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评论文

1、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暑假,去做做不一样的作业

暑假,就要给孩子一点偏离课业轨道的机会,人生多彩,但愿有更多的“好作业”让孩子们脑洞大开,释放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潜能

全中国的孩子,这会儿都开启了暑假模式。

——此处应该有掌声,有笑脸,孩子们应该冲到山里、海里、游乐园、电影院、运动场,爽个够不是?

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在私下场合,“小人精们”这样交流:暑假是啥,不光是吃不完的雪糕,看不完的电影,还有考不完的证和挨不完的骂„„家长们也在抱怨儿女:地不扫,碗不洗,老赖床,宅家里,不是玩电脑,就是玩手机„„有媒体做了一则《60年来,我们都是怎样过暑假的》,下面估计是孩子在跟帖质疑:我们还有暑假吗?

每年长达近两个月的暑假,在成长的岁月中分量很重。有些学校在面试学生时,总会问上一句:你的上一个暑假怎么过的?因为暑假的打开方式,足以窥见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甚至是人生目标。

60年,三代人,暑假的打开方式大相径庭。

爷爷奶奶的暑假有踢不完的毽子、扔不够的沙包,也有捡不完的粪和爬不完的大山;爸爸妈妈的暑假则有读不完的连环画、去不够的少年宫和江河里扎不完的猛子;轮到今天的孩子,更有天宽地广的世界,由着他们探索——网上惊心动魄的游戏,大洋彼岸的西洋景,平时没空学的舞蹈、击剑、羽毛球,和父母去旅行、去看不一样的乡野风光、穿越唐宋看看大历史,更有小伙伴一起玩K歌、桌球和“密室脱逃”„„对农村留守娃娃们来说,暑假终于有机会去城市看望父母,探索城市,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但是,焦虑的父母不容孩子错过铺天盖地的补习班,上课、考级、考证,让暑假成了地地道道的“第三学期”。用宝贵的假期补上课业学习的短板,无可厚非。只是过度补课,反而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欲速不达,事倍功半。在孩子们的成长中,也许还有更重要的短板要补,这对课业学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都更有助益。

一是自主阅读。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的研究,2015年我国公民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58本。国人不爱读书,很大程度上源于童年阅读习惯的缺失。暑假,把时间交给孩子自主阅读,关乎灵魂的滋养,读本好书,远比上个作文班要有意义。

二是亲子旅行。平时父母子女鲜有大块时间相处,缺少深度交流。暑假是个机会,合家旅行,不管去哪里,携手看了世界,也让家庭小世界更温暖更有人文情怀。

三是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很多国家的孩子,从小就要承担社区公益或是有偿劳动,比如送报纸、在图书馆做服务、去快餐店打工。我们的群团组织、街道社区如果能给中小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体会劳动甘苦与助人快乐,会是他们走向社会、了解国情、理解人生的小小桥梁。

上海有个“中国好作业”网上暑期公益活动,让大学校长、知名作家、科学家布置作业,比如绘制一架远古人类飞行器并简单描述,一周不吃肉减少碳排放,用玻璃表现你想象的奇幻生物„„很好玩也很“开脑洞”,全国的孩子们都可以在线提交这些作业,和出题导师约定时间交流。

暑假,就要给孩子一点偏离课业轨道的机会。人生多彩,只取一瓢饮,不但无趣,且限制了孩子的视野,苍白了他们的经历。但愿有更多的“好作业”让孩子们脑洞大开,释放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潜能。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8日 05 版)

2、人民日报:网络阅读,如何读

网络阅读早已普及,而且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其阅读量、阅读的便捷、阅读内容的五花八门,不能不说远远超过了传统阅读。

然而,这样的阅读也带来了深层的弊端,负面效应正日益显现。

前些日子,一篇文字以撩人的标题经不断推送,被广泛传播。初看内容,还挺能引发共鸣,以当今的认识水准看,道理也很充分,但这篇文字通篇的依据却是某报20年前的一篇评论。尽管引用者也称如今网络文章不靠谱,都是你转我、我转你,不过引用者还是查到了一位名人写的文章,里面也有相同的内容,所以引用者自认为“估计不会有假”。对文章依据的这篇评论内容,开始我也深信不疑,可是后来有人稍稍用了一点功夫,找到20年前的原文,翻开一读,哈,原来里面的意思竟截然相反。其实,传播不实信息,正是当今很多网络文章的特点;而你转我转、轻信传言,恰恰也是网络阅读的特点。

虽说网络让一切无比便捷起来,什么都无需费力,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打开手机,就可以查阅天下,可惜,越是便捷,就越不想费功夫,技术便捷带来的正是思维的懒惰。面对海量信息、大量图文,怎么看都来不及,只能一扫而过,谁有精力潜心阅读?谁还有工夫辨别真伪?过去,捧本书阅读不能不备上字典,不时查阅辞海、翻找相关书籍更是阅读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现在,有谁见过看手机时还兼翻辞书的,即使想翻也没那个环境和心情了。看书是静心下的雅事,与浮躁后的无聊不是一回事。

海量信息对人是冲击,更是诱惑。谁不想了解天下奇闻,谁不想知道观点、想法?可如此泛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筛选?事实上,代替多数阅读者筛选的只能是标题和推手们。标题党这个称呼,有褒义也有贬义,褒义是作者和编者在制作标题时所下的功夫,我们讲新闻史时,绝妙的标题从来都是精彩的一笔;而贬义呢,如今在新媒体中恐怕日渐占了上风,耸人听闻、文不对题、以偏概全、只提一点不及其余,似乎成了制作标题的诀窍。现在的标题常常还要配上惑众的大话,否则就没有点击率,“这才是真相”“马上看,不看就被删了”“赶紧转,不转就不是中国人”“转疯了”,可看了半天,啥也没有,和中国人不中国人也没什么关系,旧闻过了几年再转一遍又成天大的新闻了。

阅读微信是当下的主要阅读,微信群和微信好友是微信的基本来源,可群和好友大多是近亲繁殖,所以发来发去的微信,不是同好就是投其所好。阅读原本是自身修养的提升,好的阅读可以让自己换一种角度看世界,但近亲繁殖的阅读却常常是自娱自乐,是同等水准以下的互相传递,相左的观点、相悖的事实很难入眼。这样的微信读了半天,如何深省、怎样升华?

网络阅读还要费眼费工夫,于是,如今网络视频脱口秀最时兴。从脱口秀中获取知识,其妙处是,不妨一心二用,有一搭无一搭亦无不可。如今有上千的公号视听节目替代了无数人的阅读,这样的方式比网络阅读还省事,当然比阅读更加快餐化,一听了之,别说查阅、思辨,就是走脑有时都可以省略,讲什么就接受什么。视听节目有无听众,关键是“说书人”的本事和背后团队的手段,调侃的无不来点东北声调,不管有理没理,一番小品式的讥讽已经让你当了段子的俘虏;心灵鸡汤大概要以南方语音为主,细腻的叙述娓娓道来,无论是否确有其事,感性的语气已经让你觉得不无道理。

不可否认,网络阅读的大势已不可逆转,但改变网络阅读的快餐式、浮躁型,不是没有可能,关键是要转变我们阅读时的心态。只有潜心、静心,不急功近利,不为猎奇八卦而阅读,网络阅读的现状才会有所改善。

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网络时代,阅读可以更精彩

克服“阅读危机”,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选择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

日前,第二十六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落下帷幕。据报道,本届书博会交易额逾40亿码洋,进场参观人数达71.6万人次,创下多个“第一”和“之最”。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一些读书类移动应用软件也悄然占领人们的手机屏幕,比如有一款读书类APP,上线不到3个月就吸引了42万用户下载,用户付费比例达到20%。

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以前,人们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比如报纸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书籍在家里的书房或者图书馆阅读,时间紧凑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等等。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任何内容。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克服“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传统的阅读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但电子阅读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通过微信好友这一“装订方式”,把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信息交互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它让每一个词语、每一种思想,都能从驳杂的网络信息中迅速进入其坐标位。每一个信息都可以被迅速带入需求者的阅读场景中供其推敲。如今,一些付费阅读APP的成功也启示我们,网络升级了阅读场景之后,获取知识和装订知识的方式也在进化,人工装订知识大有用武之处。比如,一些阅读APP倡导“把书读薄”,通过后台加工,用更加精短的内容吸引受众关注,既让一些经典书籍获得了更多的读者,也为移动阅读增加了文化厚度。

当今时代阅读场景的变快,提示内容制造方必须以更加用心的方式装订内容,给人们提供新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服务。今天,制造信息的技术鸿沟已被网络填平,人人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这也是自媒体崛起的背景。先进的阅读工具非但不会破坏阅读效果,反而会大大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阅读质量。网络时代的阅读,可以更精彩。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4日 05 版)

4、人民日报观察者说:四处插手的价值观

近来美国对我国南海问题格外“热心”,引发了新一轮中美关系紧张。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又不是南海问题的当事方,为何那么热心干预?实际上并不奇怪,这是美国外交中一贯的强势扩张和海外干预风格的体现。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美国强势参与海外扩张有其自身的深层动因,并且这种行为方式对世界和其自身都有消极影响。 天赋使命意识与精英忧患意识是美国强势外交的重要内生动力,它既造就了美国今天的霸权,也让美国四面树敌,更给国际局势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天赋使命意识也称天赋使命观,是美国外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含义

是美国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为此,美国自视为天下唯一的道义之邦,用自身的是非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认为有义务和责任将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推广到世界各地。 天赋使命意识首先体现为美国政治家身上强烈的“使命感”或“责任感”。用英国学者吉尔·伦德斯塔德的话来说:“美国人传统上视自己为世界上负有特殊使命的一个独特民族,其他国家只有利益,而美国却肩负责任。”例如,美国总统威尔逊1919年宣称:“我比其他任何人更相信美国的使命,我认为她有一种精神能量,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用此来使人类获得解放,唯美国享有完成其使命和拯救世界的无限特权。”美国政客还说:“美国人不应该放弃使命,我们是整个地球上国家独立和人类自由原则的受托人。打开我们的历史,这是一种自豪而自然的责任”。

“天赋使命”还被表述为一种无私的“利他主义”,成为美国海外扩张的道义借口。例如,美西战争之后,威廉·麦金莱总统说,他做出要西班牙割让菲律宾群岛的决定是为了菲律宾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履行美国在世界上的特殊使命。他说,“为了菲律宾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把它们全部占领,教育菲律宾人,提高他们素质,使他们信奉基督教”。

天赋使命意识的逻辑延伸必然是自信美国优越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并将领导世界,在世界事务中起引领与示范作用。这种意识对美国处理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促使其不断向海外强势扩张。喜欢到处干涉别国内政就是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美国外交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对海外强势扩张、干涉别国内政的发迹史。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国实力如日中天,自以为是的使命感和优越感加上超强实力,使美国对别国事务更是横加干涉。而且,受这种观念暗示,美国在海外扩张、到处干涉别国事务、霸气十足的时候,还显得那么坦然自若、理所当然。因为他们深信只有美国的价值观才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为了人类的未来,他们有义务推行这种价值观,输出他们的影响力;即使这种输出带有强制性,也是为了改善落后民族和国家,并最终使落后民族和国家得益。 此外,精英忧患意识也是美国保持强势外交的重要动因。所谓精英忧患意识,是指美国国内一些人为了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不断制造美国衰落的舆论,以起到预警与鞭策之效。精英忧患意识源于美苏冷战时期,部分美国保守媒体和战略精英们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冷战期间,他们时常叫喊“美国衰落了、美国落后了”,夸大所谓的苏联威胁,制造耸听的危言。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客大肆宣扬美苏在卫星、导弹技术方面的差距,营造反苏氛围,配合美国政府对付苏联,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立下了不小功劳。冷战结束后,他们仍然时刻警觉地盯着世界各地,生怕美国的国家利益实际上是强权利益受损,时常鼓噪美国再不出手就吃亏了、美国正处于危险中、美国要积极防范潜在对手、美国要敢于秀肌肉等等。

精英忧患意识是一种标准的冷战思维。即使在今天后冷战时代,美国的精英忧患意识仍有强大影响力。甚至有学者认为,由于受这种意识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有进入新冷战的势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美国国际影响力下降,其主导亚太地区的“定力”也有所下降,这是美国精英忧患意识还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美国整体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如何继续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老大地位,维持在冷战时期形成的盟国体系,是美国战略精英们考虑的首要问题。经济牌不行了,美国自然要打军事和安全牌,而且在这方面,美国的相对优势明显。然而,如果要打军事和安全牌就需要有现实危机或者潜在威胁才可行。于是,充满冷战思维的精英忧患意识继续通行。另外,由于经济不景气,近来美国削减军费开支,但在亚太地区不减反增,尤其是太平洋舰队,这就需要为此找到合理理由,而精英忧患意识正好应景。实际上,美国军事力量在南海的存在是有目共睹的,南海早已被美国军事化了。

美国这种精英忧患意识的危害是:可能诱发大国的战略误判,从而导致真正的危机和冲突;恶化国际安全环境,加重新的冷战色调,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很可能误导美国舆论,引导美国政府作出错误的外交决策;再作用于相关大国,导致相关大国也作出战略误判,从而导致真正的危机和对抗。如果国际社会对此认识不够、处置不当,则有可能导致国际局势动荡、冲突,甚至战争再现、和平终结。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我们必须看透美国强势外交的根源与实质。当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布局只不过是其传统海外扩张与干预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与阶段性表现,是为延续和保持美国国际主导地位的再次努力。我们要增强战略定力,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全球治理机制,保持与美国的战略沟通,以建设性方式管控两国分歧,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5、人民日报评论部 教育,如何让生命蓬勃生长

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都需要这样的觉醒

新的一年,承载新的期盼,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此刻,在无数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急促脚步中,在大学校园穿梭而行的青春身影里,天下父母的心弦又一次被拨动。“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日前,一些教师和家长如此叩问。一己之感慨,何尝不是面向整个社会而发?

