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徐志摩的诗歌除少数流露出一些消极、虚幻的情思,大多数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自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在《婴儿》里,"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业的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无题》等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理想执着的追求。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魂。

(二)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暴露与诅咒,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在《灰色的人生》中他写道:民间是"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懦怯的,丑陋的。"他的一些诗具体描写了这景象。《盖上几张油纸》写寒冬中贫苦母亲只有几张油纸,掩盖可能是冻死的儿子。《先生!先生!》一诗,对追逐飞奔的车子,并向车上先生求乞而无所得的女孩,表示了怜悯之心。还有《太平景象》、《大帅》等是揭露军阀战争罪恶的。《庐山石工歌》则歌唱出劳动者粗犷雄浑的劳动歌声,认为这是痛苦人间的呼吁。这些诗篇确实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尽管其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在写法上,这一类诗与他大多数抒情诗不同,比较严峻、写实。

(三)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反封建倾向的爱情诗。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他的诗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有特色。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他的爱情诗,大多是诗人民主主义的理想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射,如《我有一个恋爱》、《雪花的快乐》、《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等篇,就是披着恋爱的外衣,歌咏着他怀抱的理想。这些诗篇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既热烈又严肃、真挚、 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弊,但也有个别作品,格调不高。

(四)对大自然的歌颂。徐志摩把大自然称为"最伟大的一部书"。在他的不少诗里,经常出现大海星空、白云流泉、空谷幽兰、落叶秋声等众多美丽的物象景观。《再别康桥》与《康桥再会吧》都是以自己曾留学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色为对象写出的佳作,抒发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艺术特点: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著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连续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喧响的"琴弦"、翻飞的"粉蝶"四个富有浓郁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脍炙人口的《沙扬娜拉》全诗仅四句,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构思之精,意象之新,使这首短诗包涵着体味不尽的意蕴,显示出徐志摩诗歌特有的柔婉情韵。《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构思不落俗套。

徐志摩诗有很强的音乐美,往往思想感情是靠那音节的谐和优美得到加强的。如柔婉之情的造成,便与音节的柔婉有关。《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一句,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重复地说"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不仅写出日本少女礼貌谦恭,而且使人感受到那依依惜别之情。《再别康桥》开头更是把那柔和、优雅的情致抒写得淋漓尽致,一是靠音尺的整齐,二是靠押韵产生的回环之感,三靠复沓,三次使用"轻轻的",几乎使全诗都给人一种飘逸之感。

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的长短错落,又大段整齐、匀称。《爱的灵感》长达396句,《沙扬娜拉》只有4句,《翡冷翠的一夜》一节74行,足见其句法、章法的变化多端。

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象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字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她是睡着了》、《半夜深巷琵琶》、《秋月》都写得妩媚明丽,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病中》一口气连用了七个比喻,形容病中的心情、一瞬间的回忆。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清荇、斑斓的星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

徐志摩与闻一多的写作风格确有许多不同,闻一多具有阳刚之气,凝重,谨严,而徐志摩的诗具有阴柔之美。他将人生诗化与灵性化,善于捕捉意象,精心于意象的表现。“意象并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然而,徐志摩注重心理表现,讲究音乐美。致力于新诗的音乐艺术,则是他诗歌艺术最特殊之处。要想进一步的了解徐志摩的爱情诗,读他的爱情诗必带有音乐般的兴趣,因为他的爱情诗总有一种虚渺的感觉,纳闷中又带有灼热。

人生观矛盾,完全体现在他的诗歌当中。只要你能够融入到诗的意境中,都会领悟到徐志摩写诗的用意,真正的体会到他,“新的凄凉”无时不在袭击着他的诗心。他的诗歌总是吐露真情。如他在剑桥毕业前,告别剑桥时所写的《再别康桥》。明显的表达出诗人徐志摩对剑桥的爱恋,充满无限地倾慕,和辞别康桥心理充满离别情绪。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就是徐志摩对剑桥的一往情深完全的爱恋都在诗歌之中,抒发主观蕴含的情意。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写离别的爱情诗,所运用的手法更令人作出一番思考。徐志摩抒写离情别绪的佳作,带有一种委婉的感情。对爱情追求的诗歌给人只能是一种惆怅,徐志摩的伤感诗不会引起读者伤心,只能给读者一份“甜蜜的忧愁”。徐志摩的一首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本意是抒写离别。但诗中带有含情脉脉的情怀。当读者欣赏诗的时候,会发现诗歌并不是直接表露出忧愁,反而会有强烈的情怀在袭击。

