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北宋名将

  谈到宋朝历史,不可避免地会提起杨家将。杨家将满门忠烈,几代人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让后人敬仰不已。只是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远不如在小说和民间传说中那么神奇,不过,杨家三代忠勇抗敌,为大宋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家将老令公原名杨重贵,其父杨信本是麟州(今陕西富县)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动荡,杨重贵先后归附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派少年杨重贵到太原任职,其实这时杨重贵充当的角色是人质。

  后汉乾�三年(公元950年),大将郭威宰了后汉隐帝,称帝开封,建立后周。杨信反应比谁都快,立马投靠了郭威,也不管尚在太原的杨重贵了,瞧这老子当的。刘崇盛怒之下,以晋阳为都,称帝太原,建立北汉,并积极跟辽国搞好关系,以抗后周。好在杨重贵年少英武,很受刘崇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

  杨重贵(也就是刘继业)的父亲杨信死后,其子杨崇勋(杨重贵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刘崇。五代时军阀混战,像杨家这样的地方部队,朝秦暮楚也很正常。

  由于李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北汉称其“无敌”。

  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宋史》和《辽史》却都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宋军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将刘继业打得大败。一次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能成为北汉人民心中的“无敌”?

  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宋军压境时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后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杀伤宋兵无数。”后来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去招降,刘继业为了保全民众,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

  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已经失传。

  不过,《辽史》中倒有一处记载很有意思,当时北汉拒绝向宋廷臣服,跟辽国交好,估计在一次宴会上,辽将耶律斜轸责问刘继业:“你跟文庙打了三十几年的仗,今儿个怎么还好意思跟我喝酒呢?”语气很是妒忌。

  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依仗辽国,但是辽国不守信用,偶尔手痒了,就侵扰北汉边境,刘继业为边防大将,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是故很得北汉人民的敬服。

  刘继业降宋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赵光义知其威名,鉴于他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于是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派他到代州(今山西代县)任兵马部署,驻守宋辽边境,为潘美节制。

  后来,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率领数百骑兵从小路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杀死辽国节度使,生擒马步都指挥使,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此役之后,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

   北伐殉国

  雍熙三年(987),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期望收复燕云十六州,当时的战略是:以曹彬领东路军,率主力部队慢行佯攻幽州,吸引辽军主力部队;而以潘美、杨业为正副将军,领西路军,趁机夺取寰、朔、应、云四州。另以王�、刘文裕为监军。

  东路军诱敌,西路军强攻,然后会师攻占幽州,战略可谓得当。

  起初各路进展顺利,西路军一路摧城拔寨、连连得胜,取了四州,这时东路军为了争功,不等与西路军会师,自行北上去攻涿州,结果粮尽退兵,辽军主力乘胜追击,东路军死伤惨重,大败而回。

  之后,辽军主力腾出手来,十万精兵全力西攻西路军。敌势强劲,宋太宗命令西路军各路人马迅速班师,并掩护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

  辽军势大,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主张避开辽军,掩护后撤,并对潘美、王�等建议:“贼势盛,不可与战,姑密谕云、朔等将先出寰,我师次应州,贼必悉众来拒,俾朔州吏直入石碣谷,列强弩千人于谷,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万全矣。”

  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深知边境形势。但是监军王�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跟辽国大打一场。王�甚至取笑杨业,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看见敌人不出击,是不是通敌啊?

  主将潘美其实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此时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杨业被迫出军,只好要求潘美等在陈家谷口部署步兵强弩接应。

  辽军主帅得知杨业率军迎战,便一路诈败后退,杨业为了掩护后撤的军民,明知有诈,依然下令追击。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只想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自己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

  王�等人见辽军退去,为了争取,率领部队想“乘胜追击”,不料前进不久,便得知杨业被辽军困住,又慌忙后撤。潘美也慌了,此刻既不制止部下的擅自行动,又不遵守与杨业的约定,居然也带着部队拖着百姓一并撤了。

