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翻转的究竟是什么

语文课堂,要翻转的究竟是什么

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 张祖庆

时下,“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名词,快速蹿升为教育界的热词。“翻转”,

也成了新锐与创新的代名词。于是,我们看到,很多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纷纷效仿:课前录制一个微课,通过网络工具传给学生,让学生在家自学;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学生汇报,说说从这个微课中学到了什么。然后,教学沿着原来的套路进行下去。教师讲解,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亦步亦趋地分析文本。这样“旧瓶装新酒”的“翻转课堂”,形式上课堂是得到了“翻转”,但其本质,仍然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是一种新的“满堂灌”,弄不好还无谓地加重师生的负担。为了让大家对“翻转课堂”认识清晰,我们有必要将其与“传统课堂”进行对比(如下表)。

“翻转课堂”是西方引进的概念和模式。我们无法全盘照抄,但可以学用其理念,以革除常态课堂的痼疾。那么,“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常态语需要翻转的,究竟是什么呢? 文课堂,当代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师生关系可以表述为“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我—它”关系不是真正的关系,因为“它”(客体) 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

而在“我—你”关系中,师生才处于

平等地位。“我”(教师)不是把“它”

(学生)当做控制的对象,而是当作可以对话、交往、亲近的“你”。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常态语文课,教师要始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亦即教师是为了帮助学生去学,而不是让学生服务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言语实践的平台,提供表达阅读思考、分享阅读经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熠熠闪光的明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困难、疑惑或挫折,教师要注意到并及时组织学生解决,或适时质疑,或提供文本,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挫折,点燃求知欲望。

如我在教学《穷人》时,为了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与大家分享“从哪些地方读到了穷人的

‘穷’”,我让学生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当小老师主持课堂,进行对话:

小老师:请问同学们,大家从哪里读出来了“穷”?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我从第二段的第三句看出他们很穷。课文说:“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的风暴

出去打渔。她自己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他们很辛苦,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一、翻转师生关系:教服务学,而不是学服从教

小老师:还有补充吗?

生:课文中说“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光着脚”说明他们连买鞋子的钱都没

有,而且吃的是“黑面包”。我从课外了解到,黑面包不像白面包那样很软很好吃,是很硬的,没有水的话,根本吃不下去的。而且说“菜只有鱼”,渔夫天天去打渔,因为没钱买菜,只能吃鱼,从这里也能看出他们很穷。

师:老师,我想抢话筒!有鱼的生活还穷吗?我家餐桌上经常见不到鱼。

生:课文中说“只有”,说明只能吃鱼,没有其他的菜,天天都得吃鱼。

师:哦,每天都吃鱼,可能吃得都要吐了,而且只能吃那些卖不出去的小鱼,是不是?

我想请教小老师,课文第一段说“冒着寒冷的风暴出去打渔”,我觉得可能是偶尔出去的吧?

生:谁来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生笑。)

……

师:老师,我有意见!环境恶劣难道跟穷没有关系吗?

小老师:当然有关系啦!张祖庆同学啊(生笑),我没有说这个跟穷没有关系,我希望

他能理解得更深一点。

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完全成了平等交往的“我—你”关系。师生互为学生、互为教师,

气氛融洽、其乐融融。这种师生间的偶尔换位,体现了真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平等,才能打破师生之间的心理防线,“小老师”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胆地称喊出“张祖庆同学”。这样的师生换位,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变革,更是教学伦理的理性回归。在这样的教学伦理中,教师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求真、求异,师生在交往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与智慧,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产出”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在不少语文课上,尤其是公开课,课堂主角始终是教师。教师俨然是渔人,学生成

了可怜的鸬鹚。教师提问,犹如渔人下篙。渔人一下篙,孩子们纷纷到“水”中找“鱼”——“鱼”被很快找到,然后,学生把渔人需要的“鱼”纷纷吐出来。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深究起来,便会悲哀地发现:教师要问的问题,未必是孩子们真正需要解决的,且孩子们在三五秒中便能回答的问题,也不是真正的好问题、真问题。孩子们在课堂上,无非是一次又一次地跳入渔人指定的“水域”,跳下去,跳上来,“嘴”到擒来,周而复始。这跳上、跳下只是一种熟能生巧,和真正的技能无关。

