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理论述评

职业生涯理论述评

职业生涯理论述评

1.前言

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1896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市场中行业的细分和职业种类的不断增加,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与此同时,西方心理学,尤其是心理测验技术的发展,为职业生涯理论的兴起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美国职业辅导运动的开展,使职业生涯指导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学科,并被看作是一项对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服务。本文将对主要的几个职业生涯理论进行介绍和评价。

2.职业生涯理论介绍

2.1霍兰德的类型论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对人才测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人格和职业的关系方面,霍兰德提出了一系列假设:①在现实的文化中,可以将人的人格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②环境也可区分为上述六种类型;③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④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和所处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上述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式。不同类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例如“实际型”的人需要实际型的环境或职业,因为这种环境或职业才能给予其所需要的机会与奖励,这种情况即称为“和谐”(congruence)。类型与环境不和谐,则该环境或职业无法提供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霍兰德在其所著的《职业决策》一书中描述了六种人格类型的相应职业。

图1 霍兰德理论的六角模型

霍兰德所划分的六大类型,并非是并列的、有着明晰的边界的。他以六边形标示出六大类型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每一种类型与其他类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系,有相邻、相隔、相对三种关系。

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如具有现实型兴趣的人希望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可以最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但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一则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不多,因此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也时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组型,如 RCA 、 AIS 等;二则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据兴趣类型,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因此,职业选择时会不断妥协,寻求与相邻职业环境、甚至相隔职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个体需要逐渐适应工作环境。但如果个体寻找的是相对的职业环

境,意味着所进入的是与自我兴趣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我们工作起来可能难以适应,或者难以做到工作时觉得很快乐,相反,甚至可能会每天工作得很痛苦。

2.2舒伯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广度理论

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探索阶段:由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

建立阶段:由25岁至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小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于”,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维持阶段:由45岁至65岁,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在上述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在以后的研究岁月中,舒伯对发展任务的看法又向前跨了一步。他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

1976到1979 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1981)。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舒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

(1)横贯一生的彩虹——生活广度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彩虹的外层显示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龄: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约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约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约相当于老年期)。在这五个主要的人生发展阶段内,各个阶段还有小的阶段,舒伯特别强调各个时期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应依据个体不同的情况而定。

(2)纵贯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间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舒伯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必须扮演九种主要的角色,依序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

2.3 Krumboltz的社会学习理论

克朗伯兹认为四类因素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分别如下:

1 遗传因素和特殊的能力

图2 生涯彩虹图

个人得自于遗传的一些特质,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对职业或学校教育选择的自由。这些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外在的仪表和特征等。某些个人的特殊能力也会影响其在环境中的学习经验,伴随这些学习经验而来的兴趣与技能,对个人未来规划职业等也有较大影响。个人的特殊能力包括智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

2 学习经验

克朗伯兹认为,每个人独特的学习经验,在决定、规划其职业生涯路径时扮演重要的角色。日常生活中,个体受到刺激与强化的类型、性质以及两者配合出现的时机常常错综复杂,因而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些不定的变量究竟是如何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偏好和生涯技能发展的,又是如何影响生涯规划的。以下的两种学习经验,是克朗伯兹社会学习理论中最简约的形式,可用来说明学习经验对生涯决定的影响。

(1)工具式学习经验:工具式学习经验的获得,与学习心理学中工具制约学习的过程有类似之处。工具式学习经验有三部分主要内容:前因、内引与外显行为、后果。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凡是成功的生涯规划、生涯发展和职业或教育的表现所需的技能,均能够通过连续的工具式学习经验而获得。

(2)联结式学习经验:联结式的学习经验是指某些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个人情绪上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如果原来属于中性的刺激与社会上使个体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这种伴随在一起的联结关系,会使中性的刺激也具有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作用。克朗伯兹指出,我们对于职业的刻板化印象,诸如“医生都是有钱人”、“军人和教师都是清苦的”等,都是通过这种联结学习的经验而习得。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这种联结学习的经验也许一生都难以改变,对其生涯的选择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状况和事件

伯兹认为,影响教育和职业规划因素中,有许多来自外部环境,并非个人所能控制。这些环境状况和事件来源于人类活动(如社会、文化、政治或经济的活动),也可能由自然力量引起(如自然资源的分布或天然灾害)。这些因素具体包括:工作机会的数量和性质;训练机会的多寡和性质;职业选择训练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社会政策和过程:不同职业的投资报酬率;劳动基准法和工会的规定;物理环境的影响,如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等;自然资源的开发:科技的发展;社会组织的改变;家庭的影响;教育系统和社区的影响。 4 作取向的技能

