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一二年一二年十十月

2011

目录

………………………………………………………3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4二、师资与教学条件……………………………………………………………………………………………………………………4

…………………………………………………………4(一)师资队伍(一)师资队伍……………………………………………………………………………………………………………………4

…………………………………………………………7(二)办学条件(二)办学条件……………………………………………………………………………………………………………………7

…………………………………………………………8三、教学建设与改革三、教学建设与改革……………………………………………………………………………………………………………………8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8(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8

(二)优化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二)优化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三)构建多层次的质量工程体系,推进学校质量工程建设(三)构建多层次的质量工程体系,推进学校质量工程建设………11

………………12(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12

………………………………………………………14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4

…………………………………15(一)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一)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

(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5(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5

……………………………………………………………18五、学生学习效果五、学生学习效果…………………………………………………………………………………………………………………………18

…………………………………………………21六、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特色六、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特色……………………………………………………………………………………………………21

、文理渗透、工管相济,促进学科协调发展…21(一)坚持理工结合(一)坚持理工结合、文理渗透、、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工管相济,促进学科协调发展…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22(二)坚持开放式办学,(二)坚持开放式办学,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22

严格管理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23(三)坚持(三)坚持严格管理严格管理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23

…………………………………………………24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24

福州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福建省省属重点大学。201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福州大学。在近55载的办学历史中,福州大学积淀出“奉献、求实、奋进、创新”的校风,秉承了“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的校训。“十一五”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学科相对优势,体现教学研究型办学特色和开放式办学格局的我国东南地区强校”的办学目标,继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根据当代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新时期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开放式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质量”的价值导向,努力形成“高素质、多样化、重视实践、激励创新”的人才培养格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生培养为根本,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为保证,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效益,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挥更大的支持作用。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616人,硕士研究生5148人,博士研究生488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73.09%。

1.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与布局调整工作,始终围绕着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为适应福建省确定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2011年我校新增了交通运输、光电信息工程、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四个新专业。依据地区和学校实际,发挥学科优势,强调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的特色,扶持地区需要和有学校特色的新兴学科,形成比较合理的学科布局。

在专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科综合发展的要求,按“少专业、多方向、宽口径、强适应”的原则,学校坚持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柔性设置专业方向。2011年全校69个专业整合成55个专业(类)招生与培养,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进一步增强。表1-1:福州大学2011年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学科门类

专业数工学32理学11

法学

经济学5艺术学管理学10文学4工学

法学2艺术5合计6914%

理学

16%

2.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充分体现服务福建、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招生生源以福建省为主,并覆盖全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同时,大力开展高水平运动员、保送生等特殊类型学生的招生工作,探索多元化招生渠道。根据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加大落实“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力度,足额安排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确保地方协作和对口支援任务顺利完成。2011年面向新疆、宁夏、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招收少数民族预科学生68人,积极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优秀人才,录取中西部地区的生源人数占全校本年度招生总规模的21%。

学校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各批次录取分数逐年提高,生源质量好。2011年录取的本科一批招生数为5591人,新生高考成绩超过考生所在地本一线50分以上者达800多人,

其中福建省理工类考生排名位列全省前8.8%

以内,平均分超过本一线43分;文史类考生排名位列全省前2.5%以内,

平均分超过本一线30分;

艺术类考生排名位列全省前8.2%以内。

全校新生报

到率为99.32%。

中部省市7%

72%

74%

图一:生源地域分布图二:生源科类结构文史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把打造一支规模和结构合理、教学和学术水平兼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战略性工程,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设教学和创新团队为核心,加大投入,培养和引进并举,加速优秀团队带头人、教学和学术骨干的成长。师资队伍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师资结构合理,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学校教职工总数3088人,其中专任教师队伍1895人,比上一年度的1831人增加64人,高级职称830人,比上一年度增加81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上一年的29.4%增长到31.0%;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一年来引进优秀博士、博士后31人,其中,90%以上为“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教师队伍中现有院士5人(含双聘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含讲座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省级人选60人,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9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9人、讲座教授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7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

人,福建省教学名师奖

获得者22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福建省高校基础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9人,省优秀专家23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23人,博士生导师20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2个。具有海外留学、访问和进修经历的教师达252人,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13.3%,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项

目教

3055

3088学年[1**********]2表2-1:2010-2011年专任教师队伍变化情况一览表(单位:人)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专其中高45任比正比比比级硕岁比博教例高例例

例职士以例士师%%%%职称下%称[**************]0.943.823226812.714.153959429.431.487690247.847.[1**********].275.5学缘结构非本比校例学%历1191124865.065.9

2.强化政策激励,打造教学团队

学校强化政策引导,在教师的聘用、考核、评价、进修、晋职等方面把教师教学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完成教学工作的量与值作为考核的硬指标,鼓励教师投身教学第一线。通过“杰出人民教师”、“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教学优秀奖”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表彰,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学校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团队和24个校级教学团队,22名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和17名校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这些名师和团队建设,显著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教学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学校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岗位培训工作,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早在2003年学校就成立了“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以“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为基地,实施对新教师岗前教学培训制度、准入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从教师源头上把好教学质量第一关。2011年第九期新上岗教师教学达标培训班对90名新教师进行了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体研讨与自我训练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在导师的传、帮、带下完成。在院、校组织的两级试讲中顺利过关86人,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此外,教师培训中心还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和各种计算机语言课,提高新教师驾驭课堂的水平和能力。2011年学生评教优良率为95.86%。

学校制定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依托国家有关部门及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设立青年教师培训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专项经费、青年基金、育苗基金、科研启动经费等项目,对

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在实践能力、学位提升、职称评定、出国进修、国

内高级访问学者和参加高级研修班等方面,予以积极推荐和经费支持,以促进他们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4.加强工程训练,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实施“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每年拨专项经费,要求工程类专业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设计等工程实践活动,对相应工程专业的教师,要求其必须过好“工程实践关”,在导师的指导下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以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2011年,学校选派20名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二)办学条件

学校拥有旗山、铜盘、厦门工艺美院等多个校区,占地4182余亩。学校办学主体位于福州大学城旗山校区,为本科教学打造了良好的办学条件,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截止2011年12月31日,学校教学行政用房46.5万平方米,生均15.71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5.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33.4万平方米,均已达到或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标准,为本科人才培养提高了充裕的空间。

