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王燕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

析,以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病人预防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024-03

近年来我国精神病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已经到了不容忽视

的地步。精神病人犯罪作案手段残忍,人身危险性大,危害后果

严重,对其周围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个个惨案

的发生,使很多人对刑法关于精神病人犯罪的相关规定产生了严

重的不满,认为刑法应该与时俱进,平等对待精神病人,包括与常

人同等的刑罚。

一、精神病人犯罪现状

2004年4月29日上午,宕昌县秦峪乡羊骨堆村小学发生一

起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成年男子双手各持一把菜刀冲进教室,将

15名学生及两名农民砍成重伤,行凶者袁某后被诊断患有精神

病;2004年7月26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发生了一起劫机事件,

事后证实劫机者杨劲松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并有精神病史;同年7

月27日,长春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犯罪嫌疑人崔显海患有间歇

性精神疾病;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51岁的门卫徐

和平持菜刀将15名儿童和3名老师砍伤,事后查明,徐患有严重

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而就在同一天,四川崇州发生了“犯病孙儿

手刃祖母”的惨剧: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的村民沈奇龙将85岁的

奶奶杀死。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曾到某县调研,听说该县今

年以来共发生16起杀人案件,其中30%为精神病人所为。据世

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

超过8300万人。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

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当一些人面临前

所未有的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他们的无助和挫

折,往往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子”。一个“导火索”的不期而至,

就会在瞬间点燃这个“炸药包”。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正进入

到无情的“精神疾病时代”,正面临着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的现象必然有增无减。

二、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重大恶性杀人案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不仅

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

思想。面对一个个鲜活无辜的生命被无缘无故的剥夺,人们不禁

要问: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造成严

重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不适用刑罚,刑罚的报应和预防目的如何

实现?政府应该采取什

么样的对策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三、精神病及其病理

精神病是大脑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机能紊乱,并表

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具体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智

能障碍、行为障碍等不同表征。人类精神活动的正常标志是精神

活动的完整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如果这种完整性和统

一性被不同程度地阻隔和破坏,个体的精神活动就会存在缺陷,

进而出现精神病态的反映,也就是个体的正常心理活动不能顺利

地进行。在这种状态下,受心理指导的行为必然会出项异常。

(一)精神医学中的“精神病”概念

1.广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精神医学中,人们曾广义地将“精神病”一词用以泛指各种

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即把各种精神活动障

碍均称为“精神病”,在涵义上等同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

只是从程度上将精神分裂症、偏执狂等这类严重的精神障碍称为

“重性精神病”,而把神经症、人格障碍等较轻的精神障碍称为“轻

性精神病”。

2.狭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精神病”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是

不同的概念。“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为总类概念,是各种由于

大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

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按其性质和程

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组疾病:(1)精神病(包括器质性精神病

和其他精神病);(2)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及其他非精神病性

精神障碍;(3)精神发育不全。而“精神病”则为属类概念,属于精

神疾病中的一组疾病,即具有特定的病理基础,精神活动异常达

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并且持续达一定时间的精神障碍。

(二)刑法中的“精神病”概念

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界的通行证观点认为,精神障碍又称为精

神疾病、精神疾患,它包括两大类疾病:一是精神病,包括以下几

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这些明确诊断的

精神病;严重智力欠缺,或者精神发育不全达到中度(痴愚)或者

更为严重程度(如白痴);精神病系统状态,其中包括癔症性精神

错乱和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激情、一过性精神模糊这四种罕

见的例外状态。二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官能症、人格

障碍、性变态等。

精神病的形成一般与个体的经历、生活处境、遭遇以及遗传

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其行

为有时会给自己及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社会造成伤害,甚至违法

犯罪。实际上就是个体与社会环境适应的完整性和统

一性的割

作者简介:王燕,河南大学法学院。2010年8月(中)

裂。精神病人在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在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且多

数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四、精神病人犯罪的基本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

