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常识问答(答案)

民族政策常识问答复习题

1.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什么是中华民族?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国家的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开创的,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共同愿望。在这个国家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逐渐形成、强化。“中华民族”一词虽是20世纪初出现的,但凝聚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是对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特点的总结和概括。

3.中华民族有哪些特点?

(1)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特别悠久。

(2)各民族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3)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很广

(4)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4.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上的向心力。中国各民族始终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中国”的概念不是只指某一个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而是把众多民族都包括在中国的范围之内。

(2)经济上的互补性。中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依赖,把各民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3)文化上的多样性。中国多民族的结构决定了文化上的多样性,而文化上的多样性又如同政治上的向心力、经济上的互补性一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总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6.什么是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7.我国的民族平等有哪些特征?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8.我国民族平等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9.我国民族平等有哪些特征?

1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10.为什么说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内民族关系的状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民族平等又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11.什么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它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12.我国民族团结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13.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14.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15.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16.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各民族只有一律平等,才能共同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更好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的管理。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证,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形成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牢固向心力。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各民族只有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理想状态,各民族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就会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整体优势和创造活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7.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 2

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一般的地方自治,而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结合起来的制度,所以叫民族区域自治。

18.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经历了实践、确立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19.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建立于何时?

1947年5月1日,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同志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

20.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几级?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分为三级:省一级的自治区、地区一级的自治州、县一级的自治县(旗)。每个民族自治地方都有一定的管辖区域,同其他地区有明确的界线,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21.我国建立了多少个民族自治地方?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44个少数民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共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总面积为61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3%,总人口1.6亿人。

22.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自主权。

2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2)建立自治机关(3)行使自治权

2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1)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5.新时期我党在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方面的方针是什么?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要坚持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26.国家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政策有哪些?

(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6条、17条、18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7.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国家采取了哪些办法?

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国家采取了创办民族院校或在普通高校创办民族班、挂职锻炼、军队培养和在实际工作中帮助成长等多种办法,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

28.为什么要大力培养得力的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我党的一贯方针,是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关键。

3

少数民族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同本民族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了解本民族和本地区的特点,他们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几十年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整个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北京市少数民族干部已达4.5万人,特别是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4.9%。

29.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党和国家都采取了哪些方针政策?

(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2)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30.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5)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31. 什么是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著民俗特点,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往往以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瑰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情趣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是各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32. 民族体育有哪些特点?

民族体育具有传统性、集会性、节庆性、游艺性、风俗性、表演性等特点。

33. 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何时何地举办?共有多少个比赛项目?

1953年,在天津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加这次运动会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苗、傣、朝鲜、满、汉等民族的395名运动员,共进行了400多个项目的比赛。

34.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几年举办一次?截至目前,共举办了几届?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截至目前,共举办了9届;第10届将于2015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行。

35.我国少数民族的语系有哪些?

4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达80种以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五个语系。55个少数民族中,22个少数民族有正式使用的本民族文字,数量达28种。

36.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1)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时,使用当地民族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3)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公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语言文字为主;

(4)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5)帮助少数民族发展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课本,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并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6)各民族互相尊重对方的语言文字,提倡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学习当地民族的语言文字,提倡少数民族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7)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使用两种以上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应当给予奖励;

(8)逐步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

37.国家为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采取了哪些措施?

(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如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扫盲条例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等等,都对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

(2)设立专门的机构

中央和有关的民族地区都建立了民族语文工作机构,还建立了跨省区的民族语文工作协作机构,指导和管理民族语文工作。

(3)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重视发展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文化、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尊重并重视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帮助他们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行使法律权利。

38.什么是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俗、命名、居住和生产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喜好、风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39.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

(1)群众性。只要形成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历史和自然因素存在,民族风俗习惯就会长期存在。民族风俗习惯世代相传,已渗透到该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2)民族性。民族风俗习惯主要反映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着民族性;由于这种风俗习惯往往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情感相联系,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有时又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 5

(3)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和经济条件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表现为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上的不同。

40.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1)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2)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3)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4)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5)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6)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41.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包括哪些内容?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保持”和“改革”两个方面。

一方面强调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自己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谁也没有权利去干涉,不得破坏他们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中,既在精华,也有陋习,对于那些影响或阻碍民族自身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风俗习惯,通过教育群众,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要求,逐步引导群众自觉地扬弃或改革。

42.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重要意义?

