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科学研究的必备要素。本文阐述了我国研究生群体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于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增强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表明了现阶段国家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1]。研究生群体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其创新能力的增强无疑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容乐观。本文简要的分析了我国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并就如何改变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对创新的理解

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这三方面的要素。创新人格,与个人的性格特质有关,具有创新人格的人,通常拥有强烈的动机,做事有主动性,对目标能够不懈的追求,对新生事物具有好奇心、挑战欲,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特性;创新思维,又称为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2],包括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技能一般是后天培养得来的,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获得和使用新知识信息的能力,操作应用能力以及一般的创造性技法等。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在这三方面都同时加强,其中,以创新人格的培育最为重要[3]。虽然创新人格跟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但通过后天环境的启发和培养,也能达到形成创新型人格的效果。

二.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以学习知识为目标,以灌输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坚持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习的水平。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知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传承,但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从而导致创新意识的淡薄甚至缺失。由于一直在这种教育体制中学习,我国的研究生普遍表现为创新意识缺乏,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过分的依靠书本和前人的工作,较少有开创性的思想和见解。

2.缺乏主动性

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需要主动的寻找资料,获取信息,从而完成独立的科学研究。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往往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出现“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即使能够勉强的完成科研任务,也难以进行具有独创性的研究。

3.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合作与沟通

象牙塔中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财富,但社会上也存在着宝贵的精神食粮。对于研究生来说,仅仅在书本中学习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多参与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灵感,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如果只活动于高校或科研院所内部,只与自己领域的人打交道,就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网络,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对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学方法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4]。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

帮助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能够使研究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残余,以及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研究生教育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本科化”甚至“中学化”,仍然使用灌输性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针对这种现状,建议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与学生进行交流,启迪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研究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研究生教学的教师应具备更广的知识面,对学科的最新进展有较系统的了解,在课堂中有更强的互动精神,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把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成果传递给研究生,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独立性,发散的创新型思维方式。

2.重视学科交叉,开展学术论坛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不断的出现交叉,单一领域的知识已经难以

[5]满足科研的需要。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增加选修课比例,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

避免由于长期从事同一领域,而导致的局限性,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架,改善其知识结构,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各种学术论坛,包括相关领域以及周边学科,了解科学界最新动态,有助于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兼职导师,或与其他院校尤其是国外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对于激发研究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当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等方面还做的不够,需要大力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以提高我国高校的学术水平,以及研究生教育的水平。

除了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之外,还应该组织小规模的研究生论坛,可以以课题组为单位,组织小型研讨会,可围绕各人从事的研究课题所展开,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遇到的困难加以分析和解决。这种模式有助于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提高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增强科学创新能力。

3.产、学、研相结合,紧密联系社会实践

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的发展,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研究生需要走出校园,真正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与所具备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总结的能力,不断累积经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开创性、独立性的思维方式,和用于探索的科研精神。

时代的发展使经济、科学、教育这三者的结合日趋紧密,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线力量,要求在学习的同时,将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这一转化过程的主力军,实现研究生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既可以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又可以增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高校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知识优势,在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同时,大力创办科技工业园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为研究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使高等院校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基地[6]。

4.开展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教育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归根结底是研究生本人,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否则创新能力的提高将无从谈起。应多开展关于创新能力的讲座和辅导,给与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生以相应的鼓励和指导,培养研究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改变传统固有的被动式思维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直接影响高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7]。如果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促进了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对于整个国家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提高创新能力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最好能从幼儿教育抓起,一步步的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才能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具有活力的、繁荣富强的国家。

参考文献

[1] 徐波.约束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因素.现代教育管理,2009,(8):51-53.

[2] 张丽华,沈德立.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力条件.教育科学,2006,22(1):88-91.

[3] 周宏.谈“创新”及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09,(8):9.

[4] 曲向荣.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6-179.

[5] 张立,王华平.学术资本主义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中国高教研究,2007,(6):25-27.

[6] 王磊,郑雅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81-384.