我们的课堂,需要这样的“翻转”:孩子们不再是等待渔人下篙的鸬鹚,而是亲历“自

主探究——自主提问——二次探究——自主展示”的全过程。教师,不再是渔人,而是学习伙伴和组织者、激励者。

二、翻转教学顺序:先学后教,而不是先教后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应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经验背

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语文课堂更是如此。语文课是母语课,学生学习母语,并不是从零开始。尤其是白话文,学生能够依赖于生活经验和工具书大致读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展开,让学生自己认识字词、理解内容、发现问题。教师要在学生预先学习的基础上,把握起点,梳理问题,设疑导学。

反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教师仍然把学生定位为零起点实施教学。教学每一篇文本,都是

按着“揭示课题、自读课文、教学字词、整体感知、分析文本、做做练习”的套路进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同样的事,根本没有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更谈不上去思考学生需要怎样的帮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

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情景,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可以这样说,“租界”就像一枚不期而遇的炸弹,强烈地震撼了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促进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因文本中的时代和人物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体悟周恩来对“中华不振”的思考,理解并感受周恩来立志的思想与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了更直观地剖析,我在这里引用两位老师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片段,来阐释“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其中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执教者为我工作室的成员韩梅波老师)。

比较两个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教学片段效果之差异的关键点,就在于教师呈现学习资源的方式。“租界”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讲比较陌生,“租界里发生的事”对学生来说匪夷所思,因此,学生需要借助丰富的资源来突破学习的难点。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指向“引发阅读主旨深层感悟”的“源”分别是:课前教师提供的关于“租界”的学习资料、学生与父母交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学生查阅资料获得的信息、生生交流过程中彼此提供的信息、教师教学跟进引领时提供的材料。这些“源”呈蛛网状,紧紧围绕“租界”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逐步推进,缩小了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实现了阅读教学难点的突破。而“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较被动,外在信息较为单一,单向式生成的仅是对阅读主旨的理解,而非“深层感悟”。

建立在学情把握基础上的“教”不仅轻松,而且有效。教师可以通过梳理文本内容并将其与学情对接,寻找教学可切入的多个“源头”,先学后教,不断延展,不断建构,终使学生在学习和自主建构的阅读过程中豁然开朗。

三、翻转学习方式:激活思维,而不是束缚大脑

越来越多的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意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构建“探究合作学习”的新模式。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教重于学”仍然大行其道,新型学习模式更多地停留在理念上。而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维度是“翻转学习方式”,即教师努力创设“探究合作学习”的情境,不断激活学习主体的思维,让学生的大脑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如我开发的《头脑风暴与创意写作》课堂。“头脑风暴”是由美国创造学家亚历克斯. 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又称智力激励法。经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头脑风暴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发明技法群,如奥斯本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等。这些发明技法的共同特征,就是一个群体在一种既紧张又活泼的心理氛围作用下,借助于高强度的思考,通过灵感激发与碰撞,各种奇思妙想纷纷涌现。

在《头脑风暴与创意写作》课堂上,我先提出“头脑风暴”的概念——围绕同一个话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彼此不否定,不断地有创意灵感涌出来。之后,我开始播放一段奥斯卡获奖动画视频(大意:一条蚯蚓在黑暗中找到了自己的伙伴,结伴而行,突破障碍,来到光明的世界。可没料想一只大鸟从天而降,吃掉了另一条蚯蚓,蚯蚓很快变成一坨粪便。幸存的蚯蚓在大鸟的袭击下四处逃窜„„),不提供结尾,让学生根据线索,发挥想象,设计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又能自圆其说的结尾。于是,就有了以下对话:

师:头脑风暴,现在开始! 我们每个同学都是编导,根据故事线索你会设计怎样的结局呢?大胆地亮出你的创意。

生:我的创意是:那一坨便便里那条被吃了的蚯蚓又钻出来了,因为那只鸟吃得太快了,没有来得及消化,蚯蚓本身就有再生的功能,另一条蚯蚓哭的时候,它就把头钻了出来,告诉蚯蚓:哈哈,我还没死。

