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名词解释和简答

名词解释

银行控股公司制 (P 9):银行控股公司制是指有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

信用风险 (P 22):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

法定准备金 (P 94):法定准备金是按照法定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

贷款政策 (P 117):贷款政策是指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各项方针、措施和程序的总称,是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准则。

附属合同 (P 153):附属合同是由借款人的其他债权人签署的,同意对银行贷款负第二责任的协议,作用是为银行提供对其他债权人的债务清偿优先权。

持续期缺口 (P 195):持续期缺口是银行资产持续期于负债持续期和负债资产现值比乘积的差额。

利率互换 (P 202):利率互换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照事先商定的条件,由固定利率换为浮动利率或由浮动利率换为固定利率,从而减少或消除利率风险的金融交易方式。

中间业务 (P 210):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业务、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货币收入,却不直接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金融衍生产品 (P 230):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它是一种金融合同,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

简答题

银行资本的功能 (P 23)

1、资本可以吸收银行的经营亏损,保护银行的正常经营,以使银行的管理者能有一定的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为银行避免破产提供了缓冲的余地。(“缓冲器”)

2、资本为银行的注册、组织营业以及存款进入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

3、银行资本有助于树立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他向银行的债权人显示了银行的实力。

4、银行资本为银行的扩张,银行新业务、新计划的开拓与发展提供资金。

5、银行资本作为银行增长的监测者,有助于保证单个银行增长的长期可持续。

银行资本的类型 (P 24)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重估储备;

权益准备金;

次级债务

《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构成的规定 (P 26)

商业银行的资本应与资产的风险相联系,具体而言就是,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由银行资产结构形成的资产风险决定,资产风险越大,最低资本额越高。

规定,协议签署国银行的最低的资本限额为银行风险资产的8%,核心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产的4%;并将资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资本,另一类是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

存款的种类 (P 68)

交易账户:(1)活期存款;(2)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3货币市场存款账户;(4)自动转账制度

非交易账户:(1)储蓄存款;(2)定期存款

现金资产的形式 (P 92)

库存现金;

托收中的现金;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存放同业存款

贷款五级分类法 (P 121)

贷款五级分类法就是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即贷款偿还的可能性,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消费信贷 (P 160)

1、对商业银行的意义:(1)改善银行资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2)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3)消费信贷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消费信贷的种类:(1)居民住宅抵押贷款;(2)非住宅贷款(包括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3)信用卡贷款

3、消费信贷的特点:(1)高风险型;(2)高收益性;(3)周期性;(4)利率不敏感性

4、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的主要手段:(1)避免每一类消费信贷的借款人过度集中;(2)强调不同贷款期限的合理搭配;(3)通过二级市场出售消费信贷。

5、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特征:(1)初步形成多元化的消费信贷体系;(2)增长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大;(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行,城乡差异较大。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P 187)

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在各国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银行业来自传统存贷业务的利差收益日益减少;在技术进步、金融创新浪潮的推动下,新的融资工具、新的业务方式层出不穷,为银行业务范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性;立足于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管理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显示出其局限性。

内容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主张银行应从正统的负债和资产业务以外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银行应发挥其强大的金融信息服务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力开展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服务业务。

具体包括两方面,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以外,可以开拓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领域,同时还提倡将原本的资产负债表内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的特点 (P 210)

表外性;

多样性;

风险差异性;

论述题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作用 (P 4)

商业银行的性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的功能:(1)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岁能放映期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

(2)支付中介;商业银行除了作为信用中介融通货币资本以外,还执行着货币经营业的职能,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位客户对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3)信用创造;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4)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拓展自己的金融服务领域,并在商业银行经营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政府为何要监管银行业?(P 15)

首先,为了保护储蓄者的利益。银行吸收居民储蓄是开展银行业务的基本条件,但是社会公众无法做到对银行业全面和准确的了解,业无法判断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如果银行发生倒闭而使储户资金受到损失,其社会和经济后果都将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政府必须承担保护储户利益的责任。

其次,政府对银行也实施监管的原因还在于银行是信用货币的创造者。在信用经济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多少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国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受到信用规模的影响。

最后,当今世界各国的银行业正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综合经营导致商业银行的概念逐渐延伸,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又使得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今年来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恰恰证明了加强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仍然还拥有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P 183)(这是上网找的,有需要的自己总结)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的负债管理理论,70年代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80年代的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均衡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大原则而不断的改变,发展的努力。

