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1)

,春往冬反(2)

,迷惑失道(3)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4)

,夏居山之阴(5)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6)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7)

,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8)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9)

?

【注释】

(1)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恒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隰(xi)朋:齐恒公时期的左相。

桓公:齐恒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3)失道:找不着道路。 (4)阳:山的南面。 (5)阴:水的北面。 (6)蚁壤:蚂蚁洞周围防水的小土堆。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一说指七尺,一说指八尺。 (7)圣:英名。(8)师学习,以„„为师。 1、 解释词语

从:跟随。过:过错。反:同 “返”。

2.从“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来看,韩非认为管仲和隰朋都英明聪慧,试对他俩的“圣”和“智”进行分析说明。 3.摘录文中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

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

〔1〕,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2〕

,衡乃穿壁引其光

〔3〕

,以书映光而读之

〔4〕

邑人大姓文不识

〔5〕

,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

〔6〕

,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7〕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8〕

,遂成大学

〔9〕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10〕

。”鼎,

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

〔11〕

,闻者皆解颐欢笑。

【注释】

〔1〕匡衡:家贫好学,经学绝伦,尤通《诗经》。汉元帝时官至丞相。〔2〕逮:达到。 〔3〕穿:凿通。〔4〕映:照耀。 〔5〕邑(yì )人:同乡的人。 大姓:大户人家。 文:字。〔6〕佣作:做雇工。 〔7〕愿:希望。〔8〕资给(jǐ ):资组供应,这里指供给。 大学:造诣很深的学问家。〔10〕解人颐(yí ):使人开颜欢笑。 颐:脸颊。〔11〕畏服:敬畏佩服。 1、 解释词语 是:此,这样。

遂:于是,就。

2.本文写了几件事?试用四字短语概括。

3.你通过凿壁借光的故事,能升华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

(1)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2)

,果诚何如

(3)

?”群臣莫对

(4)

江一对曰

(5)

,“虎求百兽而食之(6)

,得狐

(7)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8)

!天帝使我长百兽

(9)

,今子食我

(10),是逆天帝命也(11)

。子以我为不信

(12)

,吾为子先行

(13)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

见我而敢不走乎

(14)?’虎以为然

(15)

,故遂与之行

(16)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

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17)

,带甲百万

(18)

,而专属之昭奚恤(19)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

之甲兵也

(20)

,犹百兽之畏虎也(21)

。”

【注释】

(1)荆宣王:即楚宣王(楚又称荆),战国时楚国国君,明良夫。 (2)北方:指中原各诸侯国。 之:助词,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主谓短语充当“闻”的宾语 。昭奚恤:楚国贵族,当时的名将。 (3)果诚:真实。果和诚是同义词。何如:怎么样。 (4)莫:没有谁,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对:回答。 (5)江一:又作

“江乙”,对曰,魏国人当时在楚国做官。 (6)求:寻找。 (7)得:捉到。狐。 (8)无敢:不敢。 (9)长(zhǎng)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名词用作动词,做主管

者。 (10)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11)是:这。逆:违背。 (12)不信:说谎。信:语言真实。 (13)先行:走在前面。 (14)走:跑,这里指

逃跑。 (15)然:对,是这样。 (16)故:所以。遂:就。 (17)方五千里:五千里见方。方:纵向和横向的距离。 (18)带甲:披铠甲,这里指披甲的战士。 (19)专:专一,单独。 属:(zhǔ):委托。 (20)其实:这件事的实情。甲兵:铠甲和兵器,这里指代军队。 (21)犹:好像,如同。

问题探究

1.“狐假虎威”是个童叟皆知的成语故事,请你就“狐”和“虎”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2.试比较一下,江一在回答荆宣王的话的时候,如果不用“狐假虎威”的故事,效果如何呢?

