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论文定稿

陶渊明《桃花源记》二题

黄荣煌

内容提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本文探讨与之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问今是何世”中“世”的解释,二是关于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探讨。

关键词:《桃花源记》;世;往来种作;悉如外人

近日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其一是文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世”的理解。

《桃花源记》一直都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然而可能觉得这个词太普通了,《教材并没有对文中“问今是何世”中的“世”作注解,而教参及各种参考资料则把它解释为“朝代”;查孟二冬的《陶渊明集译注》也没有对这个“世”作解释,估计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是不正确的,解释者并未认真探讨“世”的意思 ,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就把它解释为“朝代”,结果大家都认为“世”是朝代的意思,其实,这里的“世”并不是“朝代”的意思,而是“世、代”的意思,试述如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他如议‛。……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所引内容明确地表现了秦始皇的思想:“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也就是说从今以后就都按世来称呼,一代一带往下传,传之无穷,这里的“世”的意思是“代”是毫无疑义的。我们再回到《桃花源记》中来,文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桃花源中的人是在秦末乱时避居于此的,来到桃花源后再也没有出去过,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当时武陵人所遇到的桃花源人也不再是原来避进桃花源的那批人了,而应该是他们的后代,那么,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是当年先辈们告诉他们的始皇帝要将皇帝位一代一代往下传的事,故有“今是何世”之问,其意思是问“现在是第几代皇帝了?”而不是“现在是什么朝代了”,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本没有“朝代”这种概念。《桃花源诗》的开头也能说明这一点:“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这里是说秦始皇扰乱天常,这些人就躲避那个乱世。也说明他们是在秦灭亡前就离开了原来居住的地方,躲进了桃花源,对外界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所以才会“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里还写了桃花源人对渔人叙述后的反应:“皆叹惋”,原以为秦朝真会如始皇帝说的那样“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谁知道才过了五百年(奇迹隐五百),不但秦灭亡了,还又经历了汉、魏,到了晋朝,这才是他们叹惋的真正原因。

又托名陶潜的《搜神后纪》卷一也有一篇《桃花源》,跟《桃花源记》相比有少数异文,11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岳麓书社,2001年9月第2版,第43-44页。

文中说:“自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邑人至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处说得比《桃花源记》更清楚:“遂与外隔”; 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校记中说“遂与外人间隔”《艺文类聚》作“遂与外隔绝”。《太平御览》作“遂与外隔”。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避秦难的人进入桃花源后是再也没有出过外面的。所以可以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更不知道秦朝三世而亡,故他们问的还是应该是从他们祖先那传下来的秦朝的皇帝是一代一代往下传的事了。

又《初学记》所引《桃花源记》中此处为“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显然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改,这更是“世”应该解为“代”的明证。

此外,又《史记· 秦始皇本纪》:

太子胡亥即位,为二世皇帝

又赵高遣阎乐逼二世自杀后:

赵高乃悉如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曰:‚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立二世史子公子婴为秦王。

二世是有了,但没有三世,原来是赵高认为名不副实,故复尊子婴为王,如非秦末山东诸国复自立,二世胡亥以后当有三世、四世以至于万世,当然这也是按逻辑推理,然从此看,桃花源中人问“今是何世”也就顺理成章了。

又许慎《说文解字》:世:三十年为一世。段玉裁注:按父子相继曰世,其引申之义也。65432

又《康熙字典》:《正韵》:始制切,音势,代也,《诗。大雅》:本支万世。《论语》:必

7世而后仁。

又贾谊《过秦论》中: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又: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又《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又柳宗元《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又:杜牧《阿旁宫赋》:使六国各爱其民,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民,则可递千世以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后所举各例,意思都与“问今是何世”中的“世”一样,是“代”的意思 。 2

3111098 《汉魏六朝小说大观·搜神后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443-444页。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4月第1版,第482页。