商业银行创建伊始,金融业不发达,资金渠道有限,对资产的管理是商业银行的重点,其中资产流动性的管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资产管理理论历经了如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为了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贷款应是短期和商业性的;银行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借款人的真实交易为基础,要有真实的商业票据作为抵押或贴现。这种理论存在明显的不足,它未考虑到经济发展对信贷多样化的需要、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和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这一理论,规避风险,将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因而造成相对赢利性的降低,为了提高赢利性,人们开始扩大银行的资产运用范围,开始持有一些信誉好,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产,这就使得资产管理理论进入第二阶段:资产转换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可转让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可转换理论的产生,使商业银行资产范围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但该理论并未大幅提高银行的盈利性,且这些可转换资产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在一定情况下还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于是人们又提出了预期收入理论,资产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三阶段。该理论认为银行回收贷款的资金来源应该是依靠借款人将来的预期收入。这种理论的提出,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向经营中长期设备贷款、分期付款的消费贷款和房屋抵押贷款等方面扩展。但它的缺陷在于银行的部分贷款由于期限长、预期收入难以把握,加大了银行信贷经营上的风险,银行的安全性原则下降了。

出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盈利的不断追求,人们不再满足传统的银行资产管理方式,于是负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由资产转向负债,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但这一理论容易导致银行负债结构中的短期资金来源比重过大,增加了经营风险,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综合了传统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发展出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单纯的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都难以在经营上达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者之间的均衡,只有对资产和负债同时进行协调管理,才能达到银行经营的总目标,使银行经营管理更为科学。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国金融管制不断放松,金融自由化开始兴起,传统业务的利润越来越小,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地位受到削弱,银行发展的重心和银行竞争的焦点已逐渐转向金融服务领域,立足于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显示出其局限性,以服务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倡从正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去寻找新的经营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可以开拓多样化的金融领域,如期货,期权等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商业银行的管理发展是随着社会变化,经济发展,金融兴起等外部因素而不断变化调整的,其基本原则是建立在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同时兼顾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平衡的基础上的。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银行也必定会不断改变,完善。

名词解释

银行控股公司制 (P 9):银行控股公司制是指有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

信用风险 (P 22):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

法定准备金 (P 94):法定准备金是按照法定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

贷款政策 (P 117):贷款政策是指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各项方针、措施和程序的总称,是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准则。

附属合同 (P 153):附属合同是由借款人的其他债权人签署的,同意对银行贷款负第二责任的协议,作用是为银行提供对其他债权人的债务清偿优先权。

持续期缺口 (P 195):持续期缺口是银行资产持续期于负债持续期和负债资产现值比乘积的差额。

利率互换 (P 202):利率互换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照事先商定的条件,由固定利率换为浮动利率或由浮动利率换为固定利率,从而减少或消除利率风险的金融交易方式。

中间业务 (P 210):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业务、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货币收入,却不直接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金融衍生产品 (P 230):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它是一种金融合同,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

简答题

银行资本的功能 (P 23)

1、资本可以吸收银行的经营亏损,保护银行的正常经营,以使银行的管理者能有一定的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为银行避免破产提供了缓冲的余地。(“缓冲器”)

2、资本为银行的注册、组织营业以及存款进入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

3、银行资本有助于树立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他向银行的债权人显示了银行的实力。

4、银行资本为银行的扩张,银行新业务、新计划的开拓与发展提供资金。

5、银行资本作为银行增长的监测者,有助于保证单个银行增长的长期可持续。

银行资本的类型 (P 24)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重估储备;

权益准备金;

次级债务

《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构成的规定 (P 26)

商业银行的资本应与资产的风险相联系,具体而言就是,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由银行资产结构形成的资产风险决定,资产风险越大,最低资本额越高。

规定,协议签署国银行的最低的资本限额为银行风险资产的8%,核心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产的4%;并将资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资本,另一类是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

存款的种类 (P 68)

交易账户:(1)活期存款;(2)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3货币市场存款账户;(4)自动转账制度

非交易账户:(1)储蓄存款;(2)定期存款

现金资产的形式 (P 92)

库存现金;

托收中的现金;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存放同业存款

贷款五级分类法 (P 121)

贷款五级分类法就是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即贷款偿还的可能性,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消费信贷 (P 160)

1、对商业银行的意义:(1)改善银行资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2)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3)消费信贷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消费信贷的种类:(1)居民住宅抵押贷款;(2)非住宅贷款(包括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3)信用卡贷款

3、消费信贷的特点:(1)高风险型;(2)高收益性;(3)周期性;(4)利率不敏感性

4、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的主要手段:(1)避免每一类消费信贷的借款人过度集中;(2)强调不同贷款期限的合理搭配;(3)通过二级市场出售消费信贷。

5、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特征:(1)初步形成多元化的消费信贷体系;(2)增长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大;(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行,城乡差异较大。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P 187)

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在各国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银行业来自传统存贷业务的利差收益日益减少;在技术进步、金融创新浪潮的推动下,新的融资工具、新的业务方式层出不穷,为银行业务范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性;立足于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管理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显示出其局限性。

内容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主张银行应从正统的负债和资产业务以外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银行应发挥其强大的金融信息服务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力开展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服务业务。

具体包括两方面,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以外,可以开拓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领域,同时还提倡将原本的资产负债表内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的特点 (P 210)

表外性;

多样性;

风险差异性;

论述题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作用 (P 4)

商业银行的性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的功能:(1)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岁能放映期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

