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角之声"与"华亭鹤唳"

  摘要:陆机的出处观念与东吴文化密切相关,无论是“江东名胄”的家族记忆,还是“亡国之余”的角色认同,都与吴地的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在陆氏家族“立功立事”与“道德名望”的价值分流中,陆机试图构筑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以先“仕”后“隐”的价值次序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一方面,重振家声的家族责任感使得陆机不能终老华亭,另一方面,在他入洛之后尽管怀土思乡却又不肯还吴。当洛阳仕进的“警角之声”无法催其前行时,华亭故居的“鹤唳之声”成为陆机最为留恋的人生光影。   关键词:陆机;出处观念;东吴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2-0093-04   一、“仕”与“隐”:“角声”・“鹤唳”   由吴入晋的陆机历经宦海浮沉之后兵败被杀,临刑之际触发“华亭鹤唳”之叹,这一历史故事载于多种史籍,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载: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然而另有一种“华亭鹤唳”的故事版本,其叙述语境向来不被人们重视。此条见于晋人裴启《语林》,其史实可信度已难考定,但其历史意蕴却耐人寻味,透露的思想观念也值得关注。《世说新语・尤悔篇》刘孝标注引裴启《语林》曰日:   (陆)机为河北都督,闻警角之声,谓孙丞曰: “闻此不如华亭鹤唳。”故临刑而有此叹。《北堂书钞》一二一所引《语林》略同,文争哨有出入:陆士衡为河北都督,已被间构,内怀忧懑,闻众车警角,谓其司马孙掾(丞)曰:“我今闻此,不如华亭鹤鸣也。”   陆机听闻警角之声有其具体的史实背景。太安初,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起兵讨伐长沙王义,陆机被司马颖授命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对于心怀鸿志的陆机来说,尽管在人洛之后一度得到张华等人的赏识,但其仕进之途却不免落拓失意,后来又受到赵王伦的牵连险遭不测,幸有司马颖出手相助,使之脱难并加以宠任,所以说,司马颖对于陆机本有再造之恩。然而,当恩公委以重任之时,陆机却心存犹疑。这种心态在上述故事中有所反映:一方面,陆机先后得罪于成都王司马颖长史卢志、宦者孟玖等人,他们屡屡向司马颖进献构隙之言,使得成都王对陆机不能充分信任;另一方面陆氏家族已经“三世为将”,这是秦汉以来“道家所忌”(《晋书》本传),陆机父祖均为东吴名将,他唯恐自己出兵不利而辱没家声。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与个人心境之下,用以激励将士奋勇立勋的“警角之声”不再令陆机斗志昂扬,多年之前华亭故居的“鹤唳之声”却如在耳畔,令他神往,陆机“仕”与“隐”(“出”与“处”)的矛盾观念由此集中显现出来。   二、“退”与“进”:“隐居”・“入洛”   陆机出生于江东陆氏家族,在吴地的土著世族中,陆机《吴趋行》谓:“四姓实名家”,吴郡四姓中就有陆氏,《吴录士林》云:“吴郡有顾、陆、朱、张为四姓,三国问,四姓盛焉。”(《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据《世说新语・规箴篇》,“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日:‘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陆氏家族在东吴之强盛由此可以想见。