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2017.12.2

《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答案(全) 《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 B ) A《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 B 《突发事件应对法》

C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A )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 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

3. 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B )。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4.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C )。

A 、二级 B、三级 C、四级

5. 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 )。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 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C、静观事态发展

6.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 )、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A、监测与预报 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警

7. (C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 、个人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8. 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

A 、2007年8月30日

B 、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9. 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 C )的罚款。 A、5万元 B、15万元 C、20万元 D、10万元

10.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11.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 C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D、公共信息;

12.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 B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经济责任

13. 国务院和( A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14.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 A )。 A、不变

B 、增加一倍 C、不享受

15. ( C )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国务院 B、民政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16.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 C )。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17.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 A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 B、遏制 C、消除

18. 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 A )的原则。 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19. 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 C )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A、法院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20. 突发事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基础是:D A 忧患意识 B 培训演练 C 自救互救技能 D 风险分析

21. 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是:C A 建立应急机制,做好预防工作 B 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预防工作 C 完善应急法制,做好预防工作 D 做好应急评估,做好预防工作

22. 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B A公开透明的原则 B上行下效原则 C最小代价原则

D 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放在突出位置的原则 23.对应急机制建设起基础性作用是:C A社会救助机制 B社会保障机制 C社会管理机制 D社会安抚机制

24. 建立健全应急体制要坚持:C

A 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B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统一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C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D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中央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25.处置突发事件的骨干力量是:A

A 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部队和预备役民兵 B 各个专业应急处置队伍

C 厂矿企业的广大职工和农村社区的广大群众 D广大的城市平民

26. ( B ) 是本行政区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A、党委书记 B、政府主要领导 C、政府分管领导 D、应急办主任

27.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工作的原则是(B )。

A .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 .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

28.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 .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29. 国务院和(C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30.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Ⅰ级,用(B )表示。 A.橙色; B.红色; C.黄色; D.蓝色;

31. 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B )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 B.预测预警; C.信息发布; D.评估;

32.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D )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 B.影响生产; C.引发地区; D.影响区域;

33. (C )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分级响应;

B .统一指挥; C.公众动员机制; D.以人为本;

34.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C )、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

机关等。 A .事件经过; B .救援措施;

29. 国务院和(C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30.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Ⅰ级,用(B )表示。 A.橙色; B.红色; C.黄色; D.蓝色;

31. 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B )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 B.预测预警; C.信息发布; D.评估;

32.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D )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 B.影响生产; C.引发地区;

D .影响区域;

33. (C )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分级响应; B.统一指挥; C.公众动员机制; D.以人为本;

34.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C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 .预警级别; D.公共信息;

35.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B )。 A.保留; B.撤销; C.升级; D.解散;

36.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A )”,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A.绿色通道; B.快速通道; C.特殊通道; D.直线通道;

37.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D )。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经济责任; D.刑事责任;

38. 《突发事件应对法》于(A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通过。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7月10日; C、2007年9月20日; D、2007年10月1日

39. 发现刑事、治安案件以及危及公共与人身财产安全,及时报警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报警电话是(A )。 A、110; B、119; C、112; D、120

40.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是(B )。 A、110; B、120;

C 、112; D、114

41.“一案三制”指的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B )。 A、法规; B、法制; C、体系; D、法律

42.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 B )、现场预案。 A、单位预案; B、专项预案; C、个体预案; D、普通预案

43.(C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县级人民政府;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D、社会团体

44.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属于哪种预警等级:(B) A、红色; B、黄色; C、橙色; D、蓝色

45.(C )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A、国务院;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企事业单位

46.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A )。 A、不变; B、增加一倍; C、不享受; D、增加二倍

47.( C )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国务院; B、民政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财政部门

48.( A )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 A、县级人民政府; B、企业事业单位; C、上一级人民政府; D、社会团体

49.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 C )。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D、及时向本级人大报告

50.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 A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 B、遏制; C、消除; D、控制

51.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 A )的原则。 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D、善后为主

52.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和社会安全事件。 A、地质灾害; B、森林火灾; C、公共卫生事件; D、洪涝灾害

53.(A )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县级人民政府;

B 、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公安部门

54.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四级,其中橙色表示(B ) 。 A、特别严重 B、严重 C、较重 D、一般

55. 以下不属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调整范围的是: C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紧急状态 D 公共卫生事件

56. 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特征的是: D A 发生的常规性 B 发展的确定性 C 后果的可预见性

D 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与广泛的公共性 57.自然灾害指: B

A 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 B 由于自然因素直接导致的公共突发事件 C 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D 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以及传染病疫情等事件 58.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 A

A 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B 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 C 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D 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爱你的严重程度

59.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 C A 自然灾害

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60.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突发事件的最高级别是: A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B 、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公安部门

54.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四级,其中橙色表示(B ) 。 A、特别严重 B、严重 C、较重 D、一般

55. 以下不属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调整范围的是: C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紧急状态 D 公共卫生事件

56. 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特征的是: D A 发生的常规性 B 发展的确定性 C 后果的可预见性

D 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与广泛的公共性 57.自然灾害指: B

A 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 B 由于自然因素直接导致的公共突发事件 C 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D 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以及传染病疫情等事件 58.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 A

A 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B 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 C 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D 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爱你的严重程度

59.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 C A 自然灾害

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60.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突发事件的最高级别是: A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61. 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属于: A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公共卫生事件 D 社会安全事件

62. 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 B

A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B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C 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D 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63.金融危机属于: D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涉外突发事件 D 社会安全事件

64. 《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突发事件所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状态是: D A 已经造成 B 可能造成 C 不会造成 D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

65. 根据发生的诱因、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 A A 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 B 战争状态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状态的突发事件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D 紧急状态和戒严

66. 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 洪灾 B 干旱 C 森林火灾 D 失火

67. 要实现由政府应急向全面应急转变,需要坚持的原则是:B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社会动员原则 C 依法行政原则 D 预防为主原则