学校配备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绘图室等各种功能的教室,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各类教室总面积21.9万平方米,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5万个,语音室座位数1102个,教学用计算机9783台。固定资产总值21.6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9997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9821元。实验室配备逐步完善,设备利用率不断提高,较好地满足了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图书馆馆舍总面积3.8万平方米,藏书223.5万册,数字资源量64800(GB),电子图书6800(GB)。西观藏书楼是我校馆藏特色之一,为我国首家西文典籍图书馆,已编入库4576种西方典籍和汉学著作。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福州主节点,本着“标准化设计、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在各个校区之间形成高速畅通的信息服务基础平台。

学校逐年增加本科教学专项经费和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逐步增加学院的日常教学经费,并建立相应制度和机制保证经费落实到位,2011年学校教学日常支出1.15亿元,本科教学专项经费4363万元,符合教育部的要求。同时学校通过专项经费投入的方式,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支持各

项教学改革。逐步加大本科教学奖励力度,鼓励更多教师在本科教学领域做出更加突出的成绩。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

学校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动对接海西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先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促进海峡两岸集成电路设计业和电子整机制造业的发展,在2011年,学校建成我省唯一的国家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成规模培养IC设计专门化人才。学校在平潭综合试验区积极筹建福州大学海洋学院,培养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

学校已与福建省九地市、福建省公安厅签订了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政校合作全面铺开,人才培养主动对接海西建设。

学校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诺雅克电气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的4个工程实践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科学研

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继续与清华大学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学校注重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使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获得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我校的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2011年已拥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有11个福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二)优化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及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定期修订教学大纲,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追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学分制对培养方案的柔性调节作用,通过实施学分制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提高的空间。在学分分配中,各专业设置的选修学分占课堂教学总学分的比例基本达到30%以上。为保证校级任意选修课程有较为充足的数量,目前我校每学期都能开出公选课程涵盖全部学科门类160多门,约占课程总数的5%,以满足各个学科学生的个性化选课需要。

学校持续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工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差异构建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全校总体上实施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

1.研究型培养模式

依托教育部在我校设立的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校组建的数理综合班,积极探索以“学科群或学院为主体”的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学院、数计(软件)学院及材料学院选拔优秀学生成立了创新研究型实验班,实施以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的专门培养方案。重视宽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视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训练,实行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教育,“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改革试点成为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2011年“国家理科化学基地班”争取到国家“十二五”

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400万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平台。

2.应用型培养模式

学校适应国家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高校,2011年又新申报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计划。学校目前已有微电子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采矿工程等10个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取“3+1”培养模式,学生至少有一年以上时间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通过建立校企战略联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打造工程型教师队伍、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方式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1年学校还与新大陆集团合作,成立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培养物联网应用型人才。

3.复合型培养模式

学校逐步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通过宽口径大类培养模式,辅之以学分制灵活的运行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注重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同时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学校继续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这一传统制度,鼓励品学兼优且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跨学科门类的第二学位(专业),以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2011年开通27个第二专业,在校修读第二学位(专业)的学生数达2783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2.8%。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4.创业型培养模式

学校制定了《福州大学关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系列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知识与技能;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如十佳创业项目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对抗赛、各类创业主体讲座、创业沙龙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加大校内外创业辅助计划的支持

力度,设立创业奖励基金,现有4个学院大学生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1050㎡校内创业孵化基地1个,校外创业孵化基地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30个,创业类社团4个,已发放创业扶持金20万元。

(三)构建多层次的质量工程体系,推进学校质量工程建设

我校高度重视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形成了以国家“质量工程”项目为引领、福建省“质量工程”项目为提升、校“质量工程”项目为基础,体现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多层次“质量工程”体系。学校先后制订了《福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截止2011年底,学校共获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国家特色专业7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获福建省质量工程项目97项,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项、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53门、省级教学团队10个。校级重点专业12个、校级精品课程110门、校级教学团队24个、校级双语示范课程40门、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55项、校级教材立项121个、校级“闽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项目39个、校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1个。几年来,质量工程通过滚动选拔和立项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十一五”以来,我校教师共编著出版教材227部,其中7部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

各1项。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2名。

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

1.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要场所。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公共基础、学科大类和专业实验室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实验平台共享与实验室开放的保障与激励机制,设立开放专项基金,资助实验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提高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符合教学需求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2011年学校新购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1430台件,实验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2011学年度,全校开设实验课程507门。学校拥有省级以上48个科技创新平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与行业和骨干企业已建立33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有力促进和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2.2.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学校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近几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次修订,适当压缩理论课的学时,增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的学时。学校制定了多项鼓励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的政策和措施,各学院和各专业在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加快,充分利用新校区搭建的实验教学平台,开出了一大批“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三性实验,使本科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有了质的提升。

能力培养力度3.加大本科生科技实践创新加大本科生科技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力度

实施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正常化、规范化。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导向,以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基础,坚持“兴

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导师队伍建设和实施条件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支持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创业活动,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学校于2001开始设立本科生科研训练基金,从学校层面每年都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学生训练计划立项。2011年,已获国家级项目资助90个,省级项目资助133项,参与人数近千人。学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474项,近2000名学生参与。按每届学生人数统计,2011届在校期间约有40%的本科生参与各级项目训练。

4.开展本科生科技竞赛活动

学校始终重视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制定了《福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形成校级竞赛、省部级竞赛与国家级竞赛三级学科竞赛体系。

设立了学科竞赛专项经费,不断拓展竞赛项目,组织更多学生参加各级各

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逐步提高竞赛的层次和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受益

面。每年组织大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

智能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结构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种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2011年,据统计我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本科生10160人次。

5.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以“过程控制,质量第一”为原则,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评阅、答辩、评定到请外校同行专家抽样评审,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规范管理,严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从2011届本科毕业生开始,首次应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检测抽查,对申报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共计148篇全部进行检测,共评出福州大学2011届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34篇。同时学校对2011届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检,共抽检471篇,约占全校10%,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

1.坚持以本科教学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全校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工作理念,始终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学校领导的精力投入、师资力量的配置、经费的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本科教学为基础,每年学校的1号文件都是有关本科教学的文件。学校每年召开全校性教学工作大会,始终把本科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校务会议每学期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在实施机关部处绩效考核和学院办学质效评价方案中,把支持和服务本科教学工作作为评价和衡量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把本科教学工

