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汇总

鱼我所欲也

一 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以“孔孟”并称。主张实行“仁政”。

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二 课文内容

第一段:论证人应该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是本心。

第一层: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运用比喻论证提出本文的论点“舍生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比喻论证﹚。

第二层 从正反两方面对“舍生取义”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说明”义”重于“生”。(正反

论证)(道理论证)

第三层 作者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所以才能做到“舍生

取义。﹙由“舍生取义”过渡到一般人对“本心”的坚持。﹚。

第二段 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和对比论证,阐明人人都有“本心”,“舍义取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饥民宁死不辱,坚持本心,重义的本心人皆有之。(正面举例论证) 第二层:不辩礼义接受万种,见利忘义,是失去了“本心”。(反面举例论证)

第三层:通过对比,让人们认识到把“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是多么不值得,再次强调要

坚持本心。(对比论证)

三《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 大量使用排偶句。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3. 善于比喻,根据生活常理设计比喻。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 “舍生取义”的道理。 3、本段中那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舍生而取义(或“生而有不用也”,或“不为苟得也”,或“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或“患有所不辟也”)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结合本段内容说说贤者是怎样的人?是“不失本心” (或 “舍生取义”)的人 8、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或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10、“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

11、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

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提供正面事实论据。 12、“向为身死而不受“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 “行道之人”和“乞人”(或路上的饥民和乞丐)

13、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5、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6、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7、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19、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2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21、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请写出这两个事例:

答:(1)在接受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不能忍受耻辱,要有骨气. (2)在接受那些优厚俸禄时,也要讲“礼仪”.(不能为了优厚俸禄而不讲“礼仪”) 22本段中作者是如何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

作者用“一箪食,„„乞人不屑也”来举例论证。

全文小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3、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又告诫了人们什么?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4、本文从反面说理的句子有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6对比以下两则材料,对照范例,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范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表现了孟子“生为尊严” 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答:13.材料一表现裴多菲“生为自由”的价值取向,材料二表现文天祥“生 为名声” 的价值取向

7、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你还知道与孟子的观点有关的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启发: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是做人的原则。

8、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9、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0、本文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

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答: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1、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12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 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3、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1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15、《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示例: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示例: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围绕舍生取义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16.《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

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给满分。 总体把握:

本文提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鱼我所欲也

一 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以“孔孟”并称。主张实行“仁政”。

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二 课文内容

第一段:论证人应该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是本心。

第一层: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运用比喻论证提出本文的论点“舍生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比喻论证﹚。

第二层 从正反两方面对“舍生取义”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说明”义”重于“生”。(正反

论证)(道理论证)

第三层 作者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所以才能做到“舍生

取义。﹙由“舍生取义”过渡到一般人对“本心”的坚持。﹚。

第二段 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和对比论证,阐明人人都有“本心”,“舍义取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饥民宁死不辱,坚持本心,重义的本心人皆有之。(正面举例论证) 第二层:不辩礼义接受万种,见利忘义,是失去了“本心”。(反面举例论证)

第三层:通过对比,让人们认识到把“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是多么不值得,再次强调要

坚持本心。(对比论证)

三《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 大量使用排偶句。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3. 善于比喻,根据生活常理设计比喻。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 “舍生取义”的道理。 3、本段中那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舍生而取义(或“生而有不用也”,或“不为苟得也”,或“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或“患有所不辟也”)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结合本段内容说说贤者是怎样的人?是“不失本心” (或 “舍生取义”)的人 8、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或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10、“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

11、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

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提供正面事实论据。 12、“向为身死而不受“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 “行道之人”和“乞人”(或路上的饥民和乞丐)

13、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5、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6、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7、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19、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2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21、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请写出这两个事例:

答:(1)在接受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不能忍受耻辱,要有骨气. (2)在接受那些优厚俸禄时,也要讲“礼仪”.(不能为了优厚俸禄而不讲“礼仪”) 22本段中作者是如何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

作者用“一箪食,„„乞人不屑也”来举例论证。

全文小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3、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又告诫了人们什么?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4、本文从反面说理的句子有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6对比以下两则材料,对照范例,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范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表现了孟子“生为尊严” 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答:13.材料一表现裴多菲“生为自由”的价值取向,材料二表现文天祥“生 为名声” 的价值取向

7、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你还知道与孟子的观点有关的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启发: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是做人的原则。

8、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9、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0、本文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

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答: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1、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12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 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3、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1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15、《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示例: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示例: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围绕舍生取义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16.《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

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给满分。 总体把握:

本文提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相关文章

  • 哈尔滨2017中考考试说明各科调整汇总
  • 哈尔滨2017中考考试说明各科调整汇总 数学 2017年哈市中考数学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较,在命题原则.考试范围.考试内容等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保持了一贯性,但在试卷结构和样题部分有两处变化. 一是在试卷结构中,与2016年的考试说明比较, ...查看


  • 初中文言文背诵篇目汇总人教版
  • 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篇目汇总(人教版) 1.世说新语--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2.论语十二章 3.<春>朱自清 4.虽有嘉肴 5.河中石兽 6.伤仲永 7.木兰诗 8.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9.桃花源记 10.陋室铭 11.爱 ...查看


  • 九下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 九下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1. 太阳><火把> 2 <白玉苦瓜> 3 4 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 5 6.<黑人谈河流>作者--休斯 美国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 ...查看


  •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汇总
  •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5. <世说新语>两则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咏雪 ----------------------------------------------- ...查看


  •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默写超全汇总!
  •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默写超全汇总! <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中阐述关 ...查看


  • 文言文虚词汇总
  •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quo ...查看


  • 中考古诗文名句汇总
  • 1.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关雎>)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八则 4. ...查看


  • 100教育提分:初中英语作文高分句型汇总
  • 100教育提分:初中英语作文高分句型汇总 中考英语写作主要考查学生写句子的功底,而大家的英语水平都不相上下,如果在考试中写上几个亮点句子,不仅会让改卷老师眼睛一亮,他还会非常爽 地给你一个更爽的分数.把这三十八个句型称为"魔鬼级句 ...查看


  • 初中语文各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全汇总
  • 初中语文各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全汇总,期末考试前必背! 2017-06-06初中语文知识 重要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