4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50页。

5 同上53页。

6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书店,1992年6月第1版,第89页。

7 《康熙字典》子集上,广州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页。

8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第五十一,岳麓书社,2002年9月新1版,第1540、1541页。 9 《三国志》(简体字本)卷三十五,中华书局,2005年3月第1版,第678页。

10 《柳河东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第1 版,第157页。

11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四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3432页。

第二个问题是文中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这里很明显有错误,因为《桃花源诗》中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之语,故绝不会“悉如外人”,而应该是“悉异外人。”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比如王叔岷在《陶渊明诗笺证稿》卷四中指出:

案‚衣著‛,复语。《论语〃子罕》:‚衣弊缊袍。‛皇疏:‚衣犹著也。‛《韩

诗外传》九:‚士褐衣缊著。‛衣、著互文。据后诗‚衣裳无新制‛,则男女衣著与外人异,不得云‚悉如外人‛。王维《桃源行》:‚居人未改秦衣服。‛亦其证。岷昔年曾谓‚悉如外人‛,疑当作‚悉异外人‛。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文意一贯。‚男女衣著,悉异外人。‛固与诗相合。而往来种作,自与外人无异,是又当作‚悉如外人‛矣。因思‚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著‛,盖谓其中男女皆衣著,亦如外人皆衣著,非就衣制之新旧今古而言。如此解说,则与诗不抵触矣。

龚斌的校笺本云:“外人,应解作方外之人,尘外之人。”且举后诗:“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为证。谭定德的《“衣著”新解———《桃花源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争论述评》中则从语法的角度认为此处的“衣著”应为动词,认为解决此问题应从“外人”一词入手,但只破不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范子烨在《陶渊明笔下的一个失误》中则认为“王氏(王叔岷)平生读书精审,治学严谨,颇有高邮“二王”的遗风,其“悉异外人”之说,已然是超越群伦的卓见,但由于他不敢怀疑陶公的权威,因而表示放弃自己的这一正确观点,同时又曲为其说,以牵强、含混的解释来人为地调和作品细节上的矛盾,实在大可不必。”15认为这就是陶公笔下的失误,但也未说明所以然。

我觉得王、龚两人的解释都不很正确,文中“悉如外人”后还有一句:“见渔人,乃大惊”,从文中的“率妻子邑人”来看,迁来此地的人应该有很多,韩非子的《五蠹》中说:“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16”,桃花源里的生存环境比外面好多了,人们的生殖繁衍只会比外面快,五百年以后,这里的人只会比原先多很多,而决不会比原先少。因此我觉得,他们之间互相不认识的情况肯定会有,但是不至于“大惊”,正是因为衣着不同,所以才会“见渔人,乃大惊”,因此理解成“如外人皆衣著”或“方外之人、尘外之人”都于逻辑上讲不通。我以为这句话中的“其中往来种作”是衍文,而“悉如外人”则就应是“悉异外人”,试述如下:

考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此处为“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前无“其中往来种作”12

13141312 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第511-512页。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405-406页。

14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八期。

15

16 文见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24632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087-1088页

字样。对于《搜神后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的校点说明中说:

《四库全书》引用明人沈士龙观点,说:‚其为伪托,固不待辨‛,而又认为其‚文

词古雅,非唐以后人所能‛ 。还有学者经考辨,认为其书唐以后已不存,今本当经过后人增益而成。这些意见,都较中肯可信。

袁行霈候忠义的《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中也引沈士龙语说“其膺撰嫁名,由来已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中说:“此书之题作陶潜,自梁已然。”“益可证与古本无大异同矣”。如此,不管怎么样,《搜神后记》中的文章至迟也是梁或梁前的,那么,《桃花源》也应该是记录了《桃花源记》的原貌。换言之,陶渊明这里并没有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而只是说“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那么,王叔岷的“而往来种作,自与外人无异,是又当作“悉如外人”矣”则没了着落,“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说“自‘其中往来种作’到‘並怡然自乐’,《艺文类聚》作‘邑室连接,男女披发怡然並足’。《太平御览》仅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艺文类聚》中则与今传《桃共源记》的文字截然不同,《太平御览》中亦无“其中往来种作”字样,各类书中所引有关文本

