后就没有再去关照它了。其实能写一个或几个比喻还只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比喻表情达意的一半,那另一半就是在每个比喻后还要进行一番“感悟”,或者说是将这个比喻的具体内含挖掘出来,或是通过这个比喻能够感悟出更深的人生哲理来。

例3、真诚是头顶上闪烁的星星。也许离我们较远,但你不能因此而否定她的存在。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保留真诚》)

这是第一种形式:只有一个比喻,然后再感悟。先将‚真诚‛比喻成‚闪烁的星星‛,这一比喻已经是够新颖的了。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因为有了后面的感悟非常深刻:头顶上的星星离我们较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存在,意即我们不能没有‚真诚‛,否则‚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同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又回到这个比喻上来,从而使语言前后照应,具有一种美感,读来是一种享受。

例4、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照亮夜行之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诚信——走向成功的钥匙》)

这是第二种表现形式:由比喻构成博喻,再加上感悟。将‚诚信‛比喻成‚石‛、‚火‛和 ‚路‛,就已经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了。更让人佩服的是在每一个比喻后面作者还用了一个分句再作感悟,分别表明了‚石‛、‚火‛和‚路‛的深刻的含义,从而含蓄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呼唤不要抛弃‚诚信‛,因为它是走向成功的钥匙。

(三)设问+比喻式:一问一答中显真情

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再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是使用比喻的一种常见方式。特别是当用一组比喻来构成排比或说成构成一个博喻时,并让每一个比喻句分别独立成段时,其气势,其形式,其效果,在一问一答中,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例5、诚信是什么?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诚信是什么》)

作者先提出‚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从小孩、小伙子和老人这三个不同年龄特征、不同人生阅历的人的回答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什么是‚诚信‛。小孩把‚诚信‛比喻成‚两根纤纤的手指‛,并认为 ‚诚信‛就是‚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小伙子把‚诚信‛比喻成‚一张精美的信用卡‛,并认为‚诚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老人则把‚诚信‛比喻成‚一本厚厚的日记‛,认为‚诚信‛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到此‚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且显得令人信服,感人至深。

例6、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傲放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诚信是什么》

本文作者(与上文不是同一篇作文)也是先提出了‚诚信是什么‛的问题,然后用了一个排比句来回答,而且每一个分句都是一个比喻句。作者将‚诚信‛比喻成‚清泉‛、‚腊梅‛、‚不灭之灯‛、‚灯塔‛,比喻新颖独特,有创意了,但作者并不仅仅局限在此,还在每一个喻体前面加上了一串很富有特色的定语,又为这个比喻增色不少。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让人在不经意中认清了‚诚信‛的本质,产生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得文采斐然,诗意昂然。

二、“课本语言”艺术

作文语言的生动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课文。那怎样让课文在作文中发挥它的优势呢?

(一)使课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等明入作文

例1、《红楼梦》有一句流传的话:“受了葫芦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可见,失却诚信,何谈信任?相反,人有诚信,朋友间便可产生信任。课文《记王忠公逸事》讲王忠公用木盒为友人保存珍宝,友人来取时“封识宛然”。诚信是信任的基础,当朋友有诚信时,他许下诺言是会遵守的,他是你心底最后防线,你会为拥有这样的朋友而放心、骄傲。(《人要有诚信》)

借用法一:根据行文的需要将课文中相关名句、语句、典故作为引子来‚起兴‛,以引起要说的话题或相关的主题。我们学过《红楼梦》中的节选《葫芦僧判葫芦案》,故而引用了‚受

了葫芦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而这句话中的‚信口甜人‛又与‚诚信‛密切相关,故而引用。

例2、张爱玲在她的《更衣记》中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欢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我却觉得我的那四年,洋溢着树叶成长的味道,不经意时感觉到,使劲儿闻却什么也没有。嫩嫩的、淡淡的,有欢乐,有伤痛,有困惑,有迷惘„„(陈滢《树枝成长的味道》)

借用法二:先简要的有选择性地叙述课文故事,后面一是用叙述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正面或反面(往往是反面)谈体会,从而与中心思想或话题相系,如例2中简单地回忆了《更衣记》中的故事,指出‚甜而稳妥‛、‚甜而怅惘‛,再联系自己的‚那四年‛,‚使劲儿闻却什么也没有‛,再具体在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那四年‛:‚嫩嫩的、淡淡的,有欢乐,有伤痛,有困惑,有迷惘……‛二是用议论将所揭示的话题与主旨相结合,产生一种论证的气势,如例1用《记王忠公逸事》中王忠公为友人保存珍宝之事,简洁明了,再在后面加上一小段议论,就把‚诚信‛这个话题展示了出来。

(二)使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暗入作文

例3、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冷香飞上语文》)

课文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进入作文是一件令人爽心悦目的事。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毛泽东的诗词、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柳永的《雨霖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杜甫的诗歌以及朱自清《威尼斯》等课文中的人事景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显得亦庄亦谐。当然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引用,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这就好比使用典故的雅词一样,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词语或短语,使读者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课文中的人事物,从而又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不俗。

(三)使课文中的语流、语势、语形等进入作文

例4、他含着笑,唤起沉睡的儿子;他含着笑,点起夜色中的第一盏灯;他含着笑,整理儿子零乱的睡铺;他含着笑,忙着地里的农事;他含着笑,在暮色中接过儿子的书包;他含着笑,操持着儿子的一切„„(《父爱——儿子成长之魂》)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赞美他的乳母大叶荷的话:‚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后,/她就用抱过的两臂,劳动了。‛

本文作者明显借用了这一句式来写‚他‛的‚父亲‛,显得亲切自然而又有情调,有内函而又聪慧。这也是一个借用课文的好例子。

例5、呜呼!以奉英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献英之财兴本国之科技,并力反帝,则吾恐英

人枕之不得无忧也。悲夫!自诩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乃不知老者常思既往,少者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永旧也故技穷,惟日新也故艺高。(黄广川《过清论》)

这段文字读来感人至深,其古白话的语言形式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课文的功底特别深厚。首先小作者借用了《六国论》中‚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句子形式,从反面来谈清朝灭亡的原因。然后作者再借用《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句子形式,进一步‚过清‛,指出清军溃败的原因是‚弊在技穷‛。

(四)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造写

例6、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黄广川《过清论》)

这段文字无论是形式还是语言都基本上来源于《六国论》开头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而标题《过清论》却来源于《过秦论》,从而显得新奇独到,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深厚的文言功底。

例7、客不在多,有“长”则名,菜不在新,有鳖则灵。斯是醉室,惟吾嗝馨。不辨叶子绿,但觉红花青。谈笑尽靓女,哪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经”。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实是醉鬼窟,自诩“醉翁亭”。厚颜曰:“何醉之有?”(《醉室铭》)

这是一则将课文内容翻新的典型材料。我们已经学过《陋室铭》,作者利用这一体式,结合现实,又‚仿写‛了一则《醉室铭》,可谓绝妙。它不仅带有《陋室铭》的韵味,更有现代气息:‚谈笑尽靓女,哪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经’‛(好一个权钱色三位一体的昏官形象!);‚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好一个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嗜酒如命的酒徒形象)。最后还厚颜无耻地称自己的小屋为‚醉翁亭‛,说自己‚何醉之有‛。这篇《醉室铭》主要是用来讽刺当代的一些贪官污吏,吃喝玩乐全线出击,却不解决劳动人民的实际问题,却不务正事。

例8、常记酒店日暮,喝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屋,误至垃圾深处。呕吐,呕吐。惊起苍蝇无数。

例9、学校考试无数,学生应考有术。深夜答案书,误被父母擒住。好苦,好苦。明日考试没谱。

这两首词均是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后填的较成功的词。第一首讽刺酒鬼喝醉后误入垃圾坑,弄得蓬头垢面,真是让人‚呕吐‛,最后一句‚惊起苍蝇无数‛则是神来之笔,形象生动而多有警示作用。第二首则直接批判一些学校考试的佳句,开头两句点明了无数次考试也使学生学会了许多知识,注意这不是正面的东西,而是如何作弊的技巧。晚上回家翻答案书直接抄写答案书,却被父母看见,真是‚苦‛啊,这样,第二天的考试肯定没有谱。实是批评不学无术的学生,同时也对学校教学工作中重应试教育的局面进行了较隐晦的批评。可见这两首

