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摘 要: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划为三个时期,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作品和风格,如少女时代的《如梦令》,少妇时期的《一剪梅》,以及南渡之后的《声声慢》等,都分别反映了她不一样的人格与风格。人格特点与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使得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风格。   关键词:李清照 人生经历 作品风格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两宋之交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一生中目睹了南、北宋的变迁、动荡,经历了“靖康之变”,从富庶官宦的生活到南渡后的流离失所,生活上的变故,让她苦不堪言,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变故,才会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李清照。她的生活经历以南渡为转折点,分为三个时期,“文如其人”,她以自己的人格方式诉说着她的作品风格。      一、婚前和南渡前的情感心境与风格――爽朗欢快,清晰自然      李清照生长在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擅长古文,母亲也是一位能诗能文的才女,她自幼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必然会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她自幼过目不忘,语出惊人,博览群书,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唱妇和,吟诗作对,校勘古籍,生活得非常愉快。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轻快、明丽,充满了生活情趣。她聪慧率真,不拘于庭院生活,其中最著名的《如梦令》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生活状况: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虽说是一首忆昔的作品,但却是她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寥寥数语,成就一幅极有生活情趣的图景。开头一句点明时间、地点、事情,作者和伙伴们在郊外的“西亭”上饮酒,一直到日暮,想回家时却连回去的路都不知道了,李清照不单单是因为喝酒喝多了不知回路,我想更是大自然的风光沉醉了她。兴尽了,天黑了,该回了,不想却“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词行文流畅自然,无斧凿痕迹,与“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李清照的忘情心态。正因为如此,惊动了正在栖息的水鸟们,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自然画面,让人看见了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这时的李清照感情单纯,心境开阔,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对生活未来都充满了憧憬。再如《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就是李清照少女时期的自画像,天真活泼,有点害羞,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天真活泼之中又带着几分顽皮羞涩,传神地写出了这个小姑娘虽害羞但却又偏要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让人对她怜爱不已。   女孩也并不是一味只有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一面,毕竟李清照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封建礼法拘束着她,长期的闺中生活,只能看庭院花开花落,但长大了的她不再是那个只有闲情逸致看花开的女孩了,有时也会是一个看花落而伤感的小女子了。同样是《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的醉酒,一夜的沉睡,只好像听到外面一夜风雨,在还没有完全睡醒的情况下,却担心海棠花儿们的情况。侍女们是看不出,只道“依旧”,而敏感的她怎么能不知道已是绿肥红瘦呢?作者满含着无限的惋惜,写出对花的怜爱,而她惜花怜花也正是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美景难久的感伤之情。   诸如此类的词还很多,很多作品中的女孩形象其实就是李清照本人的各个时期、不同侧面、不同性格的写照。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中那个的多情却又不能很好掩饰自己的女孩;那个唱着“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快乐女孩,无一不在显示出她率真,爽快而多情的个性,婚前的她就是一个快乐女孩。   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作品语言大多清新优美。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用白描的手法来抒写自己的心情,却情真意切、形象逼真,使人倍感亲切。   二、婚后两年至南渡前的情感心境与风格――离愁别绪,清婉细腻      李清照在十八岁的时候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也是个有着很高文化修养的人。婚后的生活美满而和谐,但是在那个时代,男人们都是要走仕途的,为此赵明诚外出。两地分离,相思是难免的。这时的李清照写了不少思念丈夫的作品,这些作品同样也是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内心的体验,因此是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在这些作品中那个活泼可爱、不知忧虑的女孩子不见了,而是成了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用细腻的笔法写出来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剪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李清照为思念初婚不久就离家远行的丈夫赵明诚而作的,它集中抒发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样是乘舟,却不再是“兴尽晚归”,“误入藕花深处”,因争渡而惊起鸥鹭的欢快心情了,而是“独上兰舟”,等待锦书来,显得多么惆怅和忧郁。希望雁回锦书来,“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不可抗拒的。