陆机的祖父逊、父抗均为名播海内的东吴功臣,因之陆机的家族自豪感与优越感异常强烈,家族的尊严容不得一丝半点的不敬,由此可以理解当卢志调问陆机“陆逊、陆抗是君何物?”(《世说新语・方正篇》)时他的反应为何如此激烈。   陆氏家族的衰落始于晋军伐吴之时,据《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凤皇三年)秋遂卒,子晏嗣。晏及弟景、玄、机、云分领抗兵。晏为裨将军、夷道监。天纪四年,晋军伐吴。……二月壬戌,晏为王�别军所杀。癸亥,景亦遇害,时年三十一。”在孙吴败亡的过程中,陆氏家族成员屡遭摧残,陆机长兄晏、次兄景相继战殁。家破国亡之后,“亡国之余”、“敌国之臣”的身份成为陆机的苦涩心曲。后来陆机由吴入洛,他在心理上、思想上基本上认同了西晋王朝,但他多次提到“臣本吴人,靖居海隅”(《诣吴王表》),“臣本吴人,出自敌国”(《谢平原内史表》),可见其东吴故臣的角色意识仍然十分强烈。   陆氏家族随着东吴的败亡而衰落,随后的十余年间,陆机与乃弟陆云隐居读书,臧荣绪《晋书》云:“(机)年二十而吴灭,退临旧里,与弟云闭门勤学,积十一年。”(《文选・文赋》注引)陆氏兄弟隐居之地为华亭旧里,据东晋卢�《晋八王故事》:“华亭,吴由拳县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吴平后,陆机兄弟共游于此十余年。”(《世说新语・尤悔篇》注引)陆氏家族自后汉时避袁术怨隙才徙至华亭谷,据唐陆广微《吴地记》,“汉庐江太守陆康与袁术有隙,使侄逊与其子绩率宗族避难,居于是谷。”后来陆逊破蜀有功,因地封为华亭侯,始则举家居此,顾野王《舆地志》云:“吴大帝以汉建安中封陆逊为华亭侯,即以其所居为封。”因此,华亭谷当为二陆兄弟的籍里,《吴地记》“二陆宅”云:“宅在长谷,谷在吴县东北二百里,谷周回二十余里,谷名华亭,陆机叹鹤唳处。”亭谷不但周回广袤,而且物产丰饶,环境清幽,《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谷出佳鱼莼菜,又多白鹤清唳,故陆机叹日:‘华亭鹤唳,不可复闻’。”自父辈起即定居此地,陆机生于斯,长于斯,出仕之后又归乡隐居勤学十余年,“华亭”成为一种故土情结,也是陆机入洛之后“乡曲之思”(裴启《语林》陆机语)的心系所在。   然而,以“亡国之余”的身份终老乡里并非陆机的本心所愿,建功立业、重振家声才是陆机心中的至高梦想。父祖昔日的功业作为一种无比荣耀的家族记忆萦绕陆机心间,“功勋之后”的荣耀感成为一种强烈的驱动力,促使他心存风云之气。陆机诗文中强烈的功名观念溢于言表,如《秋胡行》:“生亦何惜,功名所勤”;《长歌行》:“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豪士赋》序:“游子徇高位于生前,志士思垂名于身后,受生之分,唯此而已。”所以说,陆机人洛既是政治情势之必然,也是其个人性格之必然。   西晋统一全国之后,与蜀地之间的政治隔阂不甚明显,但与最后归附的东吴之间关系却颇为紧张,三国政治上的对峙造成了南北双方心理上的隔阂。陆机入洛之后,无论在学术风气还是风土人情方面,都承受着来自中原士人的对立感与孤立感。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注》记有一段陆机故事,发生在入洛途中:   其泽野负原,夹郭多坟陇焉,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袁氏《王陆诗叙》:机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若有民居者因住逗宿,见一少年,姿神端远,与机言玄,机服其能,而无以酬折,前致一辩,机题纬古今,综检名实,此少年不甚欣解。将晓去,税驾逆旅,妪日:君何宿而来?自东数十里无村落,止有山阳王家墓。机乃怪怅,还睇昨路。空野昏霾,云攒蔽日,知所遇者,审王弼也。   本则故事或属附会之言,但故事的叙述语境中陆机面临的学风隔膜却有本可原。魏晋之际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盛行玄学风气,王弼谈玄即是学术新风

