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组员: 郭黄成,彭斌,包朱信,师倓,孙月娣,杨家亮

背景情况:现代中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接触是越来越少,而相反,对于外国的

节日却有着不可抵挡的趋势.中学生到底是怎么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的

呢?

研究目的: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

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必须真实了解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

态度和基本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手段方法:通过在各种途径比如 网络,调查问卷,自身感受,直接访问。 实际价值: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

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

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

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字:中学生 传统节日 认知状况 调查研究 思想道德建设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凝聚了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中华儿女对待中华传统的文化节日只有麻木和冷漠。这将是我们文化危机的所在,身至于此的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既然提倡素质教育,那么中国的传统节应首重视。

中学生对传统节的看法,为了解中学生对此的态度。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经过我们的整理发现90%左右的同学都有过洋节的经历,对中国节有持降温态度的有40%。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映消极,他们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其能否接受、吸收中华传统文化。 现今我们存在的问题:圣诞节是西方人最重要的节日。近些年,不知是因为在中国的外国人多了,还是中国人嫌自己的节日太少了,“洋节”也成了中国人特别是都市青年的重要节日。据一项数据调查表明,在中国有70%的38岁以下人群有过“洋节”的经历,而且,就今年的情况来看,已是愈演愈烈。

“洋节”在一些民俗学家和学者的眼中是“节日殖民主义侵略”,他们呼吁大家要抵制圣诞;还有部分人认为过圣诞节是“崇洋媚外,十足的媚俗”。而大多数过“洋节”的人们认为,中国的节日也好外国的节日也好,只要能开心快乐,就是好节。商家们则认为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要我觉得,节日经济应该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有人需求,就会有人针对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

各方的看法:热衷过洋节,冷落传统节日,这是一些人对年轻人的看法和评价。李博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认为,传统节日和洋节的社会功能是不一样的,人们想从这些节日中得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本没必要拿洋节跟传统节日比较。换句话说,圣诞节永远不会代替春节!过洋节也不会让人们淡忘传统节日。李博说,过洋节主要是为了娱乐。不同的是,过春节、中秋等节日的时候,大家主要是为了团聚,寻找一种家庭的温馨。每个春节他都回家,陪父母一起过年。而过圣诞节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在意这些东西。春节、中秋节凝结了国人太多情感上的东西,它是亲情、孝道、友谊的时间载体,是洋节无法替代的。

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陈梦一也认为,其实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加重视,过传统节日的时候

大家都希望和亲人在一起,家里人一起包饺子、吃年夜晚、吃月饼,这种温馨的感觉,体现出的人情味是洋节无法代替的。陈梦一对一些人将传统节日和洋节对立起来的说法感觉不能接受,她说自己根本没感觉到两种节日之间有什么冲突和矛盾。她说,不要害怕传统节日会消失,我们的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东西是洋节无法给予的,所以不要害怕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被洋节代替。也不要害怕传统的文化会消失,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消失的。其实传统节日在市民的生活中更主流,洋节只是生活的一种补充。

陈梦一说,其实外国人也在不断地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外国人也在过中国的节日,有的国家的首脑在春节的时候还要发表贺词,这都表现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很多外国人爱吃中国菜,但这能说明中餐会消灭西餐吗?

李博进一步分析,中国人过洋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关于文化融合的好处,他引用了余秋雨的话:“文化发展方向不应是一枝独秀的,应该是相互弥补的,取长补短式的前进。”

谈到这种取长补短时李博说,比如说西方的感恩节,在中国根本没有这类节日,与过其他西方节日不同的是,中国人过感恩节的心态也反映出一种心理上的感恩诉求,那么这个节日就是对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很好补充。西方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情侣过的节日,那么国人为什么更热衷于过西方情人节呢?李博说,七夕作为情人节被提出得太晚了,前几年人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个情人节。这就是先入为主的力量!

李博说,相互促进是现代文化发展的趋势,节日文化的融合使社会更和谐,并为人们提供了寻找快乐的机会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人们的活力得以释放。

总而言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它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迅速,变化急剧的关键期,这时期的青少年感情充沛、思想活跃、富于好奇心,但思想单纯、容易激动,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对一些新鲜的事总想去尝试。各国间的文化也不应受到制约,在青年们接触同时放眼看世界,开阔对各国文化的了解。在其同时也应让我们中学生领略中华传统的风采。在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民族自尊和自信。学会体验民族文化有助于引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体验民族文化有助于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增强对外来文化中腐朽的东西侵袭的免疫力,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使中国传统永远屹立于世界的文化之林。

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组员: 郭黄成,彭斌,包朱信,师倓,孙月娣,杨家亮

背景情况:现代中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接触是越来越少,而相反,对于外国的

节日却有着不可抵挡的趋势.中学生到底是怎么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的

呢?