  杨业在辽人的包围下力战数日,死伤惨重,终于退至陈家谷口,却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悲愤异常,“望见无人”,即“拍胸恸哭”。

  残部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杨业往日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深受士卒的拥戴,如今面临生死关头,他们都不肯离去,杨业遂“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杨)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后来杨业被乱箭射中落马,被辽军所俘,马也被射得像刺猬,其子杨延玉,部将玉贵、贺怀浦全部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另一子杨延昭(民间传说中的杨六郎)与父兄在混战中失散,率残部死战终于脱身。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而宋朝方面多记载夺取山西四川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在《辽史》中,却记载是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屡次交锋,明白他的本领。宋朝的史官却根据秦疏记功,埋没了杨业,杨业最初阵亡的抚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贵等人,可见有人掩盖了事实真相。

  杨业平凡的事情,正史没有记载,根据方志言,杨业妻子折氏(佘太君)向宋太宗上书说明真相。宋太宗下诏抚恤杨业家属。潘美被降职,王�、刘文裕都被削职发配。

  杨业之死,实际是潘美、王�之辈妒忌及孤立所害,“天下闻其死,皆为之叹愤”。虽然王�等人讥讽,但是作为主将的潘美先指挥失当,后见死不救,也该负一些责任,但潘美是国戚宿将,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了。可是民间舆论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民间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被描写成一个阴险无耻的小人。

   子承父业

  杨业殉国后,宋太宗不仅对杨业进行褒赠,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还重用了杨业其他六子,杨延昭自供奉官升崇仪副使,杨彦浦、杨延训由殿直升供奉官,杨延�、杨延贵、杨彦彬录用为殿直(皇帝近卫高级禁军)。加上随杨业战死的杨延玉,杨业共有七子。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便是杨延昭了。杨延昭幼年时沉默寡言,却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却更为勇猛地作战。

  后来,杨延昭一直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

[ 2 ]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1000年),辽军南下。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做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

  杨延昭奇计保遂城,名声大震,宋真宗于是召他入宫,向他询问边防策略,杨延昭对答如流,宋真宗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赏赐颇多。

  咸平四年(公元1002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召集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史。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成为二杨。也就是这个杨嗣,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他变成了杨业的儿子杨延嗣(黑脸杨七郎)。

  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丞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嫉妒者众,朕力为包庇以至于此。”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力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允许他便宜行事,不必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

  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他上书认为:“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具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等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

  澶渊之盟订下后,杨延昭依旧守边,屡次升迁,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05年),杨延昭在任上病逝,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

  杨延昭镇守河北边关20余年,多次击败辽国攻击,威震辽境,国人争相传诵其事迹,不过后世杨家将传说中,均言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杨业长子,为什么称他为杨六郎呢?其实这个称呼源于辽国,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专克辽国,因为杨延昭对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三代英杰

  杨延昭病逝后,北宋朝廷录用了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其中最有名的则是杨文广了。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夏,陕西大旱,饥民达二三百万人。八月间,商州农民千余人发动了起义。杨文广在陕西讨伐叛乱时,与正在安抚陕西的宰相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便把他带在身边。皇�四年(1052年)九月,广西侬智高叛乱,大将军狄青奉命讨伐,选陕西兵赴广南,杨文广率部从征,后历任宜州(今广西宜山)、邕州(今南宁)知州,累迁左藏库使。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陕西经略使韩琦,奏请于秦州西北建城堡以保护附宋蕃民。七月,韩琦派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前往筚篥城(今甘肃西北),以控制要道,防御西夏。

  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另一个地方筑城,西夏得知,马上派兵前去袭击。不料杨文广率领兵将赶往筚篥,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措施,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上当了的西夏骑兵赶到,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只能无奈撤退,杨文广乘机派兵遣将追杀西夏军,杀获甚众。九月,城堡修成,宋神宗诏书褒谕,筚篥城赐名通渭堡。杨文广历任泾州(今泾州北)知府、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知军。

