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生字词
第一单元《春》
嗡 wýng 朗润l ǎng rùn 酝酿y ùn niàng 卖弄m ài nîng 喉咙 hïul ïng 应和y ìng hâ 嘹亮li áo liàng 烘托h ōng tuō 静默j ìng mî 风筝f ýng zheng 抖擞d ǒu sǒu 健壮ji ànzhu àng 呼朋引伴h ū pãng yǐn bàn 花枝招展hu ü zhÿ zhüo zhǎn
《济南的冬天》
镶xi üng 单单d ünd ün 安适ün shì 着落zhu ï luî 慈善c í shàn 肌肤j ÿ fū 秀气xi ù qi 宽敞ku ün chǎng 贮蓄zh ù xù 澄清ch ãng qÿng 空灵k ōng líng 地毯d ì tǎn
《雨的四季》
蝉ch án 花苞hu ü büo 娇媚ji üo mâi 棱镜 léng jìng 粗犷c ū guǎng 睫毛ji ã máo 衣裳y ÿshang 铃铛l íng dang 端庄du ün zhuüng 静谧j ìng mì 屋檐w ū yán 凄冷q ÿ lþng 化妆hu à zhuüng 莅临l ì lín 造访z ào fǎng 吝啬l ìn sâ 淅沥x ÿ lì 干涩g ün sâ 草垛c ǎo duî 绿茵茵l ǜ yÿn yÿn 咄咄逼人du ō duō bÿ rãn
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
瘫痪t ün huàn 暴怒b ào nù 沉寂ch ãn jì 侍弄sh ì nîng 捶打chu í dǎ 憔悴qi áo cuì 央求y ün ɡ qiú 絮叨xù dāo 诀别ju ã biã 淡雅d àn yǎ 高洁g üoji ã 烂漫 làn màn 翻来覆去f ün lái fù qù 喜出望外x ǐ chū wàng wài
《散步》
信服x ìn fú 分歧f ýn qí 取决q ǔ juã 一霎y ÿ shà
两全li ǎng quán 粼粼l ín lín 各得其所g â dã qí suǒ
《散文诗两首》
蒂 dì 梗g þng 匿笑n ì xiào 沐浴m ù yù 祷告d ǎo gào 姊妹z ǐ mâi 亭亭t íng tíng 徘徊p ái huái 遮蔽zh ý bì 覆盖f ù gài 心绪x ÿn xù 流转li ú zhuǎn 荫蔽y ÿn bì
第三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窜cu àn 觅m ì 跪gu ì 拗ǎo 确凿qu â záo 轻捷q ÿng ji ã 云霄y ún xiüo 倘若t ǎng ruî 鉴赏ji àn shǎng 啄食zhu î shí 和蔼h ã ǎi 恭敬 gōngj ìng 质朴zh ì pǔ 博学b ï xuã 渊博yu ün b ï 倜傥t ì tǎng 淋漓l ínl í 盔甲ku ÿ jiǎ 绅士sh ýn sh ì 人迹罕至r ãn jì hán zhì 人声鼎沸r ãn shýng dǐng fâi
《再塑生命的人》
捡ji ǎn 感慨g ǎn kǎi 搓捻cu ō niǎn 绽开zh àn küi 争执zh ýng zhí 惭愧c án kuì 悔恨hu ǐ hân 激荡j ÿ dàng 奥秘ào mì 拼凑p ÿn cîu 企盼q ǐ pàn 截然不同ji ã rán bù tïng 疲倦不堪p íju àn b ù kün 小心翼翼xi ǎo x ÿn y ì yì 不求甚解b ù qiú shân jiþ 混为一谈h ùn wãi yÿ tán 恍然大悟hu ǎng r án d à wù 油然而生y ïu r án ãr sh ýng 花团锦簇hu ü tuán jǐn cù 美不胜收m þi bù shâng shōu
第四单元 《纪念白求恩》
冀j ì 派遣p ài qiǎn 殉职x ùn zhí 动机d îng jÿ 狭隘xi á ài 极端j í duün 热忱r â chãn 冷清l þng qÿng 纯粹ch ún cuì 佩服p âi f ú (pâi fu) 高明g üo m íng 鄙薄b ǐ bï 出路ch ū lù
拈轻怕重ni ün qÿng pà zhîng 漠不关心m î bù guün xÿn 麻木不仁m á mù bù rãn 精益求精j ÿng yì qiú jÿng 见异思迁ji àn yì sÿ qiün
《植树的牧羊人》
栋d îng 拣ji ǎn 戳chu ō 慷慨k üng kǎi 帐篷zh àng pãng 废墟f âi xū 坍塌t ün tü 呼啸h ū xiào 滚烫g ǔn tàng 张扬zh üng yáng 溜达li ū da 琢磨zhu ï mï zuï mo 微薄w ýi bï 酬劳ch ïu láo 硬朗y ìng lǎng 水渠shu ǐ qú 流淌li ú tǎng 光秃秃gu üng tū tū 不毛之地b ù máo zhÿ dì 刨根问底p áo gýn wân dǐ 沉默寡言ch ãn mî guǎ yán
《走一步,再走一步》