李清照思念丈夫,而丈夫也一定在思念着她,这种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情,却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表现了李清照那种挥之不去的思念之情,这首词意境优美,借景抒怀,李清照把她的离别情书写的淋漓尽致,也同时把她和丈夫之间真诚的感情表现出来。   丈夫的远行增添了李清照的寂寞情怀,她把这种情怀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寄托她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节日的时候。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在重阳佳节所写的一首抒发她寂寞、相思情怀的词,她用细腻委婉的文笔,塑造出她多愁善感的形象。“薄雾浓云”罩满了心头,她心中充满了愁苦,“佳节又重阳”点明了时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那赵明诚可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在这深秋的佳节里,能不想念吗?正是这种折磨人的相思,使得我们的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一个伫立在秋风中,映着比菊花还瘦的人儿,让人怜惜。“瘦”字充分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憔悴和凄苦。通篇没有一个“思”字,但思念之情却处处都充溢在字里行间。   我们不难看出在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总体上是婚前清新明快,爽朗欢快;婚后离愁别绪增多,文笔清婉细腻,缠绵婉转,雅而不俗。这些与她浓厚的家庭氛围,安逸的生活,婚后生活美满以及婚后小别生活的历程是分不开的。      三、南渡后的情感心境与风格――孤苦琉璃,沉郁顿挫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是宋王朝的转折点,也是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的幸福生活就此画上句号。在不断辗转流亡的途中,赵明诚染病身亡,她随着流民们继续在流亡,国破人亡与夫死这两重致命的打击使得她精神上曾一度崩溃,但是赵明诚临终前的遗言还在耳边回响,因为他们在流亡的时候携带了各种文籍、书稿以及收藏的金石器物,还有《金石录》还未出版,这些精神上的寄托使李清照就这样“飘零隧与流人伍”。但是时局的动荡不安,生活的颠沛流离使得那些被李清照看做宝贝的东西也跟着失散了,此时的李清照真是孤苦伶仃一小舟,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无目的地漂流。南渡后,因国破家亡、夫死,一方面是个人的悲痛,另一个方面更是对故国旧家沦陷的感慨,因此对故国旧家的思念就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主题,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她流寓临安时所作,元宵之夜,临安城到处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繁荣”景象,而作者却有着难言的痛苦,她拒绝好友的邀请,因为她此刻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及时行乐,不能醉生梦死于此景,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她由眼前的所谓美景想起了“中州盛日”,勾起了她对故国旧家的思念,那时的国家安定、生活安逸,而如今却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花白,故乡在哪儿呢?可却不能忘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的手法,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跃然纸上。面对国破家亡,思念旧国,思念家人,再加上孤身飘零,“愁”字是避免不了的。但这时李清照的“愁”与前期的愁是大不一样了,思想深度,内容都有显著的不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也不是伤春悲秋,离愁别绪以致“人比黄花瘦”中的愁了,更多是身世之愁,家国之愁,孤独之愁。再看《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起首的七组十四个叠字,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诉说,但她未曾开口已经让我们感觉到她的忧愁,这十四个叠字看似平平淡淡、信手拈来,却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被誉为“词采第一”。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字字是愁,声声是愁,营造出一种凄清的场面。正是生活的不同、心境不同,而“旧时相识”更是引起了对以前生活的思念,如今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充分表现出作者寂寞难耐,度日如年,守着窗儿,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备感凄凉,而梧桐细雨的滴打声,更是一声声地打在她的心上,所有的这一切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全文以“愁”字结束,也正是把压抑在词人内心悲切激愤的感情表达了出来。这些正是南宋政府的不作为,才使得人们生活动荡,李清照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把那个阶层的苦难遭遇用她的方式给表达出来了。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幸变故后,李清照的作品中已经失去了曾经欢快明朗的调子,有的只是无边的、深深的忧愁。这可以从她对前后同一事物不同地描写中可以看出,同样是大雁,以往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如今却是“雁过也,正伤心”;菊花以前虽说是“人比黄花瘦”,但只是对丈夫思念而致,而“如今满地黄花损,有谁堪摘”,是对生命即将逝去的悲哀。这些都是她生活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南渡后的生活经历,使得她的作品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明丽轻快变成了灰暗愁苦;也使得她的作品有了多元化的风格。她所生长的环境、家庭氛围造就了她的才情;而社会的变化、生活的变迁,使得她的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前期生活安逸,婚姻美满,因此笔调轻快明朗;后期生活孤苦、流离,笔调深沉、悲切,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了高峰。她的作品烙着她的生活、时代的特征。创作源自生活,离不开心灵的痕迹。她的作品中的意蕴、思想高度,对当时及后来词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齐鲁书社编.李清照词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1986.   [2]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刘瑞莲.李清照新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省略

