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作者:叶同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年第11期

考场作文中提供的任何话题,都具有多角性。本文从典故和成语这两种语言形式入手,谈谈典故和成语的多角性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以此抛砖引玉,开阔思路。

巧妙用典:文章显得充满智趣

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句。在诗文中引用典故,古人称为用事,今天通称为用典。由于典故本身的思想内涵具有多种侧面和多个层次,所以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引用。如“七步诗”,就可以有两种角度,一是从曹植出口成章,能在七步之内成诗,说明文思敏捷,才气过人。所以其语言形式就有“七步咏”、“七步成章”、“陈思七步”等等,着眼点在“七步”,以表示其迅速。另一是从曹植不能容于曹丕,被逼作七步诗,以比喻兄弟或内部不和而自相残害。因而其语言形式便用“煮豆燃萁”、“豆萁煎逼”、“釜中泣”等,说明不能相容。

1984年6月28日,《新民晚报》发表林放先生写的一篇评论,题目是《“参也鲁”》。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参也鲁”,是《论语》所载孔子对他的门徒曾参的评语。

鲁,就是迟钝。“参也鲁”,说明曾参这个人的思想是不大活跃的,是个怕冒风险,谨小慎微的人。

他惟恐犯错误。《论语》上就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的记载。一个人每天战战兢兢,忙于自我反省,哪有工夫开支脑筋思考天下大事呢?

就是到了病危临死的时候,还留下一个有名的曾子“易箦”的故事。在《礼记·檀弓》里有一节非常生动的描写:曾参快要断气了,服侍他的童子指出他睡的竹席太华美了,只有当大夫的人才能用的。曾子未曾为大夫,所以他立即挣扎起来吩咐他的儿子换掉竹席。换好竹席,他就死了。这故事说明曾参是多么谨守礼教、清规戒律。

作者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是:“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改革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开拓、创新,需要的恐怕是吃狗肉的和尚鲁智深,而不是临死还要易箦的曾参吧。”

如果今天有人以“易箦”为话题,要求你写一篇议论文,你将如何立意?同样可以像林放先生那样,从“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入手,鼓励人们不必拘泥于清规戒律,而要勇于开拓创新。同时也可以“唱反调”,即用赞赏的眼光,说明“易箦”是可贵之举。特别是在大力提倡以法

治国的今天,更加需要人们、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谨守清规戒律。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领导干部退位前不愿“易箦”而导致腐败堕落,走上犯罪道路。正可谓“59岁现象”。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与其他世界名著中最出名的四大吝啬鬼——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阿巴贡(莫里哀《吝啬鬼》)、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和泼留希金(果戈里《死魂灵》等人物形象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文学讽刺艺术不可多得的典型。两年前的《羊城晚报》在头版发表一篇《不应批评严监生》的评论文章,全文如下:

有些事,一经定罪,便不易平反。例如严监生这个《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因为家人点了两根灯芯,于是举起两根手指,死不瞑目。这个典型人物让世人批评了几百年,讽刺为吝啬鬼。

其实,严监生含冤了。原因很简单,节俭无罪。而这些一代代的批评却是应该批评的。比如灯芯换了光管,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却装了几支,人走了,光管照样开;晚上11时睡觉,而房间的空调却从9时就预冷,一冷就是十几度,宁可“天热盖棉被”;光亮工程越建越堂皇,亮灯时间又越来越长;一些生产企业,本来在人员或别的一些措施上稍作调整,就可错峰用电,但就是安于习惯不动。缺电是事实,电力浪费现象严重,而节电手段却又不强不力,也是事实,所以近日省政府发出通知,郑重其事号召:全民节电。

电力浪费,就民众而言,是习惯问题;就单位而言,是制度和措施问题。而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严监生的节俭思想,都是应该肯定的。

如此“唱反调”,同样可以“自圆其说”。

巧“易”成语:文章更加别开生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成语极多来自重要历史事件、古籍中的神话寓言、经典名言等,即使是民间俗语,也有不少是自古有之。成语久经时间洗礼,流传下来,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彩之作。

尽管成语已有专门“词典”进行盖棺定论,但仔细琢磨,仍然存在多角性,同样可以翻新。如果更换得当,一字之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新老合作与交替处于酝酿和思想发动之时,党中央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号召。此时,《长江日报》推出一篇评论,标题是《老当“易”壮》。作者将成语“老当益壮”,改为“老当„易‟壮”,顿觉新意盎然,大放异彩。正可谓“文眼一亮通篇明”。

“取长补短”,成了千古名训。笔者采用“易字法”写了篇评论,标题是《取人之长/补己之长》。说的是,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都是善于取别人之所长发展自己一技之长而木秀于林的。

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作者:叶同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年第11期

考场作文中提供的任何话题,都具有多角性。本文从典故和成语这两种语言形式入手,谈谈典故和成语的多角性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以此抛砖引玉,开阔思路。

巧妙用典:文章显得充满智趣

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句。在诗文中引用典故,古人称为用事,今天通称为用典。由于典故本身的思想内涵具有多种侧面和多个层次,所以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引用。如“七步诗”,就可以有两种角度,一是从曹植出口成章,能在七步之内成诗,说明文思敏捷,才气过人。所以其语言形式就有“七步咏”、“七步成章”、“陈思七步”等等,着眼点在“七步”,以表示其迅速。另一是从曹植不能容于曹丕,被逼作七步诗,以比喻兄弟或内部不和而自相残害。因而其语言形式便用“煮豆燃萁”、“豆萁煎逼”、“釜中泣”等,说明不能相容。

1984年6月28日,《新民晚报》发表林放先生写的一篇评论,题目是《“参也鲁”》。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参也鲁”,是《论语》所载孔子对他的门徒曾参的评语。

鲁,就是迟钝。“参也鲁”,说明曾参这个人的思想是不大活跃的,是个怕冒风险,谨小慎微的人。

他惟恐犯错误。《论语》上就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的记载。一个人每天战战兢兢,忙于自我反省,哪有工夫开支脑筋思考天下大事呢?