捡拾近期的一些教育新闻,便可知此问之迫切和沉重。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不少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人们羡慕节目里山野乡间的亲子生存体验,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即。 教育是什么?是时候想想这些最为简单也至为重要的问题了,而回答原本也不应复杂。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长”,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们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质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发掘中自然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却令人忧虑,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功利主义盛行之下,教授以“没有4000万别见我”来励志,学生视校园为“职场训练营”,家长坚信“好工作才有好未来”,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眼下,那些“目中无人”、“六神无主”的教育,会带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通往怎样的未来?

正是在这样充满忧患的问题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教育首先是人学”,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在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

也许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这样的认识,与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事实是,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发家致富后苦读诗书、立德立言的个案,但从来不曾有不修身齐家就治国平天下的民族,更不会有仅靠物质繁荣实现长治久安

的盛世。真善美的种子早一天发芽,人格发育就早一天臻于完整,社会心态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国家实力就早一天势不可当。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在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觉醒?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在今天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个人也好,国家和社会也好,都需要那么一种情怀,那么一股子精气神。从2014开始,让我们重新发现精神家园,感知各种生命的呼吸与脉搏,去开拓生机无限的心灵原野,去铸造雄健而温厚的兴国之魂。

6、人民日报评论部:如何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

养足健康茁壮的精气神,我们就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

网上最近流行这样一个笑话:一位青年人问哲人,“我很富有,却不开心。我该怎么办呢?”哲人默然,握住年轻人的手。青年顿悟道:“大师,您是想告诉我,我应该心存感恩,回报他人吗?”哲人说,“不是„„我是想说,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土豪大院”“土豪婚礼”“土豪汽车”,“为土豪写诗”,“跟土豪交朋友”„„“土豪”称谓的流行,勾画出转型期中国典型的精神世相。与其说是揶揄,不如说是自嘲、是焦虑。自嘲,是因为担心“豪”起来了却仍挣不脱“土”的羁绊;焦虑的背后,则是物质日渐走向丰裕之后,对精神生活更上层楼的迷茫和向往。

思想的解放、经济的繁荣,让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自由度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聚焦“土豪”现象,无论是旁人的艳羡,还是“土豪”们自己的焦虑,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我们的选择看似很多,成功的出口却甚显单一。财富积累往往是头号选项,名利双收常常成为终极目标。人们步履匆匆,许多时候却不知道为何向前走;人们追求成功,却难得有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结果往往是,没得到不开心,得到了也不见得多快乐。

凭什么一只土豪金的手机,可以卖出离谱的价格?为什么那些炫耀式行善的“土豪”,可以无视众人的观感四处孔雀开屏?看似离谱的现象背后,其实有它并不离谱的社会心理基础。某咨询公司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受访中国人表示会“根据自己拥有的东西衡量个人成功”。有人总结,说这或许是“追赶型经济体”在特定阶段的常态。问题是,把成功仅仅定义为物质的富有,我们安于这样的常态吗?谁又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的“常态”?

与“土豪”相似,还有一个标注时风的流行词叫“高大上”,所谓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什么才是“高大上”?开好车、住豪宅、喝名酒、穿名牌,如果这些都是的话,那么智识的快乐、家庭的温馨、心灵的富足、友情的温暖,算不算?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视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世易时移,今天的我们将什么奉为人生的“高大上”,才能呈现我们时代的精神疆域、不负先贤曾经抵达的精神高度?

富在我们之前的人,对此有过深刻的反思。《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的作者桑德尔早已有言:在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显然,不是一切美好价值都可以用数据来衡量,不是所有社会生活角落都适用市场法则。赢者通吃的成功,对大多数人并非福音;金钱统帅的逻辑,更不是生活的理想图景。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从改革开放前的清苦日子里走出来的中年人,还是已经实现经济自由、正在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人士,甚或仍在供房供车的所谓房奴蚁族,几乎没有人否认,物质的满足不能替代理想的境界。那么,怎样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如何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构建我

们的精神空间、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

虽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但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地与我们遭遇。我们挣扎,不全是为公平竞争奔走、向贫富差距宣战,更为了找寻宁静的幸福、单纯的快乐、踏实的收获。我们怀旧,不是真想回到过去,只是希望回答自己,怎样找回奋斗年代那种一往无前的意气风发?

为了这个答案,无数人已经上路出发。他们有的结伴“驴行”,到大自然寻找天人一体的契合;有的跟在扫桥爷爷后面举起笤帚,一笔一画清扫心灵的积垢;有的放下手头“高大上”的白领工作,只为给留守儿童点亮烛照乡村夜路的灯光;更多的人,则是努力从柴米油盐的一地鸡毛中抬起头来,传递一个励志故事,转发一则鸡汤微信,携手朝着那个让自己更心平气和的方向„„

前一段微博微信圈里,许多人一遍遍转发这样一段话:一位外国管理学大师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他由此担忧一种“集体智商的衰退”。这样的担忧,之所以在无数中国人心里激起共鸣,正在于见多了“毁三观”的故事,人们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其实是那样在乎、那样看重。

为时代气质重新定义,我们已经走到了这样的时段。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和躯体,治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生理系统,那么价值观、财富观、幸福观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正是要为呼啸前行的中国列车,增添恒久强劲的精神动力?养足健康茁壮的精气神,我们就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

7、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同在蓝天下,共享教育公平

如果说在招录上向农村孩子倾斜,体现了结果公平,那么如何在起点公平上发力,对农村孩子同样重要

9月开学季,又一批新生走入大学校园。据报道,今年有近千名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创近年来新高。过去几年,各高校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和引导教育公平,各高校寒门学子在新生中所占比例有了大幅提升。

考中北大清华的农村学生,日益增多,与北大推出“筑梦计划”、清华推出“自强计划”有关。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考中名校的机会随之大增。正如一名受益的农村学生所言,“尽管我还算不上特别优秀,但国家的政策还是给了我一次机会,让北大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当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健步迈入高校,他们的人生便有了无限可能。这是对“寒门难出贵子”的有力反驳。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曾激励着无数贫寒子弟发奋苦读。而近年来,寒门难出贵子却似乎成为舆论忧虑的社会现象,其一大依据是,考中名校的农村学生占比不断下降。有学者统计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没机会”,人民日报曾就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做调查,有人如是感慨。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早早体会到生活艰辛,有强烈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但是,由于农村教育较为落后——在一些农村,甚至出现了教育“空心化”和学校“悬浮化”的窘况,农村孩子要考上理想的学校,往往要付出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努力。

“我是希望你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主要任务就是出国,镀金,明白吗?”在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城里家境宽裕的孩子,所考虑的是出国留学,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最迫切的或是能不能考上理想大学。不同的阶层都对孩子未来寄予良苦用心,而所处境遇不同,则决定着不同的人生方向。

招录政策向农村孩子倾斜,重点高校适当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是矫正也是弥补。毋庸讳言,多数农村学生面临3个不够公平:一是起点,比如有调查称,农村孩子有条件接受学前教育的不足40%;二是过程,无法像城市孩子那样,有机会参加各种兴趣班,以及享受到发达、充足的信息优势;三是结果,一些重点高校集中于大城市,对当地生源招收比例较大。在这个意义上,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被重点高校录取,恰可体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被誉为“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如果说在招录上向农村孩子倾斜,体现了结果公平,那么如何在起点公平上发力,对农村孩子同样重要。同在蓝天下,城乡孩子都有权利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就需要促进教育均衡化,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

“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百年以前,梁启超这样勉励考上清华的莘莘学子。诚然,无论考上北大、清华还是其他高校,只是人生的新起点,而能不能担大任、作砥柱,取决于能否崇德修学。每名学子都是追梦者,也是筑梦者,各自成就出彩人生,这正是教育公平的魅力所在。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06日 06 版)

8、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读懂“不愿父母探望”的尴尬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朋友远道而来,尚且不亦乐乎,何况父母。然而,现在却有一些年轻人不欢迎父母来探望,让人讶异。日前一项调查显示,48.0%在外居住的受访者表示,不愿父母来探望自己,其中,8.3%的受访者直言“非常介意”,最大的原因,是没时间和精力陪父母。

对个中缘由稍作思量,亦可释然。这些年轻人并非拒绝亲情,更非厌弃父母,只是爱得辛苦。无论是没时间和精力陪父母,还是不想让父母担心,乃至不想让父母辛苦,哪一点不是浸润着浓浓的孝意?不愿父母来探望,不是因为家庭出了问题,而是说明出现了家庭问题。它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折射出流动时代普遍的精神生活问题。 我们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一大特征是人口流动迅猛,前所未有。权威统计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流动人口年均增长约800万人,2014年年末达到

2.53亿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将增至2.91亿,这意味着,我们的身边,将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某种程度上讲,这一代人是毫无疑义的“漂一代”。只要出现人口流动,就可能出现父母、子女天各一方的状态;只要一家人不能长相聚,思念便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父母探望子女、儿女常回家看看,也是必需。

哪个游子不想承欢膝下?哪位老人不盼天伦之乐?多年前,一曲《常回家看看》,风行大江南北,唱得游子潸然泪下,唱得老人热泪盈眶,无非是拨动了人心中那根最柔软的琴弦。可惜,时空距离让亲情拉得悠长,让欢聚变得遥远。于是很多时候,团聚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然而,年轻人出外打拼的决心,也是这个时代推动的。无论谋生还是看世界,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自觉选择——曾有统计称,40岁以下的流动人口已占总流动人口的90%。在“悠然一暌阻,山叠虏云重”的现实中,我们剩下的选择是,如何平衡事业与亲情的“冲突”,又如何让相聚变得简单、让亲情流通更顺畅些。

取舍之间,颇多苦恼。如何兼顾,横亘不少障碍。既然没时间和精力陪父母,所

在单位能否真正落实员工享受“亲情假”?既然租房居住不方便,城市廉租房的大门能否向流动人口更敞开一些?此外,父母无法陪伴孩子身边,还与缺乏制度兜底有关,比如就医报销极其不便。有人就感叹:“儿女在哪,父母在哪,父母在哪,家就在哪。但老人跟着孩子漂,一旦生病,就很麻烦。”当医保异地结算难题这样的痛点不断消除,享受天伦之乐的路障也就少了。

城市化进程不可逆,对人的接纳是这个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考验。“流动人口最初是劳动力的流动,接着是夫妻两个带着孩子流动,再往后是老人跟着流动。”这一迁移规律,包含着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方向。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不应把流动人口视为不速之客,而会尽量帮他们无障碍地融入城市。当家庭团聚不再是奢望,报得三春晖自然会成为普遍选择,而这正是人人都企望的时代进步。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24日 05 版)

