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中国因素"

作者:王晋德

社会科学战线 1997年08期

  金融是香港经济的支柱,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其战后最为重要的经济成就。金融的繁荣和稳定是香港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一环,维护和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保证香港平稳过渡以及“九七”后保持香港繁荣和稳定的重要内容。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因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内地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强大后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体化的格局。在“九七”回归前后,“中国因素”将对香港经济金融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所说:保持和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三大有利条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内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我们之所以对香港回归后的稳定和繁荣有信心,首先是因为对内地经济发展有信心。

  一、香港成为内地吸收境外资金最大的来源和融资基地。近十多年来,香港一直是外商向内地投资的先导和主力,香港对内地的实际投资目前已达786亿美元,占内地吸引外资的58%。从90年代开始,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投资地域从华南沿海扩展至全国;二是投资领域从制造加工业向其它行业扩展;三是投资主体和项目趋向大型化,大中型财团和证券上市公司成为投资主力,香港上市公司中约40%以上的公司参与内地近千个项目的投资。估计到九十年代末期内地需要向全球的资本市场筹资650亿美元,单是建设三峡工程,便需要长期吸纳大量资金,而融资主要基地将仍然是香港,这种状况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融资中心的地位。

  二、香港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内地的经济增长,因为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香港最大的投资者之一。大陆对港澳地区的投资始于50年代,以“中银”、招商局、“华润”、“中旅”、“南光”等为代表。1979年以后,有了较大的增长,至1995年底,在香港的中资企业已达1800家,累计投资金额约25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美国在香港的累计投资金额,除英国资本外,中资已成为香港最大外来投资。大陆对香港地区的投资既是开发与利用香港作为金融、贸易及运输中心的地位,发展自身的对外投资与贸易,也是旨在加强香港在国际上的上述地位,事实上已经并继续起着这个作用。

  三、内地经济发展带动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中港证券市场的衔接将会是水到渠成。中国概念股(在内地进行大量投资的香港本地上市公司及中资背景上市公司股票)在香港股市脱颖而出,其升幅一直高于恒生指数总体升幅。红筹股(H股)共有22家在港上市,对于改变香港股市结构,减轻股市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产生积极的意义,有力地支持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强香港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增强香港对国际资本、外国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的吸引力。国内企业在深圳、上海两地已发行上市用港元购买的人民币股票(B股)70种,香港市场上用于投资中国B股和中国企业的中国基金有20多种。红筹股、中国概念股占香港股票市值的1/3,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会在香港证券市场敏感地反映出来。

  香港联合交易所主席郑维健明确表示:在未来数年内,联交所要自我定位为中国证券市场内的一个合作伙伴,以保持联交所作为亚太地区证券的重要上市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香港联交所和香港期交所分别签署了监管合作备忘录,为中港证券、期货监管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两地证券市场合作的愿望愈来愈强烈,深圳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联合交易所已成立专门的深港证券衔接工作小组,从事深港证券市场衔接的研究与规划。

  四、中资金融机构在香港形成了一定规模。在港中资机构陆续参股一些香港本地银行,并设立了十几家财务公司,中资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已达数十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香港的代表处都先后升格为分行。特别是中银集团在香港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截止1995年低,集团存款为5600亿美元,占当地存款市场的25%;贷款总额为3060亿美元,占本地贷款市场的比重约为22%,1994年5月中国银行成为香港发钞银行,1996年首次出任香港银行公会主席。

  五、中国政府在必要时对香港金融稳定提供支持。香港金融基本上是稳定的,但也发生过几次风波。如1985年以香港海外信托银行和嘉化银行危机为代表的金融风波,1987年受世界股票市场危机连带影响而使香港股市和金融期货市场发生的动荡,1989年受北京学潮影响而引发的香港挤提风波。在这几次大的金融风波中,大陆金融部门都通过其驻港机构与香港金融同业一道,从多方面参与了平息香港金融风波的努力。今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定了美元国债回购协议。这表明人民银行将随时向香港金管局提供现汇流动性支持,以稳定港元汇率。