作成效作为评价个人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广大教师形成“教学是教师的首要职责”的观念,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各职能部门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加强沟通,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工作协同运作机制,在全校形成“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教学、广大教师热爱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用于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导向教学、人人关心教学、一切为了育人”的良好氛围。

2.严格执行教授上课制度

学校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重要条件。每个专业均安排教授开设学科导论。学校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检查结果向全校通报。人事部门每年在进行教师考核聘任时,将此作为考核聘任的重要内容,并严格执行。

(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一是学校坚持每学期召开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会议,教务处每周坚持处例会,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常抓不懈。二是开展多样化的学习研讨活动,开展与兄弟院校对口调研学习,不断提高在职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三是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教学管理岗位职责,明晰办事流程,推进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坚持实施调研制度,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及时解决师生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五是拓宽教学信息交流渠道,及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2.完善与建立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在广泛征求各学院的意见基础上,2011年我校重新修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手册,规定了各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作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准则。

3.完善日常教学运行保障机制

一是认真组织选排课工作。学校修订《福州大学课程安排管理办法》,精心设置本科教学任务安排流程,指导学院遵循教学规律完成全校课程的排课工作。

二是严格教学调停课制度。对各学院调停课情况进行校内通报,对个别未经请假擅自停课造成较大影响的教师,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纪律处分,维护教学工作的严肃性。

三是狠抓考试管理工作。学校修订和完善了《福州大学课程考试管理规定》,考试内容上注重能力的考察,形式上注重教考分离。完善了考试违规处理机制,对考试过程中学生违纪和教师监考失职行为进行快速处理,严肃了考风考纪,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促进了考风和学风建设。

四是规范成绩管理工作。制订《福州大学成绩登录与管理规定》,对成绩的评定、报送、复核、存档以及责任等方面严格规范成绩管理的相关工作,切实维护成绩的公平与公正性。

五是学生学习过程质量控制。以现有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和本科生导师制为基础,建立和运行学生学习质量过程控制系统,设定综合指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控制学生学习过程质量,对学习质量比较差的学生及时发出警示及毕业设计(论文)准入制度,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完善多级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规范本科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学校不断完善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学校坚持每学期对学院本科教学基本情况数据进行采集并予以公布,包含招生情况、转专业申请情况、毕业与学位情况、主要基础课程成绩情况、教学各环节管理情况、教学检查与质量监督情况、质量工程建设情况等。引导学院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进一步规范管理,改进工作,使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工作。近年已经完成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的认证与评估,城市规划等专业已申报待评。评估有利于构建我校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的联系

机制,增强学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校学生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坚持每学期进行教学专项检查工作。针对各类教学关键环节进行逐一重点监控,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出整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2010年以来,先后对试卷与毕业设计(论文)、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情况、实验教学、毕业实习4项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学校还坚持每两年一次的院级教学质量全面诊断性评估。加强过程监控,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四是建立各类立项建设的课程评价制度。课程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学校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评估工作。力争在4-5年时间内主要课程全面通过学校评估。通过评估、督查,辅之有效的激励制度,保证教学基本单元的质量。

五是学校还对新建学院及新办专业在运行一年后进行以教学工作为重点的合格评估,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不断地导向质量目标。鼓励学院对所属系(所)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奖优罚劣。

六是参加国家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根据《福建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已申请2015年参加教育部的正式审核评估工作。

5.健全本科教学督导制度及学生评教制度

完善校、院(系)二级教学督导制度,校督导组深入课堂随机听课,每季度提交督导工作简报一份,供学校、学院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了解一线教学情况,为教学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2011年校教学督导组共听本科生课程

769

节次、听课检查本科生实验课71门次。

学校积极推进学生评教工作,2011年收集411457条评教数据,覆盖全校所有课程。

教务处及时将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结果反馈学院及有关教师,并在教师晋升职称以及各类教学评奖中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充分发挥校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教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每学期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校级领导每学期不少于2次,其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每学期不少于4次;教务处领导、各学院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每学期不少于4次。学校定期公布听课情况。

校领导和教务处领导与本科生举行“面对面”活动,认真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学生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检测、跟踪分析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检测,学校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对教学主要基础课程的成绩监控和毕业、学位、就业、升学率以及学科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毕业生的工作能力等,能比较直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1.课程统考情况

目前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六级水平考试和省计算机等级

考试,成绩如下,位列全省高校前茅。

表5-1-1:截至2011年CET、计算机考试情况统计

年级

2005

2006

2007CET4通过率86.30%86.56%87.18%CET6通过率38.23%37.33%42.44%计算机一级一次通过率94.17%97.37%99.51%计算机二级一次通过率96.28%93.73%94.71%

2.毕业率与学位率

我校学生整体素质较高,通过学校培养,毕业率与学位率均保持在较合理水平,四年正常毕业率达90%以上,在规定六年修业期限内毕业累计达98%以上。

表5-1-2:05、06、07三个年级学生截至2011年毕业情况年级

2005

2006

2007应毕业学生数[1**********]8至2009年毕业率93.86%至2010年毕业率96.03%95.12%至2011年毕业率99.08%96.17%94.81%至2011年毕业生学位率96.86%99.37%99.65%

3.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我校2011届本一批毕业生总人数为4530(应届),攻读研究生人数840人(含考研、保研及出国留学),总体考研率为18.54%。2011届升研学生中,考取“985工程”、“211工程”和科研院所占90.35%,比2010年同期提高2.25个百分点;出国出境留学(49人)占5.83%。总体而言,2011年学生考研录取院校的质量较2010年有所提高。

4.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校2011届毕业生(含6年修学毕业)总数是4588人(截止2011年8月31日),毕业生就业率为93.83%。在保持较高就业率的同时,就业质量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从整体上分析,毕业生职业规划意识增强,择业观念趋向理性,就业满意度有所提升,就业去向趋于多元,到基层一线企业就业以及自主创业人数均有所增加。

5.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坚持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2011年,我校本科生共获得国际级竞赛奖项12项、国家级奖项136项、省部级奖项294项。学校

