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2011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河南农业大学2011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级别:2010级

学号:1006108057

姓名:王坤

河南农业大学2011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内容提要: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我校(河南农业大学)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本文具体论述河南农业大学2011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的意义、创新能力状况、存在问题、提升对策

一、“2011计划”的深度解读

(一)、“2011计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

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二)、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实施2011计划具有重大意义。

1、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

2、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3、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战略行动。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效率不高,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障碍,促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二、我校的创新能力状况及成就

依托作物学学科,1996年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校,1997年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挂牌;其后,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烟叶生产技术中心、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也相继设置在该学科。落户该校的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还有农业部(河南省)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农业生物技术

与工程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林木种质资源及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优质花卉蔬菜种苗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

时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建设不仅提升了河南农业大学服务现代农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方向,架起农业高校通向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金桥。与新郑市八千村合作开展的“科教兴村”试验是该校创新服务模式的成功尝试。八千村地处黄河故道轩辕故里,是黄淮海地区典型的沙薄地区,土地贫瘠,生产技术水平低下。我校应邀派出了由11名教授、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服务团,指导八千村在村西北沙岗构建经济林防风护沙带,在村东北沙岗构建经济作物带和粮食作物带,在村东旧河道建设了农业科技示范园。

三、新形势下我校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观念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被看做是教师把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育被作为一种灌输和填充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教育模式僵化、教学内容陈旧,这些都非常严重地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性的发挥。这样的高等教育难以培养出能思考、能创新的人才。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为中心以及单项灌输依然是我校主要教学方式和手段。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养成了学生

以获得学分为目标的机械性、服务性的特点。尽管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我校已经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提出了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实践”为辅,来弥补传统教育只重理论教育的缺陷,更多地将基础教育与实践教学等关系的协调发展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学科建设框架合理性一级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创新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与目标实现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创新环节仅仅是成果申报的文字材料而已。

(三)、科研创新团队的实力相当较弱。我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实力相当较弱,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导致科技创新团队不稳定,不能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建高水平的科研攻关,在国家大的项目和基金申请上处于不利局面。

(四)、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宏观调控不足。目前我校多数项目存在科研资金难以到位的尴尬,在市场经济下,没有资金就无法吸引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就难以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就难以在科技创新中积累优势。如何争取政府。企业等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保证是今后一段时间我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我校关于实施“2011计划”的提升对策

(一)、坚持深化“两课”改革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两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最主要的是老师授课的一些方法的改进,也就是要增强课程的针

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加强主动权,这是“两课”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所在。这个包括教师怎么更好地了解学生,包括更好地了解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包括口头的表达等等。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只局限于参现访问,也包括学生听报告,然后进行讨论,或者看了、了解一些案例进行辨折等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我们用足、用好课时的一个切入点。

(二)、产学研合作意识非常重要。高校注重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也非常重要。有的学校有科研的积淀,但它没有主动地与企业联合,导致成果不能实现转化。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这又给高校提出了一个挑战,高校能不能帮助企业完成这个使命?一些高校试图建立大学科技园来加强产学研合作,尽管这种探索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学校发展产业的能力还很有限,但是,我国应该继续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培育,使其能够像欧美国家的大学科技园那样,成为引领地区科技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科技产业创新的源泉。大学和科研院所也可以合作。大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和学科齐全,而研究院的科研环境、设备、导师都是一流的,如果二者打通,让大学的学生更多走进科研院所,让科研院所把一些项目交给大学的学生来做,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出现。

(三)、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要

把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做,从计划制定、团队培养、项目支持多个细节下功夫。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在高度综合,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得个人很难有十分广泛而又深入的涉猎,紧靠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科学研究的要求,必须围绕科学建设这个龙头,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汇聚学科队伍,通过学科组建又是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人才资源,用市场的合理的有效地配置人才资源。

(四)、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创新成果转成物质成果。

1、企业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这一观念,企业和高校既要紧密结合,又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承担不同的义务。我校要加大成果转化的培育力度,掌握培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提高转化成果的成熟度,造就一批高新技术的种子企业。

2、结合河南地方特色,加强我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河南是农业大省,但非农业强省,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进而走上工业强省之路,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河南农业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研究出更多更好更具实效性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还必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创新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参考文献

1、李婉谭金明朱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贾亚丽: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3、孙深辉:《中国科学报》高校科研创新如何走得更远

河南农业大学2011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级别:2010级

学号:1006108057

姓名:王坤

河南农业大学2011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内容提要: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我校(河南农业大学)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本文具体论述河南农业大学2011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的意义、创新能力状况、存在问题、提升对策

一、“2011计划”的深度解读

(一)、“2011计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

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二)、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实施2011计划具有重大意义。

1、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

2、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3、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战略行动。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效率不高,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障碍,促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二、我校的创新能力状况及成就

依托作物学学科,1996年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校,1997年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挂牌;其后,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烟叶生产技术中心、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也相继设置在该学科。落户该校的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还有农业部(河南省)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农业生物技术

与工程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林木种质资源及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优质花卉蔬菜种苗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