灼zhu ï 扒p á 趴p ü 酷热k ù râ 厌倦y àn ju àn 附和f ù hâ 突兀t ū wù 怦怦p ýng pýng 嘲笑ch áo xiào 晕眩y ūn xuàn 哭泣k ū qì 呻吟sh ýn yín 恍惚hu ǎng hū 暮色m ù sâ 安慰ün w âi 凌乱l íng luàn 惊讶j ÿng yà 畏惧w âi jù 参差不齐c ýn c ÿ bù qí 哄堂大笑h ōng táng dà xiào 惊慌失措j ÿng huüng sh ÿ cuî
第五单元
《猫》
逗d îu 缕l ǚ 倚y ǐ 妄w àng 消耗xi üo hào 忧郁y ōu yù 懒惰l ǎn duî 怂恿s ǒng yǒng 安详ün xiáng 乞丐q ǐ gài 预警y ù jǐng 怅然ch àng rán 蜷伏qu án fú 叮嘱d ÿng zhǔ 惩戒ch ãng jiâ 悲楚b ýi chǔ 断语du àn yǔ 冤枉yu ün wang
虐待n ûâ dài 芙蓉鸟f ú rïng ni ǎo 畏罪潜逃w âi zu ì qián t áo
《动物笑谈》
敛li ǎn 哺乳b ǔ rǔ 羞怯xi ū qiâ 写照xi þ zhào 匍匐p ú fú 原委yu án wþi 鹦鹉y ÿng wǔ 温驯w ýn xùn 禁锢j ìng gù 滑翔hu á xiáng 余晖y ú huÿ 俯冲f ǔ chōng 柠檬n íng mãng 怪诞不经gu àid àn b ùj ÿng 大相径庭d à xiüng j ìng t íng 神采奕奕sh ãn cǎi yì yì
第六单元 《皇帝的新装》
炫耀xu àn yào 称职ch ân zhí 妥当tu ǒ dang 呈报ch ãngb ào 滑稽hu á jÿ 陛下b ì xià 头衔t ïu xián 爵士ju ã shì 骇人听闻h ài rãn tÿng wãn 随声附和su í shýng fù hâ
《天上的街市》
缥缈pi üo miǎo 定然d ìng rán 陈列ch ãn liâ 闲游xi án yïu
《女娲造人》
揉r ïu 荒凉hu üng liáng 寂寞j ì mî 莽莽m ǎng mǎng 蓬勃p ãng b ï澄澈ch ãng ch â 掺和ch ün huo 非凡f ýi f án 气概q ì gài 灵敏l íng m ǐn 泥潭n í tán 绵延mi án y án 神通广大sh ãn t ōng gu ǎng d à 灵机一动l íng j ÿ yÿ dîng 眉开眼笑m ãi k üi y ǎn xiào
《寓言四则》
雕像di üo xiàng 庇护b ì hù 爱慕ài mù 虚荣x ū rïng 较量ji ào liàng 凯歌k ǎi gý 杞人忧天q ǐ rãn yōu tiün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解释词语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 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重点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2、. 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文学常识
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 ān )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 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三)重点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3、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㈠ 王冕四岁作画;㈡ 曹植七岁作诗;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㈣ 司马光砸缸。
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解词。
(1)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3)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趁着、随着。
3、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
将军王凝之妻也。
4、用原文填空。
时间:寒雪日 地点:內 事件:咏雪
人物:谢太傅、兄子、兄女
5、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答:兄子: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为什么“公大笑乐”?