词都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

例10、网络空间,自由身在,虚幻缥缈。看聊天室内,美眉多娇;网络游戏,刺激奇妙;论坛上下,交流技巧,欲与世界过过招。须某日,若离开网络,心痒气躁。

网络如此多娇,引无数网虫竞折腰,昔青蛙恐龙网上乱跳,星际反恐,血腥残暴,黑客闪客,各领风骚,四处乱窜,任逍遥。数网络大虾,还看今朝。(《沁园春•网络》)

本例是作者将现代中学生迷恋网络的情况用《沁园春》这个词牌来填的一首词,显得雅致有古典情味,而且押韵也较成功,是一首相当不错的‚词‛。暗用《沁园春》这个词牌的格式,对网络中通用语言把握得非常准确,寓贬于恢谐之中。

三、“排比”艺术

作文语言要讲求排比,它能给人一种宏伟的气势。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排比起兴法——羞达达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例1、如果我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我决不舍弃“美貌”;如果我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我决不舍弃“才学”;如果我是威尼斯的夏洛克,我决不舍弃“金钱”„„如果我只是我自己,那么我决不会放弃“诚信”。(《抉择》)

《孔雀东南飞》中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典型的起兴例子。这里先假设自己是米洛斯、柏拉图和夏洛克,而决不会舍弃‚美貌‛、‚才学‛和‚金钱‛,让读者推理,明白其意图:‚我‛不是上述三人,而是‚我自己‛;既是‚我自己‛就绝不会放弃‚诚信‛。正是有了这一起兴式的排比,才将作者的意思在最后表达出来,这正如静悄悄的玫瑰‚羞达达‛地开了出来一样。

例2、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

作者先写两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用‚失去金钱‛‚只失去一部分‛和‚失去健康‛‚只失去一半‛来起兴,目的是为了引出‚失去诚信‛则‚一贫如洗‛这个结论。让人在一串的假设情况中独自品味,造成气势,使人不得不从反面的假设中警醒:人生一世,必须守住‚诚信‛这块心灵‚麦田‛。将一个排比句组织成三个相对完整的段(好聪明)以示强调,在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不妨一仿。

(二)排比归纳法——杜鹃花儿遍地开

例3、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奏出易水送别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民谋福的诺言,才弹出了清正廉洁之歌。诚信——中国清官属守的定律。(《以生命践约》)

本例作者深谙数学归纳法的要旨。先用古代荆轲秦王易水送别的典故推出‚诚信‛是‚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再用‚梁祝化蝶‛的典故推出‚诚信‛是‚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最后再用现代社会中焦禄禄、孔繁森等清官的事例得出‚诚信‛是‚中国清官属守的定律‛。由此我们就可推论: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诚信‛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思想品德。这就是归纳法在排比中的运用。

例4、什么?别告诉我你不知道怎样去寻找快乐啊!唉,快乐就是„„快乐就是路边的一支康乃馨。因为我不惜“重金”把它从卖花女孩手中买下来,送给了妈妈。快乐就是因为囊中羞涩而溜进书店看个天昏地暗却只看不买,最后嘻皮笑脸地被店工轰了出来。快乐就是一时心血来潮,拉住某人秉烛夜谈,直到双方都抵不过睡意绵绵而接受周公召唤。快乐就是乡间小道上一串串的脚印,一袭袭的花香,一声声的鸟啾,还有一条条吓得你半死的小毛毛虫。快乐啊,有无数种定义。寻找快乐嘛,也有数不清的法子,就看你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了。(《寻找快乐》)

你看‚快乐‛这个较抽象的话题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它就是用‚心‛写出来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用‚情‛描绘出的一曲曲美丽的歌。‚卖花送给母亲‛自己快乐,人们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这个道理;想看书而不能卖书最后被老板轰了出来,自己也快乐,这是为收获而快乐;还有如乡间那‚串串的脚印,一袭袭的花香,一声声的鸟啾,还有一条条吓得你半死的小毛毛虫‛等,都能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通过这些对于快乐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当你愁丝百结之时,别忘了主动地去寻找快乐,懂得寻找快乐的人,人生才会美丽。

(三)九曲回环法——入幽兰之室余香三日绕梁

例5、因为他跟我以前和以后的老师一样,都是在我自卑的时候,对我说鼓励的话语,在我犯了错误的时候,细心地指出并帮我改正的良师;都是在我孤独的时候,与我促膝长谈,帮我走出困迷惑的挚友;在我无助的时候,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让我重新振作的的益友;都是在我失败的时候,耐心地安慰我,在我成功之时,与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的严父慈母„„

本段写一位山村语文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作者将老师比作‚良师‛、‚挚友‛、‚益友‛和‚慈母‛,并以此作为排比的基础,这不是奇的地方。本段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分别在‚良师‛、‚挚友‛、‚益友‛和‚慈母‛的前面加上了句式大致一致的小排比,而不是简单的排比。这就如同九曲回环,内容丰富而情趣昂然,形式多变而意境深远,如入幽兰之室,其香盈袖,三日不绝。实为一绝技。

(四)一唱三叹法——余韵无穷的凤凰三点头

例6、诚信如海,可以容纳百川。得名,则可以名扬四海,流芳百世;得利,则可以取之有道,泽被后世;得才,则可以匡扶正义,正道直行。(《诚信——人生之本》)

‚凤凰三点头‛为茗苑中雅士上茶的文雅姿式,一杯茶让茶壶嘴点头三次方可斟满,取一种雅致。用在排比中,表现为要表达一种情感, 先用一句概括话开头,然后再用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句子组成排比句,从而起到一唱三叹之功效。本例先将‚诚信‛比喻为‚海‛,‚可以容纳百川‛,可谓‚一唱‛,其表现为可以‚得名‛、‚得利‛、‚得才‛,是为‚三叹‛,再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并列造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诚信是我们为人处事的立身之本。可以一学。

例7、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冷香飞上语文》)

本例先说出语文的来源,是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的,然后将《三国演义》中张飞当阳怒吼计退强敌的故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独守空船的望夫之苦和人生感叹构建排比,而天下英雄的雄肝气

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贾人思妇的幽怨情怀均是语文所必涉及的内容,这样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显得丰富多彩了。

例8、老师的心灵是如此的美好:甘为云霞,绽放太阳的光华;甘为绿叶,陪衬枝头的鲜花;甘作沉静寂寞的蓝天,烘托七色的彩虹;甘作呕心沥血的园丁,培育秋天的收获。

老师的人格又是如此的高尚:是农夫,却把种子播在心上,用血液浇灌它成长;是沃土,却不长一株杂草,让花的根在躯体上滋蔓;是蜡烛,却在讲台前燃烧自己,用自己的鲜血之火来照亮别人„„

此两段抒写了老师的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先在段首明确本段的观点,然后分别用一个排比来具体阐述,让人耳目一新,不仅能在第一时间紧扣读者的心灵,而且还给人势如破竹,一唱三叹之感。

例9、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古猿从树上下来,逐渐开始直立行,并最终开始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是创新;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创新„„(《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本段先提出一个中心‚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再将古猿下地直立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瓦特改良蒸汽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和邓小平提出特色理论构成排比,形成一气贯通的强大气势,来说明‚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这个道理。

(五)他山之石法——借来芭蕉听雨声

例10、它(语文)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冷香飞上语文》)

‚他山之石‛即指引用别人的诗句进入自己的文章,如能构建排比句,则更能增加文章的文采和增强文章的气势。引用了《论语》、李清照《一剪梅》、曹操《短歌行》和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句子,使之构成一组引用式的排比,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赏心悦目,意旨典雅,别致典雅。

例11、文夏是夏天里出生的,性冷不怕热。她恋着夏的热情与流火。她喜欢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淡雅;她喜欢那“点水蜻蜓款款飞”的闲情逸志;也亲自领略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惬意。(《春夏秋冬》)

本段文字写‚文夏‛喜欢夏天的热情与流火,是通过三句作者在夏天感受最深的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点水蜻蜓款款飞‛、‚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来体现的。作者在写作手法多变,分别用‚淡雅‛、‚闲情逸志‛和‚惬意‛来归结自己的情感,恰当而有创新意味。这些地方足以体现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之强,表情达意的技巧之精,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四、“提问”艺术

