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懂得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典型事例说明我国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评价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民族互助的实例,说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性义务,担负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如何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学好本框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在实践中自觉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性义务,也对学生更好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2.学情分析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关于民族问题学生通过历史和地理知识学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这些了解还只是初步的了解,对于怎样处理民族关系,我

国的民族政策以及一些民族问题学生还不能作出科学分析。

3、教法设计

结合社会热点和文本与学生实际,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活动探究、讲授法。

4.学法指导

收集整理材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5.媒体应用

多媒体、PPT

四、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卡

1.阅读教材思考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2.自我提高

(1)调查本校少数民族师生生活和信仰等方面的习俗。

(2)上网收集我国表现民族团结的歌曲,查阅其他国家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事件。

(一)引入新课

播放宋祖英《爱我中华》MTV,营造学生进入探讨我国的民族问题的氛围。 教师概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如歌曲中唱到的一样,56个星座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情同手足,休戚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我们也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国家因民族问题而分裂和解体,而我国却长期保持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呢?这与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的正确性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究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

(二)进行新课

【1】设疑置问,自学指导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

1.我国目前的民族状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

播放MTV《坐着火车去拉萨》,PPT展示西藏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图片,说明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

探究与共享: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活动中教师从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方面进行引导。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的民族概况和新型的民族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1)我国的民族概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PPT展示56个民族。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PPT展示,要求学生用历史知识印证:

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好尊严。

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2)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活动探究: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怎样形成的?目前我国各民族间的差别是否完全消除了?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点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PPT展示,学生在阅读教材基础上,小组讨论后完成下面的表格,组内分享后班级分享。

多媒体播放:新疆7·5事件

学生列举当今世界因民族问题影响国家发展的实例。

追问:为了巩固民族关系,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珍惜、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3】小组展示,师生点拨

我来建结构: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建立结构,班级分享。

同学们对所建结构自由评价,教师点拨。

【4】拓展提高

活动探究: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班级分享。

教师总结:

从国家角度而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从公民角度而言,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具体上要求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关心周围的少数民族同学。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努力学习,建设祖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理解,明确我们在巩固民族关系上我们能做什么,进一步深化对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的认识。

(四)实例探究

连线

1.人民币票面印有汉、蒙、维、藏、壮五种文字。 A民族平等

2.为配合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国家从2000年起

对民族地区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B民族团结

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没有因为玉树是少

数民族聚居区而放弃救援。

4.2987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 C共同繁荣 411名,占代表总数的13.76%,全国55个少数民

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1、4-A 2-C 3-B)

(三)课后作业

调查你所在的学校或者社区有没有少数民族?你准备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

(四)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及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要充分利用学生历史、地理学科中已有知识的迁移,结合社会热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刻领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五)板书设计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珍惜、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显著优越性。

2.能力目标

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涵及其优越性。

三、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如何保障我国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本框内容为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权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民族的一些基础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同时,学生通过已知历史、地理知识能加深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和突破。

3、教法设计

自学互帮导学法、追问教学法

4、学法指导

收集整理、学科迁移、自主探究

5、媒体应用

多媒体、PPT

四、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卡:

1. 阅读教材思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其优越性。

2.自我提高

(1)查阅地理知识,识别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的位置,了解四川的民族州。

(2)搜集民族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料。

(一)引入新课

PPT展示:中国地理挂图

你知道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你知道我们四川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学生在图上指出来。

教师概述: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是单一民族的国家,能否处理好民族问

题是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56个民族组成我国,向世界展示了民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得益于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制度。

(二)进行新课

【1】设疑置问,自学指导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具体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示意图,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进行中标志性事件。 教师概述:回顾历史,我们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步入法制化轨道,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法律保障的。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互助解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教师剖析。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和基础: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

自治机关:

自治权: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自治地方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州(设

区市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30个)、自治县(旗)(县一级民族自治地方,120个)三级。

注意:民族自治地方不包括民族乡(近1100个),民族乡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4)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追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5)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自治权的地位、含义及内容。PPT展示,连线题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1 A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