消极因素,如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传统的和外来的低级文化、不

良的社会风气、传媒的误导、他人的落后言行,都可与精神病人的

犯罪发生密切的联系。首先,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对精神病人造成

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形成易于犯罪的素质。其次,这些消极

因素可以培养、早就精神病人的犯罪意识,成为精神病人犯罪的

直接原因。

(二)经济条件的原因

有的精神病人工作能力差,不容易找到职业,没有固定的经

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微薄,也有些本身有工作的精神病人因精神

疾病而失去工作。其中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可能会发生盗窃、抢

劫。经济地位的低下还可能使一些精神病人产生不满情绪和反

社会意识。有些人形成较强的逆反心理,蔑视社会秩序,常常寻

衅滋事。还有些人为人冷酷,情感淡漠,遇到激惹容易发怒,经常

使用暴力,而且手段凶狠。

(三)文化程度的原因

一些研究报告发现,精神病犯罪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文化程度

比较低。精神病人由于学习机会少,或者天生智力低下,没有文

化或者文化程度低的情况比常人多见。而文化程度低必然使精

神病人的辨别是非、利弊的能力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容易在社

会上不良因素的熏染下失足堕落。文化程度低也使精神病人难

以形成较高层次的趣味,偏好感官刺激和物质利益,而由于自身

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采取非法的、不道德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欲

望。

五、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深层原因

(一)主要特点

第一,侵害目标随意:精神病人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非常

随意,经常是见谁打谁,受害人往往猝不及防,突遭横祸。

第二,报复心理极强: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对与自己稍

有矛盾的人都可能进行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报复,而且不达目

的绝不罢休。

第三,人身危险性大:有关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犯罪进行过统

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1.85人,

最多的杀死7人。

第四,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多:众多的精神病患者在犯罪后,

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并没有被送到指定的医院强制治

疗,而是重新回到社会上,致使精神病人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日益

增多。

(二)深层原因

第一,监护

人的监护不到位。从笔者了解的情况:一个家庭

中出现精神病人,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将背负沉重的包袱象掉

进深渊一样,生活质量和心理的痛苦不必说了,经济和人身的安

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精神病治疗费用的庞大也不是一般家庭能

承受的。治疗后病情稍微控制便停药会引起病情的反复发作,再

治疗起来更难时间更长。还有病人的不配合,几乎所有精神病的

病人不会承认自己有病,一旦脱离医院的强制治疗和吃药,要让

他们自觉的吃药很甚至会对给予他治疗的亲人有报复行为,使亲

人产生恐惧心理,惧怕再次治疗后病情复发对他们人身的伤害。

精神病人拒绝治疗,犯病会越来越频繁。此时出现了两种困境:

精神病人去医院治疗没有钱,在家治疗病人不配合。从而形成了

种种隐患。

现在的精神病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

们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区别,甚至有的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体面

的工作,混杂在我们正常人中,如果不出现比较明显的侵害行为,

人们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往往等到结果出现时悲剧已经发生。

第二,政府的责任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精神病人暴力犯

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没有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给予足够的重视;财力不足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法给精神病人提供足够的治疗费用。

第三,我国对精神病人进行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完善,

缺少实施细则。因为对精神病人采取强制治疗措施涉及对公民

人身自由的剥夺问题,还有采取强制治疗措施的条件、程序的启

动、案件的审理机关等等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因此,各级政府

及司法机关在处理精神病人违法犯罪问题时往往面临着制度性

的困境。

六、关于精神病人犯罪刑罚和预防的理论基础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观点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因为自由意志不能行

