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忆2010年第3期

  冬至一过,腊月将到未到,而绍兴人的风俗中,年味已开始慢慢地洇漫开来。      一      记忆中,多数人家的过年,就是从淘年糕米开始的。做年糕要用新粳米和糯米,所以改革开放前,即使粮食十分紧张,各家各户仍然会从生产队分来的口粮中,留下一定的年糕米。城镇居民则用粮票向农户调剂五六十斤粳米和十来斤糯米。新收获的粳米,粘性比粮站的好些。稍考究些的人家,一般都做水磨年糕,这就需要将米在水中浸个把月时间。浸米前,先用竹制大淘箩在河里把米淘洗干净,然后浸进缸里。那时河水清澈,浣衣洗菜全在台门口的小河里,根本没有污染一说。母亲的性格未雨绸缪,我们家往往提前四五天就淘年糕米了。邻居感到诧异,说这么早干啥!母亲总谦逊一笑:笨鸟先飞。家里面,母亲则对我们说,米多浸几天,做出来的年糕更加细滑。   到农历十二月初十左右,邻村的年糕加工作坊就开张了。在做年糕的前一天,母亲会把缸里的米捞出来再洗一洗,沥一夜,第二天就能挑去加工了。到我十多岁的时候,母亲因为患病,已没有力气再亲历亲为,就只好做了一个现场的指挥,调教着我们兄弟几个来做。看着我们大手大脚的动作,有时候一不小心还把米漾出淘箩喂了河里的鱼,母亲就有些急了。当然,这时候的嗔怪,我们已不会再去计较,因为明天就能吃年糕了!就像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诗里面描写的一样,全家人的心里都装满了喜悦。   我们家兄弟四个,口粮长年捉襟见肘,好在母亲特别擅长调度,才避免了家庭粮食危机。年糕做好晾干后,还要浸在水里,才不会开裂出白花。有的人家,把所有年糕全部浸入一只大缸中,尽兴而吃,吃光算数。而母亲则要分浸数甏,一甏在春节前用,一甏在正月里吃,最后留一甏到春二三月里,吃荠菜炒年糕。邻居有眼馋的,母亲就盛一大碗过去。邻里之间,如国际关系一般,明明自己也瘪着肚子,但外场面总要把牢的。最奇怪的是一年清明,母亲弯腰从被橱下拖出一个带耳朵的小瓮,说吃了艾饺后,还要让全家吃一顿炒年糕。原来,她暗中又留了一小甏年糕。从浸年糕米到吃光年糕,那年的春节,若在今天,长得都可以申请吉尼斯了。      二      一进入腊月,人们对生活好像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不再愁眉苦脸,不再剑拔弩张。东边偶然的一声爆竹,西边小孩吹汽球的鸣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淡淡浓浓,“年画”的背景已经跃然纸上。“年三十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年龄在四五十岁以上的绍兴人,对这句口头语一定会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悟。眼看过年一日近于一日,人人开始期盼,人人有了喜悦。平时饥肠辘辘,到过年尤其是除夕的年夜饭时,营养不足、体力透支的情况终于能得到一次集中补偿的机会。平时补丁加补丁的破裤旧裳,在正月里,终于可以暂时脱下几天,换上一身新衣服了。但是,期盼归期盼,喜悦归喜悦,天高头翻筋斗,还要到地上面着落。   绍兴的轻纺产业,如今已到了要调整结构的地步。但说起来没有人相信,即使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绍兴还是连一双丝袜都织不出来的。