  摘 要: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划为三个时期,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作品和风格,如少女时代的《如梦令》,少妇时期的《一剪梅》,以及南渡之后的《声声慢》等,都分别反映了她不一样的人格与风格。人格特点与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使得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风格。   关键词:李清照 人生经历 作品风格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两宋之交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一生中目睹了南、北宋的变迁、动荡,经历了“靖康之变”,从富庶官宦的生活到南渡后的流离失所,生活上的变故,让她苦不堪言,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变故,才会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李清照。她的生活经历以南渡为转折点,分为三个时期,“文如其人”,她以自己的人格方式诉说着她的作品风格。      一、婚前和南渡前的情感心境与风格――爽朗欢快,清晰自然      李清照生长在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擅长古文,母亲也是一位能诗能文的才女,她自幼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必然会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她自幼过目不忘,语出惊人,博览群书,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唱妇和,吟诗作对,校勘古籍,生活得非常愉快。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轻快、明丽,充满了生活情趣。她聪慧率真,不拘于庭院生活,其中最著名的《如梦令》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生活状况: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虽说是一首忆昔的作品,但却是她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寥寥数语,成就一幅极有生活情趣的图景。开头一句点明时间、地点、事情,作者和伙伴们在郊外的“西亭”上饮酒,一直到日暮,想回家时却连回去的路都不知道了,李清照不单单是因为喝酒喝多了不知回路,我想更是大自然的风光沉醉了她。兴尽了,天黑了,该回了,不想却“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词行文流畅自然,无斧凿痕迹,与“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李清照的忘情心态。正因为如此,惊动了正在栖息的水鸟们,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自然画面,让人看见了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这时的李清照感情单纯,心境开阔,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对生活未来都充满了憧憬。再如《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就是李清照少女时期的自画像,天真活泼,有点害羞,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天真活泼之中又带着几分顽皮羞涩,传神地写出了这个小姑娘虽害羞但却又偏要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让人对她怜爱不已。   女孩也并不是一味只有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一面,毕竟李清照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封建礼法拘束着她,长期的闺中生活,只能看庭院花开花落,但长大了的她不再是那个只有闲情逸致看花开的女孩了,有时也会是一个看花落而伤感的小女子了。同样是《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的醉酒,一夜的沉睡,只好像听到外面一夜风雨,在还没有完全睡醒的情况下,却担心海棠花儿们的情况。侍女们是看不出,只道“依旧”,而敏感的她怎么能不知道已是绿肥红瘦呢?作者满含着无限的惋惜,写出对花的怜爱,而她惜花怜花也正是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美景难久的感伤之情。   诸如此类的词还很多,很多作品中的女孩形象其实就是李清照本人的各个时期、不同侧面、不同性格的写照。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中那个的多情却又不能很好掩饰自己的女孩;那个唱着“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快乐女孩,无一不在显示出她率真,爽快而多情的个性,婚前的她就是一个快乐女孩。   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作品语言大多清新优美。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用白描的手法来抒写自己的心情,却情真意切、形象逼真,使人倍感亲切。   二、婚后两年至南渡前的情感心境与风格――离愁别绪,清婉细腻      李清照在十八岁的时候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也是个有着很高文化修养的人。婚后的生活美满而和谐,但是在那个时代,男人们都是要走仕途的,为此赵明诚外出。两地分离,相思是难免的。这时的李清照写了不少思念丈夫的作品,这些作品同样也是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内心的体验,因此是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在这些作品中那个活泼可爱、不知忧虑的女孩子不见了,而是成了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用细腻的笔法写出来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剪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李清照为思念初婚不久就离家远行的丈夫赵明诚而作的,它集中抒发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样是乘舟,却不再是“兴尽晚归”,“误入藕花深处”,因争渡而惊起鸥鹭的欢快心情了,而是“独上兰舟”,等待锦书来,显得多么惆怅和忧郁。希望雁回锦书来,“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不可抗拒的。李清照思念丈夫,而丈夫也一定在思念着她,这种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情,却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表现了李清照那种挥之不去的思念之情,这首词意境优美,借景抒怀,李清照把她的离别情书写的淋漓尽致,也同时把她和丈夫之间真诚的感情表现出来。   丈夫的远行增添了李清照的寂寞情怀,她把这种情怀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寄托她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节日的时候。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在重阳佳节所写的一首抒发她寂寞、相思情怀的词,她用细腻委婉的文笔,塑造出她多愁善感的形象。“薄雾浓云”罩满了心头,她心中充满了愁苦,“佳节又重阳”点明了时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那赵明诚可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在这深秋的佳节里,能不想念吗?正是这种折磨人的相思,使得我们的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一个伫立在秋风中,映着比菊花还瘦的人儿,让人怜惜。“瘦”字充分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憔悴和凄苦。通篇没有一个“思”字,但思念之情却处处都充溢在字里行间。   我们不难看出在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总体上是婚前清新明快,爽朗欢快;婚后离愁别绪增多,文笔清婉细腻,缠绵婉转,雅而不俗。这些与她浓厚的家庭氛围,安逸的生活,婚后生活美满以及婚后小别生活的历程是分不开的。      