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文名篇1

国学

一.《孙子兵法》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

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预先制定。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所以,要想胜利要做到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可以取得胜利;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可以取得胜利;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可以取得胜利;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可以取得胜利;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可以取得胜利。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可以取得胜利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二.《墨子》

原文: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翻译:

译文: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

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原文: 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言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5),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6)。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7),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8),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注释: (5)钧:制陶用的转轮。(6)表:此句中用为原则。(7)原:推断、考察。

(8)废:通“发”。

译文: 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这些话呢?墨子说道:“必须订立准则。”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所以言论有三条标准,哪三条标准呢?墨子说:“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如何考察本原?要向上本原于古时圣王事迹。如何推究呢?要向下考察百姓的日常事实。如何实践呢?把它用作刑法政令,从中看看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这就是言论有三条标准的说法。

三.《韩非子》

原文:

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法禁明著,则官法;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

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挟大利以听治,故其任官者当能,其赏罚无私。使士民明焉,尽力致死,则功伐可立而爵禄可致,•爵禄致而富贵之业成矣。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译文:

圣人治理国家,一是能详细地考察法律禁令,法律禁令彰明了,官府事务就会得到妥善治理;二是能坚决地实行赏罚,赏罚不出偏差,民众就会听从使唤。民众听从使唤,官府事务得到妥善处理,国家就富强;国家富强,兵力就强盛。结果,统一天下的大业也就随之完成了。统一天下,是君主最大的利益。君主怀着统一天下的目的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根据能力任用官员,实行赏罚没有私心。要让士人民众明白,为国家尽力拼死,功劳就可建立,爵禄就可获得;获得爵禄,富贵的事业就完成了。富贵是臣子最大的利益。臣子怀着取得富贵的目的来办事,所以他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力、事,竭尽全力。死而无怨。这叫做君主不讲仁爱,臣下不讲忠心,就可以因此统一天下了。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

似此类。

注释: 1.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2 .遗:送给。

3.燕相国:燕,指,都城在今北京市附近。相国,官职名,相当于后之丞相而略小。

4.举烛:高举蜡烛。

5.尚明:崇尚光明。

6.举:选拔,推举。

7.任:委任,任用。

8.白:报告。 9.以:介词,因此。

10.治:

太平,指治理好。 11. 夜书:在夜晚写信。

12.说:通“悦”,高兴,喜欢。

译文:

蜡烛的人说:“举烛。”。结果(在信中)误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用这样的方法治国。政治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人的本意。现在世上的读书人,多数都是像这样做的。

比喻偶然的原因产生了良好效果。

四.《吕氏春秋》

(一)祁奚荐贤

原文:

(二)循表夜涉

原文: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词义:

1.欲:想要,将要。

2.袭:偷袭。

3.使:派。

4.荆:楚国的别称。涉:趟水。澭水:古澭水的下游,东入泗水。

5.弗:不。

6.表:名词作动词用,立标记。

7.暴益:突然上涨。益:同“溢”,满,涨。

8.溺死:被水淹死。溺:淹没。

9.而:如,好像。

10.循 :按照、依照

11.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益 ):更

12.荆人:即楚人。

13.向:根据。导:指引导渡河。

14.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15.尚犹:仍旧。

16.法先王之法:前一个“法”字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是动词,“效法”的意思。后一个“法”是名词,“法令”的意思。

17.亏:欠缺,缺损,这里引申为差异的意思。一说“亏”通“诡”,意思是“不能适应”

18.导:渡。

19.澭:水名。

国学

一.《孙子兵法》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

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预先制定。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所以,要想胜利要做到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可以取得胜利;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可以取得胜利;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可以取得胜利;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可以取得胜利;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可以取得胜利。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可以取得胜利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二.《墨子》

原文: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翻译:

译文: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

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原文: 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言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5),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6)。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7),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8),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注释: (5)钧:制陶用的转轮。(6)表:此句中用为原则。(7)原:推断、考察。

(8)废:通“发”。

译文: 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这些话呢?墨子说道:“必须订立准则。”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所以言论有三条标准,哪三条标准呢?墨子说:“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如何考察本原?要向上本原于古时圣王事迹。如何推究呢?要向下考察百姓的日常事实。如何实践呢?把它用作刑法政令,从中看看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这就是言论有三条标准的说法。