师:请你把“复活”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那条蚯蚓为了给同伴报仇,去找那只大鸟,那几只昆虫也一起帮它。后来鸟被激怒了,跑去吃那条蚯蚓,结果被便便滑倒了。昆虫很饿,最后把蚯蚓吃掉了。

师:你这是个复仇版本的故事,请把“复仇”写到黑板上去。

生:那条蚯蚓发现它的同伴死了之后非常生气,决定制服那只大鸟,这时它想到:大鸟的身体比我大几倍,必须找朋友联手才行。于是,它找到了蜗牛,和蜗牛联手对付那只大鸟,大鸟一口就将蚯蚓吞了下去。但是,蚯蚓在大鸟的肠道里找了一个地方躲了起来,还大鸟的身体里乱蹦乱跳,折腾得大鸟寝食难安,只好把蚯蚓吐了出来。最终,大鸟被蚯蚓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折服,成为了蚯蚓和蜗牛的好朋友。

生:一群昆虫飞了过来,大鸟一看:哇!这么多昆虫,还是不要吃蚯蚓了,把他们都给吞了。于是,大鸟拍拍翅膀,把飞过来的昆虫吞进了肚子。然后,那些昆虫家族的所有成员都飞了出来为自己的兄弟报仇,把大鸟征服了。

生:另一只蚯蚓对着鸟的排泄物伤心欲绝。而大鸟看见了那群飞来的昆虫,想吃昆虫又不想放过这条蚯蚓,就先吃了蚯蚓再吃昆虫。蚯蚓被吃进鸟的肠胃里,发现它的朋友——另一条蚯蚓。他们在肠胃里重逢后用一系列的方式逼大鸟把他们吐出来,重新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我让所有发言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故事版本的词语,然后小结:这是刚才我们头脑风暴的成果,有复活版本的,有战争版本的,有复仇版的,有智斗被征服版的,有在现实生活中快乐重逢的,有在天堂中重逢的。

上文引述的《头脑风暴与创意写作》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围绕着他们感兴趣的动画片段“创编一个富有创意而又自圆其说的结尾”。要想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势必要根据动画片的线索快速构思,因为没有任何内容或形式上的限制,学生就会有各种奇特的想法,且没有一个孩子是重复的。这种脑力活动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持续不断的创造意念,鼓励他们大胆地将个人的意见和想法清楚、明确地表述出来。这种智力激励方法,尤其是在引导写作思路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各种知识,而是学习主体之间围绕着“创意结局”这个课堂主旋律,发出自己的声音。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鼓励孩子大胆构思创意、进行想象。这一过程,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儿童的创新思维,各种创意纷至沓来,让人叫绝。

翻转课堂,要翻转的是师生关系、学教顺序、学习方式,而不是形式。否则,语文教学将走入新的泥沼

语文课堂,要翻转的究竟是什么

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 张祖庆

时下,“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名词,快速蹿升为教育界的热词。“翻转”,

也成了新锐与创新的代名词。于是,我们看到,很多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纷纷效仿:课前录制一个微课,通过网络工具传给学生,让学生在家自学;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学生汇报,说说从这个微课中学到了什么。然后,教学沿着原来的套路进行下去。教师讲解,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亦步亦趋地分析文本。这样“旧瓶装新酒”的“翻转课堂”,形式上课堂是得到了“翻转”,但其本质,仍然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是一种新的“满堂灌”,弄不好还无谓地加重师生的负担。为了让大家对“翻转课堂”认识清晰,我们有必要将其与“传统课堂”进行对比(如下表)。

“翻转课堂”是西方引进的概念和模式。我们无法全盘照抄,但可以学用其理念,以革除常态课堂的痼疾。那么,“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常态语需要翻转的,究竟是什么呢? 文课堂,当代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师生关系可以表述为“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我—它”关系不是真正的关系,因为“它”(客体) 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

而在“我—你”关系中,师生才处于

平等地位。“我”(教师)不是把“它”