地方的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

停止执行。

(2)变通执行权自治机关根据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有权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

的公安部队,有权根据法律制定管理流动人口办法等。

(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特点,制定自治体例和单行条例,报上级批准后生效。

(4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

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事业。

(5)其他自治权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

事业,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PPT展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邓小平

追问:邓小平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

让我们一起来感悟历史:电影《红河谷》片段

师生共同探讨: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然性

PPT展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与现实情况决定的:(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2)“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3)各民族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是我国民

族区域自治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追问:邓小平指出“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有哪些?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多媒体:西藏5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追问:从西藏的变化,我们在看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适合我国的国情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

学生互助合作学习完成,举事例印证。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总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小组展示,师生点拨

播放:《天路》MTV,在此背景中各小组展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师生互评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4】拓展提高

比较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

(三)课堂总结、点评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冷战结束以来,民族分离主义浪潮持

续扩散,引发社会动荡不安,甚至战争。但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政

治优势,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大好局面。

(四)实例探究

1.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①人民代表大会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设立自治机关 C.坚持民族平等 D.保障自治权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

①维护国家统一 ②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③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A 2.D 3.D)

(三)课后作业

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优越性)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理论性强,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课前安排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

包括一些视频资料、歌曲等。在教材处理上,用学生已知地理知识导入,降低

学生知识接受的坡度。

(五)板书设计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地位

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

自治权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四个“有利于”

7.3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

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能力目标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宗

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宗教,树立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宗教政策

三、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民族问题往与宗教问题联系在一起,教材在民族之后讲宗教也就顺理成

章。本课主要让学生对我国宗教界有所了解,全面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以及如何面对宗教。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历史、地理学习中对宗教有一些了解,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接触,

但这些知识储备还有足以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3.教法设计

情境教学、追问教学

4.学法指导

社区调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5.媒体应用

多媒体、PPT

四、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卡

1.阅读教材思考

怎样全面地理解的我国的宗教政策?

2.自我提高

(1)了解本地居民宗教信仰情况。

(2)查阅资料知道宗教与邪教、封建迷信的区别。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华蓥山宝鼎香会》视频

宝鼎是华蓥山主峰,周围群山拱卫,山形似鼎,故称宝鼎。是我国八大佛

教圣地之一,素有“东朝宝鼎,西朝峨嵋”之说,以其悠久丰厚的佛教文化闻名

天下。前山后山沿途原有39座寺庙,但多被“文革”毁坏,现正逐步恢复。 每

年农历六月十九,上山参拜的人非常多,政府出动警力进行保护。出动警力对香

会活动进行保护说了政府对宗教是什么态度?很多百姓上山参拜说明我对实行

怎样的宗教政策?

(二)进行新课

【1】设疑置问,自学指导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

1.如何正确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2.中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宗教?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概述: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约60亿人口当中,信教的约有48亿,我国

相对比例较小,但绝对数字也有一亿人左右。从时间上看,我国宗教都有较长的

历史。在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都信仰宗教,民族和宗教联系密切,因

此认真处理好宗教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问题。我们必须制定正确的宗

教政策。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我国宗教掠影

多媒体播放《中国五大宗教领袖齐聚庐山为新年祈福》

追问:我国的五大宗教分别是哪些宗教?

从中你看出它们有着怎样的传统和主张?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它们有爱国爱教、团结进步、

服务社会的传统,主张和谐、和平。)

(二)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学生在粗读本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共建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

策结构。

PPT展示,我来建结构: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并由其讲解,教师点评。

(1)基本内涵:PPT展示

①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信不信教的自由

②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

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信哪种宗教的自由

③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

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信哪个教派的自由

④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何时信教的自由——何时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政

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

全面、完整的政策。

活动探究:在我国宗教信仰已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可

以信仰宗教吗?