答: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4)“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答: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5)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答: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比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
6、翻译。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试题汇编(附答案)
(一)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 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 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 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 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 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
2. 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参考答案:
1.那人便问元方: “令尊在不在? ”(或:客人便问元方: “令尊在不在? ”)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 他已经走了。”
2. (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二)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 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8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B 去后乃至(才) ..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
C 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D 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
足日,饮酒乐,天雨(这)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
9.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 (乙) 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2分)B
9.(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2分)
10.(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
2.解释加粗的词。
(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
(3)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
(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3.“儿女”一词古今意义不同,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古义指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寒雪;日; 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
2.(1)家庭聚会
(2)讲解诗文
(3)不久,一会儿
(4)差不多可以相比
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4.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
5.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与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空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的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意象。(言之成理即可)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 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 .“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 .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 .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 .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5.B6.D
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问题。(含9~10小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 .“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 .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答案】C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10.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案】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1.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 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 .“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的九个独立的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之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1“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枯藤 老树 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 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2 C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8. 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9.(1)这个句子描绘了肃杀悲凉的环境,烘托出了“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2)通过描绘生命力蓬勃的菊花,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烘托了“我”走出孤独、痛苦、绝望的心情谷底后的坚强、乐观精神。
10.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 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就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
11. 母亲说“好好儿活”指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要好好儿活”是指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12. 示例一:从母亲忍受肝病折磨可以看出母亲的性格坚韧、顽强。示例二: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以及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8.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9.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0.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11.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12.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一、文学常识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内容理解
(一)情节
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妈妈央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叙述方式:插叙
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
(2)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
(2)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内容: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
(2)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插叙的作用:
1、内容: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
3、塑造人物形象
4、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人物形象
母亲:
1、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 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复沉寂后,为了尽可能不惊扰“我”,又悄悄地回来了。
两个“悄悄”突出母亲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出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再徒增感伤,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无私与伟大。
体现了母亲全心全意为“我”着想,悉心呵护“我”。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想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
B. 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
C. 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
D. 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表现出母亲对时刻为孩子着想,母爱的细腻。
4、为什么母亲对于“跑”、“踩”之类的词语比“我”还敏感?
因为母亲不想让双腿瘫痪的“我”听到这些词而回想往事,引来更多的伤心。母亲的敏感足以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三)景物描写
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1)点明季节秋天。
(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
(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了乐观坚强。
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多余。
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秋天的怀念》阅读答案
1、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秋天的怀念》阅读理解及答案 《秋天的怀念》阅读理解及答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 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 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怀念》参考答案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三)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18.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②
错:
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17.(3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8.(2分)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9.(3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20.(2分)言之有理即可。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 ”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2. 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使他们代代相传。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 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四)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世说新语》是由______朝_________组织编写的,它是六朝______小说的代表作。
2.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 无礼: 引:
3.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
1、南朝 刘义庆 志人 2.信用 礼貌 拉
3.(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4.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五)
(二)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参考答案(10分)
1.(2分)(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牵拉
2.(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4.(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5.(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六)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未若柳絮因风起 俄而雪骤 ....
撒盐空中差可拟 陈太丘与友期行 .....
相委而去 入门不顾 ...
下车引之 公欣然曰 太丘舍去 ....
2、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变化。
陈太丘与友期行 .
太丘舍去 .
下车引之 .
3、翻译下列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人惭,下车引之。
4、写出《咏雪》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你能再写出二个与“雪”有关的比喻句吗?