的典型代表,东吴学术则相对保守,仍以儒术为主,陆机“题纬古今,综检名实”正是汉代以来传统学风的体现。陆机人洛之后为了参预学术潮流,势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又据《世说新语・简傲篇》:   陆士衡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嗜酒,礼毕,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   刘道真初见“江东二俊”,不为之礼,且不问江东人杰英髦,但问风土物种,漫不经心的言语中流露出对东吴士人的轻视与怠慢。又《世说新语・言语篇》: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中原士人对江东风物的调侃,同样是有意以“异域”的眼光审视吴地,孤立吴人,陆机的从容应答则是对自身“吴人”身份的再度确认。风土物种的调侃尚无伤大雅,陆机向来引以自豪的显赫家世却也曾遭到恶意的轻辱,《世说新语・方正篇》:   卢志玉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埏。”士龙失色,云别见,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   陆机遭受中原士人孤立的同时,他也亲历了西晋政权内部的明争暗斗。陆机入仕之初便险遭杨骏与贾氏权力之争的牵连,随后又目睹了愍怀太子被害、贾氏失势、张华等人罹难,并卷入了赵王伦的篡位,险些遭受刑狱之灾。尽管他一次次幸免于难,然而宦海的险恶无疑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时,故乡吴地作为灵魂的栖息之地,就要在陆机心间情牵梦绕了。晋人裴启《语林》:   陆士衡在洛,夏月陆忽思竹�饮,语刘实曰:“吾乡曲之思转深,今欲东归,恐无复相见理。”   陆机在洛阳的创作也时时表露“乡曲之思”,如《怀土赋》序云:“余去家渐久,怀土弥笃。方思之殷,何物不感?曲街委巷,罔不兴咏;水泉草木,咸足悲焉。故述斯赋。”又《思归赋》序云:“余牵役京室,去家四载,以元康六年冬取急归。而羌虏作乱,王师外征,职典中兵,与闻军政。惧兵革未息,宿愿有违,怀归之思,愤而成篇。”然而,陆机无论如何“怀土”,如何“怀归”,但终究没有归隐乡里的行动,即使东吴友人善意相劝他也未能接受,《晋书》本传谓:“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这是因为出处仕隐如何抉择,陆机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   三、“出”与“处”:“功业”・“道德”   陆机对功名的热衷在入洛的东吴士人中显得较为突出。东吴政权后期,由于孙皓暴虐无道,有识之士大多高蹈出世,这一全身之策在后来人洛的吴地士人群体中延续下来。如张骘《文士传》:   (张)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久矣。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捉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尔!”翰以疾归,府以辄去除吏名。(《世说新语・识鉴篇》注引)   张翰的退隐山林之思引发了顾荣的共鸣,后来张翰乘“秋风鲈脍”之兴毅然归乡,终于逃离宦海风波,顾荣则无所作为,优游于晋廷,也得以全身而退。陆机却没有听取顾荣、戴若思等人的奉劝,最终在功名仕途上以身相殉。   陆机的功名进取观念主要来自陆氏家风。江东士人本有厉俗明教的道德传统,至东吴后期士风发生了转变,士人功名进取之心逐渐增强,但德行节操的基本理念并未改变。陆氏家风在士风转变中也发生了某些变化,据《晋书》卷五七《吾彦传》,吴郡吾彦仕晋之后,武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吾彦此说揭示了陆氏家风的复杂性,按照儒家的人格理想,立功立事与道德名望本应合二而一,吾彦却认为抗、喜二人各有偏长,这暗示了陆氏家风中存在着多元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陆机所接纳的无疑是乃父陆抗“立功立事”的价值观念。人洛之后,陆机的功名观念又与西晋士人“乘时借势”的躁进风气相融汇,家风与世风得到了强有力的结合。在这种情形之下,陆机有进无退,难以抽身,尽管怀有强烈的归吴之念,然而由于匡世功业未成,他始终不肯归隐华亭故里。   大致而言,陆机之前的士人往往将“仕”(“出”)与“隐”(“处”)看成对立的范畴,进退之间可选其一,或进取功名,或退隐山林。与之相应的,招隐诗的写作模式也无外乎两种:或劝隐士出山,或劝官僚退隐。陆机的出处观念却颇有新意,这可以从其《招隐诗》中窥其端倪:   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踯躅,踯躅欲安之,幽人在浚谷。朝采南涧藻,夕息西山足。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山溜何泠泠,飞泉漱呜玉。哀音附灵波,颓响赴曾曲。至乐非有假,安事浇淳朴。富贵苟难图,税驾从所欲。(《文选》卷二二)   陆机在诗中大段描写“幽人”即隐士的生活环境,其中或许带有陆机青年时代华亭隐居读书时的个人记忆。然而陆诗的主题既非将隐士召出山林,也不主张反其道而行之,他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无须坚守某种选择,而是应该安排好选择的顺序:出仕并获取富贵为首选,不得已而求其次,届时隐居也可以考虑。   陆机的出处观念与东吴文化密切相关,无论是“江东名胄”的家族记忆,还是“亡国之余”的角色认同,都与吴地的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在陆氏家族“立功立事”与“道德名望”的价值分流中,陆机试图构筑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从传统的“仕”、“隐”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他以先“仕”后“隐”的价值次序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然而,当陆机临刑之际最终醒悟,意识到“富贵实难图”,但已无法“税驾从所欲”,他不仅受制于他人,还受制于一直以来投身其间的权力体系,从而失去了退隐山林的备选权利,陆机原先设计的理想人生最终因为没有预留退路而告失败。因此,当洛阳仕进的“警角之声”无法催其前进时,华亭故居的“鹤唳之声”成为陆机最为留恋的人生光影。   注释:   ①另如卢琳《晋八王故事》、《晋书》卷五四陆机本传。本文所引陆机诗文据刘运好校注《陆士衡文集校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②陆机《招隐诗》之解受教于顾农先生《(文选)里的陆机》,载《与中国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南京2011年,第144-147页。   参考文献:   [1]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M],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897.   [2]虞世南,北堂书钞[Z],北京:中国书店,1989.462.   [3]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79.   [4]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1354-1360.   [5]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61.   [6]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916.   [7]李防,太平御览[Z],北京:中华书局,1960.1916.   [8]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A],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9-50.   [9]郦道元,水经注疏[M],杨守敬,熊会贞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49-50.   [10]唐长孺,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A],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1955.   [11]吴正岚,论孙吴士风的变迁对陆机出处之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责任编辑:王之刚

