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2

皇权的通病,历史的必然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在政治挂帅下,中国史书成为文字欺诈大本营。好不容易有个不畏强权的太史公,也未得上的嘉奖。为了完成心中的郁郁之志,也须有所“讳”,或语焉不详,或成了没嘴的葫芦,倒是哭煞了好奇心害死猫的泱泱后人。虽是如此,后人如你我,若想要了解前史密经,还是少不得查阅那些在强权监督下书写的产物。

你我处于现代的小民,赤条条来去了无牵挂。若弃于古代,一旦得罪了尾大不掉之辈,就人人得而“诛”之。管它罪出有名或是无名,即便是忠诚义士,得罪了当权者,威胁了掌政者,入狱的入狱,杀头的杀头。想人家淮阴侯虽授上将军印,且念“汉王遇我甚厚”,终因“欲发以袭吕后、太子”而斩于长乐钟室。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其霸业、建立刘氏政权,离不开西汉三大开国功臣萧何、张良、韩信的辅佐。然三人之中,为韩信被中央集团斩杀宫中,这又是为哪般?

其实,对于这三位西汉功臣,自认为张良最为聪明。他深谙帝王心理,明白刘邦为人。于是乎,他采取不争称病的应对之法。张良言“吾以三寸之舌为帝者师,位列侯,封万户,布衣至极,此生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最终归

隐,成为山野散人。至于萧何。汉高祖刘邦死后,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死的尚算早,不知是否有内幕。

刘邦,生于沛县,曾任泗水亭长,当地有名“无赖”一枚。其本身并无多大才能,幸得萧何、韩信之辈在其畔出谋划策。而韩信曾事项王,“管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韩信乃胸怀大志之人,执戟郎中终不是他的追求。而项羽身侧,能者居多,想要短期上位,恐怕难度挺大。于是,在萧何的引荐下,“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于韩信而言,刘邦对其有知遇恩。都言项羽败于刘邦。但若是没有韩信,项羽如何能败?公元前202年春,楚汉两军于垓下决战。韩信独当中军。他令两翼部队对楚军进行侧击、合围,再四面楚歌皆起,终令项羽于乌江自刎。

韩信坐拥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且是西汉开国功臣,威望自在,功高盖主。假使韩信造反,刘季小儿显然胜算不大。我自以为,韩信是内心充满对人性幻想的诗人。在他灵魂深处,或许想要报答刘邦的知遇恩情,故而即便是能言善辩的蒯通也不能说服他反汉立王。但韩信自立为齐王,让刘邦觉得他是有野心的。因此在项羽败亡后,夺其兵权,徙为楚王,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自己身边。虽其羽翼伤损,但爪牙尚在。刘邦的皇位坐的仍不十分安稳。“飞鸟尽,良弓藏”。天下大势既定,武将的存在只能是皇权稳固的威胁。于是,刘邦

的内心一直闷闷不舒,但又恐朝臣向背,世人指责,背上那千古骂名。于是乎,“贤内助”粉墨上场。“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无论事实真相如何,还是以刘邦的心终安宣告结束。

刘邦为何欲除韩信?只能说是人心、局势逼迫,权力、欲望驱使。一代名将,死其非所,实堪哀伤。但回头想想,这似乎又是历史的必然性,不必深究。若非要知其所以然,不如归去,问那森森白骨。

----大学语文结业论文

皇权的通病,历史的必然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在政治挂帅下,中国史书成为文字欺诈大本营。好不容易有个不畏强权的太史公,也未得上的嘉奖。为了完成心中的郁郁之志,也须有所“讳”,或语焉不详,或成了没嘴的葫芦,倒是哭煞了好奇心害死猫的泱泱后人。虽是如此,后人如你我,若想要了解前史密经,还是少不得查阅那些在强权监督下书写的产物。

你我处于现代的小民,赤条条来去了无牵挂。若弃于古代,一旦得罪了尾大不掉之辈,就人人得而“诛”之。管它罪出有名或是无名,即便是忠诚义士,得罪了当权者,威胁了掌政者,入狱的入狱,杀头的杀头。想人家淮阴侯虽授上将军印,且念“汉王遇我甚厚”,终因“欲发以袭吕后、太子”而斩于长乐钟室。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其霸业、建立刘氏政权,离不开西汉三大开国功臣萧何、张良、韩信的辅佐。然三人之中,为韩信被中央集团斩杀宫中,这又是为哪般?