9、人民日报民生观:取法摩拜 便民服务添彩

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惊喜,还包括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 最近几天,微信朋友圈被一款名叫摩拜单车的软件刷屏,不少朋友都晒出了租用这款色彩炫酷自行车的照片。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随时随地借还车,只要把单车停放在路边的停放区域,拉下车锁,系统就可以实时结算车费。下一位使用者可就近找到自行车,手机扫描车身二维码就可以解锁用车。

这样的智能装备越来越普及了,现代科技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约车让人们逐渐接受了拼车、顺风车的出行方式,扫码支付让人们逐渐适应了不带现金不带卡的逛街模式,而摩拜单车正是在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将绿色出行变得简单易行。

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惊喜,还包括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摩拜单车的管理服务方式,对政府便民工程、便民服务改进管理也有一定的启发。 如今,不少城市的街头有很多公共自行车,作为政府的便民举措,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不过,在一些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办理流程却处处体现了行政思维而非互联网思维: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需要的手续材料和押金各不相同;公共自行车的租赁与公交卡绑定,必须要到固定的办公地点才能开通租赁自行车业务;最让人不解的是,很多办卡点的办公时间和上班族重合,甚至分上下午各办公两个半小时,想趁中午休息或下班路上顺带着去办理的人们往往会吃闭门羹。

相较而言,摩拜单车的业务办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注册、押金、借车、支付、还车都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在线完成,至于租车人的资质认定,通过信用积分的方式解决,如果信用分数低于标准线,单位时间的计费会成倍增加。这样,便实现了灵活的服务和管理。

信息的流动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人们通过各种可移动设备获取信息,通过共享的方式使用互联网产品,用互动的方式分享生活体验,以追踪的方式提供精准服务。这样的场景会越来越常见,包括街头的公共自行车,只要足够便捷,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用骑行来践行健康中国的大理念。而这种互联网理念,能否被更多的便民服务接受并付诸实践,从而使民众接受起来更加便捷、灵活呢?这值得管理部门思考。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13日 19 版)

10、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享受体育,迈向活力中国

只要你懂得运动的快乐,懂得体育带来的活力,懂得快乐会被传染,就一定会有信心:全民健身必然越来越热

里约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表情引起世界瞩目。

这些表情中,有胜利后的喜悦。淡定射落中国代表团首金的张梦雪,在200米自由泳比赛中夺冠、用实力“打脸”攻击者的孙杨,无不用自身的顽强拼搏诠释奥林匹克精神。而在冠军光环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表情,也在诠释着体育精神。比如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后,以“萌翻”大众的表情迅速走红的“洪荒少女”傅园慧,还有在射击赛场上打完最后一枪的34岁老将杜丽,虽无缘金牌,却用脸上的灿烂笑容感动亿万观众。

中国运动员,正在国际赛场上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多重内涵。的确,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也代表着不断战胜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的体育精神。也要承认,冠军常是实力、心理和运气的完美结合。即便拿不到第一,但努力过了、拼搏过了,笑对结果,享受比赛,同样体现着值得尊重的体育精神。

对于坐在电视荧屏前的无数观众而言,后一种体育精神或许更有切身感。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将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作为重点内容,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让更多群众享受体育运动、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是推进健康中国的题中之义。事实上,留心就可以发现,近几年,健身正在成为身边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办健身卡的多了,开始跑步的多了,甚至跑马拉松也不再稀奇。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举办马拉松比赛,即便是业余选手,也能在参与中获得快乐。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在全民健身的风尚中,很多都是90后的年轻人。对他们而言,泡吧、唱K已经不再流行,在朋友圈晒出健康的体型和肌肉才够“有型”。不久前,火遍网络的“搬砖小伟”,就是工地上的一名普通劳动者,草根健身达人。他身材精壮,“拥有雕塑般的八块腹肌”,可以轻松完成抓杠、蹬杠、顺风旗、俄式挺身等高难度动作,水平堪比专业人士。和傅园慧一样,“搬砖小伟”最打动人的,是他在运动中传递出的快乐。杂乱的建筑工地,是他的健身天堂,脚手架就是单双杠,砖头和木头就是练肌肉的器械。搬砖小工的职业,杂乱的环境,丝毫影响不了他享受健身的快乐。快乐可以传染,小伟的工友和他们的孩子,受他影响,也开始加入健身行列。

全民健身,营造出如火如荼的体育消费需求,让中国的体育产业迎来机遇期。据介绍,去年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4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而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就将2025年全国体育产值目标锁定在5万亿元。业内人士指出,仅仅90后、00后的体育市场就商机无限。他们既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是玩着足球、篮球长大的体育迷,比如北京国安就有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球迷。未来,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涵盖赛事、明星、体育场馆、体育用品,以及体育彩票、培训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将会构成一个庞大的、高度跨界的超级体育产业。

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产业的未来,看似遥远,其实触手可及。只要你懂得运动的快乐,懂得体育带来的活力,懂得快乐会被传染,就一定会有信心:全民健身必然越来越热,中国体育产业也将迎来蓬勃发展。“只要有心,哪里都可以健身,因为汗水不会骗人”,健康中国,正在活力四射地向我们走来。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10日 05 版)

11、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用精神突破身体障碍

身体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硬件设施得以克服;而心灵的障碍,则需要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努力才能消弭。

“乒乓球给我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自信。”走下里约残奥会的领奖台,中国运动员冯攀峰这样说。

“我们的运动员都很爱笑。参与体育,对他们最根本的影响体现在心态上。”中国残奥游泳队教练张鸿鹄说。

生活中,残疾人是有着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残奥赛场上,运动员则展示了他们不畏命运磨难的强者风范。如果说,奥运会上顶尖选手的表现是去触碰人类运动的极限,那么,残奥会更像是一次人类精神的冲顶。两个赛场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后者的价值更在于:即便行动受限的身体也可以去证明自我存在的意义。而这样的鼓舞,其实适用于所有人。

里约奥林匹克公园设有一处残疾人体育体验区。参与者需要坐在轮椅上投篮、坐在地上打排球,或者戴上眼罩,用一根牵引环和同伴的手腕相连,在黑暗中奔跑。体会了残疾人参与体育所经历的特殊困难,再将眼光投向残奥赛场,更会为残疾人运动员突破身体障碍的生命力量所打动。

残疾人怎样看待生活与世界,健全人又怎样看待残疾人?残奥赛场上,这样的双向问答一刻不停地在进行。每一个站上残奥舞台的运动员都是胜利者,他们最大的对手始终是自己,突破自我并不一定意味着我比你强,而是,我也能行。

某种意义上,体育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视角,让残疾人与健全人可以坦然相对。而参与体育运动也不止于促进身体和心灵的康复,更像是残疾人对生活的一种回答。这种回答,需要健全人的理解与共鸣,以及建立在平等视角上的帮助。

的确,心灵的平视决定着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彼此交流。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轮椅击剑运动员金晶曾说,人们对残疾人的印象,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残疾人运动员就像是“超人”,他们的故事令人惊叹;但残疾人作为一个群体,由于身体上的障碍,又难免让人们在生活中投来五味杂陈的眼光。“其实,残疾人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平等对待。”

心灵的平视,并不意味着健全人可以无视残疾人的特殊困难。相反,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帮助,是促进残疾人与健全人彼此融合的社会基础。

有这样的感慨:在一座城市的街头遇到残疾人的几率,某种程度上标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能否为残疾人提供足够顺畅地参与公共生活的无障碍设施,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爱心与包容。这就像“木桶理论”——残疾人并不因为身体的残缺成为人群中的短板;相反,对残疾人的了解、尊重、关爱,这块“木板”的高度,决定着一座城市向所有人都张开温暖怀抱的深度。

从这个角度看,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身体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硬件设施得以克服。而心灵的障碍,则需要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努力才能消弭。因为,这种障碍可能来自残疾人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也可能来自健全人对他们的认识局限于表面。

残奥会就是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残疾人精神世界的一个契机。盲人跑者的全速冲刺、独臂泳将的奋力击水、轮椅球员的左右挥拍„„残疾人运动员用自己的努力向人们证明,即便身体有着障碍,也不意味着生活没有光彩,更不意味着对社会无所作为。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比例的6.21%,尽可能地提供条件,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是克服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心灵障碍”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从无障碍的赛场到无障碍的城市,心灵的平视,更是开启残健融合之路的一把珍贵钥匙。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13日 05 版)

12、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海外“逆代购”呼唤中国品牌

品牌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体现着国家实力,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再到品牌强

国,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有抱负的中国将会选择拼搏奋进

能看电视的“盒子”、国产手机、中国无人机、中国微信„„近年来,当中国人在全球热情“买买买”之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也走向世界。这些“新国货”不仅受到华人华侨的喜爱,也开始引领一些外国本地人士的消费潮流,以至于海外的中国员工回国时,常有外国同事央求代购中国国货。对于这种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为“逆代购”。

“逆代购”风生水起,耐人寻味。越来越多被代购的国货中,有成名已久的“老干妈”、享誉中外的花露水,也有久负盛名的青啤、“神一般存在”的辣条,等等。这些国货之所以能塞满海外消费者的购物清单,自然与国货价廉物美、有口皆碑相关。早在数年前,一位美国记者出版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生动描绘了一个实验:整整一年不再购买“中国制造”,但得出的“沉重”结论是,“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生活下去,但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10年,我可能再也没有勇气尝试过这种日子了!”这是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体验,代表了美国不少家庭的真实感受。

国货受宠于海外,提醒我们在追逐洋货时,别冷落了自己的“宝贝”,中国完全有能力生产出叫得响又能走出去的产品。有人说,人们认识一个国家,往往从认识这个国家的品牌和使用这个国家的产品开始。当国货越来越有“存在感”,它们便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当越来越多的国货越洋过海,大受老外追捧,这是厂家的骄傲,也是国家的荣光。

也应该看到,海外畅销国货较多地集中于吃穿用领域,处于市场的中低端,尽管不愁销路,但并未形成足够的品牌效应。在全球各大知名商场,“中国制造”的身影处处可见,“中国品牌”却芳踪难觅。这背后映衬出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我们是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是中国的制造能力跟不上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公布的2016年度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上榜的企业高达110家,直追美国,再创历史新高。这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应拥有的实力和荣耀,同时也有力证明,作为制造业总量全球第一大国,中国有了更多的制造实力,也应有理由打造出更多中国品牌,让中国品牌唱响全球。

打造响当当的中国品牌,靠的是自主创新,靠的是制度保障。如果说贴牌是很难省略的发展阶段,那么寄托于强大的科研力量,不断寻求技术突破之后,就应该从贴牌过渡到创牌,同时加大对现有国产品牌的保护力度。熊猫电视机、凤凰自行车、英雄钢笔„„我们曾为伴随一代人成长的民族品牌而自豪,可是,很多沉淀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国产品牌,却一个个逐渐凋零,归于沉寂。它们有的正在市场大潮中艰难“泅渡”,有的已折戟沉沙,还有的被跨国公司收购。不少国产品牌苦心经营数十年,且颇有人气和生命力,却无可奈何花落去,实在令人痛心。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已是上上下下的共识,也是正在力行的国家战略。去年5月,《中国制造2025》公布,这是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一年多来,在一些领域已见成效。品牌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体现着国家实力,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再到品牌强国,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有抱负的中国将会选择拼搏奋进。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中,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书写风流。未来,一张张中国名片上,将更加清晰地标注中国产品的美誉度,也将见证中国民众的创造力。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5日 05 版)

13、人民网评:“网红”不该沦为低俗的“代名词”

有人说,这是一个“红生万物”的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红人,出现“网红”产业,兴起“网红”经济。很多青少年,甚至竟将“网红”定位为将来最期望的职业。

客观地说,“网红”也不是洪水猛兽。这个时代,站在互联网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何况是有看点、有炒点的“网红”呢?社会原子化、娱乐疯魔化,价值的多元、舆论的分野„„给了“网红”勃兴与风靡的最佳土壤。三观正、有节操,“网红”也可以“最美”;可一旦陷入眼球经济的“名利场”,这个时候,资本只要稍稍抛个媚眼,“网红”经济就容易走火入魔。