[7]宋晓燕,朱伟,张小全.论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28):13969-13970.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科学研究的必备要素。本文阐述了我国研究生群体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于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增强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表明了现阶段国家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1]。研究生群体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其创新能力的增强无疑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容乐观。本文简要的分析了我国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并就如何改变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对创新的理解

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这三方面的要素。创新人格,与个人的性格特质有关,具有创新人格的人,通常拥有强烈的动机,做事有主动性,对目标能够不懈的追求,对新生事物具有好奇心、挑战欲,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特性;创新思维,又称为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2],包括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技能一般是后天培养得来的,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获得和使用新知识信息的能力,操作应用能力以及一般的创造性技法等。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在这三方面都同时加强,其中,以创新人格的培育最为重要[3]。虽然创新人格跟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但通过后天环境的启发和培养,也能达到形成创新型人格的效果。

二.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以学习知识为目标,以灌输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坚持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习的水平。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知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传承,但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从而导致创新意识的淡薄甚至缺失。由于一直在这种教育体制中学习,我国的研究生普遍表现为创新意识缺乏,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过分的依靠书本和前人的工作,较少有开创性的思想和见解。

2.缺乏主动性

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需要主动的寻找资料,获取信息,从而完成独立的科学研究。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往往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出现“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即使能够勉强的完成科研任务,也难以进行具有独创性的研究。

3.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合作与沟通

象牙塔中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财富,但社会上也存在着宝贵的精神食粮。对于研究生来说,仅仅在书本中学习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多参与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灵感,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如果只活动于高校或科研院所内部,只与自己领域的人打交道,就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网络,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对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学方法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4]。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

帮助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能够使研究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残余,以及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研究生教育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本科化”甚至“中学化”,仍然使用灌输性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针对这种现状,建议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与学生进行交流,启迪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研究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研究生教学的教师应具备更广的知识面,对学科的最新进展有较系统的了解,在课堂中有更强的互动精神,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把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成果传递给研究生,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独立性,发散的创新型思维方式。

2.重视学科交叉,开展学术论坛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不断的出现交叉,单一领域的知识已经难以

[5]满足科研的需要。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增加选修课比例,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

避免由于长期从事同一领域,而导致的局限性,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架,改善其知识结构,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各种学术论坛,包括相关领域以及周边学科,了解科学界最新动态,有助于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兼职导师,或与其他院校尤其是国外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对于激发研究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当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等方面还做的不够,需要大力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以提高我国高校的学术水平,以及研究生教育的水平。

除了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之外,还应该组织小规模的研究生论坛,可以以课题组为单位,组织小型研讨会,可围绕各人从事的研究课题所展开,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遇到的困难加以分析和解决。这种模式有助于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提高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增强科学创新能力。

3.产、学、研相结合,紧密联系社会实践

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的发展,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研究生需要走出校园,真正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与所具备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总结的能力,不断累积经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开创性、独立性的思维方式,和用于探索的科研精神。

时代的发展使经济、科学、教育这三者的结合日趋紧密,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线力量,要求在学习的同时,将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这一转化过程的主力军,实现研究生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既可以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又可以增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高校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知识优势,在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同时,大力创办科技工业园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为研究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使高等院校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基地[6]。

4.开展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教育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归根结底是研究生本人,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否则创新能力的提高将无从谈起。应多开展关于创新能力的讲座和辅导,给与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生以相应的鼓励和指导,培养研究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改变传统固有的被动式思维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直接影响高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7]。如果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促进了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对于整个国家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提高创新能力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最好能从幼儿教育抓起,一步步的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才能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具有活力的、繁荣富强的国家。

参考文献

[1] 徐波.约束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因素.现代教育管理,2009,(8):51-53.

[2] 张丽华,沈德立.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力条件.教育科学,2006,22(1):88-91.

[3] 周宏.谈“创新”及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09,(8):9.

[4] 曲向荣.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6-179.

[5] 张立,王华平.学术资本主义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中国高教研究,2007,(6):25-27.

[6] 王磊,郑雅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81-384.

[7]宋晓燕,朱伟,张小全.论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28):13969-13970.


相关文章

  • 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
  • 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协同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众多,根据系统学.协同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理论,从整体.系统.综合和协同视角审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种考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协 ...查看


  • 如何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doc
  • 班级:10级计算机艺术系五班 姓名:王伊然 学号:100505120 摘要: 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 ...查看


  • 时代,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 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 徐邦桃  曹金良 [摘要]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教育主题,也给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国已经加入WTO,教育也将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强烈呼唤.要培养学 ...查看


  • 基于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 摘要:本文从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角度出发来论述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着重阐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动发展模式和保障,认为通过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可使研究生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培养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降 ...查看


  • 土木工程论文:研究土木工程专业一流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目前,我国基础设 ...查看


  •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管理机制
  •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教育改革,强调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开发其个性.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 ...查看


  •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 毕业论文 题 目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魏莎 学号 1210014078 所在院(系)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物理学1202 指导老师 孙彦清 2016年6月10日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查看


  •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摘 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高校应把创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教育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教育手段的不当,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因此提 ...查看


  • 三位一体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摘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从湖工大创立"创新学院".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查看


  •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高校必须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材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和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等途径,突破传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形成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