(学生)当做控制的对象,而是当作可以对话、交往、亲近的“你”。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常态语文课,教师要始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亦即教师是为了帮助学生去学,而不是让学生服务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言语实践的平台,提供表达阅读思考、分享阅读经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熠熠闪光的明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困难、疑惑或挫折,教师要注意到并及时组织学生解决,或适时质疑,或提供文本,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挫折,点燃求知欲望。

如我在教学《穷人》时,为了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与大家分享“从哪些地方读到了穷人的

‘穷’”,我让学生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当小老师主持课堂,进行对话:

小老师:请问同学们,大家从哪里读出来了“穷”?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我从第二段的第三句看出他们很穷。课文说:“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的风暴

出去打渔。她自己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他们很辛苦,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一、翻转师生关系:教服务学,而不是学服从教

小老师:还有补充吗?

生:课文中说“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光着脚”说明他们连买鞋子的钱都没

有,而且吃的是“黑面包”。我从课外了解到,黑面包不像白面包那样很软很好吃,是很硬的,没有水的话,根本吃不下去的。而且说“菜只有鱼”,渔夫天天去打渔,因为没钱买菜,只能吃鱼,从这里也能看出他们很穷。

师:老师,我想抢话筒!有鱼的生活还穷吗?我家餐桌上经常见不到鱼。

生:课文中说“只有”,说明只能吃鱼,没有其他的菜,天天都得吃鱼。

师:哦,每天都吃鱼,可能吃得都要吐了,而且只能吃那些卖不出去的小鱼,是不是?

我想请教小老师,课文第一段说“冒着寒冷的风暴出去打渔”,我觉得可能是偶尔出去的吧?

生:谁来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生笑。)

……

师:老师,我有意见!环境恶劣难道跟穷没有关系吗?

小老师:当然有关系啦!张祖庆同学啊(生笑),我没有说这个跟穷没有关系,我希望

他能理解得更深一点。

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完全成了平等交往的“我—你”关系。师生互为学生、互为教师,

气氛融洽、其乐融融。这种师生间的偶尔换位,体现了真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平等,才能打破师生之间的心理防线,“小老师”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胆地称喊出“张祖庆同学”。这样的师生换位,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变革,更是教学伦理的理性回归。在这样的教学伦理中,教师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求真、求异,师生在交往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与智慧,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产出”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在不少语文课上,尤其是公开课,课堂主角始终是教师。教师俨然是渔人,学生成

了可怜的鸬鹚。教师提问,犹如渔人下篙。渔人一下篙,孩子们纷纷到“水”中找“鱼”——“鱼”被很快找到,然后,学生把渔人需要的“鱼”纷纷吐出来。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深究起来,便会悲哀地发现:教师要问的问题,未必是孩子们真正需要解决的,且孩子们在三五秒中便能回答的问题,也不是真正的好问题、真问题。孩子们在课堂上,无非是一次又一次地跳入渔人指定的“水域”,跳下去,跳上来,“嘴”到擒来,周而复始。这跳上、跳下只是一种熟能生巧,和真正的技能无关。

我们的课堂,需要这样的“翻转”:孩子们不再是等待渔人下篙的鸬鹚,而是亲历“自

主探究——自主提问——二次探究——自主展示”的全过程。教师,不再是渔人,而是学习伙伴和组织者、激励者。

二、翻转教学顺序:先学后教,而不是先教后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应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经验背

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语文课堂更是如此。语文课是母语课,学生学习母语,并不是从零开始。尤其是白话文,学生能够依赖于生活经验和工具书大致读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展开,让学生自己认识字词、理解内容、发现问题。教师要在学生预先学习的基础上,把握起点,梳理问题,设疑导学。

反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教师仍然把学生定位为零起点实施教学。教学每一篇文本,都是

按着“揭示课题、自读课文、教学字词、整体感知、分析文本、做做练习”的套路进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同样的事,根本没有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更谈不上去思考学生需要怎样的帮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