(一)反问艺术的运用

运用反问句式,可以加强表达的肯定语气。而优秀的高考作文在这一点上都做得比较好。 例1、共和国元帅彭德怀曾说:“‘茄子不开虚花,小孩子不说假话。’难道我们大人还不如小孩子吗?”的确,我们从“人之初性本善”的童年所带来的那份淳朴的诚实,应该好好把握,怎能任岁月“雨打风吹去”,而洗掉了诚实的本色呢?(《把握诚信》)

先用‚难道……吗‛的反问句式,再加上彭总的那句称赞小孩子‚诚信‛‚诚实‛的话,表明我们大人确实应该比小孩子更能讲‚诚信‛;再用‚怎能……呢‛的句式进一步强调我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守住自己的‚诚信‛的大门。整段话读来意味无穷,全仗两个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例2、喊着“狼来了”的孩子在两次“成功”的欺骗后尝到了苦果;连一道浅浅的划痕都不放过的“奔驰”汽车公司以信誉换来了盈利„„这些难道不足以告诫我们要好好把握住自己的诚信吗?(《把握诚信》)

先从反面讲‚狼来了‛的不诚实的故事,再从正面说‚奔驰‛公司为信誉而诚信的事,最后再用‚难道……吗‛的反问句式,让人明白了我们必须把握住自己的诚信。

例3、无所谓“人性本善”,也无所谓“人性本恶”,当面临选择时,我们需要的不光是果断,还要有也许是一桩小事所体现的人性。在面临选择时,据说,蚂蚁被火围困的时候,会迅速抱成团滚出火堆,以牺牲最外层的蚂蚁来保证种族的延续。“蝼蚁如此,人何以堪?”(何俊洁《面临选择》)

先用议论性的语言点出当面临选择时不光是果断,还要有人性,强调了人性。再举蚂蚁遇火时抱成团滚出火堆以保证种族延续,亦是强调动物的‚人‛性。最后用‚蝼蚁如此,人何以堪‛表示反问,别人动物都能做到在选择时拥有‚人‛性,而我们人类呢?作者举蚂蚁采取迂回战术,绕一个弯子还是回到主题上来:在选择时人应比动物更有人性才行。

例4、“美丽”者,外表也,古人早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训诫,若为“美丽”而弃“诚信”,岂不是以“败絮其中”来换“金玉其外”?小生真乃糊涂也。《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可谓丑至极,然而他美丽的心灵弥补了他外表的缺陷,使他的形象光辉千古。(《岂可弃我——“诚信”自述》)

作者采用自述的口吻,先讲将‚美丽‛定在‚外表‛上,虽不十分准确,但作者后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训诫来自圆其说,并用一个反问说明如果只为‚美丽‛而抛弃‚我‛(诚信)的话,其结果是用‚败絮其中‛来换‚金玉其外‛,显得不明智,所以说‚小生真乃糊涂也‛。而最后又从正面举了敲钟人虽丑,但心灵是美的,从而使其流传千古。

(二)设问艺术的运用

设问也是一种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好的修辞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定当收到非常好的表达效果。

例5、可是,我仍想问,风到底是什么?地理老师镜片下的眼睛闪着壑智的光,他一字一顿地解释着:“风么,就是高低气压层的不同引起的,„„风的种类也可多着呢,有什么热带季风,海洋季风„„有的风,带来寒流的讯息,有的风„„”噢,原来是这么回事,风是自然的产物,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终于知道风是什么啦! “不全对。”哲学老师脱口而出。我愣

了。她接着解释:“风是一种物质,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古人言有风婆婆的说法唯心的„„”啊?带着满脑子的问号,我碰到了文学老师。她正品茗吟词呢。啜一口清茶,她略带文化的忧郁,缓缓而道:“风是一种文化,对的,一种文化。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有什么桃花文化,青铜文化,风,也是一种文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汉高祖刘邦到李煜、王安石,风无不是一种永恒的文化。譬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待。”哦,我明白了,风还是一种深沉妙不可言的文化。可是,我不敢再问了,也许,历史老师会说风是一种历史,迎着历史长风„„(《风是什么?》)

先提出‚风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通过地理老师、哲学老师和语文老师三人之口分别说出了 ‚风‛这个意象在他们心中的答案。地理老师用纯地理的眼光来分析了‚风‛的形成原因、种类和相关信息;哲学老师以一个哲学家的口吻阐释了‚风‛的哲学内函,读来意味十足;语文老师则用文学家的眼光来品读‚风‛,把它理解成一种‚文化‛,并列举了从《诗经》以来许多与‚风‛相关的诗句,无一处不显示出‚风‛的文化气氛。最后作者说‚不敢再问了‛,因为历史老师有历史老师对‚风‛的理解,化学、物理、生物、外语等老师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看法。从而揭示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主题。

例6、诚信是什么?才学说:“诚信是一种虚伪。我可以无所怜惜地抛弃它。”诚信说:“当老师的诚信化为空中楼阁,那么才学也不复延续。”于是才学凝滞了。(《诚信是什么?》)

本例与其他例子又不同:先设问‚诚信是什么‛,然后用‚才学‛和‚诚信‛两个本无生命无法对话的抽象概念来对话,从而揭示‚诚信‛不能丢这个主题的。

例7、你知道10减1等于几吗?9。对,可也不完全对。

如果是树上10只鸟,被枪打掉1只,这里的10减1就不一定是9,而可能1只鸟也没有。 如果是鱼缸里的10条金鱼,死了1条,问还剩几条金鱼,那么10减1还是等于10。 如果是夜里点燃的10支蜡烛,被风吹灭了1支,问到天亮还剩几支,那么答案是1,因为其余的蜡烛都燃尽了。

如果是桌子的10个角,砍掉1个角,那么10减1还是不等于9,因为我们将看到11个角。好了,如果现在再问10减1等于几,你还会只想到9吗?你还有其他答案吗? (《10减1等于„„》)

本例的体式很特别:先提出疑问:‚你知道10减1等于几吗?‛回答说是‚9‛,再加上作者的评价‚对,可也不完全对‛。那到底等于几呢?读者肯定要这样问。下文举了四个答案:等于0、等于10、等于1、等于11。更绝的是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主题,而是连用两个设问,让读者自己去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设问的魅力。

(三)连续发问艺术的运用

连续发问如连珠炮,问得你喘不过气来,正是在这种“紧张”的场面才有一种艺术的力量在召唤,从而恰当地表情达意,产生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例8、诚信是什么?是诚实?是信用?是真诚?是热情?

诚信是什么?是幼稚?是青涩?是无能?是愚蠢?一百双眼睛里有一百种诚信,一百个人

给我一百种答案。(《诚信是什么?》)

本例作者深悟连续发问的真谛。两段文字一共使用了十个问句,真是让人应接不暇。先用一个设问‚诚信是什么‛,按一般的情况,就有可能回答成‚诚实‛、‚信用‛、‚真诚‛、‚热情‛,但作者的语言富于变化,没有这样做,而是连用了四个选择问,好认读者自己去选,不过这四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似乎都可以作为答案。再来看第二段,作者也是先设问,但后面供选择的‚幼稚‛、‚青涩‛、‚无能‛、‚愚蠢‛中却无一个可做问题的答案的,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他是反面来说的,意即如果思考不周,他的答案就会这四个中的一个或几个,那就错得远了。所以这两段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解释‚诚信‛的内涵的。

例9、“健康”者,能使人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工作起劲,然而“诚信”之“健康”者,何也?四肢发达之躯壳也。鲁迅先生之所以弃医从文,亦是为拯救躯壳。而此小生弃我于水底,试问,无诚信之躯壳于己何用?于世何用?(《岂可弃我——“诚信”自述》)

本例的连续发问是在最后:‚无诚信之躯壳于己何用?于世何用?‛这实际上是用两个反问来强调‚诚信‛对人的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意义。如果一个人能把‚诚信‛的含义看准吃透,那也就不会出现行尸走肉的人或出卖朋友、背叛祖国的小人了。

例10、朋友,走过历史的烟云,你对生活有什么答案?你将如何面对现实?你将以什么姿态去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别忘了,我们正年轻,“看云”的日子不要迷失在天真浪漫中,寻找一个理性的答案,让我们追,让我们飞。生活要我们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是我们自己的! (《沧海看云》)

本例开头连用三个设问:对生活有什么答案,如何直面现实和怎样面对将来。这三个题一起到来,意志不坚定者、思想徘徊者、生活毫无认识者可能都会在这劈头盖脸的问题中清醒过来,从而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那些本来就对生活有认识的有识之士,则会在这三问中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从而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奋勇前行而绝不后悔。所以作者在这一段的最后说‚美好的未来是我们自己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引用”艺术

