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大水真的冲了龙王庙     钱江晚报

那天,大水真的冲了龙王庙

象山“八一台风”已过61年,每年的纪念日,象山下余村会有一场公祭

那次台风,全县抗台烈士达五十位,遇难村民有近千名,这些人不该被遗忘

本报记者 史春波 文/摄

余光连说起当年的事。

韩桂秋当年拍的最后一张照片。

每年农历六月廿五,是下余村的公祭日。

这一天,77岁的余光连总会早早打开镇海庙的门,然后,村里的老人们赶来,开始一场简单而原始的仪式。

他们纪念的是61年前牺牲的抗台烈士,以及遇难的近千名村民——他们大多没有了名字。

纪念,是怕遗忘。

这个季节里的象山下余村,庄稼成熟,洋楼耸立。看起来,这里富饶而平和,和浙江沿海的村庄并没什么差别。

如果,如果没有——1956年8月1日的那场台风。

官方资料记载,当日午夜,八一台风登陆象山,顷刻间,地成泽国,人为鱼虾。全县死亡3402人,其中,牺牲烈士50人,下余村死亡986人,仅存284人,77户全家罹难。

一个村庄的祭奠

“咣当”,8月1日午后,推开一扇铁门,余光连侧过脸,用手指着前方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你看,就在这里。”

他戴着一顶帽子,头发花白,说一口很难听懂的象山话。

余光连的家就在庙的斜对门,不知什么时候起,他成了守庙的人。

他推开的是一座庙宇,匾额上写着——“镇海庙”。在沿海的村庄,几乎都有这样的小庙,不过,特别的是,这里安放着两块石碑。

在一个角落里,石碑上刻的都是人的名字,一块刻着50名烈士,放在一张长案上,另一块刻着77个村民的名字,他们竖立在地上。

“这么多烈士都是抗台牺牲的,为了救我们老百姓,77户是全家都遇难的,只写了男人的名字,就在同一个晚上,太惨了。”余光连的声音,在幽暗的庙宇里响起。

似乎他又回到61年前的8月1日,农历六月廿五,那个恐怖而苦涩的夜晚,悲壮又悲惨。

八一台风,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或许是陌生的,但是,在当地,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说那么一句“太惨了”。

于是,为了纪念那个夜晚,那些遇难的人,每年的农历六月廿五,成了余光连最忙的一天。

这天,他会早早地开门,上了年纪的村民总会来这里,参加祭奠。

在他记忆里,祭奠从庙造好以后就延续了二十多年。一开始,钱都是他们自己凑的,每个人拿个几十块,如果不够,现在村里会支持一些,烈士的家属也会捐一点。

仪式很简单,在石碑前,烧几炷香,放几个斋菜,有的也会带束花,老太太们会来念经。

去年因为是六十周年,所以也是最隆重的,还请和尚做了三天法事。纪念碑上,手写的“纪念”横幅至今还挂着。

那些天,余光连去民政局问来了烈士家属的电话,然后打过去,邀请他们来参加这场纪念,很多人从外地赶来了。

“感谢下余村的百姓,60多年来还记得我父亲,来邀请我参加纪念”,去年六月廿五,徐君耕第一次走进这个村庄,这个他父亲徐甦当年牺牲的地方,也是他60年来梦魇挥之不去的地方。

这天,他来看了深情厚谊的下余人,也为父亲点了一炷清香。

“不能忘记啊!”余光连说,自己没文化,不然早把这些历史记下了。“你们要好好写写,知道的人太少了。”

龙王庙悲歌

韩向民也接到过余光连的电话,她从宁海赶到了下余村镇海庙,祭拜她的父亲。

镇海庙的石碑上,第一个名字就是:韩桂秋。

韩向民珍藏着一张合家照,也是唯一的。那年,她才三岁,弟弟只有四个月大。

拍了这张照片三个月后,韩桂秋就牺牲了。她听母亲说,本来这一年,韩桂秋想带着全家回山东老家的,他已经7年没回家了。

当年,韩桂秋是刚刚上任的象山县委宣传部部长,也是当时的抗台总指挥。

1956年夏天,这本来是丰收的一年,早稻成熟,下余村处处泛着金色的稻浪。

没想到,气象台发布了12级台风警报。象山县委紧急抽调了543名干部下乡抗台抢收。指挥部就设在如今的镇海庙附近,那时叫龙王庙。

8月1日晚上,韩桂秋带领的二十来名抗台干部驻扎在这里,三十多名村民也来避难。

因为这座建于明朝的龙王庙是村里最好的建筑,但最终它还是被海啸吞没了。

大水真的冲了龙王庙。

大庙被掀翻的那一刻,韩桂秋喊着:“乡亲们,快爬到屋架上去,那里高。”