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情景,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可以这样说,“租界”就像一枚不期而遇的炸弹,强烈地震撼了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促进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因文本中的时代和人物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体悟周恩来对“中华不振”的思考,理解并感受周恩来立志的思想与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了更直观地剖析,我在这里引用两位老师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片段,来阐释“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其中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执教者为我工作室的成员韩梅波老师)。

比较两个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教学片段效果之差异的关键点,就在于教师呈现学习资源的方式。“租界”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讲比较陌生,“租界里发生的事”对学生来说匪夷所思,因此,学生需要借助丰富的资源来突破学习的难点。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指向“引发阅读主旨深层感悟”的“源”分别是:课前教师提供的关于“租界”的学习资料、学生与父母交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学生查阅资料获得的信息、生生交流过程中彼此提供的信息、教师教学跟进引领时提供的材料。这些“源”呈蛛网状,紧紧围绕“租界”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逐步推进,缩小了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实现了阅读教学难点的突破。而“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较被动,外在信息较为单一,单向式生成的仅是对阅读主旨的理解,而非“深层感悟”。

建立在学情把握基础上的“教”不仅轻松,而且有效。教师可以通过梳理文本内容并将其与学情对接,寻找教学可切入的多个“源头”,先学后教,不断延展,不断建构,终使学生在学习和自主建构的阅读过程中豁然开朗。

三、翻转学习方式:激活思维,而不是束缚大脑

越来越多的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意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构建“探究合作学习”的新模式。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教重于学”仍然大行其道,新型学习模式更多地停留在理念上。而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维度是“翻转学习方式”,即教师努力创设“探究合作学习”的情境,不断激活学习主体的思维,让学生的大脑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如我开发的《头脑风暴与创意写作》课堂。“头脑风暴”是由美国创造学家亚历克斯. 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又称智力激励法。经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头脑风暴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发明技法群,如奥斯本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等。这些发明技法的共同特征,就是一个群体在一种既紧张又活泼的心理氛围作用下,借助于高强度的思考,通过灵感激发与碰撞,各种奇思妙想纷纷涌现。

在《头脑风暴与创意写作》课堂上,我先提出“头脑风暴”的概念——围绕同一个话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彼此不否定,不断地有创意灵感涌出来。之后,我开始播放一段奥斯卡获奖动画视频(大意:一条蚯蚓在黑暗中找到了自己的伙伴,结伴而行,突破障碍,来到光明的世界。可没料想一只大鸟从天而降,吃掉了另一条蚯蚓,蚯蚓很快变成一坨粪便。幸存的蚯蚓在大鸟的袭击下四处逃窜„„),不提供结尾,让学生根据线索,发挥想象,设计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又能自圆其说的结尾。于是,就有了以下对话:

师:头脑风暴,现在开始! 我们每个同学都是编导,根据故事线索你会设计怎样的结局呢?大胆地亮出你的创意。

生:我的创意是:那一坨便便里那条被吃了的蚯蚓又钻出来了,因为那只鸟吃得太快了,没有来得及消化,蚯蚓本身就有再生的功能,另一条蚯蚓哭的时候,它就把头钻了出来,告诉蚯蚓:哈哈,我还没死。

师:请你把“复活”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那条蚯蚓为了给同伴报仇,去找那只大鸟,那几只昆虫也一起帮它。后来鸟被激怒了,跑去吃那条蚯蚓,结果被便便滑倒了。昆虫很饿,最后把蚯蚓吃掉了。

师:你这是个复仇版本的故事,请把“复仇”写到黑板上去。

生:那条蚯蚓发现它的同伴死了之后非常生气,决定制服那只大鸟,这时它想到:大鸟的身体比我大几倍,必须找朋友联手才行。于是,它找到了蜗牛,和蜗牛联手对付那只大鸟,大鸟一口就将蚯蚓吞了下去。但是,蚯蚓在大鸟的肠道里找了一个地方躲了起来,还大鸟的身体里乱蹦乱跳,折腾得大鸟寝食难安,只好把蚯蚓吐了出来。最终,大鸟被蚯蚓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折服,成为了蚯蚓和蜗牛的好朋友。