68. 确保行政紧急权力正当行使的基本条件,防止行政紧急权力滥用的最好手段是: A A 实行信息公开 B 贯彻责权一致原则 C 将政府强制最小化 D 采取分级负责制

69.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C A 信息公开原则 B 社会动员原则 C 比例原则

D 预防与应急结合原则

70. 为了使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B A 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 B 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C 加强监控 D 加强应急培训

71. 哪一过程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D A 应急预案的制定 B 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C 应急知识宣传 D 城乡规划

72.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采用调解处理的解决思路加以预防的突发事件是: D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公共卫生事件 D 社会安全事件

73.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过机关是: B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D 国务院

74. 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 C A 监测、检查、控制、及时整改 B 控制、消除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危险性 C 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 D 归类分析、登记,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75.指导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的基础是: A A 风险评估 B 调查登记 C 检查监控 D 安全防范

76. 对突发事件管理本身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活动是: C A 风险评估 B 影响评估 C 管理评估 D 损失评估

77. 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行动指南、行动向导指: B A 应急准备 B 应急预案 C 风险评估 D 应急处置

78. 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急、森林(草原) 火灾等应急预案的类型是: A A 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 B 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 C 公共卫生类应急预案 D 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

79.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预警级别划分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B A 国务院

B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 C 省级人民政府

D 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

80.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公益宣传的是: D A 电视 B 报纸 C 广播 D 新闻媒体

81.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 C A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B 必要的应急演练

C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D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或必要的应急演练

82.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C )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A.12 B.8 C.4 D.24

83. 我国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法律规范不包括: D A 《防震减灾法》 B 《防洪法》 C 《环境保护法》 D 《矿山安全法》

84.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对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进行: A A 征用 B 征收 C 收购 D 没收

85. 增强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C A 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关注意识 B 提升公众应对危机的防范意识 C 增强政府的危机意识 D 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道德意识

86. 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 C

D 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

80.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公益宣传的是: D A 电视 B 报纸 C 广播 D 新闻媒体

81.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 C A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B 必要的应急演练

C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D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或必要的应急演练

82.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C )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A.12 B.8 C.4 D.24

83. 我国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法律规范不包括: D A 《防震减灾法》 B 《防洪法》 C 《环境保护法》 D 《矿山安全法》

84.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对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进行: A A 征用 B 征收 C 收购 D 没收

85. 增强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C A 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关注意识 B 提升公众应对危机的防范意识 C 增强政府的危机意识 D 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道德意识

86. 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 C

A 经济支持 B 政策优惠 C 心理及司法援助 D 指导、帮助

87. 突发事件管理的核心问题是: D A 应急救援的有效性问题 B 恢复重建是否及时 C 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D 以政府为中心的各参与主体的权力和责任问题

88.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对象是:

A A 所有危险源、危险区域

B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 C 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

D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

89.《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并根据其相应的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应对措施,这体现了: D A 统一领导 B 属地管理 C 分级负责 D 分类管理

90.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明确机构设置、层级、权利与责任。使得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域有法可依体现了: B A 科学应对突发事件 B 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C 以人为本应对突发事件 D 协调处理突发事件

91.领导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的是: B A 国家主席 B 国务院总理 C 国务委员 D 全国人大委员长

92.《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目的是: A

A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B 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C 避免经济损失 D 促进社会发展

93.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行政领导机关的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 C A 全国人大规定 B 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 C 国务院规定 D 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94.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哪些主体的指挥和安排: D A人民政府

B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C 所属单位

D 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 95.一切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都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B A 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B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C 应急救援 D 恢复重建

96. 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 A A 预防 B 救援 C 评估 D 社会动员

97. 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体现了: A

A 一般单位内部事故隐患的防范措施 B 危险物品的防范措施

C 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D 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

98.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的内容不包括: D A 预警信息的发布

B 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的发布

C 突发事件危害警告、建议的发布 D 法律责任的发布

99. 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是突发事件发生地的: D A 居民委员会 B 村民委员会 C 其他组织

D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

100. 应急处置是一种怎样的强制性行政应急措施: A A 暂时 B 长期 C 永久 D 固定

101. 现代法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的是: A A 依法行政 B 以人为本 C 统一领导 D 比例原则 102.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如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负责主体是: C A 协商确定的人民政府 B 市级人民政府

C 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政府 D 省级人民政府

103. 应急机构设置分散,缺乏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应急预警体系和指挥体系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专业处置、救援队伍的组织等的不足体现了:

B A 政府管理职能失衡 B 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C 政府应急管理资源投入不足

D 应急管理效率不高

104. 我国第一部全面规定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急管理活动的法律是: A

A 《突发事件应对法》

B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C 《防震减灾法》

D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05. 下列不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类法律规范的是: C A 《戒严法》

B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 C 《防震减灾法》 D 《民兵战备工作规定》 106. 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之上、公务员应急能力高低的最终体现是:B A 敏锐超前的鉴别预测能力 B 快速决策能力

C 统观全局、组织协调的能力 D 沟通能力

107.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衡量一个公务员政治素质如何、工作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是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 A A 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B 提高效率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C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D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108. 决定着公务员的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在公务员的诸项素质中处于主导和统帅地位的是: A

A 公务员的政治素质 B公务员的心理素质 C公务员的业务素质 D公务员的知识素质

109.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有预兆和“导火索”,因此,公务员首先要提高发现、捕捉、判断危机信息的能力,需具有: B A 以人为本 B 危机风险意识 C 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D 责任到人

110.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起主导地位的是: A A 政府 B 社会公众

B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C 《防震减灾法》

D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05. 下列不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类法律规范的是: C A 《戒严法》

B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 C 《防震减灾法》 D 《民兵战备工作规定》 106. 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之上、公务员应急能力高低的最终体现是:B A 敏锐超前的鉴别预测能力 B 快速决策能力