孟母断织《列女》

孟子之少也

〔1〕

,既学而归

〔2〕

,孟母方绩

〔3〕

,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4)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5〕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6〕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7〕

,是以居则安宁

〔8〕

’动则远害。今而废之

〔9〕

,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10〕

,何以异于织绩面食

〔11〕

,中道

废而不为〔12〕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13〕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

〔14〕

,不为窃盗则为

虏役矣

〔15〕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16〕

,遂成天下之名儒。

【注释】

(1)之:助词,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把主谓句变成一个表时间的状语,相当于 “„„的时候”。 〔2〕既:已经,或“„„之后”。 〔3〕方:正。绩:织布。(4)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5〕故:原因。 〔6〕若:像。斯:此,这。 〔7〕知:同智。 〔8〕是以:即“以是”因此。 〔9〕而:通 “尔”,你。 〔10〕是:此,这。厮役:指服贱役的人。 〔11〕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12〕中道:半道。 〔13〕宁:难道。衣:穿衣,名词活用作动词。夫子:对学者的称呼。 〔14〕堕:通“,”怠惰,放松。 〔15〕虏:奴隶。 〔16〕师: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相对代老师一样。 子思:前483——402年在世,战国初期哲学家。姓孔,名亻及 ( jí ) , 孔子之孙。孟子曾受业鱼子思的门人。

问题探究

1.孟母用刀割断她织的布,是什么动机?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证明你的观点。

2.孟母认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1.他们知道老马识途,知道蚁穴下有水;他们能利用各种外物为自己服务。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问题探究 1.分析要点:狐,假借他人权势,欺侮弱小。虎被他人利用毫无觉察。2.显得比较直路无缓冲,让人难以接受。用了狐假虎威的故事设喻,让荆宣往在得到自慰的时候接受了江一的观

点。问题探究1.三件事:凿壁借光 佣作借书 说诗解颐 2.家贫不要紧只要立志勤奋苦读,终能成才

问题探究 1.是为了生动形象的教育校阅儿子。文中“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的可看出。2.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1)

,春往冬反(2)

,迷惑失道(3)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4)

,夏居山之阴(5)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6)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7)

,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8)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9)

?

【注释】

(1)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恒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隰(xi)朋:齐恒公时期的左相。

桓公:齐恒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3)失道:找不着道路。 (4)阳:山的南面。 (5)阴:水的北面。 (6)蚁壤:蚂蚁洞周围防水的小土堆。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一说指七尺,一说指八尺。 (7)圣:英名。(8)师学习,以„„为师。 1、 解释词语

从:跟随。过:过错。反:同 “返”。

2.从“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来看,韩非认为管仲和隰朋都英明聪慧,试对他俩的“圣”和“智”进行分析说明。 3.摘录文中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

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

〔1〕,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2〕

,衡乃穿壁引其光

〔3〕

,以书映光而读之

〔4〕

邑人大姓文不识

〔5〕

,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

〔6〕

,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7〕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8〕

,遂成大学

〔9〕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10〕

。”鼎,

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

〔11〕

,闻者皆解颐欢笑。

【注释】

〔1〕匡衡:家贫好学,经学绝伦,尤通《诗经》。汉元帝时官至丞相。〔2〕逮:达到。 〔3〕穿:凿通。〔4〕映:照耀。 〔5〕邑(yì )人:同乡的人。 大姓:大户人家。 文:字。〔6〕佣作:做雇工。 〔7〕愿:希望。〔8〕资给(jǐ ):资组供应,这里指供给。 大学:造诣很深的学问家。〔10〕解人颐(yí ):使人开颜欢笑。 颐:脸颊。〔11〕畏服:敬畏佩服。 1、 解释词语 是:此,这样。

遂:于是,就。

2.本文写了几件事?试用四字短语概括。

3.你通过凿壁借光的故事,能升华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

(1)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2)

,果诚何如

(3)

?”群臣莫对

(4)

江一对曰

(5)

,“虎求百兽而食之(6)

,得狐

(7)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8)

!天帝使我长百兽

(9)

,今子食我

(10),是逆天帝命也(11)

。子以我为不信

(12)

,吾为子先行

(13)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

见我而敢不走乎

(14)?’虎以为然

(15)

,故遂与之行

(16)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

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17)

,带甲百万

(18)

,而专属之昭奚恤(19)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

之甲兵也

(20)

,犹百兽之畏虎也(21)

。”

【注释】

(1)荆宣王:即楚宣王(楚又称荆),战国时楚国国君,明良夫。 (2)北方:指中原各诸侯国。 之:助词,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主谓短语充当“闻”的宾语 。昭奚恤:楚国贵族,当时的名将。 (3)果诚:真实。果和诚是同义词。何如:怎么样。 (4)莫:没有谁,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对:回答。 (5)江一:又作