当下,“网红”乱象丛生,涉毒、涉暴、低俗、色情、骗局、谣言„„,难以言尽,尤以网络直播为甚。2016年,中国网络直播迅猛发展,境内各类网络直播平台已达400余家,一些大型网络直播平台注册用户过亿,月活跃用户超千万。然而,低俗、色情等内容屡禁不止。8月27日,央视以 “网络直播的‘黄’与‘黑’” 为题进行了长达十五分钟的专题报道,喵播、熊猫TV、虎牙等著名直播平台因传播低俗色情内容,以及弄虚作假存在利益捆绑等黑幕赫然在列。为了红,真是蛮拼的:法律的底线不要了、道德的底裤也不穿了,少数“网红”以网络技术为引擎,将文明社会向后逆转数百年——要么身体诱惑、要么疯狂飙车、要么猥琐搭讪,各自在贩卖三俗的路上越走越远。 当耻感成为流俗的笑点,“网红”带坏的,就不只是小孩子的职业志向。一来,它无情消解了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与正能量。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早就表达了对这种泛娱乐文化肆虐的警示与忧虑。如果一切都被“网红”文化解构,是非界限含混、美丑面目不清,怎么开心怎么玩,怎么“出位”怎么博,那网络狂欢就成了另一种精神层面的金迷纸醉。

二来,它为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等市侩思维提供了堂而皇之的样板,宣扬并复活了本该成为过街之鼠的拜金主义、媚俗主义等。一夜蹿红、一朝暴利,浮躁心态在“网红”暴发户思维中演绎着另类的“人生巅峰之路”。温文敦厚的公民理性,刚毅铿锵的公序良俗,都会在“网红”经济的变现思维中遭遇纠缠不休的挑衅。

此外,一味迎合、只有夸张的“网红”路线,也在嘲讽着华夏文化的精神与风骨;尤其是在公共事件与公共利益上,少数“网红”故弄玄虚的声音、偏激极端的话语,戕害的是社会秩序的安全与稳定。

对于当下的各种“网红”乱象,监管要管、平台要治,而“网红”们更当自重自强。无论是有形的“网红公约”、抑或是无形的规则力量,“网红”和平台若能恪守道德与文明的底线,遵守法律法规的“红线”,在眼前利益的诱惑下“不畏浮云遮望眼”,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能擘画出中国“网红”版图的新天。一句话,网红不该沦为低俗的“代名词”,自制力与自洁力当成为“网红”现象的“标配”。

14、难道“网红”就一定意味着低俗、色情吗?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防止广播电视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追捧明星、大款、网络红人等。(8月31日《北京青年报》) 对于我们90后来说,“网红”一词并不陌生。随着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红人,出现“网红”产业,兴起“网红”经济。很多青少年,甚至竟将“网红”定位为将来最期望的职业。

当下,“网红”乱象丛生,涉毒、涉暴、低俗、色情、骗局、谣言……,难以言尽,尤以网络直播为甚。2016年,中国网络直播迅猛发展,境内各类网络直播平台已达400余家,一些大型网络直播平台注册用户过亿,月活跃用户超千万。然而,低俗、色情等内容屡禁不止。8月27日,央视以 “网络直播的„黄‟与„黑‟” 为题进行了长达十五分钟的专题报道,猫扑、映客、熊猫TV、虎牙等著名直播平台因传播低俗色情内容,以及弄虚作假存在利益捆绑等黑幕赫然在列。为了红,真是蛮拼的:法律的底线不要了、道德的底裤也不穿了,少数“网红”以网络技术为引擎,将文明社会向后逆转数百年——要么身体诱惑、要么疯狂飙车、要么猥琐搭讪,各自在贩卖三俗的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除了以上这种低俗行为的“网红”,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正能量的“网红”:陈光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吧,难道不算是一个网红吗?他的出现打破了更多人对慈善的观念:做慈善就应该低调不为人所知。古天乐,是我喜欢的一个香港艺人,10多年,默默的捐赠了很多学校。这才是中国人固

有的传统。陈光标却反其道,大肆宣扬自己,他真够稀缺的。他对慈善稀缺的行为方式,注定了是一个热门话题,想不 红都难。陈代言了谁?代言了那些默默做慈善,又难以启齿的善良的人们。我从陈那里学到,就算捐10元钱,我也要告诉我身边的朋友,以便影响到他们的善举, 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社会的一大步。

我最喜欢的网红就是PAPI酱。PAPI酱说女权,说反对一切男女不平等的歧视等。难道不是每个女孩子心里面需要帮助呐喊出的心声吗?当家暴无处伸冤,当女学生被脱衣侮辱,当女生工作受到性别歧视,当好不容易10月怀胎,却遭到辞退,生个孩子还需要排队……原来说了上百年的平等和平等,到现在仍有残余。当然发达国家同样如此,黑人在美国避免不了被歧视,亚裔林书豪也被排挤......所以,这是永恒的话题,需要有人为他们发声—这时网红出现了。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网红”都那么低俗不堪,我们应该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网红”信息,自动屏蔽低俗“网红”。我们需要网红这个稀缺的物种帮我们做总结,帮我们吐槽,帮我们代言说出心声。

15、传统习俗与时俱进更时尚

传统节日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节日元素,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等,人们在过好这些传统节日的同时,亦通过这些节日元素来弘扬民俗。诚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环境的变化,很多传统节日习俗也加入时尚的元素,变得更加与时俱进。

传统节日中秋节,除了和一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外,大家也在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来庆祝,如很多人选择带一家人外出旅行赏月,再到吃月饼也能和红酒这样的事物相搭配,笔者以为这样的变化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更易接受和传播中秋文化,也让中秋节更加具有生命力。除了中秋节,其他传统节日习俗也在逐渐以更符合时代气息的方式得以传承,比如中国古代春要放鞭炮,这一习俗演变到现代,人们逐渐发现放鞭炮不仅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每年因为放鞭炮而发生的惨剧也不胜枚举,于是乎,电子鞭炮开始出现,这种既环保相对又比较安全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庆祝春节,再如清明节很多年轻人选择在网上祭奠先人和英烈,这样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在清明节这天表达对逝去先人的怀念。

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沉淀和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对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来说都要牢记,但很多传统习俗亦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习俗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些改变不是遗忘只是更好的发扬。很多传统节日之所以让我们念念不忘,就在于其所蕴含的“家文化”,不管现时代的年轻人平时又多么忙碌,生活节奏有多么快,春节、中秋这样的节日还是想要回家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感受节日的氛围,而吃月饼、吃粽子等应景的传统美食亦只有在节日这天品尝才更有意义,这般情怀的寄托正是传统节日的沉淀。所以笔者窃以为,诸如中秋节五仁月饼退出市场等为奇葩月饼而争论的行为大可不必,月饼已然与中秋节习俗密不可分,至于其形式的变化也只是时代不同而产生的结果而已。

无论传统节日外在形式怎么变化,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其内涵,用新潮形式过好节日旧俗,也不失为发扬传统的一种方式。

16、传统文化教育要彰显时代价值

据报道,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将有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的传统文化篇目增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基石。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的冲击曾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一度弱化。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师大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

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及有关要求。为适应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部编本”语文教材,加大传统文化篇目比重,是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之举,必然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何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令人极为困惑的问题。近年来,在国学热中,曾一度出现泥古倾向,突出表现就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割裂开来,将传统文化不加区别地照抄照搬,穿古衣,行古礼,说古语,鱼龙混珠,泥沙俱下,乱相环生。去年网络上曾流出一组图片,四川72名少年面向庄严的孔老夫子圣像,在国学老师的主持下为父母打饭、喂父母吃饭,亲身体会了父母养育之苦,随后向父母行三叩九拜之礼,以此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教育泥古现象的一个缩影。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非常必要。但孝心教育的核心不是下跪,更不是唯唯诺诺地盲从,而应体现现代文明社会所追求的公民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新时期,“孝”的含义更加广泛,概括说来有三种层次:首先要孝敬父母;其次对国家忠诚,最后通过孝敬他人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这就是“孝”的最高境界。如果“孝心教育”停留在下跪磕头和喂饭的形式层面上,不仅与现代文明相悖,更难以让学生产生真正的道德认同,达到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目的。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就指明了传统文化要辩证地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出时代价值。

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与时代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人格塑造、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相结合。要把经典诵读、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与时俱进,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7、以网络为载体弘扬中秋文化传统

今年9月15日是中秋节,在花好月圆的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营造爱国爱家、幸福团圆、文明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南宁文明网、“文明南宁”微博、微信联合南宁新闻网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网络文明传播活动,邀您晒照片,说感言,共话中秋佳事。(9月13日《南宁日报》)

网络时代,沟通与交流变得极为简便,当网络成为一种新型载体,并让社会行为方式发生根本变革,那么附于其上的所有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当虚拟的网络成为现实的工具后,借助于网络的方便与快捷,扮演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利器,业已成为一种当代使命和神圣担当。融媒体联动,才能最大化扩大影响,从而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认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秋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以及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家国情怀与文化精神。宣传、弘扬和继承中秋文化,让中秋节过得具有传统意味,实为家风家训的传承、精神家园的回归、文化乡愁的泛起的现实选择。

最近,网络上流传一个很感人的视频,三个出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在吃月饼的时候想起孩童时,陪伴妈妈亲手做月饼,以及做好之后等爸爸的场景。慈祥的母亲患有疾病,劳作之际咳出了鲜血,尔后很早就逝世了。及至年长之后,孩子们都事业有成,想起围坐在桌边等妈妈做月饼的过程,以及全家吃月饼时的欢乐,不禁感动得泪流满面。于是纷纷关门停业,甚至不惜放弃参与项目招标的机会,也要回家陪老父亲过节。尤以那句“钱随时都可以挣,而父亲却只有一个”的拳拳之音,触及心灵而引发共鸣。 但凡看过此部视频之人,莫不有一种强烈的回家愿望,并扪心自问: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回去与家人团聚了?中秋以团圆作为主题,同样倡导的是一种孝道的传承。这样的感动,源于植于内心的文化认同,尤其是在当前传统文化日渐迷失的当下,如

何借助于网络媒介的兴起,因势利导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宣传,从而培植对中秋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塑造一种个体情怀和群体追求,及至固化为难以抹灭的民族特质,已成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显而易见的是,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通过一些问卷调查等形式,我们了解到,很多年轻人的道德观念差,自私自利,价值观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较为严重。2015年,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四成受访城市居民认为,自身文化生活丰富和较为丰富,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参与度仍偏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低,就会导致参与度低,以至于“常回家看看”的孝道实现,都变得弥足珍贵,而以团圆为主题的节日,也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基于此,以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为内容,依托于网络等新型介质,用喜阅乐见的方式,呈现出了一场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和感官盛宴,是网络时代的工具化创新,也是内容化的延续。

文以载道,能够传承好文化的网络才具有正能量,亦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功能性定位。以网络为载体激发中秋文化的认同,是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下社会基于活动参与下的应有收获。若是未能延续节日应有的形式,在创新中延续其核心价值,筑牢传统文化的公众认同与遵循,那么,社会道德也会随着文化的迷失而崩塌。看到网络文化活动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功能,才能增强主动参与和融合的主动性,并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推广者。

人民日报评论文

1、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暑假,去做做不一样的作业

暑假,就要给孩子一点偏离课业轨道的机会,人生多彩,但愿有更多的“好作业”让孩子们脑洞大开,释放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潜能

全中国的孩子,这会儿都开启了暑假模式。

——此处应该有掌声,有笑脸,孩子们应该冲到山里、海里、游乐园、电影院、运动场,爽个够不是?

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在私下场合,“小人精们”这样交流:暑假是啥,不光是吃不完的雪糕,看不完的电影,还有考不完的证和挨不完的骂„„家长们也在抱怨儿女:地不扫,碗不洗,老赖床,宅家里,不是玩电脑,就是玩手机„„有媒体做了一则《60年来,我们都是怎样过暑假的》,下面估计是孩子在跟帖质疑:我们还有暑假吗?