前面提到的各种因素,如遗传因素、特殊能力、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学习经验等,会以一种交互影响的方式使个人形成特有的职业取向技能,这些职业取向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习惯、规划技巧、工作的标准与价值、情绪反应、知觉和认知的历程等。

2.4 泰德曼的生涯决定理论

泰德曼的生涯决定理论十分强调个人生涯抉择上的复杂性与独特性。个人整体的认知发展与系列的决定过程是其理论的主要焦点。他将生涯发展概念化为一个不断辨别自我认定、处理发展性任务和解决心理社会危机的过程。这些持续的活动被认为是发生在一个时间阶段的架构之内。根据他的观点,生涯决定是经由一个有系统的问题解决的形态而被达成,包括七个阶段,即探索、结晶化、选择、澄清、归纳、革新和整合。泰德曼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生涯决定过程中渐增的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泰戴维•泰德曼(David Tiedeman)和安妮•米勒一泰德曼(Anne Milletr-Tiedeman)强调生涯是一种过程。戴维•泰德曼和罗伯特•奥哈拉(1963)提出了一种决策模型,描述了决策制定的两个阶段:最初发生在个人头脑中的期待阶段和包含许多行为活动的执行阶段。首先要注意的是,模型中七个步骤之间的箭头指向都是双向的,这表明决策过程不只是向一个方向发展的。第二,“选择”阶段发生在这一过程的早期,而不是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发生在过程的结束。第三,决策制定过程中有四个阶段主要发生在个人的头脑中,因此涉及我们的思维过程。第四,即使我们开始实施一个选择,我们依然处于决策制定过程中。当一个人已经处于推理阶段,也并不表明他无法回到澄清阶段,这只是决策制定过程的一部分而已。

2.5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凯利是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在1951年,凯利的个人建构论的基本思想已经形成,而在1955年出版的两卷本的《个人建构心理学》则标志这一理论的诞生。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人是科学家。凯利一开始构建其理论时就标新立异,他不采用传统心理学解释人的行为的动机概念,而采取了独一无二的关于人性的新假设。他认为人并不为环境或无意识所操纵。提出了“人是科学家”这一假设,他最关心的是人们形成和检验他们关于世界的假设,形成新的关于世界为何的概念与观点的方法和途径。凯利认为科学家在一生中总是不停地寻找确定性和理解,他们发展着自己的理论,以便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他指出所有的人像科学家一样,都试图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澄清自己的人生。人们在一生中总在预期和控制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这一发现使得凯利确信人是科学家。如同科学家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关于世界的推测,这些推测指导着我们去与人或事打交道。凯利认为像客观现实世界中的事件客观存在一样,人们关于它们的推测肯定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推测也同样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在凯利看来,所有人在关心未来方面都似一位科学家,他还强调每个儿童从出生起就是“初期的科学家”,有主动形成观念的能力。他指出预期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展望未来。

二.个人建构及建构选择论。凯利认为人们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模式或样板来观察世界的,人们创造了这些半透明的模板,然后试图用它们去应合构成世界的现实。凯利称这些模板为建构,意思是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方式,凯利指出一个建构就是一种关于某一事件的解释或表现。比如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一个人的假设,然后我们就搜集有关资料并进行观察,再与我们的假设相对照,如果得到证实,我们就继续运用它,否则便加以修改,提出新的假设,凯利把这一过程称为模板运动,并把这种解释和预期事件的认知结构定义为建构——个人试图解释自己的经验时所使用的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或一种看法,它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测现实。在凯利看来一个人用以预期事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个人建构,个人建构是个人析解或说明经验,赋予经验以意义或预言经验的工具。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建构,也不会有两个人通过同一种方式来形成自己的建构。他还认为人们能不断地把关于经验的复杂信息纳入个人建构之中,外部世界是一种客观实在,我们所形成的建构是对发生在我们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的事件的“成功的模拟”,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我们还必须不断地重审和调适我们已有的建构。他指出能够较好地预期和控制事件的建构能得以保持,反之,则须予以修正或废弃,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发展和矫正我们的个人建构体系。因为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人非得成为现实环境或过去历史的束手就擒的牺牲品不可,凯利称之为建构选择论。

三.个人建构的特征。凯利认为各种建构在三个重要的维度上存在差异。1.适用值域。在凯利看来,一个建构的适用值域标明了该建构所涵盖的事件的范围,他说:“一种建构仅仅适用于对一定范围内的事件进行预期。”也就是说每一个建构都有其适用范围,在析解此种事件时这一建构是适用的,但在析解彼种事件时,这一建构可能就没有用场了。2.适用焦点。凯利认为每一种建构都有其适用焦点,亦即在某一建构的适用值域内能够发挥最佳预期作用的点。处于某种建构的适用值域内的各种事件限定了该建构的适用焦点。3.渗透度。渗透度是指一给定建构能够用来析解新事件的程度,如果一个建构能够容纳新的观念、新的事物,则说明它的渗透性强,一个建构的开放性越大,它的渗透性就越强,一个具有较强渗透性的建构能够用以析解许多新事物,并由之拓宽该建构的适用值域。