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6、指出下列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
7、《咏雪》中的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8、《陈太丘与友期》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世说新语》二则阅读题参考答案:
1、不如 不久,一会儿 差不多可以相比 相约通行 丢下 回头看
开
2、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古义:拉;今义:领。
3、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去拉元方。
4、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拉 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 雪》)
5、营造了其乐融融、温馨、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6、“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即“令尊”,指代陈太丘;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即“您”,指代友人;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7、“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象的统一。
8、做人要重礼守信。
七年级上册语文生字词
第一单元《春》
嗡 wýng 朗润l ǎng rùn 酝酿y ùn niàng 卖弄m ài nîng 喉咙 hïul ïng 应和y ìng hâ 嘹亮li áo liàng 烘托h ōng tuō 静默j ìng mî 风筝f ýng zheng 抖擞d ǒu sǒu 健壮ji ànzhu àng 呼朋引伴h ū pãng yǐn bàn 花枝招展hu ü zhÿ zhüo zhǎn
《济南的冬天》
镶xi üng 单单d ünd ün 安适ün shì 着落zhu ï luî 慈善c í shàn 肌肤j ÿ fū 秀气xi ù qi 宽敞ku ün chǎng 贮蓄zh ù xù 澄清ch ãng qÿng 空灵k ōng líng 地毯d ì tǎn
《雨的四季》
蝉ch án 花苞hu ü büo 娇媚ji üo mâi 棱镜 léng jìng 粗犷c ū guǎng 睫毛ji ã máo 衣裳y ÿshang 铃铛l íng dang 端庄du ün zhuüng 静谧j ìng mì 屋檐w ū yán 凄冷q ÿ lþng 化妆hu à zhuüng 莅临l ì lín 造访z ào fǎng 吝啬l ìn sâ 淅沥x ÿ lì 干涩g ün sâ 草垛c ǎo duî 绿茵茵l ǜ yÿn yÿn 咄咄逼人du ō duō bÿ rãn
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
瘫痪t ün huàn 暴怒b ào nù 沉寂ch ãn jì 侍弄sh ì nîng 捶打chu í dǎ 憔悴qi áo cuì 央求y ün ɡ qiú 絮叨xù dāo 诀别ju ã biã 淡雅d àn yǎ 高洁g üoji ã 烂漫 làn màn 翻来覆去f ün lái fù qù 喜出望外x ǐ chū wàng wài
《散步》
信服x ìn fú 分歧f ýn qí 取决q ǔ juã 一霎y ÿ shà
两全li ǎng quán 粼粼l ín lín 各得其所g â dã qí suǒ
《散文诗两首》
蒂 dì 梗g þng 匿笑n ì xiào 沐浴m ù yù 祷告d ǎo gào 姊妹z ǐ mâi 亭亭t íng tíng 徘徊p ái huái 遮蔽zh ý bì 覆盖f ù gài 心绪x ÿn xù 流转li ú zhuǎn 荫蔽y ÿn bì
第三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窜cu àn 觅m ì 跪gu ì 拗ǎo 确凿qu â záo 轻捷q ÿng ji ã 云霄y ún xiüo 倘若t ǎng ruî 鉴赏ji àn shǎng 啄食zhu î shí 和蔼h ã ǎi 恭敬 gōngj ìng 质朴zh ì pǔ 博学b ï xuã 渊博yu ün b ï 倜傥t ì tǎng 淋漓l ínl í 盔甲ku ÿ jiǎ 绅士sh ýn sh ì 人迹罕至r ãn jì hán zhì 人声鼎沸r ãn shýng dǐng fâi
《再塑生命的人》
捡ji ǎn 感慨g ǎn kǎi 搓捻cu ō niǎn 绽开zh àn küi 争执zh ýng zhí 惭愧c án kuì 悔恨hu ǐ hân 激荡j ÿ dàng 奥秘ào mì 拼凑p ÿn cîu 企盼q ǐ pàn 截然不同ji ã rán bù tïng 疲倦不堪p íju àn b ù kün 小心翼翼xi ǎo x ÿn y ì yì 不求甚解b ù qiú shân jiþ 混为一谈h ùn wãi yÿ tán 恍然大悟hu ǎng r án d à wù 油然而生y ïu r án ãr sh ýng 花团锦簇hu ü tuán jǐn cù 美不胜收m þi bù shâng shōu
第四单元 《纪念白求恩》
冀j ì 派遣p ài qiǎn 殉职x ùn zhí 动机d îng jÿ 狭隘xi á ài 极端j í duün 热忱r â chãn 冷清l þng qÿng 纯粹ch ún cuì 佩服p âi f ú (pâi fu) 高明g üo m íng 鄙薄b ǐ bï 出路ch ū lù