(一)明引诗文出文采

例1、现代文明的拥有,使得本已很累的人们更加模糊了诚信的影子,使得本已寂寞的影象隐藏于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中,抽象的尘封在政治课本的某个角落里。罗兰曾说:“人生的大海上,风高浪急,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美貌、健康、才学、金钱、荣誉„„生命的小舟上要装载的负荷实在太多了,不知失掉了诚信的年轻人哪,能否驾驭生命之舟,由此,便想到了林肯最爱读的那首诗:“健康的红晕变成了死亡的惨白,金色的沙龙变成了棺木与尸衣,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噢,人类何必骄傲呢?时间是永恒的见证,当时间的翰海吞没了美貌与健康,吞没了金钱与荣誉,狡诈的文明人啊,患得患失的文明人哪,你还剩下什么?! (《诚信归去来》)

明引名言警句是引用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的引用契机有两条途径。

第一种方式,因受语流中某一词或短语的启迪而联想到曾经碰到过的也刚好有这个词或短

语的名言警句,如本段作者因题目中有年轻人在小舟上抛弃诚信而联想到罗兰的‚人生的大海上,风高浪急,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紧接着再对此事作必要的议论以揭示主题。 第二种方式,由于意旨相近而由此及彼,如作者在年轻人抛弃了诚信而为之担心是否驾驭生命之舟时想到林肯的诗,因诗中有生与死‚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等句,故而联想引用。由此可见诚信不可抛,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遗恨终生。

例2、带着满脑子的问号,我碰到了文学老师。她正品茗吟词呢。啜一口清茶,她略带文化的忧郁,缓缓而道:“风是一种文化,对的,一种文化。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有什么桃花文化,青铜文化„„风,也是一种文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汉高祖刘邦到李煜、王安石,风无不是一种永恒的文化。譬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哦,我明白了,风还是一种深沉妙不可言的文化。(《风是什么》)

第三种方式,由相近联想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记忆中将某一问题或某一景物或某一现象的古今诗词佳句汇集一起,构成排比,产生一种一气贯通的雄伟气势。本例作者在回答‚风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先用语文老师的口说出了风是一种文化。然后明引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气势如虹,让读者明确了风是一种有着五千年优秀传统的文化,从而说明了‚风是什么‛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道理。

(二)暗引仿作显新意

例3、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十年寒窗,九章算术,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五经,四书三德,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德育英才泽神州。(《山村的故事》)

其实引用得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这完全决定于作者平日的阅读。本例作者暗引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对诗的典雅故事。要是没有熟背过那段诗文,可以肯定地说在考场上是不能写出如此文采飞扬而又意蕴无穷的句子来的。先将一到十顺说,再倒说,而句句都与山村教师的艰辛密切相联,形神俱备,实乃绝笔。当然像古代这种现象很多。

例4、一见倾心,两情相悦,三心三意,四目相对,加上五颜六色,七拉八扯,九思十想,相识相知,绵绵情意,中学生思有情人,还愿终成眷属,岂非神话?

十年寒窗,九九归一,八索文思,七月流火,连日六神无(五)主,四心三意,两两失意,功亏一篑,名落孙山,两眼一翻两腿一伸,后悔当初不应该。

这是有感于中学生早恋而作的两段文字。虽然在文字的整齐上不及例3,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学生早恋的一般过程和早恋的最终结果,只有名落孙山。作者抓住了数字的顺写与倒写规则,实在是把早恋写得淋漓尽致,不失为一段非常优秀的文字。

例5、诚信有没有?扪胸问良心。不知为人与否,今朝必有失。欲把诚信找回,却又口是心非,笑里又藏刀。诚交天下客,利从信中来。做人诚,待人信,为人善。不应有恨,为何定要失诚信?人要诚信立身,物非循规蹈距,此事并不难,但愿诚长存,人人信有之。(《水调歌头•诚信》)

这是作者填的《水调歌头》词。本‚词‛虽然在押韵、平仄方面有一些欠缺,但对中学生来讲,本词仍是一首很优秀的仿作词。作者将社会上有些人将‚诚信‛抛于脑后而为人奸诈。最后在下片提出了‚做人诚,待人信,为人善‛的观点,并指出‚人要诚信立身‛而有些人却失去‚诚信‛,最后作者的愿望是‚诚长存‛,‚人人信有之‛。可见本‚词‛思想格调还是比较高的,有一定的思想性。由此可见,我们如能在作文中常用到这种方法,那作文一定会文采飞扬。另外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暗引了庚信前人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春旗共一色‛而显得更绝成为千古名句,同样林逋在《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是暗引了前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句而情趣顿生,意境横出。当然要做到暗引如流,必须是在熟背众多古典或现当代诗词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运用经验和欲望。

(三)嵌引显语言生动

例6、起风了。风时而拂着柳枝,时而吹皱一池静水,时而卷起狂沙,时而撼得大树乱颤。我知道,“吹面不寒”的是“杨柳风”,我知道“料峭春风”能够“吹酒醒”。(《春夏秋冬》) 嵌引的第一种方法:将要引用的一句诗分成几部分嵌入到一句话的不同位臵并使其成为句子的某一成分。本段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和‚斜峭春风吹酒醒‛两句诗,先将其划分为四个小的短语,然后再将其嵌入句子中,并加上引号。这样做使语言更加灵活多变,生动形象而富有朝气。

例7、思想火花的迸射。大凡在艺术有所建树的人都是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艺术家们对自身艺术生命的一种创新。明明是“月下独酌”,李白偏偏“对影成三人”;明明是秋后枯草毫无生机,鲁迅先生却把它比作“光泽照人的”“铜丝”„„创新使旧东西有了新生命,创新是一种心灵火花的发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

嵌引的第二种方法:将要引用的诗句整句嵌入到一句话中,加上引号使这个嵌入的诗句成为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如‚月下独酌‛和‚对影成三人‛嵌入后均成所在分句的谓语部分。 嵌引的第三种方法:将要引用的旧事、逸闻、诗句简缩成一个词或短语,加上引号后嵌入句中,让读者一看便想起这个词或短语所包含的旧事、逸闻或诗句或其意思。如‚光泽照人的‛和 ‚铜丝‛就是属于这类。这种方法就是古人为了求雅而用的雅词这种使用典故方式。当然嵌引时这些方法肯定是综合运用的而不是单一的,这样才能真正的使文章出文采。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的艺术

一、“比喻”艺术

(一)直接博喻式:喻势如破竹

用比喻是学生作文的常用之法,但有人却不懂博喻这种排比式的句式的特殊表达效果。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深味主题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有时还要在每个比喻的后面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那就又可使语言更加丰富。

例1、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诚信——永远的绿卡》)

行文过程中构建博喻,可以形成破竹之气势,让读者在博喻的句式中去细细品味。本段作者深悟了这一方法:将‚诚信‛比作‚春天第一缕阳光‛、‚夏天的一块西瓜‛、‚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和‚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以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为喻,视点独特。但作者并没有只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博喻的层面上,而是在每一个比喻后面又添加了一句一般学生看似容易但做起难的而表达效果又特别好的话。如‚敞开胸怀去接受‛,就把作者对如春天阳光的诚信的喜爱之情写了出来。

例2、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热乎乎的鸡蛋,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是一颗圆形的巧克力,是妈妈炸的香喷喷的甜圈,也或许仅仅是一个圆圈„„(《零的断想》)

作者将‚零‛比喻成‚太阳‛、‚鸡蛋‛、‚向日葵‛、‚巧克力‛、‚甜圈‛和‚圆圈‛,形象而生动地把‚零‛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的形象写了出来,显得非常逼真而有亲和力。这也是借助了比喻的效果的,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独特的比喻,其艺术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比喻+感悟式:喻意弥深

我们很多同学是能够运用比喻,但更多的是将比喻写完后就没有再去关照它了。其实能写一个或几个比喻还只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比喻表情达意的一半,那另一半就是在每个比喻后还要进行一番“感悟”,或者说是将这个比喻的具体内含挖掘出来,或是通过这个比喻能够感悟出更深的人生哲理来。

例3、真诚是头顶上闪烁的星星。也许离我们较远,但你不能因此而否定她的存在。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保留真诚》)