  摘要:陆机的出处观念与东吴文化密切相关,无论是“江东名胄”的家族记忆,还是“亡国之余”的角色认同,都与吴地的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在陆氏家族“立功立事”与“道德名望”的价值分流中,陆机试图构筑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以先“仕”后“隐”的价值次序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一方面,重振家声的家族责任感使得陆机不能终老华亭,另一方面,在他入洛之后尽管怀土思乡却又不肯还吴。当洛阳仕进的“警角之声”无法催其前行时,华亭故居的“鹤唳之声”成为陆机最为留恋的人生光影。   关键词:陆机;出处观念;东吴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2-0093-04   一、“仕”与“隐”:“角声”・“鹤唳”   由吴入晋的陆机历经宦海浮沉之后兵败被杀,临刑之际触发“华亭鹤唳”之叹,这一历史故事载于多种史籍,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载: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然而另有一种“华亭鹤唳”的故事版本,其叙述语境向来不被人们重视。此条见于晋人裴启《语林》,其史实可信度已难考定,但其历史意蕴却耐人寻味,透露的思想观念也值得关注。《世说新语・尤悔篇》刘孝标注引裴启《语林》曰日:   (陆)机为河北都督,闻警角之声,谓孙丞曰: “闻此不如华亭鹤唳。”故临刑而有此叹。《北堂书钞》一二一所引《语林》略同,文争哨有出入:陆士衡为河北都督,已被间构,内怀忧懑,闻众车警角,谓其司马孙掾(丞)曰:“我今闻此,不如华亭鹤鸣也。”   陆机听闻警角之声有其具体的史实背景。太安初,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起兵讨伐长沙王义,陆机被司马颖授命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对于心怀鸿志的陆机来说,尽管在人洛之后一度得到张华等人的赏识,但其仕进之途却不免落拓失意,后来又受到赵王伦的牵连险遭不测,幸有司马颖出手相助,使之脱难并加以宠任,所以说,司马颖对于陆机本有再造之恩。然而,当恩公委以重任之时,陆机却心存犹疑。这种心态在上述故事中有所反映:一方面,陆机先后得罪于成都王司马颖长史卢志、宦者孟玖等人,他们屡屡向司马颖进献构隙之言,使得成都王对陆机不能充分信任;另一方面陆氏家族已经“三世为将”,这是秦汉以来“道家所忌”(《晋书》本传),陆机父祖均为东吴名将,他唯恐自己出兵不利而辱没家声。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与个人心境之下,用以激励将士奋勇立勋的“警角之声”不再令陆机斗志昂扬,多年之前华亭故居的“鹤唳之声”却如在耳畔,令他神往,陆机“仕”与“隐”(“出”与“处”)的矛盾观念由此集中显现出来。   二、“退”与“进”:“隐居”・“入洛”   陆机出生于江东陆氏家族,在吴地的土著世族中,陆机《吴趋行》谓:“四姓实名家”,吴郡四姓中就有陆氏,《吴录士林》云:“吴郡有顾、陆、朱、张为四姓,三国问,四姓盛焉。”(《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据《世说新语・规箴篇》,“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日:‘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陆氏家族在东吴之强盛由此可以想见。陆机的祖父逊、父抗均为名播海内的东吴功臣,因之陆机的家族自豪感与优越感异常强烈,家族的尊严容不得一丝半点的不敬,由此可以理解当卢志调问陆机“陆逊、陆抗是君何物?”