学生分组讨论,在班级分享观点,教师点评。

宗教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则不是个人的私事了。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

主义科学理论所武装的,是彻底的无神论。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

不得信教,若选择了信教,就要劝其退党。作为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共青团

员,同共产党员一样不允许信仰宗教的

(3)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

体现。

(4)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

进行。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活动探究:既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为什么还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有利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有利于防止

不依法规、不讲政策的行为发生,以便更好地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

教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

多媒体:法轮功分子违法犯罪活动

学生自由谈所了解法轮功的一些灭人性的做法,讨论法轮功是不是宗教。

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充宗教的一种邪恶势力。不同于一般的封建迷

信,更与正常的宗教活动有区别。其本质上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查一查:世界八大邪教。

“奥姆真理”、“人民圣殿”、 “天堂之门”、 “大卫教派”、“上帝之子”、

“太阳圣殿”、“统一教派”、 “科学教派”。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追问:独立自主是不是就不与外界交往?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活动探究:宗教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如何引导宗教与

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不是要消灭宗教?

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两

个“要求”和两个“支持”。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并非要信教群众放弃信仰。积极引导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能消灭宗教的消极作用,只能把其消极作用限

制到最小限度。

追问:我国的宗教政策就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吗?

(三)弘扬科学精神

合作探究:弘扬科学精神的原因与要求是什么?

1.弘扬科学精神的原因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

2.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

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

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反对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反对封建

迷信,反对邪教。

【3】小组展示,师生点拨

活动探究: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不是实行禁止等其它的

政策?

小组分组讨论,班级分享,师生互评。

宗教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根本利

益是一致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信教群众和不

信教群众的团结。

追问: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4】拓展提高

如何全面正确看待我国的宗教现象?

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其消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在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既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又要反对利用宗教进

行违法犯罪;既不能人为消灭宗教,又要弘扬科学精神。

(三)课堂总结、点评

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以宗教信仰自由为核心的,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实行这

一政策,是由宗教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

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决定的,我们在对待宗教问题上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来

对待。

(四)实例探究

1. 某中学高三年级学生就“如何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举行了一

次课堂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B.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可以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

C.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D.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根据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是

A. 既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又要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B. 为了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应鼓励人们信教

C. 在各种场合都不应该宣传有神论 D. 允许外国宗教组织来我国传教

3.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青年学生应该是

A. 时时处处宣传科学,宣传无神论 B. 不信教、不传教,也要别人不信教

C. 树立科学世界观,做无神论者 D. 坚持在任何场所批判有神论

(1.D 2.A 3.C)

(三)课后作业

辨析: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宣传无神论是矛盾的。

(四)教学体会

从本地宗教活动导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

信仰自由政策,抵制邪教,远离封建迷信思想。

(五)板书设计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我国宗教掠影

(二)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弘扬科学精神

1.弘扬科学精神的原因

2.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

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和优势与实现的途径。

2.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发

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分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深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引导他们积极

参加有益的政治活动,树立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和优势及其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如何保

障人民当家作主。

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

三、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

物。在前面学习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以主题探究方式把握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的特点和优势、人民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和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

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2.学情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学生通过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其具体内容,对其有

了一定的了解,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了一定的

基础。

3.教法设计

创设情境,主题探究。

4.学法指导

社区调查、资料查阅、合作学习。

5.媒体应用

PPT

四、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卡

1.阅读教材思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和优势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

家作主的。

2.自我提高

采访本单位人大代表或民主党派成员,提前理好自己关心问题的访谈提纲。

(一)引入新课

回顾旧知:你知道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PPT展示:我国的民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的社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主义民主制度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追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进行新课

【1】设疑置问,自学指导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2.把握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问题。(有哪些制度保证?怎样体现?)

3.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社会主我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教师PPT展示。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聚焦人民当家作主,感悟我国的政治制度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政治制度。

主题探究:分组探究,每个小组选择其中某一个政治制度,合作学习说明这一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学生在形成结论后,分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点评。

1.本组选择的政治制度是 。

2.该制度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教师总结:PPT展示对应点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的根本任务是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多党派参政扩大了各界人士的政治参与,拓宽了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这一制度也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及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主权利。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

效最广泛的途径。在民主结构上,实行基层群众自治,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

三、走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味“有机统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每年春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照法定程序举行会议,依法履行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职权。在其履行职权的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主题探究:分组探究,每个小组在“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或“通过《规划纲要》”中选其一,合作学习说明其是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学生在形成结论后,分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点评。