这是第一种形式:只有一个比喻,然后再感悟。先将‚真诚‛比喻成‚闪烁的星星‛,这一比喻已经是够新颖的了。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因为有了后面的感悟非常深刻:头顶上的星星离我们较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存在,意即我们不能没有‚真诚‛,否则‚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同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又回到这个比喻上来,从而使语言前后照应,具有一种美感,读来是一种享受。

例4、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照亮夜行之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诚信——走向成功的钥匙》)

这是第二种表现形式:由比喻构成博喻,再加上感悟。将‚诚信‛比喻成‚石‛、‚火‛和 ‚路‛,就已经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了。更让人佩服的是在每一个比喻后面作者还用了一个分句再作感悟,分别表明了‚石‛、‚火‛和‚路‛的深刻的含义,从而含蓄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呼唤不要抛弃‚诚信‛,因为它是走向成功的钥匙。

(三)设问+比喻式:一问一答中显真情

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再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是使用比喻的一种常见方式。特别是当用一组比喻来构成排比或说成构成一个博喻时,并让每一个比喻句分别独立成段时,其气势,其形式,其效果,在一问一答中,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例5、诚信是什么?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诚信是什么》)

作者先提出‚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从小孩、小伙子和老人这三个不同年龄特征、不同人生阅历的人的回答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什么是‚诚信‛。小孩把‚诚信‛比喻成‚两根纤纤的手指‛,并认为 ‚诚信‛就是‚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小伙子把‚诚信‛比喻成‚一张精美的信用卡‛,并认为‚诚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老人则把‚诚信‛比喻成‚一本厚厚的日记‛,认为‚诚信‛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到此‚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且显得令人信服,感人至深。

例6、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傲放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诚信是什么》

本文作者(与上文不是同一篇作文)也是先提出了‚诚信是什么‛的问题,然后用了一个排比句来回答,而且每一个分句都是一个比喻句。作者将‚诚信‛比喻成‚清泉‛、‚腊梅‛、‚不灭之灯‛、‚灯塔‛,比喻新颖独特,有创意了,但作者并不仅仅局限在此,还在每一个喻体前面加上了一串很富有特色的定语,又为这个比喻增色不少。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让人在不经意中认清了‚诚信‛的本质,产生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得文采斐然,诗意昂然。

二、“课本语言”艺术

作文语言的生动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课文。那怎样让课文在作文中发挥它的优势呢?

(一)使课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等明入作文

例1、《红楼梦》有一句流传的话:“受了葫芦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可见,失却诚信,何谈信任?相反,人有诚信,朋友间便可产生信任。课文《记王忠公逸事》讲王忠公用木盒为友人保存珍宝,友人来取时“封识宛然”。诚信是信任的基础,当朋友有诚信时,他许下诺言是会遵守的,他是你心底最后防线,你会为拥有这样的朋友而放心、骄傲。(《人要有诚信》)

借用法一:根据行文的需要将课文中相关名句、语句、典故作为引子来‚起兴‛,以引起要说的话题或相关的主题。我们学过《红楼梦》中的节选《葫芦僧判葫芦案》,故而引用了‚受

了葫芦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而这句话中的‚信口甜人‛又与‚诚信‛密切相关,故而引用。

例2、张爱玲在她的《更衣记》中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欢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我却觉得我的那四年,洋溢着树叶成长的味道,不经意时感觉到,使劲儿闻却什么也没有。嫩嫩的、淡淡的,有欢乐,有伤痛,有困惑,有迷惘„„(陈滢《树枝成长的味道》)

借用法二:先简要的有选择性地叙述课文故事,后面一是用叙述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正面或反面(往往是反面)谈体会,从而与中心思想或话题相系,如例2中简单地回忆了《更衣记》中的故事,指出‚甜而稳妥‛、‚甜而怅惘‛,再联系自己的‚那四年‛,‚使劲儿闻却什么也没有‛,再具体在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那四年‛:‚嫩嫩的、淡淡的,有欢乐,有伤痛,有困惑,有迷惘……‛二是用议论将所揭示的话题与主旨相结合,产生一种论证的气势,如例1用《记王忠公逸事》中王忠公为友人保存珍宝之事,简洁明了,再在后面加上一小段议论,就把‚诚信‛这个话题展示了出来。

(二)使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暗入作文

例3、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冷香飞上语文》)

课文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进入作文是一件令人爽心悦目的事。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毛泽东的诗词、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柳永的《雨霖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杜甫的诗歌以及朱自清《威尼斯》等课文中的人事景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显得亦庄亦谐。当然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引用,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这就好比使用典故的雅词一样,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词语或短语,使读者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课文中的人事物,从而又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不俗。

(三)使课文中的语流、语势、语形等进入作文

例4、他含着笑,唤起沉睡的儿子;他含着笑,点起夜色中的第一盏灯;他含着笑,整理儿子零乱的睡铺;他含着笑,忙着地里的农事;他含着笑,在暮色中接过儿子的书包;他含着笑,操持着儿子的一切„„(《父爱——儿子成长之魂》)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赞美他的乳母大叶荷的话:‚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后,/她就用抱过的两臂,劳动了。‛

本文作者明显借用了这一句式来写‚他‛的‚父亲‛,显得亲切自然而又有情调,有内函而又聪慧。这也是一个借用课文的好例子。

例5、呜呼!以奉英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献英之财兴本国之科技,并力反帝,则吾恐英

人枕之不得无忧也。悲夫!自诩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乃不知老者常思既往,少者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永旧也故技穷,惟日新也故艺高。(黄广川《过清论》)

这段文字读来感人至深,其古白话的语言形式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课文的功底特别深厚。首先小作者借用了《六国论》中‚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句子形式,从反面来谈清朝灭亡的原因。然后作者再借用《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句子形式,进一步‚过清‛,指出清军溃败的原因是‚弊在技穷‛。

(四)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造写

例6、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黄广川《过清论》)

这段文字无论是形式还是语言都基本上来源于《六国论》开头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而标题《过清论》却来源于《过秦论》,从而显得新奇独到,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深厚的文言功底。

例7、客不在多,有“长”则名,菜不在新,有鳖则灵。斯是醉室,惟吾嗝馨。不辨叶子绿,但觉红花青。谈笑尽靓女,哪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经”。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实是醉鬼窟,自诩“醉翁亭”。厚颜曰:“何醉之有?”(《醉室铭》)

这是一则将课文内容翻新的典型材料。我们已经学过《陋室铭》,作者利用这一体式,结合现实,又‚仿写‛了一则《醉室铭》,可谓绝妙。它不仅带有《陋室铭》的韵味,更有现代气息:‚谈笑尽靓女,哪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经’‛(好一个权钱色三位一体的昏官形象!);‚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好一个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嗜酒如命的酒徒形象)。最后还厚颜无耻地称自己的小屋为‚醉翁亭‛,说自己‚何醉之有‛。这篇《醉室铭》主要是用来讽刺当代的一些贪官污吏,吃喝玩乐全线出击,却不解决劳动人民的实际问题,却不务正事。

例8、常记酒店日暮,喝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屋,误至垃圾深处。呕吐,呕吐。惊起苍蝇无数。

例9、学校考试无数,学生应考有术。深夜答案书,误被父母擒住。好苦,好苦。明日考试没谱。

这两首词均是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后填的较成功的词。第一首讽刺酒鬼喝醉后误入垃圾坑,弄得蓬头垢面,真是让人‚呕吐‛,最后一句‚惊起苍蝇无数‛则是神来之笔,形象生动而多有警示作用。第二首则直接批判一些学校考试的佳句,开头两句点明了无数次考试也使学生学会了许多知识,注意这不是正面的东西,而是如何作弊的技巧。晚上回家翻答案书直接抄写答案书,却被父母看见,真是‚苦‛啊,这样,第二天的考试肯定没有谱。实是批评不学无术的学生,同时也对学校教学工作中重应试教育的局面进行了较隐晦的批评。可见这两首

词都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

例10、网络空间,自由身在,虚幻缥缈。看聊天室内,美眉多娇;网络游戏,刺激奇妙;论坛上下,交流技巧,欲与世界过过招。须某日,若离开网络,心痒气躁。

网络如此多娇,引无数网虫竞折腰,昔青蛙恐龙网上乱跳,星际反恐,血腥残暴,黑客闪客,各领风骚,四处乱窜,任逍遥。数网络大虾,还看今朝。(《沁园春•网络》)