(1)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因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才能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由于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一个民族的群众对本民族风俗习惯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待自己的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自己民族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歧视和侮辱,就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和侮辱。因此,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损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之间的团结,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应当被禁止。

43.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社会实体,一种社会力量,包括宗教行为、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组织等。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要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将长期存在。

44.我国有哪几种宗教?

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现在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以及一些民间信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

45.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5)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46.我国宪法中关于宗教方面有何具体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6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47. 如何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换言之 ,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仲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之间,信仰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的群众之间,都要彼此尊重,互相团结。

48.如何理解教育法关于“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们国家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得利用宗教活动妨碍义务教育的实施。

49.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0.“三个离不开”是指什么?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51.什么是“四个认同”?

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5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53.什么是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54 .我国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四优先”政策是什么?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艺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文物保护优先安排。 55 .我国的五种少数民族丛书有那些?.

即《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持编辑。

55 .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是什么?

《格萨尔》(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蒙古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

7

民族政策常识问答复习题

1.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什么是中华民族?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国家的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开创的,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共同愿望。在这个国家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逐渐形成、强化。“中华民族”一词虽是20世纪初出现的,但凝聚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是对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特点的总结和概括。

3.中华民族有哪些特点?

(1)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特别悠久。

(2)各民族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3)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很广

(4)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4.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上的向心力。中国各民族始终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中国”的概念不是只指某一个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而是把众多民族都包括在中国的范围之内。

(2)经济上的互补性。中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依赖,把各民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3)文化上的多样性。中国多民族的结构决定了文化上的多样性,而文化上的多样性又如同政治上的向心力、经济上的互补性一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总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6.什么是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7.我国的民族平等有哪些特征?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8.我国民族平等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9.我国民族平等有哪些特征?

1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10.为什么说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内民族关系的状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民族平等又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11.什么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它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12.我国民族团结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13.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14.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15.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16.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各民族只有一律平等,才能共同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更好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的管理。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证,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形成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牢固向心力。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各民族只有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理想状态,各民族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就会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整体优势和创造活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7.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 2

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一般的地方自治,而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结合起来的制度,所以叫民族区域自治。

18.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经历了实践、确立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19.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建立于何时?

1947年5月1日,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同志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

20.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几级?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分为三级:省一级的自治区、地区一级的自治州、县一级的自治县(旗)。每个民族自治地方都有一定的管辖区域,同其他地区有明确的界线,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21.我国建立了多少个民族自治地方?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44个少数民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共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总面积为61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3%,总人口1.6亿人。

22.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自主权。

2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2)建立自治机关(3)行使自治权

2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1)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5.新时期我党在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方面的方针是什么?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要坚持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26.国家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政策有哪些?

(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6条、17条、18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7.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国家采取了哪些办法?

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国家采取了创办民族院校或在普通高校创办民族班、挂职锻炼、军队培养和在实际工作中帮助成长等多种办法,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

28.为什么要大力培养得力的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我党的一贯方针,是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关键。

3

少数民族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同本民族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了解本民族和本地区的特点,他们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几十年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整个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北京市少数民族干部已达4.5万人,特别是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4.9%。

29.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党和国家都采取了哪些方针政策?

(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2)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30.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5)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31. 什么是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著民俗特点,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往往以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瑰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情趣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是各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32. 民族体育有哪些特点?

民族体育具有传统性、集会性、节庆性、游艺性、风俗性、表演性等特点。

33. 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何时何地举办?共有多少个比赛项目?

1953年,在天津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加这次运动会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苗、傣、朝鲜、满、汉等民族的395名运动员,共进行了400多个项目的比赛。

34.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几年举办一次?截至目前,共举办了几届?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截至目前,共举办了9届;第10届将于2015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行。

35.我国少数民族的语系有哪些?

4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达80种以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五个语系。55个少数民族中,22个少数民族有正式使用的本民族文字,数量达28种。

36.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1)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时,使用当地民族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3)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公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语言文字为主;

(4)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5)帮助少数民族发展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课本,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并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6)各民族互相尊重对方的语言文字,提倡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学习当地民族的语言文字,提倡少数民族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7)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使用两种以上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应当给予奖励;

(8)逐步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

37.国家为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采取了哪些措施?