三.《韩非子》

原文:

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法禁明著,则官法;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

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挟大利以听治,故其任官者当能,其赏罚无私。使士民明焉,尽力致死,则功伐可立而爵禄可致,•爵禄致而富贵之业成矣。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译文:

圣人治理国家,一是能详细地考察法律禁令,法律禁令彰明了,官府事务就会得到妥善治理;二是能坚决地实行赏罚,赏罚不出偏差,民众就会听从使唤。民众听从使唤,官府事务得到妥善处理,国家就富强;国家富强,兵力就强盛。结果,统一天下的大业也就随之完成了。统一天下,是君主最大的利益。君主怀着统一天下的目的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根据能力任用官员,实行赏罚没有私心。要让士人民众明白,为国家尽力拼死,功劳就可建立,爵禄就可获得;获得爵禄,富贵的事业就完成了。富贵是臣子最大的利益。臣子怀着取得富贵的目的来办事,所以他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力、事,竭尽全力。死而无怨。这叫做君主不讲仁爱,臣下不讲忠心,就可以因此统一天下了。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

似此类。

注释: 1.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2 .遗:送给。

3.燕相国:燕,指,都城在今北京市附近。相国,官职名,相当于后之丞相而略小。

4.举烛:高举蜡烛。

5.尚明:崇尚光明。

6.举:选拔,推举。

7.任:委任,任用。

8.白:报告。 9.以:介词,因此。

10.治:

太平,指治理好。 11. 夜书:在夜晚写信。

12.说:通“悦”,高兴,喜欢。

译文:

蜡烛的人说:“举烛。”。结果(在信中)误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用这样的方法治国。政治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人的本意。现在世上的读书人,多数都是像这样做的。

比喻偶然的原因产生了良好效果。

四.《吕氏春秋》

(一)祁奚荐贤

原文:

(二)循表夜涉

原文: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词义:

1.欲:想要,将要。

2.袭:偷袭。

3.使:派。

4.荆:楚国的别称。涉:趟水。澭水:古澭水的下游,东入泗水。

5.弗:不。

6.表:名词作动词用,立标记。

7.暴益:突然上涨。益:同“溢”,满,涨。

8.溺死:被水淹死。溺:淹没。

9.而:如,好像。

10.循 :按照、依照

11.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益 ):更

12.荆人:即楚人。

13.向:根据。导:指引导渡河。

14.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15.尚犹:仍旧。

16.法先王之法:前一个“法”字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是动词,“效法”的意思。后一个“法”是名词,“法令”的意思。

17.亏:欠缺,缺损,这里引申为差异的意思。一说“亏”通“诡”,意思是“不能适应”

18.导:渡。

19.澭:水名。


相关文章

  •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 肥乡三中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经典文化诵读,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而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 ...查看


  • 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总结2015
  • 中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教 ...查看


  • 经典古文翻译
  • 论语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史记 周易易传 山海经资治通鉴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了凡四训梦溪笔谈 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世说新语 左传大学 中庸尚书 礼记周礼 仪礼庄子 鬼谷子老子 孟子墨子 荀子韩非子 列子淮南子 管子尉缭子 吴子伤寒论 天工开物素 ...查看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及教学内容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自先秦至清 ...查看


  • 过去的终结:民国初年对文学史的重写
  • 作者 [美]宇文所安 过去的终结:民国初年对文学史的重写 短序 本文的观点只不过是对于一个博大领域进行的初步探索.对这个领域做详尽的研究讨论既限于文章的篇幅,也非我个人能力所及:它需要的是一个浩大的文学社会学工程,其中包括探讨在中华民国和后 ...查看


  • 语文学习中的古文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中的古文学习方法 语文是学习中的一大重点,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它都是主科.而语文往往又成为令考生头疼的一大科目.究竟如何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成绩?我想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本文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概述.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句 ...查看


  • 2016年高考作文指导―妙用文言经典
  •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很大,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必修教材有文言文24篇,选修教材包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传记选读><<论语><< ...查看


  • 浅谈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
  • [摘要]背诵,是学好古文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必不可少的途径.它有利于提高推测词意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对我们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背诵:古文学习:重要性 要想学好古文,背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更 ...查看


  • 一年级传统文化
  •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学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