尽管种植棉花,但织不出好布,能生产小麦,但做不好饼干。所以当时要购置过年穿的新衣服,也成了一件犯愁的事。患钱难筹,愁布难买。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点钱,总想置办一身称心和做工好点的衣服。本地买不到,只能到上海托亲戚。绍兴和上海地域相近、血缘相亲,浙江布票在上海是通用的。爱时髦的年青人,就托上海亲戚买套“的确良”衣服,春节穿上后,在周围同龄人眼中,他们也成了“上海人”。   当然,大多数人家是享受不到去上海买衣服的那份奢侈的。但正月初一总要新一新,怎么办呢?母亲就把我平时穿旧了的衣服拆开洗净,用颜料染过,又把衣服的里面翻到外面按原样缝好,再用一块三角形的烙铁熨平整,这样,过年的新衣服就算有着落了。我当然十分的不愿意,但母亲脸色愀然,你还小,穿好衣服干啥?改制后的衣服在色泽上勉强有焕然一新的效果,但穿起来却很别扭。原来,衣服的扣子都移到了左手一侧,系扣子的习惯被改变了。以致后来在《论语》中读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一句时,我竟哑然失笑。而在今天,这样改衣还有可能被认为是一项创意呢。      三      腊月二十后,绍兴人对日期的表述已明显不同于往常,不用今天是几日而用今天是几夜,像二十三日灶司上天日称为廿三夜。改日为夜,不知是不是包含有倒计时的意思。但表示年前时间不多,有些事情必须抓紧完成的提醒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   春节前的十来天,平时最寂静的小村也有了喧闹的气象。先是在外工作或参军当兵的人回乡探亲来了,再是又来了几家上海、杭州的亲戚。增加了陌生半陌生的脸孔,小村一下子变得人丁兴旺。就像油珠漂浮在水面,客人在村里最引人注目。被太阳照暖了的台门斗,往往成了客人的信息发布中心。天南地北的故事,真真假假的消息,滑稽发噱的花边新闻,着实让村里人先过了一个精神层面的春节。   客人也带来丰富的物品。上海饼干、肥皂,几块零头布,杭州麻酥糖、小核桃等等。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绍兴方言“邻舍间碗对碗,亲眷间盘对盘”,听起来好像是一种相互间的交易,其实,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所以还在腊月里,有亲戚来乡下的人家就已经准备好了回送亲戚的土货,因为一到正月就来不及了。一条鱼干、两只酱鸭,还有粽子、年糕,城市人力气小,拎回去时,身体被重物牵引得变了形,手也勒得疼了,但心里却装满了故乡的淳朴。   三百六十五天的等待,除夕终于到了。绍兴风俗把吃年夜饭叫做“分岁”。全家人聚餐完毕,腊月也就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说文解字》注云:“腊,合也,合祭诸神者。”《玉烛宝典》说:“腊者祭先祖,腊者报百神,山日异祭也。”可见腊是古代人们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种活动。而腊祭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所以人们便把农历十二月叫做了腊月。   己丑年腊月初一于苦乐斋