1.本组选择是 。

2. 分析其是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教师总结:PPT展示对应点评

(1)“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看统一

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党中央在人大选举前提出国家机关领导人选的建议名单。

依法治国: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名单不是直接交全国人大代表选举,而是通过法定程序,由人大主席团向全国人大会议提出推荐候选人,经过人大代表讨论,酝酿协商后确定正式候选人,再经过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国家机关领导人,整个过程都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

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无论是讨论酝酿候选人,还是投票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都是经过人大代表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充分发挥了当家作主的作用

(2)“通过《规划纲要》”看统一

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党中央在人大会议之前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依法治国: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并不是直接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而

是通过法定程序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经过全国人大会议批准,整个程序都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审议、批准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建议提交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小组展示,师生点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组内分享,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PPT展示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国家的基本方略。

【4】拓展提高

时政链接:党外干部政府任职谱:国务院系统有2正15副、29位副省长 (http://www.china.com.cn/news/2012-06/04/content_25557504_2.htm)

结合本节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如何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

(三)课堂总结、点评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将民主落到实处,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四)实例探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课后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深入社区调查,就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一个调查报告,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四)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讲理论性强、综合性大,学生在理解、概括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引入,为学生储备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生生互帮;通过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通过课后社区调查形成报告,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

(五)板书设计

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聚焦人民当家作主,感悟我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如何保障人民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家作主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走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味“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懂得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典型事例说明我国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评价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民族互助的实例,说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性义务,担负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如何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学好本框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在实践中自觉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性义务,也对学生更好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2.学情分析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关于民族问题学生通过历史和地理知识学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这些了解还只是初步的了解,对于怎样处理民族关系,我

国的民族政策以及一些民族问题学生还不能作出科学分析。

3、教法设计

结合社会热点和文本与学生实际,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活动探究、讲授法。

4.学法指导

收集整理材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5.媒体应用

多媒体、PPT

四、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卡

1.阅读教材思考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2.自我提高

(1)调查本校少数民族师生生活和信仰等方面的习俗。

(2)上网收集我国表现民族团结的歌曲,查阅其他国家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事件。

(一)引入新课

播放宋祖英《爱我中华》MTV,营造学生进入探讨我国的民族问题的氛围。 教师概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如歌曲中唱到的一样,56个星座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情同手足,休戚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我们也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国家因民族问题而分裂和解体,而我国却长期保持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呢?这与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的正确性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究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

(二)进行新课

【1】设疑置问,自学指导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

1.我国目前的民族状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

播放MTV《坐着火车去拉萨》,PPT展示西藏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图片,说明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

探究与共享: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活动中教师从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方面进行引导。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的民族概况和新型的民族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1)我国的民族概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PPT展示56个民族。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PPT展示,要求学生用历史知识印证:

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好尊严。

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2)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活动探究: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怎样形成的?目前我国各民族间的差别是否完全消除了?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点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PPT展示,学生在阅读教材基础上,小组讨论后完成下面的表格,组内分享后班级分享。

多媒体播放:新疆7·5事件

学生列举当今世界因民族问题影响国家发展的实例。

追问:为了巩固民族关系,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珍惜、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3】小组展示,师生点拨

我来建结构: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建立结构,班级分享。

同学们对所建结构自由评价,教师点拨。

【4】拓展提高

活动探究: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班级分享。

教师总结:

从国家角度而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从公民角度而言,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具体上要求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关心周围的少数民族同学。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努力学习,建设祖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理解,明确我们在巩固民族关系上我们能做什么,进一步深化对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的认识。

(四)实例探究

连线

1.人民币票面印有汉、蒙、维、藏、壮五种文字。 A民族平等

2.为配合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国家从2000年起

对民族地区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B民族团结

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没有因为玉树是少

数民族聚居区而放弃救援。

4.2987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 C共同繁荣 411名,占代表总数的13.76%,全国55个少数民

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1、4-A 2-C 3-B)