四.基本假定及其副律。凯利在《个人建构心理学》一书中,构画了一个关于人格的高度综合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了一个通贯其理论的基本假定,并阐发了11条副律来论证这一假定。凯利将人的全部生活及行为归结为一个基本假定:“在心理学意义上,个人的进程是由其预期事件的方式开辟途径的。”这一假定的主要意思是心理进程(包括人格)的目标是预期事件。他认为我们之所以运用过去的经验,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预期未来和发展我们的建构。在他看来,因为人是积极能动的有机体,所以其行动不必为需要与冲动所驱使,也不必为刺激所控制。凯利又提出了11条定理,以更详尽地阐明其基本假定并使之完善。

3.评价

3.1对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的评价

霍兰德的人格-职业类型理论自提出以后,对职业生涯指导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理论有助于职业指导过程中对人格及职业的分析、解释和诊断。有许多被广泛使用的测量工具都是以霍兰德的类型理论为依据的,如霍兰德本人编制的自我探索量表(Self-Directed Search)、斯特朗兴趣量表(Strong Interest Inventory)、电脑生涯辅助系统“发现者”(Discover)和国内的北森职业兴趣测评等。这些测评工具都具有相当实用的价值。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他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反映了他长期专注于职业指导的实践经历,他把对职业环境的研究与对职业兴趣个体差异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类型理论提出之前,二者的研究是相对独立进行的。霍兰德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I Preference lnventory)和自我导

向搜寻表(Self-directed Search)两种职业兴趣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 霍兰德力求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还提出,兴趣是描述人格的另一种方法,是职业选择中一个更为普遍的概念。在霍兰德的理论中,人格被看作是兴趣、价值、需求、技巧、信仰、态度和学习个性的综合体。就职业选择而言,兴趣是个体和职业匹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直至目前,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分类体系。

由于霍兰德的类型理论仍具有特质因素论的色彩,因此也受到相似的批评。尤其是霍兰德将职业兴趣作为个人稳定的人格特质来看待,忽略了个人成长发展和学习经验的重要性。

3.2 对舒伯生涯理论的评价

舒伯是生涯辅导理论的大师,其生涯发展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以及有关职业行为发展方向的长期研究结果,舒伯本人比较喜欢将其理论命名为“差异一发展一社会一现象的心理学”。舒伯汲取了这四大学术领域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华,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其理论观点是现今生涯辅导重要的理论基础,指导了目前生涯辅导的具体实施,得到了各国生涯辅导界的普遍支持。

在当时的生涯辅导理论中,多数人关心的焦点都集中在“职业选择”上,只有少数理论工作者对生涯发展的问题发生兴趣,如金斯伯格是少数学者中最突出的一位。

舒伯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以往舒伯理论大多局限于他的发展阶段和对职业的自我观念论上,这些可以解释个体一生的生涯发展,其涵盖范围很广,但深度略嫌不够,随着“生活广度与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即一生生涯彩虹图”的提出,正好弥补了原有的不足。在实际应用方面,其横向的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即生活广度的部分)和纵向的生涯角色的发展(即生活空间的部分),交织成一个具体的生涯发展结构,这对辅导时促进个体的自我了解、自我实现,有很大裨益。

另外,舒伯认为在个人发展中,探索活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参加相关的探索活动,可以促进个人对自我及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获取对现实世界的丰富信息,帮助其培养适当的兴趣和技能,并有机会接触到重要他人(良师益友、榜样),成功的探索经验还能帮助个人发展健全的自我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个人生涯的发展。而引发探索行为的基础则是儿童的好奇心,这一理念对于学校职业辅导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的观念,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探索,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涯探索和实践机会(而不是以繁重的书本知识学习扼杀他们的兴趣,阻碍其探索的可能性),应当是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学校辅导人员急需考虑的一个问题。

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以及人的寿命的增加,生涯发展理论中关于中年期、老年期的角色与任务,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否则理论会欠完整。生涯发展论似乎较忽略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涯发展方向的影响,且学习的因素与职业发展历程的关系也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3.3 对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生涯辅导不仅仅是将个人特质与工作相匹配,其重点在于个人应通过参与各种不同性质的活动,获得多种多样的学习经验,这些所学到的技能都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派上用场,并能拓展个人的兴趣,培养个人适当的自我信念和世界观。因此,生涯教育应当融合于普通教育之中。该理论从社会学习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生涯选择的行为,弥补了其他职业辅导理论在这方面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4 对生涯决定理论的评价