本例是作者将现代中学生迷恋网络的情况用《沁园春》这个词牌来填的一首词,显得雅致有古典情味,而且押韵也较成功,是一首相当不错的‚词‛。暗用《沁园春》这个词牌的格式,对网络中通用语言把握得非常准确,寓贬于恢谐之中。

三、“排比”艺术

作文语言要讲求排比,它能给人一种宏伟的气势。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排比起兴法——羞达达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例1、如果我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我决不舍弃“美貌”;如果我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我决不舍弃“才学”;如果我是威尼斯的夏洛克,我决不舍弃“金钱”„„如果我只是我自己,那么我决不会放弃“诚信”。(《抉择》)

《孔雀东南飞》中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典型的起兴例子。这里先假设自己是米洛斯、柏拉图和夏洛克,而决不会舍弃‚美貌‛、‚才学‛和‚金钱‛,让读者推理,明白其意图:‚我‛不是上述三人,而是‚我自己‛;既是‚我自己‛就绝不会放弃‚诚信‛。正是有了这一起兴式的排比,才将作者的意思在最后表达出来,这正如静悄悄的玫瑰‚羞达达‛地开了出来一样。

例2、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

作者先写两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用‚失去金钱‛‚只失去一部分‛和‚失去健康‛‚只失去一半‛来起兴,目的是为了引出‚失去诚信‛则‚一贫如洗‛这个结论。让人在一串的假设情况中独自品味,造成气势,使人不得不从反面的假设中警醒:人生一世,必须守住‚诚信‛这块心灵‚麦田‛。将一个排比句组织成三个相对完整的段(好聪明)以示强调,在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不妨一仿。

(二)排比归纳法——杜鹃花儿遍地开

例3、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奏出易水送别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民谋福的诺言,才弹出了清正廉洁之歌。诚信——中国清官属守的定律。(《以生命践约》)

本例作者深谙数学归纳法的要旨。先用古代荆轲秦王易水送别的典故推出‚诚信‛是‚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再用‚梁祝化蝶‛的典故推出‚诚信‛是‚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最后再用现代社会中焦禄禄、孔繁森等清官的事例得出‚诚信‛是‚中国清官属守的定律‛。由此我们就可推论: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诚信‛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思想品德。这就是归纳法在排比中的运用。

例4、什么?别告诉我你不知道怎样去寻找快乐啊!唉,快乐就是„„快乐就是路边的一支康乃馨。因为我不惜“重金”把它从卖花女孩手中买下来,送给了妈妈。快乐就是因为囊中羞涩而溜进书店看个天昏地暗却只看不买,最后嘻皮笑脸地被店工轰了出来。快乐就是一时心血来潮,拉住某人秉烛夜谈,直到双方都抵不过睡意绵绵而接受周公召唤。快乐就是乡间小道上一串串的脚印,一袭袭的花香,一声声的鸟啾,还有一条条吓得你半死的小毛毛虫。快乐啊,有无数种定义。寻找快乐嘛,也有数不清的法子,就看你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了。(《寻找快乐》)

你看‚快乐‛这个较抽象的话题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它就是用‚心‛写出来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用‚情‛描绘出的一曲曲美丽的歌。‚卖花送给母亲‛自己快乐,人们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这个道理;想看书而不能卖书最后被老板轰了出来,自己也快乐,这是为收获而快乐;还有如乡间那‚串串的脚印,一袭袭的花香,一声声的鸟啾,还有一条条吓得你半死的小毛毛虫‛等,都能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通过这些对于快乐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当你愁丝百结之时,别忘了主动地去寻找快乐,懂得寻找快乐的人,人生才会美丽。

(三)九曲回环法——入幽兰之室余香三日绕梁

例5、因为他跟我以前和以后的老师一样,都是在我自卑的时候,对我说鼓励的话语,在我犯了错误的时候,细心地指出并帮我改正的良师;都是在我孤独的时候,与我促膝长谈,帮我走出困迷惑的挚友;在我无助的时候,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让我重新振作的的益友;都是在我失败的时候,耐心地安慰我,在我成功之时,与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的严父慈母„„

本段写一位山村语文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作者将老师比作‚良师‛、‚挚友‛、‚益友‛和‚慈母‛,并以此作为排比的基础,这不是奇的地方。本段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分别在‚良师‛、‚挚友‛、‚益友‛和‚慈母‛的前面加上了句式大致一致的小排比,而不是简单的排比。这就如同九曲回环,内容丰富而情趣昂然,形式多变而意境深远,如入幽兰之室,其香盈袖,三日不绝。实为一绝技。

(四)一唱三叹法——余韵无穷的凤凰三点头

例6、诚信如海,可以容纳百川。得名,则可以名扬四海,流芳百世;得利,则可以取之有道,泽被后世;得才,则可以匡扶正义,正道直行。(《诚信——人生之本》)

‚凤凰三点头‛为茗苑中雅士上茶的文雅姿式,一杯茶让茶壶嘴点头三次方可斟满,取一种雅致。用在排比中,表现为要表达一种情感, 先用一句概括话开头,然后再用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句子组成排比句,从而起到一唱三叹之功效。本例先将‚诚信‛比喻为‚海‛,‚可以容纳百川‛,可谓‚一唱‛,其表现为可以‚得名‛、‚得利‛、‚得才‛,是为‚三叹‛,再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并列造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诚信是我们为人处事的立身之本。可以一学。

例7、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冷香飞上语文》)

本例先说出语文的来源,是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的,然后将《三国演义》中张飞当阳怒吼计退强敌的故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独守空船的望夫之苦和人生感叹构建排比,而天下英雄的雄肝气

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贾人思妇的幽怨情怀均是语文所必涉及的内容,这样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显得丰富多彩了。

例8、老师的心灵是如此的美好:甘为云霞,绽放太阳的光华;甘为绿叶,陪衬枝头的鲜花;甘作沉静寂寞的蓝天,烘托七色的彩虹;甘作呕心沥血的园丁,培育秋天的收获。

老师的人格又是如此的高尚:是农夫,却把种子播在心上,用血液浇灌它成长;是沃土,却不长一株杂草,让花的根在躯体上滋蔓;是蜡烛,却在讲台前燃烧自己,用自己的鲜血之火来照亮别人„„

此两段抒写了老师的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先在段首明确本段的观点,然后分别用一个排比来具体阐述,让人耳目一新,不仅能在第一时间紧扣读者的心灵,而且还给人势如破竹,一唱三叹之感。

例9、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古猿从树上下来,逐渐开始直立行,并最终开始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是创新;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创新„„(《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本段先提出一个中心‚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再将古猿下地直立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瓦特改良蒸汽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和邓小平提出特色理论构成排比,形成一气贯通的强大气势,来说明‚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这个道理。

(五)他山之石法——借来芭蕉听雨声

例10、它(语文)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冷香飞上语文》)

‚他山之石‛即指引用别人的诗句进入自己的文章,如能构建排比句,则更能增加文章的文采和增强文章的气势。引用了《论语》、李清照《一剪梅》、曹操《短歌行》和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句子,使之构成一组引用式的排比,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赏心悦目,意旨典雅,别致典雅。

例11、文夏是夏天里出生的,性冷不怕热。她恋着夏的热情与流火。她喜欢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淡雅;她喜欢那“点水蜻蜓款款飞”的闲情逸志;也亲自领略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惬意。(《春夏秋冬》)

本段文字写‚文夏‛喜欢夏天的热情与流火,是通过三句作者在夏天感受最深的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点水蜻蜓款款飞‛、‚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来体现的。作者在写作手法多变,分别用‚淡雅‛、‚闲情逸志‛和‚惬意‛来归结自己的情感,恰当而有创新意味。这些地方足以体现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之强,表情达意的技巧之精,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四、“提问”艺术

(一)反问艺术的运用

运用反问句式,可以加强表达的肯定语气。而优秀的高考作文在这一点上都做得比较好。 例1、共和国元帅彭德怀曾说:“‘茄子不开虚花,小孩子不说假话。’难道我们大人还不如小孩子吗?”的确,我们从“人之初性本善”的童年所带来的那份淳朴的诚实,应该好好把握,怎能任岁月“雨打风吹去”,而洗掉了诚实的本色呢?(《把握诚信》)