C 统观全局、组织协调的能力 D 沟通能力

107.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衡量一个公务员政治素质如何、工作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是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 A A 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B 提高效率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C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D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108. 决定着公务员的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在公务员的诸项素质中处于主导和统帅地位的是: A

A 公务员的政治素质 B公务员的心理素质 C公务员的业务素质 D公务员的知识素质

109.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有预兆和“导火索”,因此,公务员首先要提高发现、捕捉、判断危机信息的能力,需具有: B A 以人为本 B 危机风险意识 C 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D 责任到人

110.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起主导地位的是: A A 政府 B 社会公众

C 人民群众 D 社会组织

111. 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不包括: D A 提高执政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B 提升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C 加强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D 增强国际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12.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 D A 救助 B 补偿 C 抚恤 D 表彰或者奖励

113.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体现了: C A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B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C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D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114.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的过程是: B A 信息报告 B 先期处置 C 应急响应 D 应急结束

115. 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体现了应急保障的哪一方面: C A 财力保障 B 物资保障 C 基本生活保障 D 医疗卫生保障

116.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可以锻炼和考验广大领导干部、党员、公务员和社会公众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论述体现了突发事件: C

A 促使设备更新 B 导致制度变革

C 促使人员能力和素质提高 D 重塑组织形象

117.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D A 救助 B 补偿 C 安置 D 抚慰

118.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公共设施的主体是: D

A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B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C 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D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

119.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立即组织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的机关是:

C A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B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C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 D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 120. 对突发事件中失去住房的人员提供居住条件,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临时居住场所指: C A 抚慰 B 补偿 C 安置 D 抚慰

121. 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特征的是: D A 发生的常规性 B 发展的确定性 C 后果的可预见性

D 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与广泛的公共性 122.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 A

A 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B 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 C 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D 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

123.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 C A 自然灾害

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24. 由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是: D A 海啸 B 风暴潮 C 寒潮 D 赤潮

125. 由于降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 A A 泥石流 B 崩塌 C 滑坡 D 地面塌陷

126. 我国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中,何种情况为特别重大地震事件: D A 死亡10人以上、失踪30人以上 B 死亡、失踪10~30人 C 死亡、失踪3~10人 D 死亡300人以上

127. 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 C A 登革热 B 禽流感 C 流行性感冒 D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128. 突发事件的发展、影响没有经验性规则进行指导,超出人类社会的预判和估量是指: B A 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 B 突发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 C 突发事件巨大的威胁性 D 突发事件后果的严重性

129. 根据发生的诱因、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 A A 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 B 战争状态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状态的突发事件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D 紧急状态和戒严 130. 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 洪灾 B 干旱 C 森林火灾 D 失火

131.2008年6月份贵州瓮安县发生的事件属于: C A 恐怖袭击 B 经济安全事件 C 群体性治安事件 D 涉外突发事件

132. 通常而言,特别重大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 A A 潜在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B 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1亿元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1000万元 C 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5000万元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500万元 D 潜在经济

损失500万元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 133.要实现由政府应急向全面应急转变,需要坚持的原则是:B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社会动员原则 C 依法行政原则 D 预防为主原则

134. 应当对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周边环境开展: B A 登记备案 B 隐患排查 C 调查整理 D 监测监控

135. 以场内应急指挥为主,强调预案的可操作性的是指: D A 国家预案 B 省级预案 C 市级预案

129. 根据发生的诱因、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 A A 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 B 战争状态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状态的突发事件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D 紧急状态和戒严 130. 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 洪灾 B 干旱 C 森林火灾 D 失火

131.2008年6月份贵州瓮安县发生的事件属于: C A 恐怖袭击 B 经济安全事件 C 群体性治安事件 D 涉外突发事件

132. 通常而言,特别重大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 A A 潜在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B 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1亿元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1000万元 C 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5000万元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500万元 D 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 133.要实现由政府应急向全面应急转变,需要坚持的原则是:B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社会动员原则 C 依法行政原则 D 预防为主原则

134. 应当对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周边环境开展: B A 登记备案 B 隐患排查 C 调查整理 D 监测监控

135. 以场内应急指挥为主,强调预案的可操作性的是指: D A 国家预案 B 省级预案 C 市级预案

空间网址:http://hi.http://www.wxphp.com//splow

百度空间“稚子居”整理收集——稚言智语志敛于中,中庸为道

D 单位预案

136. 以现场设施或活动为具体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应急预案是: C A 综合预案

B 专项预案 C 现场预案 D 整体预案

137.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不包含下列哪一原则: D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原则 C 分级管理原则 D 及时准确原则

138.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可以制定: C A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B 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 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D 国家突发事件整体应急预案 139.启用应急预案的条件指: A A 预案的适用范围 B 预案的目标 C 预案的原则 D 预案的对象

140.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依据是有: D A 客观情况 B 上级指示 C 人民群众的意见

D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141. 根据危机的类型与影响程度的差别由不同层级、类型的指挥机构来统一指挥并为其设定相应的动员权限,这一做法体现的原则是: C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原则 C 分级管理原则 D 快速反应原则

142. 以下关于应急预案检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 应急预案的检查是预案实施的重要保证

空间网址:http://hi.http://www.wxphp.com//splow

百度空间“稚子居”整理收集——稚言智语志敛于中,中庸为道

B 应急预案的检查主要包括预案程序检查、预案内容检查、预案制度检查三大方面 C 通信指挥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是预案制度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D 在对预案内容进行检查时,应关注应急救援人员对应急预案的掌握

143. 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用于当年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的预备费,应当占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比例是: B A 1%~2% B 1%~3% C 2%~4% D 3%~5%

144. 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是:

A A 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B 应急救援的实施 C 社会动员的落实 D 恢复重建的开展

145. 突发事件预警的基础是: A A 监测 B 信息报告 C 信息发布 D 救援 146. 突发事件监测的主体是: D A 国务院 B 省级人民政府

C 国务院以及省级人民政府

D 国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 147.突发事件监测的对象是: C A 自然灾害、紧急状态