  熙宁三年后,杨文广移防河北,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升侍卫步军都虞侯。熙宁七年三月,辽朝遣使到宋朝,争河东地界。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病逝于任上。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

  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细节。

  南宋末年,民间就在杨文广之前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并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以《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转》。

  在戏曲中,杨家将的曲目更为兴盛,因为明朝中后期也是面临外敌入侵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也得以在这个背景下流传。在杨家将故事整个的流传过程中,作为官方,是希望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而在民间则反映了对英雄人物的钦佩。

[ 1 ]

  北宋名将

  谈到宋朝历史,不可避免地会提起杨家将。杨家将满门忠烈,几代人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让后人敬仰不已。只是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远不如在小说和民间传说中那么神奇,不过,杨家三代忠勇抗敌,为大宋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家将老令公原名杨重贵,其父杨信本是麟州(今陕西富县)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动荡,杨重贵先后归附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派少年杨重贵到太原任职,其实这时杨重贵充当的角色是人质。

  后汉乾�三年(公元950年),大将郭威宰了后汉隐帝,称帝开封,建立后周。杨信反应比谁都快,立马投靠了郭威,也不管尚在太原的杨重贵了,瞧这老子当的。刘崇盛怒之下,以晋阳为都,称帝太原,建立北汉,并积极跟辽国搞好关系,以抗后周。好在杨重贵年少英武,很受刘崇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

  杨重贵(也就是刘继业)的父亲杨信死后,其子杨崇勋(杨重贵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刘崇。五代时军阀混战,像杨家这样的地方部队,朝秦暮楚也很正常。

  由于李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北汉称其“无敌”。

  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宋史》和《辽史》却都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宋军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将刘继业打得大败。一次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能成为北汉人民心中的“无敌”?

  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宋军压境时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后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杀伤宋兵无数。”后来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去招降,刘继业为了保全民众,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

  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已经失传。

  不过,《辽史》中倒有一处记载很有意思,当时北汉拒绝向宋廷臣服,跟辽国交好,估计在一次宴会上,辽将耶律斜轸责问刘继业:“你跟文庙打了三十几年的仗,今儿个怎么还好意思跟我喝酒呢?”语气很是妒忌。

  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依仗辽国,但是辽国不守信用,偶尔手痒了,就侵扰北汉边境,刘继业为边防大将,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是故很得北汉人民的敬服。

  刘继业降宋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赵光义知其威名,鉴于他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于是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派他到代州(今山西代县)任兵马部署,驻守宋辽边境,为潘美节制。

  后来,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率领数百骑兵从小路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杀死辽国节度使,生擒马步都指挥使,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此役之后,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

   北伐殉国

  雍熙三年(987),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期望收复燕云十六州,当时的战略是:以曹彬领东路军,率主力部队慢行佯攻幽州,吸引辽军主力部队;而以潘美、杨业为正副将军,领西路军,趁机夺取寰、朔、应、云四州。另以王�、刘文裕为监军。

  东路军诱敌,西路军强攻,然后会师攻占幽州,战略可谓得当。

  起初各路进展顺利,西路军一路摧城拔寨、连连得胜,取了四州,这时东路军为了争功,不等与西路军会师,自行北上去攻涿州,结果粮尽退兵,辽军主力乘胜追击,东路军死伤惨重,大败而回。

  之后,辽军主力腾出手来,十万精兵全力西攻西路军。敌势强劲,宋太宗命令西路军各路人马迅速班师,并掩护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

  辽军势大,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主张避开辽军,掩护后撤,并对潘美、王�等建议:“贼势盛,不可与战,姑密谕云、朔等将先出寰,我师次应州,贼必悉众来拒,俾朔州吏直入石碣谷,列强弩千人于谷,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万全矣。”

  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深知边境形势。但是监军王�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跟辽国大打一场。王�甚至取笑杨业,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看见敌人不出击,是不是通敌啊?