“韩部长让乡亲们踩着他的肩膀上屋架,之后,自己被浪卷走了。”如今健在的灾难亲历者、老报人朱华庭回忆说,他躲过了一劫。

在这座大庙里,和韩桂秋一起,十多位抗台干部牺牲了。

第二天早上,村庄已经成了汪洋,漂浮着各种尸体。高温天,浸泡了一夜后已经腐烂。政府组织了寻尸和埋尸,大家戴着口罩和一瓶白酒找,闻着刺鼻的腐臭,受不了了就喝一口白酒,或者在鼻孔里塞个樟脑丸,棉花。

打捞开始没几天,遗体陆续找到了。可韩桂秋却一直没找到。这让大家很痛心。“后来打捞上来的,面目都看不清了。韩部长的特征是光头,身高一米八,所以后来凡是光头,身体高大的,就误以为是韩部长。”亲历者蒋意元这样回忆说。

直到第四天,在丹城外七里外的河沟里,一具腰系皮带,别着一支手枪,身材高大的遗体找到,这才是真正的韩桂秋。大家把他安葬在了山上。

当年,他老家的亲人赶到了象山,带回了一些韩桂秋的衣服,在苹果园里建了一座衣冠冢。他以这样的方式回了家。

下余村唯一的烈士

对于下余村的祭奠,金良并不知道。这么多年来,虽然生活在县城,但他从来没有去过下余村。

这个村庄,曾是金良家的故乡,但对他来说,是陌生而悲伤的。

金良的大伯金立南,是下余村唯一的烈士,他的名字也刻在石碑上。那个晚上,他在村里抗台牺牲的时候,只有30岁,还没有结婚。

台风来临前,他来不及回家看看自己的亲人,那一晚,他的弟弟妹妹都被冲走了,遗体也没找到。

那年,金良的父亲正好在外面当兵,逃过了一劫。在收到了亲戚的书信后,才知道家乡出了大难。整个家,就剩下他了。

村民找到了金立南的遗体,埋在了附近的一个山坡上,简陋的坟堆,守望着故乡。

这个坟,没有墓碑,后来金良家去重修了,立了一块碑:金立南烈士之墓。

1957年,金良的父亲退伍回来,没有回到下余村,也没有重建房子。

这是一个伤心地。改变了很多家庭的命运。

作为长兄的金立南,是金家的顶梁柱,“我爷爷死得早,所以几个兄妹都是大伯拉扯大的,他很勤劳,去做工养家糊口。”

关于金立南的资料极少,当时他担任青年团林海乡总支书记,在介绍里只有一句话:1956年8月1日在下余村抗台中牺牲。

有幸存的村民回忆,台风来临前,金立南去过他家动员他们转移。也有他幸存的同事回忆,当时去劝退群众,和金立南一起去的干部陈名武,在转移群众时自己做人梯,让群众爬上屋顶,自己牺牲了。金立南也同样没有回来。

这么多年来,金良的父亲也很少提起哥哥金立南以及那些往事,清明去祭拜的时候,子女们偶尔问了,他才说几句,不问就不会说。

几年前,当地政府安排,金立南的墓移到了象山烈士陵园,和他的一起牺牲的同事们睡在一起了。

韩部长让乡亲们踩着他的肩膀上屋架,之后,自己被浪卷走了。

评分

1

2

3

4

5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那天,大水真的冲了龙王庙

象山“八一台风”已过61年,每年的纪念日,象山下余村会有一场公祭

那次台风,全县抗台烈士达五十位,遇难村民有近千名,这些人不该被遗忘

本报记者 史春波 文/摄

余光连说起当年的事。

韩桂秋当年拍的最后一张照片。

每年农历六月廿五,是下余村的公祭日。

这一天,77岁的余光连总会早早打开镇海庙的门,然后,村里的老人们赶来,开始一场简单而原始的仪式。

他们纪念的是61年前牺牲的抗台烈士,以及遇难的近千名村民——他们大多没有了名字。

纪念,是怕遗忘。

这个季节里的象山下余村,庄稼成熟,洋楼耸立。看起来,这里富饶而平和,和浙江沿海的村庄并没什么差别。

如果,如果没有——1956年8月1日的那场台风。

官方资料记载,当日午夜,八一台风登陆象山,顷刻间,地成泽国,人为鱼虾。全县死亡3402人,其中,牺牲烈士50人,下余村死亡986人,仅存284人,77户全家罹难。

一个村庄的祭奠

“咣当”,8月1日午后,推开一扇铁门,余光连侧过脸,用手指着前方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你看,就在这里。”