使,精神迷乱状态下的行为非但不是犯罪,根本不算一种理性意义

的行为,因而精神病与犯罪是严格区分的,处置手段也不同。在他

们看来,危害行为的实施者要么是一个精神病人,要么是一个罪

犯。如果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就不能再把他当作罪犯,对他的处置

便与刑事司法无关,不应强制他们进精神病院;如果他是一个罪

犯,那么对他的处置就与精神病院无关,他应当进监狱。

(二)刑事实证学派的观点

刑事实证学派则认为,精神病人和其他人一样,行为受到生理

状况、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的支配。他的行为完全是由心理上的

各种动机以及各种内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的。因而犯了罪的精神

病人应该属于罪犯的一部分。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和菲

利。

1.龙勃罗梭

通过实证研究,龙勃罗梭认为尽管部分精神病犯在犯罪前后

可能了解自己行为的犯罪性质,甚至知道自己在法律上所处的特

殊地位,但那些在精神病发作时受病变因素的刺激而犯罪的精神

病犯是缺乏或部分缺乏责任能力的。他认为在犯罪人和那些被

认为犯了罪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是精神失常者,对于这些人,监禁

是不正当的,释放又是危险的,而采取的一些有损于道德和安全

的中间措施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龙勃罗梭认为只有建立刑事精神病院才能克服审判与正义

以及与社会安全之间的不断冲突。通过刑事精神病院中的永久

监禁,可以制止犯罪的遗传、犯罪结伙,防止匪帮的形成;可以防

·法学研究·2010年8月(中)

止累犯,减少诉讼开支,从而减少那些经常产生于模仿的新犯罪;

可以使那些想假装精神病人的罪犯打消装假的念头,也不让那些

辩护律师有机可乘。龙勃罗梭建议:“当出现精神失常的嫌疑时,

陪审团应当由公民、法官和精神病医生共同组成”。龙勃罗梭这

样构建改革措施:“应当根据法律尽快建立两个至少能容纳300

个床位的刑事精神病院,并且在我国主要地区的监狱设立7个关

押精神病人的区域。”

2.菲利

菲利认为,尽管法律认为精神病犯没有道义责任,但仍然建

立监管精神病犯的精神病院。在对防范具有犯罪倾向的精神病

人没有任何保证的现行制度之下,对其予以管理的费用比这些人

造成的损失要大的多。菲利在对有些人针对残暴情景提出的其

他批评置之不理,经验已经表明,在精神病院中,在具有专业知识

并能够防止残暴行为爆发的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罪犯的倾向

性对其进行分类,所以认为犯罪精神病院难以避免犯人暴行的预

言是没有根据的。菲利的社会防卫受到了高度重视,以至于绝大

多数古典派犯罪学家现在都接受了设置犯罪精神病院的提议。

两派的争论以刑事实证学派的胜利而告结束。随后更多的

国家设置了犯罪精神病院。到20世纪初,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

精神障碍犯罪人强制收容进犯罪精神病院已经成为保安处分制

度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在无刑

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的处遇中,更强调对精神障碍的治

疗和医学控制。在一些国家的保安处分制度中,强制收容的概念

已经被强制医疗这个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概念所取代。

七、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一)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第一,在我国已经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国家应当投入

较大的财力和人

力,建设一批具有较好软件和硬件设施的精神医

疗场所,凡收进此类场所的精神病人,一律实行国家免费治疗,并

要在专门的心理、生理医生专家小组给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评估

结果后方可准许其出院。这种投入时完全值得的,是收益大于支

出的。

第二,虽然此类医疗场所是高度人道化的,但毕竟由于涉及

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原则上应以精神病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

的。对于那些有严重肇事倾向和苗头的,应责令其家人或监护人

严加看管和医疗。如其家人或监护人做不到这一点,或者此类精

神病人没有家人或适当的监护人,流落街头,则应考虑将其收进

此类场所加以治疗。

第三,决定某个精神病人是否进入此类场所,或者可否离开

此类场所,应由专门的心理、生理专家小组提出意见,经法院司法

裁决。

第四,对于监狱等其他场所发现的精神病人,应及时转入此

类场所,对其进行治疗。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

疗。"这一法律条款明确了政府对精神病人在危害社会时可以采

取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在政府性质的卫

生防治机制中,并不包含对精神病人的调查统计,实质上政府本

身也没有具体职能部门管理精神病人,更说不上治疗了。所以,

法律的这一规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上意义并不大。要从根本上

解决精神病人问题,就需要政府做到:

1.加快立法进程,保障病人合法权益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并不意味着精神病人犯罪在法

律上不被认定为犯罪,而只是表明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责任能力

从而不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人由于意识及意志方面的缺陷,法

律对其进行保护,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符合刑法罪责相适

应的原则。但是,一概将行为人放回社会,不仅被害人的心理得

不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将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这

种作法的缺陷可见一斑。首先,精神病人犯罪多为凶杀等暴力性

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都很大,法律采取一味的"放任"

态度将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次,法律对精神病人的保护

仅仅停留在事后不承担责任的程度,是无法根本保护精神病人合

法权益的,使得精神病人犯罪的严峻性问题的解决失去了有力的

保障机制;最后,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实践中很难把握,缺乏操

作性。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把对精神病的立法提上议事日程,

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对精神病人的政治权利、

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

、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加以保护,

同时,对政府医疗措施、费用等相关方面,以及法律责任加以规

定,切实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2.健全保障体系,提供良好治疗条件

精神病人病情的性质决定了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在一些

经济不发达地区,患者家属根本无能力给病人治疗,而且法律规

定的政府"强制"医疗,由谁出钱?到哪里治?这些问题不解决,

精神病人得不到彻底治疗,就很难防止伤人事件再次发生,悲剧

再次重演。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机制上为病人提供

良好的治疗条件和治疗环境,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和长期治疗,是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很大,有相当一部分

患者家庭无法承担,而医院也不可能全部支付,这就需要政府部

门加大经费投入,或者设立专门的精神病患者救助基金,解决治

疗的经费。

(三)社会应大力帮扶,开展爱心救助行动

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高、时间长,单靠家庭和政府的力量进

行全面康复治疗难度很大,社会也应发挥其囊括范围广、组织发

动易获支持的优势,开展爱心救助行动,通过发展公益事业或者

组织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精神病患者康复,让精神病

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更感到社会的关爱,加快康复进程。

如此,则精神病人幸甚,社会幸甚,人民幸甚。

注释:

刘仁文.对有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能一放了之.http://wwwjcrb.comcn/zywn44/

call47806.htm2003.10.29.

黄辛.我国应加强严重精神疾病的前沿研究.科学时报.2006(6).

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高铭喧.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刘白驹.精神障碍与犯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法正居士.犯罪精神病院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前景.http://blog.stnn.cc/fzhjsh/Efp_

Bl_1000441977.aspx2005.7.6.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

14页,第376页,第392页.

[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290页.

刘仁文.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法学研究·

王燕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

析,以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病人预防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024-03

近年来我国精神病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已经到了不容忽视

的地步。精神病人犯罪作案手段残忍,人身危险性大,危害后果

严重,对其周围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个个惨案

的发生,使很多人对刑法关于精神病人犯罪的相关规定产生了严

重的不满,认为刑法应该与时俱进,平等对待精神病人,包括与常

人同等的刑罚。

一、精神病人犯罪现状

2004年4月29日上午,宕昌县秦峪乡羊骨堆村小学发生一

起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成年男子双手各持一把菜刀冲进教室,将

15名学生及两名农民砍成重伤,行凶者袁某后被诊断患有精神

病;2004年7月26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发生了一起劫机事件,

事后证实劫机者杨劲松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并有精神病史;同年7

月27日,长春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犯罪嫌疑人崔显海患有间歇

性精神疾病;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51岁的门卫徐

和平持菜刀将15名儿童和3名老师砍伤,事后查明,徐患有严重

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而就在同一天,四川崇州发生了“犯病孙儿

手刃祖母”的惨剧: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的村民沈奇龙将85岁的

奶奶杀死。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曾到某县调研,听说该县今

年以来共发生16起杀人案件,其中30%为精神病人所为。据世

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

超过8300万人。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

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当一些人面临前

所未有的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他们的无助和挫

折,往往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子”。一个“导火索”的不期而至,

就会在瞬间点燃这个“炸药包”。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正进入

到无情的“精神疾病时代”,正面临着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的现象必然有增无减。

二、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重大恶性杀人案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不仅