ACM代表队四次晋级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特别是在第36届全球总决赛中,与国际知名高校代表队激烈角逐,取得历史性突破,最终在112支强劲竞争对手中位列第18名。在大陆高校晋级全球总决赛的16支队伍中,福州大学与国内著名的985高校并列排名第4,也是福建省晋级本届全球总决赛的唯一高校。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均获得全国一等奖,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在2011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总决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特等奖,总分名列各参赛队第五。2011年本科生独撰或参与发表学术论文76篇,申请并获授权专利4

项。

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

学校一直重视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和收集、吸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从近几年收集的信息上看,我校毕业生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业创新人才。如福州大学培养的工程院院士魏可镁;被誉为中国“当代金王”的紫金矿业集团陈景河董事长;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范更华教授。学校通过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电话采访、电子邮件等形式,对520家与我校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回收调查问卷435份,其中有效问卷433份,回收率为83.27%。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招聘渠道、对我

校毕业生评价、对我校人才培养建议、长期校企合作意见等问题,其中选择题23题,主观题3题。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在完成任务情况、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及工作态度、创新与设计能力、自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政治思想表现等16个方面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其中,我校毕业生获得良好或较强以上评价的有:完成任务情况93.03%,综合素养92.54%,职业道德及工作态度91.77%,创新与设计能力91.45%,自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91.38%,政治思想表现90.95%,职业素养89.20%等。我校毕业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优良。数据表明,88%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他们的单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或重要的作用;91%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为优秀或良好。

六、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特色

福州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已形成鲜明的特色,既蕴含了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一)坚持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促进学科协调发展(一)坚持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工管相济,促进学科协调发展

福州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工结合”的办学理念,促进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推动学校办学模式创新,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效。进入21世纪,学校确定了建设东南强校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出:“在学科总体布局上,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法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方针”,理工结合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在新的起点上得以继续贯彻和实施,并且更加注重理、工、文等多学科交叉渗透,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我校理工结合的系院架构,从体制上保证了理工结合办学理念的贯彻实施。我校理工结合的学院占全校理工类学院的三分之二。在文理结合方面,依托理工科的优势,迅速发展了经、管、文、法、艺各学科,先后建立了管理、法学、人文、工艺美术等院系,形成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良好态势。学校还从学科专业内涵的发展上贯穿了理工结合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注重理工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目前全校有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个学科,学位点、专业以理、工为主。在课程设置上,理工科专业互设课程,优化了知识结构。

(二)坚持开放式办学,政产学研协同育人

201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福州大学,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平台。学校深化与军、政、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协同育人的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如与企业合作共建近20家研发中心,与各行业多家领军企业分别签订了产学研联盟,深入挖掘福州大学在人才、技术、项目、仪器设备和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企业在项目成果产业化方面的优势,探索出开放式多元化的育人模式。学校与紫金矿业集团合作,创办“紫金矿业学院”,成功地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校企深度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紫金模式”,即“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紫金矿业集团支持学院的基本建设,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及实践教学安排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且直接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紫金集团注资1.5亿建立了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至2011年底,已有183名学生已入驻福建上杭教学基地,按计划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成为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大成果和标志。学校还分别与福建ICC基地和相关企业合作复办“微电子学专业”,与福建省交通运输(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创办“八方物流学院”,与福州软件园合办“软件专业”,与新大陆集团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校企物联网学院—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为物联网产业培养创新人才。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有效的培养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福州大学依托地处海西的优势,积极开展与台湾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在福建省开展的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中先行先试,成立了“闽台高等教育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闽台之间的校际交流、人员交流、项目合作和文化交融等活动,增进与台湾教育界的相互了解,共创双赢。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列入福建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台湾铭传大学强强联手,采取“3+1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学校与台湾交通大学、师范大学等1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并选派部分学生赴台学习。

(三)坚持严格管理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注重教育质量,严谨治学,严格管理”是福州大学长期办学中逐步形成的良好传统。在建校之初,党委书记张孤梅、主持学校工作的卢嘉锡副校长等学校领导就以严谨求是的作风,身体力行,深入教学一线抓基础课程质量,抓课堂教学水平,抓青年教师的培养,为福州大学的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后,学校历届领导都秉承注重教育质量,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的管理理念,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基础地位,形成了全校师生的共识,构建了切合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框架,确立了系列具有特色的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长效机制,如校院教学督导联动机制、教学评估机制、教学培训机制、业绩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机制等,实施学生学习质量过程控制系统,创建了“以人为本”的学生柔性学籍管理体系,实行了弹性学制和学生学习的预警与激励制度。率先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实现了本科生的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教务处两次获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称号,两次获福建省先进教务处称号,“地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项目获福建省教学成

果一等奖。

“注重教育质量,严谨治学,严格管理”,保证了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人才多样化培养格局的形成。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强,201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83%;考取研究生人数逐年提高,2011年总体考研率为18.79%;近三年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以及“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经过福州大学本科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了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在国内同时期建立的地方工科院校中并不多见。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办学经费短缺与事业发展需求之间的需求矛盾;教学和学术水平兼备的骨干教师人数不多,后备人选不足;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与学科发展目标不协调;缺乏合理的教学投入评估体系等等。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正在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破解制约发展经费短缺的瓶颈,为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以新一轮“211工程”“省部共建福州大学”建设为契机,把学科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学科建设的投入重点,从体制上促进优

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的融合,进一步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兼备的教

师比例,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完善对教师工作业绩分类评价的评价机制,从政策上推动主要从事基础课教学教师将教学业绩作为其今后评优、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学校将认真分析这些困扰和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综合考虑学校面临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科学谋划,努力在关键环节和薄弱点上寻求突破,通过不断的机制体制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一二年一二年十十月

2011

目录

………………………………………………………3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4二、师资与教学条件……………………………………………………………………………………………………………………4

…………………………………………………………4(一)师资队伍(一)师资队伍……………………………………………………………………………………………………………………4

…………………………………………………………7(二)办学条件(二)办学条件……………………………………………………………………………………………………………………7

…………………………………………………………8三、教学建设与改革三、教学建设与改革……………………………………………………………………………………………………………………8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8(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8

(二)优化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二)优化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三)构建多层次的质量工程体系,推进学校质量工程建设(三)构建多层次的质量工程体系,推进学校质量工程建设………11

………………12(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12

………………………………………………………14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4

…………………………………15(一)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一)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

(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5(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5