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战争状态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48.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的责任主体是: A A 县级人民政府

B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C 有关单位 D 应急管理机关

149.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除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外,还包括: C A 事件经过 B 救援措施 C 预警级别 D 公共信息

150. 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A 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 B 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 C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

D 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151. 我国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设置原则是: D A 公开透明、真实准确 B 分类负责、属地为主 C 统一协调、高效运作 D 分级设置、互联互动 152.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包括: D A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 B 自然灾害信息系统 C 事故灾难信息系统

D 综合信息系统和专门信息系统

153. 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A A 信息的收集 B 信息的存储 C 信息的分析 D 信息的传输

154.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指: B

A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应急主管机关传输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 B 应急主管机关向其上级机关传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

C 应急主管机关向其他国家机关或相关单位传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 D 信息报告员向应急主观机关传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

15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A

A 4小时 B 6小时 C 8小时 D 10小时

156.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针对突发事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机关是: D A 国务院

B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C 国务院派出的工作组

D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的主体是: B A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B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C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D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158. 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是: B A 救助性措施 B 控制性措施 C 保障性措施 D 防范性措施

159. 现代处置突发事件机制与传统处置机制的根本区别是: C A 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 B 复杂的经济、社会条件 C 防范为主、准备在先 D 国际合作与支持 160. 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报告的主体是: A A 单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 B 单位主管机关

C 单位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 D 单位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

161.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或者组织处置工作的政府应当对应急处置措施: C

A 4小时 B 6小时 C 8小时 D 10小时

156.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针对突发事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机关是: D A 国务院

B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C 国务院派出的工作组

D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的主体是: B A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B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C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D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158. 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是: B A 救助性措施 B 控制性措施 C 保障性措施 D 防范性措施

159. 现代处置突发事件机制与传统处置机制的根本区别是: C A 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 B 复杂的经济、社会条件 C 防范为主、准备在先 D 国际合作与支持 160. 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报告的主体是: A A 单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 B 单位主管机关

C 单位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 D 单位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

161.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或者组织处置工作的政府应当对应急处置措施: C

A 继续执行 B 暂停执行 C 停止执行 D 请示是否继续执行

162. 有权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是: D A 国家主席 B 国务院 C中央军事委员会

D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

163.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送备案的主体是:

B A 上级人民政府

B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 省级人民政府 D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164.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制定主体是: A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各部门 C 国务院办公厅 D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165. 我国有权对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进行规定的主体是: C A 全国人大 B 全国人大常委会 C 国务院 D 省级人民政府

166. 负责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的机关是: C A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B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C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 D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

167.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除具有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特点外,还具有的特征是:B A 属人管理为主

B 属地管理为主 C 有利于时间处理 D 责任单位负责

168. 我国国务院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是: C A 国务院常务会议 B 国务院办公厅

C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D 国务院派出工作组

169.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是: A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常务会议

C 国务院办公厅 D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170.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指: C A 国务院办公厅 B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C 国务院有关部门 D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71. 国务院和各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成立的是: D

A 应急管理办公室 B 派出工作组 C 信息报告员 D 应急管理专家组

172. 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现了: B A 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 B 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C 国际交流与合作 D 应急培训

17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隐患排查监控工作的责任主体是: D A 县级人民政府 B 县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C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D 基层组织和单位

174. 行政人员在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之前,应当告知相对人相应的事实、理由和根据,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也可以事后告知,体现了: B A 社会动员原则 B 信息公开原则 C 比例原则

D 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原则

175. 通过分析、调查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诱因、依法采取各种手段消除突发事件存在的条件,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避免造成人身、财产的损失指: A A 突发事件预防 B 应急预案制定 C 应急管理 D 恢复重建

176.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 C A 监测与预警机制 B 信息报告与发布机制 C 协调与汇报机制 D 社会力量的动员参与机制

177. 政府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指: B A 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B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C 应急处置 D 救援机制

178. 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的主体是: C A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 应急管理部门 C 教育主管部门 D乡级以上人民政府

179. 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的建立主体是: A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各部门

C 国务院办公厅 D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180.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应当建立健全的是: B A 应急管理专家组 B 基础信息数据库 C 信息报告员制度 D 应急反应部门

181. 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 A A 解除警报 B 调整预警级别 C 停止应急措施 D 恢复重建

182. 根据应急管理的时间序列,应急预案的运行机制可以划分的阶段不包括: D

A 预测与预警 B 应急处置 C 恢复重建 D 宣传培训

183. 应急预案的制定要考虑到可操作性、预案的实施在经济上是否可行以及如何才能更有效的节约人力物力等等问题体现了下列哪一原则: D A 分级管理原则

B 快速反应原则 C 信息公布原则 D 成本控制原则

184. 根据有关突发事件的监测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确定相应预警级别,发布相关信息,采取相关措施的机制指: B A 突发事件监测机制 B 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C 应急处置机制 D 社会动员与参与机制

185.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可以决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措施的主体是: D A 市级人民政府 B 省级人民政府 C 国务院

《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答案(全) 《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 B ) A《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 B 《突发事件应对法》

C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A )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 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

3. 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B )。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4.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C )。

A 、二级 B、三级 C、四级

5. 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 )。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 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C、静观事态发展

6.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 )、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A、监测与预报 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警

7. (C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 、个人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8. 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

A 、2007年8月30日

B 、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9. 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 C )的罚款。 A、5万元 B、15万元 C、20万元 D、10万元

10.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11.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 C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D、公共信息;

12.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 B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经济责任

13. 国务院和( A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14.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 A )。 A、不变

B 、增加一倍 C、不享受

15. ( C )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国务院 B、民政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16.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 C )。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17.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 A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 B、遏制 C、消除

18. 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 A )的原则。 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19. 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 C )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A、法院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20. 突发事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基础是:D A 忧患意识 B 培训演练 C 自救互救技能 D 风险分析