他们提出终身生涯的理论,认为生活本就是一个学习的历程,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建构出一套生活的现实观及生命的意义。促使一套问题解决系统的发展,包含认知能力的培养、

自我与家庭的分化、以及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所提及之危急处理方式等。

3.5对个人建构理论的评价

凯利在没有经过特殊学派的理论训练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为了改变传统人格心理学的缺陷,他敢于重新解释一些心理现象,创造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术语,摈弃了不少传统心理学的看法,他指出:“人们习惯上认为科学家的最终目标是预期和控制,……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心理学家们很少相信他们实验中的被试具有相似的愿望。”个人建构论即有别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也有别于特质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这一理论自成一派,凯利成为真正通过认知评价的方式来研究个体人格的第一位心理学家。个人建构论基本上对人类行为采取认知的看法,强调对认知结构的研究,深刻地影响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走向,反过来它又弥补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在人格领域研究中的不足,可以说这一理论代表了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方法上,个人建构论为描述主观体验的现象学方法与强调共证的实证主义方法的结合提供了一种能供探索的良好开端。凯利在建立理论体系时自觉不自觉地试图为心理学提供新的方法论,在个人建构论中,人们会时常看到现象学、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科学哲学、实用主义的影子。凯利没有学科的成见和局限,对不同的研究方法兼容并蓄,他既重视临床观察,也看重具体实验;既重逻辑推论,也重归纳;既重整合的作用,也重分析的妙处;既重宏观心理学理论的建构,也重视微观的统计、检验和实验设计。西方心理学界的两种主要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是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它们影响了不少心理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往往各取所好,互有偏颇,个人建构论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所进行的种种尝试,是很有远见和开创性的。

这一理论改变了将认知看作是一种纯理性活动的传统看法,使心理学中的认知概念更进一步接近于人的真实的思维活动,而不再是一种玄乎其玄的不着边际的东西。

尽管如此,个人建构理论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个人建构理论虽然注意到了外部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却忽视社会机制、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主体对人心理所产生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凯利在论述心理疾病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腐败的本质对人心理的摧残和压抑;第二,他认为客观现实与绝对真理是在想象中虚构出来的东西;第三,他认为客观外部因素对人不起实质性影响;第四,他主张人永远不能真正地被认识,只能有选择地被建构。其次凯利在阐述其理论时,虽然注重了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却忽视了对个人建构起源的探索。他在论述他比较器重的建构选择论时,并没有讲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用积极的方式析解事件,而有些人则用相反的方式来看待它们。他虽然强调人们面对同一事件会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反应,然而对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他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等。凡此种种不能不表明他的理论有许多尚需完善之处。最后,个人建构论对于情感、动机、能力、气质等重要的心理现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一种完整的体系,这种作法是不足取的。 4总结

西方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依赖于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职业指导必须借助心理测验工具的使用。似乎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不仅可以解释一切职业行为,也可以解决一切职业问题。这一现象在1970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破灭。面对失业问题,职业指导无能为力。所以有了后来社会学、经济学理论的加盟。社会、经济学理论着重性别、文化、家庭、社会经济条件等外部因素对个人自我形象、自我认同、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影响,认为“机会”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受教育程度等在个人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是个体无法自主控制的变量。这些理论中较为突出的如地位获取理论,探讨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与个人职业地位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理论模式,父母的社会地位(主要通过父亲的职业及教育水平来衡量)会影响到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的时间),进而影响到个人所实现的职业地位。社会、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开阔了职业生涯理论研究的视角,大大丰富了职业生涯理论的内容,使职业指导表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职业生涯理论述评

职业生涯理论述评

1.前言

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1896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市场中行业的细分和职业种类的不断增加,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与此同时,西方心理学,尤其是心理测验技术的发展,为职业生涯理论的兴起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美国职业辅导运动的开展,使职业生涯指导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学科,并被看作是一项对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服务。本文将对主要的几个职业生涯理论进行介绍和评价。

2.职业生涯理论介绍

2.1霍兰德的类型论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对人才测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人格和职业的关系方面,霍兰德提出了一系列假设:①在现实的文化中,可以将人的人格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②环境也可区分为上述六种类型;③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④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和所处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上述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式。不同类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例如“实际型”的人需要实际型的环境或职业,因为这种环境或职业才能给予其所需要的机会与奖励,这种情况即称为“和谐”(congruence)。类型与环境不和谐,则该环境或职业无法提供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霍兰德在其所著的《职业决策》一书中描述了六种人格类型的相应职业。