先用‚难道……吗‛的反问句式,再加上彭总的那句称赞小孩子‚诚信‛‚诚实‛的话,表明我们大人确实应该比小孩子更能讲‚诚信‛;再用‚怎能……呢‛的句式进一步强调我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守住自己的‚诚信‛的大门。整段话读来意味无穷,全仗两个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例2、喊着“狼来了”的孩子在两次“成功”的欺骗后尝到了苦果;连一道浅浅的划痕都不放过的“奔驰”汽车公司以信誉换来了盈利„„这些难道不足以告诫我们要好好把握住自己的诚信吗?(《把握诚信》)

先从反面讲‚狼来了‛的不诚实的故事,再从正面说‚奔驰‛公司为信誉而诚信的事,最后再用‚难道……吗‛的反问句式,让人明白了我们必须把握住自己的诚信。

例3、无所谓“人性本善”,也无所谓“人性本恶”,当面临选择时,我们需要的不光是果断,还要有也许是一桩小事所体现的人性。在面临选择时,据说,蚂蚁被火围困的时候,会迅速抱成团滚出火堆,以牺牲最外层的蚂蚁来保证种族的延续。“蝼蚁如此,人何以堪?”(何俊洁《面临选择》)

先用议论性的语言点出当面临选择时不光是果断,还要有人性,强调了人性。再举蚂蚁遇火时抱成团滚出火堆以保证种族延续,亦是强调动物的‚人‛性。最后用‚蝼蚁如此,人何以堪‛表示反问,别人动物都能做到在选择时拥有‚人‛性,而我们人类呢?作者举蚂蚁采取迂回战术,绕一个弯子还是回到主题上来:在选择时人应比动物更有人性才行。

例4、“美丽”者,外表也,古人早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训诫,若为“美丽”而弃“诚信”,岂不是以“败絮其中”来换“金玉其外”?小生真乃糊涂也。《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可谓丑至极,然而他美丽的心灵弥补了他外表的缺陷,使他的形象光辉千古。(《岂可弃我——“诚信”自述》)

作者采用自述的口吻,先讲将‚美丽‛定在‚外表‛上,虽不十分准确,但作者后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训诫来自圆其说,并用一个反问说明如果只为‚美丽‛而抛弃‚我‛(诚信)的话,其结果是用‚败絮其中‛来换‚金玉其外‛,显得不明智,所以说‚小生真乃糊涂也‛。而最后又从正面举了敲钟人虽丑,但心灵是美的,从而使其流传千古。

(二)设问艺术的运用

设问也是一种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好的修辞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定当收到非常好的表达效果。

例5、可是,我仍想问,风到底是什么?地理老师镜片下的眼睛闪着壑智的光,他一字一顿地解释着:“风么,就是高低气压层的不同引起的,„„风的种类也可多着呢,有什么热带季风,海洋季风„„有的风,带来寒流的讯息,有的风„„”噢,原来是这么回事,风是自然的产物,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终于知道风是什么啦! “不全对。”哲学老师脱口而出。我愣

了。她接着解释:“风是一种物质,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古人言有风婆婆的说法唯心的„„”啊?带着满脑子的问号,我碰到了文学老师。她正品茗吟词呢。啜一口清茶,她略带文化的忧郁,缓缓而道:“风是一种文化,对的,一种文化。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有什么桃花文化,青铜文化,风,也是一种文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汉高祖刘邦到李煜、王安石,风无不是一种永恒的文化。譬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待。”哦,我明白了,风还是一种深沉妙不可言的文化。可是,我不敢再问了,也许,历史老师会说风是一种历史,迎着历史长风„„(《风是什么?》)

先提出‚风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通过地理老师、哲学老师和语文老师三人之口分别说出了 ‚风‛这个意象在他们心中的答案。地理老师用纯地理的眼光来分析了‚风‛的形成原因、种类和相关信息;哲学老师以一个哲学家的口吻阐释了‚风‛的哲学内函,读来意味十足;语文老师则用文学家的眼光来品读‚风‛,把它理解成一种‚文化‛,并列举了从《诗经》以来许多与‚风‛相关的诗句,无一处不显示出‚风‛的文化气氛。最后作者说‚不敢再问了‛,因为历史老师有历史老师对‚风‛的理解,化学、物理、生物、外语等老师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看法。从而揭示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主题。

例6、诚信是什么?才学说:“诚信是一种虚伪。我可以无所怜惜地抛弃它。”诚信说:“当老师的诚信化为空中楼阁,那么才学也不复延续。”于是才学凝滞了。(《诚信是什么?》)

本例与其他例子又不同:先设问‚诚信是什么‛,然后用‚才学‛和‚诚信‛两个本无生命无法对话的抽象概念来对话,从而揭示‚诚信‛不能丢这个主题的。

例7、你知道10减1等于几吗?9。对,可也不完全对。

如果是树上10只鸟,被枪打掉1只,这里的10减1就不一定是9,而可能1只鸟也没有。 如果是鱼缸里的10条金鱼,死了1条,问还剩几条金鱼,那么10减1还是等于10。 如果是夜里点燃的10支蜡烛,被风吹灭了1支,问到天亮还剩几支,那么答案是1,因为其余的蜡烛都燃尽了。

如果是桌子的10个角,砍掉1个角,那么10减1还是不等于9,因为我们将看到11个角。好了,如果现在再问10减1等于几,你还会只想到9吗?你还有其他答案吗? (《10减1等于„„》)

本例的体式很特别:先提出疑问:‚你知道10减1等于几吗?‛回答说是‚9‛,再加上作者的评价‚对,可也不完全对‛。那到底等于几呢?读者肯定要这样问。下文举了四个答案:等于0、等于10、等于1、等于11。更绝的是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主题,而是连用两个设问,让读者自己去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设问的魅力。

(三)连续发问艺术的运用

连续发问如连珠炮,问得你喘不过气来,正是在这种“紧张”的场面才有一种艺术的力量在召唤,从而恰当地表情达意,产生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例8、诚信是什么?是诚实?是信用?是真诚?是热情?

诚信是什么?是幼稚?是青涩?是无能?是愚蠢?一百双眼睛里有一百种诚信,一百个人

给我一百种答案。(《诚信是什么?》)

本例作者深悟连续发问的真谛。两段文字一共使用了十个问句,真是让人应接不暇。先用一个设问‚诚信是什么‛,按一般的情况,就有可能回答成‚诚实‛、‚信用‛、‚真诚‛、‚热情‛,但作者的语言富于变化,没有这样做,而是连用了四个选择问,好认读者自己去选,不过这四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似乎都可以作为答案。再来看第二段,作者也是先设问,但后面供选择的‚幼稚‛、‚青涩‛、‚无能‛、‚愚蠢‛中却无一个可做问题的答案的,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他是反面来说的,意即如果思考不周,他的答案就会这四个中的一个或几个,那就错得远了。所以这两段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解释‚诚信‛的内涵的。

例9、“健康”者,能使人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工作起劲,然而“诚信”之“健康”者,何也?四肢发达之躯壳也。鲁迅先生之所以弃医从文,亦是为拯救躯壳。而此小生弃我于水底,试问,无诚信之躯壳于己何用?于世何用?(《岂可弃我——“诚信”自述》)

本例的连续发问是在最后:‚无诚信之躯壳于己何用?于世何用?‛这实际上是用两个反问来强调‚诚信‛对人的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意义。如果一个人能把‚诚信‛的含义看准吃透,那也就不会出现行尸走肉的人或出卖朋友、背叛祖国的小人了。

例10、朋友,走过历史的烟云,你对生活有什么答案?你将如何面对现实?你将以什么姿态去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别忘了,我们正年轻,“看云”的日子不要迷失在天真浪漫中,寻找一个理性的答案,让我们追,让我们飞。生活要我们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是我们自己的! (《沧海看云》)

本例开头连用三个设问:对生活有什么答案,如何直面现实和怎样面对将来。这三个题一起到来,意志不坚定者、思想徘徊者、生活毫无认识者可能都会在这劈头盖脸的问题中清醒过来,从而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那些本来就对生活有认识的有识之士,则会在这三问中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从而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奋勇前行而绝不后悔。所以作者在这一段的最后说‚美好的未来是我们自己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引用”艺术