21. 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是:C A 建立应急机制,做好预防工作 B 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预防工作 C 完善应急法制,做好预防工作 D 做好应急评估,做好预防工作

22. 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B A公开透明的原则 B上行下效原则 C最小代价原则

D 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放在突出位置的原则 23.对应急机制建设起基础性作用是:C A社会救助机制 B社会保障机制 C社会管理机制 D社会安抚机制

24. 建立健全应急体制要坚持:C

A 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B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统一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C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D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中央管理为主的的原则 25.处置突发事件的骨干力量是:A

A 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部队和预备役民兵 B 各个专业应急处置队伍

C 厂矿企业的广大职工和农村社区的广大群众 D广大的城市平民

26. ( B ) 是本行政区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A、党委书记 B、政府主要领导 C、政府分管领导 D、应急办主任

27.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工作的原则是(B )。

A .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 .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

28.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 .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29. 国务院和(C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30.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Ⅰ级,用(B )表示。 A.橙色; B.红色; C.黄色; D.蓝色;

31. 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B )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 B.预测预警; C.信息发布; D.评估;

32.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D )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 B.影响生产; C.引发地区; D.影响区域;

33. (C )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分级响应;

B .统一指挥; C.公众动员机制; D.以人为本;

34.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C )、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

机关等。 A .事件经过; B .救援措施;

29. 国务院和(C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30.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Ⅰ级,用(B )表示。 A.橙色; B.红色; C.黄色; D.蓝色;

31. 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B )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 B.预测预警; C.信息发布; D.评估;

32.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D )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 B.影响生产; C.引发地区;

D .影响区域;

33. (C )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分级响应; B.统一指挥; C.公众动员机制; D.以人为本;

34.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C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 .预警级别; D.公共信息;

35.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B )。 A.保留; B.撤销; C.升级; D.解散;

36.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A )”,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A.绿色通道; B.快速通道; C.特殊通道; D.直线通道;

37.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D )。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经济责任; D.刑事责任;

38. 《突发事件应对法》于(A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通过。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7月10日; C、2007年9月20日; D、2007年10月1日

39. 发现刑事、治安案件以及危及公共与人身财产安全,及时报警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报警电话是(A )。 A、110; B、119; C、112; D、120

40.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是(B )。 A、110; B、120;

C 、112; D、114

41.“一案三制”指的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B )。 A、法规; B、法制; C、体系; D、法律

42.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 B )、现场预案。 A、单位预案; B、专项预案; C、个体预案; D、普通预案

43.(C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县级人民政府;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D、社会团体

44.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属于哪种预警等级:(B) A、红色; B、黄色; C、橙色; D、蓝色

45.(C )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A、国务院;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企事业单位

46.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A )。 A、不变; B、增加一倍; C、不享受; D、增加二倍

47.( C )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国务院; B、民政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财政部门

48.( A )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 A、县级人民政府; B、企业事业单位; C、上一级人民政府; D、社会团体

49.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 C )。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D、及时向本级人大报告

50.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 A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 B、遏制; C、消除; D、控制

51.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 A )的原则。 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D、善后为主

52.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和社会安全事件。 A、地质灾害; B、森林火灾; C、公共卫生事件; D、洪涝灾害

53.(A )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县级人民政府;

B 、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公安部门

54.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四级,其中橙色表示(B ) 。 A、特别严重 B、严重 C、较重 D、一般

55. 以下不属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调整范围的是: C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紧急状态 D 公共卫生事件

56. 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特征的是: D A 发生的常规性 B 发展的确定性 C 后果的可预见性

D 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与广泛的公共性 57.自然灾害指: B

A 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 B 由于自然因素直接导致的公共突发事件 C 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D 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以及传染病疫情等事件 58.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 A

A 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B 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 C 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D 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爱你的严重程度

59.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 C A 自然灾害

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60.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突发事件的最高级别是: A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B 、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公安部门

54.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四级,其中橙色表示(B ) 。 A、特别严重 B、严重 C、较重 D、一般

55. 以下不属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调整范围的是: C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紧急状态 D 公共卫生事件

56. 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特征的是: D A 发生的常规性 B 发展的确定性 C 后果的可预见性

D 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与广泛的公共性 57.自然灾害指: B

A 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 B 由于自然因素直接导致的公共突发事件 C 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D 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以及传染病疫情等事件 58.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 A

A 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B 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 C 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D 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爱你的严重程度

59.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 C A 自然灾害

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60.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突发事件的最高级别是: A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61. 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属于: A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公共卫生事件 D 社会安全事件

62. 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 B

A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B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C 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D 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63.金融危机属于: D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涉外突发事件 D 社会安全事件

64. 《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突发事件所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状态是: D A 已经造成 B 可能造成 C 不会造成 D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

65. 根据发生的诱因、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 A A 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 B 战争状态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状态的突发事件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D 紧急状态和戒严

66. 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 洪灾 B 干旱 C 森林火灾 D 失火

67. 要实现由政府应急向全面应急转变,需要坚持的原则是:B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社会动员原则 C 依法行政原则 D 预防为主原则

68. 确保行政紧急权力正当行使的基本条件,防止行政紧急权力滥用的最好手段是: A A 实行信息公开 B 贯彻责权一致原则 C 将政府强制最小化 D 采取分级负责制

69.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C A 信息公开原则 B 社会动员原则 C 比例原则

D 预防与应急结合原则

70. 为了使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B A 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 B 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C 加强监控 D 加强应急培训

71. 哪一过程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D A 应急预案的制定 B 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C 应急知识宣传 D 城乡规划

72.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采用调解处理的解决思路加以预防的突发事件是: D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公共卫生事件 D 社会安全事件

73.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过机关是: B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D 国务院

74. 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 C A 监测、检查、控制、及时整改 B 控制、消除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危险性 C 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 D 归类分析、登记,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75.指导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的基础是: A A 风险评估 B 调查登记 C 检查监控 D 安全防范

76. 对突发事件管理本身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活动是: C A 风险评估 B 影响评估 C 管理评估 D 损失评估