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

思想。面对一个个鲜活无辜的生命被无缘无故的剥夺,人们不禁

要问: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造成严

重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不适用刑罚,刑罚的报应和预防目的如何

实现?政府应该采取什

么样的对策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三、精神病及其病理

精神病是大脑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机能紊乱,并表

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具体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智

能障碍、行为障碍等不同表征。人类精神活动的正常标志是精神

活动的完整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如果这种完整性和统

一性被不同程度地阻隔和破坏,个体的精神活动就会存在缺陷,

进而出现精神病态的反映,也就是个体的正常心理活动不能顺利

地进行。在这种状态下,受心理指导的行为必然会出项异常。

(一)精神医学中的“精神病”概念

1.广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精神医学中,人们曾广义地将“精神病”一词用以泛指各种

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即把各种精神活动障

碍均称为“精神病”,在涵义上等同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

只是从程度上将精神分裂症、偏执狂等这类严重的精神障碍称为

“重性精神病”,而把神经症、人格障碍等较轻的精神障碍称为“轻

性精神病”。

2.狭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精神病”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是

不同的概念。“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为总类概念,是各种由于

大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

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按其性质和程

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组疾病:(1)精神病(包括器质性精神病

和其他精神病);(2)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及其他非精神病性

精神障碍;(3)精神发育不全。而“精神病”则为属类概念,属于精

神疾病中的一组疾病,即具有特定的病理基础,精神活动异常达

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并且持续达一定时间的精神障碍。

(二)刑法中的“精神病”概念

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界的通行证观点认为,精神障碍又称为精

神疾病、精神疾患,它包括两大类疾病:一是精神病,包括以下几

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这些明确诊断的

精神病;严重智力欠缺,或者精神发育不全达到中度(痴愚)或者

更为严重程度(如白痴);精神病系统状态,其中包括癔症性精神

错乱和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激情、一过性精神模糊这四种罕

见的例外状态。二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官能症、人格

障碍、性变态等。

精神病的形成一般与个体的经历、生活处境、遭遇以及遗传

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其行

为有时会给自己及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社会造成伤害,甚至违法

犯罪。实际上就是个体与社会环境适应的完整性和统

一性的割

作者简介:王燕,河南大学法学院。2010年8月(中)

裂。精神病人在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在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且多

数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四、精神病人犯罪的基本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

消极因素,如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传统的和外来的低级文化、不

良的社会风气、传媒的误导、他人的落后言行,都可与精神病人的

犯罪发生密切的联系。首先,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对精神病人造成

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形成易于犯罪的素质。其次,这些消极

因素可以培养、早就精神病人的犯罪意识,成为精神病人犯罪的

直接原因。

(二)经济条件的原因

有的精神病人工作能力差,不容易找到职业,没有固定的经

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微薄,也有些本身有工作的精神病人因精神

疾病而失去工作。其中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可能会发生盗窃、抢

劫。经济地位的低下还可能使一些精神病人产生不满情绪和反

社会意识。有些人形成较强的逆反心理,蔑视社会秩序,常常寻

衅滋事。还有些人为人冷酷,情感淡漠,遇到激惹容易发怒,经常

使用暴力,而且手段凶狠。

(三)文化程度的原因

一些研究报告发现,精神病犯罪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文化程度

比较低。精神病人由于学习机会少,或者天生智力低下,没有文

化或者文化程度低的情况比常人多见。而文化程度低必然使精

神病人的辨别是非、利弊的能力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容易在社

会上不良因素的熏染下失足堕落。文化程度低也使精神病人难

以形成较高层次的趣味,偏好感官刺激和物质利益,而由于自身

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采取非法的、不道德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欲