他戴着一顶帽子,头发花白,说一口很难听懂的象山话。

余光连的家就在庙的斜对门,不知什么时候起,他成了守庙的人。

他推开的是一座庙宇,匾额上写着——“镇海庙”。在沿海的村庄,几乎都有这样的小庙,不过,特别的是,这里安放着两块石碑。

在一个角落里,石碑上刻的都是人的名字,一块刻着50名烈士,放在一张长案上,另一块刻着77个村民的名字,他们竖立在地上。

“这么多烈士都是抗台牺牲的,为了救我们老百姓,77户是全家都遇难的,只写了男人的名字,就在同一个晚上,太惨了。”余光连的声音,在幽暗的庙宇里响起。

似乎他又回到61年前的8月1日,农历六月廿五,那个恐怖而苦涩的夜晚,悲壮又悲惨。

八一台风,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或许是陌生的,但是,在当地,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说那么一句“太惨了”。

于是,为了纪念那个夜晚,那些遇难的人,每年的农历六月廿五,成了余光连最忙的一天。

这天,他会早早地开门,上了年纪的村民总会来这里,参加祭奠。

在他记忆里,祭奠从庙造好以后就延续了二十多年。一开始,钱都是他们自己凑的,每个人拿个几十块,如果不够,现在村里会支持一些,烈士的家属也会捐一点。

仪式很简单,在石碑前,烧几炷香,放几个斋菜,有的也会带束花,老太太们会来念经。

去年因为是六十周年,所以也是最隆重的,还请和尚做了三天法事。纪念碑上,手写的“纪念”横幅至今还挂着。

那些天,余光连去民政局问来了烈士家属的电话,然后打过去,邀请他们来参加这场纪念,很多人从外地赶来了。

“感谢下余村的百姓,60多年来还记得我父亲,来邀请我参加纪念”,去年六月廿五,徐君耕第一次走进这个村庄,这个他父亲徐甦当年牺牲的地方,也是他60年来梦魇挥之不去的地方。

这天,他来看了深情厚谊的下余人,也为父亲点了一炷清香。

“不能忘记啊!”余光连说,自己没文化,不然早把这些历史记下了。“你们要好好写写,知道的人太少了。”

龙王庙悲歌

韩向民也接到过余光连的电话,她从宁海赶到了下余村镇海庙,祭拜她的父亲。

镇海庙的石碑上,第一个名字就是:韩桂秋。

韩向民珍藏着一张合家照,也是唯一的。那年,她才三岁,弟弟只有四个月大。

拍了这张照片三个月后,韩桂秋就牺牲了。她听母亲说,本来这一年,韩桂秋想带着全家回山东老家的,他已经7年没回家了。

当年,韩桂秋是刚刚上任的象山县委宣传部部长,也是当时的抗台总指挥。

1956年夏天,这本来是丰收的一年,早稻成熟,下余村处处泛着金色的稻浪。

没想到,气象台发布了12级台风警报。象山县委紧急抽调了543名干部下乡抗台抢收。指挥部就设在如今的镇海庙附近,那时叫龙王庙。

8月1日晚上,韩桂秋带领的二十来名抗台干部驻扎在这里,三十多名村民也来避难。

因为这座建于明朝的龙王庙是村里最好的建筑,但最终它还是被海啸吞没了。

大水真的冲了龙王庙。

大庙被掀翻的那一刻,韩桂秋喊着:“乡亲们,快爬到屋架上去,那里高。”

“韩部长让乡亲们踩着他的肩膀上屋架,之后,自己被浪卷走了。”如今健在的灾难亲历者、老报人朱华庭回忆说,他躲过了一劫。

在这座大庙里,和韩桂秋一起,十多位抗台干部牺牲了。

第二天早上,村庄已经成了汪洋,漂浮着各种尸体。高温天,浸泡了一夜后已经腐烂。政府组织了寻尸和埋尸,大家戴着口罩和一瓶白酒找,闻着刺鼻的腐臭,受不了了就喝一口白酒,或者在鼻孔里塞个樟脑丸,棉花。

打捞开始没几天,遗体陆续找到了。可韩桂秋却一直没找到。这让大家很痛心。“后来打捞上来的,面目都看不清了。韩部长的特征是光头,身高一米八,所以后来凡是光头,身体高大的,就误以为是韩部长。”亲历者蒋意元这样回忆说。