……………………………………………………………18五、学生学习效果五、学生学习效果…………………………………………………………………………………………………………………………18

…………………………………………………21六、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特色六、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特色……………………………………………………………………………………………………21

、文理渗透、工管相济,促进学科协调发展…21(一)坚持理工结合(一)坚持理工结合、文理渗透、、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工管相济,促进学科协调发展…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22(二)坚持开放式办学,(二)坚持开放式办学,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22

严格管理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23(三)坚持(三)坚持严格管理严格管理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23

…………………………………………………24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24

福州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福建省省属重点大学。201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福州大学。在近55载的办学历史中,福州大学积淀出“奉献、求实、奋进、创新”的校风,秉承了“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的校训。“十一五”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学科相对优势,体现教学研究型办学特色和开放式办学格局的我国东南地区强校”的办学目标,继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根据当代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新时期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开放式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质量”的价值导向,努力形成“高素质、多样化、重视实践、激励创新”的人才培养格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生培养为根本,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为保证,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效益,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挥更大的支持作用。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616人,硕士研究生5148人,博士研究生488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73.09%。

1.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与布局调整工作,始终围绕着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为适应福建省确定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2011年我校新增了交通运输、光电信息工程、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四个新专业。依据地区和学校实际,发挥学科优势,强调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的特色,扶持地区需要和有学校特色的新兴学科,形成比较合理的学科布局。

在专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科综合发展的要求,按“少专业、多方向、宽口径、强适应”的原则,学校坚持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柔性设置专业方向。2011年全校69个专业整合成55个专业(类)招生与培养,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进一步增强。表1-1:福州大学2011年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学科门类

专业数工学32理学11

法学

经济学5艺术学管理学10文学4工学

法学2艺术5合计6914%

理学

16%

2.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充分体现服务福建、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招生生源以福建省为主,并覆盖全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同时,大力开展高水平运动员、保送生等特殊类型学生的招生工作,探索多元化招生渠道。根据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加大落实“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力度,足额安排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确保地方协作和对口支援任务顺利完成。2011年面向新疆、宁夏、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招收少数民族预科学生68人,积极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优秀人才,录取中西部地区的生源人数占全校本年度招生总规模的21%。

学校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各批次录取分数逐年提高,生源质量好。2011年录取的本科一批招生数为5591人,新生高考成绩超过考生所在地本一线50分以上者达800多人,

其中福建省理工类考生排名位列全省前8.8%

以内,平均分超过本一线43分;文史类考生排名位列全省前2.5%以内,

平均分超过本一线30分;

艺术类考生排名位列全省前8.2%以内。

全校新生报

到率为99.32%。

中部省市7%

72%

74%

图一:生源地域分布图二:生源科类结构文史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把打造一支规模和结构合理、教学和学术水平兼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战略性工程,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设教学和创新团队为核心,加大投入,培养和引进并举,加速优秀团队带头人、教学和学术骨干的成长。师资队伍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师资结构合理,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学校教职工总数3088人,其中专任教师队伍1895人,比上一年度的1831人增加64人,高级职称830人,比上一年度增加81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上一年的29.4%增长到31.0%;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一年来引进优秀博士、博士后31人,其中,90%以上为“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教师队伍中现有院士5人(含双聘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含讲座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省级人选60人,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9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9人、讲座教授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7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

人,福建省教学名师奖

获得者22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福建省高校基础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9人,省优秀专家23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23人,博士生导师20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2个。具有海外留学、访问和进修经历的教师达252人,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13.3%,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项

目教

3055

3088学年[1**********]2表2-1:2010-2011年专任教师队伍变化情况一览表(单位:人)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专其中高45任比正比比比级硕岁比博教例高例例

例职士以例士师%%%%职称下%称[**************]0.943.823226812.714.153959429.431.487690247.847.[1**********].275.5学缘结构非本比校例学%历1191124865.065.9

2.强化政策激励,打造教学团队

学校强化政策引导,在教师的聘用、考核、评价、进修、晋职等方面把教师教学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完成教学工作的量与值作为考核的硬指标,鼓励教师投身教学第一线。通过“杰出人民教师”、“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教学优秀奖”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表彰,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学校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团队和24个校级教学团队,22名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和17名校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这些名师和团队建设,显著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教学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学校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岗位培训工作,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早在2003年学校就成立了“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以“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为基地,实施对新教师岗前教学培训制度、准入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从教师源头上把好教学质量第一关。2011年第九期新上岗教师教学达标培训班对90名新教师进行了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体研讨与自我训练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在导师的传、帮、带下完成。在院、校组织的两级试讲中顺利过关86人,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此外,教师培训中心还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和各种计算机语言课,提高新教师驾驭课堂的水平和能力。2011年学生评教优良率为95.86%。

学校制定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依托国家有关部门及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设立青年教师培训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专项经费、青年基金、育苗基金、科研启动经费等项目,对

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在实践能力、学位提升、职称评定、出国进修、国

内高级访问学者和参加高级研修班等方面,予以积极推荐和经费支持,以促进他们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4.加强工程训练,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实施“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每年拨专项经费,要求工程类专业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设计等工程实践活动,对相应工程专业的教师,要求其必须过好“工程实践关”,在导师的指导下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以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2011年,学校选派20名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二)办学条件

学校拥有旗山、铜盘、厦门工艺美院等多个校区,占地4182余亩。学校办学主体位于福州大学城旗山校区,为本科教学打造了良好的办学条件,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截止2011年12月31日,学校教学行政用房46.5万平方米,生均15.71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5.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33.4万平方米,均已达到或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标准,为本科人才培养提高了充裕的空间。

学校配备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绘图室等各种功能的教室,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各类教室总面积21.9万平方米,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5万个,语音室座位数1102个,教学用计算机9783台。固定资产总值21.6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9997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9821元。实验室配备逐步完善,设备利用率不断提高,较好地满足了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图书馆馆舍总面积3.8万平方米,藏书223.5万册,数字资源量64800(GB),电子图书6800(GB)。西观藏书楼是我校馆藏特色之一,为我国首家西文典籍图书馆,已编入库4576种西方典籍和汉学著作。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福州主节点,本着“标准化设计、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在各个校区之间形成高速畅通的信息服务基础平台。