拈轻怕重ni ün qÿng pà zhîng 漠不关心m î bù guün xÿn 麻木不仁m á mù bù rãn 精益求精j ÿng yì qiú jÿng 见异思迁ji àn yì sÿ qiün
《植树的牧羊人》
栋d îng 拣ji ǎn 戳chu ō 慷慨k üng kǎi 帐篷zh àng pãng 废墟f âi xū 坍塌t ün tü 呼啸h ū xiào 滚烫g ǔn tàng 张扬zh üng yáng 溜达li ū da 琢磨zhu ï mï zuï mo 微薄w ýi bï 酬劳ch ïu láo 硬朗y ìng lǎng 水渠shu ǐ qú 流淌li ú tǎng 光秃秃gu üng tū tū 不毛之地b ù máo zhÿ dì 刨根问底p áo gýn wân dǐ 沉默寡言ch ãn mî guǎ yán
《走一步,再走一步》
灼zhu ï 扒p á 趴p ü 酷热k ù râ 厌倦y àn ju àn 附和f ù hâ 突兀t ū wù 怦怦p ýng pýng 嘲笑ch áo xiào 晕眩y ūn xuàn 哭泣k ū qì 呻吟sh ýn yín 恍惚hu ǎng hū 暮色m ù sâ 安慰ün w âi 凌乱l íng luàn 惊讶j ÿng yà 畏惧w âi jù 参差不齐c ýn c ÿ bù qí 哄堂大笑h ōng táng dà xiào 惊慌失措j ÿng huüng sh ÿ cuî
第五单元
《猫》
逗d îu 缕l ǚ 倚y ǐ 妄w àng 消耗xi üo hào 忧郁y ōu yù 懒惰l ǎn duî 怂恿s ǒng yǒng 安详ün xiáng 乞丐q ǐ gài 预警y ù jǐng 怅然ch àng rán 蜷伏qu án fú 叮嘱d ÿng zhǔ 惩戒ch ãng jiâ 悲楚b ýi chǔ 断语du àn yǔ 冤枉yu ün wang
虐待n ûâ dài 芙蓉鸟f ú rïng ni ǎo 畏罪潜逃w âi zu ì qián t áo
《动物笑谈》
敛li ǎn 哺乳b ǔ rǔ 羞怯xi ū qiâ 写照xi þ zhào 匍匐p ú fú 原委yu án wþi 鹦鹉y ÿng wǔ 温驯w ýn xùn 禁锢j ìng gù 滑翔hu á xiáng 余晖y ú huÿ 俯冲f ǔ chōng 柠檬n íng mãng 怪诞不经gu àid àn b ùj ÿng 大相径庭d à xiüng j ìng t íng 神采奕奕sh ãn cǎi yì yì
第六单元 《皇帝的新装》
炫耀xu àn yào 称职ch ân zhí 妥当tu ǒ dang 呈报ch ãngb ào 滑稽hu á jÿ 陛下b ì xià 头衔t ïu xián 爵士ju ã shì 骇人听闻h ài rãn tÿng wãn 随声附和su í shýng fù hâ
《天上的街市》
缥缈pi üo miǎo 定然d ìng rán 陈列ch ãn liâ 闲游xi án yïu
《女娲造人》
揉r ïu 荒凉hu üng liáng 寂寞j ì mî 莽莽m ǎng mǎng 蓬勃p ãng b ï澄澈ch ãng ch â 掺和ch ün huo 非凡f ýi f án 气概q ì gài 灵敏l íng m ǐn 泥潭n í tán 绵延mi án y án 神通广大sh ãn t ōng gu ǎng d à 灵机一动l íng j ÿ yÿ dîng 眉开眼笑m ãi k üi y ǎn xiào
《寓言四则》
雕像di üo xiàng 庇护b ì hù 爱慕ài mù 虚荣x ū rïng 较量ji ào liàng 凯歌k ǎi gý 杞人忧天q ǐ rãn yōu tiün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解释词语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 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重点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2、. 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文学常识
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 ān )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 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三)重点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3、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㈠ 王冕四岁作画;㈡ 曹植七岁作诗;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㈣ 司马光砸缸。
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解词。
(1)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3)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趁着、随着。
3、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
将军王凝之妻也。
4、用原文填空。
时间:寒雪日 地点:內 事件:咏雪
人物:谢太傅、兄子、兄女
5、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答:兄子: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为什么“公大笑乐”?