《沙扬娜拉——赠日本世纪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是徐志摩一首小诗中的精品。“蜜甜的忧愁”惯入其中。

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更多都是注重真挚,热烈,温馨,浪漫,清丽,优美,手法变化多样的抒写手法。除此以外,还有善于调动一切景物来抒发情感,也善于用感情的目光观察事物

贯穿《红烛》和《死水》的诗魂,是闻一多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以至被朱自清称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一是歌颂祖国、思恋祖国。"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让我们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太阳吟》)在诗人的心目中,他眷念的"家"与"国"紧紧相连,不可分割,"家"不仅仅是指自己的妻儿老小那个小"家",他所抒发的也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的小"我"之情,在一定程度上,闻一多的这种感情,正准确地代表了所有身在异国心念故土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态。

二是反帝反种族歧视。《孤雁》中洋溢着对"喝醉了弱者的鲜血"的"苍鹰的领土"难以抑制的愤怒情绪,对那吐出"罪恶的黑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着相当清晰的了解。《洗衣歌》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中国人的正气以及民族自豪感。在平易的诉说中,饱含着对同胞的同情与尊敬。

三、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对人民苦难生活的书写和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以《发现》、《死水》等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国现实的作品中,他一面为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故国大地,为陷于深重苦难的人民唱出了悲哀的歌声,表现出自己希望破灭的深深痛楚、啼泪泣血的呼号:"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发现》)另一面,他又对自己心爱的祖国怀着总有"铁树开花"一日的信念,热烈地向往着祖国的未来,在《一句话》里发出殷切的呼唤:"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他还用形象的的画面,生动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造成生灵涂炭的凄惨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啼饥号寒的悲苦生活,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和人道主义的情怀。袒露出深处书斋却心连广宇的闻一多关心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崇高思想境界。 表达对现实祖国的失望。1928年1月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死水》,《死水》中的诗多写于诗人回国之后。在国外时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回国之后所看到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这种感情的巨大反差,使诗人在《红烛》中所表现的那种纯朴的爱国理想,在这里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发现》这首诗突出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情绪变化: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未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诗人紧紧抓住梦想与现实的对比,透过情感热与冷的落差,来倾诉对祖国的衷肠。全诗始终突出了抒情主体"我"的位置:"我"的发现,"我"的感觉,"我"的痛惜,"我"的赤诚。在"我"的一连串急迫的呼喊和追问之中,诗人的感情一泻千里,显示了闻一多诗作阳刚、雄浑的卓异风格。

这种极度绝望的情绪,便使他的爱国激情,由对祖国的怀念、赞美转化为对祖国黑暗现实的控诉和诅咒。在闻一多的另一首代表作《死水》中也有同样深切的表现,而且手法更为新颖。在《死水》中,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来象征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诗人认定,这是

一沟"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的"死水",因而就不如爽性多投些"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让水中呈现出铜锈的绿、铁锈的红、汕腻的"罗绮"和霉菌的"云霞";让它发酵、变绿、蒸发臭气、孳生花蚊,总之,让它肮脏、腥臭到无以复加。通过这种强烈的诅咒;表现了诗人对旧中国的失望和厌恶。

闻一多的诗歌,还有对爱情和青春的咏唱,对大自然的赞美,流露出做一个"艺术的忠臣"的心曲,但很快就从"诗境"步入"尘境",最后以被反动势力的暗杀谱就了一首最伟大的诗。 闻一多提出诗的新格律诗理论美,即音乐美、绘画、建筑美。就闻一多的全部诗作来看,第一部《红烛》多为自由体,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有唯美主义的印痕;第二部《死水》则诗风明显变化,转向格律体,颇具新古典主义倾向,而现实主义精神尤有增强。《死水》集以其新格律体的实践,成为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在新格律诗的创造上,闻一多最费心血,不但成果卓著,且对整个格律诗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所以徐志摩说他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一个人。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猛虎集·序文》)在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成熟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形式上: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理论,并且显示了其诗作韵基本风格:诗节匀称,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于节奏感,将绘画美的色彩和诗的感情色彩融为-连,以精密的构思凸现诗的神韵,用鲜明的对比加强诗的力量。然而,对格律化的过分追求,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闻一多某些诗篇的灵动和深厚。从总体上说,闻一多的诗较为出色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代表了"新月诗派"典丽、凝重的一派诗风。