望。

五、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深层原因

(一)主要特点

第一,侵害目标随意:精神病人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非常

随意,经常是见谁打谁,受害人往往猝不及防,突遭横祸。

第二,报复心理极强: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对与自己稍

有矛盾的人都可能进行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报复,而且不达目

的绝不罢休。

第三,人身危险性大:有关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犯罪进行过统

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1.85人,

最多的杀死7人。

第四,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多:众多的精神病患者在犯罪后,

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并没有被送到指定的医院强制治

疗,而是重新回到社会上,致使精神病人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日益

增多。

(二)深层原因

第一,监护

人的监护不到位。从笔者了解的情况:一个家庭

中出现精神病人,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将背负沉重的包袱象掉

进深渊一样,生活质量和心理的痛苦不必说了,经济和人身的安

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精神病治疗费用的庞大也不是一般家庭能

承受的。治疗后病情稍微控制便停药会引起病情的反复发作,再

治疗起来更难时间更长。还有病人的不配合,几乎所有精神病的

病人不会承认自己有病,一旦脱离医院的强制治疗和吃药,要让

他们自觉的吃药很甚至会对给予他治疗的亲人有报复行为,使亲

人产生恐惧心理,惧怕再次治疗后病情复发对他们人身的伤害。

精神病人拒绝治疗,犯病会越来越频繁。此时出现了两种困境:

精神病人去医院治疗没有钱,在家治疗病人不配合。从而形成了

种种隐患。

现在的精神病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

们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区别,甚至有的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体面

的工作,混杂在我们正常人中,如果不出现比较明显的侵害行为,

人们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往往等到结果出现时悲剧已经发生。

第二,政府的责任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精神病人暴力犯

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没有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给予足够的重视;财力不足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法给精神病人提供足够的治疗费用。

第三,我国对精神病人进行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完善,

缺少实施细则。因为对精神病人采取强制治疗措施涉及对公民

人身自由的剥夺问题,还有采取强制治疗措施的条件、程序的启

动、案件的审理机关等等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因此,各级政府

及司法机关在处理精神病人违法犯罪问题时往往面临着制度性

的困境。

六、关于精神病人犯罪刑罚和预防的理论基础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观点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因为自由意志不能行

使,精神迷乱状态下的行为非但不是犯罪,根本不算一种理性意义

的行为,因而精神病与犯罪是严格区分的,处置手段也不同。在他

们看来,危害行为的实施者要么是一个精神病人,要么是一个罪

犯。如果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就不能再把他当作罪犯,对他的处置

便与刑事司法无关,不应强制他们进精神病院;如果他是一个罪

犯,那么对他的处置就与精神病院无关,他应当进监狱。

(二)刑事实证学派的观点

刑事实证学派则认为,精神病人和其他人一样,行为受到生理

状况、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的支配。他的行为完全是由心理上的

各种动机以及各种内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的。因而犯了罪的精神

病人应该属于罪犯的一部分。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和菲

利。

1.龙勃罗梭

通过实证研究,龙勃罗梭认为尽管部分精神病犯在犯罪前后

可能了解自己行为的犯罪性质,甚至知道自己在法律上所处的特

殊地位,但那些在精神病发作时受病变因素的刺激而犯罪的精神

病犯是缺乏或部分缺乏责任能力的。他认为在犯罪人和那些被

认为犯了罪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是精神失常者,对于这些人,监禁

是不正当的,释放又是危险的,而采取的一些有损于道德和安全

的中间措施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龙勃罗梭认为只有建立刑事精神病院才能克服审判与正义

以及与社会安全之间的不断冲突。通过刑事精神病院中的永久

监禁,可以制止犯罪的遗传、犯罪结伙,防止匪帮的形成;可以防

·法学研究·2010年8月(中)

止累犯,减少诉讼开支,从而减少那些经常产生于模仿的新犯罪;

