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作业的创新设置探讨

初中历史作业的创新设置探讨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对教师来说,它是接受课后信息的重要方式。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是极其重视的,下课之前总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但是现在有不少的教师仍在搞题海战术,无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我觉得,县教研室提出的“关于作业的设置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很有价值和必要性,它将积极推动我县教学改革的深化,真正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促使素质教育在我县更快更好的发展。

自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可以说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但在作业的设置上,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沿用了传统的设置法。作为一名历史学科中心组成员,我觉得应担当起重任,认真调查、研究、探索、积累,以推动我县历史教学不断完善。经过调查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总结。

〈一〉具体实践的调查与体会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认识的,正因为如此,历史才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才成为培养学生追问和质疑勇气的最适宜的课堂。在新课程中,历史学科的作业设计创新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在单元后有,单元中也有,不仅设计了诸

如“练一练”等题型,也还设计了类似“动脑筋”“试一试”“故事会”等活动型题型,品种多样,不一而足。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做法及调查同学科教师的做法,在作业的设置上,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形式落后 从形式上看,仍采用了原来的老套套,作业布置一般为课后“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题,或还有课本上的思考题。一是题量较多,二是形式单一、呆板,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厌烦,作业起不到好的效果。以往的历史教学之所以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作业的模式化、单一化。使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史实与结论是固定的,每一次作业仅仅把课本的某些段落“搬”到了作业本上,只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产生创新思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缺乏层次性 从难度上看,作业布置缺乏层次性。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作业都是一模一样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久而久之,势必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从内容上看,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反思: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历史作业的落实对学好历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历史作业设置的创新探讨

在新教材中,课文中设计了“想一想”、“说一说”,课文后一

般设计了“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三种作业方案。何时解决这些问题,课后设置哪些问题,我觉得应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上要重“质”少“量”。 要本着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精心设计,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课文中的“想一想”、“说一说”及课文后“材料阅读”、“自我测评”要在课内解决。在设置课后作业时,要选择能突出重点,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培养学生能力的作业题。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我设置的作业题为:写小故事,想象一下北京人的生活情景。

2、形式上要活泼,力求多样化 。 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独创性。还可适当充实一些与社会联系的实践性作业,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变作业形式单一死板、分量过多、答案过死的机械训练习惯模式,力求开放,力求多样化。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故事会,历史小剧场等,陈述历史事实,阐明自己的历史观点,训练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比较常用和实用的有:

〈1〉组织历史小剧场 对于比较枯燥的陈述性知识,学生不感兴趣,也难以弄懂,教师创造性设计教学情景,尤其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可以这样设计:1、全体学生首先明确即将进行的历史游戏的规则,即尽可能把自己想象成某一指定的历史角色,包括使用一定的语气发言。

2、战国七雄的国王,都由学生扮演,再指定两名学生扮演纵横家张

仪和公孙衍。剩余的学生扮演各国的军民。3、游戏的过程是:纵横家来往于各国劝说其“合纵”或“连横”,主要演示秦国破坏齐楚联合。这需要学生在课下积极准备,认真搜集资料。学生即乐于做,又锻炼了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写历史小论文 教师精选某些章节,指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搜集课外材料,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以小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论文。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根据活动建议,我设计了课后作业为:写一篇《我看秦始皇》的短文。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办历史手抄报 办历史小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作业。在设计小报方面,放手让学生自拟小报名称,设计栏目。先以小组讨论方式定出本组的报名,课后学生经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比如家庭藏书、各种报刊、图书馆、网络、访问长者、调查社会等,都成为他们的资料来源。小组内把收获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组员进行分工,有负责抄写的,有负责剪贴的,有负责设计图案、花边、插图的,有负责校对的。最后以剪报或手抄报的方式在课堂上发表、交流。

总结:每课后的“活动建议”是很好的作业选择,不适合的可作改动,其他的思考题应放在课内完成。

〈三〉不同学段作业设置的不同要求

在作业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不同的学段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倾向于外在的兴趣和事物的表象,因此在设置作业题时应力求趣味化,形式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设置的作业题为: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八年级学生的意志力、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在作业的设置上可选择写历史小论文,办历史手抄报,开展社会调查等。如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留的作业题为:采访并调查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长辈和邻居,了解自己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情况,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文化大革命”。

九年级学生的自主能力,理性思考进一步增强,因此在九年级 设置的作业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代呼唤着综合型人才,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在知识的延伸上打破学科界限,有机地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历史学科中来,将历史问题扩展到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中去,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例如上期中考就有这样一道题:“日本首相说日本不会做军事大国,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日本首相这句话是否可信?为什么?”这是一道典型的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题型,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时事的了解情况。