  冬至一过,腊月将到未到,而绍兴人的风俗中,年味已开始慢慢地洇漫开来。      一      记忆中,多数人家的过年,就是从淘年糕米开始的。做年糕要用新粳米和糯米,所以改革开放前,即使粮食十分紧张,各家各户仍然会从生产队分来的口粮中,留下一定的年糕米。城镇居民则用粮票向农户调剂五六十斤粳米和十来斤糯米。新收获的粳米,粘性比粮站的好些。稍考究些的人家,一般都做水磨年糕,这就需要将米在水中浸个把月时间。浸米前,先用竹制大淘箩在河里把米淘洗干净,然后浸进缸里。那时河水清澈,浣衣洗菜全在台门口的小河里,根本没有污染一说。母亲的性格未雨绸缪,我们家往往提前四五天就淘年糕米了。邻居感到诧异,说这么早干啥!母亲总谦逊一笑:笨鸟先飞。家里面,母亲则对我们说,米多浸几天,做出来的年糕更加细滑。   到农历十二月初十左右,邻村的年糕加工作坊就开张了。在做年糕的前一天,母亲会把缸里的米捞出来再洗一洗,沥一夜,第二天就能挑去加工了。到我十多岁的时候,母亲因为患病,已没有力气再亲历亲为,就只好做了一个现场的指挥,调教着我们兄弟几个来做。看着我们大手大脚的动作,有时候一不小心还把米漾出淘箩喂了河里的鱼,母亲就有些急了。当然,这时候的嗔怪,我们已不会再去计较,因为明天就能吃年糕了!就像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诗里面描写的一样,全家人的心里都装满了喜悦。   我们家兄弟四个,口粮长年捉襟见肘,好在母亲特别擅长调度,才避免了家庭粮食危机。年糕做好晾干后,还要浸在水里,才不会开裂出白花。有的人家,把所有年糕全部浸入一只大缸中,尽兴而吃,吃光算数。而母亲则要分浸数甏,一甏在春节前用,一甏在正月里吃,最后留一甏到春二三月里,吃荠菜炒年糕。邻居有眼馋的,母亲就盛一大碗过去。邻里之间,如国际关系一般,明明自己也瘪着肚子,但外场面总要把牢的。最奇怪的是一年清明,母亲弯腰从被橱下拖出一个带耳朵的小瓮,说吃了艾饺后,还要让全家吃一顿炒年糕。原来,她暗中又留了一小甏年糕。从浸年糕米到吃光年糕,那年的春节,若在今天,长得都可以申请吉尼斯了。      二      一进入腊月,人们对生活好像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不再愁眉苦脸,不再剑拔弩张。东边偶然的一声爆竹,西边小孩吹汽球的鸣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淡淡浓浓,“年画”的背景已经跃然纸上。“年三十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年龄在四五十岁以上的绍兴人,对这句口头语一定会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悟。眼看过年一日近于一日,人人开始期盼,人人有了喜悦。平时饥肠辘辘,到过年尤其是除夕的年夜饭时,营养不足、体力透支的情况终于能得到一次集中补偿的机会。平时补丁加补丁的破裤旧裳,在正月里,终于可以暂时脱下几天,换上一身新衣服了。但是,期盼归期盼,喜悦归喜悦,天高头翻筋斗,还要到地上面着落。   绍兴的轻纺产业,如今已到了要调整结构的地步。但说起来没有人相信,即使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绍兴还是连一双丝袜都织不出来的。尽管种植棉花,但织不出好布,能生产小麦,但做不好饼干。所以当时要购置过年穿的新衣服,也成了一件犯愁的事。患钱难筹,愁布难买。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点钱,总想置办一身称心和做工好点的衣服。本地买不到,只能到上海托亲戚。绍兴和上海地域相近、血缘相亲,浙江布票在上海是通用的。爱时髦的年青人,就托上海亲戚买套“的确良”衣服,春节穿上后,在周围同龄人眼中,他们也成了“上海人”。   当然,大多数人家是享受不到去上海买衣服的那份奢侈的。但正月初一总要新一新,怎么办呢?母亲就把我平时穿旧了的衣服拆开洗净,用颜料染过,又把衣服的里面翻到外面按原样缝好,再用一块三角形的烙铁熨平整,这样,过年的新衣服就算有着落了。我当然十分的不愿意,但母亲脸色愀然,你还小,穿好衣服干啥?改制后的衣服在色泽上勉强有焕然一新的效果,但穿起来却很别扭。原来,衣服的扣子都移到了左手一侧,系扣子的习惯被改变了。以致后来在《论语》中读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一句时,我竟哑然失笑。而在今天,这样改衣还有可能被认为是一项创意呢。      三      腊月二十后,绍兴人对日期的表述已明显不同于往常,不用今天是几日而用今天是几夜,像二十三日灶司上天日称为廿三夜。改日为夜,不知是不是包含有倒计时的意思。但表示年前时间不多,有些事情必须抓紧完成的提醒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   春节前的十来天,平时最寂静的小村也有了喧闹的气象。先是在外工作或参军当兵的人回乡探亲来了,再是又来了几家上海、杭州的亲戚。增加了陌生半陌生的脸孔,小村一下子变得人丁兴旺。就像油珠漂浮在水面,客人在村里最引人注目。被太阳照暖了的台门斗,往往成了客人的信息发布中心。天南地北的故事,真真假假的消息,滑稽发噱的花边新闻,着实让村里人先过了一个精神层面的春节。   客人也带来丰富的物品。上海饼干、肥皂,几块零头布,杭州麻酥糖、小核桃等等。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绍兴方言“邻舍间碗对碗,亲眷间盘对盘”,听起来好像是一种相互间的交易,其实,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所以还在腊月里,有亲戚来乡下的人家就已经准备好了回送亲戚的土货,因为一到正月就来不及了。一条鱼干、两只酱鸭,还有粽子、年糕,城市人力气小,拎回去时,身体被重物牵引得变了形,手也勒得疼了,但心里却装满了故乡的淳朴。   三百六十五天的等待,除夕终于到了。绍兴风俗把吃年夜饭叫做“分岁”。全家人聚餐完毕,腊月也就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说文解字》注云:“腊,合也,合祭诸神者。”《玉烛宝典》说:“腊者祭先祖,腊者报百神,山日异祭也。”可见腊是古代人们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种活动。而腊祭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所以人们便把农历十二月叫做了腊月。   己丑年腊月初一于苦乐斋