见下表:

由此可看出有“往来种作”的只有现在的《桃花源记》。

但正如王叔岷指出的,王维的《陶源行》中有“居人未改秦衣服”来看,似乎,唐时读到的《桃花源记》应该是“男女衣著,悉异外人”。王维以后写桃源诗的还有韩愈、王安石,韩诗中说:“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1**********]8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18439页。 袁行霈、候忠义主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第版

19 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第968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第482页,中华书局,2003年4月第1版

21 《艺文类聚》卷八六《果部上·桃》,第1469页

22 《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第674页。

23 《太平御览》有两处引用《桃花源记》括号内为异文。见卷663、967,第2962、4290页。中华书局,1960年第2版。

24 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8月第1版,第98页。

25, 王诗中云:“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从他们的诗意观之,至少到王安26

石,他们看到的的《桃花源记》还应该是“男女衣著,悉异外人”。

那么《搜神后记》中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怎么回事呢?我以为应当是在《桃花源记》的传抄过程中,逐渐衍出了“其间往来种作”,然“往来种作” 不能“悉异外人”,故改“异”为“如”,而《搜神后记》中的相关内容则基本未受此影响,但因《桃花源记》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众所周知,在传抄过程中也从陶集改为“如”了。但改动却未发现“往来种作”固然可以“悉如外人”,而“男女衣着”则未能“悉如外人”。因此我以为《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当非陶渊明原文所有,否则王韩诸诗便不会都理解为“悉异外人”了。

若《搜神后记》果真“非唐以后人所能”的话,那么,《搜神后记》里的《桃花源》当保留了《桃花源记》最原始的面貌。就王安石的诗意来看,他看到的《桃花源记》当为异,所以由“异”到“如”的这个演变过程应该发生在唐前,因为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里著录的《陶潜集》就已非齐梁时之足本:

今集有数本:七卷者,梁萧统编,以序、传、颜延之诔载卷首。十卷者,北齐阳

休之编,以《五孝传》、《圣贤群辅录》、序、传诔分三卷,益之诗,篇次差异。按《隋书经籍志》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录一。《唐书艺文志》潜集五卷,今本皆不与二志同。

而汲古阁藏本和绍兴本都为十卷,这就说明,陶集在唐宋时即已不全,经过了多次的编定才成为现存的本子,因此在编定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变化也是可能的,从《艺文类聚》所引并无“悉如外人”句就可以看出这样的趋势。

如果我们从各类书中所引的《桃花源记》文本作一个比较的话,我们还能发现另外一个现象:

《初学记》【武陵源 洛阳路】陶潜《桃源记》曰:晋太康中武陵人捕鱼从溪而行忘路远近忽逢花林夹两岸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林尽得山山有小口初极狭行四五步豁然开朗邑屋连接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父惊为设酒食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来此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既出白太守遣人随往寻之迷不复得(118字) 《艺文类聚》陶潜桃花源记曰晋太康中武陵人捕鱼从溪而行忽逢桃花林夹两岸数百步无杂木芳菲芬暧落英缤纷渔人异之前行穷林林尽见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便舍舡步入初极狭行四五十步豁然开朗邑室连接鸡犬相闻男女披发怡然并足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要还为设酒食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来此遂与外隔绝不知有汉不论魏晋也既出白太守太守遣人随而寻之迷不复得路。(147字)

《太平御览》陶潜桃源记曰晋太康(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从溪而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林尽得山山下有一小口初极狭行四五步豁然开朗屋宇(邑25

2627 唐韩愈著《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出版社,1998年3月,第911、912页。 宋王安石著、刘乃昌选释《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46页。

27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第十七,第8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屋)连接鸡犬相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见渔父惊为设酒食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来此(家此)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魏晋(不论魏晋)既出白太守遣人随往寻之迷不复得。(119字)

《搜神后记》《桃花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渔人姓黄名道真)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舟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空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邑人至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为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乃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刘歆即遣人随之往寻向所志不复得也(295字)

