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耈街民族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自查总结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及昌宁县教育局昌教发[2013]94号文件通知要求,现将我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指导思想
我校全体师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大力营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浓厚舆论氛围,深入开展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爱学校的以“爱”为主题的学生道德教育。
二、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实效,特成立昌宁县耈街民族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刘国栋(校长)
副组长:朱碧春(教学副校长)
成员:季胜兴(教务主任)
杨树虎(教科室主任)
七、八年级班主任
三、学校基本情况:
耈街民族中学位于昌宁县东北部、地处保山、大理、临沧三地结合部、距县城73公里的耈街彝族苗族乡耈街街子北面,海拔1800千米,距乡政府800米,学校创建于1957年,占地面积15333㎡,现有建筑面积8060㎡,目前,我校有15个教学班,共770名学生(其
中少数民族学生252人)。我校共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职教师5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23人人),代课10人。学校有多媒体教室9个(配有电子白板7个,多媒体2个)、图书室、阅览室、校园广播站、卫星地面接收站、教师集体电脑办公室、学生计算机教室;有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各一个,10兆光纤接入并组建了校园局域网等一系列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我校拥有一支作风正派、敬业乐群、顾全大局、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一支精诚团结、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长期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本着办好乡下初级中学,稳步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目的,教学成绩在全县农村初级中学中一直名列前茅,多次受到省、市、县、乡表彰奖励。为耈街乡培养出一批批合格人才,为耈街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一)、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学习
每学年开学初,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对七、八年级班主任教师进行培训,并结合校本培训,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的融入其中。在研训中教师就如何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做了有效地探讨,提升了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防渗透的思想觉悟。学校对“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行了专题安排。
(二)、《民族政策常识》进课堂
1、把《民族政策常识》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确保每学期6节课(3、6、9、12、15、18周星期五第七节),七、八年级班主任在学年初制定班级教学计划,撰写好没学年12个《民族政策常识》教案,其中
七年级学习1至4课;八年级学习5至8课。
2、通过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方式,结合网络资源,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使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从小励志成才,成长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一代新人。
3、利用其他学科渗透教学的方式,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加强民族团结,反分裂,防渗透知识的学习教育活动。
4、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不少于1次的主题班会。
(三)、注重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学校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着重坚持了以下工作:
1、以活动为载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一是抓教职工的教育。学校党支部、德育处把民族政策纳入学习计划,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民族政策,采取专题辅导、座谈交流、印发学习材料等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等方式,对广大教职工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宣讲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引导广大教职工进一步认清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使全体教职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抓苗族、彝族打歌活动。每年新生入学,音乐教师都要利用
音乐课,教会学生苗族、彝族打歌的基本舞蹈动作。学校将每周星期
二、星期四大课间活动确定为苗族、彝族打歌。
三是每年五〃四晚会注重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少数民族歌舞,小品等形式进行民族政策的宣传,使全体师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
2、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尊重生活习俗,和睦相处。处理好回族学生的营养餐问题。
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把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长期进行下去,不断促进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昌宁县耈街民族中学
2013年12月10日
昌宁县耈街民族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自查总结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及昌宁县教育局昌教发[2013]94号文件通知要求,现将我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指导思想
我校全体师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大力营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浓厚舆论氛围,深入开展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爱学校的以“爱”为主题的学生道德教育。
二、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实效,特成立昌宁县耈街民族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刘国栋(校长)
副组长:朱碧春(教学副校长)
成员:季胜兴(教务主任)
杨树虎(教科室主任)
七、八年级班主任
三、学校基本情况:
耈街民族中学位于昌宁县东北部、地处保山、大理、临沧三地结合部、距县城73公里的耈街彝族苗族乡耈街街子北面,海拔1800千米,距乡政府800米,学校创建于1957年,占地面积15333㎡,现有建筑面积8060㎡,目前,我校有15个教学班,共770名学生(其
中少数民族学生252人)。我校共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职教师5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23人人),代课10人。学校有多媒体教室9个(配有电子白板7个,多媒体2个)、图书室、阅览室、校园广播站、卫星地面接收站、教师集体电脑办公室、学生计算机教室;有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各一个,10兆光纤接入并组建了校园局域网等一系列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我校拥有一支作风正派、敬业乐群、顾全大局、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一支精诚团结、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长期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本着办好乡下初级中学,稳步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目的,教学成绩在全县农村初级中学中一直名列前茅,多次受到省、市、县、乡表彰奖励。为耈街乡培养出一批批合格人才,为耈街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一)、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学习
每学年开学初,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对七、八年级班主任教师进行培训,并结合校本培训,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的融入其中。在研训中教师就如何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做了有效地探讨,提升了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防渗透的思想觉悟。学校对“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行了专题安排。
(二)、《民族政策常识》进课堂
1、把《民族政策常识》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确保每学期6节课(3、6、9、12、15、18周星期五第七节),七、八年级班主任在学年初制定班级教学计划,撰写好没学年12个《民族政策常识》教案,其中
七年级学习1至4课;八年级学习5至8课。
2、通过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方式,结合网络资源,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使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从小励志成才,成长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一代新人。
3、利用其他学科渗透教学的方式,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加强民族团结,反分裂,防渗透知识的学习教育活动。
4、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不少于1次的主题班会。
(三)、注重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学校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着重坚持了以下工作:
1、以活动为载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一是抓教职工的教育。学校党支部、德育处把民族政策纳入学习计划,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民族政策,采取专题辅导、座谈交流、印发学习材料等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等方式,对广大教职工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宣讲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引导广大教职工进一步认清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使全体教职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抓苗族、彝族打歌活动。每年新生入学,音乐教师都要利用
音乐课,教会学生苗族、彝族打歌的基本舞蹈动作。学校将每周星期
二、星期四大课间活动确定为苗族、彝族打歌。
三是每年五〃四晚会注重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少数民族歌舞,小品等形式进行民族政策的宣传,使全体师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
2、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尊重生活习俗,和睦相处。处理好回族学生的营养餐问题。
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把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长期进行下去,不断促进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昌宁县耈街民族中学
2013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