可以使那些想假装精神病人的罪犯打消装假的念头,也不让那些

辩护律师有机可乘。龙勃罗梭建议:“当出现精神失常的嫌疑时,

陪审团应当由公民、法官和精神病医生共同组成”。龙勃罗梭这

样构建改革措施:“应当根据法律尽快建立两个至少能容纳300

个床位的刑事精神病院,并且在我国主要地区的监狱设立7个关

押精神病人的区域。”

2.菲利

菲利认为,尽管法律认为精神病犯没有道义责任,但仍然建

立监管精神病犯的精神病院。在对防范具有犯罪倾向的精神病

人没有任何保证的现行制度之下,对其予以管理的费用比这些人

造成的损失要大的多。菲利在对有些人针对残暴情景提出的其

他批评置之不理,经验已经表明,在精神病院中,在具有专业知识

并能够防止残暴行为爆发的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罪犯的倾向

性对其进行分类,所以认为犯罪精神病院难以避免犯人暴行的预

言是没有根据的。菲利的社会防卫受到了高度重视,以至于绝大

多数古典派犯罪学家现在都接受了设置犯罪精神病院的提议。

两派的争论以刑事实证学派的胜利而告结束。随后更多的

国家设置了犯罪精神病院。到20世纪初,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

精神障碍犯罪人强制收容进犯罪精神病院已经成为保安处分制

度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在无刑

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的处遇中,更强调对精神障碍的治

疗和医学控制。在一些国家的保安处分制度中,强制收容的概念

已经被强制医疗这个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概念所取代。

七、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一)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第一,在我国已经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国家应当投入

较大的财力和人

力,建设一批具有较好软件和硬件设施的精神医

疗场所,凡收进此类场所的精神病人,一律实行国家免费治疗,并

要在专门的心理、生理医生专家小组给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评估

结果后方可准许其出院。这种投入时完全值得的,是收益大于支

出的。

第二,虽然此类医疗场所是高度人道化的,但毕竟由于涉及

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原则上应以精神病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

的。对于那些有严重肇事倾向和苗头的,应责令其家人或监护人

严加看管和医疗。如其家人或监护人做不到这一点,或者此类精

神病人没有家人或适当的监护人,流落街头,则应考虑将其收进

此类场所加以治疗。

第三,决定某个精神病人是否进入此类场所,或者可否离开

此类场所,应由专门的心理、生理专家小组提出意见,经法院司法

裁决。

第四,对于监狱等其他场所发现的精神病人,应及时转入此

类场所,对其进行治疗。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

疗。"这一法律条款明确了政府对精神病人在危害社会时可以采

取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在政府性质的卫

生防治机制中,并不包含对精神病人的调查统计,实质上政府本

身也没有具体职能部门管理精神病人,更说不上治疗了。所以,

法律的这一规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上意义并不大。要从根本上

解决精神病人问题,就需要政府做到:

1.加快立法进程,保障病人合法权益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并不意味着精神病人犯罪在法

律上不被认定为犯罪,而只是表明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责任能力

从而不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人由于意识及意志方面的缺陷,法

律对其进行保护,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符合刑法罪责相适

应的原则。但是,一概将行为人放回社会,不仅被害人的心理得

不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将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这

种作法的缺陷可见一斑。首先,精神病人犯罪多为凶杀等暴力性

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都很大,法律采取一味的"放任"

态度将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次,法律对精神病人的保护

仅仅停留在事后不承担责任的程度,是无法根本保护精神病人合

法权益的,使得精神病人犯罪的严峻性问题的解决失去了有力的

保障机制;最后,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实践中很难把握,缺乏操

作性。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把对精神病的立法提上议事日程,

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对精神病人的政治权利、

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

、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加以保护,

同时,对政府医疗措施、费用等相关方面,以及法律责任加以规

定,切实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2.健全保障体系,提供良好治疗条件

精神病人病情的性质决定了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在一些

经济不发达地区,患者家属根本无能力给病人治疗,而且法律规

定的政府"强制"医疗,由谁出钱?到哪里治?这些问题不解决,

精神病人得不到彻底治疗,就很难防止伤人事件再次发生,悲剧

再次重演。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机制上为病人提供

良好的治疗条件和治疗环境,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和长期治疗,是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很大,有相当一部分