就是到了病危临死的时候,还留下一个有名的曾子“易箦”的故事。在《礼记·檀弓》里有一节非常生动的描写:曾参快要断气了,服侍他的童子指出他睡的竹席太华美了,只有当大夫的人才能用的。曾子未曾为大夫,所以他立即挣扎起来吩咐他的儿子换掉竹席。换好竹席,他就死了。这故事说明曾参是多么谨守礼教、清规戒律。

作者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是:“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改革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开拓、创新,需要的恐怕是吃狗肉的和尚鲁智深,而不是临死还要易箦的曾参吧。”

如果今天有人以“易箦”为话题,要求你写一篇议论文,你将如何立意?同样可以像林放先生那样,从“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入手,鼓励人们不必拘泥于清规戒律,而要勇于开拓创新。同时也可以“唱反调”,即用赞赏的眼光,说明“易箦”是可贵之举。特别是在大力提倡以法

治国的今天,更加需要人们、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谨守清规戒律。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领导干部退位前不愿“易箦”而导致腐败堕落,走上犯罪道路。正可谓“59岁现象”。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与其他世界名著中最出名的四大吝啬鬼——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阿巴贡(莫里哀《吝啬鬼》)、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和泼留希金(果戈里《死魂灵》等人物形象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文学讽刺艺术不可多得的典型。两年前的《羊城晚报》在头版发表一篇《不应批评严监生》的评论文章,全文如下:

有些事,一经定罪,便不易平反。例如严监生这个《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因为家人点了两根灯芯,于是举起两根手指,死不瞑目。这个典型人物让世人批评了几百年,讽刺为吝啬鬼。

其实,严监生含冤了。原因很简单,节俭无罪。而这些一代代的批评却是应该批评的。比如灯芯换了光管,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却装了几支,人走了,光管照样开;晚上11时睡觉,而房间的空调却从9时就预冷,一冷就是十几度,宁可“天热盖棉被”;光亮工程越建越堂皇,亮灯时间又越来越长;一些生产企业,本来在人员或别的一些措施上稍作调整,就可错峰用电,但就是安于习惯不动。缺电是事实,电力浪费现象严重,而节电手段却又不强不力,也是事实,所以近日省政府发出通知,郑重其事号召:全民节电。

电力浪费,就民众而言,是习惯问题;就单位而言,是制度和措施问题。而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严监生的节俭思想,都是应该肯定的。

如此“唱反调”,同样可以“自圆其说”。

巧“易”成语:文章更加别开生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成语极多来自重要历史事件、古籍中的神话寓言、经典名言等,即使是民间俗语,也有不少是自古有之。成语久经时间洗礼,流传下来,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彩之作。

尽管成语已有专门“词典”进行盖棺定论,但仔细琢磨,仍然存在多角性,同样可以翻新。如果更换得当,一字之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新老合作与交替处于酝酿和思想发动之时,党中央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号召。此时,《长江日报》推出一篇评论,标题是《老当“易”壮》。作者将成语“老当益壮”,改为“老当„易‟壮”,顿觉新意盎然,大放异彩。正可谓“文眼一亮通篇明”。

“取长补短”,成了千古名训。笔者采用“易字法”写了篇评论,标题是《取人之长/补己之长》。说的是,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都是善于取别人之所长发展自己一技之长而木秀于林的。


相关文章

  • 四字成语结构方式举例
  • 四字成语结构方式举例 四字成语是固定短语的一类.从结构看,它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研究成语的语法结构,分析一下它的结构方式,对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实在是大有好处的.成语的结构方式,大致有下列八种: 一.并列式 ...查看


  • 二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 二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考试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历来诗言志词抒情,都讲究含蓄蕴藉,常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主 ...查看


  •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 ...查看


  •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23条
  •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23条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23条德化作文网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从题目.人物(事物).事件,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怎么样. ...查看


  • 议论文写作指导tf
  • 一.议论文拟标题的六大求新方法 1.引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电影片名.歌曲名等拟题 2.仿写.借用.改写成语.格言.俗语.歌词拟题 3.巧用修辞手法拟题 4.运用数字.公式.定理拟题 5.逆向思维换个角度拟题 6.贴近时代拟题 二.议论文开 ...查看


  • 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格式(考前提分要点)
  • 散文文体知识 一.散文概念 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 二.散文的特点 1. 内容 ...查看


  • 2018年郑州大学外语学院830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目录 2018年郑州大学外语学院830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郑州大学外语学院830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11 ...查看


  • 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
  • 歇 后 语 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 [教学目标] 1. 了解歇后语的形成.发展和艺术特色,加深对歇后语的理解和内涵的把握. 2. 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感知祖国语言艺术之美,体味它的博大精深. 3. 通过学习能够轻松地感受和运用民族语言,激发学生 ...查看


  •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四)
  • 100个成语典故 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人物博报编辑倾情奉献,以飨读者. 76.前倨后恭(苏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