三、南渡后的情感心境与风格――孤苦琉璃,沉郁顿挫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是宋王朝的转折点,也是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的幸福生活就此画上句号。在不断辗转流亡的途中,赵明诚染病身亡,她随着流民们继续在流亡,国破人亡与夫死这两重致命的打击使得她精神上曾一度崩溃,但是赵明诚临终前的遗言还在耳边回响,因为他们在流亡的时候携带了各种文籍、书稿以及收藏的金石器物,还有《金石录》还未出版,这些精神上的寄托使李清照就这样“飘零隧与流人伍”。但是时局的动荡不安,生活的颠沛流离使得那些被李清照看做宝贝的东西也跟着失散了,此时的李清照真是孤苦伶仃一小舟,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无目的地漂流。南渡后,因国破家亡、夫死,一方面是个人的悲痛,另一个方面更是对故国旧家沦陷的感慨,因此对故国旧家的思念就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主题,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她流寓临安时所作,元宵之夜,临安城到处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繁荣”景象,而作者却有着难言的痛苦,她拒绝好友的邀请,因为她此刻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及时行乐,不能醉生梦死于此景,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她由眼前的所谓美景想起了“中州盛日”,勾起了她对故国旧家的思念,那时的国家安定、生活安逸,而如今却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花白,故乡在哪儿呢?可却不能忘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的手法,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跃然纸上。面对国破家亡,思念旧国,思念家人,再加上孤身飘零,“愁”字是避免不了的。但这时李清照的“愁”与前期的愁是大不一样了,思想深度,内容都有显著的不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也不是伤春悲秋,离愁别绪以致“人比黄花瘦”中的愁了,更多是身世之愁,家国之愁,孤独之愁。再看《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起首的七组十四个叠字,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诉说,但她未曾开口已经让我们感觉到她的忧愁,这十四个叠字看似平平淡淡、信手拈来,却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被誉为“词采第一”。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字字是愁,声声是愁,营造出一种凄清的场面。正是生活的不同、心境不同,而“旧时相识”更是引起了对以前生活的思念,如今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充分表现出作者寂寞难耐,度日如年,守着窗儿,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备感凄凉,而梧桐细雨的滴打声,更是一声声地打在她的心上,所有的这一切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全文以“愁”字结束,也正是把压抑在词人内心悲切激愤的感情表达了出来。这些正是南宋政府的不作为,才使得人们生活动荡,李清照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把那个阶层的苦难遭遇用她的方式给表达出来了。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幸变故后,李清照的作品中已经失去了曾经欢快明朗的调子,有的只是无边的、深深的忧愁。这可以从她对前后同一事物不同地描写中可以看出,同样是大雁,以往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如今却是“雁过也,正伤心”;菊花以前虽说是“人比黄花瘦”,但只是对丈夫思念而致,而“如今满地黄花损,有谁堪摘”,是对生命即将逝去的悲哀。这些都是她生活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南渡后的生活经历,使得她的作品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明丽轻快变成了灰暗愁苦;也使得她的作品有了多元化的风格。她所生长的环境、家庭氛围造就了她的才情;而社会的变化、生活的变迁,使得她的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前期生活安逸,婚姻美满,因此笔调轻快明朗;后期生活孤苦、流离,笔调深沉、悲切,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了高峰。她的作品烙着她的生活、时代的特征。创作源自生活,离不开心灵的痕迹。她的作品中的意蕴、思想高度,对当时及后来词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齐鲁书社编.李清照词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1986.   [2]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刘瑞莲.李清照新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省略


相关文章

  • 论李清照李煜词风格的同异
  • 2003年12月第19卷第4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 (SocialSciencesEdition) Dec.2003VoLl9 No ...查看


  •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摘 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 ...查看


  • 对比李煜与李清照对"愁"的表现形式
  • 2010-2011年第一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营销09-2 任课教师:杨金玉 姓名:郑博桐 学号:[1**********] 成 绩: 对比李煜与李清照表现"愁"的异同 清人沈谦在 ...查看


  • 李清照作品评析
  •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一代才女.但其最擅长的还是词.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很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其前 ...查看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 ...查看


  • 望江南武陵春教案
  • <望江南>.<武陵春>教案 三维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3.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 ...查看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大 学 语 文>课 程 教 学 大 纲 编写者:刘淑霞 审核者:邓晓成 课程代码:LB001A/LX028A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参考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 ...查看


  • 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 任丘一中历史新授课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教师评价: 课题: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编者:庞向南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思考 ...查看


  • 李清照女性意识的体现 文献综述
  • 李清照词中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文献综述 前言: 李清照的词作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历来研究李清照的词多从词体特征.前后期词风变化或者爱国主义等常见角度研究,但是作为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女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