(2)支付中介;商业银行除了作为信用中介融通货币资本以外,还执行着货币经营业的职能,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位客户对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3)信用创造;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4)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拓展自己的金融服务领域,并在商业银行经营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政府为何要监管银行业?(P 15)

首先,为了保护储蓄者的利益。银行吸收居民储蓄是开展银行业务的基本条件,但是社会公众无法做到对银行业全面和准确的了解,业无法判断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如果银行发生倒闭而使储户资金受到损失,其社会和经济后果都将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政府必须承担保护储户利益的责任。

其次,政府对银行也实施监管的原因还在于银行是信用货币的创造者。在信用经济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多少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国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受到信用规模的影响。

最后,当今世界各国的银行业正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综合经营导致商业银行的概念逐渐延伸,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又使得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今年来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恰恰证明了加强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仍然还拥有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P 183)(这是上网找的,有需要的自己总结)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的负债管理理论,70年代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80年代的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均衡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大原则而不断的改变,发展的努力。

商业银行创建伊始,金融业不发达,资金渠道有限,对资产的管理是商业银行的重点,其中资产流动性的管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资产管理理论历经了如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为了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贷款应是短期和商业性的;银行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借款人的真实交易为基础,要有真实的商业票据作为抵押或贴现。这种理论存在明显的不足,它未考虑到经济发展对信贷多样化的需要、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和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这一理论,规避风险,将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因而造成相对赢利性的降低,为了提高赢利性,人们开始扩大银行的资产运用范围,开始持有一些信誉好,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产,这就使得资产管理理论进入第二阶段:资产转换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可转让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可转换理论的产生,使商业银行资产范围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但该理论并未大幅提高银行的盈利性,且这些可转换资产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在一定情况下还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于是人们又提出了预期收入理论,资产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三阶段。该理论认为银行回收贷款的资金来源应该是依靠借款人将来的预期收入。这种理论的提出,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向经营中长期设备贷款、分期付款的消费贷款和房屋抵押贷款等方面扩展。但它的缺陷在于银行的部分贷款由于期限长、预期收入难以把握,加大了银行信贷经营上的风险,银行的安全性原则下降了。

出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盈利的不断追求,人们不再满足传统的银行资产管理方式,于是负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由资产转向负债,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但这一理论容易导致银行负债结构中的短期资金来源比重过大,增加了经营风险,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综合了传统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发展出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单纯的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都难以在经营上达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者之间的均衡,只有对资产和负债同时进行协调管理,才能达到银行经营的总目标,使银行经营管理更为科学。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国金融管制不断放松,金融自由化开始兴起,传统业务的利润越来越小,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地位受到削弱,银行发展的重心和银行竞争的焦点已逐渐转向金融服务领域,立足于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显示出其局限性,以服务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倡从正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去寻找新的经营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可以开拓多样化的金融领域,如期货,期权等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商业银行的管理发展是随着社会变化,经济发展,金融兴起等外部因素而不断变化调整的,其基本原则是建立在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同时兼顾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平衡的基础上的。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银行也必定会不断改变,完善。


相关文章

  • 2011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科目真题
  •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科目真题 一.单选题 1.1979年,第一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在( )成立. A.广西贺州 B.河北邢台 C.江苏常州 D.河南驻马店 答案:D 解释:1979年,第一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在河南驻马店成立. 2.国际市场通常 ...查看


  •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形态的演化,货币制度 及其发展历史等.掌握货币的职能.本质及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货币制度构成要素及演变:难点是理解货币的本质. [教学时数 ...查看


  • 商业银行考试必备名词解释
  • 同业拆借 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 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资金头寸是指商业银行能够运用的资金,它包括时点头寸和时期头寸两种. 基础头寸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与中央银行的 ...查看


  • 货币经济学
  • ☐ (一)名词解释: 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 本位币 不可兑换信用货 辅币 货币制度 流动性 ☐ (二)简答题: ☐ 1.简述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 2.简述货币的本质 ☐ 3.简述货币制度的内容 ☐ 4.简述信用本位制的特点 ☐ 5.简 ...查看


  • 银行业从业考试试题
  • [***********] 104333 (一)单选题 1.属于中国人民银行职责的是(C). A.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 B.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C.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查看


  • 金融理论与实务网络助学名词解释题
  • 名词解释 1. 信用货币:与商品货币相对应,属于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 , 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 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26. 特里芬难题:在布雷顿森林系统 ...查看


  •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题目汇总一(3)
  • 2008年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8年08月08日 8:30 阅读次数: 1157 单选题 1.1979年,第一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在( )成立. A.广西贺州 B.河北邢台 C.江苏常州 D.河南驻马店 答案:D 解 ...查看


  •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 第一章 货币与经济 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本质) 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能力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货币存量:指某一时点上的货币总量. 货币流量:指一定时期内的货币周转总额. ...查看


  • 货币金融学习题集答案 1
  •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题 1.商品价值.产生和交换的发展 2.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3. 贵金属 4.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工具.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5. 实物货币.金属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