总结:不同年级之间作业形式的选择也不是固定的,应根据课文内容,灵活运用。

〈四〉综合性实践作业的探索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习关于氏族聚落的生产、生活状况时,由于知识较零碎,趣味性不强。文字以说明性语言为主,比较枯燥,再加上距今年代久远,与现实联系不强,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隔膜感。因此在学完这一单元后,根据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我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制作陶器模型。陶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生产生活用品,在了解了彩陶的有关知识后,组织学生模拟远古祖先,按照彩陶制作流程自己动手捏制陶坯,烧制成器。尽管这些称不上是真正的陶器,毕竟锻炼了动手能力,增进了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情感,这些模型拉近了远古与现实的距离。 模型制成之后集中展览,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当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陶器带到我面前时,我被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大胆想象所折服。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历史作业设置方面的初步认识与探索,旨在通过对历史作业设计的创新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成功动机,让学生在作业中品尝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从而整体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不足之处各位同行指正。

关于“作业设置研究”征文

初中历史作业的创新设置探讨

碣石山镇中学

历史学科中心组 王凤瑛 2008年11月12日

初中历史作业的创新设置探讨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对教师来说,它是接受课后信息的重要方式。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是极其重视的,下课之前总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但是现在有不少的教师仍在搞题海战术,无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我觉得,县教研室提出的“关于作业的设置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很有价值和必要性,它将积极推动我县教学改革的深化,真正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促使素质教育在我县更快更好的发展。

自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可以说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但在作业的设置上,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沿用了传统的设置法。作为一名历史学科中心组成员,我觉得应担当起重任,认真调查、研究、探索、积累,以推动我县历史教学不断完善。经过调查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总结。

〈一〉具体实践的调查与体会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认识的,正因为如此,历史才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才成为培养学生追问和质疑勇气的最适宜的课堂。在新课程中,历史学科的作业设计创新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在单元后有,单元中也有,不仅设计了诸

如“练一练”等题型,也还设计了类似“动脑筋”“试一试”“故事会”等活动型题型,品种多样,不一而足。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做法及调查同学科教师的做法,在作业的设置上,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形式落后 从形式上看,仍采用了原来的老套套,作业布置一般为课后“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题,或还有课本上的思考题。一是题量较多,二是形式单一、呆板,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厌烦,作业起不到好的效果。以往的历史教学之所以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作业的模式化、单一化。使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史实与结论是固定的,每一次作业仅仅把课本的某些段落“搬”到了作业本上,只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产生创新思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缺乏层次性 从难度上看,作业布置缺乏层次性。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作业都是一模一样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久而久之,势必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从内容上看,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反思: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历史作业的落实对学好历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历史作业设置的创新探讨

在新教材中,课文中设计了“想一想”、“说一说”,课文后一

般设计了“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三种作业方案。何时解决这些问题,课后设置哪些问题,我觉得应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上要重“质”少“量”。 要本着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精心设计,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课文中的“想一想”、“说一说”及课文后“材料阅读”、“自我测评”要在课内解决。在设置课后作业时,要选择能突出重点,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培养学生能力的作业题。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我设置的作业题为:写小故事,想象一下北京人的生活情景。

2、形式上要活泼,力求多样化 。 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独创性。还可适当充实一些与社会联系的实践性作业,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变作业形式单一死板、分量过多、答案过死的机械训练习惯模式,力求开放,力求多样化。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故事会,历史小剧场等,陈述历史事实,阐明自己的历史观点,训练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比较常用和实用的有:

〈1〉组织历史小剧场 对于比较枯燥的陈述性知识,学生不感兴趣,也难以弄懂,教师创造性设计教学情景,尤其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可以这样设计:1、全体学生首先明确即将进行的历史游戏的规则,即尽可能把自己想象成某一指定的历史角色,包括使用一定的语气发言。