每年长达近两个月的暑假,在成长的岁月中分量很重。有些学校在面试学生时,总会问上一句:你的上一个暑假怎么过的?因为暑假的打开方式,足以窥见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甚至是人生目标。

60年,三代人,暑假的打开方式大相径庭。

爷爷奶奶的暑假有踢不完的毽子、扔不够的沙包,也有捡不完的粪和爬不完的大山;爸爸妈妈的暑假则有读不完的连环画、去不够的少年宫和江河里扎不完的猛子;轮到今天的孩子,更有天宽地广的世界,由着他们探索——网上惊心动魄的游戏,大洋彼岸的西洋景,平时没空学的舞蹈、击剑、羽毛球,和父母去旅行、去看不一样的乡野风光、穿越唐宋看看大历史,更有小伙伴一起玩K歌、桌球和“密室脱逃”„„对农村留守娃娃们来说,暑假终于有机会去城市看望父母,探索城市,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但是,焦虑的父母不容孩子错过铺天盖地的补习班,上课、考级、考证,让暑假成了地地道道的“第三学期”。用宝贵的假期补上课业学习的短板,无可厚非。只是过度补课,反而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欲速不达,事倍功半。在孩子们的成长中,也许还有更重要的短板要补,这对课业学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都更有助益。

一是自主阅读。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的研究,2015年我国公民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58本。国人不爱读书,很大程度上源于童年阅读习惯的缺失。暑假,把时间交给孩子自主阅读,关乎灵魂的滋养,读本好书,远比上个作文班要有意义。

二是亲子旅行。平时父母子女鲜有大块时间相处,缺少深度交流。暑假是个机会,合家旅行,不管去哪里,携手看了世界,也让家庭小世界更温暖更有人文情怀。

三是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很多国家的孩子,从小就要承担社区公益或是有偿劳动,比如送报纸、在图书馆做服务、去快餐店打工。我们的群团组织、街道社区如果能给中小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体会劳动甘苦与助人快乐,会是他们走向社会、了解国情、理解人生的小小桥梁。

上海有个“中国好作业”网上暑期公益活动,让大学校长、知名作家、科学家布置作业,比如绘制一架远古人类飞行器并简单描述,一周不吃肉减少碳排放,用玻璃表现你想象的奇幻生物„„很好玩也很“开脑洞”,全国的孩子们都可以在线提交这些作业,和出题导师约定时间交流。

暑假,就要给孩子一点偏离课业轨道的机会。人生多彩,只取一瓢饮,不但无趣,且限制了孩子的视野,苍白了他们的经历。但愿有更多的“好作业”让孩子们脑洞大开,释放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潜能。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8日 05 版)

2、人民日报:网络阅读,如何读

网络阅读早已普及,而且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其阅读量、阅读的便捷、阅读内容的五花八门,不能不说远远超过了传统阅读。

然而,这样的阅读也带来了深层的弊端,负面效应正日益显现。

前些日子,一篇文字以撩人的标题经不断推送,被广泛传播。初看内容,还挺能引发共鸣,以当今的认识水准看,道理也很充分,但这篇文字通篇的依据却是某报20年前的一篇评论。尽管引用者也称如今网络文章不靠谱,都是你转我、我转你,不过引用者还是查到了一位名人写的文章,里面也有相同的内容,所以引用者自认为“估计不会有假”。对文章依据的这篇评论内容,开始我也深信不疑,可是后来有人稍稍用了一点功夫,找到20年前的原文,翻开一读,哈,原来里面的意思竟截然相反。其实,传播不实信息,正是当今很多网络文章的特点;而你转我转、轻信传言,恰恰也是网络阅读的特点。

虽说网络让一切无比便捷起来,什么都无需费力,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打开手机,就可以查阅天下,可惜,越是便捷,就越不想费功夫,技术便捷带来的正是思维的懒惰。面对海量信息、大量图文,怎么看都来不及,只能一扫而过,谁有精力潜心阅读?谁还有工夫辨别真伪?过去,捧本书阅读不能不备上字典,不时查阅辞海、翻找相关书籍更是阅读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现在,有谁见过看手机时还兼翻辞书的,即使想翻也没那个环境和心情了。看书是静心下的雅事,与浮躁后的无聊不是一回事。

海量信息对人是冲击,更是诱惑。谁不想了解天下奇闻,谁不想知道观点、想法?可如此泛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筛选?事实上,代替多数阅读者筛选的只能是标题和推手们。标题党这个称呼,有褒义也有贬义,褒义是作者和编者在制作标题时所下的功夫,我们讲新闻史时,绝妙的标题从来都是精彩的一笔;而贬义呢,如今在新媒体中恐怕日渐占了上风,耸人听闻、文不对题、以偏概全、只提一点不及其余,似乎成了制作标题的诀窍。现在的标题常常还要配上惑众的大话,否则就没有点击率,“这才是真相”“马上看,不看就被删了”“赶紧转,不转就不是中国人”“转疯了”,可看了半天,啥也没有,和中国人不中国人也没什么关系,旧闻过了几年再转一遍又成天大的新闻了。

阅读微信是当下的主要阅读,微信群和微信好友是微信的基本来源,可群和好友大多是近亲繁殖,所以发来发去的微信,不是同好就是投其所好。阅读原本是自身修养的提升,好的阅读可以让自己换一种角度看世界,但近亲繁殖的阅读却常常是自娱自乐,是同等水准以下的互相传递,相左的观点、相悖的事实很难入眼。这样的微信读了半天,如何深省、怎样升华?

网络阅读还要费眼费工夫,于是,如今网络视频脱口秀最时兴。从脱口秀中获取知识,其妙处是,不妨一心二用,有一搭无一搭亦无不可。如今有上千的公号视听节目替代了无数人的阅读,这样的方式比网络阅读还省事,当然比阅读更加快餐化,一听了之,别说查阅、思辨,就是走脑有时都可以省略,讲什么就接受什么。视听节目有无听众,关键是“说书人”的本事和背后团队的手段,调侃的无不来点东北声调,不管有理没理,一番小品式的讥讽已经让你当了段子的俘虏;心灵鸡汤大概要以南方语音为主,细腻的叙述娓娓道来,无论是否确有其事,感性的语气已经让你觉得不无道理。

不可否认,网络阅读的大势已不可逆转,但改变网络阅读的快餐式、浮躁型,不是没有可能,关键是要转变我们阅读时的心态。只有潜心、静心,不急功近利,不为猎奇八卦而阅读,网络阅读的现状才会有所改善。

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网络时代,阅读可以更精彩

克服“阅读危机”,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选择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

日前,第二十六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落下帷幕。据报道,本届书博会交易额逾40亿码洋,进场参观人数达71.6万人次,创下多个“第一”和“之最”。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一些读书类移动应用软件也悄然占领人们的手机屏幕,比如有一款读书类APP,上线不到3个月就吸引了42万用户下载,用户付费比例达到20%。

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以前,人们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比如报纸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书籍在家里的书房或者图书馆阅读,时间紧凑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等等。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任何内容。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克服“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传统的阅读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但电子阅读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通过微信好友这一“装订方式”,把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信息交互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它让每一个词语、每一种思想,都能从驳杂的网络信息中迅速进入其坐标位。每一个信息都可以被迅速带入需求者的阅读场景中供其推敲。如今,一些付费阅读APP的成功也启示我们,网络升级了阅读场景之后,获取知识和装订知识的方式也在进化,人工装订知识大有用武之处。比如,一些阅读APP倡导“把书读薄”,通过后台加工,用更加精短的内容吸引受众关注,既让一些经典书籍获得了更多的读者,也为移动阅读增加了文化厚度。

当今时代阅读场景的变快,提示内容制造方必须以更加用心的方式装订内容,给人们提供新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服务。今天,制造信息的技术鸿沟已被网络填平,人人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这也是自媒体崛起的背景。先进的阅读工具非但不会破坏阅读效果,反而会大大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阅读质量。网络时代的阅读,可以更精彩。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4日 05 版)

4、人民日报观察者说:四处插手的价值观

近来美国对我国南海问题格外“热心”,引发了新一轮中美关系紧张。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又不是南海问题的当事方,为何那么热心干预?实际上并不奇怪,这是美国外交中一贯的强势扩张和海外干预风格的体现。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美国强势参与海外扩张有其自身的深层动因,并且这种行为方式对世界和其自身都有消极影响。 天赋使命意识与精英忧患意识是美国强势外交的重要内生动力,它既造就了美国今天的霸权,也让美国四面树敌,更给国际局势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天赋使命意识也称天赋使命观,是美国外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含义

是美国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为此,美国自视为天下唯一的道义之邦,用自身的是非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认为有义务和责任将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推广到世界各地。 天赋使命意识首先体现为美国政治家身上强烈的“使命感”或“责任感”。用英国学者吉尔·伦德斯塔德的话来说:“美国人传统上视自己为世界上负有特殊使命的一个独特民族,其他国家只有利益,而美国却肩负责任。”例如,美国总统威尔逊1919年宣称:“我比其他任何人更相信美国的使命,我认为她有一种精神能量,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用此来使人类获得解放,唯美国享有完成其使命和拯救世界的无限特权。”美国政客还说:“美国人不应该放弃使命,我们是整个地球上国家独立和人类自由原则的受托人。打开我们的历史,这是一种自豪而自然的责任”。

“天赋使命”还被表述为一种无私的“利他主义”,成为美国海外扩张的道义借口。例如,美西战争之后,威廉·麦金莱总统说,他做出要西班牙割让菲律宾群岛的决定是为了菲律宾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履行美国在世界上的特殊使命。他说,“为了菲律宾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把它们全部占领,教育菲律宾人,提高他们素质,使他们信奉基督教”。

天赋使命意识的逻辑延伸必然是自信美国优越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并将领导世界,在世界事务中起引领与示范作用。这种意识对美国处理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促使其不断向海外强势扩张。喜欢到处干涉别国内政就是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美国外交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对海外强势扩张、干涉别国内政的发迹史。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国实力如日中天,自以为是的使命感和优越感加上超强实力,使美国对别国事务更是横加干涉。而且,受这种观念暗示,美国在海外扩张、到处干涉别国事务、霸气十足的时候,还显得那么坦然自若、理所当然。因为他们深信只有美国的价值观才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为了人类的未来,他们有义务推行这种价值观,输出他们的影响力;即使这种输出带有强制性,也是为了改善落后民族和国家,并最终使落后民族和国家得益。 此外,精英忧患意识也是美国保持强势外交的重要动因。所谓精英忧患意识,是指美国国内一些人为了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不断制造美国衰落的舆论,以起到预警与鞭策之效。精英忧患意识源于美苏冷战时期,部分美国保守媒体和战略精英们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冷战期间,他们时常叫喊“美国衰落了、美国落后了”,夸大所谓的苏联威胁,制造耸听的危言。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客大肆宣扬美苏在卫星、导弹技术方面的差距,营造反苏氛围,配合美国政府对付苏联,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立下了不小功劳。冷战结束后,他们仍然时刻警觉地盯着世界各地,生怕美国的国家利益实际上是强权利益受损,时常鼓噪美国再不出手就吃亏了、美国正处于危险中、美国要积极防范潜在对手、美国要敢于秀肌肉等等。

精英忧患意识是一种标准的冷战思维。即使在今天后冷战时代,美国的精英忧患意识仍有强大影响力。甚至有学者认为,由于受这种意识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有进入新冷战的势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美国国际影响力下降,其主导亚太地区的“定力”也有所下降,这是美国精英忧患意识还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美国整体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如何继续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老大地位,维持在冷战时期形成的盟国体系,是美国战略精英们考虑的首要问题。经济牌不行了,美国自然要打军事和安全牌,而且在这方面,美国的相对优势明显。然而,如果要打军事和安全牌就需要有现实危机或者潜在威胁才可行。于是,充满冷战思维的精英忧患意识继续通行。另外,由于经济不景气,近来美国削减军费开支,但在亚太地区不减反增,尤其是太平洋舰队,这就需要为此找到合理理由,而精英忧患意识正好应景。实际上,美国军事力量在南海的存在是有目共睹的,南海早已被美国军事化了。

美国这种精英忧患意识的危害是:可能诱发大国的战略误判,从而导致真正的危机和冲突;恶化国际安全环境,加重新的冷战色调,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很可能误导美国舆论,引导美国政府作出错误的外交决策;再作用于相关大国,导致相关大国也作出战略误判,从而导致真正的危机和对抗。如果国际社会对此认识不够、处置不当,则有可能导致国际局势动荡、冲突,甚至战争再现、和平终结。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我们必须看透美国强势外交的根源与实质。当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布局只不过是其传统海外扩张与干预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与阶段性表现,是为延续和保持美国国际主导地位的再次努力。我们要增强战略定力,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全球治理机制,保持与美国的战略沟通,以建设性方式管控两国分歧,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5、人民日报评论部 教育,如何让生命蓬勃生长

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都需要这样的觉醒

新的一年,承载新的期盼,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此刻,在无数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急促脚步中,在大学校园穿梭而行的青春身影里,天下父母的心弦又一次被拨动。“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日前,一些教师和家长如此叩问。一己之感慨,何尝不是面向整个社会而发?