77. 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行动指南、行动向导指: B A 应急准备 B 应急预案 C 风险评估 D 应急处置

78. 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急、森林(草原) 火灾等应急预案的类型是: A A 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 B 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 C 公共卫生类应急预案 D 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

79.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预警级别划分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B A 国务院

B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 C 省级人民政府

D 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

80.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公益宣传的是: D A 电视 B 报纸 C 广播 D 新闻媒体

81.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 C A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B 必要的应急演练

C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D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或必要的应急演练

82.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C )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A.12 B.8 C.4 D.24

83. 我国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法律规范不包括: D A 《防震减灾法》 B 《防洪法》 C 《环境保护法》 D 《矿山安全法》

84.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对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进行: A A 征用 B 征收 C 收购 D 没收

85. 增强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C A 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关注意识 B 提升公众应对危机的防范意识 C 增强政府的危机意识 D 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道德意识

86. 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 C

D 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

80.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公益宣传的是: D A 电视 B 报纸 C 广播 D 新闻媒体

81.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 C A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B 必要的应急演练

C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D 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或必要的应急演练

82.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C )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A.12 B.8 C.4 D.24

83. 我国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法律规范不包括: D A 《防震减灾法》 B 《防洪法》 C 《环境保护法》 D 《矿山安全法》

84.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对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进行: A A 征用 B 征收 C 收购 D 没收

85. 增强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C A 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关注意识 B 提升公众应对危机的防范意识 C 增强政府的危机意识 D 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道德意识

86. 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 C

A 经济支持 B 政策优惠 C 心理及司法援助 D 指导、帮助

87. 突发事件管理的核心问题是: D A 应急救援的有效性问题 B 恢复重建是否及时 C 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D 以政府为中心的各参与主体的权力和责任问题

88.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对象是:

A A 所有危险源、危险区域

B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 C 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

D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

89.《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并根据其相应的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应对措施,这体现了: D A 统一领导 B 属地管理 C 分级负责 D 分类管理

90.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明确机构设置、层级、权利与责任。使得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域有法可依体现了: B A 科学应对突发事件 B 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C 以人为本应对突发事件 D 协调处理突发事件

91.领导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的是: B A 国家主席 B 国务院总理 C 国务委员 D 全国人大委员长

92.《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目的是: A

A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B 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C 避免经济损失 D 促进社会发展

93.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行政领导机关的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 C A 全国人大规定 B 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 C 国务院规定 D 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94.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哪些主体的指挥和安排: D A人民政府

B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C 所属单位

D 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 95.一切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都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B A 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B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C 应急救援 D 恢复重建

96. 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 A A 预防 B 救援 C 评估 D 社会动员

97. 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体现了: A

A 一般单位内部事故隐患的防范措施 B 危险物品的防范措施

C 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D 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

98.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的内容不包括: D A 预警信息的发布

B 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的发布

C 突发事件危害警告、建议的发布 D 法律责任的发布

99. 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是突发事件发生地的: D A 居民委员会 B 村民委员会 C 其他组织

D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

100. 应急处置是一种怎样的强制性行政应急措施: A A 暂时 B 长期 C 永久 D 固定

101. 现代法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的是: A A 依法行政 B 以人为本 C 统一领导 D 比例原则 102.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如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负责主体是: C A 协商确定的人民政府 B 市级人民政府

C 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政府 D 省级人民政府

103. 应急机构设置分散,缺乏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应急预警体系和指挥体系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专业处置、救援队伍的组织等的不足体现了:

B A 政府管理职能失衡 B 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C 政府应急管理资源投入不足

D 应急管理效率不高

104. 我国第一部全面规定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急管理活动的法律是: A

A 《突发事件应对法》

B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C 《防震减灾法》

D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05. 下列不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类法律规范的是: C A 《戒严法》

B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 C 《防震减灾法》 D 《民兵战备工作规定》 106. 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之上、公务员应急能力高低的最终体现是:B A 敏锐超前的鉴别预测能力 B 快速决策能力

C 统观全局、组织协调的能力 D 沟通能力

107.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衡量一个公务员政治素质如何、工作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是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 A A 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B 提高效率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C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D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108. 决定着公务员的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在公务员的诸项素质中处于主导和统帅地位的是: A

A 公务员的政治素质 B公务员的心理素质 C公务员的业务素质 D公务员的知识素质

109.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有预兆和“导火索”,因此,公务员首先要提高发现、捕捉、判断危机信息的能力,需具有: B A 以人为本 B 危机风险意识 C 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D 责任到人

110.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起主导地位的是: A A 政府 B 社会公众

B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C 《防震减灾法》

D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05. 下列不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类法律规范的是: C A 《戒严法》

B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 C 《防震减灾法》 D 《民兵战备工作规定》 106. 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之上、公务员应急能力高低的最终体现是:B A 敏锐超前的鉴别预测能力 B 快速决策能力

C 统观全局、组织协调的能力 D 沟通能力

107.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衡量一个公务员政治素质如何、工作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是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 A A 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B 提高效率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C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D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108. 决定着公务员的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在公务员的诸项素质中处于主导和统帅地位的是: A

A 公务员的政治素质 B公务员的心理素质 C公务员的业务素质 D公务员的知识素质

109.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有预兆和“导火索”,因此,公务员首先要提高发现、捕捉、判断危机信息的能力,需具有: B A 以人为本 B 危机风险意识 C 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D 责任到人

110.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起主导地位的是: A A 政府 B 社会公众

C 人民群众 D 社会组织

111. 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不包括: D A 提高执政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B 提升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C 加强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D 增强国际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12.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 D A 救助 B 补偿 C 抚恤 D 表彰或者奖励

113.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体现了: C A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B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C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D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114.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的过程是: B A 信息报告 B 先期处置 C 应急响应 D 应急结束

115. 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体现了应急保障的哪一方面: C A 财力保障 B 物资保障 C 基本生活保障 D 医疗卫生保障