答: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4)“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答: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5)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答: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比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
6、翻译。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试题汇编(附答案)
(一)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 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 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 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 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 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
2. 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参考答案:
1.那人便问元方: “令尊在不在? ”(或:客人便问元方: “令尊在不在? ”)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 他已经走了。”
2. (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二)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 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8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B 去后乃至(才) ..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
C 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D 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
足日,饮酒乐,天雨(这)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
9.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 (乙) 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2分)B
9.(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2分)
10.(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
2.解释加粗的词。
(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
(3)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
(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3.“儿女”一词古今意义不同,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古义指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寒雪;日; 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
2.(1)家庭聚会
(2)讲解诗文
(3)不久,一会儿
(4)差不多可以相比
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4.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
5.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与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空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的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意象。(言之成理即可)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 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 .“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 .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 .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 .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5.B6.D
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问题。(含9~10小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 .“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 .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答案】C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10.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案】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1.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 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 .“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的九个独立的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之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1“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枯藤 老树 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 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2 C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8. 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9.(1)这个句子描绘了肃杀悲凉的环境,烘托出了“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2)通过描绘生命力蓬勃的菊花,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烘托了“我”走出孤独、痛苦、绝望的心情谷底后的坚强、乐观精神。
10.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 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就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
11. 母亲说“好好儿活”指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要好好儿活”是指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12. 示例一:从母亲忍受肝病折磨可以看出母亲的性格坚韧、顽强。示例二: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以及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8.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9.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0.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11.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12.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一、文学常识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内容理解
(一)情节
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妈妈央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叙述方式:插叙
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
(2)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
(2)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内容: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
(2)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插叙的作用:
1、内容: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
3、塑造人物形象
4、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人物形象
母亲:
1、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 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复沉寂后,为了尽可能不惊扰“我”,又悄悄地回来了。
两个“悄悄”突出母亲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出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再徒增感伤,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无私与伟大。
体现了母亲全心全意为“我”着想,悉心呵护“我”。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想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
B. 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
C. 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
D. 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表现出母亲对时刻为孩子着想,母爱的细腻。
4、为什么母亲对于“跑”、“踩”之类的词语比“我”还敏感?
因为母亲不想让双腿瘫痪的“我”听到这些词而回想往事,引来更多的伤心。母亲的敏感足以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三)景物描写
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1)点明季节秋天。
(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
(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了乐观坚强。
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多余。
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秋天的怀念》阅读答案
1、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秋天的怀念》阅读理解及答案 《秋天的怀念》阅读理解及答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 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 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怀念》参考答案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三)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18.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②
错:
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17.(3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8.(2分)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9.(3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20.(2分)言之有理即可。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 ”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2. 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使他们代代相传。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 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四)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世说新语》是由______朝_________组织编写的,它是六朝______小说的代表作。
2.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 无礼: 引:
3.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
1、南朝 刘义庆 志人 2.信用 礼貌 拉
3.(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4.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五)
(二)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参考答案(10分)
1.(2分)(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牵拉
2.(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4.(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5.(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六)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未若柳絮因风起 俄而雪骤 ....
撒盐空中差可拟 陈太丘与友期行 .....
相委而去 入门不顾 ...
下车引之 公欣然曰 太丘舍去 ....
2、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变化。
陈太丘与友期行 .
太丘舍去 .
下车引之 .
3、翻译下列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人惭,下车引之。
4、写出《咏雪》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你能再写出二个与“雪”有关的比喻句吗?
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6、指出下列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
7、《咏雪》中的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8、《陈太丘与友期》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世说新语》二则阅读题参考答案:
1、不如 不久,一会儿 差不多可以相比 相约通行 丢下 回头看
开
2、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古义:拉;今义:领。
3、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去拉元方。
4、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拉 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 雪》)
5、营造了其乐融融、温馨、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6、“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即“令尊”,指代陈太丘;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即“您”,指代友人;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7、“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象的统一。
8、做人要重礼守信。