相关文章

  • "二十三,糖瓜粘"--我国腊月祭灶扫尘过"小年"迎新年
  • 2月6日是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是我国民间祭灶.扫尘的日子. 说到过年,民间从进入腊月的时候,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置办年货.打扫屋子.写春联.糊灯笼等等,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腊月二十三,更是民间传统的&q ...查看


  • 如何挑选结婚好日子
  • 很多人自问并不迷信,但说到婚姻大事,都禁不住还是要找易经大师择个结婚吉日,为求婚姻生活有个好开始.从择吉专家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要与自然平衡和谐,选择吉日结婚的意义,就是让成婚者尊崇自然,顺从自然时序,从而让成婚者一时好与百年好统一起来.如 ...查看


  • 腊月二十三大扫除
  • 在我们北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要扫尘(除)的,所谓扫尘呢,顾名思义就是大扫除的意思. 这天,我懒洋洋的从床上爬起来,睁开睡意朦胧的双眼,看见远处窗台上飘着一片树叶,树叶上的晨露,水亮亮的,晶莹剔透,窗外传来阵阵鸟鸣声.成恩起床了--,父母的 ...查看


  • 苏州传统的过年习俗
  • 以前苏州人过年,自有一套传统的过法.过年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腊月廿四要送灶.把灶王爷请到竹马上,用糖果糕饼.糖元宝供奉祭祀,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我们这户人家一年里的所作所为. 送灶过后,母亲买 ...查看


  • 星飞扬.腊月梅花FLASH作品集
  • 网易 博客 LOFTER 独一无二的艺术商品,只在ART 创建博客 登录    加关注 精品采撷苑 工具素材 音曲诗画 魅力图吧 给力看台 嬉画摄影 首页 日志 相册 音乐 收藏 博友 关于我 日志 杏花溪之恋[音画] 爱情买卖[音画及多款 ...查看


  • 腊八祝福诗词
  • [导语]以下是本站为您整理的腊八祝福诗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腊八节,我用开心豆,快乐丝,幸福蜜,健康片,如意块,吉祥条,财富团,珍爱汤,八大食材,用友情温火精心煲制,为你献上最真诚的万事如意腊八快乐粥!祝你吃个饱,吃个好!说个妙! 2 ...查看


  • 生日主持词(农历腊月二十八)
  • 生日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大家下午好:这是一个腊梅报春.万物复苏的早春季节,也是万象更新.吉祥如意的年末岁尾,在2010年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为老寿星严老先生举行80大寿寿宴. ...查看


  • 腊月过小年
  • 腊月过小年 2010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也就是今年的1月26日,是传统的小年,小年之所以被称为小年,是因为在大年初一的前一周的一天要做好过年的准备啦!大多数人们都要买好春联,准备年货,要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今年,我来到了哈尔滨过年, ...查看


  • 腊月过小年 1
  • 腊月过小年 2010 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也就是今年的 1 月 26 日,是传统的 小年,小年之所以被称为小年,是因为在大年初一的前一周的一天要做好过年 的准备啦!大多数人们都要买好春联,准备年货,要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今年,我来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