(《世说新语・方正篇》)时他的反应为何如此激烈。   陆氏家族的衰落始于晋军伐吴之时,据《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凤皇三年)秋遂卒,子晏嗣。晏及弟景、玄、机、云分领抗兵。晏为裨将军、夷道监。天纪四年,晋军伐吴。……二月壬戌,晏为王�别军所杀。癸亥,景亦遇害,时年三十一。”在孙吴败亡的过程中,陆氏家族成员屡遭摧残,陆机长兄晏、次兄景相继战殁。家破国亡之后,“亡国之余”、“敌国之臣”的身份成为陆机的苦涩心曲。后来陆机由吴入洛,他在心理上、思想上基本上认同了西晋王朝,但他多次提到“臣本吴人,靖居海隅”(《诣吴王表》),“臣本吴人,出自敌国”(《谢平原内史表》),可见其东吴故臣的角色意识仍然十分强烈。   陆氏家族随着东吴的败亡而衰落,随后的十余年间,陆机与乃弟陆云隐居读书,臧荣绪《晋书》云:“(机)年二十而吴灭,退临旧里,与弟云闭门勤学,积十一年。”(《文选・文赋》注引)陆氏兄弟隐居之地为华亭旧里,据东晋卢�《晋八王故事》:“华亭,吴由拳县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吴平后,陆机兄弟共游于此十余年。”(《世说新语・尤悔篇》注引)陆氏家族自后汉时避袁术怨隙才徙至华亭谷,据唐陆广微《吴地记》,“汉庐江太守陆康与袁术有隙,使侄逊与其子绩率宗族避难,居于是谷。”后来陆逊破蜀有功,因地封为华亭侯,始则举家居此,顾野王《舆地志》云:“吴大帝以汉建安中封陆逊为华亭侯,即以其所居为封。”因此,华亭谷当为二陆兄弟的籍里,《吴地记》“二陆宅”云:“宅在长谷,谷在吴县东北二百里,谷周回二十余里,谷名华亭,陆机叹鹤唳处。”亭谷不但周回广袤,而且物产丰饶,环境清幽,《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谷出佳鱼莼菜,又多白鹤清唳,故陆机叹日:‘华亭鹤唳,不可复闻’。”自父辈起即定居此地,陆机生于斯,长于斯,出仕之后又归乡隐居勤学十余年,“华亭”成为一种故土情结,也是陆机入洛之后“乡曲之思”(裴启《语林》陆机语)的心系所在。   然而,以“亡国之余”的身份终老乡里并非陆机的本心所愿,建功立业、重振家声才是陆机心中的至高梦想。父祖昔日的功业作为一种无比荣耀的家族记忆萦绕陆机心间,“功勋之后”的荣耀感成为一种强烈的驱动力,促使他心存风云之气。陆机诗文中强烈的功名观念溢于言表,如《秋胡行》:“生亦何惜,功名所勤”;《长歌行》:“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豪士赋》序:“游子徇高位于生前,志士思垂名于身后,受生之分,唯此而已。”所以说,陆机人洛既是政治情势之必然,也是其个人性格之必然。   西晋统一全国之后,与蜀地之间的政治隔阂不甚明显,但与最后归附的东吴之间关系却颇为紧张,三国政治上的对峙造成了南北双方心理上的隔阂。陆机入洛之后,无论在学术风气还是风土人情方面,都承受着来自中原士人的对立感与孤立感。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注》记有一段陆机故事,发生在入洛途中:   其泽野负原,夹郭多坟陇焉,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袁氏《王陆诗叙》:机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若有民居者因住逗宿,见一少年,姿神端远,与机言玄,机服其能,而无以酬折,前致一辩,机题纬古今,综检名实,此少年不甚欣解。将晓去,税驾逆旅,妪日:君何宿而来?自东数十里无村落,止有山阳王家墓。机乃怪怅,还睇昨路。空野昏霾,云攒蔽日,知所遇者,审王弼也。   本则故事或属附会之言,但故事的叙述语境中陆机面临的学风隔膜却有本可原。魏晋之际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盛行玄学风气,王弼谈玄即是学术新风