直到第四天,在丹城外七里外的河沟里,一具腰系皮带,别着一支手枪,身材高大的遗体找到,这才是真正的韩桂秋。大家把他安葬在了山上。

当年,他老家的亲人赶到了象山,带回了一些韩桂秋的衣服,在苹果园里建了一座衣冠冢。他以这样的方式回了家。

下余村唯一的烈士

对于下余村的祭奠,金良并不知道。这么多年来,虽然生活在县城,但他从来没有去过下余村。

这个村庄,曾是金良家的故乡,但对他来说,是陌生而悲伤的。

金良的大伯金立南,是下余村唯一的烈士,他的名字也刻在石碑上。那个晚上,他在村里抗台牺牲的时候,只有30岁,还没有结婚。

台风来临前,他来不及回家看看自己的亲人,那一晚,他的弟弟妹妹都被冲走了,遗体也没找到。

那年,金良的父亲正好在外面当兵,逃过了一劫。在收到了亲戚的书信后,才知道家乡出了大难。整个家,就剩下他了。

村民找到了金立南的遗体,埋在了附近的一个山坡上,简陋的坟堆,守望着故乡。

这个坟,没有墓碑,后来金良家去重修了,立了一块碑:金立南烈士之墓。

1957年,金良的父亲退伍回来,没有回到下余村,也没有重建房子。

这是一个伤心地。改变了很多家庭的命运。

作为长兄的金立南,是金家的顶梁柱,“我爷爷死得早,所以几个兄妹都是大伯拉扯大的,他很勤劳,去做工养家糊口。”

关于金立南的资料极少,当时他担任青年团林海乡总支书记,在介绍里只有一句话:1956年8月1日在下余村抗台中牺牲。

有幸存的村民回忆,台风来临前,金立南去过他家动员他们转移。也有他幸存的同事回忆,当时去劝退群众,和金立南一起去的干部陈名武,在转移群众时自己做人梯,让群众爬上屋顶,自己牺牲了。金立南也同样没有回来。

这么多年来,金良的父亲也很少提起哥哥金立南以及那些往事,清明去祭拜的时候,子女们偶尔问了,他才说几句,不问就不会说。

几年前,当地政府安排,金立南的墓移到了象山烈士陵园,和他的一起牺牲的同事们睡在一起了。

韩部长让乡亲们踩着他的肩膀上屋架,之后,自己被浪卷走了。

评分

1

2

3

4

5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相关文章

  • 三月三上巳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很有故事   钱江晚报
  • 三月三上巳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很有故事 据说孙悟空大闹蟠桃会也跟这个节日有关 今天是农历三月三,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中,是古老而有故事的上巳节.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最初上巳节这天人们到 ...查看


  • "我是黑道里的好人"这样的骗子也是蛮拼的   钱江晚报
  • "我是黑道里的好人" 这样的骗子也是蛮拼的 年关近了,各种骗局花样百出,大家千万多个心眼 本报讯 春运的号角即将吹响,骗子们也是蛮拼的.杭州四季青派出所刚刚受理了两起诈骗案.第一个,骗子自称是"黑道里的好人&q ...查看


  • 直行挡了左转的道,凯迪拉克一头撞开尼桑?钱江晚报
  • 直行挡了左转的道,凯迪拉克一头撞开尼桑? 对于这样的行为,居然有八成网友点赞:记者核实:这只不过是一起寻常追尾事故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义乌网友"沉默的大叔"发的一个帖子很火,短短半小时阅读量就突破了10000次. 帖子 ...查看


  • 新龙厨酒店闭门谢客顾客着急:手里的预存卡退不退   钱江晚报
  • 消费者投诉 新龙厨酒店闭门谢客 顾客着急:手里的预存卡退不退 这家酒店被认为是金华顶级酒店之一,有超五星包房,装修花了2000万 坊间传言停业是生意不好,可酒店方说是内部调整,还会重开 特约记者 何贤君 本报记者 杜羽丰/文 本报记者 俞跃 ...查看


  • 常规检查报告怎么看   钱江晚报
  • 自己读报告风险在哪里?报告指标都正常,真的不用担心吗? 微信"浙江名医馆"邀请专家,教你科学看待报告传递的信息 常规检查报告怎么看 本报记者 丁颍鹃 检查报告可以通过微信"浙江名医馆"查阅了,方便是方 ...查看


  • 常用熟语精编
  • 前言 2004年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今年高考将考查熟语.那么什么是熟语呢?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如'慢条斯理 ...查看


  • 洞头法院昨开庭审理"别墅拉菲案"   钱江晚报
  • 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a0011版:浙江新闻·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导航 1897瓶大拉菲小拉菲是假的还有1.2万多瓶低档拉菲是走私的真酒 收藏 推荐 打印 放大 缩小 还原 版面导航 标题 ...查看


  • 从大水冲了龙王庙说起
  • 冯骥才 我想,七月里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梁林(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所遭遇的风波,大概可以成为今年文化界的十大事件之一.我的理由在下边的文章里. 初听这消息真的吓了一跳.心想北京怎么了,城改的大水冲了龙王庙,连北京城保护神的老宅子也不要 ...查看


  • 神话故事:青石龙
  • 岱山岛有一块岸礁,弯弯曲曲伸向大海,远远看去,活像一条石龙,当地渔民都叫它"石青龙",据说这是被海龙王镇在这里的青龙的遗骸. 很久以前,青龙在东海龙宫里当侍卫将军,这位青龙将军对上有令则行,对下有求必应.有时还变作者渔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