学校逐年增加本科教学专项经费和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逐步增加学院的日常教学经费,并建立相应制度和机制保证经费落实到位,2011年学校教学日常支出1.15亿元,本科教学专项经费4363万元,符合教育部的要求。同时学校通过专项经费投入的方式,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支持各

项教学改革。逐步加大本科教学奖励力度,鼓励更多教师在本科教学领域做出更加突出的成绩。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

学校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动对接海西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先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促进海峡两岸集成电路设计业和电子整机制造业的发展,在2011年,学校建成我省唯一的国家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成规模培养IC设计专门化人才。学校在平潭综合试验区积极筹建福州大学海洋学院,培养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

学校已与福建省九地市、福建省公安厅签订了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政校合作全面铺开,人才培养主动对接海西建设。

学校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诺雅克电气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的4个工程实践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科学研

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继续与清华大学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学校注重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使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获得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我校的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2011年已拥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有11个福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二)优化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及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定期修订教学大纲,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追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学分制对培养方案的柔性调节作用,通过实施学分制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提高的空间。在学分分配中,各专业设置的选修学分占课堂教学总学分的比例基本达到30%以上。为保证校级任意选修课程有较为充足的数量,目前我校每学期都能开出公选课程涵盖全部学科门类160多门,约占课程总数的5%,以满足各个学科学生的个性化选课需要。

学校持续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工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差异构建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全校总体上实施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

1.研究型培养模式

依托教育部在我校设立的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校组建的数理综合班,积极探索以“学科群或学院为主体”的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学院、数计(软件)学院及材料学院选拔优秀学生成立了创新研究型实验班,实施以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的专门培养方案。重视宽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视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训练,实行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教育,“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改革试点成为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2011年“国家理科化学基地班”争取到国家“十二五”

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400万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平台。

2.应用型培养模式

学校适应国家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高校,2011年又新申报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计划。学校目前已有微电子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采矿工程等10个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取“3+1”培养模式,学生至少有一年以上时间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通过建立校企战略联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打造工程型教师队伍、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方式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1年学校还与新大陆集团合作,成立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培养物联网应用型人才。

3.复合型培养模式

学校逐步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通过宽口径大类培养模式,辅之以学分制灵活的运行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注重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同时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学校继续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这一传统制度,鼓励品学兼优且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跨学科门类的第二学位(专业),以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2011年开通27个第二专业,在校修读第二学位(专业)的学生数达2783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2.8%。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4.创业型培养模式

学校制定了《福州大学关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系列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知识与技能;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如十佳创业项目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对抗赛、各类创业主体讲座、创业沙龙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加大校内外创业辅助计划的支持

力度,设立创业奖励基金,现有4个学院大学生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1050㎡校内创业孵化基地1个,校外创业孵化基地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30个,创业类社团4个,已发放创业扶持金20万元。

(三)构建多层次的质量工程体系,推进学校质量工程建设

我校高度重视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形成了以国家“质量工程”项目为引领、福建省“质量工程”项目为提升、校“质量工程”项目为基础,体现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多层次“质量工程”体系。学校先后制订了《福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截止2011年底,学校共获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国家特色专业7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获福建省质量工程项目97项,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项、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53门、省级教学团队10个。校级重点专业12个、校级精品课程110门、校级教学团队24个、校级双语示范课程40门、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55项、校级教材立项121个、校级“闽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项目39个、校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1个。几年来,质量工程通过滚动选拔和立项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十一五”以来,我校教师共编著出版教材227部,其中7部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

各1项。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2名。

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

1.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要场所。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公共基础、学科大类和专业实验室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实验平台共享与实验室开放的保障与激励机制,设立开放专项基金,资助实验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提高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符合教学需求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2011年学校新购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1430台件,实验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2011学年度,全校开设实验课程507门。学校拥有省级以上48个科技创新平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与行业和骨干企业已建立33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有力促进和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2.2.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学校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近几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次修订,适当压缩理论课的学时,增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的学时。学校制定了多项鼓励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的政策和措施,各学院和各专业在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加快,充分利用新校区搭建的实验教学平台,开出了一大批“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三性实验,使本科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有了质的提升。

能力培养力度3.加大本科生科技实践创新加大本科生科技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力度

实施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正常化、规范化。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导向,以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基础,坚持“兴

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导师队伍建设和实施条件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支持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创业活动,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学校于2001开始设立本科生科研训练基金,从学校层面每年都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学生训练计划立项。2011年,已获国家级项目资助90个,省级项目资助133项,参与人数近千人。学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474项,近2000名学生参与。按每届学生人数统计,2011届在校期间约有40%的本科生参与各级项目训练。

4.开展本科生科技竞赛活动

学校始终重视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制定了《福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形成校级竞赛、省部级竞赛与国家级竞赛三级学科竞赛体系。

设立了学科竞赛专项经费,不断拓展竞赛项目,组织更多学生参加各级各

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逐步提高竞赛的层次和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受益

面。每年组织大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

智能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结构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种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2011年,据统计我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本科生10160人次。

5.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以“过程控制,质量第一”为原则,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评阅、答辩、评定到请外校同行专家抽样评审,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规范管理,严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从2011届本科毕业生开始,首次应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检测抽查,对申报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共计148篇全部进行检测,共评出福州大学2011届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34篇。同时学校对2011届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检,共抽检471篇,约占全校10%,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

1.坚持以本科教学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全校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工作理念,始终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学校领导的精力投入、师资力量的配置、经费的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本科教学为基础,每年学校的1号文件都是有关本科教学的文件。学校每年召开全校性教学工作大会,始终把本科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校务会议每学期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在实施机关部处绩效考核和学院办学质效评价方案中,把支持和服务本科教学工作作为评价和衡量各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把本科教学工

作成效作为评价个人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广大教师形成“教学是教师的首要职责”的观念,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各职能部门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加强沟通,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工作协同运作机制,在全校形成“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教学、广大教师热爱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用于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导向教学、人人关心教学、一切为了育人”的良好氛围。

2.严格执行教授上课制度

学校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重要条件。每个专业均安排教授开设学科导论。学校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检查结果向全校通报。人事部门每年在进行教师考核聘任时,将此作为考核聘任的重要内容,并严格执行。