其实,对于这三位西汉功臣,自认为张良最为聪明。他深谙帝王心理,明白刘邦为人。于是乎,他采取不争称病的应对之法。张良言“吾以三寸之舌为帝者师,位列侯,封万户,布衣至极,此生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最终归

隐,成为山野散人。至于萧何。汉高祖刘邦死后,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死的尚算早,不知是否有内幕。

刘邦,生于沛县,曾任泗水亭长,当地有名“无赖”一枚。其本身并无多大才能,幸得萧何、韩信之辈在其畔出谋划策。而韩信曾事项王,“管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韩信乃胸怀大志之人,执戟郎中终不是他的追求。而项羽身侧,能者居多,想要短期上位,恐怕难度挺大。于是,在萧何的引荐下,“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于韩信而言,刘邦对其有知遇恩。都言项羽败于刘邦。但若是没有韩信,项羽如何能败?公元前202年春,楚汉两军于垓下决战。韩信独当中军。他令两翼部队对楚军进行侧击、合围,再四面楚歌皆起,终令项羽于乌江自刎。

韩信坐拥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且是西汉开国功臣,威望自在,功高盖主。假使韩信造反,刘季小儿显然胜算不大。我自以为,韩信是内心充满对人性幻想的诗人。在他灵魂深处,或许想要报答刘邦的知遇恩情,故而即便是能言善辩的蒯通也不能说服他反汉立王。但韩信自立为齐王,让刘邦觉得他是有野心的。因此在项羽败亡后,夺其兵权,徙为楚王,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自己身边。虽其羽翼伤损,但爪牙尚在。刘邦的皇位坐的仍不十分安稳。“飞鸟尽,良弓藏”。天下大势既定,武将的存在只能是皇权稳固的威胁。于是,刘邦

的内心一直闷闷不舒,但又恐朝臣向背,世人指责,背上那千古骂名。于是乎,“贤内助”粉墨上场。“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无论事实真相如何,还是以刘邦的心终安宣告结束。

刘邦为何欲除韩信?只能说是人心、局势逼迫,权力、欲望驱使。一代名将,死其非所,实堪哀伤。但回头想想,这似乎又是历史的必然性,不必深究。若非要知其所以然,不如归去,问那森森白骨。

----大学语文结业论文


相关文章

  • [[史记]选读]部分常见成语(选修备课资料)
  • [安堵如故]如先前一样相安无事.<史记•高祖本纪>:"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吏人皆安堵如故,民争献牛洒." [暗度陈仓]<史记•高祖本纪> ...查看


  • 楚汉之争相关成语
  • 成语: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 ...查看


  • 古代汉语,论文 1
  • 题目:看<史记>中的虚词 摘要: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类.<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 ...查看


  •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_读_史记_淮阴侯列传_刘玲娣
  • DOI:10.13388/j.cnki.ysaj.2004.04.015 2004年7月第17卷 第4期 阴山学刊 YINSHANACADEMICJOURNALJuly.2004Vol.17 No.4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 ---读< ...查看


  • 历史读书笔记
  • 历史读书笔记-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在写完<史记.孔子世家>时,最后引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八个字现在树碑仁寿县城高峰天街公园中心位置.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二十来岁游历沅湘苏 ...查看


  • 汉书史记区别
  • <史记>和<汉书>的区别 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在他手里完成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与当时时代和个人的经历等主客观的因素是分不开 ...查看


  • 古代汉语语法学
  • 古代汉语语法学 第一章 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 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查看


  • 历史人物形象的画廊
  • 历史人物形象的画廊 --例谈<史记>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22636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宋 飞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史 ...查看


  • 论_史记_人物刻画的方法_葛力力
  • 2013年2月第1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Feb.,2013No.1 论<史记>人物刻画的方法 葛力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