的典型代表,东吴学术则相对保守,仍以儒术为主,陆机“题纬古今,综检名实”正是汉代以来传统学风的体现。陆机人洛之后为了参预学术潮流,势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又据《世说新语・简傲篇》:   陆士衡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嗜酒,礼毕,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   刘道真初见“江东二俊”,不为之礼,且不问江东人杰英髦,但问风土物种,漫不经心的言语中流露出对东吴士人的轻视与怠慢。又《世说新语・言语篇》: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中原士人对江东风物的调侃,同样是有意以“异域”的眼光审视吴地,孤立吴人,陆机的从容应答则是对自身“吴人”身份的再度确认。风土物种的调侃尚无伤大雅,陆机向来引以自豪的显赫家世却也曾遭到恶意的轻辱,《世说新语・方正篇》:   卢志玉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埏。”士龙失色,云别见,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   陆机遭受中原士人孤立的同时,他也亲历了西晋政权内部的明争暗斗。陆机入仕之初便险遭杨骏与贾氏权力之争的牵连,随后又目睹了愍怀太子被害、贾氏失势、张华等人罹难,并卷入了赵王伦的篡位,险些遭受刑狱之灾。尽管他一次次幸免于难,然而宦海的险恶无疑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时,故乡吴地作为灵魂的栖息之地,就要在陆机心间情牵梦绕了。晋人裴启《语林》:   陆士衡在洛,夏月陆忽思竹�饮,语刘实曰:“吾乡曲之思转深,今欲东归,恐无复相见理。”   陆机在洛阳的创作也时时表露“乡曲之思”,如《怀土赋》序云:“余去家渐久,怀土弥笃。方思之殷,何物不感?曲街委巷,罔不兴咏;水泉草木,咸足悲焉。故述斯赋。”又《思归赋》序云:“余牵役京室,去家四载,以元康六年冬取急归。而羌虏作乱,王师外征,职典中兵,与闻军政。惧兵革未息,宿愿有违,怀归之思,愤而成篇。”然而,陆机无论如何“怀土”,如何“怀归”,但终究没有归隐乡里的行动,即使东吴友人善意相劝他也未能接受,《晋书》本传谓:“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这是因为出处仕隐如何抉择,陆机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   三、“出”与“处”:“功业”・“道德”   陆机对功名的热衷在入洛的东吴士人中显得较为突出。东吴政权后期,由于孙皓暴虐无道,有识之士大多高蹈出世,这一全身之策在后来人洛的吴地士人群体中延续下来。如张骘《文士传》:   (张)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久矣。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捉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尔!”翰以疾归,府以辄去除吏名。(《世说新语・识鉴篇》注引)   张翰的退隐山林之思引发了顾荣的共鸣,后来张翰乘“秋风鲈脍”之兴毅然归乡,终于逃离宦海风波,顾荣则无所作为,优游于晋廷,也得以全身而退。陆机却没有听取顾荣、戴若思等人的奉劝,最终在功名仕途上以身相殉。   陆机的功名进取观念主要来自陆氏家风。江东士人本有厉俗明教的道德传统,至东吴后期士风发生了转变,士人功名进取之心逐渐增强,但德行节操的基本理念并未改变。陆氏家风在士风转变中也发生了某些变化,据《晋书》卷五七《吾彦传》,吴郡吾彦仕晋之后,武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吾彦此说揭示了陆氏家风的复杂性,按照儒家的人格理想,立功立事与道德名望本应合二而一,吾彦却认为抗、喜二人各有偏长,这暗示了陆氏家风中存在着多元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陆机所接纳的无疑是乃父陆抗“立功立事”的价值观念。人洛之后,陆机的功名观念又与西晋士人“乘时借势”的躁进风气相融汇,家风与世风得到了强有力的结合。在这种情形之下,陆机有进无退,难以抽身,尽管怀有强烈的归吴之念,然而由于匡世功业未成,他始终不肯归隐华亭故里。   大致而言,陆机之前的士人往往将“仕”(“出”)与“隐”(“处”)看成对立的范畴,进退之间可选其一,或进取功名,或退隐山林。与之相应的,招隐诗的写作模式也无外乎两种:或劝隐士出山,或劝官僚退隐。陆机的出处观念却颇有新意,这可以从其《招隐诗》中窥其端倪:   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踯躅,踯躅欲安之,幽人在浚谷。朝采南涧藻,夕息西山足。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山溜何泠泠,飞泉漱呜玉。哀音附灵波,颓响赴曾曲。至乐非有假,安事浇淳朴。富贵苟难图,税驾从所欲。(《文选》卷二二)   陆机在诗中大段描写“幽人”即隐士的生活环境,其中或许带有陆机青年时代华亭隐居读书时的个人记忆。然而陆诗的主题既非将隐士召出山林,也不主张反其道而行之,他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无须坚守某种选择,而是应该安排好选择的顺序:出仕并获取富贵为首选,不得已而求其次,届时隐居也可以考虑。   陆机的出处观念与东吴文化密切相关,无论是“江东名胄”的家族记忆,还是“亡国之余”的角色认同,都与吴地的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在陆氏家族“立功立事”与“道德名望”的价值分流中,陆机试图构筑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从传统的“仕”、“隐”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他以先“仕”后“隐”的价值次序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然而,当陆机临刑之际最终醒悟,意识到“富贵实难图”,但已无法“税驾从所欲”,他不仅受制于他人,还受制于一直以来投身其间的权力体系,从而失去了退隐山林的备选权利,陆机原先设计的理想人生最终因为没有预留退路而告失败。因此,当洛阳仕进的“警角之声”无法催其前进时,华亭故居的“鹤唳之声”成为陆机最为留恋的人生光影。   注释:   ①另如卢琳《晋八王故事》、《晋书》卷五四陆机本传。本文所引陆机诗文据刘运好校注《陆士衡文集校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②陆机《招隐诗》之解受教于顾农先生《(文选)里的陆机》,载《与中国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南京2011年,第144-147页。   参考文献:   [1]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M],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897.   [2]虞世南,北堂书钞[Z],北京:中国书店,1989.462.   [3]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79.   [4]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1354-1360.   [5]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61.   [6]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916.   [7]李防,太平御览[Z],北京:中华书局,1960.1916.   [8]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A],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9-50.   [9]郦道元,水经注疏[M],杨守敬,熊会贞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49-50.   [10]唐长孺,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A],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1955.   [11]吴正岚,论孙吴士风的变迁对陆机出处之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责任编辑:王之刚