  六、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以内地高速发展的经济为依托。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发展而来,如伦敦、纽约、东京等。英国是十九世纪的世界经济强国;美国是一战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经济强国,二战后更是高居世界之巅,独霸全球经济;日本则在六十年代后迅速发展成世界强国。以优惠政策为发展动力而兴起的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亦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比如,卢森堡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以欧洲大陆的雄厚经济实力为依托;新加坡以东南亚持续的经济增长、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依托;巴林以中东富有的产油国家为依托等等。在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中,如果没有坚实、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依托,仅靠优惠政策,那么至多只能成为记帐中心而且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香港背靠经济调速发展、政治稳定、幅员辽阔的中国大陆,使其有别于巴哈马、开曼、百慕大、凯门岛、卢森堡之类“避税天堂”的记帐中心,也有别于纽约和新加坡的“隔离性金融中心”,而是集境内和离岸金融业务于一身,成为“集成性国际金融中心”。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会随着内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进一步稳固和加强。

  七、香港金融业的现状决定了对内地经济金融发展的依赖性的进一步加强。九十年代以来,香港的金融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从外部竞争条件来看,新加坡的外汇市场、公债市场、金融期货等方面都在香港之上,在银团贷款方面虽不如香港,但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有意识地在税收和业务范围等方面提供优惠和放宽条件,其目的除了促进业务发展外,当然还包括把原来在香港的业务吸引过去。新加坡在人才、教育方面也优于香港,1994年香港的教育水平被HARRISON机构评为“良好”,而新加坡被评为“极佳”,由此可见,来自新加坡的竞争不容忽视。在金融实力方面,香港无法与日本匹敌,随着日元国际地位的提高,日本更加注重加强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竞争力。而且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并已在部分业务上与香港展开竞争,如台湾的外汇同业拆借市场,韩国和东盟国家的证券市场等,其中台湾提出的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表颇为引人注目。这意味着香港金融业不仅要继续与老对手新加坡较量,而且还要迎接台湾等后起之秀的挑战。

  其次,从内部竞争条件来看,由于香港劳工短缺严重,劳动力成本始终偏高;近年来其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又使地产和房租价格飞涨,这就使银行业的经营成本逐步提高,低成本的吸引力已经减弱。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传统银行业务所赚取的利润下降,而香港的外汇市场、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相对来说又比银行业落后,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创新来谋求发展,已成为九十年代香港金融业的重大课题。

  香港金融业面临以上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浪潮给香港金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改革开放的步伐已不再局限于五个经济特区,而是向长江流域和内地伸展,对外开放的行业已扩展至第三产业,包括银行、保险业等。国内全方位开放政策以及蓬勃发展的经济形势,为香港金融业提供了理想的拓展业务的机会。加强香港和内地的金融合作,有利于香港金融业进入大陆金融市场,拓展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增加新的金融利润增长点,克服本地金融市场狭小的不足;从而减弱对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劣势,形成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作者介绍:王晋德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金融研究所

作者:王晋德

社会科学战线 1997年08期

  金融是香港经济的支柱,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其战后最为重要的经济成就。金融的繁荣和稳定是香港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一环,维护和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保证香港平稳过渡以及“九七”后保持香港繁荣和稳定的重要内容。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因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内地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强大后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体化的格局。在“九七”回归前后,“中国因素”将对香港经济金融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所说:保持和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三大有利条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内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我们之所以对香港回归后的稳定和繁荣有信心,首先是因为对内地经济发展有信心。

  一、香港成为内地吸收境外资金最大的来源和融资基地。近十多年来,香港一直是外商向内地投资的先导和主力,香港对内地的实际投资目前已达786亿美元,占内地吸引外资的58%。从90年代开始,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投资地域从华南沿海扩展至全国;二是投资领域从制造加工业向其它行业扩展;三是投资主体和项目趋向大型化,大中型财团和证券上市公司成为投资主力,香港上市公司中约40%以上的公司参与内地近千个项目的投资。估计到九十年代末期内地需要向全球的资本市场筹资650亿美元,单是建设三峡工程,便需要长期吸纳大量资金,而融资主要基地将仍然是香港,这种状况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融资中心的地位。