图1 霍兰德理论的六角模型

霍兰德所划分的六大类型,并非是并列的、有着明晰的边界的。他以六边形标示出六大类型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每一种类型与其他类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系,有相邻、相隔、相对三种关系。

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如具有现实型兴趣的人希望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可以最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但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一则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不多,因此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也时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组型,如 RCA 、 AIS 等;二则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据兴趣类型,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因此,职业选择时会不断妥协,寻求与相邻职业环境、甚至相隔职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个体需要逐渐适应工作环境。但如果个体寻找的是相对的职业环

境,意味着所进入的是与自我兴趣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我们工作起来可能难以适应,或者难以做到工作时觉得很快乐,相反,甚至可能会每天工作得很痛苦。

2.2舒伯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广度理论

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探索阶段:由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

建立阶段:由25岁至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小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于”,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维持阶段:由45岁至65岁,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在上述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在以后的研究岁月中,舒伯对发展任务的看法又向前跨了一步。他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

1976到1979 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1981)。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舒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

(1)横贯一生的彩虹——生活广度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彩虹的外层显示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龄: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约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约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约相当于老年期)。在这五个主要的人生发展阶段内,各个阶段还有小的阶段,舒伯特别强调各个时期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应依据个体不同的情况而定。

(2)纵贯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间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舒伯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必须扮演九种主要的角色,依序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

2.3 Krumboltz的社会学习理论

克朗伯兹认为四类因素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分别如下:

1 遗传因素和特殊的能力

图2 生涯彩虹图

个人得自于遗传的一些特质,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对职业或学校教育选择的自由。这些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外在的仪表和特征等。某些个人的特殊能力也会影响其在环境中的学习经验,伴随这些学习经验而来的兴趣与技能,对个人未来规划职业等也有较大影响。个人的特殊能力包括智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

2 学习经验

克朗伯兹认为,每个人独特的学习经验,在决定、规划其职业生涯路径时扮演重要的角色。日常生活中,个体受到刺激与强化的类型、性质以及两者配合出现的时机常常错综复杂,因而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些不定的变量究竟是如何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偏好和生涯技能发展的,又是如何影响生涯规划的。以下的两种学习经验,是克朗伯兹社会学习理论中最简约的形式,可用来说明学习经验对生涯决定的影响。

(1)工具式学习经验:工具式学习经验的获得,与学习心理学中工具制约学习的过程有类似之处。工具式学习经验有三部分主要内容:前因、内引与外显行为、后果。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凡是成功的生涯规划、生涯发展和职业或教育的表现所需的技能,均能够通过连续的工具式学习经验而获得。

(2)联结式学习经验:联结式的学习经验是指某些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个人情绪上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如果原来属于中性的刺激与社会上使个体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这种伴随在一起的联结关系,会使中性的刺激也具有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作用。克朗伯兹指出,我们对于职业的刻板化印象,诸如“医生都是有钱人”、“军人和教师都是清苦的”等,都是通过这种联结学习的经验而习得。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这种联结学习的经验也许一生都难以改变,对其生涯的选择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状况和事件

伯兹认为,影响教育和职业规划因素中,有许多来自外部环境,并非个人所能控制。这些环境状况和事件来源于人类活动(如社会、文化、政治或经济的活动),也可能由自然力量引起(如自然资源的分布或天然灾害)。这些因素具体包括:工作机会的数量和性质;训练机会的多寡和性质;职业选择训练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社会政策和过程:不同职业的投资报酬率;劳动基准法和工会的规定;物理环境的影响,如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等;自然资源的开发:科技的发展;社会组织的改变;家庭的影响;教育系统和社区的影响。 4 作取向的技能

前面提到的各种因素,如遗传因素、特殊能力、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学习经验等,会以一种交互影响的方式使个人形成特有的职业取向技能,这些职业取向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习惯、规划技巧、工作的标准与价值、情绪反应、知觉和认知的历程等。

2.4 泰德曼的生涯决定理论

泰德曼的生涯决定理论十分强调个人生涯抉择上的复杂性与独特性。个人整体的认知发展与系列的决定过程是其理论的主要焦点。他将生涯发展概念化为一个不断辨别自我认定、处理发展性任务和解决心理社会危机的过程。这些持续的活动被认为是发生在一个时间阶段的架构之内。根据他的观点,生涯决定是经由一个有系统的问题解决的形态而被达成,包括七个阶段,即探索、结晶化、选择、澄清、归纳、革新和整合。泰德曼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生涯决定过程中渐增的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泰戴维•泰德曼(David Tiedeman)和安妮•米勒一泰德曼(Anne Milletr-Tiedeman)强调生涯是一种过程。戴维•泰德曼和罗伯特•奥哈拉(1963)提出了一种决策模型,描述了决策制定的两个阶段:最初发生在个人头脑中的期待阶段和包含许多行为活动的执行阶段。首先要注意的是,模型中七个步骤之间的箭头指向都是双向的,这表明决策过程不只是向一个方向发展的。第二,“选择”阶段发生在这一过程的早期,而不是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发生在过程的结束。第三,决策制定过程中有四个阶段主要发生在个人的头脑中,因此涉及我们的思维过程。第四,即使我们开始实施一个选择,我们依然处于决策制定过程中。当一个人已经处于推理阶段,也并不表明他无法回到澄清阶段,这只是决策制定过程的一部分而已。