通行本: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20字)

《艺文类聚》与《初学记》都编成于唐时,所引《桃花源记》字数相差已经很大,《太平御览》与《初学记》所引则相差无几,可以推定《初学记》与《太平御览》所据之文本是没有多大差别的。而《艺文类聚》所引则较《初学记》多出29字,应该是与《搜神后记》本一样是繁化了的,而《搜神后记》本与现在通行的《桃花源记》只相差十五字,并且情节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肯定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繁一简两个不同版本的《桃花源记》,但显然不可能陶渊明创作了一繁一简两个版本,那么,这两个版本必有一个是假。

从《桃花源记》作为一篇诗序的角度看,简本为真的可能信也大些,赋序篇幅长固不奇怪,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但诗序三百多字似乎在唐以前并不多见。最早的《初学记》我以为是可以采信的,因此简本的《桃花源记》也可以相信是陶渊明所作。那么,繁本的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以为《搜神后记》本非陶氏所作,编辑者为了坐实其为陶氏所作,而将《桃花源》一文塞入辑得的《搜神后记》中,然而当时的语言也已经与晋时的语言不同,故改头换面,故作古雅之语,以求神似。

笔者比对了《中华再造善本》所收的陶集,其中的《桃花源记》都是繁本,字数几乎相当,由此可见,《桃花源记》的繁本在宋时就已经流行了,从《艺文类聚》也收录繁本的情况看,繁本的出现应该在唐以前。

28 《中华再造善本》中收入《陶渊明集》、《陶渊明诗》、《《笺注陶渊明集》、《陶靖节先生诗注》、《陶靖节先生集》,《陶靖节先生集》中未见《桃花源记》与序,抑或有残缺也未知。其中《陶渊明集》为宋刻递修本,《陶靖节先生诗注》为宋淳祐元年汤汉刻本,《陶渊明诗》为宋绍熙三年曾集刻本。

28

至于繁本流行的原因,应该是《桃花源记》本身的魅力,再加上对渔人探寻桃花源的详细描写,以及亦真亦幻的人物,让人们更乐意接受新的版本,故同时流传了。

参考资料:

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M]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中华书局,2003年4月第1版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岳麓书社,2001年9月第2版

《汉魏六朝小说大观·搜神后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

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1960年第2版

唐徐坚等编《初学记》,[M] 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

Two Topics about Tao Yuanming’s Taohuayuanji

Abstract:In this thesis,I want to discuss two topics about Tao Yuanming ’Taohuayuanji,The one is how two comprehend the “shi “in “wen jin shi he shi “,the other is to discuss the changes of “qi zhong wanglai zhongzuo,nannü yi zhuo”.

Keywrds:《Taohuayunaji》;“shi”; “wanglai zhongzuo”; “nannü yi zhuo”

作者简介:

黄荣煌:(1973-)男,瑶族,湖南郴州人,古代文学唐宋方向硕士,讲师,现任教于柳州师专中文系。

陶渊明《桃花源记》二题

黄荣煌

内容提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本文探讨与之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问今是何世”中“世”的解释,二是关于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探讨。

关键词:《桃花源记》;世;往来种作;悉如外人

近日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其一是文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世”的理解。