捡拾近期的一些教育新闻,便可知此问之迫切和沉重。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不少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人们羡慕节目里山野乡间的亲子生存体验,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即。 教育是什么?是时候想想这些最为简单也至为重要的问题了,而回答原本也不应复杂。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长”,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们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质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发掘中自然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却令人忧虑,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功利主义盛行之下,教授以“没有4000万别见我”来励志,学生视校园为“职场训练营”,家长坚信“好工作才有好未来”,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眼下,那些“目中无人”、“六神无主”的教育,会带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通往怎样的未来?

正是在这样充满忧患的问题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教育首先是人学”,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在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

也许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这样的认识,与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事实是,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发家致富后苦读诗书、立德立言的个案,但从来不曾有不修身齐家就治国平天下的民族,更不会有仅靠物质繁荣实现长治久安

的盛世。真善美的种子早一天发芽,人格发育就早一天臻于完整,社会心态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国家实力就早一天势不可当。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在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觉醒?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在今天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个人也好,国家和社会也好,都需要那么一种情怀,那么一股子精气神。从2014开始,让我们重新发现精神家园,感知各种生命的呼吸与脉搏,去开拓生机无限的心灵原野,去铸造雄健而温厚的兴国之魂。

6、人民日报评论部:如何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

养足健康茁壮的精气神,我们就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

网上最近流行这样一个笑话:一位青年人问哲人,“我很富有,却不开心。我该怎么办呢?”哲人默然,握住年轻人的手。青年顿悟道:“大师,您是想告诉我,我应该心存感恩,回报他人吗?”哲人说,“不是„„我是想说,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土豪大院”“土豪婚礼”“土豪汽车”,“为土豪写诗”,“跟土豪交朋友”„„“土豪”称谓的流行,勾画出转型期中国典型的精神世相。与其说是揶揄,不如说是自嘲、是焦虑。自嘲,是因为担心“豪”起来了却仍挣不脱“土”的羁绊;焦虑的背后,则是物质日渐走向丰裕之后,对精神生活更上层楼的迷茫和向往。

思想的解放、经济的繁荣,让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自由度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聚焦“土豪”现象,无论是旁人的艳羡,还是“土豪”们自己的焦虑,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我们的选择看似很多,成功的出口却甚显单一。财富积累往往是头号选项,名利双收常常成为终极目标。人们步履匆匆,许多时候却不知道为何向前走;人们追求成功,却难得有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结果往往是,没得到不开心,得到了也不见得多快乐。

凭什么一只土豪金的手机,可以卖出离谱的价格?为什么那些炫耀式行善的“土豪”,可以无视众人的观感四处孔雀开屏?看似离谱的现象背后,其实有它并不离谱的社会心理基础。某咨询公司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受访中国人表示会“根据自己拥有的东西衡量个人成功”。有人总结,说这或许是“追赶型经济体”在特定阶段的常态。问题是,把成功仅仅定义为物质的富有,我们安于这样的常态吗?谁又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的“常态”?

与“土豪”相似,还有一个标注时风的流行词叫“高大上”,所谓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什么才是“高大上”?开好车、住豪宅、喝名酒、穿名牌,如果这些都是的话,那么智识的快乐、家庭的温馨、心灵的富足、友情的温暖,算不算?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视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世易时移,今天的我们将什么奉为人生的“高大上”,才能呈现我们时代的精神疆域、不负先贤曾经抵达的精神高度?

富在我们之前的人,对此有过深刻的反思。《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的作者桑德尔早已有言:在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显然,不是一切美好价值都可以用数据来衡量,不是所有社会生活角落都适用市场法则。赢者通吃的成功,对大多数人并非福音;金钱统帅的逻辑,更不是生活的理想图景。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从改革开放前的清苦日子里走出来的中年人,还是已经实现经济自由、正在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人士,甚或仍在供房供车的所谓房奴蚁族,几乎没有人否认,物质的满足不能替代理想的境界。那么,怎样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如何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构建我

们的精神空间、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

虽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但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地与我们遭遇。我们挣扎,不全是为公平竞争奔走、向贫富差距宣战,更为了找寻宁静的幸福、单纯的快乐、踏实的收获。我们怀旧,不是真想回到过去,只是希望回答自己,怎样找回奋斗年代那种一往无前的意气风发?

为了这个答案,无数人已经上路出发。他们有的结伴“驴行”,到大自然寻找天人一体的契合;有的跟在扫桥爷爷后面举起笤帚,一笔一画清扫心灵的积垢;有的放下手头“高大上”的白领工作,只为给留守儿童点亮烛照乡村夜路的灯光;更多的人,则是努力从柴米油盐的一地鸡毛中抬起头来,传递一个励志故事,转发一则鸡汤微信,携手朝着那个让自己更心平气和的方向„„

前一段微博微信圈里,许多人一遍遍转发这样一段话:一位外国管理学大师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他由此担忧一种“集体智商的衰退”。这样的担忧,之所以在无数中国人心里激起共鸣,正在于见多了“毁三观”的故事,人们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其实是那样在乎、那样看重。

为时代气质重新定义,我们已经走到了这样的时段。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和躯体,治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生理系统,那么价值观、财富观、幸福观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正是要为呼啸前行的中国列车,增添恒久强劲的精神动力?养足健康茁壮的精气神,我们就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

7、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同在蓝天下,共享教育公平

如果说在招录上向农村孩子倾斜,体现了结果公平,那么如何在起点公平上发力,对农村孩子同样重要

9月开学季,又一批新生走入大学校园。据报道,今年有近千名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创近年来新高。过去几年,各高校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和引导教育公平,各高校寒门学子在新生中所占比例有了大幅提升。

考中北大清华的农村学生,日益增多,与北大推出“筑梦计划”、清华推出“自强计划”有关。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考中名校的机会随之大增。正如一名受益的农村学生所言,“尽管我还算不上特别优秀,但国家的政策还是给了我一次机会,让北大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当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健步迈入高校,他们的人生便有了无限可能。这是对“寒门难出贵子”的有力反驳。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曾激励着无数贫寒子弟发奋苦读。而近年来,寒门难出贵子却似乎成为舆论忧虑的社会现象,其一大依据是,考中名校的农村学生占比不断下降。有学者统计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没机会”,人民日报曾就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做调查,有人如是感慨。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早早体会到生活艰辛,有强烈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但是,由于农村教育较为落后——在一些农村,甚至出现了教育“空心化”和学校“悬浮化”的窘况,农村孩子要考上理想的学校,往往要付出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努力。

“我是希望你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主要任务就是出国,镀金,明白吗?”在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城里家境宽裕的孩子,所考虑的是出国留学,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最迫切的或是能不能考上理想大学。不同的阶层都对孩子未来寄予良苦用心,而所处境遇不同,则决定着不同的人生方向。

招录政策向农村孩子倾斜,重点高校适当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是矫正也是弥补。毋庸讳言,多数农村学生面临3个不够公平:一是起点,比如有调查称,农村孩子有条件接受学前教育的不足40%;二是过程,无法像城市孩子那样,有机会参加各种兴趣班,以及享受到发达、充足的信息优势;三是结果,一些重点高校集中于大城市,对当地生源招收比例较大。在这个意义上,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被重点高校录取,恰可体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被誉为“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如果说在招录上向农村孩子倾斜,体现了结果公平,那么如何在起点公平上发力,对农村孩子同样重要。同在蓝天下,城乡孩子都有权利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就需要促进教育均衡化,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

“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百年以前,梁启超这样勉励考上清华的莘莘学子。诚然,无论考上北大、清华还是其他高校,只是人生的新起点,而能不能担大任、作砥柱,取决于能否崇德修学。每名学子都是追梦者,也是筑梦者,各自成就出彩人生,这正是教育公平的魅力所在。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06日 06 版)

8、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读懂“不愿父母探望”的尴尬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朋友远道而来,尚且不亦乐乎,何况父母。然而,现在却有一些年轻人不欢迎父母来探望,让人讶异。日前一项调查显示,48.0%在外居住的受访者表示,不愿父母来探望自己,其中,8.3%的受访者直言“非常介意”,最大的原因,是没时间和精力陪父母。

对个中缘由稍作思量,亦可释然。这些年轻人并非拒绝亲情,更非厌弃父母,只是爱得辛苦。无论是没时间和精力陪父母,还是不想让父母担心,乃至不想让父母辛苦,哪一点不是浸润着浓浓的孝意?不愿父母来探望,不是因为家庭出了问题,而是说明出现了家庭问题。它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折射出流动时代普遍的精神生活问题。 我们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一大特征是人口流动迅猛,前所未有。权威统计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流动人口年均增长约800万人,2014年年末达到

2.53亿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将增至2.91亿,这意味着,我们的身边,将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某种程度上讲,这一代人是毫无疑义的“漂一代”。只要出现人口流动,就可能出现父母、子女天各一方的状态;只要一家人不能长相聚,思念便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父母探望子女、儿女常回家看看,也是必需。

哪个游子不想承欢膝下?哪位老人不盼天伦之乐?多年前,一曲《常回家看看》,风行大江南北,唱得游子潸然泪下,唱得老人热泪盈眶,无非是拨动了人心中那根最柔软的琴弦。可惜,时空距离让亲情拉得悠长,让欢聚变得遥远。于是很多时候,团聚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然而,年轻人出外打拼的决心,也是这个时代推动的。无论谋生还是看世界,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自觉选择——曾有统计称,40岁以下的流动人口已占总流动人口的90%。在“悠然一暌阻,山叠虏云重”的现实中,我们剩下的选择是,如何平衡事业与亲情的“冲突”,又如何让相聚变得简单、让亲情流通更顺畅些。

取舍之间,颇多苦恼。如何兼顾,横亘不少障碍。既然没时间和精力陪父母,所

在单位能否真正落实员工享受“亲情假”?既然租房居住不方便,城市廉租房的大门能否向流动人口更敞开一些?此外,父母无法陪伴孩子身边,还与缺乏制度兜底有关,比如就医报销极其不便。有人就感叹:“儿女在哪,父母在哪,父母在哪,家就在哪。但老人跟着孩子漂,一旦生病,就很麻烦。”当医保异地结算难题这样的痛点不断消除,享受天伦之乐的路障也就少了。

城市化进程不可逆,对人的接纳是这个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考验。“流动人口最初是劳动力的流动,接着是夫妻两个带着孩子流动,再往后是老人跟着流动。”这一迁移规律,包含着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方向。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不应把流动人口视为不速之客,而会尽量帮他们无障碍地融入城市。当家庭团聚不再是奢望,报得三春晖自然会成为普遍选择,而这正是人人都企望的时代进步。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24日 05 版)

9、人民日报民生观:取法摩拜 便民服务添彩

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惊喜,还包括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 最近几天,微信朋友圈被一款名叫摩拜单车的软件刷屏,不少朋友都晒出了租用这款色彩炫酷自行车的照片。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随时随地借还车,只要把单车停放在路边的停放区域,拉下车锁,系统就可以实时结算车费。下一位使用者可就近找到自行车,手机扫描车身二维码就可以解锁用车。

这样的智能装备越来越普及了,现代科技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约车让人们逐渐接受了拼车、顺风车的出行方式,扫码支付让人们逐渐适应了不带现金不带卡的逛街模式,而摩拜单车正是在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将绿色出行变得简单易行。

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惊喜,还包括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摩拜单车的管理服务方式,对政府便民工程、便民服务改进管理也有一定的启发。 如今,不少城市的街头有很多公共自行车,作为政府的便民举措,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不过,在一些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办理流程却处处体现了行政思维而非互联网思维: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需要的手续材料和押金各不相同;公共自行车的租赁与公交卡绑定,必须要到固定的办公地点才能开通租赁自行车业务;最让人不解的是,很多办卡点的办公时间和上班族重合,甚至分上下午各办公两个半小时,想趁中午休息或下班路上顺带着去办理的人们往往会吃闭门羹。