2.5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凯利是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在1951年,凯利的个人建构论的基本思想已经形成,而在1955年出版的两卷本的《个人建构心理学》则标志这一理论的诞生。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人是科学家。凯利一开始构建其理论时就标新立异,他不采用传统心理学解释人的行为的动机概念,而采取了独一无二的关于人性的新假设。他认为人并不为环境或无意识所操纵。提出了“人是科学家”这一假设,他最关心的是人们形成和检验他们关于世界的假设,形成新的关于世界为何的概念与观点的方法和途径。凯利认为科学家在一生中总是不停地寻找确定性和理解,他们发展着自己的理论,以便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他指出所有的人像科学家一样,都试图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澄清自己的人生。人们在一生中总在预期和控制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这一发现使得凯利确信人是科学家。如同科学家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关于世界的推测,这些推测指导着我们去与人或事打交道。凯利认为像客观现实世界中的事件客观存在一样,人们关于它们的推测肯定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推测也同样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在凯利看来,所有人在关心未来方面都似一位科学家,他还强调每个儿童从出生起就是“初期的科学家”,有主动形成观念的能力。他指出预期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展望未来。

二.个人建构及建构选择论。凯利认为人们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模式或样板来观察世界的,人们创造了这些半透明的模板,然后试图用它们去应合构成世界的现实。凯利称这些模板为建构,意思是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方式,凯利指出一个建构就是一种关于某一事件的解释或表现。比如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一个人的假设,然后我们就搜集有关资料并进行观察,再与我们的假设相对照,如果得到证实,我们就继续运用它,否则便加以修改,提出新的假设,凯利把这一过程称为模板运动,并把这种解释和预期事件的认知结构定义为建构——个人试图解释自己的经验时所使用的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或一种看法,它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测现实。在凯利看来一个人用以预期事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个人建构,个人建构是个人析解或说明经验,赋予经验以意义或预言经验的工具。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建构,也不会有两个人通过同一种方式来形成自己的建构。他还认为人们能不断地把关于经验的复杂信息纳入个人建构之中,外部世界是一种客观实在,我们所形成的建构是对发生在我们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的事件的“成功的模拟”,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我们还必须不断地重审和调适我们已有的建构。他指出能够较好地预期和控制事件的建构能得以保持,反之,则须予以修正或废弃,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发展和矫正我们的个人建构体系。因为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人非得成为现实环境或过去历史的束手就擒的牺牲品不可,凯利称之为建构选择论。

三.个人建构的特征。凯利认为各种建构在三个重要的维度上存在差异。1.适用值域。在凯利看来,一个建构的适用值域标明了该建构所涵盖的事件的范围,他说:“一种建构仅仅适用于对一定范围内的事件进行预期。”也就是说每一个建构都有其适用范围,在析解此种事件时这一建构是适用的,但在析解彼种事件时,这一建构可能就没有用场了。2.适用焦点。凯利认为每一种建构都有其适用焦点,亦即在某一建构的适用值域内能够发挥最佳预期作用的点。处于某种建构的适用值域内的各种事件限定了该建构的适用焦点。3.渗透度。渗透度是指一给定建构能够用来析解新事件的程度,如果一个建构能够容纳新的观念、新的事物,则说明它的渗透性强,一个建构的开放性越大,它的渗透性就越强,一个具有较强渗透性的建构能够用以析解许多新事物,并由之拓宽该建构的适用值域。

四.基本假定及其副律。凯利在《个人建构心理学》一书中,构画了一个关于人格的高度综合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了一个通贯其理论的基本假定,并阐发了11条副律来论证这一假定。凯利将人的全部生活及行为归结为一个基本假定:“在心理学意义上,个人的进程是由其预期事件的方式开辟途径的。”这一假定的主要意思是心理进程(包括人格)的目标是预期事件。他认为我们之所以运用过去的经验,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预期未来和发展我们的建构。在他看来,因为人是积极能动的有机体,所以其行动不必为需要与冲动所驱使,也不必为刺激所控制。凯利又提出了11条定理,以更详尽地阐明其基本假定并使之完善。