  二、香港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内地的经济增长,因为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香港最大的投资者之一。大陆对港澳地区的投资始于50年代,以“中银”、招商局、“华润”、“中旅”、“南光”等为代表。1979年以后,有了较大的增长,至1995年底,在香港的中资企业已达1800家,累计投资金额约25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美国在香港的累计投资金额,除英国资本外,中资已成为香港最大外来投资。大陆对香港地区的投资既是开发与利用香港作为金融、贸易及运输中心的地位,发展自身的对外投资与贸易,也是旨在加强香港在国际上的上述地位,事实上已经并继续起着这个作用。

  三、内地经济发展带动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中港证券市场的衔接将会是水到渠成。中国概念股(在内地进行大量投资的香港本地上市公司及中资背景上市公司股票)在香港股市脱颖而出,其升幅一直高于恒生指数总体升幅。红筹股(H股)共有22家在港上市,对于改变香港股市结构,减轻股市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产生积极的意义,有力地支持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强香港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增强香港对国际资本、外国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的吸引力。国内企业在深圳、上海两地已发行上市用港元购买的人民币股票(B股)70种,香港市场上用于投资中国B股和中国企业的中国基金有20多种。红筹股、中国概念股占香港股票市值的1/3,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会在香港证券市场敏感地反映出来。

  香港联合交易所主席郑维健明确表示:在未来数年内,联交所要自我定位为中国证券市场内的一个合作伙伴,以保持联交所作为亚太地区证券的重要上市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香港联交所和香港期交所分别签署了监管合作备忘录,为中港证券、期货监管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两地证券市场合作的愿望愈来愈强烈,深圳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联合交易所已成立专门的深港证券衔接工作小组,从事深港证券市场衔接的研究与规划。

  四、中资金融机构在香港形成了一定规模。在港中资机构陆续参股一些香港本地银行,并设立了十几家财务公司,中资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已达数十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香港的代表处都先后升格为分行。特别是中银集团在香港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截止1995年低,集团存款为5600亿美元,占当地存款市场的25%;贷款总额为3060亿美元,占本地贷款市场的比重约为22%,1994年5月中国银行成为香港发钞银行,1996年首次出任香港银行公会主席。

  五、中国政府在必要时对香港金融稳定提供支持。香港金融基本上是稳定的,但也发生过几次风波。如1985年以香港海外信托银行和嘉化银行危机为代表的金融风波,1987年受世界股票市场危机连带影响而使香港股市和金融期货市场发生的动荡,1989年受北京学潮影响而引发的香港挤提风波。在这几次大的金融风波中,大陆金融部门都通过其驻港机构与香港金融同业一道,从多方面参与了平息香港金融风波的努力。今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定了美元国债回购协议。这表明人民银行将随时向香港金管局提供现汇流动性支持,以稳定港元汇率。

  六、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以内地高速发展的经济为依托。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发展而来,如伦敦、纽约、东京等。英国是十九世纪的世界经济强国;美国是一战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经济强国,二战后更是高居世界之巅,独霸全球经济;日本则在六十年代后迅速发展成世界强国。以优惠政策为发展动力而兴起的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亦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比如,卢森堡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以欧洲大陆的雄厚经济实力为依托;新加坡以东南亚持续的经济增长、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依托;巴林以中东富有的产油国家为依托等等。在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中,如果没有坚实、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依托,仅靠优惠政策,那么至多只能成为记帐中心而且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香港背靠经济调速发展、政治稳定、幅员辽阔的中国大陆,使其有别于巴哈马、开曼、百慕大、凯门岛、卢森堡之类“避税天堂”的记帐中心,也有别于纽约和新加坡的“隔离性金融中心”,而是集境内和离岸金融业务于一身,成为“集成性国际金融中心”。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会随着内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进一步稳固和加强。