“江乙”,对曰,魏国人当时在楚国做官。 (6)求:寻找。 (7)得:捉到。狐。 (8)无敢:不敢。 (9)长(zhǎng)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名词用作动词,做主管

者。 (10)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11)是:这。逆:违背。 (12)不信:说谎。信:语言真实。 (13)先行:走在前面。 (14)走:跑,这里指

逃跑。 (15)然:对,是这样。 (16)故:所以。遂:就。 (17)方五千里:五千里见方。方:纵向和横向的距离。 (18)带甲:披铠甲,这里指披甲的战士。 (19)专:专一,单独。 属:(zhǔ):委托。 (20)其实:这件事的实情。甲兵:铠甲和兵器,这里指代军队。 (21)犹:好像,如同。

问题探究

1.“狐假虎威”是个童叟皆知的成语故事,请你就“狐”和“虎”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2.试比较一下,江一在回答荆宣王的话的时候,如果不用“狐假虎威”的故事,效果如何呢?

孟母断织《列女》

孟子之少也

〔1〕

,既学而归

〔2〕

,孟母方绩

〔3〕

,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4)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5〕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6〕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7〕

,是以居则安宁

〔8〕

’动则远害。今而废之

〔9〕

,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10〕

,何以异于织绩面食

〔11〕

,中道

废而不为〔12〕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13〕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

〔14〕

,不为窃盗则为

虏役矣

〔15〕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16〕

,遂成天下之名儒。

【注释】

(1)之:助词,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把主谓句变成一个表时间的状语,相当于 “„„的时候”。 〔2〕既:已经,或“„„之后”。 〔3〕方:正。绩:织布。(4)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5〕故:原因。 〔6〕若:像。斯:此,这。 〔7〕知:同智。 〔8〕是以:即“以是”因此。 〔9〕而:通 “尔”,你。 〔10〕是:此,这。厮役:指服贱役的人。 〔11〕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12〕中道:半道。 〔13〕宁:难道。衣:穿衣,名词活用作动词。夫子:对学者的称呼。 〔14〕堕:通“,”怠惰,放松。 〔15〕虏:奴隶。 〔16〕师: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相对代老师一样。 子思:前483——402年在世,战国初期哲学家。姓孔,名亻及 ( jí ) , 孔子之孙。孟子曾受业鱼子思的门人。

问题探究

1.孟母用刀割断她织的布,是什么动机?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证明你的观点。

2.孟母认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1.他们知道老马识途,知道蚁穴下有水;他们能利用各种外物为自己服务。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问题探究 1.分析要点:狐,假借他人权势,欺侮弱小。虎被他人利用毫无觉察。2.显得比较直路无缓冲,让人难以接受。用了狐假虎威的故事设喻,让荆宣往在得到自慰的时候接受了江一的观

点。问题探究1.三件事:凿壁借光 佣作借书 说诗解颐 2.家贫不要紧只要立志勤奋苦读,终能成才

问题探究 1.是为了生动形象的教育校阅儿子。文中“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的可看出。2.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


相关文章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编排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分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另部分课文后面附有课外知识, 包括语法知识,口语表达,以及一些人物资料介绍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分析总结
  •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分析总结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分析总结 一.数据分析 本次考试,我所带班级共有2个班级参加考试,考试的数据分析情况如下:本次考试在平行班中两个班分别排名第一与第二,其中及格率41.41%,优秀率10.94%,平均分6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六年级语文下教学工作计划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青龙第三实验小学 刘伟 一.班级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六年级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从总体上看,语文水平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比较差,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 ...查看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茶园山中心小学 林锦 各位老师,你们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同时也是第三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我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作简要的介绍: 一.教 ...查看


  •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篇一:2014-2015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2014-2015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 程标准>和<2014年中考说明>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 ...查看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选文范围是先秦诸子散文.把先秦诸子散文集中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并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点相关知识,这在此前的初中教材中是未曾有过的.我们这样编选,出于两个考虑:其一,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加强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下教材分析
  • 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七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过渡阶段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在六年级层进式编写方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内容上由表现学生周围的生活扩展到了表现广阔的社 ...查看


  •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2011-2012下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已经尘埃落定,后半学期的教学任务已井然展开.教育专 家们认为考试评价是武器.科学分析考试的得与失,进而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的学习.这就是召开试卷分析会的意义所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