3.评价

3.1对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的评价

霍兰德的人格-职业类型理论自提出以后,对职业生涯指导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理论有助于职业指导过程中对人格及职业的分析、解释和诊断。有许多被广泛使用的测量工具都是以霍兰德的类型理论为依据的,如霍兰德本人编制的自我探索量表(Self-Directed Search)、斯特朗兴趣量表(Strong Interest Inventory)、电脑生涯辅助系统“发现者”(Discover)和国内的北森职业兴趣测评等。这些测评工具都具有相当实用的价值。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他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反映了他长期专注于职业指导的实践经历,他把对职业环境的研究与对职业兴趣个体差异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类型理论提出之前,二者的研究是相对独立进行的。霍兰德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I Preference lnventory)和自我导

向搜寻表(Self-directed Search)两种职业兴趣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 霍兰德力求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还提出,兴趣是描述人格的另一种方法,是职业选择中一个更为普遍的概念。在霍兰德的理论中,人格被看作是兴趣、价值、需求、技巧、信仰、态度和学习个性的综合体。就职业选择而言,兴趣是个体和职业匹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直至目前,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分类体系。

由于霍兰德的类型理论仍具有特质因素论的色彩,因此也受到相似的批评。尤其是霍兰德将职业兴趣作为个人稳定的人格特质来看待,忽略了个人成长发展和学习经验的重要性。

3.2 对舒伯生涯理论的评价

舒伯是生涯辅导理论的大师,其生涯发展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以及有关职业行为发展方向的长期研究结果,舒伯本人比较喜欢将其理论命名为“差异一发展一社会一现象的心理学”。舒伯汲取了这四大学术领域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华,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其理论观点是现今生涯辅导重要的理论基础,指导了目前生涯辅导的具体实施,得到了各国生涯辅导界的普遍支持。

在当时的生涯辅导理论中,多数人关心的焦点都集中在“职业选择”上,只有少数理论工作者对生涯发展的问题发生兴趣,如金斯伯格是少数学者中最突出的一位。

舒伯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以往舒伯理论大多局限于他的发展阶段和对职业的自我观念论上,这些可以解释个体一生的生涯发展,其涵盖范围很广,但深度略嫌不够,随着“生活广度与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即一生生涯彩虹图”的提出,正好弥补了原有的不足。在实际应用方面,其横向的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即生活广度的部分)和纵向的生涯角色的发展(即生活空间的部分),交织成一个具体的生涯发展结构,这对辅导时促进个体的自我了解、自我实现,有很大裨益。

另外,舒伯认为在个人发展中,探索活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参加相关的探索活动,可以促进个人对自我及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获取对现实世界的丰富信息,帮助其培养适当的兴趣和技能,并有机会接触到重要他人(良师益友、榜样),成功的探索经验还能帮助个人发展健全的自我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个人生涯的发展。而引发探索行为的基础则是儿童的好奇心,这一理念对于学校职业辅导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的观念,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探索,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涯探索和实践机会(而不是以繁重的书本知识学习扼杀他们的兴趣,阻碍其探索的可能性),应当是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学校辅导人员急需考虑的一个问题。

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以及人的寿命的增加,生涯发展理论中关于中年期、老年期的角色与任务,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否则理论会欠完整。生涯发展论似乎较忽略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涯发展方向的影响,且学习的因素与职业发展历程的关系也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3.3 对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生涯辅导不仅仅是将个人特质与工作相匹配,其重点在于个人应通过参与各种不同性质的活动,获得多种多样的学习经验,这些所学到的技能都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派上用场,并能拓展个人的兴趣,培养个人适当的自我信念和世界观。因此,生涯教育应当融合于普通教育之中。该理论从社会学习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生涯选择的行为,弥补了其他职业辅导理论在这方面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4 对生涯决定理论的评价

他们提出终身生涯的理论,认为生活本就是一个学习的历程,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建构出一套生活的现实观及生命的意义。促使一套问题解决系统的发展,包含认知能力的培养、