  主将潘美其实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此时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杨业被迫出军,只好要求潘美等在陈家谷口部署步兵强弩接应。

  辽军主帅得知杨业率军迎战,便一路诈败后退,杨业为了掩护后撤的军民,明知有诈,依然下令追击。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只想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自己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

  王�等人见辽军退去,为了争取,率领部队想“乘胜追击”,不料前进不久,便得知杨业被辽军困住,又慌忙后撤。潘美也慌了,此刻既不制止部下的擅自行动,又不遵守与杨业的约定,居然也带着部队拖着百姓一并撤了。

  杨业在辽人的包围下力战数日,死伤惨重,终于退至陈家谷口,却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悲愤异常,“望见无人”,即“拍胸恸哭”。

  残部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杨业往日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深受士卒的拥戴,如今面临生死关头,他们都不肯离去,杨业遂“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杨)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后来杨业被乱箭射中落马,被辽军所俘,马也被射得像刺猬,其子杨延玉,部将玉贵、贺怀浦全部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另一子杨延昭(民间传说中的杨六郎)与父兄在混战中失散,率残部死战终于脱身。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而宋朝方面多记载夺取山西四川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在《辽史》中,却记载是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屡次交锋,明白他的本领。宋朝的史官却根据秦疏记功,埋没了杨业,杨业最初阵亡的抚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贵等人,可见有人掩盖了事实真相。

  杨业平凡的事情,正史没有记载,根据方志言,杨业妻子折氏(佘太君)向宋太宗上书说明真相。宋太宗下诏抚恤杨业家属。潘美被降职,王�、刘文裕都被削职发配。

  杨业之死,实际是潘美、王�之辈妒忌及孤立所害,“天下闻其死,皆为之叹愤”。虽然王�等人讥讽,但是作为主将的潘美先指挥失当,后见死不救,也该负一些责任,但潘美是国戚宿将,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了。可是民间舆论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民间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被描写成一个阴险无耻的小人。

   子承父业

  杨业殉国后,宋太宗不仅对杨业进行褒赠,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还重用了杨业其他六子,杨延昭自供奉官升崇仪副使,杨彦浦、杨延训由殿直升供奉官,杨延�、杨延贵、杨彦彬录用为殿直(皇帝近卫高级禁军)。加上随杨业战死的杨延玉,杨业共有七子。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便是杨延昭了。杨延昭幼年时沉默寡言,却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却更为勇猛地作战。

  后来,杨延昭一直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

[ 2 ]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1000年),辽军南下。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做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

  杨延昭奇计保遂城,名声大震,宋真宗于是召他入宫,向他询问边防策略,杨延昭对答如流,宋真宗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赏赐颇多。

  咸平四年(公元1002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召集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史。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成为二杨。也就是这个杨嗣,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他变成了杨业的儿子杨延嗣(黑脸杨七郎)。

  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丞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嫉妒者众,朕力为包庇以至于此。”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力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允许他便宜行事,不必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

  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他上书认为:“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具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等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

  澶渊之盟订下后,杨延昭依旧守边,屡次升迁,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05年),杨延昭在任上病逝,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

  杨延昭镇守河北边关20余年,多次击败辽国攻击,威震辽境,国人争相传诵其事迹,不过后世杨家将传说中,均言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杨业长子,为什么称他为杨六郎呢?其实这个称呼源于辽国,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专克辽国,因为杨延昭对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三代英杰

  杨延昭病逝后,北宋朝廷录用了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其中最有名的则是杨文广了。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夏,陕西大旱,饥民达二三百万人。八月间,商州农民千余人发动了起义。杨文广在陕西讨伐叛乱时,与正在安抚陕西的宰相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便把他带在身边。皇�四年(1052年)九月,广西侬智高叛乱,大将军狄青奉命讨伐,选陕西兵赴广南,杨文广率部从征,后历任宜州(今广西宜山)、邕州(今南宁)知州,累迁左藏库使。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陕西经略使韩琦,奏请于秦州西北建城堡以保护附宋蕃民。七月,韩琦派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前往筚篥城(今甘肃西北),以控制要道,防御西夏。