研究目的: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

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必须真实了解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

态度和基本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手段方法:通过在各种途径比如 网络,调查问卷,自身感受,直接访问。 实际价值: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

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

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

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字:中学生 传统节日 认知状况 调查研究 思想道德建设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凝聚了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中华儿女对待中华传统的文化节日只有麻木和冷漠。这将是我们文化危机的所在,身至于此的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既然提倡素质教育,那么中国的传统节应首重视。

中学生对传统节的看法,为了解中学生对此的态度。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经过我们的整理发现90%左右的同学都有过洋节的经历,对中国节有持降温态度的有40%。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映消极,他们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其能否接受、吸收中华传统文化。 现今我们存在的问题:圣诞节是西方人最重要的节日。近些年,不知是因为在中国的外国人多了,还是中国人嫌自己的节日太少了,“洋节”也成了中国人特别是都市青年的重要节日。据一项数据调查表明,在中国有70%的38岁以下人群有过“洋节”的经历,而且,就今年的情况来看,已是愈演愈烈。

“洋节”在一些民俗学家和学者的眼中是“节日殖民主义侵略”,他们呼吁大家要抵制圣诞;还有部分人认为过圣诞节是“崇洋媚外,十足的媚俗”。而大多数过“洋节”的人们认为,中国的节日也好外国的节日也好,只要能开心快乐,就是好节。商家们则认为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要我觉得,节日经济应该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有人需求,就会有人针对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

各方的看法:热衷过洋节,冷落传统节日,这是一些人对年轻人的看法和评价。李博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认为,传统节日和洋节的社会功能是不一样的,人们想从这些节日中得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本没必要拿洋节跟传统节日比较。换句话说,圣诞节永远不会代替春节!过洋节也不会让人们淡忘传统节日。李博说,过洋节主要是为了娱乐。不同的是,过春节、中秋等节日的时候,大家主要是为了团聚,寻找一种家庭的温馨。每个春节他都回家,陪父母一起过年。而过圣诞节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在意这些东西。春节、中秋节凝结了国人太多情感上的东西,它是亲情、孝道、友谊的时间载体,是洋节无法替代的。

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陈梦一也认为,其实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加重视,过传统节日的时候

大家都希望和亲人在一起,家里人一起包饺子、吃年夜晚、吃月饼,这种温馨的感觉,体现出的人情味是洋节无法代替的。陈梦一对一些人将传统节日和洋节对立起来的说法感觉不能接受,她说自己根本没感觉到两种节日之间有什么冲突和矛盾。她说,不要害怕传统节日会消失,我们的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东西是洋节无法给予的,所以不要害怕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被洋节代替。也不要害怕传统的文化会消失,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消失的。其实传统节日在市民的生活中更主流,洋节只是生活的一种补充。

陈梦一说,其实外国人也在不断地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外国人也在过中国的节日,有的国家的首脑在春节的时候还要发表贺词,这都表现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很多外国人爱吃中国菜,但这能说明中餐会消灭西餐吗?

李博进一步分析,中国人过洋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关于文化融合的好处,他引用了余秋雨的话:“文化发展方向不应是一枝独秀的,应该是相互弥补的,取长补短式的前进。”

谈到这种取长补短时李博说,比如说西方的感恩节,在中国根本没有这类节日,与过其他西方节日不同的是,中国人过感恩节的心态也反映出一种心理上的感恩诉求,那么这个节日就是对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很好补充。西方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情侣过的节日,那么国人为什么更热衷于过西方情人节呢?李博说,七夕作为情人节被提出得太晚了,前几年人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个情人节。这就是先入为主的力量!

李博说,相互促进是现代文化发展的趋势,节日文化的融合使社会更和谐,并为人们提供了寻找快乐的机会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人们的活力得以释放。

总而言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它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迅速,变化急剧的关键期,这时期的青少年感情充沛、思想活跃、富于好奇心,但思想单纯、容易激动,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对一些新鲜的事总想去尝试。各国间的文化也不应受到制约,在青年们接触同时放眼看世界,开阔对各国文化的了解。在其同时也应让我们中学生领略中华传统的风采。在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民族自尊和自信。学会体验民族文化有助于引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体验民族文化有助于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增强对外来文化中腐朽的东西侵袭的免疫力,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使中国传统永远屹立于世界的文化之林。


相关文章

  • 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教研探索 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许珊珊 1 李晓玲 1 姚尚满 1 刘志永 2 (1.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如今,在就业形势严峻.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社会背景下,女 ...查看


  • 2014社会调查题目
  • 2014年毛概社会实践调查选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文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 访谈革命老人.劳动模范.普通百姓,了解他们对革命.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国家统一.党的领导等等方面问题的认识: 2. 选取武汉市某个街道,调查一下当地残疾人以及智障人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生的价值观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生的价值观念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以及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与世界,因而对人生 ...查看


  •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老年问题调研报告
  •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老年问题调研 一.调查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长期变化趋势,通常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某一界限并逐步上升的状态.按照联合国有关文件的分类,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4 ...查看


  •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研究
  •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逐步确立,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大多是80后和90后,在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的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转型以及多元价值观等的影响,他们也不可 ...查看


  • 民谣.顺口溜.流行语的文化意蕴
  • 民谣.顺口溜.流行语的文化意蕴 摘要: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我们所熟知的民谣.顺口溜和流行语都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民谣.顺口溜和流行语的概念出发,主要分析了它们的文化意蕴1. 关键词:民谣 顺口溜 流行语 文化意蕴 ...查看


  • 2014毛概社会实践选题
  • 2014毛概社会实践选题 第一类 第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名单(共59个) 序号 基地名称 1 北京市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基地 2 北京市朝阳区服装产业基地 3 天津市开发区中药及西药产品基地 4 天津市宝坻乐器基地 5 天津市武 ...查看


  • 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
  • 第37卷第4期 2007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l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V01.37.No.4Sciences)July2007 主题研究:文明和谐与创新 关 ...查看


  • 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看法
  • 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看法 爱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字眼,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象征着纯洁.忠贞.美好和神圣.是男女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最热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还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