(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如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扫盲条例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等等,都对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

(2)设立专门的机构

中央和有关的民族地区都建立了民族语文工作机构,还建立了跨省区的民族语文工作协作机构,指导和管理民族语文工作。

(3)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重视发展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文化、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尊重并重视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帮助他们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行使法律权利。

38.什么是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俗、命名、居住和生产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喜好、风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39.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

(1)群众性。只要形成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历史和自然因素存在,民族风俗习惯就会长期存在。民族风俗习惯世代相传,已渗透到该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2)民族性。民族风俗习惯主要反映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着民族性;由于这种风俗习惯往往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情感相联系,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有时又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 5

(3)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和经济条件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表现为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上的不同。

40.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1)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2)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3)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4)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5)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6)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41.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包括哪些内容?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保持”和“改革”两个方面。

一方面强调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自己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谁也没有权利去干涉,不得破坏他们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中,既在精华,也有陋习,对于那些影响或阻碍民族自身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风俗习惯,通过教育群众,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要求,逐步引导群众自觉地扬弃或改革。

42.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重要意义?

(1)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因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才能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由于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一个民族的群众对本民族风俗习惯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待自己的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自己民族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歧视和侮辱,就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和侮辱。因此,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损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之间的团结,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应当被禁止。

43.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社会实体,一种社会力量,包括宗教行为、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组织等。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要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将长期存在。

44.我国有哪几种宗教?

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现在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以及一些民间信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

45.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5)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46.我国宪法中关于宗教方面有何具体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6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47. 如何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换言之 ,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仲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之间,信仰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的群众之间,都要彼此尊重,互相团结。

48.如何理解教育法关于“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们国家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得利用宗教活动妨碍义务教育的实施。

49.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0.“三个离不开”是指什么?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51.什么是“四个认同”?

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5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53.什么是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54 .我国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四优先”政策是什么?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艺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文物保护优先安排。 55 .我国的五种少数民族丛书有那些?.

即《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持编辑。

55 .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是什么?

《格萨尔》(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蒙古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

7


相关文章

  • 2013公务员行测技巧
  • [行测技巧]:试读部分内容 您好,这是学习的顺序和学习中用到的资料,您先看一下: 20天行测75-80分方案:行测要先熟悉教材的题型和知识点(教材书店里都有),这样很快就能达到55-60分,再学行测培训视频,提高到65-70分,最后你还是有 ...查看


  • 秒杀技巧之常识判断
  • 秒杀技巧之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是国考行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强调考生的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综合管理基本素质,就是指对政治.经济.法律等综合管理常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强调这方面的 ...查看


  • 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笔试大纲
  • >>>推荐阅读: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笔试精品课程 >>>推荐阅读: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信息汇总 2015吉林省公务员考试公告尚未公布,准备参加2015年吉林省考的考生们已陆续投入备战中,吉林人 ...查看


  • 政治历史答题技巧
  • 1. 选择题的做法 (1)选择题的构成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 , 从类型上看大多以 "组题" 的形式出现 , 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 , 最多可达到 5 个试 题:从形式上看有两部 ...查看


  • 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历史答题技巧
  • 高中政治和历史答题技巧 1. 选择题的做法 (1)选择题的构成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 , 从类型上看大多以 "组题" 的形式出现 , 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 , 最多可达到 5 个 ...查看


  • 文综必备:高中政治和历史答题技巧
  •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高中政治和历史答题技巧 1. 选择题的做法 (1)选择题的构成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 , 从 ...查看


  • 选修2经济学常识
  • 选修2 经济学常识 1.(2013·高考重庆卷)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国家福利支出.放松外汇管制.促进自由贸易等经济政策,使得英国当时的经济模式趋向于( ) A .德国模式 B .美国模式 C .日本模 ...查看


  • 国家公务员常识判断题库之经济常识
  • 第五篇 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是公考常识判断中的重要内容,公考对经济常识的考查侧重于以当今重大经济现象.政策和措施为基点来考查考生对经济基础理论的运用和掌握.在本篇中,我们将经济知识分为三个专项,分别为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在考点指津部 ...查看


  • 经济学常识高考题选
  • 经济学常识高考题选 (2009年浙江自选)题号:07 "经济学常识"模块(10分) 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经济危机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 ...查看


  • 2014国考行测常识判断(七)(5)
  • 1. 与我国接壤的金砖国家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正确答案:B 解析 金砖国家(BRICS)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五国.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是俄罗斯和印度. 2. 正确答案:D 解析 D选项,用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