相较而言,摩拜单车的业务办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注册、押金、借车、支付、还车都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在线完成,至于租车人的资质认定,通过信用积分的方式解决,如果信用分数低于标准线,单位时间的计费会成倍增加。这样,便实现了灵活的服务和管理。

信息的流动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人们通过各种可移动设备获取信息,通过共享的方式使用互联网产品,用互动的方式分享生活体验,以追踪的方式提供精准服务。这样的场景会越来越常见,包括街头的公共自行车,只要足够便捷,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用骑行来践行健康中国的大理念。而这种互联网理念,能否被更多的便民服务接受并付诸实践,从而使民众接受起来更加便捷、灵活呢?这值得管理部门思考。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13日 19 版)

10、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享受体育,迈向活力中国

只要你懂得运动的快乐,懂得体育带来的活力,懂得快乐会被传染,就一定会有信心:全民健身必然越来越热

里约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表情引起世界瞩目。

这些表情中,有胜利后的喜悦。淡定射落中国代表团首金的张梦雪,在200米自由泳比赛中夺冠、用实力“打脸”攻击者的孙杨,无不用自身的顽强拼搏诠释奥林匹克精神。而在冠军光环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表情,也在诠释着体育精神。比如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后,以“萌翻”大众的表情迅速走红的“洪荒少女”傅园慧,还有在射击赛场上打完最后一枪的34岁老将杜丽,虽无缘金牌,却用脸上的灿烂笑容感动亿万观众。

中国运动员,正在国际赛场上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多重内涵。的确,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也代表着不断战胜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的体育精神。也要承认,冠军常是实力、心理和运气的完美结合。即便拿不到第一,但努力过了、拼搏过了,笑对结果,享受比赛,同样体现着值得尊重的体育精神。

对于坐在电视荧屏前的无数观众而言,后一种体育精神或许更有切身感。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将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作为重点内容,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让更多群众享受体育运动、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是推进健康中国的题中之义。事实上,留心就可以发现,近几年,健身正在成为身边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办健身卡的多了,开始跑步的多了,甚至跑马拉松也不再稀奇。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举办马拉松比赛,即便是业余选手,也能在参与中获得快乐。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在全民健身的风尚中,很多都是90后的年轻人。对他们而言,泡吧、唱K已经不再流行,在朋友圈晒出健康的体型和肌肉才够“有型”。不久前,火遍网络的“搬砖小伟”,就是工地上的一名普通劳动者,草根健身达人。他身材精壮,“拥有雕塑般的八块腹肌”,可以轻松完成抓杠、蹬杠、顺风旗、俄式挺身等高难度动作,水平堪比专业人士。和傅园慧一样,“搬砖小伟”最打动人的,是他在运动中传递出的快乐。杂乱的建筑工地,是他的健身天堂,脚手架就是单双杠,砖头和木头就是练肌肉的器械。搬砖小工的职业,杂乱的环境,丝毫影响不了他享受健身的快乐。快乐可以传染,小伟的工友和他们的孩子,受他影响,也开始加入健身行列。

全民健身,营造出如火如荼的体育消费需求,让中国的体育产业迎来机遇期。据介绍,去年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4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而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就将2025年全国体育产值目标锁定在5万亿元。业内人士指出,仅仅90后、00后的体育市场就商机无限。他们既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是玩着足球、篮球长大的体育迷,比如北京国安就有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球迷。未来,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涵盖赛事、明星、体育场馆、体育用品,以及体育彩票、培训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将会构成一个庞大的、高度跨界的超级体育产业。

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产业的未来,看似遥远,其实触手可及。只要你懂得运动的快乐,懂得体育带来的活力,懂得快乐会被传染,就一定会有信心:全民健身必然越来越热,中国体育产业也将迎来蓬勃发展。“只要有心,哪里都可以健身,因为汗水不会骗人”,健康中国,正在活力四射地向我们走来。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10日 05 版)

11、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用精神突破身体障碍

身体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硬件设施得以克服;而心灵的障碍,则需要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努力才能消弭。

“乒乓球给我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自信。”走下里约残奥会的领奖台,中国运动员冯攀峰这样说。

“我们的运动员都很爱笑。参与体育,对他们最根本的影响体现在心态上。”中国残奥游泳队教练张鸿鹄说。

生活中,残疾人是有着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残奥赛场上,运动员则展示了他们不畏命运磨难的强者风范。如果说,奥运会上顶尖选手的表现是去触碰人类运动的极限,那么,残奥会更像是一次人类精神的冲顶。两个赛场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后者的价值更在于:即便行动受限的身体也可以去证明自我存在的意义。而这样的鼓舞,其实适用于所有人。

里约奥林匹克公园设有一处残疾人体育体验区。参与者需要坐在轮椅上投篮、坐在地上打排球,或者戴上眼罩,用一根牵引环和同伴的手腕相连,在黑暗中奔跑。体会了残疾人参与体育所经历的特殊困难,再将眼光投向残奥赛场,更会为残疾人运动员突破身体障碍的生命力量所打动。

残疾人怎样看待生活与世界,健全人又怎样看待残疾人?残奥赛场上,这样的双向问答一刻不停地在进行。每一个站上残奥舞台的运动员都是胜利者,他们最大的对手始终是自己,突破自我并不一定意味着我比你强,而是,我也能行。

某种意义上,体育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视角,让残疾人与健全人可以坦然相对。而参与体育运动也不止于促进身体和心灵的康复,更像是残疾人对生活的一种回答。这种回答,需要健全人的理解与共鸣,以及建立在平等视角上的帮助。

的确,心灵的平视决定着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彼此交流。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轮椅击剑运动员金晶曾说,人们对残疾人的印象,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残疾人运动员就像是“超人”,他们的故事令人惊叹;但残疾人作为一个群体,由于身体上的障碍,又难免让人们在生活中投来五味杂陈的眼光。“其实,残疾人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平等对待。”

心灵的平视,并不意味着健全人可以无视残疾人的特殊困难。相反,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帮助,是促进残疾人与健全人彼此融合的社会基础。

有这样的感慨:在一座城市的街头遇到残疾人的几率,某种程度上标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能否为残疾人提供足够顺畅地参与公共生活的无障碍设施,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爱心与包容。这就像“木桶理论”——残疾人并不因为身体的残缺成为人群中的短板;相反,对残疾人的了解、尊重、关爱,这块“木板”的高度,决定着一座城市向所有人都张开温暖怀抱的深度。

从这个角度看,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身体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硬件设施得以克服。而心灵的障碍,则需要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努力才能消弭。因为,这种障碍可能来自残疾人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也可能来自健全人对他们的认识局限于表面。

残奥会就是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残疾人精神世界的一个契机。盲人跑者的全速冲刺、独臂泳将的奋力击水、轮椅球员的左右挥拍„„残疾人运动员用自己的努力向人们证明,即便身体有着障碍,也不意味着生活没有光彩,更不意味着对社会无所作为。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比例的6.21%,尽可能地提供条件,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是克服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心灵障碍”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从无障碍的赛场到无障碍的城市,心灵的平视,更是开启残健融合之路的一把珍贵钥匙。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13日 05 版)

12、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海外“逆代购”呼唤中国品牌

品牌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体现着国家实力,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再到品牌强

国,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有抱负的中国将会选择拼搏奋进

能看电视的“盒子”、国产手机、中国无人机、中国微信„„近年来,当中国人在全球热情“买买买”之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也走向世界。这些“新国货”不仅受到华人华侨的喜爱,也开始引领一些外国本地人士的消费潮流,以至于海外的中国员工回国时,常有外国同事央求代购中国国货。对于这种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为“逆代购”。

“逆代购”风生水起,耐人寻味。越来越多被代购的国货中,有成名已久的“老干妈”、享誉中外的花露水,也有久负盛名的青啤、“神一般存在”的辣条,等等。这些国货之所以能塞满海外消费者的购物清单,自然与国货价廉物美、有口皆碑相关。早在数年前,一位美国记者出版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生动描绘了一个实验:整整一年不再购买“中国制造”,但得出的“沉重”结论是,“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生活下去,但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10年,我可能再也没有勇气尝试过这种日子了!”这是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体验,代表了美国不少家庭的真实感受。

国货受宠于海外,提醒我们在追逐洋货时,别冷落了自己的“宝贝”,中国完全有能力生产出叫得响又能走出去的产品。有人说,人们认识一个国家,往往从认识这个国家的品牌和使用这个国家的产品开始。当国货越来越有“存在感”,它们便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当越来越多的国货越洋过海,大受老外追捧,这是厂家的骄傲,也是国家的荣光。

也应该看到,海外畅销国货较多地集中于吃穿用领域,处于市场的中低端,尽管不愁销路,但并未形成足够的品牌效应。在全球各大知名商场,“中国制造”的身影处处可见,“中国品牌”却芳踪难觅。这背后映衬出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我们是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是中国的制造能力跟不上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公布的2016年度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上榜的企业高达110家,直追美国,再创历史新高。这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应拥有的实力和荣耀,同时也有力证明,作为制造业总量全球第一大国,中国有了更多的制造实力,也应有理由打造出更多中国品牌,让中国品牌唱响全球。

打造响当当的中国品牌,靠的是自主创新,靠的是制度保障。如果说贴牌是很难省略的发展阶段,那么寄托于强大的科研力量,不断寻求技术突破之后,就应该从贴牌过渡到创牌,同时加大对现有国产品牌的保护力度。熊猫电视机、凤凰自行车、英雄钢笔„„我们曾为伴随一代人成长的民族品牌而自豪,可是,很多沉淀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国产品牌,却一个个逐渐凋零,归于沉寂。它们有的正在市场大潮中艰难“泅渡”,有的已折戟沉沙,还有的被跨国公司收购。不少国产品牌苦心经营数十年,且颇有人气和生命力,却无可奈何花落去,实在令人痛心。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已是上上下下的共识,也是正在力行的国家战略。去年5月,《中国制造2025》公布,这是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一年多来,在一些领域已见成效。品牌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体现着国家实力,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再到品牌强国,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有抱负的中国将会选择拼搏奋进。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中,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书写风流。未来,一张张中国名片上,将更加清晰地标注中国产品的美誉度,也将见证中国民众的创造力。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5日 05 版)

13、人民网评:“网红”不该沦为低俗的“代名词”

有人说,这是一个“红生万物”的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红人,出现“网红”产业,兴起“网红”经济。很多青少年,甚至竟将“网红”定位为将来最期望的职业。

客观地说,“网红”也不是洪水猛兽。这个时代,站在互联网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何况是有看点、有炒点的“网红”呢?社会原子化、娱乐疯魔化,价值的多元、舆论的分野„„给了“网红”勃兴与风靡的最佳土壤。三观正、有节操,“网红”也可以“最美”;可一旦陷入眼球经济的“名利场”,这个时候,资本只要稍稍抛个媚眼,“网红”经济就容易走火入魔。

当下,“网红”乱象丛生,涉毒、涉暴、低俗、色情、骗局、谣言„„,难以言尽,尤以网络直播为甚。2016年,中国网络直播迅猛发展,境内各类网络直播平台已达400余家,一些大型网络直播平台注册用户过亿,月活跃用户超千万。然而,低俗、色情等内容屡禁不止。8月27日,央视以 “网络直播的‘黄’与‘黑’” 为题进行了长达十五分钟的专题报道,喵播、熊猫TV、虎牙等著名直播平台因传播低俗色情内容,以及弄虚作假存在利益捆绑等黑幕赫然在列。为了红,真是蛮拼的:法律的底线不要了、道德的底裤也不穿了,少数“网红”以网络技术为引擎,将文明社会向后逆转数百年——要么身体诱惑、要么疯狂飙车、要么猥琐搭讪,各自在贩卖三俗的路上越走越远。 当耻感成为流俗的笑点,“网红”带坏的,就不只是小孩子的职业志向。一来,它无情消解了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与正能量。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早就表达了对这种泛娱乐文化肆虐的警示与忧虑。如果一切都被“网红”文化解构,是非界限含混、美丑面目不清,怎么开心怎么玩,怎么“出位”怎么博,那网络狂欢就成了另一种精神层面的金迷纸醉。