时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建设不仅提升了河南农业大学服务现代农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方向,架起农业高校通向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金桥。与新郑市八千村合作开展的“科教兴村”试验是该校创新服务模式的成功尝试。八千村地处黄河故道轩辕故里,是黄淮海地区典型的沙薄地区,土地贫瘠,生产技术水平低下。我校应邀派出了由11名教授、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服务团,指导八千村在村西北沙岗构建经济林防风护沙带,在村东北沙岗构建经济作物带和粮食作物带,在村东旧河道建设了农业科技示范园。

三、新形势下我校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观念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被看做是教师把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育被作为一种灌输和填充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教育模式僵化、教学内容陈旧,这些都非常严重地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性的发挥。这样的高等教育难以培养出能思考、能创新的人才。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为中心以及单项灌输依然是我校主要教学方式和手段。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养成了学生

以获得学分为目标的机械性、服务性的特点。尽管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我校已经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提出了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实践”为辅,来弥补传统教育只重理论教育的缺陷,更多地将基础教育与实践教学等关系的协调发展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学科建设框架合理性一级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创新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与目标实现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创新环节仅仅是成果申报的文字材料而已。

(三)、科研创新团队的实力相当较弱。我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实力相当较弱,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导致科技创新团队不稳定,不能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建高水平的科研攻关,在国家大的项目和基金申请上处于不利局面。

(四)、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宏观调控不足。目前我校多数项目存在科研资金难以到位的尴尬,在市场经济下,没有资金就无法吸引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就难以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就难以在科技创新中积累优势。如何争取政府。企业等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保证是今后一段时间我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我校关于实施“2011计划”的提升对策

(一)、坚持深化“两课”改革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两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最主要的是老师授课的一些方法的改进,也就是要增强课程的针

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加强主动权,这是“两课”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所在。这个包括教师怎么更好地了解学生,包括更好地了解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包括口头的表达等等。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只局限于参现访问,也包括学生听报告,然后进行讨论,或者看了、了解一些案例进行辨折等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我们用足、用好课时的一个切入点。

(二)、产学研合作意识非常重要。高校注重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也非常重要。有的学校有科研的积淀,但它没有主动地与企业联合,导致成果不能实现转化。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这又给高校提出了一个挑战,高校能不能帮助企业完成这个使命?一些高校试图建立大学科技园来加强产学研合作,尽管这种探索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学校发展产业的能力还很有限,但是,我国应该继续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培育,使其能够像欧美国家的大学科技园那样,成为引领地区科技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科技产业创新的源泉。大学和科研院所也可以合作。大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和学科齐全,而研究院的科研环境、设备、导师都是一流的,如果二者打通,让大学的学生更多走进科研院所,让科研院所把一些项目交给大学的学生来做,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出现。

(三)、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要

把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做,从计划制定、团队培养、项目支持多个细节下功夫。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在高度综合,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得个人很难有十分广泛而又深入的涉猎,紧靠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科学研究的要求,必须围绕科学建设这个龙头,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汇聚学科队伍,通过学科组建又是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人才资源,用市场的合理的有效地配置人才资源。

(四)、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创新成果转成物质成果。

1、企业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这一观念,企业和高校既要紧密结合,又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承担不同的义务。我校要加大成果转化的培育力度,掌握培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提高转化成果的成熟度,造就一批高新技术的种子企业。

2、结合河南地方特色,加强我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河南是农业大省,但非农业强省,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进而走上工业强省之路,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河南农业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研究出更多更好更具实效性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还必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创新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参考文献

1、李婉谭金明朱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贾亚丽: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3、孙深辉:《中国科学报》高校科研创新如何走得更远


相关文章

  •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计划
  • 第七章 高等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 ...查看


  • 从大学国际排名看我国的创新能力
  • 从大学国际排名看我国的创新能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学评价的推广,人们更为关注大学国际排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高校提高自身国际排名的有效手段.从大学国际排名能够窥见出国家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下,通过高校的 ...查看


  • 福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一二年一二年十十月 2011 目录 ---------------------3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3 二.师资与 ...查看


  • 2012年教育部盘点教育大事记:随迁务工子女教育
  • 8月29日教育部.中科院在北京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刘延东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刘延东指出,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要按照"加强统筹.试点引领.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查看


  • 985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分为学院路校区和沙河校区,占地3000亩,总建筑面积150余 ...查看


  • 杜占元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在部党组的领导下,2011年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方面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工作思路:高校科技工作着重推动科技工作贴近中心工作,进一步促进科技与教育深度结合: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强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查看


  • 探索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索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作者:姚玮 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4期 [摘 要]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选择.面对这项 ...查看


  • 产学研的特点文献综述
  •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点文献综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现已越来越获得了国际上各国的重视,并朝向跨区域.国际化以及网络化的方向迅速发展.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如此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教兴国,而大力发展和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正是提升我国科技 ...查看


  • 北京地方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能力及产出效果研究
  • [摘 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国家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技发展规划.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北京地方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能力和产出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单位在地方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促进作用.本文基于科技部组织的国家计划项目年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