解读《红烛》,必须时刻留意于这类意识结构的复杂性。

当诗人为自焚的蜡炬而赞叹、而感奋的时候,新的困惑与疑问又袭上了心头:“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显而易见,诗人仍然不能忘怀于那种属于个体的精神状态,并格外关心个体的行为与其精神状态的内在联系,他在潜意识里仍然怀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只是,既然红烛的形象已有所改变,并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那么疏解困惑的理由也就似乎要充分多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于是,流泪的红烛也就再次以它的牺牲精神而引人瞩目:“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轻快、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当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但是,也就在这一时刻,诗人关心个人价值的时代的心灵又一次颤动了起来,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又意味着什么呢?是“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以示突出强调,好象是特别看重创造的意义,但灰心流泪的又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又是难以掩饰的。“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番心灵的颤动中又表现了出来。

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综合整首诗作来说,“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在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一如中国文人那样被作为诗人人生追求的象征时,其时代的、文化的矛盾冲突就势不可免的发生了。但闻一多又不愿意掩饰、放弃、消泯这样的矛盾,他在忠实于自己心灵颤动的意义上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就这样,意识结构的矛盾冲突反倒构成了全诗内在的巨大张力,在意识的张力性结构中,诗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张力性的意识结构与情绪型的节奏方式也决定了全诗的美学风格。从整体上讲,《红烛》充满了流动感极强的动态美、变化美,这与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意境理想而构成的静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从美学上讲,《红烛》在中国新诗史上也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闻一多全部诗歌美学追求的缩影。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闻一多的诗歌:

爱国主义思想;

中西文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痛苦;

“东方主义文化观与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感受交织与闻一多一身;

(《忆菊》、《发现》、《一句话》、《死水》)

闻诗的矛盾张力和沉郁风格。

闻诗的新格律诗的实验。

3。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之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对爱、美与自由的 热烈追求,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 小结:新月派提倡格律诗,闻一多徐志摩都是新月派诗人,他们诗歌的色彩语言的运用,使其诗具有色彩美、意境美,璨璀如珠,使那些粗俗平庸之作黯然失色。他们提倡诗歌的绘画美,注意辞藻富丽,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真正是实践了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志摩的诗歌除少数流露出一些消极、虚幻的情思,大多数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自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在《婴儿》里,"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业的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无题》等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理想执着的追求。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魂。

(二)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暴露与诅咒,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在《灰色的人生》中他写道:民间是"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懦怯的,丑陋的。"他的一些诗具体描写了这景象。《盖上几张油纸》写寒冬中贫苦母亲只有几张油纸,掩盖可能是冻死的儿子。《先生!先生!》一诗,对追逐飞奔的车子,并向车上先生求乞而无所得的女孩,表示了怜悯之心。还有《太平景象》、《大帅》等是揭露军阀战争罪恶的。《庐山石工歌》则歌唱出劳动者粗犷雄浑的劳动歌声,认为这是痛苦人间的呼吁。这些诗篇确实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尽管其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在写法上,这一类诗与他大多数抒情诗不同,比较严峻、写实。

(三)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反封建倾向的爱情诗。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他的诗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有特色。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他的爱情诗,大多是诗人民主主义的理想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射,如《我有一个恋爱》、《雪花的快乐》、《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等篇,就是披着恋爱的外衣,歌咏着他怀抱的理想。这些诗篇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既热烈又严肃、真挚、 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弊,但也有个别作品,格调不高。

(四)对大自然的歌颂。徐志摩把大自然称为"最伟大的一部书"。在他的不少诗里,经常出现大海星空、白云流泉、空谷幽兰、落叶秋声等众多美丽的物象景观。《再别康桥》与《康桥再会吧》都是以自己曾留学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色为对象写出的佳作,抒发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艺术特点: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著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连续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喧响的"琴弦"、翻飞的"粉蝶"四个富有浓郁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脍炙人口的《沙扬娜拉》全诗仅四句,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构思之精,意象之新,使这首短诗包涵着体味不尽的意蕴,显示出徐志摩诗歌特有的柔婉情韵。《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构思不落俗套。

徐志摩诗有很强的音乐美,往往思想感情是靠那音节的谐和优美得到加强的。如柔婉之情的造成,便与音节的柔婉有关。《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一句,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重复地说"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不仅写出日本少女礼貌谦恭,而且使人感受到那依依惜别之情。《再别康桥》开头更是把那柔和、优雅的情致抒写得淋漓尽致,一是靠音尺的整齐,二是靠押韵产生的回环之感,三靠复沓,三次使用"轻轻的",几乎使全诗都给人一种飘逸之感。

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的长短错落,又大段整齐、匀称。《爱的灵感》长达396句,《沙扬娜拉》只有4句,《翡冷翠的一夜》一节74行,足见其句法、章法的变化多端。