(一)明引诗文出文采

例1、现代文明的拥有,使得本已很累的人们更加模糊了诚信的影子,使得本已寂寞的影象隐藏于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中,抽象的尘封在政治课本的某个角落里。罗兰曾说:“人生的大海上,风高浪急,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美貌、健康、才学、金钱、荣誉„„生命的小舟上要装载的负荷实在太多了,不知失掉了诚信的年轻人哪,能否驾驭生命之舟,由此,便想到了林肯最爱读的那首诗:“健康的红晕变成了死亡的惨白,金色的沙龙变成了棺木与尸衣,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噢,人类何必骄傲呢?时间是永恒的见证,当时间的翰海吞没了美貌与健康,吞没了金钱与荣誉,狡诈的文明人啊,患得患失的文明人哪,你还剩下什么?! (《诚信归去来》)

明引名言警句是引用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的引用契机有两条途径。

第一种方式,因受语流中某一词或短语的启迪而联想到曾经碰到过的也刚好有这个词或短

语的名言警句,如本段作者因题目中有年轻人在小舟上抛弃诚信而联想到罗兰的‚人生的大海上,风高浪急,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紧接着再对此事作必要的议论以揭示主题。 第二种方式,由于意旨相近而由此及彼,如作者在年轻人抛弃了诚信而为之担心是否驾驭生命之舟时想到林肯的诗,因诗中有生与死‚只在一眨眼,一吐纳之间‛等句,故而联想引用。由此可见诚信不可抛,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遗恨终生。

例2、带着满脑子的问号,我碰到了文学老师。她正品茗吟词呢。啜一口清茶,她略带文化的忧郁,缓缓而道:“风是一种文化,对的,一种文化。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有什么桃花文化,青铜文化„„风,也是一种文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汉高祖刘邦到李煜、王安石,风无不是一种永恒的文化。譬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哦,我明白了,风还是一种深沉妙不可言的文化。(《风是什么》)

第三种方式,由相近联想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记忆中将某一问题或某一景物或某一现象的古今诗词佳句汇集一起,构成排比,产生一种一气贯通的雄伟气势。本例作者在回答‚风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先用语文老师的口说出了风是一种文化。然后明引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气势如虹,让读者明确了风是一种有着五千年优秀传统的文化,从而说明了‚风是什么‛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道理。

(二)暗引仿作显新意

例3、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十年寒窗,九章算术,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五经,四书三德,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德育英才泽神州。(《山村的故事》)

其实引用得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这完全决定于作者平日的阅读。本例作者暗引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对诗的典雅故事。要是没有熟背过那段诗文,可以肯定地说在考场上是不能写出如此文采飞扬而又意蕴无穷的句子来的。先将一到十顺说,再倒说,而句句都与山村教师的艰辛密切相联,形神俱备,实乃绝笔。当然像古代这种现象很多。

例4、一见倾心,两情相悦,三心三意,四目相对,加上五颜六色,七拉八扯,九思十想,相识相知,绵绵情意,中学生思有情人,还愿终成眷属,岂非神话?

十年寒窗,九九归一,八索文思,七月流火,连日六神无(五)主,四心三意,两两失意,功亏一篑,名落孙山,两眼一翻两腿一伸,后悔当初不应该。

这是有感于中学生早恋而作的两段文字。虽然在文字的整齐上不及例3,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学生早恋的一般过程和早恋的最终结果,只有名落孙山。作者抓住了数字的顺写与倒写规则,实在是把早恋写得淋漓尽致,不失为一段非常优秀的文字。

例5、诚信有没有?扪胸问良心。不知为人与否,今朝必有失。欲把诚信找回,却又口是心非,笑里又藏刀。诚交天下客,利从信中来。做人诚,待人信,为人善。不应有恨,为何定要失诚信?人要诚信立身,物非循规蹈距,此事并不难,但愿诚长存,人人信有之。(《水调歌头•诚信》)

这是作者填的《水调歌头》词。本‚词‛虽然在押韵、平仄方面有一些欠缺,但对中学生来讲,本词仍是一首很优秀的仿作词。作者将社会上有些人将‚诚信‛抛于脑后而为人奸诈。最后在下片提出了‚做人诚,待人信,为人善‛的观点,并指出‚人要诚信立身‛而有些人却失去‚诚信‛,最后作者的愿望是‚诚长存‛,‚人人信有之‛。可见本‚词‛思想格调还是比较高的,有一定的思想性。由此可见,我们如能在作文中常用到这种方法,那作文一定会文采飞扬。另外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暗引了庚信前人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春旗共一色‛而显得更绝成为千古名句,同样林逋在《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是暗引了前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句而情趣顿生,意境横出。当然要做到暗引如流,必须是在熟背众多古典或现当代诗词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运用经验和欲望。

(三)嵌引显语言生动

例6、起风了。风时而拂着柳枝,时而吹皱一池静水,时而卷起狂沙,时而撼得大树乱颤。我知道,“吹面不寒”的是“杨柳风”,我知道“料峭春风”能够“吹酒醒”。(《春夏秋冬》) 嵌引的第一种方法:将要引用的一句诗分成几部分嵌入到一句话的不同位臵并使其成为句子的某一成分。本段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和‚斜峭春风吹酒醒‛两句诗,先将其划分为四个小的短语,然后再将其嵌入句子中,并加上引号。这样做使语言更加灵活多变,生动形象而富有朝气。

例7、思想火花的迸射。大凡在艺术有所建树的人都是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艺术家们对自身艺术生命的一种创新。明明是“月下独酌”,李白偏偏“对影成三人”;明明是秋后枯草毫无生机,鲁迅先生却把它比作“光泽照人的”“铜丝”„„创新使旧东西有了新生命,创新是一种心灵火花的发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

嵌引的第二种方法:将要引用的诗句整句嵌入到一句话中,加上引号使这个嵌入的诗句成为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如‚月下独酌‛和‚对影成三人‛嵌入后均成所在分句的谓语部分。 嵌引的第三种方法:将要引用的旧事、逸闻、诗句简缩成一个词或短语,加上引号后嵌入句中,让读者一看便想起这个词或短语所包含的旧事、逸闻或诗句或其意思。如‚光泽照人的‛和 ‚铜丝‛就是属于这类。这种方法就是古人为了求雅而用的雅词这种使用典故方式。当然嵌引时这些方法肯定是综合运用的而不是单一的,这样才能真正的使文章出文采。


相关文章

  • 例说话题作文的"出彩"
  • 行动与反思 例说话题作文的"出彩"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规定了四个方面",有文采"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苏轼也说过" ...查看


  • [荐]高考作文增加文采训练材料大全1
  • [荐]高考作文增加文采训练材料大全2 09年高考阅读与写作教案汇总 增加文采教案系列 高考作文增加文采教案   三比之法论述    高考作文增加文采教案   三比之法开头 高考作文增加文采教案   三比之法介绍    高考作文文采训练教案  ...查看


  • 2010年高考作文冲刺:成就佳作五要素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以表达为其本质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但写作能力的形成却是一个渐进和积累的过程.如何在紧迫的高 ...查看


  • 寻找作文语言的魅力
  • 寻找作文语言的魅力 高考对作文语言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基础等级中,提出语言通顺:另外,在发展等级的语言有文采一项中,提出以下四点要求:1. 词语生动,2. 句式灵活,3.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4. 文句有意蕴. 作文的语言,是考生相对稳 ...查看


  • 作文如何妙借古诗文
  • 作文如何妙借古诗文"出彩" 教学目标 教给学生引用.借用.化用古诗文名篇名句等进行创新写作的方法,开启学生的写作思维,帮助学生提升作文的文化品味. 教学设想: 由教师讲解为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 课 ...查看


  • 2010年年岁岁
  • 2010年宁夏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把它放在大水池里,两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环 ...查看


  • 2记叙文作文升格训练
  • 作文升格训练(之一) 教学目标: 1.让平淡的作文溢彩 2.使三.四类作文成为一.二类作文 教学重点: 记叙文.抒情散文出彩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比较阅读下面的两篇作文 [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一 ...查看


  • 高考语文:作文怎么写 拟题方法
  • 摘要:新东方网为您提供关于高考语文的精彩内容,其中包括高考语文,文作文,怎么写,拟题方法,高三语文,更多精彩内容,请您及时关注新东方网. 高三同学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已经结束,已经进入寒假阶段,同学们是否做好寒假计划了呢?大家知道高考语文作文怎 ...查看


  • 写手的十个注意--有感于高考作文十大法
  • (2007-03-13 10:53:22) 转载▼ 分类: 随手而记 一是题目要醒目 道理很简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任何阅卷都是从题目看起的,阅卷速度再快,阅卷老师也不会放过题目的,关于如何拟一个好的题目,本文不做赘述,你可以找到许多这方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