(三)课后作业

调查你所在的学校或者社区有没有少数民族?你准备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

(四)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及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要充分利用学生历史、地理学科中已有知识的迁移,结合社会热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刻领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五)板书设计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珍惜、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显著优越性。

2.能力目标

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涵及其优越性。

三、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如何保障我国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本框内容为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权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民族的一些基础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同时,学生通过已知历史、地理知识能加深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和突破。

3、教法设计

自学互帮导学法、追问教学法

4、学法指导

收集整理、学科迁移、自主探究

5、媒体应用

多媒体、PPT

四、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卡:

1. 阅读教材思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其优越性。

2.自我提高

(1)查阅地理知识,识别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的位置,了解四川的民族州。

(2)搜集民族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料。

(一)引入新课

PPT展示:中国地理挂图

你知道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你知道我们四川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学生在图上指出来。

教师概述: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是单一民族的国家,能否处理好民族问

题是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56个民族组成我国,向世界展示了民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得益于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制度。

(二)进行新课

【1】设疑置问,自学指导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具体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示意图,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进行中标志性事件。 教师概述:回顾历史,我们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步入法制化轨道,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法律保障的。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互助解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教师剖析。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和基础: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

自治机关:

自治权: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自治地方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州(设

区市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30个)、自治县(旗)(县一级民族自治地方,120个)三级。

注意:民族自治地方不包括民族乡(近1100个),民族乡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4)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追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5)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自治权的地位、含义及内容。PPT展示,连线题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1 A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

地方的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

停止执行。

(2)变通执行权自治机关根据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有权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

的公安部队,有权根据法律制定管理流动人口办法等。

(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特点,制定自治体例和单行条例,报上级批准后生效。

(4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

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事业。

(5)其他自治权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

事业,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PPT展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邓小平

追问:邓小平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

让我们一起来感悟历史:电影《红河谷》片段

师生共同探讨: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然性

PPT展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与现实情况决定的:(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2)“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3)各民族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是我国民

族区域自治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追问:邓小平指出“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有哪些?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多媒体:西藏5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追问:从西藏的变化,我们在看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适合我国的国情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

学生互助合作学习完成,举事例印证。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总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小组展示,师生点拨

播放:《天路》MTV,在此背景中各小组展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师生互评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4】拓展提高

比较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

(三)课堂总结、点评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冷战结束以来,民族分离主义浪潮持

续扩散,引发社会动荡不安,甚至战争。但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政

治优势,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大好局面。

(四)实例探究

1.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①人民代表大会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设立自治机关 C.坚持民族平等 D.保障自治权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

①维护国家统一 ②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③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A 2.D 3.D)

(三)课后作业

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优越性)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理论性强,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课前安排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

包括一些视频资料、歌曲等。在教材处理上,用学生已知地理知识导入,降低

学生知识接受的坡度。

(五)板书设计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地位

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

自治权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四个“有利于”

7.3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

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能力目标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宗

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宗教,树立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宗教政策

三、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民族问题往与宗教问题联系在一起,教材在民族之后讲宗教也就顺理成

章。本课主要让学生对我国宗教界有所了解,全面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以及如何面对宗教。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历史、地理学习中对宗教有一些了解,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接触,

但这些知识储备还有足以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3.教法设计

情境教学、追问教学

4.学法指导

社区调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5.媒体应用

多媒体、PPT

四、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卡

1.阅读教材思考

怎样全面地理解的我国的宗教政策?

2.自我提高

(1)了解本地居民宗教信仰情况。

(2)查阅资料知道宗教与邪教、封建迷信的区别。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华蓥山宝鼎香会》视频

宝鼎是华蓥山主峰,周围群山拱卫,山形似鼎,故称宝鼎。是我国八大佛

教圣地之一,素有“东朝宝鼎,西朝峨嵋”之说,以其悠久丰厚的佛教文化闻名

天下。前山后山沿途原有39座寺庙,但多被“文革”毁坏,现正逐步恢复。 每

年农历六月十九,上山参拜的人非常多,政府出动警力进行保护。出动警力对香

会活动进行保护说了政府对宗教是什么态度?很多百姓上山参拜说明我对实行

怎样的宗教政策?

