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问题

皇帝的新装问题

8.第二节中加点的“这样的称赞”指的是什么?(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8.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的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9.文章第二节画线的句子一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

9.突出众人对皇帝新装极尽赞美的语言。

10.皇帝、内臣和百姓明明没有看到新装,他们为什么要说假话,装出都看见新装一样?

10.因为他们内心都怕被别人说成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

11.真话从一个孩子的口中说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11.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无邪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2.皇帝已经知道了真相,可他仍然坚持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而且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这反映了皇帝什么心理?

12.固执、知错不改、愚蠢、自欺的人

13.皇帝已经知道了真相,可他仍然坚持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而且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你对皇帝这时的行为怎么评价?

13.明知错误还坚持不改,那就是错上加错;坚持自己的错误才是真正愚蠢的行为。

19.第④段的话和第⑤段的“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刻画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

19.第④段是写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他们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⑤段则直接描写市民已认可并说出这个事实,前面还有疑惧,后者则已解脱心理压力。

1.上面三段文字写了皇帝、大臣、官员看到布后的反应,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这种称呼有什么作用?

1.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让他人承认自己是诚实的和称职的,而非愚蠢的。表示讽刺作用,同时也否定了他们的善良和诚实。

2.“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加点字能否去掉,原因是什么?

2.不能。两个词语有加深程度的作用,证明美和满意程度之深,和现实的不存在形成对比,写出其虚伪与掩饰恐慌的目的。

4.①中第二段文字,皇帝已经感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3分) 4更骄傲是做给别人看的,更骄傲的神气正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慌。

5.皇帝光着身子在大街上游行,生活中并非实有,但又能令人信服,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3分)

5.因为夸张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在黑暗的中世纪,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官员的曲意逢迎,百姓的胆小怕事,骗子的善于钻空,是其存在的土壤。即便当今时代,说真话倒霉的不正之风也是存在的,因而令人信服。

1.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是夸张,这个夸张有什么表达效果?)

强调的重点是“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说明皇帝什么也不喜欢,什么都不关心,只在乎他的新衣服。这句夸张把皇帝爱穿新装的癖好强调到了极点。

2.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联系开头那句话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想起这句话,心里感到“不大自然”。

3.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骇人听闻”,“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高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

皇帝的新装问题

8.第二节中加点的“这样的称赞”指的是什么?(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8.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的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9.文章第二节画线的句子一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

9.突出众人对皇帝新装极尽赞美的语言。

10.皇帝、内臣和百姓明明没有看到新装,他们为什么要说假话,装出都看见新装一样?

10.因为他们内心都怕被别人说成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

11.真话从一个孩子的口中说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11.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无邪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2.皇帝已经知道了真相,可他仍然坚持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而且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这反映了皇帝什么心理?

12.固执、知错不改、愚蠢、自欺的人

13.皇帝已经知道了真相,可他仍然坚持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而且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你对皇帝这时的行为怎么评价?

13.明知错误还坚持不改,那就是错上加错;坚持自己的错误才是真正愚蠢的行为。

19.第④段的话和第⑤段的“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刻画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

19.第④段是写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他们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⑤段则直接描写市民已认可并说出这个事实,前面还有疑惧,后者则已解脱心理压力。

1.上面三段文字写了皇帝、大臣、官员看到布后的反应,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这种称呼有什么作用?

1.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让他人承认自己是诚实的和称职的,而非愚蠢的。表示讽刺作用,同时也否定了他们的善良和诚实。

2.“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加点字能否去掉,原因是什么?

2.不能。两个词语有加深程度的作用,证明美和满意程度之深,和现实的不存在形成对比,写出其虚伪与掩饰恐慌的目的。

4.①中第二段文字,皇帝已经感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3分) 4更骄傲是做给别人看的,更骄傲的神气正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慌。

5.皇帝光着身子在大街上游行,生活中并非实有,但又能令人信服,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3分)

5.因为夸张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在黑暗的中世纪,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官员的曲意逢迎,百姓的胆小怕事,骗子的善于钻空,是其存在的土壤。即便当今时代,说真话倒霉的不正之风也是存在的,因而令人信服。

1.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是夸张,这个夸张有什么表达效果?)

强调的重点是“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说明皇帝什么也不喜欢,什么都不关心,只在乎他的新衣服。这句夸张把皇帝爱穿新装的癖好强调到了极点。

2.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联系开头那句话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想起这句话,心里感到“不大自然”。

3.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骇人听闻”,“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高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


相关文章

  • 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
  • 皇 帝 的 新 装 谭天丽 课程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写作思路,了解童话通过幻想.想像和夸张塑造形象的特点.通过人物分析理解写作意图.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默读.把握写作思路.共同合作探究文章主题.通过课本剧表演,深 ...查看


  • [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 1
  • - - 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希望大家一起来分享下.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问答法.讨论法.教师总结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查看


  •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学案-21皇帝的新装
  • 21 皇帝的新装 知识与技能 学习时顺着作者的想象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描写的妙处,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在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更深地理解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借助童话来深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 ...查看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起源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起源 2007年01月24日 星期三 下午 04:16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起源,要从秦汉说起,秦始皇一统天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 ...查看


  • 一个不该忽略的问题
  • 作者:杜小刚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 2005年04期 在<皇帝的新装>的结尾,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使得皇帝的 ...查看


  • 十五大精神与党的思想路线
  • 作者:杨春贵 学术研究 1999年02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党的十五大精神的精髓.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十五大精神,要紧紧抓住这个精髓,不断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我们的理论和事 ...查看


  • 乾隆皇帝的收入和支出:"永不加赋"背后的权力寻租
  • 皇帝的"荷包",令人直接想到的似乎应该是国库.其实中国的皇权制度中,皇帝的个人用度与国家财政分离是很早的,汉代有少府负责皇室用度,所仰仗的收入来源,是山林川泽之利.此后的历代中央王朝也基本延续了皇室收支与国家财政分离的制 ...查看


  • 文言文翻译特殊问题之巧对
  • 一.问题提出 阅读下列文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1)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之勒兵入官,宣太后令, ...查看


  • 数学新授课流程 1
  • 历元学校高效课堂下的初中数学新授课流程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