《桃花源记》一直都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然而可能觉得这个词太普通了,《教材并没有对文中“问今是何世”中的“世”作注解,而教参及各种参考资料则把它解释为“朝代”;查孟二冬的《陶渊明集译注》也没有对这个“世”作解释,估计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是不正确的,解释者并未认真探讨“世”的意思 ,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就把它解释为“朝代”,结果大家都认为“世”是朝代的意思,其实,这里的“世”并不是“朝代”的意思,而是“世、代”的意思,试述如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他如议‛。……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所引内容明确地表现了秦始皇的思想:“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也就是说从今以后就都按世来称呼,一代一带往下传,传之无穷,这里的“世”的意思是“代”是毫无疑义的。我们再回到《桃花源记》中来,文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桃花源中的人是在秦末乱时避居于此的,来到桃花源后再也没有出去过,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当时武陵人所遇到的桃花源人也不再是原来避进桃花源的那批人了,而应该是他们的后代,那么,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是当年先辈们告诉他们的始皇帝要将皇帝位一代一代往下传的事,故有“今是何世”之问,其意思是问“现在是第几代皇帝了?”而不是“现在是什么朝代了”,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本没有“朝代”这种概念。《桃花源诗》的开头也能说明这一点:“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这里是说秦始皇扰乱天常,这些人就躲避那个乱世。也说明他们是在秦灭亡前就离开了原来居住的地方,躲进了桃花源,对外界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所以才会“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里还写了桃花源人对渔人叙述后的反应:“皆叹惋”,原以为秦朝真会如始皇帝说的那样“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谁知道才过了五百年(奇迹隐五百),不但秦灭亡了,还又经历了汉、魏,到了晋朝,这才是他们叹惋的真正原因。

又托名陶潜的《搜神后纪》卷一也有一篇《桃花源》,跟《桃花源记》相比有少数异文,11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岳麓书社,2001年9月第2版,第43-44页。

文中说:“自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邑人至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处说得比《桃花源记》更清楚:“遂与外隔”; 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校记中说“遂与外人间隔”《艺文类聚》作“遂与外隔绝”。《太平御览》作“遂与外隔”。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避秦难的人进入桃花源后是再也没有出过外面的。所以可以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更不知道秦朝三世而亡,故他们问的还是应该是从他们祖先那传下来的秦朝的皇帝是一代一代往下传的事了。

又《初学记》所引《桃花源记》中此处为“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显然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改,这更是“世”应该解为“代”的明证。

此外,又《史记· 秦始皇本纪》:

太子胡亥即位,为二世皇帝

又赵高遣阎乐逼二世自杀后:

赵高乃悉如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曰:‚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立二世史子公子婴为秦王。

二世是有了,但没有三世,原来是赵高认为名不副实,故复尊子婴为王,如非秦末山东诸国复自立,二世胡亥以后当有三世、四世以至于万世,当然这也是按逻辑推理,然从此看,桃花源中人问“今是何世”也就顺理成章了。

又许慎《说文解字》:世:三十年为一世。段玉裁注:按父子相继曰世,其引申之义也。65432

又《康熙字典》:《正韵》:始制切,音势,代也,《诗。大雅》:本支万世。《论语》:必

7世而后仁。

又贾谊《过秦论》中: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又: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又《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又柳宗元《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又:杜牧《阿旁宫赋》:使六国各爱其民,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民,则可递千世以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后所举各例,意思都与“问今是何世”中的“世”一样,是“代”的意思 。 2

3111098 《汉魏六朝小说大观·搜神后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443-444页。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4月第1版,第482页。

4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50页。

5 同上53页。

6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书店,1992年6月第1版,第89页。

7 《康熙字典》子集上,广州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页。

8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第五十一,岳麓书社,2002年9月新1版,第1540、1541页。 9 《三国志》(简体字本)卷三十五,中华书局,2005年3月第1版,第678页。

10 《柳河东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第1 版,第157页。

11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四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3432页。

第二个问题是文中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这里很明显有错误,因为《桃花源诗》中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之语,故绝不会“悉如外人”,而应该是“悉异外人。”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比如王叔岷在《陶渊明诗笺证稿》卷四中指出:

案‚衣著‛,复语。《论语〃子罕》:‚衣弊缊袍。‛皇疏:‚衣犹著也。‛《韩

诗外传》九:‚士褐衣缊著。‛衣、著互文。据后诗‚衣裳无新制‛,则男女衣著与外人异,不得云‚悉如外人‛。王维《桃源行》:‚居人未改秦衣服。‛亦其证。岷昔年曾谓‚悉如外人‛,疑当作‚悉异外人‛。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文意一贯。‚男女衣著,悉异外人。‛固与诗相合。而往来种作,自与外人无异,是又当作‚悉如外人‛矣。因思‚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著‛,盖谓其中男女皆衣著,亦如外人皆衣著,非就衣制之新旧今古而言。如此解说,则与诗不抵触矣。