2、战国七雄的国王,都由学生扮演,再指定两名学生扮演纵横家张

仪和公孙衍。剩余的学生扮演各国的军民。3、游戏的过程是:纵横家来往于各国劝说其“合纵”或“连横”,主要演示秦国破坏齐楚联合。这需要学生在课下积极准备,认真搜集资料。学生即乐于做,又锻炼了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写历史小论文 教师精选某些章节,指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搜集课外材料,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以小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论文。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根据活动建议,我设计了课后作业为:写一篇《我看秦始皇》的短文。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办历史手抄报 办历史小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作业。在设计小报方面,放手让学生自拟小报名称,设计栏目。先以小组讨论方式定出本组的报名,课后学生经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比如家庭藏书、各种报刊、图书馆、网络、访问长者、调查社会等,都成为他们的资料来源。小组内把收获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组员进行分工,有负责抄写的,有负责剪贴的,有负责设计图案、花边、插图的,有负责校对的。最后以剪报或手抄报的方式在课堂上发表、交流。

总结:每课后的“活动建议”是很好的作业选择,不适合的可作改动,其他的思考题应放在课内完成。

〈三〉不同学段作业设置的不同要求

在作业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不同的学段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倾向于外在的兴趣和事物的表象,因此在设置作业题时应力求趣味化,形式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设置的作业题为: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八年级学生的意志力、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在作业的设置上可选择写历史小论文,办历史手抄报,开展社会调查等。如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留的作业题为:采访并调查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长辈和邻居,了解自己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情况,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文化大革命”。

九年级学生的自主能力,理性思考进一步增强,因此在九年级 设置的作业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代呼唤着综合型人才,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在知识的延伸上打破学科界限,有机地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历史学科中来,将历史问题扩展到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中去,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例如上期中考就有这样一道题:“日本首相说日本不会做军事大国,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日本首相这句话是否可信?为什么?”这是一道典型的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题型,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时事的了解情况。

总结:不同年级之间作业形式的选择也不是固定的,应根据课文内容,灵活运用。

〈四〉综合性实践作业的探索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习关于氏族聚落的生产、生活状况时,由于知识较零碎,趣味性不强。文字以说明性语言为主,比较枯燥,再加上距今年代久远,与现实联系不强,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隔膜感。因此在学完这一单元后,根据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我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制作陶器模型。陶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生产生活用品,在了解了彩陶的有关知识后,组织学生模拟远古祖先,按照彩陶制作流程自己动手捏制陶坯,烧制成器。尽管这些称不上是真正的陶器,毕竟锻炼了动手能力,增进了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情感,这些模型拉近了远古与现实的距离。 模型制成之后集中展览,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当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陶器带到我面前时,我被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大胆想象所折服。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历史作业设置方面的初步认识与探索,旨在通过对历史作业设计的创新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成功动机,让学生在作业中品尝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从而整体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不足之处各位同行指正。

关于“作业设置研究”征文

初中历史作业的创新设置探讨

碣石山镇中学

历史学科中心组 王凤瑛 2008年11月12日


相关文章

  • 初二历史教学反思
  • 初二历史教学反思 徐二中 莫春红 本学期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史,内容较多,容易混淆,且知识点难度大,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是看地图,学历史(识图学史法).通过看地图,将比较空洞的历史事件还原于具有空间立体感的 ...查看


  • 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与实践
  • 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与实践 肥西县柿树岗中学:廖胜广 摘要: 历史校本教研是实践历史新课程的需要,是调动历史教师的能动性,保证历史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崇尚学术研究.崇尚教学探索的氛围,把学校建设成 ...查看


  • 杭州市第19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结果
  • 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 杭州市第 19 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评选结果 中学政治 一等奖( 一等奖(3 篇) 萧山二中 萧山八中 富阳洞桥镇中学 徐仲桥 李亮亮 周水华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处理的实践与研 ...查看


  • 初中历史作业改革的实践
  • 初中历史作业改革的实践 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重视课堂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研究,而忽视了作业设计这一环节.传统的历史作业基本上保持了以填空:选择:问答等为主的单一的形式,把作业当成巩固和检验学生课堂记忆的工具,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事 ...查看


  • 初中历史学科作业有效性的设计研究
  • <初中历史学科作业有效性的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从2013年9月,我们课题组申报的<初中历史学科作业有效性的设计研究>市级课题批准立项以来,我们主要选择了课题组成员李小兵.谭雪林.陈志刚三位老师所在的长期中学作为本课题 ...查看


  • 探究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 ·研究探讨· 探究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贵州省织金县白泥乡中学 陈 键 [摘要]作业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复习,同时还可以检验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对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初中数学,知识点较多,更好的进行 ...查看


  • 初中语文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
  • 初中语文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二)(2010-01-13 15:52:45)转载标签: 教育分层教学初中语文杂谈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 ...查看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 (响滩中学:吴柏林)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性别.特长,通过师生间.学生之间互动.讨论交流,来完成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的一种方式.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民主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