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象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字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她是睡着了》、《半夜深巷琵琶》、《秋月》都写得妩媚明丽,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病中》一口气连用了七个比喻,形容病中的心情、一瞬间的回忆。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清荇、斑斓的星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

徐志摩与闻一多的写作风格确有许多不同,闻一多具有阳刚之气,凝重,谨严,而徐志摩的诗具有阴柔之美。他将人生诗化与灵性化,善于捕捉意象,精心于意象的表现。“意象并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然而,徐志摩注重心理表现,讲究音乐美。致力于新诗的音乐艺术,则是他诗歌艺术最特殊之处。要想进一步的了解徐志摩的爱情诗,读他的爱情诗必带有音乐般的兴趣,因为他的爱情诗总有一种虚渺的感觉,纳闷中又带有灼热。

人生观矛盾,完全体现在他的诗歌当中。只要你能够融入到诗的意境中,都会领悟到徐志摩写诗的用意,真正的体会到他,“新的凄凉”无时不在袭击着他的诗心。他的诗歌总是吐露真情。如他在剑桥毕业前,告别剑桥时所写的《再别康桥》。明显的表达出诗人徐志摩对剑桥的爱恋,充满无限地倾慕,和辞别康桥心理充满离别情绪。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就是徐志摩对剑桥的一往情深完全的爱恋都在诗歌之中,抒发主观蕴含的情意。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写离别的爱情诗,所运用的手法更令人作出一番思考。徐志摩抒写离情别绪的佳作,带有一种委婉的感情。对爱情追求的诗歌给人只能是一种惆怅,徐志摩的伤感诗不会引起读者伤心,只能给读者一份“甜蜜的忧愁”。徐志摩的一首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本意是抒写离别。但诗中带有含情脉脉的情怀。当读者欣赏诗的时候,会发现诗歌并不是直接表露出忧愁,反而会有强烈的情怀在袭击。

《沙扬娜拉——赠日本世纪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是徐志摩一首小诗中的精品。“蜜甜的忧愁”惯入其中。

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更多都是注重真挚,热烈,温馨,浪漫,清丽,优美,手法变化多样的抒写手法。除此以外,还有善于调动一切景物来抒发情感,也善于用感情的目光观察事物

贯穿《红烛》和《死水》的诗魂,是闻一多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以至被朱自清称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一是歌颂祖国、思恋祖国。"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让我们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太阳吟》)在诗人的心目中,他眷念的"家"与"国"紧紧相连,不可分割,"家"不仅仅是指自己的妻儿老小那个小"家",他所抒发的也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的小"我"之情,在一定程度上,闻一多的这种感情,正准确地代表了所有身在异国心念故土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态。

二是反帝反种族歧视。《孤雁》中洋溢着对"喝醉了弱者的鲜血"的"苍鹰的领土"难以抑制的愤怒情绪,对那吐出"罪恶的黑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着相当清晰的了解。《洗衣歌》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中国人的正气以及民族自豪感。在平易的诉说中,饱含着对同胞的同情与尊敬。

三、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对人民苦难生活的书写和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以《发现》、《死水》等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国现实的作品中,他一面为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故国大地,为陷于深重苦难的人民唱出了悲哀的歌声,表现出自己希望破灭的深深痛楚、啼泪泣血的呼号:"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发现》)另一面,他又对自己心爱的祖国怀着总有"铁树开花"一日的信念,热烈地向往着祖国的未来,在《一句话》里发出殷切的呼唤:"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他还用形象的的画面,生动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造成生灵涂炭的凄惨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啼饥号寒的悲苦生活,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和人道主义的情怀。袒露出深处书斋却心连广宇的闻一多关心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崇高思想境界。 表达对现实祖国的失望。1928年1月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死水》,《死水》中的诗多写于诗人回国之后。在国外时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回国之后所看到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这种感情的巨大反差,使诗人在《红烛》中所表现的那种纯朴的爱国理想,在这里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发现》这首诗突出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情绪变化: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未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诗人紧紧抓住梦想与现实的对比,透过情感热与冷的落差,来倾诉对祖国的衷肠。全诗始终突出了抒情主体"我"的位置:"我"的发现,"我"的感觉,"我"的痛惜,"我"的赤诚。在"我"的一连串急迫的呼喊和追问之中,诗人的感情一泻千里,显示了闻一多诗作阳刚、雄浑的卓异风格。

这种极度绝望的情绪,便使他的爱国激情,由对祖国的怀念、赞美转化为对祖国黑暗现实的控诉和诅咒。在闻一多的另一首代表作《死水》中也有同样深切的表现,而且手法更为新颖。在《死水》中,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来象征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诗人认定,这是