龚斌的校笺本云:“外人,应解作方外之人,尘外之人。”且举后诗:“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为证。谭定德的《“衣著”新解———《桃花源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争论述评》中则从语法的角度认为此处的“衣著”应为动词,认为解决此问题应从“外人”一词入手,但只破不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范子烨在《陶渊明笔下的一个失误》中则认为“王氏(王叔岷)平生读书精审,治学严谨,颇有高邮“二王”的遗风,其“悉异外人”之说,已然是超越群伦的卓见,但由于他不敢怀疑陶公的权威,因而表示放弃自己的这一正确观点,同时又曲为其说,以牵强、含混的解释来人为地调和作品细节上的矛盾,实在大可不必。”15认为这就是陶公笔下的失误,但也未说明所以然。

我觉得王、龚两人的解释都不很正确,文中“悉如外人”后还有一句:“见渔人,乃大惊”,从文中的“率妻子邑人”来看,迁来此地的人应该有很多,韩非子的《五蠹》中说:“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16”,桃花源里的生存环境比外面好多了,人们的生殖繁衍只会比外面快,五百年以后,这里的人只会比原先多很多,而决不会比原先少。因此我觉得,他们之间互相不认识的情况肯定会有,但是不至于“大惊”,正是因为衣着不同,所以才会“见渔人,乃大惊”,因此理解成“如外人皆衣著”或“方外之人、尘外之人”都于逻辑上讲不通。我以为这句话中的“其中往来种作”是衍文,而“悉如外人”则就应是“悉异外人”,试述如下:

考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此处为“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前无“其中往来种作”12

13141312 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第511-512页。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405-406页。

14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八期。

15

16 文见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24632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087-1088页

字样。对于《搜神后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的校点说明中说:

《四库全书》引用明人沈士龙观点,说:‚其为伪托,固不待辨‛,而又认为其‚文

词古雅,非唐以后人所能‛ 。还有学者经考辨,认为其书唐以后已不存,今本当经过后人增益而成。这些意见,都较中肯可信。

袁行霈候忠义的《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中也引沈士龙语说“其膺撰嫁名,由来已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中说:“此书之题作陶潜,自梁已然。”“益可证与古本无大异同矣”。如此,不管怎么样,《搜神后记》中的文章至迟也是梁或梁前的,那么,《桃花源》也应该是记录了《桃花源记》的原貌。换言之,陶渊明这里并没有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而只是说“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那么,王叔岷的“而往来种作,自与外人无异,是又当作“悉如外人”矣”则没了着落,“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说“自‘其中往来种作’到‘並怡然自乐’,《艺文类聚》作‘邑室连接,男女披发怡然並足’。《太平御览》仅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艺文类聚》中则与今传《桃共源记》的文字截然不同,《太平御览》中亦无“其中往来种作”字样,各类书中所引有关文本

见下表:

由此可看出有“往来种作”的只有现在的《桃花源记》。

但正如王叔岷指出的,王维的《陶源行》中有“居人未改秦衣服”来看,似乎,唐时读到的《桃花源记》应该是“男女衣著,悉异外人”。王维以后写桃源诗的还有韩愈、王安石,韩诗中说:“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1**********]8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18439页。 袁行霈、候忠义主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第版

19 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第968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第482页,中华书局,2003年4月第1版

21 《艺文类聚》卷八六《果部上·桃》,第1469页

22 《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第674页。

23 《太平御览》有两处引用《桃花源记》括号内为异文。见卷663、967,第2962、4290页。中华书局,1960年第2版。

24 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8月第1版,第98页。

25, 王诗中云:“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从他们的诗意观之,至少到王安26

石,他们看到的的《桃花源记》还应该是“男女衣著,悉异外人”。

那么《搜神后记》中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怎么回事呢?我以为应当是在《桃花源记》的传抄过程中,逐渐衍出了“其间往来种作”,然“往来种作” 不能“悉异外人”,故改“异”为“如”,而《搜神后记》中的相关内容则基本未受此影响,但因《桃花源记》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众所周知,在传抄过程中也从陶集改为“如”了。但改动却未发现“往来种作”固然可以“悉如外人”,而“男女衣着”则未能“悉如外人”。因此我以为《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当非陶渊明原文所有,否则王韩诸诗便不会都理解为“悉异外人”了。