(二)进行新课

【1】设疑置问,自学指导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

1.如何正确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2.中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宗教?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概述: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约60亿人口当中,信教的约有48亿,我国

相对比例较小,但绝对数字也有一亿人左右。从时间上看,我国宗教都有较长的

历史。在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都信仰宗教,民族和宗教联系密切,因

此认真处理好宗教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问题。我们必须制定正确的宗

教政策。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我国宗教掠影

多媒体播放《中国五大宗教领袖齐聚庐山为新年祈福》

追问:我国的五大宗教分别是哪些宗教?

从中你看出它们有着怎样的传统和主张?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它们有爱国爱教、团结进步、

服务社会的传统,主张和谐、和平。)

(二)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学生在粗读本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共建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

策结构。

PPT展示,我来建结构: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并由其讲解,教师点评。

(1)基本内涵:PPT展示

①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信不信教的自由

②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

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信哪种宗教的自由

③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

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信哪个教派的自由

④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何时信教的自由——何时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政

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

全面、完整的政策。

活动探究:在我国宗教信仰已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可

以信仰宗教吗?

学生分组讨论,在班级分享观点,教师点评。

宗教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则不是个人的私事了。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

主义科学理论所武装的,是彻底的无神论。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

不得信教,若选择了信教,就要劝其退党。作为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共青团

员,同共产党员一样不允许信仰宗教的

(3)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

体现。

(4)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

进行。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活动探究:既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为什么还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有利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有利于防止

不依法规、不讲政策的行为发生,以便更好地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

教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

多媒体:法轮功分子违法犯罪活动

学生自由谈所了解法轮功的一些灭人性的做法,讨论法轮功是不是宗教。

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充宗教的一种邪恶势力。不同于一般的封建迷

信,更与正常的宗教活动有区别。其本质上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查一查:世界八大邪教。

“奥姆真理”、“人民圣殿”、 “天堂之门”、 “大卫教派”、“上帝之子”、

“太阳圣殿”、“统一教派”、 “科学教派”。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追问:独立自主是不是就不与外界交往?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活动探究:宗教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如何引导宗教与

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不是要消灭宗教?

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两

个“要求”和两个“支持”。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并非要信教群众放弃信仰。积极引导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能消灭宗教的消极作用,只能把其消极作用限

制到最小限度。

追问:我国的宗教政策就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吗?

(三)弘扬科学精神

合作探究:弘扬科学精神的原因与要求是什么?

1.弘扬科学精神的原因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

2.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

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

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反对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反对封建

迷信,反对邪教。

【3】小组展示,师生点拨

活动探究: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不是实行禁止等其它的

政策?

小组分组讨论,班级分享,师生互评。

宗教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根本利

益是一致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信教群众和不

信教群众的团结。

追问: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4】拓展提高

如何全面正确看待我国的宗教现象?

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其消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在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既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又要反对利用宗教进

行违法犯罪;既不能人为消灭宗教,又要弘扬科学精神。

(三)课堂总结、点评

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以宗教信仰自由为核心的,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实行这

一政策,是由宗教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

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决定的,我们在对待宗教问题上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来

对待。

(四)实例探究

1. 某中学高三年级学生就“如何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举行了一

次课堂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B.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可以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

C.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D.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根据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是

A. 既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又要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B. 为了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应鼓励人们信教

C. 在各种场合都不应该宣传有神论 D. 允许外国宗教组织来我国传教

3.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青年学生应该是

A. 时时处处宣传科学,宣传无神论 B. 不信教、不传教,也要别人不信教

C. 树立科学世界观,做无神论者 D. 坚持在任何场所批判有神论

(1.D 2.A 3.C)

(三)课后作业

辨析: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宣传无神论是矛盾的。

(四)教学体会

从本地宗教活动导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

信仰自由政策,抵制邪教,远离封建迷信思想。

(五)板书设计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我国宗教掠影

(二)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弘扬科学精神

1.弘扬科学精神的原因

2.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

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和优势与实现的途径。

2.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发

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分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深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引导他们积极