116.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可以锻炼和考验广大领导干部、党员、公务员和社会公众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论述体现了突发事件: C

A 促使设备更新 B 导致制度变革

C 促使人员能力和素质提高 D 重塑组织形象

117.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D A 救助 B 补偿 C 安置 D 抚慰

118.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公共设施的主体是: D

A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B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C 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D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

119.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立即组织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的机关是:

C A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B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C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 D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 120. 对突发事件中失去住房的人员提供居住条件,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临时居住场所指: C A 抚慰 B 补偿 C 安置 D 抚慰

121. 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特征的是: D A 发生的常规性 B 发展的确定性 C 后果的可预见性

D 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与广泛的公共性 122.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 A

A 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B 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 C 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D 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

123.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 C A 自然灾害

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24. 由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是: D A 海啸 B 风暴潮 C 寒潮 D 赤潮

125. 由于降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 A A 泥石流 B 崩塌 C 滑坡 D 地面塌陷

126. 我国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中,何种情况为特别重大地震事件: D A 死亡10人以上、失踪30人以上 B 死亡、失踪10~30人 C 死亡、失踪3~10人 D 死亡300人以上

127. 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 C A 登革热 B 禽流感 C 流行性感冒 D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128. 突发事件的发展、影响没有经验性规则进行指导,超出人类社会的预判和估量是指: B A 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 B 突发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 C 突发事件巨大的威胁性 D 突发事件后果的严重性

129. 根据发生的诱因、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 A A 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 B 战争状态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状态的突发事件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D 紧急状态和戒严 130. 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 洪灾 B 干旱 C 森林火灾 D 失火

131.2008年6月份贵州瓮安县发生的事件属于: C A 恐怖袭击 B 经济安全事件 C 群体性治安事件 D 涉外突发事件

132. 通常而言,特别重大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 A A 潜在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B 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1亿元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1000万元 C 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5000万元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500万元 D 潜在经济

损失500万元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 133.要实现由政府应急向全面应急转变,需要坚持的原则是:B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社会动员原则 C 依法行政原则 D 预防为主原则

134. 应当对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周边环境开展: B A 登记备案 B 隐患排查 C 调查整理 D 监测监控

135. 以场内应急指挥为主,强调预案的可操作性的是指: D A 国家预案 B 省级预案 C 市级预案

129. 根据发生的诱因、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 A A 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 B 战争状态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状态的突发事件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D 紧急状态和戒严 130. 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 洪灾 B 干旱 C 森林火灾 D 失火

131.2008年6月份贵州瓮安县发生的事件属于: C A 恐怖袭击 B 经济安全事件 C 群体性治安事件 D 涉外突发事件

132. 通常而言,特别重大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 A A 潜在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B 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1亿元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1000万元 C 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5000万元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500万元 D 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 133.要实现由政府应急向全面应急转变,需要坚持的原则是:B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社会动员原则 C 依法行政原则 D 预防为主原则

134. 应当对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周边环境开展: B A 登记备案 B 隐患排查 C 调查整理 D 监测监控

135. 以场内应急指挥为主,强调预案的可操作性的是指: D A 国家预案 B 省级预案 C 市级预案

空间网址:http://hi.http://www.wxphp.com//splow

百度空间“稚子居”整理收集——稚言智语志敛于中,中庸为道

D 单位预案

136. 以现场设施或活动为具体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应急预案是: C A 综合预案

B 专项预案 C 现场预案 D 整体预案

137.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不包含下列哪一原则: D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原则 C 分级管理原则 D 及时准确原则

138.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可以制定: C A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B 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 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D 国家突发事件整体应急预案 139.启用应急预案的条件指: A A 预案的适用范围 B 预案的目标 C 预案的原则 D 预案的对象

140.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依据是有: D A 客观情况 B 上级指示 C 人民群众的意见

D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141. 根据危机的类型与影响程度的差别由不同层级、类型的指挥机构来统一指挥并为其设定相应的动员权限,这一做法体现的原则是: C A 以人为本原则

B 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原则 C 分级管理原则 D 快速反应原则

142. 以下关于应急预案检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 应急预案的检查是预案实施的重要保证

空间网址:http://hi.http://www.wxphp.com//splow

百度空间“稚子居”整理收集——稚言智语志敛于中,中庸为道

B 应急预案的检查主要包括预案程序检查、预案内容检查、预案制度检查三大方面 C 通信指挥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是预案制度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D 在对预案内容进行检查时,应关注应急救援人员对应急预案的掌握

143. 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用于当年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的预备费,应当占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比例是: B A 1%~2% B 1%~3% C 2%~4% D 3%~5%

144. 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是:

A A 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B 应急救援的实施 C 社会动员的落实 D 恢复重建的开展

145. 突发事件预警的基础是: A A 监测 B 信息报告 C 信息发布 D 救援 146. 突发事件监测的主体是: D A 国务院 B 省级人民政府

C 国务院以及省级人民政府

D 国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 147.突发事件监测的对象是: C A 自然灾害、紧急状态

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战争状态 C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D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48.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的责任主体是: A A 县级人民政府

B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C 有关单位 D 应急管理机关

149.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除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外,还包括: C A 事件经过 B 救援措施 C 预警级别 D 公共信息

150. 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A 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 B 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 C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

D 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151. 我国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设置原则是: D A 公开透明、真实准确 B 分类负责、属地为主 C 统一协调、高效运作 D 分级设置、互联互动 152.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包括: D A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 B 自然灾害信息系统 C 事故灾难信息系统

D 综合信息系统和专门信息系统

153. 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A A 信息的收集 B 信息的存储 C 信息的分析 D 信息的传输

154.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指: B

A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应急主管机关传输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 B 应急主管机关向其上级机关传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

C 应急主管机关向其他国家机关或相关单位传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 D 信息报告员向应急主观机关传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行为

15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A

A 4小时 B 6小时 C 8小时 D 10小时

156.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针对突发事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机关是: D A 国务院