若《搜神后记》果真“非唐以后人所能”的话,那么,《搜神后记》里的《桃花源》当保留了《桃花源记》最原始的面貌。就王安石的诗意来看,他看到的《桃花源记》当为异,所以由“异”到“如”的这个演变过程应该发生在唐前,因为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里著录的《陶潜集》就已非齐梁时之足本:

今集有数本:七卷者,梁萧统编,以序、传、颜延之诔载卷首。十卷者,北齐阳

休之编,以《五孝传》、《圣贤群辅录》、序、传诔分三卷,益之诗,篇次差异。按《隋书经籍志》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录一。《唐书艺文志》潜集五卷,今本皆不与二志同。

而汲古阁藏本和绍兴本都为十卷,这就说明,陶集在唐宋时即已不全,经过了多次的编定才成为现存的本子,因此在编定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变化也是可能的,从《艺文类聚》所引并无“悉如外人”句就可以看出这样的趋势。

如果我们从各类书中所引的《桃花源记》文本作一个比较的话,我们还能发现另外一个现象:

《初学记》【武陵源 洛阳路】陶潜《桃源记》曰:晋太康中武陵人捕鱼从溪而行忘路远近忽逢花林夹两岸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林尽得山山有小口初极狭行四五步豁然开朗邑屋连接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父惊为设酒食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来此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既出白太守遣人随往寻之迷不复得(118字) 《艺文类聚》陶潜桃花源记曰晋太康中武陵人捕鱼从溪而行忽逢桃花林夹两岸数百步无杂木芳菲芬暧落英缤纷渔人异之前行穷林林尽见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便舍舡步入初极狭行四五十步豁然开朗邑室连接鸡犬相闻男女披发怡然并足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要还为设酒食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来此遂与外隔绝不知有汉不论魏晋也既出白太守太守遣人随而寻之迷不复得路。(147字)

《太平御览》陶潜桃源记曰晋太康(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从溪而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林尽得山山下有一小口初极狭行四五步豁然开朗屋宇(邑25

2627 唐韩愈著《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出版社,1998年3月,第911、912页。 宋王安石著、刘乃昌选释《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46页。

27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第十七,第8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屋)连接鸡犬相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见渔父惊为设酒食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来此(家此)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魏晋(不论魏晋)既出白太守遣人随往寻之迷不复得。(119字)

《搜神后记》《桃花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渔人姓黄名道真)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舟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空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邑人至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为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乃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刘歆即遣人随之往寻向所志不复得也(295字)

通行本: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20字)

《艺文类聚》与《初学记》都编成于唐时,所引《桃花源记》字数相差已经很大,《太平御览》与《初学记》所引则相差无几,可以推定《初学记》与《太平御览》所据之文本是没有多大差别的。而《艺文类聚》所引则较《初学记》多出29字,应该是与《搜神后记》本一样是繁化了的,而《搜神后记》本与现在通行的《桃花源记》只相差十五字,并且情节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肯定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繁一简两个不同版本的《桃花源记》,但显然不可能陶渊明创作了一繁一简两个版本,那么,这两个版本必有一个是假。

从《桃花源记》作为一篇诗序的角度看,简本为真的可能信也大些,赋序篇幅长固不奇怪,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但诗序三百多字似乎在唐以前并不多见。最早的《初学记》我以为是可以采信的,因此简本的《桃花源记》也可以相信是陶渊明所作。那么,繁本的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以为《搜神后记》本非陶氏所作,编辑者为了坐实其为陶氏所作,而将《桃花源》一文塞入辑得的《搜神后记》中,然而当时的语言也已经与晋时的语言不同,故改头换面,故作古雅之语,以求神似。