生:一群昆虫飞了过来,大鸟一看:哇!这么多昆虫,还是不要吃蚯蚓了,把他们都给吞了。于是,大鸟拍拍翅膀,把飞过来的昆虫吞进了肚子。然后,那些昆虫家族的所有成员都飞了出来为自己的兄弟报仇,把大鸟征服了。

生:另一只蚯蚓对着鸟的排泄物伤心欲绝。而大鸟看见了那群飞来的昆虫,想吃昆虫又不想放过这条蚯蚓,就先吃了蚯蚓再吃昆虫。蚯蚓被吃进鸟的肠胃里,发现它的朋友——另一条蚯蚓。他们在肠胃里重逢后用一系列的方式逼大鸟把他们吐出来,重新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我让所有发言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故事版本的词语,然后小结:这是刚才我们头脑风暴的成果,有复活版本的,有战争版本的,有复仇版的,有智斗被征服版的,有在现实生活中快乐重逢的,有在天堂中重逢的。

上文引述的《头脑风暴与创意写作》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围绕着他们感兴趣的动画片段“创编一个富有创意而又自圆其说的结尾”。要想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势必要根据动画片的线索快速构思,因为没有任何内容或形式上的限制,学生就会有各种奇特的想法,且没有一个孩子是重复的。这种脑力活动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持续不断的创造意念,鼓励他们大胆地将个人的意见和想法清楚、明确地表述出来。这种智力激励方法,尤其是在引导写作思路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各种知识,而是学习主体之间围绕着“创意结局”这个课堂主旋律,发出自己的声音。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鼓励孩子大胆构思创意、进行想象。这一过程,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儿童的创新思维,各种创意纷至沓来,让人叫绝。

翻转课堂,要翻转的是师生关系、学教顺序、学习方式,而不是形式。否则,语文教学将走入新的泥沼


相关文章

  • 教学方式的变革
  • 教学方式的变革 --赴淄博"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研讨会"学习汇报 济宁高新区第三小学 许树雷 老师们: 大家好! 我在11月15.16日赴淄博参加了"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研讨会"的学习,在 ...查看


  • 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
  •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在美国日渐流行.所谓翻转,主要指重新建构了学习流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课后复习.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在翻 ...查看


  • 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讨
  • 摘 要: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学新模式被开发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分析翻转课堂教学的含义,以及在小学教学中使用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通过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中实际的教学 ...查看


  • 5-13-培训方案
  • 2013年呼图壁县初中语文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树立教师创新的理念 一.培训主题 更新初中语文教师的理念,提升学科教学分析能力和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教研能力.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更新本县初中语文教师学科理念,以期待强化本县初中语文教师的 ...查看


  • 伯格曼·观摩会·NOC
  • 乔纳森・伯格曼是翻转课堂的先驱者之一,他与亚伦・萨姆斯最早开始翻转课堂,两人也是Flipped Learning Network(翻转学习网)的共同创办者. 今年4月18日晚,伯格曼从台湾飞来上海,准备参加两天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quo ...查看


  • 翻转课堂,助推教育改革的新亮点(昆山培本小学翻转课堂)
  • 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经过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制作教学视频的探索和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颠覆传统课堂的大胆尝试,因其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效,很快在美国流行开来,并逐渐风靡全球.2011年以来,随着国内 ...查看


  • 一份[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方法]课程研修自我评价
  • 这是今年秋季电教馆在线培训课程研修学员完成研修之后写的自我评价,叙述了他学习微课程开发的过程,其中有许多感悟可能对初涉微课程教学法的老师有分享价值.全文如下: 今年秋季,学校发出通知,有5个可以参加网上教师培训的名额.发通知的那天,课务量很 ...查看


  • 翻转课堂调查问卷(学生版)
  • 翻转课堂调查问卷(学生版) 亲爱的孩子们,您好: 您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顺利的升入初一,在小学的最后一年里面,英语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您先在家里观看教师预先录制好的视频,然后课堂上再进行相关的英语活动或者练习.我们 ...查看


  • 翻转课堂与小学传统教学的比较
  • 内容摘要:所谓翻转课堂就是由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这是目前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将它与我国小学传统教学相比较,找出翻转课堂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