(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一是学校坚持每学期召开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会议,教务处每周坚持处例会,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常抓不懈。二是开展多样化的学习研讨活动,开展与兄弟院校对口调研学习,不断提高在职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三是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教学管理岗位职责,明晰办事流程,推进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坚持实施调研制度,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及时解决师生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五是拓宽教学信息交流渠道,及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2.完善与建立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在广泛征求各学院的意见基础上,2011年我校重新修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手册,规定了各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作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准则。

3.完善日常教学运行保障机制

一是认真组织选排课工作。学校修订《福州大学课程安排管理办法》,精心设置本科教学任务安排流程,指导学院遵循教学规律完成全校课程的排课工作。

二是严格教学调停课制度。对各学院调停课情况进行校内通报,对个别未经请假擅自停课造成较大影响的教师,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纪律处分,维护教学工作的严肃性。

三是狠抓考试管理工作。学校修订和完善了《福州大学课程考试管理规定》,考试内容上注重能力的考察,形式上注重教考分离。完善了考试违规处理机制,对考试过程中学生违纪和教师监考失职行为进行快速处理,严肃了考风考纪,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促进了考风和学风建设。

四是规范成绩管理工作。制订《福州大学成绩登录与管理规定》,对成绩的评定、报送、复核、存档以及责任等方面严格规范成绩管理的相关工作,切实维护成绩的公平与公正性。

五是学生学习过程质量控制。以现有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和本科生导师制为基础,建立和运行学生学习质量过程控制系统,设定综合指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控制学生学习过程质量,对学习质量比较差的学生及时发出警示及毕业设计(论文)准入制度,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完善多级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规范本科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学校不断完善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学校坚持每学期对学院本科教学基本情况数据进行采集并予以公布,包含招生情况、转专业申请情况、毕业与学位情况、主要基础课程成绩情况、教学各环节管理情况、教学检查与质量监督情况、质量工程建设情况等。引导学院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进一步规范管理,改进工作,使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工作。近年已经完成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的认证与评估,城市规划等专业已申报待评。评估有利于构建我校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的联系

机制,增强学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校学生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坚持每学期进行教学专项检查工作。针对各类教学关键环节进行逐一重点监控,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出整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2010年以来,先后对试卷与毕业设计(论文)、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情况、实验教学、毕业实习4项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学校还坚持每两年一次的院级教学质量全面诊断性评估。加强过程监控,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四是建立各类立项建设的课程评价制度。课程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学校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评估工作。力争在4-5年时间内主要课程全面通过学校评估。通过评估、督查,辅之有效的激励制度,保证教学基本单元的质量。

五是学校还对新建学院及新办专业在运行一年后进行以教学工作为重点的合格评估,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不断地导向质量目标。鼓励学院对所属系(所)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奖优罚劣。

六是参加国家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根据《福建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已申请2015年参加教育部的正式审核评估工作。

5.健全本科教学督导制度及学生评教制度

完善校、院(系)二级教学督导制度,校督导组深入课堂随机听课,每季度提交督导工作简报一份,供学校、学院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了解一线教学情况,为教学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2011年校教学督导组共听本科生课程

769

节次、听课检查本科生实验课71门次。

学校积极推进学生评教工作,2011年收集411457条评教数据,覆盖全校所有课程。

教务处及时将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结果反馈学院及有关教师,并在教师晋升职称以及各类教学评奖中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充分发挥校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教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每学期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校级领导每学期不少于2次,其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每学期不少于4次;教务处领导、各学院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每学期不少于4次。学校定期公布听课情况。

校领导和教务处领导与本科生举行“面对面”活动,认真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学生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检测、跟踪分析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检测,学校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对教学主要基础课程的成绩监控和毕业、学位、就业、升学率以及学科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毕业生的工作能力等,能比较直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1.课程统考情况

目前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六级水平考试和省计算机等级

考试,成绩如下,位列全省高校前茅。

表5-1-1:截至2011年CET、计算机考试情况统计

年级

2005

2006

2007CET4通过率86.30%86.56%87.18%CET6通过率38.23%37.33%42.44%计算机一级一次通过率94.17%97.37%99.51%计算机二级一次通过率96.28%93.73%94.71%

2.毕业率与学位率

我校学生整体素质较高,通过学校培养,毕业率与学位率均保持在较合理水平,四年正常毕业率达90%以上,在规定六年修业期限内毕业累计达98%以上。

表5-1-2:05、06、07三个年级学生截至2011年毕业情况年级

2005

2006

2007应毕业学生数[1**********]8至2009年毕业率93.86%至2010年毕业率96.03%95.12%至2011年毕业率99.08%96.17%94.81%至2011年毕业生学位率96.86%99.37%99.65%

3.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我校2011届本一批毕业生总人数为4530(应届),攻读研究生人数840人(含考研、保研及出国留学),总体考研率为18.54%。2011届升研学生中,考取“985工程”、“211工程”和科研院所占90.35%,比2010年同期提高2.25个百分点;出国出境留学(49人)占5.83%。总体而言,2011年学生考研录取院校的质量较2010年有所提高。

4.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校2011届毕业生(含6年修学毕业)总数是4588人(截止2011年8月31日),毕业生就业率为93.83%。在保持较高就业率的同时,就业质量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从整体上分析,毕业生职业规划意识增强,择业观念趋向理性,就业满意度有所提升,就业去向趋于多元,到基层一线企业就业以及自主创业人数均有所增加。

5.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坚持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2011年,我校本科生共获得国际级竞赛奖项12项、国家级奖项136项、省部级奖项294项。学校

ACM代表队四次晋级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特别是在第36届全球总决赛中,与国际知名高校代表队激烈角逐,取得历史性突破,最终在112支强劲竞争对手中位列第18名。在大陆高校晋级全球总决赛的16支队伍中,福州大学与国内著名的985高校并列排名第4,也是福建省晋级本届全球总决赛的唯一高校。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均获得全国一等奖,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在2011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总决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特等奖,总分名列各参赛队第五。2011年本科生独撰或参与发表学术论文76篇,申请并获授权专利4

项。

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

学校一直重视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和收集、吸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从近几年收集的信息上看,我校毕业生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业创新人才。如福州大学培养的工程院院士魏可镁;被誉为中国“当代金王”的紫金矿业集团陈景河董事长;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范更华教授。学校通过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电话采访、电子邮件等形式,对520家与我校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回收调查问卷435份,其中有效问卷433份,回收率为83.27%。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招聘渠道、对我