笔者比对了《中华再造善本》所收的陶集,其中的《桃花源记》都是繁本,字数几乎相当,由此可见,《桃花源记》的繁本在宋时就已经流行了,从《艺文类聚》也收录繁本的情况看,繁本的出现应该在唐以前。

28 《中华再造善本》中收入《陶渊明集》、《陶渊明诗》、《《笺注陶渊明集》、《陶靖节先生诗注》、《陶靖节先生集》,《陶靖节先生集》中未见《桃花源记》与序,抑或有残缺也未知。其中《陶渊明集》为宋刻递修本,《陶靖节先生诗注》为宋淳祐元年汤汉刻本,《陶渊明诗》为宋绍熙三年曾集刻本。

28

至于繁本流行的原因,应该是《桃花源记》本身的魅力,再加上对渔人探寻桃花源的详细描写,以及亦真亦幻的人物,让人们更乐意接受新的版本,故同时流传了。

参考资料:

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M]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中华书局,2003年4月第1版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岳麓书社,2001年9月第2版

《汉魏六朝小说大观·搜神后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

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1960年第2版

唐徐坚等编《初学记》,[M] 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

Two Topics about Tao Yuanming’s Taohuayuanji

Abstract:In this thesis,I want to discuss two topics about Tao Yuanming ’Taohuayuanji,The one is how two comprehend the “shi “in “wen jin shi he shi “,the other is to discuss the changes of “qi zhong wanglai zhongzuo,nannü yi zhuo”.

Keywrds:《Taohuayunaji》;“shi”; “wanglai zhongzuo”; “nannü yi zhuo”

作者简介:

黄荣煌:(1973-)男,瑶族,湖南郴州人,古代文学唐宋方向硕士,讲师,现任教于柳州师专中文系。


相关文章

  • 武汉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系统操作指南
  • 武汉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操作指南 ⏹ 系统整体操作流程简述..................................................................................... ...查看


  •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本科毕业论文(中文)开题报告撰写模板(一) (2012-01-25 15:45:23) 转载▼ 标签: 分类: ThesisWriting 英语专业 本科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撰写模板 本科毕业论文(中文)开题报告撰写模板(一) (封面已略 ...查看


  • 议论文例子
  • 议论文可以用到的例子 一.理想.立志 1. 明代李时珍,发现以前药物书中有很多错误,立志要编写一部药物书籍.历经艰辛,走千山万水,用了三十多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2.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年轻时便立下& ...查看


  • 关于论文写作的纪律要求
  • 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纪律要求 一.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 毕业论文(设计) 作为高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 ...查看


  • 中国当代医学6
  • 医学论文的撰写程序 关键词: 撰写程序 (一) 资料准备 1.数据的审核与统计处理. 2.列表与绘图. 3.照片与典型病例的选择(部分临床诊治技术与方法介绍论文需要). 4.引用文献资料的整理. 5.从本实验的结果出发,提炼观点. 6.必要 ...查看


  • 毕业论文写作流程
  • 现在开始开会,首先很高兴大家选择了我作为论文指导老师.今后我会尽力给大家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认真写作完成好毕业论文. 今天先给大家讲一下毕业论文写作程序:指导老师发任务书----学生按任务书要求查找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 ...查看


  • 关于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关说明
  •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关说明 意义: 1.迎接本科评估,2012年本科论文资料归档 2.更好的开展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 本科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要做什么 5月22日之前指导学生完成定稿 5月28日至6月1日参与学生论文评审  ...查看


  • 最新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 一.性质地位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从事科 ...查看


  • 预答辩的相关规定文件与表格
  • 附件:1. 桂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有关规定 2. 桂林医学院学位论文反馈意见表 3. 桂林医学院预答辩小组成员名单 4. 桂林医学院研究生预答辩情况表 5. 桂林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评定标准 附件1: 桂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