二来,它为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等市侩思维提供了堂而皇之的样板,宣扬并复活了本该成为过街之鼠的拜金主义、媚俗主义等。一夜蹿红、一朝暴利,浮躁心态在“网红”暴发户思维中演绎着另类的“人生巅峰之路”。温文敦厚的公民理性,刚毅铿锵的公序良俗,都会在“网红”经济的变现思维中遭遇纠缠不休的挑衅。

此外,一味迎合、只有夸张的“网红”路线,也在嘲讽着华夏文化的精神与风骨;尤其是在公共事件与公共利益上,少数“网红”故弄玄虚的声音、偏激极端的话语,戕害的是社会秩序的安全与稳定。

对于当下的各种“网红”乱象,监管要管、平台要治,而“网红”们更当自重自强。无论是有形的“网红公约”、抑或是无形的规则力量,“网红”和平台若能恪守道德与文明的底线,遵守法律法规的“红线”,在眼前利益的诱惑下“不畏浮云遮望眼”,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能擘画出中国“网红”版图的新天。一句话,网红不该沦为低俗的“代名词”,自制力与自洁力当成为“网红”现象的“标配”。

14、难道“网红”就一定意味着低俗、色情吗?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防止广播电视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追捧明星、大款、网络红人等。(8月31日《北京青年报》) 对于我们90后来说,“网红”一词并不陌生。随着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红人,出现“网红”产业,兴起“网红”经济。很多青少年,甚至竟将“网红”定位为将来最期望的职业。

当下,“网红”乱象丛生,涉毒、涉暴、低俗、色情、骗局、谣言……,难以言尽,尤以网络直播为甚。2016年,中国网络直播迅猛发展,境内各类网络直播平台已达400余家,一些大型网络直播平台注册用户过亿,月活跃用户超千万。然而,低俗、色情等内容屡禁不止。8月27日,央视以 “网络直播的„黄‟与„黑‟” 为题进行了长达十五分钟的专题报道,猫扑、映客、熊猫TV、虎牙等著名直播平台因传播低俗色情内容,以及弄虚作假存在利益捆绑等黑幕赫然在列。为了红,真是蛮拼的:法律的底线不要了、道德的底裤也不穿了,少数“网红”以网络技术为引擎,将文明社会向后逆转数百年——要么身体诱惑、要么疯狂飙车、要么猥琐搭讪,各自在贩卖三俗的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除了以上这种低俗行为的“网红”,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正能量的“网红”:陈光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吧,难道不算是一个网红吗?他的出现打破了更多人对慈善的观念:做慈善就应该低调不为人所知。古天乐,是我喜欢的一个香港艺人,10多年,默默的捐赠了很多学校。这才是中国人固

有的传统。陈光标却反其道,大肆宣扬自己,他真够稀缺的。他对慈善稀缺的行为方式,注定了是一个热门话题,想不 红都难。陈代言了谁?代言了那些默默做慈善,又难以启齿的善良的人们。我从陈那里学到,就算捐10元钱,我也要告诉我身边的朋友,以便影响到他们的善举, 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社会的一大步。

我最喜欢的网红就是PAPI酱。PAPI酱说女权,说反对一切男女不平等的歧视等。难道不是每个女孩子心里面需要帮助呐喊出的心声吗?当家暴无处伸冤,当女学生被脱衣侮辱,当女生工作受到性别歧视,当好不容易10月怀胎,却遭到辞退,生个孩子还需要排队……原来说了上百年的平等和平等,到现在仍有残余。当然发达国家同样如此,黑人在美国避免不了被歧视,亚裔林书豪也被排挤......所以,这是永恒的话题,需要有人为他们发声—这时网红出现了。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网红”都那么低俗不堪,我们应该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网红”信息,自动屏蔽低俗“网红”。我们需要网红这个稀缺的物种帮我们做总结,帮我们吐槽,帮我们代言说出心声。

15、传统习俗与时俱进更时尚

传统节日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节日元素,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等,人们在过好这些传统节日的同时,亦通过这些节日元素来弘扬民俗。诚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环境的变化,很多传统节日习俗也加入时尚的元素,变得更加与时俱进。

传统节日中秋节,除了和一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外,大家也在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来庆祝,如很多人选择带一家人外出旅行赏月,再到吃月饼也能和红酒这样的事物相搭配,笔者以为这样的变化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更易接受和传播中秋文化,也让中秋节更加具有生命力。除了中秋节,其他传统节日习俗也在逐渐以更符合时代气息的方式得以传承,比如中国古代春要放鞭炮,这一习俗演变到现代,人们逐渐发现放鞭炮不仅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每年因为放鞭炮而发生的惨剧也不胜枚举,于是乎,电子鞭炮开始出现,这种既环保相对又比较安全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庆祝春节,再如清明节很多年轻人选择在网上祭奠先人和英烈,这样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在清明节这天表达对逝去先人的怀念。

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沉淀和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对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来说都要牢记,但很多传统习俗亦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习俗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些改变不是遗忘只是更好的发扬。很多传统节日之所以让我们念念不忘,就在于其所蕴含的“家文化”,不管现时代的年轻人平时又多么忙碌,生活节奏有多么快,春节、中秋这样的节日还是想要回家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感受节日的氛围,而吃月饼、吃粽子等应景的传统美食亦只有在节日这天品尝才更有意义,这般情怀的寄托正是传统节日的沉淀。所以笔者窃以为,诸如中秋节五仁月饼退出市场等为奇葩月饼而争论的行为大可不必,月饼已然与中秋节习俗密不可分,至于其形式的变化也只是时代不同而产生的结果而已。

无论传统节日外在形式怎么变化,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其内涵,用新潮形式过好节日旧俗,也不失为发扬传统的一种方式。

16、传统文化教育要彰显时代价值

据报道,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将有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的传统文化篇目增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基石。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的冲击曾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一度弱化。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师大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

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及有关要求。为适应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部编本”语文教材,加大传统文化篇目比重,是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之举,必然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何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令人极为困惑的问题。近年来,在国学热中,曾一度出现泥古倾向,突出表现就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割裂开来,将传统文化不加区别地照抄照搬,穿古衣,行古礼,说古语,鱼龙混珠,泥沙俱下,乱相环生。去年网络上曾流出一组图片,四川72名少年面向庄严的孔老夫子圣像,在国学老师的主持下为父母打饭、喂父母吃饭,亲身体会了父母养育之苦,随后向父母行三叩九拜之礼,以此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教育泥古现象的一个缩影。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非常必要。但孝心教育的核心不是下跪,更不是唯唯诺诺地盲从,而应体现现代文明社会所追求的公民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新时期,“孝”的含义更加广泛,概括说来有三种层次:首先要孝敬父母;其次对国家忠诚,最后通过孝敬他人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这就是“孝”的最高境界。如果“孝心教育”停留在下跪磕头和喂饭的形式层面上,不仅与现代文明相悖,更难以让学生产生真正的道德认同,达到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目的。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就指明了传统文化要辩证地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出时代价值。

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与时代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人格塑造、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相结合。要把经典诵读、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与时俱进,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7、以网络为载体弘扬中秋文化传统

今年9月15日是中秋节,在花好月圆的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营造爱国爱家、幸福团圆、文明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南宁文明网、“文明南宁”微博、微信联合南宁新闻网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网络文明传播活动,邀您晒照片,说感言,共话中秋佳事。(9月13日《南宁日报》)

网络时代,沟通与交流变得极为简便,当网络成为一种新型载体,并让社会行为方式发生根本变革,那么附于其上的所有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当虚拟的网络成为现实的工具后,借助于网络的方便与快捷,扮演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利器,业已成为一种当代使命和神圣担当。融媒体联动,才能最大化扩大影响,从而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认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秋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以及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家国情怀与文化精神。宣传、弘扬和继承中秋文化,让中秋节过得具有传统意味,实为家风家训的传承、精神家园的回归、文化乡愁的泛起的现实选择。

最近,网络上流传一个很感人的视频,三个出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在吃月饼的时候想起孩童时,陪伴妈妈亲手做月饼,以及做好之后等爸爸的场景。慈祥的母亲患有疾病,劳作之际咳出了鲜血,尔后很早就逝世了。及至年长之后,孩子们都事业有成,想起围坐在桌边等妈妈做月饼的过程,以及全家吃月饼时的欢乐,不禁感动得泪流满面。于是纷纷关门停业,甚至不惜放弃参与项目招标的机会,也要回家陪老父亲过节。尤以那句“钱随时都可以挣,而父亲却只有一个”的拳拳之音,触及心灵而引发共鸣。 但凡看过此部视频之人,莫不有一种强烈的回家愿望,并扪心自问: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回去与家人团聚了?中秋以团圆作为主题,同样倡导的是一种孝道的传承。这样的感动,源于植于内心的文化认同,尤其是在当前传统文化日渐迷失的当下,如

何借助于网络媒介的兴起,因势利导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宣传,从而培植对中秋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塑造一种个体情怀和群体追求,及至固化为难以抹灭的民族特质,已成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显而易见的是,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通过一些问卷调查等形式,我们了解到,很多年轻人的道德观念差,自私自利,价值观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较为严重。2015年,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四成受访城市居民认为,自身文化生活丰富和较为丰富,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参与度仍偏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低,就会导致参与度低,以至于“常回家看看”的孝道实现,都变得弥足珍贵,而以团圆为主题的节日,也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基于此,以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为内容,依托于网络等新型介质,用喜阅乐见的方式,呈现出了一场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和感官盛宴,是网络时代的工具化创新,也是内容化的延续。

文以载道,能够传承好文化的网络才具有正能量,亦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功能性定位。以网络为载体激发中秋文化的认同,是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下社会基于活动参与下的应有收获。若是未能延续节日应有的形式,在创新中延续其核心价值,筑牢传统文化的公众认同与遵循,那么,社会道德也会随着文化的迷失而崩塌。看到网络文化活动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功能,才能增强主动参与和融合的主动性,并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推广者。


相关文章

  • 30位院长被立案.逮捕.判刑.....
  • 在央视曝光的视频里,违规药代给医生送回扣的镜头,尽管一闪而过,但却让人触目难忘. 部分药代在这个行业"潜规则"里随波逐流,久而久之,或许已习以为常,以至于渐渐忘了已经涉嫌违法.违规的操作中,在给医生递回扣的一瞬间,相信大 ...查看


  • 2016年反洗钱年度报告
  •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临泉支公司 2016年反洗钱年度报告 中国人寿临泉支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保 ...查看


  • 住建部5个一级建造师注册提供虚假材料被处罚
  • 建市行撤字[2016]16号 许健梅: 经调查核实,你隐瞒不在所申请注册单位工作的事实,存在提供虚假材料,以欺骗手段取得一级建造师注册证书的行为.我部于2016年2月26日向你发出了<住房城乡建设部撤销行政许可意见告知书>(建市 ...查看


  • 2016科技局年学法工作计划
  • 2016科技局年学法工作计划 为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行政进程,落实<市依法行政第五个五年规划(2016年-2016年)>和市普法办<市2016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有关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培养和增强我局干部职 ...查看


  • 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解读
  • 欢迎来到CN人才网,今天小编给大家解读一下关于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解读,希望大家喜欢! 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解读 统一纪律规范 过去出台的纪律条规均同时废止 自1991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陆 ...查看


  • 2016新施行的17部法律
  • 2016年元旦起实施的17部新法规 中央(共17部)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全面二孩"政策将自元旦 ...查看


  •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教材变化解读
  •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教材变化解读 总述: 相对于2015年大纲,2016年司法考试大纲中新增考点15个(含新增子考点),删除14个:法律法规新增18个,修订11个,删除5个.其中最主要变动的是4个法:<经济法>.<刑 ...查看


  • 2016,历史会铭记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房地产周期顶部
  • 本着对ID的负责,没有95%以上的把握,本人不会轻易发独立预测贴. 如果你想问理由,供求关系和人心变化的极点印证了周期的顶底.我很确信就是此刻. 本人预测了2011年的美元顶了黄金底 预测了2015年的美元100顶,预测了2016.1月的石 ...查看


  • 2016年海南省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 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 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6年海南省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和<海南省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 ...查看


  • 浙江省公布第三批共53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
  • 联合公.检.法机关,严厉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我省各级人力社保部门长期坚持的工作.为打击和警示恶意欠薪者,近日,我省公布第三批53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 51.陈月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一)违法主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