患者家庭无法承担,而医院也不可能全部支付,这就需要政府部

门加大经费投入,或者设立专门的精神病患者救助基金,解决治

疗的经费。

(三)社会应大力帮扶,开展爱心救助行动

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高、时间长,单靠家庭和政府的力量进

行全面康复治疗难度很大,社会也应发挥其囊括范围广、组织发

动易获支持的优势,开展爱心救助行动,通过发展公益事业或者

组织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精神病患者康复,让精神病

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更感到社会的关爱,加快康复进程。

如此,则精神病人幸甚,社会幸甚,人民幸甚。

注释:

刘仁文.对有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能一放了之.http://wwwjcrb.comcn/zywn44/

call47806.htm2003.10.29.

黄辛.我国应加强严重精神疾病的前沿研究.科学时报.2006(6).

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高铭喧.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刘白驹.精神障碍与犯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法正居士.犯罪精神病院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前景.http://blog.stnn.cc/fzhjsh/Efp_

Bl_1000441977.aspx2005.7.6.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

14页,第376页,第392页.

[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290页.

刘仁文.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法学研究·


相关文章

  • 精神病人犯罪多暴力 最易伤害警察
  • 近期,本市连续发生伤人事件,嫌疑人均自称有精神病史.精神病人暴力犯罪再次挑动公众神经.西城检察院调研发现,精神病人犯罪多为暴力案件,警察竟是重点受害人群.检察官建议应对精神病人进行备案管理. 幻想症患者易性犯罪 据西城检察院统计,自2009 ...查看


  • 浅论精神病人犯罪的法律保护
  • 浅论精神病人犯罪的法律保护 作者:肖旸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4期 [摘要]危害公共和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因其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在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后具备免除刑事处罚的法定条件,但其潜在的 ...查看


  •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篇一: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这个片子很不错,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真让我叹为观止!记得以前上课时老师让我们看电影时,我老没怎么注意看,但这次不一样,从一开头到结尾,我都目不转晴的,认真地看完了每一个细节. 为什么这部片 ...查看


  • 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的司法处遇
  • 第26卷第4期2008年7月 JOURNAL OFGUIZHOU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01.26No.4 Jul.2008 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的司法处遇 张桂霞 (河南公安 ...查看


  • [马艳雷强制医疗案]如何把握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具体条件?
  • ▍文 桓旭 李晖 ▍来源 <刑事审判参考> 总第97集 ▍作者单位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 一.基本案情 申请机关河南省宝丰县人民检察院. 被申请人马艳雷,男,1991年6月7日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汉族, ...查看


  • 司法鉴定种类
  • 鉴定业务 法医类鉴定 法医病理鉴定 法医临床鉴定 法医精神病鉴定 法医物证鉴定 法医毒物鉴定 物证类鉴定 文书鉴定 痕迹鉴定 微量鉴定 声像资料鉴定 计算机司法鉴定 环境监测司法鉴定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 产品质量司法鉴定 司法会计鉴定 知识产 ...查看


  • 安乐死合法
  • 安乐死合法 安乐死的概念 安乐死,来源于古希腊euthanasia一词,具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无痛苦地安然去世:二是指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的无痛致死术.对于安乐死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所谓安乐死,是指病人患有痛苦不堪的 ...查看


  • 审判时怀孕妇女的司法适用
  • 第240号,审判时怀孕妇女的司法适用 (2014-01-05 11:33:03)转载▼ 分类: 品读刑事经典案例 最高法公布刑事指导案例第240号, 刑事审判参考2003年第3辑·总第32辑. 银剑律师网 公安机关待犯罪嫌疑人分娩后再采取强 ...查看


  • 第5-8章犯罪构成要件
  • 第五章 犯罪构成要件 第一节 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和种类.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必备条件之一. 通常将犯罪客体分为三种,即: 1.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