一沟"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的"死水",因而就不如爽性多投些"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让水中呈现出铜锈的绿、铁锈的红、汕腻的"罗绮"和霉菌的"云霞";让它发酵、变绿、蒸发臭气、孳生花蚊,总之,让它肮脏、腥臭到无以复加。通过这种强烈的诅咒;表现了诗人对旧中国的失望和厌恶。

闻一多的诗歌,还有对爱情和青春的咏唱,对大自然的赞美,流露出做一个"艺术的忠臣"的心曲,但很快就从"诗境"步入"尘境",最后以被反动势力的暗杀谱就了一首最伟大的诗。 闻一多提出诗的新格律诗理论美,即音乐美、绘画、建筑美。就闻一多的全部诗作来看,第一部《红烛》多为自由体,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有唯美主义的印痕;第二部《死水》则诗风明显变化,转向格律体,颇具新古典主义倾向,而现实主义精神尤有增强。《死水》集以其新格律体的实践,成为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在新格律诗的创造上,闻一多最费心血,不但成果卓著,且对整个格律诗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所以徐志摩说他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一个人。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猛虎集·序文》)在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成熟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形式上: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理论,并且显示了其诗作韵基本风格:诗节匀称,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于节奏感,将绘画美的色彩和诗的感情色彩融为-连,以精密的构思凸现诗的神韵,用鲜明的对比加强诗的力量。然而,对格律化的过分追求,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闻一多某些诗篇的灵动和深厚。从总体上说,闻一多的诗较为出色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代表了"新月诗派"典丽、凝重的一派诗风。

解读《红烛》,必须时刻留意于这类意识结构的复杂性。

当诗人为自焚的蜡炬而赞叹、而感奋的时候,新的困惑与疑问又袭上了心头:“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显而易见,诗人仍然不能忘怀于那种属于个体的精神状态,并格外关心个体的行为与其精神状态的内在联系,他在潜意识里仍然怀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只是,既然红烛的形象已有所改变,并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那么疏解困惑的理由也就似乎要充分多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于是,流泪的红烛也就再次以它的牺牲精神而引人瞩目:“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轻快、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当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但是,也就在这一时刻,诗人关心个人价值的时代的心灵又一次颤动了起来,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又意味着什么呢?是“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以示突出强调,好象是特别看重创造的意义,但灰心流泪的又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又是难以掩饰的。“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番心灵的颤动中又表现了出来。

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综合整首诗作来说,“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在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一如中国文人那样被作为诗人人生追求的象征时,其时代的、文化的矛盾冲突就势不可免的发生了。但闻一多又不愿意掩饰、放弃、消泯这样的矛盾,他在忠实于自己心灵颤动的意义上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就这样,意识结构的矛盾冲突反倒构成了全诗内在的巨大张力,在意识的张力性结构中,诗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张力性的意识结构与情绪型的节奏方式也决定了全诗的美学风格。从整体上讲,《红烛》充满了流动感极强的动态美、变化美,这与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意境理想而构成的静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从美学上讲,《红烛》在中国新诗史上也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闻一多全部诗歌美学追求的缩影。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闻一多的诗歌:

爱国主义思想;

中西文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痛苦;

“东方主义文化观与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感受交织与闻一多一身;

(《忆菊》、《发现》、《一句话》、《死水》)

闻诗的矛盾张力和沉郁风格。

闻诗的新格律诗的实验。

3。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之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对爱、美与自由的 热烈追求,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 小结:新月派提倡格律诗,闻一多徐志摩都是新月派诗人,他们诗歌的色彩语言的运用,使其诗具有色彩美、意境美,璨璀如珠,使那些粗俗平庸之作黯然失色。他们提倡诗歌的绘画美,注意辞藻富丽,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真正是实践了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3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查看


  • 现代文学史 自考
  •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范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称"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标志着文学革命运 ...查看


  • 再别康桥说课稿 1
  •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 ...查看


  • 现代诗歌主要流派
  • 新国风 新国风即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新国风的基本定义是: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却又内蕴深厚的艺术效果 ...查看


  • 全本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 全本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刘勇先生主讲)(一) 本课程不关注作品本身,应重点掌握: 1.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2.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出现后产生何种独特影响和作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 3.综合性.连续性的文学 ...查看


  • 毕业论文题目
  • 成都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这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自考的论文题目供自考学生选用,学生也可自拟题目.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论文选题1 1.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与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 2.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与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