参加有益的政治活动,树立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和优势及其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如何保

障人民当家作主。

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

三、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

物。在前面学习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以主题探究方式把握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的特点和优势、人民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和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

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2.学情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学生通过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其具体内容,对其有

了一定的了解,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了一定的

基础。

3.教法设计

创设情境,主题探究。

4.学法指导

社区调查、资料查阅、合作学习。

5.媒体应用

PPT

四、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卡

1.阅读教材思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和优势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

家作主的。

2.自我提高

采访本单位人大代表或民主党派成员,提前理好自己关心问题的访谈提纲。

(一)引入新课

回顾旧知:你知道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PPT展示:我国的民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的社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主义民主制度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追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进行新课

【1】设疑置问,自学指导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2.把握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问题。(有哪些制度保证?怎样体现?)

3.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社会主我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教师PPT展示。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聚焦人民当家作主,感悟我国的政治制度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政治制度。

主题探究:分组探究,每个小组选择其中某一个政治制度,合作学习说明这一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学生在形成结论后,分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点评。

1.本组选择的政治制度是 。

2.该制度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教师总结:PPT展示对应点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的根本任务是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多党派参政扩大了各界人士的政治参与,拓宽了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这一制度也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及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主权利。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

效最广泛的途径。在民主结构上,实行基层群众自治,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

三、走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味“有机统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每年春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照法定程序举行会议,依法履行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职权。在其履行职权的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主题探究:分组探究,每个小组在“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或“通过《规划纲要》”中选其一,合作学习说明其是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学生在形成结论后,分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点评。

1.本组选择是 。

2. 分析其是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教师总结:PPT展示对应点评

(1)“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看统一

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党中央在人大选举前提出国家机关领导人选的建议名单。

依法治国: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名单不是直接交全国人大代表选举,而是通过法定程序,由人大主席团向全国人大会议提出推荐候选人,经过人大代表讨论,酝酿协商后确定正式候选人,再经过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国家机关领导人,整个过程都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

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无论是讨论酝酿候选人,还是投票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都是经过人大代表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充分发挥了当家作主的作用

(2)“通过《规划纲要》”看统一

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党中央在人大会议之前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依法治国: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并不是直接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而

是通过法定程序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经过全国人大会议批准,整个程序都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审议、批准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建议提交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小组展示,师生点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组内分享,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PPT展示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国家的基本方略。

【4】拓展提高

时政链接:党外干部政府任职谱:国务院系统有2正15副、29位副省长 (http://www.china.com.cn/news/2012-06/04/content_25557504_2.htm)

结合本节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如何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

(三)课堂总结、点评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将民主落到实处,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四)实例探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课后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深入社区调查,就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一个调查报告,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四)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讲理论性强、综合性大,学生在理解、概括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引入,为学生储备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生生互帮;通过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通过课后社区调查形成报告,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

(五)板书设计

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聚焦人民当家作主,感悟我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如何保障人民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家作主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走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味“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相关文章

  •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
  •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1.民 ...查看


  • 民族区域自治
  • 民族区域自治:保障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制度基石--以延边朝鲜族自 治州60年实践为例 发布日期:2014-05-30 作者:朴今海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摘要:近些年学界政界一些人对我国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的 ...查看


  •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
  • 1945年9月,当中国人民还沉浸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喜悦之中时,内蒙苏尼特右旗冒出一个"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委派,乌兰夫同志带领几名干部"单刀赴会",经过在苏 ...查看


  •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 第三单元(5--7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 1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⑴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⑵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 ...查看


  • 民族政策常识基础点
  • 民族政策常识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1.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 ...查看


  • 2016国家工作人员普法试题答案--民族宗教法律知识专题
  •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oo o o o o民族宗教法律知识专题 第一章 法律 1.(单选题)我国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 ...查看


  • 关于政治的论文
  •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物的制度.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 ...查看


  • 2014届中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试题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 2013-2014学年度政治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卷--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有不 ...查看


  • 民族政策常识问答(答案)
  • 民族政策常识问答复习题 1.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什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