  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另一个地方筑城,西夏得知,马上派兵前去袭击。不料杨文广率领兵将赶往筚篥,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措施,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上当了的西夏骑兵赶到,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只能无奈撤退,杨文广乘机派兵遣将追杀西夏军,杀获甚众。九月,城堡修成,宋神宗诏书褒谕,筚篥城赐名通渭堡。杨文广历任泾州(今泾州北)知府、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知军。

  熙宁三年后,杨文广移防河北,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升侍卫步军都虞侯。熙宁七年三月,辽朝遣使到宋朝,争河东地界。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病逝于任上。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

  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细节。

  南宋末年,民间就在杨文广之前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并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以《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转》。

  在戏曲中,杨家将的曲目更为兴盛,因为明朝中后期也是面临外敌入侵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也得以在这个背景下流传。在杨家将故事整个的流传过程中,作为官方,是希望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而在民间则反映了对英雄人物的钦佩。

[ 1 ]


相关文章

  • 杨家将下属孟良和焦赞历史真实身份
  • 孟良和焦赞是杨家将中两员都以勇猛著称的大将,常常一起出场,被称为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孟良焦赞在历史上都有一点踪迹,但孟良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是杨延昭部将,墓地在河北永清. 从各地叫做孟良崮,孟良营,孟良梯的地名,依稀可以推测孟早年是绿林好 ...查看


  • 杨家将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
  • 杨家将鲜泠 知的真实历吏 山东 /马振 国 壮 志 未 酬 亦 风 流 高 官得 做 , 骏 马任 骑 . 辽军 一 轮 一轮 地 登 云梯 而 上 ,守城 的宋 军 士 兵就 滚 木 雷 石 地朝 敌 军 一顿顿 猛 砸 . 辽 兵 伤 ...查看


  • [原创]真实历史上北宋最能打仗的将领--狄青
  • [原创]真实历史上北宋最能打仗的将领--狄青 说到北宋,除了宋太祖时期的一些开国将领外,能打仗的高级将领真的不多.直到了南宋初期,由于和金国的打仗催生了一批名将如韩世忠.岳飞.吴介兄弟等,后来还出现孟珙等.给我总体感觉是南宋名将似乎比北宋多 ...查看


  •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去哪儿了?
  •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去哪儿了? 受评书. 戏剧.电影及电视剧等影响,杨家将的声威在普通人眼里那是神威无比的--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 ...查看


  • RPG杨家将胡坚
  • 我之所以写下那些不能写进RPG的话主要是想说明一下杨六郎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从刘兰芳的叙述和我前文的补充你可以知道,六郎杨延昭生于东京汴梁天子脚下将门之后,自打爷爷杨信起,到其父杨继业,再到其兄弟八人,无一不是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的亡命之徒.家 ...查看


  • 杨家埠年画题材内容与民俗风情
  •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与风俗民情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发展起来的大众化的民间艺术.上层社会的风范.社会文化的积淀,流传到民间变成民俗.广大人民群众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来阐释这种文化,来演义与理解它,形成一种地方性的民间文化系 ...查看


  • 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中文导游词
  • (2011-05-29 10:30:33) 标签: 导游词 导游考试 山东省 旅游 分类: ★全国中文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 欢迎来到著名的风筝.年画故乡杨家埠.杨家埠是中国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同时又是潍坊风筝的发祥地.杨家埠年画. ...查看


  • 社会治安调查实训报告
  • 浙江警察学院实训报告 实训形式 □√小组 □团队 □个人 实训类别 □ √综合 □ 设计 □单一 □其它 姓 名 张梁辉 专业区队 12警务指挥与战术 学号 1220013 实训项目名称 问卷调查 学 时 3 课 程 名 称 社会治安调查 ...查看


  • 革命圣地延安之行--社会实践论文
  • 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学生姓名:樊航 学生学号:[1**********]8 学生系别:体育系 学生年级:2011级 学生班级:体育教育一班 踏寻革命足迹,传承延安精神 摘要: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在历史上具有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