自我与家庭的分化、以及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所提及之危急处理方式等。

3.5对个人建构理论的评价

凯利在没有经过特殊学派的理论训练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为了改变传统人格心理学的缺陷,他敢于重新解释一些心理现象,创造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术语,摈弃了不少传统心理学的看法,他指出:“人们习惯上认为科学家的最终目标是预期和控制,……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心理学家们很少相信他们实验中的被试具有相似的愿望。”个人建构论即有别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也有别于特质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这一理论自成一派,凯利成为真正通过认知评价的方式来研究个体人格的第一位心理学家。个人建构论基本上对人类行为采取认知的看法,强调对认知结构的研究,深刻地影响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走向,反过来它又弥补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在人格领域研究中的不足,可以说这一理论代表了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方法上,个人建构论为描述主观体验的现象学方法与强调共证的实证主义方法的结合提供了一种能供探索的良好开端。凯利在建立理论体系时自觉不自觉地试图为心理学提供新的方法论,在个人建构论中,人们会时常看到现象学、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科学哲学、实用主义的影子。凯利没有学科的成见和局限,对不同的研究方法兼容并蓄,他既重视临床观察,也看重具体实验;既重逻辑推论,也重归纳;既重整合的作用,也重分析的妙处;既重宏观心理学理论的建构,也重视微观的统计、检验和实验设计。西方心理学界的两种主要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是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它们影响了不少心理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往往各取所好,互有偏颇,个人建构论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所进行的种种尝试,是很有远见和开创性的。

这一理论改变了将认知看作是一种纯理性活动的传统看法,使心理学中的认知概念更进一步接近于人的真实的思维活动,而不再是一种玄乎其玄的不着边际的东西。

尽管如此,个人建构理论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个人建构理论虽然注意到了外部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却忽视社会机制、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主体对人心理所产生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凯利在论述心理疾病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腐败的本质对人心理的摧残和压抑;第二,他认为客观现实与绝对真理是在想象中虚构出来的东西;第三,他认为客观外部因素对人不起实质性影响;第四,他主张人永远不能真正地被认识,只能有选择地被建构。其次凯利在阐述其理论时,虽然注重了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却忽视了对个人建构起源的探索。他在论述他比较器重的建构选择论时,并没有讲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用积极的方式析解事件,而有些人则用相反的方式来看待它们。他虽然强调人们面对同一事件会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反应,然而对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他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等。凡此种种不能不表明他的理论有许多尚需完善之处。最后,个人建构论对于情感、动机、能力、气质等重要的心理现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一种完整的体系,这种作法是不足取的。 4总结

西方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依赖于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职业指导必须借助心理测验工具的使用。似乎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不仅可以解释一切职业行为,也可以解决一切职业问题。这一现象在1970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破灭。面对失业问题,职业指导无能为力。所以有了后来社会学、经济学理论的加盟。社会、经济学理论着重性别、文化、家庭、社会经济条件等外部因素对个人自我形象、自我认同、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影响,认为“机会”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受教育程度等在个人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是个体无法自主控制的变量。这些理论中较为突出的如地位获取理论,探讨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与个人职业地位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理论模式,父母的社会地位(主要通过父亲的职业及教育水平来衡量)会影响到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的时间),进而影响到个人所实现的职业地位。社会、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开阔了职业生涯理论研究的视角,大大丰富了职业生涯理论的内容,使职业指导表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相关文章

  • 正高.副高职称填写本人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 本人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我于2004年7月毕业于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一直从事环保相关的职业,2010年取得工程师职称.曾在沈阳环科院.沈阳水处理设备厂工作与学习,现就职于沈阳光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设计研发中心设计部经理一职,负责本部 ...查看


  •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述评
  • 2010.7 理论与应用研究 9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述评 沈 洁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介绍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结构模型,综述国内外学者对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相关研究.国外对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 ...查看


  • 士气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述评
  • 2013年1月第16卷第2期 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中国管理信息化 Jan. ,2013Vol .16,No .2 士气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述评 黄瑛,曹飞鸿 (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 ...查看


  • 支教现象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选题依据 一.理论依据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所以必须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而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今大学生的指教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 ...查看


  •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述评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述评 张 凡 中国海 洋大 学会计系 26 7 60 1 [ 内容 摘 要] 本文分别从 审计视 角.管理视 角 二 .管理视角下 的内部控 制 1 法 约尔: . 旗帜鲜 ...查看


  • _全球财务报告_对美国学术界的启示_述评
  • <全球财务报告:对美国学术界的启示>述评 云南财经大学 刘昌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田延平 <全球财务报告:对美国学术界的启示>一文,由MaryE.Barth 教授发表于2008年<会计评论>(TheAcc ...查看


  • 警察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
  • 2012年第4期No.4,2012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zhouPoliceCollege 总第86期Sum86 警察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 张海燕 内容摘要:总结警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把握警察 ...查看


  • 个人现代性理论研究述评
  • 第12卷第1期 2009年1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 i m ei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 . 12, No . 1Jan . ...查看


  • 工程造价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 工程造价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的应用是重点,各专业工程工程量的计算是难点:安装工程费用组成和预算造价的计算是重点,费用组成的计算,特别是用子目系数.综合系数计算费用的计算是难点:计价材料和未计价材料的划分是重点,其价差调整是难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