相关文章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演讲稿
  •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老百姓信奉的一句至理名言:"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应该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不可争议 ...查看


  • 中国对朝政策 难道是成功的?(牛虻)
  • 昨日傍晚5时48分,新华网发出北京2月16日电,许多媒体引用此电用的标题是:新华社驳"中国对朝政策失败论",称美国应反思. 这篇电文里,又有三个小题目:1."失败论"不靠谱:2.朝美对立是根源:3.对 ...查看


  • 贾也:2016年度汉字--"绿"(观鉴号年度钜献)
  • 观鉴  | 锐眼观天下,毒舌鉴是非.↑点名关注 导语:一"绿"无边 日本年度汉字票选是"金",言一"金"难求:台湾是"苦",言一"苦"难尽: ...查看


  • 华亭:水电人的火电梦
  • 2007年5月16日7时16分,华亭电厂2号机组顺利并网发电,至此,华亭电厂一期2×14.5万千瓦工程建设圆满结束. 与大江大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水电人,似乎在不经意间把一只脚踏进了火电领域. "你们建了一辈子水电站,成就巨大,局限 ...查看


  • 甘肃省华亭县旅游主题宣传口号和旅游形象标识
  • 甘肃省华亭县旅游主题宣传口号和旅游形象标识 征集结果公告 为了准确概括华亭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充分展现特色鲜明的华亭旅游风貌,去年3月份,我县在华亭旅游网站发布了公开征集旅游主题宣传口号和旅游形象标识活动公告以来,至2009年6月 ...查看


  • [琵琶行](并序)教案
  • <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人与音乐有关的故事? <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 ...查看


  • 关于莆田城厢区华亭镇乡村寺庙的调查报告
  • QQ:2586627842 (1) 庙名:城隍庙 地址:福建莆田华亭街 历史:华亭城隍庙原名仁和城隍庙,它具有一段民族反抗意识的历史.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攻陷南宋国都临安,二少帝南渡福建,临安仁和城隍爷也随驾南来到莆田,后来在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查看


  • 四字成语:鹤唳风声
  • [拼音]hè lì fēng shēng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听到风声或 ...查看


  • 华亭湖畔丝丝绿意爬上了树梢
  • (2010-11-16 06:56:05) 标签: 华亭 绿意 树梢 诗人 诗心 分类: 文学摘抄 诗人蹒跚着是秋天的朦胧迷住了双眼 还是岁月的风尘淹没了绿色的诗心 春天的阳光闪着青春的色彩 搅动了沉寂了千年的沈泾塘 华亭湖畔丝丝绿意爬上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