  七、香港金融业的现状决定了对内地经济金融发展的依赖性的进一步加强。九十年代以来,香港的金融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从外部竞争条件来看,新加坡的外汇市场、公债市场、金融期货等方面都在香港之上,在银团贷款方面虽不如香港,但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有意识地在税收和业务范围等方面提供优惠和放宽条件,其目的除了促进业务发展外,当然还包括把原来在香港的业务吸引过去。新加坡在人才、教育方面也优于香港,1994年香港的教育水平被HARRISON机构评为“良好”,而新加坡被评为“极佳”,由此可见,来自新加坡的竞争不容忽视。在金融实力方面,香港无法与日本匹敌,随着日元国际地位的提高,日本更加注重加强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竞争力。而且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并已在部分业务上与香港展开竞争,如台湾的外汇同业拆借市场,韩国和东盟国家的证券市场等,其中台湾提出的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表颇为引人注目。这意味着香港金融业不仅要继续与老对手新加坡较量,而且还要迎接台湾等后起之秀的挑战。

  其次,从内部竞争条件来看,由于香港劳工短缺严重,劳动力成本始终偏高;近年来其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又使地产和房租价格飞涨,这就使银行业的经营成本逐步提高,低成本的吸引力已经减弱。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传统银行业务所赚取的利润下降,而香港的外汇市场、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相对来说又比银行业落后,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创新来谋求发展,已成为九十年代香港金融业的重大课题。

  香港金融业面临以上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浪潮给香港金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改革开放的步伐已不再局限于五个经济特区,而是向长江流域和内地伸展,对外开放的行业已扩展至第三产业,包括银行、保险业等。国内全方位开放政策以及蓬勃发展的经济形势,为香港金融业提供了理想的拓展业务的机会。加强香港和内地的金融合作,有利于香港金融业进入大陆金融市场,拓展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增加新的金融利润增长点,克服本地金融市场狭小的不足;从而减弱对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劣势,形成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作者介绍:王晋德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金融研究所


相关文章

  • 重新认识香港回归前后的形势和任务
  • 作者:黄仁伟 上海理论内刊 1996年06期 从现在起到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祖国,只有一年多时间了. 香港后过渡期能否保持稳定和繁荣,国内外舆论普遍关注.目前影响香 港稳定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包括港英当局的各种制造后遗症的作法,香港 ...查看


  • 论香港经济发展的特点
  • 作者:管敬绪方青徐尚平 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 1997年07期 摘要 香港有一个金融业占主导.第三产业占首要比重.具有"内协调.外适应"功能的多元化经济结构系统,自由开放国际化是它的灵魂,对外贸易是它的引擎,东方化是它的 ...查看


  • 香港回归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 作者:何志敏 财贸研究 1999年10期 香港回归祖国后,作为闻名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它在中国经济建设和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香港证券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为中国筹集建设资金服务,其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将对内地资本 ...查看


  • 香港经济的现状与前瞻
  • 作者:陈多 中国物价 1997年08期 香港回归举世瞩目,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依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思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伟大创举.对于全世界炎黄子孙来说,是洗刷百年耻辱.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件大事.现在香港回归在 ...查看


  • 2010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 2010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作者: 来源:中国网 添加日期:2010年06月28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博士与美国学者彼得•卡尔•克拉索教授牵头,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历时 ...查看


  • 绝不能错失一带一路给香港带来的重大机遇
  • [摘要] 一带一路为香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香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祖国全新的可持续的战略要地,重塑香港的核心竞争力.香港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好自身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抓紧研究确立香港在祖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取在香港 ...查看


  • "纽伦港"无绝对
  • 比之北京和上海,香港是否有绝对的优势成为纽约.伦敦级别的国际金融中心? 今年1月28日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封面文章为"纽伦港"(Nylonkong),阐述了纽约.伦敦和香港成功的经验及面对的挑战.从文章看 ...查看


  • 论广州发展会展经济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 论广州发展会展经济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摘要 会展业具有中介有效.成本低廉.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的特点,是高效益.无污染而且对相关产业带动力极强的产业.据权威资料表明,国际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如交通.商业.餐饮.旅游等具有积极的带动效应.展会在产 ...查看


  • 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
  • 国家竞争力 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一个综合的竞争力模型,这书引起了很多的议论,深入分析转变中的竞争环境.波特认为企业的成功在于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竞争优势.现今的竞争地位已不能单靠天然因素来维持,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