校毕业生评价、对我校人才培养建议、长期校企合作意见等问题,其中选择题23题,主观题3题。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在完成任务情况、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及工作态度、创新与设计能力、自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政治思想表现等16个方面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其中,我校毕业生获得良好或较强以上评价的有:完成任务情况93.03%,综合素养92.54%,职业道德及工作态度91.77%,创新与设计能力91.45%,自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91.38%,政治思想表现90.95%,职业素养89.20%等。我校毕业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优良。数据表明,88%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他们的单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或重要的作用;91%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为优秀或良好。

六、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特色

福州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已形成鲜明的特色,既蕴含了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一)坚持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促进学科协调发展(一)坚持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工管相济,促进学科协调发展

福州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工结合”的办学理念,促进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推动学校办学模式创新,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效。进入21世纪,学校确定了建设东南强校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出:“在学科总体布局上,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法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方针”,理工结合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在新的起点上得以继续贯彻和实施,并且更加注重理、工、文等多学科交叉渗透,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我校理工结合的系院架构,从体制上保证了理工结合办学理念的贯彻实施。我校理工结合的学院占全校理工类学院的三分之二。在文理结合方面,依托理工科的优势,迅速发展了经、管、文、法、艺各学科,先后建立了管理、法学、人文、工艺美术等院系,形成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良好态势。学校还从学科专业内涵的发展上贯穿了理工结合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注重理工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目前全校有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个学科,学位点、专业以理、工为主。在课程设置上,理工科专业互设课程,优化了知识结构。

(二)坚持开放式办学,政产学研协同育人

201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福州大学,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平台。学校深化与军、政、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协同育人的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如与企业合作共建近20家研发中心,与各行业多家领军企业分别签订了产学研联盟,深入挖掘福州大学在人才、技术、项目、仪器设备和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企业在项目成果产业化方面的优势,探索出开放式多元化的育人模式。学校与紫金矿业集团合作,创办“紫金矿业学院”,成功地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校企深度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紫金模式”,即“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紫金矿业集团支持学院的基本建设,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及实践教学安排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且直接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紫金集团注资1.5亿建立了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至2011年底,已有183名学生已入驻福建上杭教学基地,按计划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成为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大成果和标志。学校还分别与福建ICC基地和相关企业合作复办“微电子学专业”,与福建省交通运输(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创办“八方物流学院”,与福州软件园合办“软件专业”,与新大陆集团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校企物联网学院—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为物联网产业培养创新人才。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有效的培养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福州大学依托地处海西的优势,积极开展与台湾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在福建省开展的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中先行先试,成立了“闽台高等教育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闽台之间的校际交流、人员交流、项目合作和文化交融等活动,增进与台湾教育界的相互了解,共创双赢。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列入福建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台湾铭传大学强强联手,采取“3+1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学校与台湾交通大学、师范大学等1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并选派部分学生赴台学习。

(三)坚持严格管理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注重教育质量,严谨治学,严格管理”是福州大学长期办学中逐步形成的良好传统。在建校之初,党委书记张孤梅、主持学校工作的卢嘉锡副校长等学校领导就以严谨求是的作风,身体力行,深入教学一线抓基础课程质量,抓课堂教学水平,抓青年教师的培养,为福州大学的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后,学校历届领导都秉承注重教育质量,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的管理理念,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基础地位,形成了全校师生的共识,构建了切合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框架,确立了系列具有特色的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长效机制,如校院教学督导联动机制、教学评估机制、教学培训机制、业绩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机制等,实施学生学习质量过程控制系统,创建了“以人为本”的学生柔性学籍管理体系,实行了弹性学制和学生学习的预警与激励制度。率先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实现了本科生的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教务处两次获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称号,两次获福建省先进教务处称号,“地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项目获福建省教学成

果一等奖。

“注重教育质量,严谨治学,严格管理”,保证了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人才多样化培养格局的形成。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强,201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83%;考取研究生人数逐年提高,2011年总体考研率为18.79%;近三年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以及“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经过福州大学本科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了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在国内同时期建立的地方工科院校中并不多见。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办学经费短缺与事业发展需求之间的需求矛盾;教学和学术水平兼备的骨干教师人数不多,后备人选不足;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与学科发展目标不协调;缺乏合理的教学投入评估体系等等。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正在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破解制约发展经费短缺的瓶颈,为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以新一轮“211工程”“省部共建福州大学”建设为契机,把学科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学科建设的投入重点,从体制上促进优

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的融合,进一步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兼备的教

师比例,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完善对教师工作业绩分类评价的评价机制,从政策上推动主要从事基础课教学教师将教学业绩作为其今后评优、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学校将认真分析这些困扰和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综合考虑学校面临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科学谋划,努力在关键环节和薄弱点上寻求突破,通过不断的机制体制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文章

  •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形成与评价-本科论文质量
  • 一.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简评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500字内) 毕业论文是一个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一环.教育部在2004年曾做出规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 ...查看


  • 本科教育怎么样
  • 已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如何?从反映大学教育过程质量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表现来看,以"985"院校为代表的中国研究型大学与美国同类大学相比,既存在差距,也各有所长,中国研究型大学重科研投入.轻人才培养付出的问 ...查看


  • 3.东南大学2013本科质量报告
  • 目 录 第一部分:东南大学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 学校概况------------------------------2 师资队伍------------------------------3 基础设施------- ...查看


  • 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目 录 1. 稳中有升的本科教学基本状况 ............................................................................ ...查看


  • 东华大学2014就业质量报告
  • 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东华大学 2014.12 目录 序言 ...................................................................................... ...查看


  •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工作进展报告
  •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工作进展报告 按照<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的总体要求,山西医科大学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为核心理念,积极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强化实践 ...查看


  • 北京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
  • 北京大学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年,北京大学继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学质量优先,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北京大学继续推进小班课教学改革.英文平台课建设.医学部教育教学改革等,同时加快建设北 ...查看


  • 同济大学2014-2015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同舟共济 追求卓越 --同济大学2014-2015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一五年十月 前言 2014-2015学年,同济大学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构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通识教育体系,制定并发布< ...查看


  • 毕业论文规范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教 师 手 册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1.10 目 录 1.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登记表„„„„„„„„„„„„„„(3) 2. 三峡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5) 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