B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C 国务院派出的工作组

D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的主体是: B A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B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C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D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158. 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是: B A 救助性措施 B 控制性措施 C 保障性措施 D 防范性措施

159. 现代处置突发事件机制与传统处置机制的根本区别是: C A 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 B 复杂的经济、社会条件 C 防范为主、准备在先 D 国际合作与支持 160. 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报告的主体是: A A 单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 B 单位主管机关

C 单位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 D 单位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

161.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或者组织处置工作的政府应当对应急处置措施: C

A 4小时 B 6小时 C 8小时 D 10小时

156.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针对突发事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机关是: D A 国务院

B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C 国务院派出的工作组

D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的主体是: B A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B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C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D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158. 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是: B A 救助性措施 B 控制性措施 C 保障性措施 D 防范性措施

159. 现代处置突发事件机制与传统处置机制的根本区别是: C A 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 B 复杂的经济、社会条件 C 防范为主、准备在先 D 国际合作与支持 160. 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报告的主体是: A A 单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 B 单位主管机关

C 单位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 D 单位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

161.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或者组织处置工作的政府应当对应急处置措施: C

A 继续执行 B 暂停执行 C 停止执行 D 请示是否继续执行

162. 有权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是: D A 国家主席 B 国务院 C中央军事委员会

D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

163.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送备案的主体是:

B A 上级人民政府

B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 省级人民政府 D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164.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制定主体是: A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各部门 C 国务院办公厅 D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165. 我国有权对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进行规定的主体是: C A 全国人大 B 全国人大常委会 C 国务院 D 省级人民政府

166. 负责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的机关是: C A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 B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C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 D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

167.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除具有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特点外,还具有的特征是:B A 属人管理为主

B 属地管理为主 C 有利于时间处理 D 责任单位负责

168. 我国国务院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是: C A 国务院常务会议 B 国务院办公厅

C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D 国务院派出工作组

169.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是: A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常务会议

C 国务院办公厅 D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170.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指: C A 国务院办公厅 B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C 国务院有关部门 D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71. 国务院和各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成立的是: D

A 应急管理办公室 B 派出工作组 C 信息报告员 D 应急管理专家组

172. 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现了: B A 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 B 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C 国际交流与合作 D 应急培训

17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隐患排查监控工作的责任主体是: D A 县级人民政府 B 县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C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D 基层组织和单位

174. 行政人员在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之前,应当告知相对人相应的事实、理由和根据,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也可以事后告知,体现了: B A 社会动员原则 B 信息公开原则 C 比例原则

D 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原则

175. 通过分析、调查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诱因、依法采取各种手段消除突发事件存在的条件,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避免造成人身、财产的损失指: A A 突发事件预防 B 应急预案制定 C 应急管理 D 恢复重建

176.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 C A 监测与预警机制 B 信息报告与发布机制 C 协调与汇报机制 D 社会力量的动员参与机制

177. 政府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指: B A 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B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C 应急处置 D 救援机制

178. 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的主体是: C A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 应急管理部门 C 教育主管部门 D乡级以上人民政府

179. 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的建立主体是: A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各部门

C 国务院办公厅 D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180.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应当建立健全的是: B A 应急管理专家组 B 基础信息数据库 C 信息报告员制度 D 应急反应部门

181. 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 A A 解除警报 B 调整预警级别 C 停止应急措施 D 恢复重建

182. 根据应急管理的时间序列,应急预案的运行机制可以划分的阶段不包括: D

A 预测与预警 B 应急处置 C 恢复重建 D 宣传培训

183. 应急预案的制定要考虑到可操作性、预案的实施在经济上是否可行以及如何才能更有效的节约人力物力等等问题体现了下列哪一原则: D A 分级管理原则

B 快速反应原则 C 信息公布原则 D 成本控制原则

184. 根据有关突发事件的监测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确定相应预警级别,发布相关信息,采取相关措施的机制指: B A 突发事件监测机制 B 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C 应急处置机制 D 社会动员与参与机制

185.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可以决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措施的主体是: D A 市级人民政府 B 省级人民政府 C 国务院


相关文章

  • 2017年应急物流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目录)
  • 中国应急物流行业发展监测分析与市场前 景预测报告(2017-2023年) 报告编号:205055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应急物流行业研究报 ...查看


  • 2017年网络安全法考试试卷
  • 2017年网络安全法考试试卷 单位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 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当确保其具有支持业务稳定.持续运行的性 ...查看


  • 2017年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 某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目录 目录-------------------------------1 确认所处环境---------------------------2 一.总则------------------------- ...查看


  • 公司应急预案演练计划
  • 易门县方源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应急预案演练计划 一.总则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适应突发事故应急救援的需要,通过演练,进一步加强公司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组织指挥.快速响应及处置能力,营造安全 ...查看


  • 2017校园防欺凌安全教案
  • 防欺凌安全教案 学校: 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 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 ...查看


  • 2017年医院安全知识及应急技能培训考核题及答案
  • 2017年医院安全知识及应急技能培训考核题及答案 科室: 姓名: 分数: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25题,共100分) 1.现场对成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深度是( ) A .4-5厘米 B.2-3厘米 C.7-8厘米 2.为避免异物伤害,避震 ...查看


  • 2016年政法舆情年度报告(上篇)2016年政法舆情年度报告(上篇)
  • [我要纠错] [字体: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发布时间:2017-01-19 17:13:12 [编者按]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全国各级政法机关同心协力完成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 ...查看


  • 2016年矿井应急演练工作计划
  • 2017年矿井应急演练工作计划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确保我矿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及其它突发事故时,能够及时.准确.快速.高效地采取措施,防止灾情和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蔓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全矿职工生命安全 ...查看


  • 彭原初中"2017年第二十二个全国安全教育日"活动方案
  • 彭原初中"2017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方案 今年3月27日,是第二十二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是"预防校园伤害,共建平安校园".根据上级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创建"平安学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